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怎樣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新版多篇

怎樣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新版多篇

觸發機制: 篇一

政府理念的前瞻性。理念創新是社會創新的源頭,政府創造性的行政理念成爲了社會治理創新的“扳手”。重視“細節文化”的行政理念和治理思維將成爲一系列技術化、標準化、細節化社會治理的啓動裝置。政府突破粗放的行政文化桎梏的各種努力,都是在向社會釋放積極信號,有助於帶動社會樹立重視細節,追求更好、更精緻的治理理念。

價值理念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諸如杭州市政府提出的“讓我們生活的更好”理念,提供了可理解的、可共建的、精益求精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在同一個價值理念的引導下,“我們”不斷交流、不斷溝通、不斷提升努力,爲着“更好的”、更爲精緻的生活圖景而相互理解,共同建構。

動力機制:精明行政的引導。精明行政要求創造性地處理政府、市場、社會、公民等不同主體的關係,整合利用各種不同的資源 ua ,積極主動地發現訴求,並通過內部流程再造等構建全新的行政服務體系,藉助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強大提取、分析和傳播能力,提供貼近行政客體需求的高品質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務的新公共行政。⑤精明行政的“行政溢價”效應將會引導社會治理向方式靈巧化,工具科學化,評估標準化等技術層面轉變。

第一,治理手段靈巧化,通過吸收公共參與降低治理成本。

現代社會治理不能再囿於傳統的簡易粗淺的手段,否則既達不到既定的治理效果,也會由於公衆抵抗和反感而增加雙方溝通的交易成本,導致總體公共治理難度加大。除了通過政府自身在行政流程、組織協調和執行力提升等方面的改進之外,還可以通過吸收社會參與,抵消政府支出,並提供接近地氣的“金點子”等,以社會服務社會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實現服務“無縫對接”。

第二,以互聯網和物聯網爲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爲治理的精細化提供技術支撐。

一方面,信息網絡平臺提升了公共管理和服務的可及性與便捷性。網絡的普及大大延伸了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觸角,實現了居民需求與公共服務的零距離無縫對接。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則提升了社會管理的準確性。

第三,立體的績效評估體系爲治理的精細化提供規範化的執行框架。

社會公衆參與的考評制度,不斷督促被考評單位關注細節,尋根溯源,查找不足,改進工作。在多元化的考評主體的立體化監督之下,公共行政必須努力實現運行的規範性與有效性,這促進了政府部門間的良性競爭。

如何做好創新社會管理 篇二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人民法院應對社會轉型的需要。

現階段,社會主體思想的多元化,使得矛盾多元化、複雜化趨勢日益明顯,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糾紛的難度越來越大,傳統的司法理念及執法方式,無法適應社會轉型的現實需求,無法適應社會深層次改革的需要。因此,人民法院應該迎時代潮流而上,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確認並保障社會多元主體的多元價值和利益訴求,切實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人民法院職責所在。

司法源自於糾紛,司法的基本功能在於解決爭端、化解糾紛,人民法院的審判執行工作本質上就是依法對案件所涉及的社會關係進行調整和管理,人民法官不僅是案件的裁判者,也是社會的管理者。案件的'公正裁判有助於引導社會管理良性目標的實現,做好每項審判工作都對促進社會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對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着積極作用。因此,人民法院要用社會管理者的思維和要求,去認真對待和處理每一個案件,既要保證公正高效裁判,也要着眼於社會管理目標的實現。

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人民法院踐行司法爲民宗旨的需要。

社會管理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而人民性是我國司法制度的本質屬性。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羣衆不斷分享發展成果,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但由於社會階層分化、利益多元、分配製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內部各種具體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來。作爲化解社會矛盾的職能部門,人民法院只有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減少和化解各種因利益衝突而引發的社會矛盾,才能讓廣大人民羣衆感受到司法的溫暖和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才能贏得人民羣衆的滿意,進而真正從根本上維護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

怎樣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篇三

一、創新社會管理理念

第一,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就要破除落後的理念。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管理理念滯後,一直特別注重經濟建設而輕視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強調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戰略思想,並沒有錯,不可否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第一要務,這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符合我國的現實國情。但是,僅有經濟發展是完全不夠的,不能解決諸如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努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和諧發展,使改革發展成果人人共享。溫家寶同志在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說的是就這個道理。

我們還要警惕社會管理就是簡單的管制和控制的思想,這種管理理念,一切以穩定爲目標和目的,完全沒有服務意識和服務觀念,壓制了社會的活力,使羣衆的不滿情緒得不到有效疏導,不能從源頭上,疏通和化解矛盾。

第二,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就要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社會管理所規範和協調的社會關係、組織行爲等都離不開人的活動,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管理的客體。而對人的管理是不同於對物的管理的,因此,社會管理一定要體現人文關懷,尊重人的價值,必須堅持“以人爲本、服務爲先”的管理理念,這一理念具有統領的作用,它強調的是一種服務意識,而不是單純的控制思想。

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

創新社會管理需要體制上的完善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指參與社會管理的各類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和社會公衆在處理社會事務和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關係等制度安排。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這表明,我國社會管理的主體是多元的。

第一,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做好黨委和政府的統領工作。當前我國社會管理一定要破除“一元管理”的理念,但不可否認,黨委和政府始終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社會管理是各級黨委和政府不可推脫的責任和使命。因此,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上,不能一味地強調GDP的增長。強調黨委和政府的統領工作,是要求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堅持“一盤棋”的思想,統籌兼顧,做好規劃。

第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重視“社會協同”作用。根據布坎南提出的“政府失靈理論”:政府在維護和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時,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通常以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給低效、腐敗等形式表現出來。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日益增多的社會問題,如腐敗問題和公共服務的落後等,已經使羣衆對政府產生了不滿情緒和不信任感。因此,必須破除政府的一元管理,積極尋求“第三部門”的力量,實現“社會協同”,共同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完善社會管理體制,要積極引導公衆參與。公衆也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只有調動公衆的積極性,社會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水平纔會不斷的提高。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鼓勵社會公衆參與社會管理;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途徑,廣泛調動公衆的參與意識;還要不斷完善法律支撐,並在法律上進一步細化公衆參與社會監督管理權利。

三、健全社會管理機制

社會管理是一項複雜的活動,它的順利進行和創新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規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來支撐。

第一,要完善社會管理的規範制度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牢固樹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加強社會管理領域立法、執法工作,使各項社會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要建立健全法律規範,通過法律的威懾作用來規範和約束個人和組織行爲,這是維護社會正常運行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其他行爲規範,通過民間習俗與道德規範等指導和約束人的行爲、維護社會秩序,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而面對互聯網的普及和推廣,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範,加強對虛擬社會的管理。三是要建立健全各類社會政策,通過不斷完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住房、醫療等社會政策,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調節和保護各方面的利益,促進社會公平與公正。

第二,要儘快健全和完善社會管理的運行機制。如社會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利益表達機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應急預警管理機制、社會組織的管理機制,等等。這些管理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能有效的化解社會矛盾,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爲、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

四、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方法

第一,創新社會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創新社會管理的主要體現。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的社會管理方式方法還比較落後,手段陳舊,不靈活,一些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上,往往濫用國家權力機器,管理手段粗暴,或者濫用政府財力,採用“花錢買穩定”等做法堵塞信訪渠道,導致一些簡單社會問題複雜化和政治化,使不同利益羣體之間的矛盾衝突升級和擴大化,從而造成羣衆對政府的不信任,使社會管理成本明顯加大。 筆者認爲,社會管理除了要運用行政、司法、經濟等傳統手段,還要採取協商、對話等手段和方法,禁止使用強制性和命令式等粗暴的管理手段;除了採取懲罰方式進行反面式教育,還應學會用“功利型的激勵手段”和“符號型的激勵手段”來動員、鼓勵社會組織、公衆積極參與到社會管理當中,是一種從偏重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解決社會矛盾轉變的過程。這一方式方法的轉變必然會得到羣衆的認可和接受,是創新社會管理最有效的着手點。

第二,創新社會管理的方式方法,要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是一種潮流,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相適應,提高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水平,必須掌握信息化、應用信息化,“信息化建設是提升社會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如,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統一的網絡平臺建設,通過電子政務建設,實現政務公開,信息共享,從而正確引導網上輿論,便於羣衆監督,提升政府公信力,促進社會有序發展。

第三,創新社會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培養職業化的社會管理人才。社會管理人才的能力和業務水平影響着社會管理的成效和水平,然而,目前我國社會管理人才的理論認識有限,業務水平並不高,尤其是缺乏專業社會工作者,據統計,在日本專業社會工作者佔總人口的比例5‰,加拿大佔2.2‰,美國佔2‰,香港地區佔1.7‰,我國只有0.3‰,與發達國家或地區有較大差距。《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列入綱要並提出了培養方案,預計到2020年,我國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300萬人。因此,要通過培訓和常規學校教育等加快對社會管理人才的建設。

五、結論

創新社會管理,首先需要理念上的“新”,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其次,需要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上的“新”,沒有制度保障,新的管理模式不會得到持續發展;最後,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要“新”,這是創新社會管理的着力點。社會管理的方式方法上的改變是羣衆能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到的,只有它的“新”纔是實實在在的創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轉變社會管理理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的抓好社會建設和管理,要加快轉變政府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尋求服務與管理的有機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既穩定有序又充滿活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