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教後記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教後記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9 篇一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結合學習內容,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麼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 uaw 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由於課文內容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提供相關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瞭解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領悟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課標》中提到的多讀書、讀好書的必要性。

2、結合學生認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達到。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並通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能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澱,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內、外語文學習緊密聯繫,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課中設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達到了此目的。

4、通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纔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於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爲“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爲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象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三、不足之處

一節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時高時低,故而在課堂節奏的把握上還做得不夠。另外,感覺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斷學生的思維。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談話導入,板書課題。有一位偉人,在他12歲的時候,曾經思考了這樣的問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板書課題。接着理清課文層次,引導學生概括文中的3個小故事。在這3個小故事中,哪件事讓周恩來感受最深刻?課文的哪幾段寫了這件事?然後緊扣詞語,精讀感悟,體會“中華不振”,瞭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最後教師小結,強化感悟。

讓學生們討論爲什麼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婦女訓斥了一通?爲什麼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卻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學生交流寫話或說話內容,深化對課題的認識。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二

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

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

三、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之後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

結束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着爲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本及與文本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構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9 篇三

在我教《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時,首先,我提出問題,周恩來童年時期立下了一個什麼志願?我再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在學習理解課文時就比較容易多少了。

根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的結合,把知識點透過各種方式展此刻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零而不散,課堂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簡單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緊緊扣住中華不振,層層理解。

這篇課文資料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爲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爲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主角,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抓住重點、難點、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課文資料,難點從句段中領悟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邊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選取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流,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爲什麼中國婦女的遭遇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國婦女的親人軋死了還得意揚揚?此時此刻,他可能在想什麼?同學們,如果此刻你就是圍觀的中國人中的一員,你會怎樣想怎樣做?這時學生思維被打開,個個說得十分動情,有的學生憤怒之火已被燃起。

三、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對於中華不振的理解,還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學生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感到欽佩,從而讓學生知到自已讀書是爲了什麼?從心底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才真正到達目標。所以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課文資料與現實結合起來,透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效祖國。

教後記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四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看到這個題目,我的心中不免爲之一振,心中隱隱有些澎湃的東西在涌動。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激情吧。曾聽有人說過,真正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充滿激情的。我想也是吧,語文課本中有好多文章都讓人忍不住心潮起伏,《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亦是如此。

所以,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努力讓學生做到:聽,聽得聲聲入耳;說,說得慷慨激昂;讀,讀得蕩氣迴腸。不僅讓自己的激情在課堂上涌動起來,也讓學生的激情在課堂上得以完全地釋放。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一面濾鏡、一個探頭。首先,“中華不振”是我貫穿這堂課全部教學內容的一條脈絡,從聚焦“中華不振”到感受“中華不振”到參讀“中華不振”最後到思考“中華不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其次,“中華不振”又被我鎖定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上,我圍繞“中華不振”引導學生進行多重對話,租界發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側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我故意扮演那個不僅不幫受欺侮的中國人的巡警,用很兇狠的語言對着眼含淚水的婦女謾罵,我發現有不少孩子握起了拳頭,我抓住時機問他:“你握着拳頭想幹什麼?”孩子說想打那個中國巡警,我拿着那個孩子的手對他說:“孩子,這個中國巡警確實做得很過分,你打出去吧!”但孩子說他不敢,我知道他不敢,因爲他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他和穩重那些圍觀的氣氛的中國人一樣,都只能緊握着拳頭而不敢揮出去。因爲——中華不振!至此,“中華不振”成爲了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一個支點。整個教學過程被演繹爲一個壓抑再壓抑、憤慨再憤慨的情感模式,一直到課的尾聲才予以徹底、強烈的爆發。

周恩來立志的段落,我先讓學生通過想象思考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在沉思什麼,很明顯他是在想爲什麼中華會不振,怎樣才能振興中華等問題,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校長的周恩來的對話,讓他們在讀中仔細體會周恩來立志的過程,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之後立下的,並且從“清晰而堅定”“鏗鏘有力”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決心很堅定,不會有絲毫動搖。周恩來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學的志向不同,通過這種對比,學生就能明白正是因爲周恩來少年時期立下爲祖國強大而讀書的志向,將來纔能有所作爲,激發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爲自己定下一個學習目標。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和學生都走進了課文,進入了情境,孩子們讀得很好,說得也不錯,只是在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時,還是留下了不少的遺憾,很多孩子依然和當年的周恩來的同學一樣,是爲了自己而讀書,有的說是爲了當官而讀書,有的是爲了將來能成爲大老闆而讀書……雖然也有不少同學的目的是爲了大衆,但我依然覺得有些遺憾,現在的社會太複雜、也太現實了,很多的孩子在大人的潛移默化下受了不少影響,小小年紀就對當官發財有着很強烈的願望,我不免有些無奈。真心地希望孩子們受過這篇課文的浸染後,能有些許的觸動,也祝願他們越長大越明理,心中越能裝滿大衆。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五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初讀文章,我有點擔憂:課文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搞不好就會上成不切合實際的'喊口號的,幫學生形成一種虛假的情感。這可是誤人子弟的做法。於是,在細細琢磨中,我決定從當時的背景引入。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歷史背景,中國所處的社會地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真實的中國背景再現。當時的中國國力不強,國民精神麻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領土上猖狂肆虐,"東亞病夫"稱號沉重地緊扣在我們的頭上……有了這些歷史背景的瞭解,學生就瞭解了周恩來爲什麼會說:"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與我一樣走進了當時落後的中國。從文字的字裏行間,他們得到的信息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經,中國這種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衆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跟隨着伯父的嘆息,學生也瞭解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和伯父的無奈。在這種背景下,周恩來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有志的中國人也爲之一驚。

課堂的最後,我也像魏校長一樣在班級裏進行了提問:"請問你們爲什麼而讀書"

教室裏安靜了片刻,立刻有學生舉起手來……

生:我是爲了自己能成爲一名優秀的律師而讀書。

師:好目標,有自己的理想併爲之奮鬥真好!

生:我是爲了生我養我的父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而讀書的。

師:有孝心,國家國家就是由家組成的。

生:我是爲了今年能得到實小之星,證明我自己的實力而讀書的。

師:這樣的目標就在你的眼前容易達成,相信你一定會有出色的表現。

……

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慶幸,孩子們的讀書目標都很現實,也許他們理解: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大家努力的目標是不一樣的。目標不一定要遠大,讓學生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並有學習的動力就夠了!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歷史,因爲真實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訓,因爲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語文課,應該拿什麼給我們的孩子?僅僅是再現歷史的真實?還是演說教訓的深刻?顯然不是。語文傳承的是文化,她較歷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學更顯豐滿。所以,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努力讓學生做到:聽,聽得聲聲入耳;說,說得慷慨激昂;讀,讀得蕩氣迴腸;寫,寫得情真意切。回顧這節課,不難發現,我的課堂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一面濾鏡、一個探頭。首先,“中華不振”是我貫穿這堂課全部教學內容的一條脈絡,從聚焦“中華不振”到感受“中華不振”到參讀“中華不振”最後到思考“中華不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其次,“中華不振”又被我鎖定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上,我圍繞“中華不振”引導學生進行多重對話,租界發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側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最後,“中華不振”還成爲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唯一支點。整個教學過程被演繹爲一個壓抑再壓抑、憤慨再憤慨的情感模式,一直到課的尾聲才予以徹底、強烈的爆發。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三、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接着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結束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着爲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本及與文本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教後記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六

1、“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聯繫實際,用談話談到志向,引入新課。

2、老師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再進一步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3、從教學實際出發,將課件作爲學生與文本交流、師生情感交流、協作的工具,創設學習環境的工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爲學習語文奠定情感基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讀寫結合,力爭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鍛鍊學生的想象力、表達力,提高習作水平。

4、在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課堂機智,應變能力。

總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改正,對於本節課一些較爲好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我也會繼續沿用,並繼續多在教材的鑽研和課堂的調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斷地實踐、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