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寫作能力論文【多篇】

寫作能力論文【多篇】

小說寫作 篇一

[關鍵詞] 記敘文寫作;小說教學;問題;方法

一、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寫作知識較爲陳舊

目前,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的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中依然停留在文章知識層面,對學生寫作的指導沒有突破國中階段的水平,學生往往只是圍繞簡單的寫作要素進行文章的構思,從一定程度上講這種寫作模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成果。相關的教育學者指出,寫作知識陳舊,知識面狹窄都會制約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2、寫作教學被大學聯考異化

當前,我們發現高中學生記敘文寫作教學極其容易受大學聯考的影響,寫作教學被大學聯考異化爲文本教學的現象比較廣泛。很多的高中語文老師受大學聯考的束縛,往往會將寫作教學轉變成得分技巧教學,整個的教學內容都圍繞大學聯考展開,指導學生如何在考場上取得高分,然而寫作的文學性已被漸漸忽視。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寫作教學往往注重的是學生如何寫好開頭、結尾,如何引用熱點問題,如何吸引閱卷老師,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寫出來的記敘文很難有真情實感,很難打動人。

二、將小說引入高中記敘文寫作中的方法

1、把握文體要素

小說的文體基本上都是記敘文,而記敘文卻不完全都是小說。記敘文要想成爲小說,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包括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敘述故事情節以及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的記敘文才能稱之爲小說。高中生考試的作文基本在800-1000字,因此學生在引用小說進行記敘文寫作時,一般情況下最適宜的是截取一個片斷或者是橫斷面,且這個片斷以及橫斷面的選擇必須能夠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需要學生們注意的是在寫作選材模式上,應儘可能選擇類似於史書體的“紀傳體”模式,也就是以一個人物爲寫作的中心,再穿插與此人物有關的幾件典型事件,切記在選取事件時注意詳略得當,儘可能的把能體現人物性格特點的事例詳寫。

2、注重模仿精品練習

經典的小說通常是我們學生閱讀、借鑑、學習的對象,老師們在將小說引入記敘文的寫作中時,應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借鑑。在寫作情節的虛構上老師們可以引導學生先利用範文進行一些擴充性的練習以及局部性的改寫。學生可以從範文寫作中的影子進行想象與再創造。將小說引入高中記敘文的寫作中,主要是藉助小說這種文體,進而提升高中生記敘文的寫作能力。

3、修改交流提高

作爲老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對待學生所寫的作文,老師們應當做到少做刪改,重點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理解、去做更改,由此來培養學生自我修改的能力。而且老師應善於發現學生寫作過程中的閃關點,給予學生的作文評語應儘可能做到親和有力。高中語文老師應善於爲學生營造自我展現的平臺,像進行班級朗誦賽,學生優秀作文的傳閱等活動,老師還應鼓勵學生將一些優秀的作品投入到雜誌社,力求出版在報刊雜誌上。

三、將小說引入記敘文寫作中的作用

1、增進學生寫作的新意

小說在人物的塑造、情節的敘述以及結構的安排上都具有匠心獨運的特點,因此將小說引入高中生記敘文的寫作中不僅能夠增加寫作的新意,而且能使整個文章的結構安排合理有序。小說的作者在創作時,往往會將那些最典型的環境場面寫入小說中,這無形中就在指引學生在寫作時會選取那些能夠“以小見大”的環境片斷,在選取寫作題材時,也往往站在新角度,新立意上選擇。

2、增多寫作時觀察的視角

學生創作的源泉來源於生活。小說的作者是社會各界中的人士,因此他們寫作的素材也都比較接近現實生活。將小說引入高中生的記敘文寫作中,一方面能夠增多學生寫作時觀察的視角,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寫作的素材具有廣泛的時代氣息。在小說作者的筆下,一個個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側面、一種意境、一個生活片斷等等都可以成爲作者創作的素材,由此來看,小說可以爲學生寫作提供一雙感悟生活的慧眼,能夠啓發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學習,關注社會,做生活的有心人,進而爲寫作儲備更多的創作素材,避免了寫作中無話可說或者寫作題材不新鮮的一系列問題。

四、結語:

記敘文寫作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知識應該掌握的一項能力,同時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載體。將小說引入記敘文寫作教學中,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記敘文寫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對記敘文寫作教學的有益補充。相關的教育學者指出,構建“讀小說,寫記敘文”的寫作模式,將會對高中階段學生記敘文的寫作訓練產生良好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崔霞。依託小說教學促進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初探[M].河北師範大學,2014-05-12

[2]張薇。論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M].四川師範大學,2012-04-26

寫作能力論文 篇二

關鍵詞:國中英語教學寫作能力

在十多年的國中英語教學中,我感覺到學生用英語寫作是英語教學的難關,是“暗區”。學生學英語最頭疼的事就是寫作。他們不是無話可說,就是辭不達意,病句、錯句隨處可見。怎樣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我的做法是:

一、多誦讀,重視積累

寫作是一個運用詞句的過程,需要相當多的知識點,如vocabularies,phrases,grammaticalrules,這些都需要不斷的積累。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誦讀,組織形式多樣的誦讀形式,如隨錄音機跟讀、分角色朗讀、學生小組比賽讀,也可採用教師誦讀,學生模仿等形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應制定相應量的要求。如每日早晨大聲朗讀一篇,每週背誦一篇。在誦讀內容上我們教師要作以選擇和推薦。捕捉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及篇章。如,thebasketballplayer(YaoMing),The29thOlympicGames.這樣能提高學生誦讀的主動性,有助於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同時指導學生將常用的及經典的詞句收集並背誦,擴大詞彙量。要求學生運用重要詞組、句型進行仿寫、造句。如aisfamousfortheGreatWall(befamousfor)esepeopleareproudofYangLiwei(beproudof).

二、善精讀,嘗試改寫

課堂教學中,組織、幫助學生將課文理解透徹。對於一節閱讀課,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聽錄音,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然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合作解決問題。如:Lesson34Danny’sDinosaurDinner(StudentBook6河北版)從題目入手設置基本問題:

edidtheyhavedinner?

adthedinnertogether?

hatdidtheyhavefordinner?

讓學生有目的性的聽錄音,討論問題。接着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表觀點、談感受,Ifyouhadsuchadinner,howwouldyoufeel?這樣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下一步要求學生嘗試改寫課文。如擴寫(Addanend),縮寫(Sumup)。也可以用不同人稱、不同時態改寫。文體間也可以相互改寫。如將對話改成記敘文,將書信改成故事。用什麼形式?怎樣改寫?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仔細鑽研教材,根據課文特點靈活處理,不可千篇一律。

三、重綱要,指導寫作

教學中要重視綱要的作用。閱讀課上,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提煉綱要的能力。寫作文前,要求學生擬訂寫作提綱,以問題形式呈現。教他們掌握每一種文體的綱要共性。如,記敘文(narrative):

Ⅰ?

Ⅱ?

Ⅲidyoufeel?

Ⅳdidyoulearnfromit?

再如議論文(argument)

ⅠWhat’syourownopinion?

ⅡWhydoyouthinkso?

我讓學生以“Myfamily”爲題寫一篇文章,下面就是一個學生擬訂的提綱:

ⅠBeginning:generalintroductionaboutfamilymembers.

ⅡBodypart:basicinformationabouteachmemberandthespecialpersonalquality.

(Ⅰ)job,age,hobbyandsoon

(Ⅱ)Grandmother:kind

Dad:knowledgeable

Mother:patient

Youngerbrother:funnyandoutgoing

ⅢEnd:generalideaaboutfamily

幫助學生擬訂提綱,不僅限於寫作內容,還包括寫作的時態、人稱等的具體運用。

四、巧變換,強化訓練

在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的基礎上,教他們換句型、變結構,提高寫作質量。國中已學過分詞、從句、倒裝句、強調句。寫作時用上可使行文豐富、靈活。如列舉時用上first、second、third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又如IfoundtheChristmaspresentsurprisingly.若改爲Tomysurprise,IfoundtheChristmaspresent一來豐富句義,二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公務員之家:

五、勤動筆,堅持寫作

鼓勵學生堅持用英語寫日記、週記,談感受。將日常生活中的趣事、樂事記錄下來,描述成長過程中的喜怒哀樂。用英語寫日記、週記,貴在持之以恆,忌一蹴而就,一曝十寒。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鼓勵和支持。我們要制訂具體的激勵措施,如:

1.英語習作展評。將學生的英語習作定期展評。從小組開始,逐步擴展到班級,最後到年級組內展評,傳閱。可採取周評、月評等形式。給評選出的優秀者以肯定和獎勵。例如集體表揚,起英文名字勉勵,或用獎品進行物質獎勵。

2.課前做報告。要求學生記錄下身邊有意義的事,利用課前5分鐘講給大家。這既鍛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又和大家共享了自己的習作成果,產生一種強烈的成就感,有助於培養堅持寫作的興趣。

3.校園英語廣播。評選優秀習作,徵爲英語廣播稿。當學生聽到自己的習作成爲廣播稿件時,會無比激動和自豪。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增強了寫作信心。

寫作能力論文 篇三

一、早在1999年,語言學家Flowerdew就指出:“在全球化時代,用英語以外的任何語言發表文章都是一方面把自己隔離於國際社會之外,另一方面爲職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不利。”[1]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已經將建設國際性知名大學視爲發展目標,“教育國際化的潮流成爲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和合作的動力,也爲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2]在國際刊物上,特別是在諸如SCI、Ei等國際檢索刊物上的多寡已經成爲衡量各高校學術研究水平的一個重要參數。研究生作爲國家培養的高層次精英人才,應該具備較強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及時將自己的研究推向世界,實現專業學術信息的國際交流。

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5年召開的全國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語教學研究會明確指出:研究生的英語教學一定要“以需爲本”。“應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要提高研究生在本專業和相關專業領域的口語和文字交流能力。”[3]爲適應這一新的要求,國內許多高校相繼開設了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選修課程,其中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被視爲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目前選修課課時相對較少,大班授課,同班學生專業差異大,教師大多沿用傳統的全堂講解模式,教材較爲陳舊,學生無法充分體會授課內容和自己專業的關聯性,因此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大,缺乏學習的動機和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

我們應該看到隨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現在研究生的英語水平和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很多研究生已經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有着較爲紮實的英語基礎。另一方面,作爲高層次學術精英,他們也擁有相當量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如果課堂上仍採用“滿堂灌”的形式,僅僅強調對語言的講解,就很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們要尊重研究生的認知特點,探索一種能夠讓學生全程參與到學習中去,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觀察、體驗、交流、學習、總結,在實踐中更新知識結構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情形下,目前國外較爲盛行的“項目驅動教學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項目驅動教學及理論基礎

項目驅動式學習是“以學科的概念和原理爲中心,圍繞某一項目而進行的探究性學習。”[4]項目驅動教學目前在西方國家頗爲流行,不僅用於語言教學,還廣泛地用於其他學科的教學中。該模式模擬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景,注重語言的實用性,讓學生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相互協作、討論,親自操作,積極探索,主動研究,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在此過程中主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並在將來的工作中順利完成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Railsback認爲[5],項目的主要特徵包括:①以學生爲中心或導向;②有具體的項目起始階段、實行階段和完成階段;③項目內容對學生來說有意義,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能夠進行直接觀測;④項目解決的是真實的問題;⑤學生進行的是第一手調查研究;⑥項目必須尊重當地的文化風俗;⑦項目具有和教學大綱、學校、地區以及國家要求相符的具體目標;⑧有可以分享的具體成果;⑨重視學科知識、生活知識和工作技能的相關性;⑩有反饋和評估的機會;輯訛輥有反省和自我評價的機會;輥輰訛擁有真實的評價體系,如學檔、日記等等。

人本主義教育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以及多元智能論爲項目驅動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撐。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在教學目標上,應該強調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在課程內容上,應該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爲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自我評價。學校和教師應該爲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和氛圍。教師的職責不應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6,7]。建構主義提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認爲學習是學習者在新舊知識之間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學生應該是積極進行意義建構的個體,“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8]。教師的職責在於幫助和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多元智能論認爲人的智能不僅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還包括身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認知智能[9]。多元智能論認爲教師不能只以某一種智能的高低去評價學生,因爲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學校應突出“個性化教學”,爲學生創造多元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項目驅動教學充分體現以上教育理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完成模擬真實情景的特定項目的過程中,相互協作,積極探索,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另一方面,隨着校園網絡化的普及,網絡給我們的學習理念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學習從課堂向課外延伸,由階段性轉向終身性,由教師全程監控逐步轉向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10]。網絡的介入可以最大化地發揮項目驅動教學的優勢,互聯網上的專業數據庫和搜索引擎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豐富的真實語料,便於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去思考、分析、總結、歸納本專業學術論文在語篇和語言運用等層次上的特徵。此外,隨着各高校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和進一步完善,教師可以在網上管理、指導和協助學生學習,爲他們提供學習資料、數據庫和詞典庫的鏈接以及學術論文篇章範本,在線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教師還可以爲學生建立電子學檔,學生將作業提交在學檔中,實現網上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論文修訂。總之,網絡和項目驅動教學的結合有利於實現“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教學要點

1.體裁分析

最初人們對學術篇章的分析僅僅侷限於篇章的表層語言特徵,後來人們發現特定篇章中的遣詞造句和謀篇佈局是有一定的交際功能和意義的,因而提出了體裁分析的概念,其中代表人物是美國語言學家Swales。體裁分析的優勢在於它能夠超越篇章表層的語言特徵去對篇章的宏觀結構及交際功能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探討。體裁分析是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爲它“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選詞造句的技巧、謀篇佈局的機制,而且對語篇的體裁結構有一個宏觀的認知把握,以提高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使他們在將來的學術研究中能夠遵循學術規範並且更得體地運用英語”[11]。學術論文的體裁分析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學術論文結構層面,包括論文的宏觀結構及論文各部分的語步結構;二是論文語言特徵層面,如情態、時態、轉述及措辭等[12]。

(1)語篇結構。學術論文不同於文學作品,它遵循約定俗成的寫作慣例。比方說,實證性研究論文的正文通常包含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和結論幾個部分。Swales曾對學術研究論文各部分的語篇構造和語言特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比方說他曾經將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分爲三個語步(move),每個語步下面又包含若干具體步驟(step),如圖1所示[13]:很顯然,Swales的以上模式是“通過揭示作者的交際意圖來達到描述引言部分結構的目的[14]。”由於國內研究生缺乏語篇構造的基本知識,有些學生僅僅將論文按照中文模式翻譯成英文,沒有遵循西方學術論文的體裁和交際慣例,很難被國際權威期刊接受。比方說,有些研究生的論文中根本就不談及相關前期研究,殊不知任何一項研究都是相互關聯的,不可能絕對獨立存在。爲了使更多的研究生能夠走向世界,有必要將體裁分析融入學術論文寫作課堂。Swales等語言學家詳細地分析了研究論文各部分的體裁篇章結構和邏輯關係,其取得的研究結果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

此外,論文中的一些微觀篇章結構,如例證、因果關係、對照對比、定義、分類、描述等也是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授課要點。

(2)語言特徵。學術論文的語言分析包括情態、時態、轉述及措辭等方面的內容。情態動詞是模糊限制語的一種形式,合理地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避免把話說得太絕對,讓自己留有餘地,使自己陳述的觀點更加嚴謹、周全和客觀[15]。中國學習者由於不懂得正確使用情態動詞,往往把問題論述得較爲肯定武斷,從而影響了論文的可信度。

關於時態,Dudley-Evans和認爲學術論文各部分的語句有其慣用的時態[16]。如在引言部分多采用現在時和現在完成時,研究方法部分多采用過去時及被動語態,結果部分多采用過去時,而討論部分多采用現在時等。

此外,教師還應教給學生如何正確規範、恰當有效地轉述他人的觀點以服務於自己的論點。轉述的類型、詞彙和時態的選擇都會影響到論述的效果。比方說,選擇適當的動詞可更具說服力。同時教師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學術規範,防止抄襲現象的發生。

學術論文的措辭應該遵循嚴謹、客觀和簡潔的原則,文中主語非人格化和名詞化現象較突出,少用具有渲染和誇張效果的詞語。學術論文的語言應反映嚴謹科學的學術作風。

2.文獻查閱及引用

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特別是網上數據庫檢索相關專業文獻,指導學生閱讀並教給他們正確的記錄、總結、歸納和整理筆記的方法。準備充分的前期文獻研究工作往往會讓論文寫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還應重視學術道德規範,強調任何對原文的直接引用、轉述和釋義都應該註明出處,嚴防剽竊和抄襲現象的產生。目前不少研究生認爲,只要不是直接引用,就無須註明出處,這是極其錯誤的思想。但凡是別人的觀點,無論在轉述的時候是以概述、評述還是釋義的形式出現都應該註明出處。國際學術界一向注重學術道德,抄襲和剽竊行爲將對作者的名譽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這一點要引起教師的重視,並在教學中一直強調下去。

3.論文規範

教師要爲學生提供論文範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本專業英文權威學術期刊的論文規範,包括文中引用的觀點、數據和圖表如何註明出處?如何對文中的某些內容進行註釋?參考文獻的格式有何規定?論文的版式有何特殊要求和規定?圖表的設置有何要求?等等。這有助於幫助研究生養成嚴謹、認真、求實的科學研究作風和習慣。

四、項目驅動下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課教學模式

1.項目驅動寫作教學的主要參與因素

項目驅動下的寫作教學是以學生爲中心的體驗式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相互合作、親自實踐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構建與內化。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網絡平臺都充當學習促進者的作用(如圖2所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獨立思考、動手處理問題和與他人協商合作的機會。同時各因素之間又存在互動的聯繫,學生學業的進步和教師的指導、自己的努力、同學間的協作以及網絡平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反過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供研究素材和動力,同學間的協作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而其作品也會爲網絡平臺資源的積累作出貢獻。

2.項目設置

在項目驅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設置符合教學目標的研究項目,明確項目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實施方案和評價方式。要求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相互協作完成項目各個階段的任務。根據學術論文寫作課的特點,筆者認爲項目的設置應該模擬真實的論文寫作過程,項目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完成一篇完整的,符合本專業國際知名期刊要求的英語學術論文。教師在各個階段先講授要點,然後設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去完成。根據任務性質和難易的不同,採用小組研究和獨立完成兩種方式。由於選修課的班級相對較大,可能存在專業差異,教師在分組的時候應該儘量將專業相同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小組以便於項目的開展和實施。項目的具體設置如表1所示:

在項目驅動教學中,教師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知識的灌輸者,新的教學模式賦予了教師全新的角色。教師承擔着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諮詢者、協作者、項目設計者和課程資源的提供者等多種角色。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解要點,還要引導學生親身實踐,爲他們設置項目中的任務,組織小組討論,爲學生建立電子學檔,在網絡平臺上提供學習資料、詞典庫和數據庫的鏈接,在網絡論壇上提供學習指導、解答問題、評閱作業並與學生進行在線討論。總之,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從課堂內向課外延伸,成爲真正意義上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自我探索,親身體驗和團隊合作的機會。教學內容和專業學科的結合將會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使學習過程變得有意義。從直接經驗中獲取的知識會保留得更爲長久,自發的經驗學習有助於學生終身學習習慣的培養。

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除了爲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外,還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孤立無援。學生與同學及教師的在線討論交流可以幫助他們解決諸多的學習問題。作業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的過程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電子學檔可以爲學生提供自我評估和自我反省的機會,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項目各個階段末尾對自己本階段的學習作出總結和評價,並對下一階段的學習作出計劃。項目驅動教學將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結合起來,學生在項目實施各階段的表現都將計入學業成績。評估手段的多樣化能夠更全面、詳盡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五、問題和挑戰

網絡交互是目前項目驅動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校園網絡化的發展,國內許多高校都相繼建立了網絡教學平臺,一些平臺還涵蓋了學生的電子學檔,讓學生的學習向課外延伸。如何完善網絡教學平臺的各項功能,充分發揮其優勢,還值得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而對於目前還沒有建立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的院校,教師可自己爲學生建立電子學檔,通過e-mail或即時在線交流的方式(如MSN、QQ等)實現和學生的網上交互。不管怎樣,處在信息社會的教師不可能完全脫離電腦,教師要改變觀念,不斷充實自己,學習更多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另一方面,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課目前通常作爲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選修課設置,存在大班教學、課時較少的現象。教師在分組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專業的一致性,否則會引起學生配合上的困難。如果研究生院在排課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專業,或者以小班開課,效果會更好。如果實在不行,將文科學院和理工課學院的學生分開授課也會降低教師授課的難度,有助於改善教學效果。此外,由於課時相對較少,教師一定要合理安排時間。應該說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時間已經向課外延伸,很多工作是在課下完成的,課堂上除了講解要點外,主要是讓學生討論和彙報他們課下的研究成果。教師應明確下堂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有備而來。對於大班學生,由於小組作業已經在網上提交,可以先組織討論,再抽選有代表性的小組彙報,以點帶面就可以了,不必每次課每個小組都要彙報,但在學期內應該讓每個小組都有發言的機會。教師應該合理設置評估標準,將學期考覈和學生的平時表現結合起來。

儘管我們相信研究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自學能力較強,但項目驅動教學多少不同於他們所熟悉的傳統課堂模式,教師需要在第一堂課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清楚課程的教學目的和運行方式,明確自己的責任。教師在分組的時候要指定組長,以便學生相互督促,同時還需要通過網絡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他們的學習策略進行指導,以保證各項任務按期完成。

由於課堂教學向課外拓展,網絡的介入意味着教師的投入會成倍增長。教師需要在課外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審讀學生的作業、與學生進行網上交流。這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同時,教師的發展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學校應考慮在課時和報酬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

此外,項目驅動下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課最好在學生有一定的研究經驗後再行開設,一般在第二學年比較合適。在實踐過程中,如果能夠得到專業教師在專業學科知識方面的指導,效果會更佳。

小說寫作 篇四

關鍵詞:林語堂;海外華文文學;跨文化寫作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04(2014)01-0130-04

林語堂的文學創作距今已逾半個世紀,他的獨抒性靈的小品文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並與周作人等一批作家共同影響了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發展走向,在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36年赴美后,林語堂以英文創作的小說與散文作品,從不同的側面向西方民衆介紹中國文化,贏得了西方社會的廣泛讚譽,並且使近代以來的中西文化雙向交流成爲可能。本文以林語堂去美后的英語小說創作爲例,分析在跨文化語境中作家的創作特點,以期對今日的海外華文文壇的創作有所借鑑與參考。

一、文化溝通的渴望

林語堂的小說,基本可以分爲傳奇小說與政論小說兩大類,相較而言前者數量更多,並且這些小說全部是以英文書寫,後陸續翻譯而進入到中國人的閱讀視野。在以充分的中國文化風味的傳奇書寫中,林語堂試圖以“對西方人講中國文化”之目的使西方人能對以中國爲代表的東方文化有更爲深入的瞭解。

《京華煙雲》(1939年)、《風聲鶴唳》(1940年)、《朱門》(1953年)是足以代表林語堂傳奇小說的三部代表作。這三部作品既是林語堂展示自己“亦孔亦耶”的理性主義、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相交織的“一團矛盾”的樣本,又是他直接以英語書寫向美國讀者介紹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經典。

《京華煙雲》英文原名《瞬間京華》,比較強烈地渲染和突出了人類命運的變幻莫測,典型地體現出道家文化齊生死、同萬物的文化觀。它仿照《紅樓夢》的成書模式,寫中國舊式大家族的變遷,以婚戀連結人物,輔之以歷史事件的底色,使小說更有逼真性幻覺產生的虛擬性真實感。小說在每個卷首都直接引用了《莊子》的內容作爲題解,表達了人生無常、世事難料而只有道永存於天地之間且先於天地萬物而生的觀點,發人生於世在於參透世問萬物之變,不能執著,要隨物賦形,順任自然來體悟世間的大道。

姚木蘭作爲其父姚思安人生價值與理想的秉承者,經歷坎坷浮沉,最後衝出個人悲歡,走向了抵抗日本侵略的道路,其人生結局的這種昇華明顯帶有理想化色彩,其實姚木蘭本來就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化身,是林語堂最喜歡的筆下人物之一。她順任自然,生活簡樸,無慾無求,對事物超然物外。在與立夫的交往中,她沒有更多欲求,只是順其自然的交往,不去積極地爭取,但又在其心靈深處享受着與立夫心靈溝通的喜悅。戰亂使她得以接近下層民衆,生活給了她超越自我的契機,而不是一味盲目無所作爲,而是以行動直通大道。通過姚木蘭坎坷的一生,林語堂揭示了人生如夢的作品主題。作者在姚木蘭身上所凝結的文化思索,體現出作家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形式。正如學者劉勇的評價:“這種形態在姚木蘭身上的主要體現有兩點,一是對命運的承受,二是對命運的領悟。而這又歸結到林語堂對道的體悟之中:順其自然,在順應中求得把握;寬懷處世,在寬懷中獲得堅韌;承受命運的不幸,在承受中贏得感奮和超脫”。

翌年出版的《風聲鶴唳》是《京華煙雲》的續篇。在此作品中,丹妮成爲主角。阿蓮――梅玲――丹妮,這三次名字的轉換很有文化意味。小時候奶奶起的名字“阿蓮”,暗示了此作品佛家的主題,梅玲則是青春盛開的女性,在暗霜高潔中艱難求生;而丹妮之由來則是“最後老彭說:‘我想到了,丹是一個好字,是你胎記的顏色,你名字就叫丹妮’。”這更是一個文化的雙關,中文之意是一個“有紅色胎記的女子”,而它正好也是英語世界中女子的名字,體現出作家有意爲之的中美之間文化交流的期望。而命名者老彭,就具有了丹妮人生路向的精神導師的意味。老彭信仰佛教,他引領丹妮明白每個人都有慧心,而丹妮在跟隨老彭收治難民的工作中也獲得了新的生命,被人尊稱爲觀音姐姐。丹妮開始發自內心地尋求真理與慾望的解脫,並受老彭的影響而有所覺悟:我們活在現象界裏,一切全是感官和有限智慧所生出的錯覺,殊相與共相的差別只存在於這個世界中。於是一切人類的激情、貪念、憤怒、迷惑、憎恨與掙扎,空虛的歡樂與失望都是由這種愚蠢的幻象產生的。最終,丹妮憑藉老彭的引導,獲得信仰的力量,讓她選擇付出無私的仁慈和同情以普渡衆生的苦難。

1953年出版的《朱門》,視野更加宏闊,它以女主角杜柔安的婚戀爲線索,展開了從西安到新疆的敘述,其中既有除暴安良的俠義故事,西北地區的回民起義,又有“朱門”內貪官的橫行。既有俠客式的知識分子(李飛),又有爲知己者死的薄命紅顏(崔遏雲)。杜柔安體現了林語堂筆下“儒家的女兒”的形象,她追求的是人世間踏實而又溫暖的家庭生活,可以相夫教子,努力追求儒家倫理的“善”,即在他人危難之際,扶危濟困。林語堂既寫出了自己理想的婚姻道德,也歌頌了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道德。縱觀林語堂的這三部作品,每一部都有所側重地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但是它們並不是靜態絕對的某一種文化觀念的鼓吹,而是綜合的、以儒釋道不能截然分開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正是這樣的文化融合方式,才能多角度、多側面地表現出林語堂身上具有的文化多元性,也更進一步表現了中華文化的複雜混成的特點。

正如林語堂的以人性爲基本起點的社會理想一樣,世界各國的文化總有其賴以溝通、對話的基本,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類文化的可通約性。發掘文化的普遍意義,不等於取消文化的特性。文化的普遍性價值是溝通的基礎,但正是不同文化的特性才顯示出文化的斑斕與豐富,纔是文化交流的意義所在。恰是在不同聲音的衆聲喧譁中,纔有尋找不同文化的價值。

所以林語堂以純然中國式的敘述方式與思維、文化思考寫成的小說,在面對異域文化時,就更有言說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自上世紀以來的中國移民作家中,雙語寫作者很少。這一方面表現出中國文化強大的向心力,同時也顯示出其文化的保守性。衆所周知,語言不僅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與衍生物。在相同的語言環境中,人們才能更好地維繫思維、認知與價值判斷的統一性,才能更有效地增強其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凝聚力。

寫作本身就是思維的整合,雙語寫作更大程度上是隱藏在兩種思維與文化背後的整合過程,而林語堂的英語創作,是直接以西方人的思維與表達方式,努力去做兩個民族在文化上的和解與溝通,它勇敢地跨越了物質實體與文化的國門,主動尋求兩種文化的可通約處。與單純的漢語文學創作不同,它只能是在漢語文化圈內部的繁衍生息,充其量是關起文化之門的內心獨白與自省,無論有多大的與異文化溝通的意願,仍然是文化盆地中的哀嘆婉轉而已。在美國爲代表的西方世界中,林語堂以其英語作品直接與異域文化進行對話。大部分美國民衆只知道兩個中國人:孔子和林語堂。前者代表了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和西方人對神祕地東方的嚮往甚至對中華文化的莫名恐懼,後者則是因爲其文化使者的身份深入到普通美國民衆之中,部分消解了流傳西方上百年有關華人“黃禍論”的負面影響,還中國形象以應有的面貌。故而雙語寫作的意義不容低估,它直接打開了我們文化交流的大門。但現今的海外華文文學作傢俱有高水準的雙語寫作的作家仍是鳳毛麟角,甚至有好些海外華人作家以堅守中華文化的“純粹性”自居,一直以華文書寫的形式進行創作。這其實是海外華人文學創作的尷尬之處,作爲在西方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真正地希望有良好的文化交流與溝通的話,海外華裔作家必須主動向所在國的文化尋求對話,以所在國的基本語言載體進行東西方的文化對話,否則就極易失去海外華文文學的創作特質,建立“第三種文化空間”就更成爲奢談。所以大部分以漢語爲載體的海外華文創作,只能是“出口轉內銷”,它的目標讀者依然限定在華人社區或以漢語爲主體的中國大陸及臺港澳地區。

好在許多作家已逐漸意識到雙語寫作的重要性,他們正在逐步改變單一漢語語種的創作局面。哈金以英語文學博士的身份進行英語文學的寫作,嚴歌苓也已經初步領略了雙語寫作的成果。只有以異質文化的語言書寫,主動尋求不同文化的可通約之處,纔有可能爲處在跨文化領域的作家找到更高於東西方文化的話語高地。所以,林語堂成功的雙語寫作,對今天的海外華人創作是一個有益的啓示。

在有些人看來,林氏的小說除去語言形式之外,即譯爲漢語之後幾乎與同時代的通俗小說作家的作品沒有什麼不同。“革命+戀愛”式的敘事模式、才子佳人的構思套路以及曲折離奇、最終大團圓的故事情節,與三言兩拍之類的傳奇、並無本質區別。也就是說,《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作品文本與同時代張恨水的《啼笑因緣》《金粉世家》等並無二致。但是,這些作品的寫作動機與目的是大不相同的,作家的潛在讀者是處在不同文化地域、且具有截然不同的語言與思維等文化觀念的羣體。故而,張恨水們的通俗小說創作,只是較爲簡單地沿襲了傳統的小說創作套路,輔之以新時代中新鮮時髦的人物、事件。雖然有部分地對西方民主平等博愛等人道主義的汲取,但骨子裏軟綿綿的傳統思想對於彼時代的國人而言是一種麻醉,是無路可去後的沉淪,較之雖人物與情節編排上漏洞頻出的啓蒙小說依然是沒落的、甚而是反動的。而林語堂的小說,由於其跨文化的視角,就比當時國內的通俗小說作家們站在了一個更高遠的位置。幾乎是同樣的情節與人物,在林氏的筆下,表達、呈現的是比較視野中的傳統中國文化,是林語堂策略性地“對西方人講中國文化”的具體實現,因而在林氏的筆下,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無不戴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面具,與其說他們在演繹驚心動魄、曲折衷婉的中國故事,不如說是在西方文化他者“劇場”中的表演,舉手投足間蘊含的全是中國文化,是古老的中國向西方進行文化交流的主動出擊。

二、文化擔負的情懷

對林語堂而言,其一生所受的文化影響是複雜而多元的。出生於福建漳州的牧師家庭,林語堂吸收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性與博愛的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都對他有着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儒家的積極人世而有所肩負的精神傳統,一直影響並塑造着林語堂的文化人格。

在儒家的載道文學觀的影響下,林語堂直接以文學創作來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化情懷。出版於1947年的《唐人街》和1955年的《奇島》典型地體現出林語堂的這種創作特徵。

在《唐人街》中,作家首先是向美國人表達中華文化的善意,向其介紹中國的習俗與文化,表達希望兩種文化溝通與交流,希望塑造以中華文化爲體、融合西方文化的新一代中國人的形象。在小說中,湯姆和伊娃是未來的一代,他們在美接受教育從而迅速地改變了舊有的中國式的生活習慣,向着美國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靠攏。但他們不是盲目崇洋,而是在“理性”的眼光過濾後的主動轉向。這種理性的標準,則是作家歷經文化洗禮後的混合式價值觀,即以基督教的博愛與人性爲本,以傳統儒家的家庭倫理爲表現。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林語堂書寫這類小說的苦心孤詣,他不惜以說教式的創作來表達他對於中西間文化交流、互補的期望,故而在小說中作者牢牢地掌控住了情節的發展走向,人物性格也幾乎固定不變,以便於林語堂把自己的文化觀念、人生理想充分地貫注其間。

佛羅拉作爲意大利裔的美國人,嫁給大兒子洛伊的情節是作家別有用心之處。意大利人的特點是以家庭爲中心,熱愛生活,熱情而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這與中國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林語堂便以其文化之筆“撮合”這段中意婚姻,從雙方文化的可通約處入手,開始其中西文化互通之旅。由此佛羅拉就很容易成爲馮家的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中間人角色,在和睦的家庭生活中把馮家逐漸引向西方世界,並在她的影響下馮家全家都開始信仰基督教,從而開始了馮氏一家人的西方文化之旅。同時,她也逐漸接受了中國文化中的家庭倫理,變得更合乎中國的倫理人情。文化的互通在家庭生活中潛滋暗長,所以佛羅拉是作爲他者文化的媒介、領路人而存在,同時也成爲了馮氏家中中國化的美國兒媳。

馮老二的意外車禍死亡直接解決了其家人奮鬥已久的開飯館的資金問題,雖然在創作技巧上林語堂做得有些迫不及待,人物成爲作者的玩偶。同時作者又看似不經意地說出了西方“發達”而又合理的社會保險體系,以及肇事者的母親忍着喪子之痛依然有強烈的同情心去幫助馮家。加之文首以小湯姆的視角寫電燈和火車的西洋科技之下的進步,作家時刻都在進行科技與思想、社會制度、倫理與文化的比較。他以一個文化他者的身份面對廣大美國讀者,寫出自己對於美國文化的好感,這在美國讀者的潛意識裏,就更容易接受林語堂的中美文化的互通與互補理論。而二兒子阿東最終迴歸家庭,正是林語堂所宣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勝利。並且,林氏讓馮家人把飯館開在了本不住在那裏的唐人街,使它成爲一個巨大的文化磁場,在西洋文化的之中而熠熠生輝,吸引着前來朝覲的千千萬萬的華人遊子。這樣,林語堂利用“唐人街”形象,既部分地滿足了西方視角的話語期待,又修改了西方人一貫認爲的中國形象的負面成分,爲中西文化交流開闢了一條道路。

小說《奇島》進一步闡明瞭林語堂近乎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和文化情懷。勞思作爲這種烏托邦的策劃者與實施者,與希臘和意大利人乘“世外桃源”號抵達一個太平洋的小島。勞思生物意義上的混血(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更隱喻了作家林語堂對世界文化“混血”發展的企望,並且要有中國文化的參與才更完美。島上的居民生活簡樸,卻健康快樂。在這裏,林語堂以勞思之口對西方工具理性進行反思,進而提出以健康的人性爲基本的社會生活指導原則。島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但是在程序上已經大大簡化,去除了的繁瑣形式,以快樂主宰人的心靈。人們保持着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可以自由上半身,它呈現的人體之美竟然讓初入小島的外來者尤瑞黛仰慕不已。快樂且樂天知命也成爲人性健康發展的基礎與前提。

小說的主人公勞思作爲奇島的精神領袖,他既接受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又包含着東方的人文精神。此一人物身上體現出中國傳統儒家家天下的特點以及道家好生與樂生的精神氣質。林語堂的烏托邦式書寫,更典型地表現出他積極參與世界、以“天下”爲己任的擔當情懷,在民族對話、溝通的基礎之上,更渴望建立融合不同民族優長的全人類的美好文化願景。雖然它只是作者的烏托邦夢幻,甚至在小說中表現出很多傳統中國儒家文化的階層的對立、尊卑有序等缺憾,但它仍不會妨礙站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接處以複合文化的方式設計人類的未來,它體現出文以載道的思想觀念下林語堂的士子情懷。在以人性爲本位的基礎上,以儒家文化的視角與立場,期待與異質文化的溝通。

在積極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況時,處於中國文化新舊轉型的接合點的林語堂,在其文學世界的創作中,更多地着眼於民族與時代,即關注時代大我與壓制個體小我是其創作中一體兩面的真實存在。

關注時代與民族的大我,壓制小我的一己之喜怒哀樂,是彼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特點。尤其是作家個體的物質窘困,只是在深受西方個性主義影響的作家筆下有所展現,大部分作家關注的是東西方文化的齟齬與衝突,他們往往更多的是學習西洋的富強之路,繼而學成歸來,報效自己的民族與國家。在這裏明顯表現出中國現代文學時期的作家內心的悖論式矛盾:對以人性、人道主義爲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欲迎還拒,對傳統中國道德倫理的理性抗拒與在家庭生活中的遵循認同,於己和於人,是分裂式呈現的。老舍的《二馬》,胡適與胡先們的“文白之爭”,冰心的“寄小讀者”系列,聞一多的《死水》等作品都是關乎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而個人遭際在作品中幾乎不爲所聞。這是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共性,自然林語堂也不例外,並且因爲他的跨文化寫作的巨大成功而更被世人所矚目。

故而,現代時期中國跨文化語境的作家創作與後繼的臺灣留學生文學和大陸的新移民文學在創作題材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於梨華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以及張系國等的作品,通過生命個體的雙重失根的焦慮來展現在他者文化狀態下華人生命的艱難移植,以窺斑見豹的手法,揭示他們帶血的傷痛。以個人的遭際展現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在這種文化衝突中華人移民的更加清醒而又痛苦的尋根意識,顯示出臺灣留學生文羣的創作高度。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着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大量知識分子加入到留學隊伍中,新移民文學應運而生。《北京人在紐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愛在無愛的硅谷》等大批新移民作家的作品,把主要目光投向作者初入他國所遭遇到的物質、經濟的窘困,以“自敘傳”的手法表現主人公進餐館洗碗、打黑工所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待遇。由於創作羣體的龐大使得作品良莠不齊,且又沒有經歷更久的時間汰洗,如果沒有嚴歌苓、張翎等優秀作家的支撐,新移民文學會陷於更爲尷尬的境地。所以新移民文學的表現題材之中,“生的哀嚎”就成爲絕大多數作品的基本內容。造成這種創作情況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也有海外華文創作的低門檻造成的一擁而入的情景。與第一代華文作家相比,新移民身上的儒家文化影子越來越淡,在多元文化的底色中,人們更多的是關注自我的生存與發展,作爲個體意義上的“人”的重新確立,使得民族與家國情懷漸行漸遠。雖然我們都清楚地知曉,人性價值的確立誠然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但是個體的徹底解放依然與民族整體的解放息息相關,二者的辯證關係值得我們深思。於是體現在文學創作中,既有表達個體欲求的個性主義的文本,又有表現民族與時代風貌的作品,二者並行發展,纔是華文文學關注“人”的立場而健康向上的兩翼。

林語堂與華人新移民這兩代作家整體的創作風格是不同的。林氏們着眼於民族與國家的呈現,體現爲重視集體的安危與生存、個人與集體的休慼與共。其創作在美學風格上表現爲重歷史宏大敘事,突出時代大我,有熱切激昂甚至是慷慨悲歌的特點。今天的新移民作家更多的着眼於作家生命個體的價值與尊嚴,體現爲重視作爲社會個體的生活與生存狀況,美學風格上表現爲微觀敘事,充滿自敘傳色彩,哀怨徘徊或者瑣碎而面面俱到。

從林語堂到華人新移民作家由儒家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棄個人私利於不顧,到過多注重身邊瑣事的“錙銖必較”式的寫作,從宏大敘事到微觀敘事,一方面證明了文學是逐步深入到人的內心的、關注每一個生命的發展路向。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多元文化和個性張揚的時代,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作家身後幾乎沒有了支撐其創作的價值判斷與終極情懷。所以林語堂的創作,在跨文化的語境中就更有論說的必要,即在以人性爲基本的價值立場中,納入傳統儒家的人文關懷,積極參與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

小說寫作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熟悉環境描寫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2.總結解題規律,掌握解題思路。

二、教學重難點

總結小說中環境描寫作用,掌握解題思路。

三、教學方法

啓發引導法,整理歸納法,講練結合法

四、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閱讀必修三、必修五中的小說單元,把握每篇課文的主題中心。

2.下發環境描寫作用導學案,並要求學生課前完成《小步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1分鐘)

別林斯基曾說過,什麼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那是小說。在全國各地的大學聯考試卷中,小說也越來越受到命題者青睞。而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我們可以發現小說類文本閱讀,往往扣住小說主題,圍繞小說的三要素——環境、情節、人物來設題。今天,我們就從小說最基本的要素——環境入手,共同探討該如何解答小說中環境描寫作用試題。

二、展示課堂目標(1分鐘)

1.熟悉環境描寫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2.總結解題規律,掌握解題思路。

三、考點精析(1分鐘)

環境爲人物活動和情節展開提供了時空位置,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時是爲了用看似無心之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時是爲了烘雲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時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環境描寫的作用是小說閱讀考查的一個重要命題點,而且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和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也有一定區別。從近幾年大學聯考題考查方式來看,有考查細化的趨勢。

四、明確考查方式(2分鐘)

題幹示例

審題定向

(1) (2019·全國卷Ⅱ)小說中的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小步舞》)

(2) (2019·全國卷III)小說中有多處景物描寫,請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3) (2018·江蘇大學聯考)分析小說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對情節發展的作用。(《小哥兒倆》)

(4) (2013·山東大學聯考)請簡要分析小說最後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活着》)

(5) (2011·江蘇大學聯考)請探究文中自然景物敘寫的深刻寓意,以及對錶現人物的作用。(《“這是你的戰爭!”》)

環境描寫作用考題即分析環境描寫對小說三要素及主題、讀者方面的作用,題幹中往往有“分析”“賞析”等作答動詞和“環境(景物)描寫”“作用”等表答題方向的名詞。

五、回顧小說相關文段,分析、歸納環境描寫的作用(15分鐘)

(一)舉例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問:回憶《林黛玉進賈府》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相關內容,具體分析以下兩個問題。

回扣教材

分析作答

1.《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寫賈府的環境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①爲人物活動、情節展開提供場景,烘托氣氛,有助於塑造人物性格。

②通過環境描寫,表現出賈府的社會地位和豪門貴族的氣派。

③通過環境描寫揭示了賈府榮華富貴的來源。

④暗示了賈府必將走向衰亡,有助於表現小說的主題。

答案解構:

本題考查社會環境的作用,答案從社會環境對塑造人物、對揭示社會本質特徵、對凸顯主題幾方面的作用分析得出。

2.《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對於風雪的描寫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

①渲染悲壯氣氛。狂風猛雪、沖天大火中,英雄長嘯,蒼莽而雄渾,悲壯而激越。

②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風雪”描寫爲人物活動所設置環境,有利於表現林沖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同時,又反襯了後來林沖的奮起反抗是“不得已而爲之”,把林沖“逼”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林沖是《水滸傳》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慘遭遇,已經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而本文中的“風雪”描寫,將落魄的英雄獨自一人置身於茫茫天地之間,更能激發讀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鮮明。

③合理地推動情節發展。“風雪” 的描寫,是爲故事的發展“蓄勢”。沒有風雪,就不會有差撥放火的條件;沒有風雪,林沖就不會出門買酒,也不會看到破敗的山神廟;沒有壓倒草料場的房屋,林沖也不會到山神廟去暫避棲身,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結果。這些描寫,爲故事的發展,做了必要的條件準備。

(二)歸納環境描寫的作用

1.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環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或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如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③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體現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運。

情節方面

①暗示或推動情節的發展;②爲後文情節的發展做鋪墊或製造懸念;③作爲情節發展的線索;④與標題相呼應,詮釋標題的內涵;⑤開頭的環境描寫,引出下文××內容(爲下文××做鋪墊),與結尾相呼應;⑥結尾的環境描寫,與上文××內容相呼應,結構完整。

主題方面

①揭示主題;②深化主旨。

2.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環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交代時代背景,揭示社會關係,渲染特定氛圍。

人物方面

①引導人物出場;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現人物性格。

情節方面

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主題方面

揭示社會本質特徵,凸顯主題。

過渡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剛剛我們一起歸納了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打鐵要趁熱,接下來,讓我們實戰演練一下,在實踐中將這一規律融會於心。

六、大學聯考試題分析(22分鐘)

(一)《小步舞》(2019·全國卷Ⅱ)

小說中的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點

找到文中描寫“盧森堡公園苗圃”的句子,如文中第②③段、第⑮⑯段、第26()段中描寫“盧森堡公園苗圃”的句子。題幹指出“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這一限制性條件明確強調了答題分析特點時應將盧森堡公園苗圃這一環境描寫在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細化和展開,而不是泛泛地說“推動情節發展”,更不是常規地從環境、人物、情節、主題等方面去思考。

第二步:定角度,找對應

思考角度

文中對應的答案要點

故事開端

盧森堡公園苗圃出現在小說開端部分,寫“我”不太喜歡喧鬧,而老舞蹈師又天天來這裏,兩人相遇纔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情節發展

盧森堡公園苗圃不斷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既是老夫妻表演的舞臺,也是老夫妻人生的舞臺,有利於情節的集中與展開。

故事結尾

盧森堡公園苗圃出現在結尾部分,作者交代苗圃被剷平,故事自然結束,但主人公怎樣了,讓人牽掛,使故事留下想象空間。

【參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歡喧鬧,而老舞蹈師又天天來這裏,兩人相遇纔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於情節的集中與展開。苗圃既是表演的舞臺,也是人生的舞臺。③使故事有餘味。苗圃剷平了,故事自然結束,但主人公怎樣了,讓人牽掛。(每點2分)

七、課堂小結(2分鐘)

環境描寫作用答題思路總結

解答環境描寫作用題“3步驟”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點

找到環境描寫的具體語句,分析環境的特點,因爲環境的特點與作者寫此環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對應

找到分析環境描寫作用的思維角度並作對應分析。這裏要注意區分出自然環境描寫作用與社會環境描寫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維角度。

第三步:分條列,規範答

組織答案時,要每個角度的作用單列一條,這樣答案要點更明晰。

結語: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描寫風姿各異,其作用也絕非簡單幾個角度所能言盡。但無論如何,首先對環境描寫的幾種作用要爛熟於心,整理答案時有所兼顧。

八、佈置作業(1分鐘)

1. (2019·全國卷III)《到梨花屯去》

小說寫作 篇六

小小說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關心時代生活,關注社會熱點,思索人生,有許多方面與大學聯考作文的要求暗合。其特點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節完整,三是結局出人意料。小小說成功的關鍵在一個“小”字,即短小精悍,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文短意長。小小說在選材上,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個鏡頭、一幅剪影;在佈局上,並不求全;在表現手法上,大都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能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同時,講究含蓄,使人讀後回味無窮。

寫小小說,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開頭”要使人眼前一亮

1.造成懸念,引起興趣。懸念設置貴在巧,藏而不露。設懸念要根據情節的發展和全文的結構要求而定,而且要設懸早,解懸遲。設懸早,抓住讀者就早;解懸遲,就可以從容地表現人物,敘述事件。設置懸念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設問法。就是運用設問製造懸念。運用設問法時,考生要注意疑問設置的位置,一般來說,設問法可以運用在標題,利用標題設置疑問,製造懸念,在文中回答;也可以在開頭設問,在文末回答。(2)倒敘法。即把事情的結果或情節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開頭,使讀者產生一種追根溯源的興趣,然後再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3)插敘法。即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再接上原來的情節。(4)誤會法。利用誤會設置懸念,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使文章讀來妙趣橫生。(5)欲揚先抑法。“揚”和“抑”,都是一種強調手段,指本來要大力讚揚的對象,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卻貶抑他,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頌揚他。

2.開門見山,進入情節。即小小說開頭就切入正題。開門見山法又可稱做“直接點題法”。這種方法是起筆入題,或說明寫作緣由,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非常簡潔。開門見山的開頭不但使文章不兜圈子就直奔正題,而且也使閱卷老師省去讀曲折迂迴的語言直奔正題。

二、“中間”要曲折生動

1.單線曲折,一波三折。在書法中,平捺稱爲“波”。一波三折,指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換筆鋒,經過三折之後,筆畫才顯矯健。此法借鑑在寫作中,同樣能收到使文章波瀾起伏的效果。在寫小小說時,考生要注意設置波瀾,順着情節設置一些變化,從而使得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尋味。

2.迴環反覆,同中見異。即選用一個與文章主旨密切相關的句子或一小段話,在文章的若干地方不斷重複,並形成全文結構的主體框架,這種寫法叫做迴環反覆法。迴環反覆式結構一般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在段首或段尾運用相似的句型或短語,收到段首排比或段尾排比的修辭效果;一種是同一中心句散見於不同的段落,可以放在段首、段中或段尾,比較隨意;一種是將某一線索句或中心句單獨成段,均勻分佈在文章中,以展現事物的層次性和文章的條理性。

三、“結尾”宜巧

1.戛然而止,含蓄雋永。戛然而止法,是行文到了某一地方,作者的觀點或主旨已經闡釋清楚,就直截了當地結尾,乾脆利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和思索的空間。這種結尾有言已盡而意無窮之妙,可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

2.出人意外,扣人心絃。即“歐・亨利式結尾”,其特點是“巧”。文章整個佈局爲結尾服務,讀者以爲情節是朝東向演進,結果卻西向而行,到最後才抖包袱,亮底牌。這種結尾,打破了情節發展慣用的結構手法,給人以新奇感,同時又可深化主題。

【例文展示】

迷 途

滕希源

微風輕輕吹過,路邊的燈光異常昏暗。燈下有一個影子緩緩移動――17歲的裏德剛從網吧出來,夜涼如水,他不由得縮了縮頸子,往家的方向走去。

輕輕地打開門,裏德打算趁着黑暗溜回房間去,忽然家中的大燈“刷”一聲全都被打開了,那金燦燦的燈光照在裏德的臉上,照得他的臉愈發蒼白。裏德的繼父瑪爾手拿一支竹鞭,滿臉暴戾地立在裏德的面前。裏德先是恐懼,但隨即恢復了淡定之色,對於這司空見慣的毆打,他早習以爲常。

“你出去,再也不要回來!”瑪爾兇狠地說,手中揮着竹鞭。

裏德攥着拳頭,緊咬着下脣,一聲不吭地走出了家門。

到了樓下,裏德攤開手,看了看剛纔順手拿走的沾滿汗水的汽車鑰匙,默默走向了瑪爾那輛破舊的汽車。車內若有若無的汽油味,刺得他一陣噁心。他將車開了出來,猛踩油門,發泄着心中的憤恨。

“吱――”一聲刺耳的剎車聲讓裏德心中充滿了恐懼,他渾身顫抖着下了車。看見車輪下那血肉模糊的畫面,他害怕地跑開了。遠處一陣陣的警笛聲,讓他不由得加快了腳步,逃往不知何處的前方。

跑累了,裏德在一家小店門口坐了下來,此時天已矇矇亮了,依稀可以看出那小店簡樸的樣子。那小店已開了門,店主是一位老婦人,叫簡妮。簡妮發現了門口坐着的男孩,同她的孫子差不多大,還一臉疲憊。“進來吧,孩子。”聽到簡妮的聲音,裏德吃了一驚,但還是搖搖晃晃地向屋裏走去。“坐吧,孩子。你怎麼不回家啊?”簡妮一臉慈祥地問道。她看得出這孩子似乎受了驚嚇。裏德搖搖頭,蜷縮在沙發的一隅,驚恐地盯着簡妮。簡妮笑了笑,帶他去梳洗了一番,又拿出孫子傑克的衣服給他穿,嘮叨着:“我的孫子呀,那小子可調皮了!不錯,不錯,衣服還挺合身。”說着說着她的眼神暗淡了下來,“我那孫子呀,就知道上網,已經兩天沒回來了!”裏德愣了愣,忽然聽見店外一陣喧鬧。“你坐會兒,我出去看看。”簡妮說着向門口走去。

迷迷糊糊地,裏德睡着了。不知過了多久,他被一陣哭聲驚醒。裏德睜開眼,看見簡妮兩眼紅腫,一身黑衣。“怎麼了?”裏德小聲地問。“我那可憐的孫子!”說着簡妮又是一陣痛哭,“他被人撞死了,那肇事者逃跑了,只留下一輛破車子,嗚嗚,我的孫子!”裏德心中一陣慌亂,被自己撞死的原來是簡妮的孫子。他看着眼前泣不成聲的簡妮,不知怎麼辦纔好。“孩子,你若是沒有家,就陪陪我吧!我孤身一人,也沒有什麼依靠。”簡妮懇求地說道,眼中有濃濃的悲傷。裏德不說話,只是拼命地點頭。從此,裏德便與簡妮相依爲命。

4年後,簡妮安然地離去,裏德跪在她的墳前,沒有流淚,只是緩緩站起來,朝着警局的方向走去。

在迷途中,他找到了歸路。

[點評]

本文開頭直奔故事,寫了裏德離家的緣由以及由此引發的裏德開車的動機,爲後文裏德撞人事件埋下伏筆。中間作者將“一波三折”手法運用得非常到位,先是撞人逃逸,後來遇到好心的簡妮,而簡妮卻是裏德撞死的那個人的奶奶,隨後寫裏德照顧簡妮直至她去世。文末點題:裏德找到了歸路――他去警局自首。文章情節跌宕起伏,最後點明瞭文章主旨:愛引導人們找到迴歸之路。

名段借鑑

錘鍊語言

【名作選段】

1.萊茵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中,穿過德國東部,流入北海,長約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從馬恩斯到哥龍算是“中萊茵”,遊萊茵河的都走這一段兒。天然風景並不異乎尋常得好,古蹟卻異乎尋常得多。尤其是馬恩斯與考勃倫茲之間,兩岸山上佈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有些已經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這中間住過英雄,住過盜賊,或據險自豪,或縱橫馳驟,也曾熱鬧過一番。現在卻無精打采,任憑日曬風吹,一聲兒不響。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地從眼前過去,彷彿自己已經跳出了這個時代而在那些堡壘裏過着無拘無束的日子。遊這一段兒,火車卻不如輪船,朝日不如殘陽,晴天不如陰天,陰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幾點兒螢火,一閃一閃地在尋覓荒草裏的幽靈似的。最好還得爬上山去,在堡壘內外徘徊徘徊。

2.哥龍在萊茵河西岸,是萊茵區最大的城,在全德國數第三。從甲板上看教堂的鐘樓與尖塔,這兒那兒都是的。雖然這麼繁華一座商業城,卻不大有俗塵撲到臉上。英國詩人柯勒列治說:“人知萊茵河,洗淨哥龍市;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洗淨萊茵水?”那些樓與塔鎮壓着塵土,不讓飛揚起來,與萊茵河的洗刷是異曲同工的。哥龍的大教堂是哥龍的榮耀;單憑這個,哥龍便死不了。這是戈昔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戈昔式教堂之一。建築於一二四八年,到一八八零年才全部落成。歐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約總是錢不夠之故。教堂門牆偉麗,尖拱和直棱特意繁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動物和《聖經》人物零星點綴着;近前細看,其精工真令人驚歎。

――朱自清《歐遊雜記》

【技法支招】

古人說話講究辭令,寫文章講究用詞,傳神一字,可使表達準確、貼切、形象、生動,文章也因此而有文采。

1.精心錘鍊動詞。動詞是文章的靈魂。動詞運用得妙,就能增強文章的精確性、鮮明性、生動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動詞運用得有靈氣,還能增強文章的氣韻,使文章活起來,給人以美的享受。如選段2的“雖然這麼繁華一座商業城,卻不大有俗塵撲到臉上”一句中的“撲”,不僅用詞準確,而且生動形象。

2.精心錘鍊疊音詞。運用疊音詞,可以增強語言的音樂美,同時使詞語描述更形象,情感更細膩濃烈,還能增強語言的意境美。如選段1“兩岸山上佈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一句中的疊音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舊時的堡壘之多與密,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思。

3.精心錘鍊形容詞。形容詞有描形象的,有寫色彩的,恰當運用形容詞能增強語言的意境美、繪畫美。如選段1的“這中間住過英雄,住過盜賊,或據險自豪,或縱橫馳驟,也曾熱鬧過一番。現在卻無精打采,任憑日曬風吹,一聲兒不響”,作者抓住建築之間的連鎖關係,寫景物層次清晰,意趣盎然。

掌握豐富的詞彙是寫好文章的先決條件。怎樣運用?無非是對已掌握的詞語進行辨析和選擇,選擇運用得準確,恰如其分,往往能化腐朽爲神奇。這也是寫文章做到生動、有文采的第一步。

【牛刀小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