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全市農業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全市農業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今天的會議,我們專題調度農林牧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我再強調幾個問題。

第一,堅定把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作爲主攻方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和我省提出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信息化、資源利用可持續化”,XXX在這“三大五化”方面處於什麼水平,下一步重點突破的任務是什麼,誰來充當主力軍,一步兩步三步怎麼走,等等這些,要研究、謀劃、推進,要細化、量化、實化,變概念爲實務,變一份活兒爲一項事業。XXX有這個基礎和條件。我想,無非是兩件事,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是我們的政治責任,我們把種子和耕地這兩大要害抓住,穩面積、提單產,應該沒什麼問題。二是構建農業產業體系。這方面我們的差距很大,但也意味着潛力巨大,也是最有可能率先打造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領域。從狹義農業來說,我們的糧食作物佔絕對比重;從廣義農業來說,我們種植業佔絕對比重;從現代農業來說,我們的特長在產中,說起種地,恐怕沒有誰能比過我們,但產前的技術研發、設施設備、農資供應等,產後的加工、營銷、貿易等,很多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換句話說,處在“產業微笑曲線”兩端附加值更多的部分,被人家拿走了。

我們不能用傳統觀念看待現代農業,陷在“農業是弱勢產業”、“抓農業強不了縣富不了民”這樣的思維陷阱裏。農、林、牧、漁各業,包括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都應放在一個系統的產業體系中去發展,從產品、產量、產值等角度做好結構性調整、價值鏈構建。在這方面,要看到統計數據背後的內容,以實體性工作爲支撐,涉農部門要強化經濟職能、樹立產業思維,縣(市)區要大膽探索、積極創造,農高區要強化領引,現代農業產業園要作出示範,走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

第二,切實把農業比較優勢作爲發展競爭優勢。說起農業優勢,全省各地其實都差不多,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XXX的優勢到底是什麼,個性到底哪裏?大米,好像不如五常大米有名;玉米,好像不如綏化有名;大豆,好像不如黑河有名;食用菌,不如牡丹江有名;林下經濟,不如伊春有名。我們的特點就是“全”,幾乎什麼都有。所以,要在有中生優、優中生特上下功夫。這些事情真的需要敢闖敢幹加實幹。特斯拉沒問世之前,沒有幾個人認爲純電動汽車能成爲主流。一定是要先有想法,然後纔有打法和招法。

一是抓標準化生產。今年7月,全國農產品品質提升行動暨XXX省質量農業現場會議在我市召開。會議提出,強化標準引領和創新驅動,加快構建品質標準體系,全面建立優品優價機制,增加農產品高質量供給。我們要接續利用好這個契機,加強溝通對接,積極主動作爲,依託農高區,聯合高校院所,推動XXX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升級爲部級檢測中心,主導或參與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和認證,爭取“遊戲規則”上的主動權。

二是抓規模化經營。無論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是開展農田集中連片整理、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或是提高大型智能農機的宜機化水平,都需要適度擴大土地的規模經營,林業、畜牧業、漁業都是如此,都要朝着這個方面去努力。我們不是人多地少的狀況,而是產出效益偏低的問題。我們目前農業產業普遍“小散弱”。水稻基本是“短粒”的進糧庫,“長粒”的進市場,單個拿出來品質都很好,混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樣,相當於自降等級。豬牛養各縣都在發展,但如果不把區域的規模效應做出來,可能誰也不容易上屠宰加工項目。因此,對外要開放合作,對內同樣也要合作共贏。不要想着什麼都要自己幹,什麼都得是自己的。還是那句話,誰率先把事情做成,就舉全市之力支持誰。

三是抓市場化集散。一提起蔬菜,大家就想到山東濰坊,一提起中草藥,大家就想到安徽亳州,一提起東北木耳,大家就想到牡丹江東寧。因爲市場在那裏,市場的認可度高。XXX要成爲區域中心城市,首先應該是一個商品集散中心,區位、地緣、交通條件擺在那裏,要參與到流通領域、融入到供應鏈。大米、糯米、果蔬、山珍、水產、農機、農資、引俄資源等實物,包括農技服務、大型農機作業服務、農業託管服務,都應當順勢而爲發展起來。隨着穩糧增豆的不斷推進,要加快謀劃推進國家大豆儲備基地建設,我們要做好這個先手。

四是抓品牌化營銷。發展“四個農業”,最終要落到品牌農業上,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溢價水平。要持續強化“三品一標”建設,在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黑土優品”上創品牌,在小衆類、多樣性、細分領域做文章,實現打造一個品牌,發展一方產業,富裕一方百姓。要強化品牌形象的打造,讓我們的品牌有一套自己專屬的形象標識,包括品牌logo、吉祥物、傳播語等等。要請專業團隊、我們自己的土專家、田秀才來做實這件事。口口相傳是最好的傳播。我講過,要努力做到“村村有網紅”,就是要通過“網紅”,利用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方式,奠定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對XXX農產品的“獨家記憶”。

第三,切實把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作爲重中之重。農產品加工業從種養業延伸出來,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是構建農業產業鏈的核心。2022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爲2.52:1,河南漯河是4.51:1;全省是0.57:1,我市是0.48:1。顯而易見,經濟總量就是這樣拉開的。所以說,做好“兩頭兩尾”,把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打造成千億級產業集羣,要列入各地各部門的優先項、必答題。

我們大米加工企業虧損面、停產半停產面大,增加值率低,並非全是市場的原因、產業本身的原因。東北大米在沿海發達地區深受歡迎,廣東、深圳遍地是東北大米,我們沒能有效去佔領。一些稻米加工企業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不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上着力,與消費需求不相適應,最終只能被淘汰。一定要細分市場、針對不同的消費對象、消費羣體,突出功能類、休閒類、預製類食品加工,切實把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統籌好、發展好,哪些留在鄉村、哪些進園區,總要有個章法。市綠色食品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必須抓緊推進。要重點做強龍頭企業,堅持育引並舉,壯大本土龍頭企業,引進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全產業鏈農業龍頭企業,鼓勵農民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整合資源要素,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經營效益。各縣(市)區要抓鄉促村,加強產業強鎮建設和特色產業強村建設,抓點促面、以點帶面。

第四,注重把文化振興作爲鄉村振興的根本支撐。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說,城市其實是沒什麼文化的。看《舌尖上的中國》,全是原滋原味、鄉音鄉愁。從全國著名的“億元村”來看,基本都是外化民俗風情、能人返鄉創業、集體經濟引航,多半是開發了農業的多種功能、農村的多元價值、通過多業態發展起來的。現在,喜歡到農村來的,主要是三種人,一是有錢的,二是有文化的,三是有小資情調的。他們需要更深層次的心靈體驗。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草莓,採摘園裏的就比市場上的賣得貴、吃着好吃。農村要有農村的樣子,不能像城市建設那樣去建設農村。我們幾個不錯的村屯,大多都是少數民族村,其他的也就千村一面了,人口在不斷地減少,活力不比從前。但換個角度看就是資源,不少地方在“尋找鄉村振興合夥人”,講故事,聚人氣,就看怎麼發掘。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旅遊,落點幾乎全在鄉村。那些傳統習俗、民間技藝、農民手造,等等,要注意挖掘和保護,學習發達地區,變成產業、變成財富、變成活力,變成統籌城鄉、能人返鄉、資本下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