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什麼是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什麼是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什麼是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交通工具的發展史,體會“隨着科學的進步,人類將‘走’得更快更遠”的含義。

重點難點:

結合課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駛、好夢成真、阻隔、邀請”這些詞語的意思。

體會“隨着科學的進步,人類將‘走’得更快更遠”的含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認16個生字,學寫10個生字;通過閱讀,學習並積累課文中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交通工具的發展史,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

教具準備:有關交通工具的資料和圖片的教學光盤、多媒體教室。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今天早上你是怎麼來學校的?生彙報。

師:那麼你知道你的爸爸媽媽出門時乘坐了什麼交通工具嗎?生彙報。

哦,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對了,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人們遠行靠什麼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遠行靠什麼》。

2、“遠行”是什麼意思呢?

3、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聽聽人類交通工具發展史呢?

二、播放課件,聽課文的錄音三、聽了這篇文章後,你都聽懂了什麼?(生彙報)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讀一讀呢?

四、可以默讀課文,也可以大聲自由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筆將自己不認識的或不熟悉的詞做上記號,多讀幾遍,並且用心記一記。

生彙報字詞的學習情況。可以講識字方法,也可以給生字組詞。

五、再讀課文,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六、作業:1、把你認爲重要的詞語抄寫兩遍。

2、課下蒐集有關交通工具發展史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交通工具的發展史,體會“隨着科學的進步,人類將‘走’得更快更遠”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自制課件、教學光盤、多媒體教室、自繪表格。

教學過程:

一、一邊聽錄音,一邊觀看圖片。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遠行靠什麼》這篇文章。這節課我們接着來學習。你們想不想聽聽別人朗讀這篇課文?好吧,那就認真聽!請同學們告訴我,我們在聽朗讀時該注意些什麼。

2、播放光盤上的錄音朗讀,學生認真傾聽。

【在教會學生傾聽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二、結合錄音朗讀的內容,對照課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師:這錄音上的朗讀讀得這麼好,你們知道她爲什麼讀得這麼好聽嗎?(引導學生讀課文要正確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讀。)還等什麼!趕快拿起你的書,大聲地讀吧!不過,老師這裏有一個任務,就是用筆把表示時間的詞語畫上橫線。記住,一定是先讀完一遍,再劃。

2、生彙報表示時間的詞語,師板書,畫出表格。

時間

交通工具名稱

最初

後來

二百年多年前

不久

千百年來

現在

將來

3、師:哦,同學們看這是一張不完整的表格,你們願不願意幫老師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組合作,將表格填完整,師及時板書。

5、一邊輪流派小組代表彙報,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重點指導下列句子的朗讀,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夢成真”這幾個詞語的教學。

①火車滿載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馳,輪船把人們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車在公路上川流不息,軍艦在大海上巡邏,快艇疾駛而過。

③千百年來,人們幻想着像鳥兒一樣飛上天空。飛機使人好夢成真,人們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飛到世界各地。

6、齊讀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讀懂了什麼?人們還會發明什麼樣的交通工具?

【給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讀中思,思中讀,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寫,再集體交流意見,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朗讀,注重了“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夢成真”這幾個詞語的教學。這樣既重視了能力的培養,又紮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小結並討論:人類遠行靠的是什麼?

1、討論:人類遠行靠的是什麼?

2、小結: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發展史,從課文中我們知道正是因爲科學家們的努力探索,所以我們人類纔會走得越來越遠,希望同學們從國小科學,愛科學,長大爲祖國做貢獻。

【這個步驟的安排水到渠成,學生在充分了解課文的內容後,自然而然地會討論出結果:正是因爲科學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人們纔會走得越來越遠。】

三、作業(課件出示):

1、師:同學們,一堂課的學習多麼緊張啊!那我們來做個識字遊戲,怎麼樣?

播放教學光盤上的課件,玩識字拼圖的遊戲。

2、欣賞交通工具發展史的圖片。

【詞語的拼圖遊戲,增強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判斷,培養了信息技術素養。這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加強了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啓蒙。另外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了欣賞交通工具發展史的資料圖片,讓學生對交通工具的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加強感性認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課。】

四、板書設計。

時間

交通工具名稱

最初

步行、騎馬、獨木舟

後來

馬車、帆船

二百年多年前

火車、輪船

不久

火車、汽車、快艇、軍艦

千百年來

飛機

現在

電力機車、核潛艇、磁懸浮列車、太陽能汽車

將來……

什麼是教學設計 篇二

[學習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蒐集奧斯威辛的相關資料,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使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想]配合一定的歷史資料圖片,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情商,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激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理解記者在新聞事件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多媒體展示),自然導入課文。

二、文本助讀

1、奧斯威辛簡介(多媒體展示)

2、多媒體圖片展示:通過有關奧斯威辛圖片展示,把學生們帶進一個悲情的森林,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使老師和學生在情感上尋找與課文的共鳴點。

3、寫作背景知識介紹(多媒體展示),導入新課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後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後採寫的。發表之後,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並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標題說“沒有什麼新聞”,那麼作者又寫了些什麼呢?這標題有什麼深刻的含義?這篇新聞到底有什麼價值使它榮獲了大獎?要了解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回到課文找答案。導入文本閱讀!

三、學生朗讀課文

帶着以上的問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突破教學重點一:匠心獨具的寫作角度張顯新聞獨特的價值

1、新聞主要內容:既然申明沒有什麼新聞,那麼作者又寫了些什麼內容呢?

學生自由的說一說:參觀

2、參觀線路(多媒體顯示):

毒氣室——焚屍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3、參觀過程中作者花大量筆墨寫了奧斯威辛慘不忍睹的現狀了嗎?作者敏銳的目光追尋着什麼?

學生找一找寫參觀者行動和神情的語句,然後多媒體顯示:“參觀者默默地邁着步子”“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滿了下來”“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4、寫參觀者如此的`行動和神情,說明了什麼?

學生說一說,然後多媒體展示:

控訴納粹的殘暴:今天作爲一個參觀者,看到這景象都萬分恐懼,都無法忍受,那麼當年的納粹又殘暴到何種程度?請從文中第五段找一個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5、參觀者如此,那麼作者來到奧斯威辛是什麼心情呢?(憤怒、擔心、憂鬱,等等)

(1)請學生齊讀第一、二兩段。

(2)“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這難道不好嗎?作者爲什麼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噩夢”、“都可怕的顛倒了”?“某種意義”指什麼?(四個“不該”兩個“永遠”一個“因爲”)

課文第6段“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還有末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標題說“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有什麼用意?由任一角度引導學生思考下去。

(3)明瞭作者的寫作意圖:着重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兩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則新聞的收穫,進一步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並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4)教學小結(多媒體顯示警句)

①忘記歷史,就會使悲劇重演!

②前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和平宣言:我向來相信大多數人是渴求和平而且願意抓住和平機會的。你們今晚聚集在此,證明了這種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傷害民主,我們必須抵制暴力。

(5)擴展:奧斯威辛今天已經有了新聞!!(多媒體展示紀念奧斯威辛解放60週年的相關新聞報道,並用圖片與抗戰60週年紀念聯繫起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五、突破教學重點二:耐人尋味的細節描寫

1、學生說一說印象深刻的語句

2、“細節描寫”的含義(多媒體展示)

所謂細節,就是對人物、環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徵的具體描摹,或對事件發展過程中某一細微事實的形象描寫。高爾基稱細節是“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魔術”。

人們讀作品,常常會有一些細節打動着你,特別是那些思想光芒徹照肺腑的細節,那些藝術芳醇醉迷魂靈的細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節淡忘了,甚至書名都忘卻了,可那些精彩的細節描寫仍然鮮明燦爛地鑲嵌在記憶中。

3、下面我們就來揣摩文中的幾個細節(多媒體提示思考問題)

①“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怎麼理解這個細節?

②13段寫到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麼?這個姑娘給人感覺怎麼樣?作者爲什麼寫這個姑娘?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③怎麼理解第14段“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六、佈置作業:這是一篇相當出色的新聞稿,一被評爲普利策新聞大獎。請各學習小組嘗試着給這篇文章寫一段頒獎詞?

先欣賞普利策的頒獎詞(多媒體展示)——

在去年“卡特里娜”颶風期間,《時代花絮報》和《太陽先驅報》堅持對災情展開深入詳細的報道。獲得第90屆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務獎:

勇敢、全面地報道了卡特里娜颶風,給受災讀者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生命線

對卡特里娜颶風災難進行史詩般、多層次的報道,使得報紙在服務一個水淹城市中發揮了非凡作用。

七、結束:齊唱《祈禱》(多媒體展示,機動)

什麼是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浮、雹、稼”等11個生字。會寫“災、害”等六個生字。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知道關於水所發生的一些變化。

一、談話導入,引生入文。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重新認識一位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朋友。你們看他還不好意思直接告訴我們他是誰?我們一起讀一下題目:

今天就讓我陪你們呢一起重新認識一下這位朋友吧!

一、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1、我會認。多種方式讀,生領讀———同桌讀———師跟生讀。

(出示幻燈片)

2、我會讀。老師一年級的時候給同學們帶來了生字卡片,如今我們是二年級了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製作了,先認識一下吧。

板書:水——汽——雲。

學習生字“黑”重點演示筆順。

4、哇這麼神奇啊?那麼

生隨機說,從中選一句說的好的在筆記本上寫下來。練習寫一個完整的句子。

(小組討論)

四、學習水的脾氣,延伸水的作用。

1、課件出示,找出其中兩對反義詞

(比如水可以洗手洗臉,打掃教室,冬天熱水暖和,夏天涼水解暑等等,有水還可以

講衛生,還可以澆花,還可以喝,人生存離不開水,變成冰會凍壞東西,還能凍着我們的小手小腳……)

五、佈置作業。

1、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背過,比一比看誰背的又多又流利。

2、替水說兩句悄悄話寫在日記本上,越真誠越好。

這是一篇科學性短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以充滿童趣盎然的語言呈現給學生一篇活潑生動的課文。

教學中我首先還是把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放在了前邊,從我會認開始,到詞組,並且在將識字教學溶於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比如在學習:我有時候穿白衣服,有時候穿黑衣服,有時候又把紅袍披在身上……。在學習這部分課文中,首先找出裏邊表示顏色的詞,其中“紅”和“白”早已學過,這一課我們一起把“黑”這個字也學會吧。通過這樣的設計達到隨文識字的目的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在識字教學的時間佔用時間多了,加上我備課的'時候是按照一節課四十分鐘的時間安排的,而實際課堂時間是三十五分鐘,所以在最後的課堂延伸這一塊就沒有完成。

最後,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完善每個環節,讓學生在樂學,愛學中快樂的接收知識。讓枯燥的低年級識字教學變成學生的興趣點。通過這次業務連片學習,我更是受益匪淺,希望明年的這個時候我還能再來跟大家交流學習,希望聽到大家更多的建議和意見,這對我一個成長中的語文老師來說非常重要。讓我們伴着這一級的學生共同成長吧!

什麼是教學設計 篇四

第六章 教學設計

(一)網上輔導

學習目標:

1、知道教學設計的定義和教學設計的前提,瞭解教學設計的特點 2.瞭解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和一般模式 3.瞭解學習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4、知道內部參照分析和外部參照分析的內容 5.知道學習需要的類型和教學問題的分類 6.知道肯普等人提出的學習需要分析的四個步驟

7、瞭解學習內容分析的步驟方法,掌握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先決技能分析法 8.瞭解學習需要分析的四個步驟、學習內容分析的四個主要方面和學習內容分析的步驟方法

9、瞭解學習內容分析的步驟方法 10.瞭解學習者分析的內容和方法

學習建議:

1、在通讀和理解本章知識的基礎上,歸納主要的概念和內容,認真完成作業 2.收看中央電大開辦的網上輔導及相關內容。

3、採用小組學習方式,到本校的論壇上進行討論,交流學習體會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和定義

1、教學設計的定義

心理學家加涅的界定:“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有利於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

梅里爾(Merrill)等的界定:

(1)教學設計是一種用以開發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的技術,這些學習經驗和環境有利於學生獲得特定的知識技能。

(2)教學設計是一種將不同學習策略整合進教學經驗的一門技術,利用這些教學經驗可以使得知識技能的獲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

(3)教學涉及到指導學生獲取知識,幫助他們複誦、編碼和處理信息,監控學生的學業行爲,提供學習活動的反饋等等。教學設計是一種創設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的技術,正是這些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能夠有利於以上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4)掌握不同類型的知識技能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如果一項教學經驗或環境中沒有包括掌握預期知識技能所要求的教學策略,那麼,滿足預期學習結果的有效率、有效果和有吸引力的學習便不可能發生。

(5)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新手)獲得知識技能;教學設計的目的是開發促進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經驗和環境。

國內學者的界定: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爲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爲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爲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麼(課程、內容等)和怎麼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設計。”

歸納以上的觀點,對教學設計的一般定義描述爲:以學習論、教學論、教育傳播學、信息技術等作爲指導思想的理論依據,採用系統方法,分析學習需要、確定學習目標和任務體系,整合教學策略和制定解決方案,開展評價活動和試行解決方案、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工作和方案的有序過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

2、教學設計的特點

1、系統教學設計以系統理論與方法作爲其方法論基礎

系統教學設計的最根本特徵是追求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系統理論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關聯的部分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它要求人們着眼於整體,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中選擇解決問題的優化方案。例如相對於一堂課來說,不僅要考慮這堂課中的各個要素,把它本身作爲整體來看待,同時,還要考慮這堂課與本單元教學甚至本課程教學的關係。所以,教學系統作爲一種“人爲系統”,其本身是分層次的,而且由於參照點不同,系統的構成也是靈活多變的。當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爲一個系統來對待時,系統教學設計主要是從“輸入(建立目標)—過程(導向目標)—輸出(評價目標)”這一視角來看待其整體優化問題的。系統教學設計有利於保證真正從行動上落實教學系統的整體觀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對舊教學機制觸動不大的缺陷。

2、系統教學設計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學習與教學之間的關係

系統教學設計致力於設計、開發、利用及評價恰當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和學習經驗,因而,“爲學習設計教學”這一當代傑出教學設計理論家羅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們長期以來對學與教關係加深認識的總結。系統教學設計把“學習”看成是學習者認知結構或業績行爲發生的持久變化,這一變化既體現爲過程又反映在結果上。“學習過程”遵循着一系列複雜的身心內部加工,諸如產生警覺、知覺選擇、複誦強化、編碼組織、提取回憶、執行監控、建立期望等;“學習結果”則是身心狀態的積極轉變,例如認知完善、情感陶冶、態度轉變、動作精緻、交往和諧等;兩者共同構成了學習的內部條件。教學不僅僅體現爲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共同活動(勞動)性質,更重要的是,教學是人們精心創設的環境,通過外部條件的作用方式,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內部過程的有效發生和學習結果的達成。因此,學習的內部條件(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與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學)共同決定了學習者的發展潛力。然而,教學本身卻是圍繞着學習展開的,教是爲學服務的。爲學習設計教學即意味着不能僅僅考慮教師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暢,而是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爲焦點,以教導學、以教促學。

3、系統教學設計重視教學活動的循序操作

系統教學設計中的“系統”一詞,既有着眼整體、統攬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條不紊、合理有序的內容。所謂重視教學活動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學在促進學習過程中的程序化與計劃性。

也就是說,教師在備課、上課、評(價)課、說課等一系列教學工作中都應有相對明確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師以往的經驗積累相吻合的,或者他們在實踐摸索中已經知曉;有些則是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技術、傳播理論等多學科數十年研究得出的嘗試性結論,它們往往需要廣大教師,特別是那些有經驗的教師敞開心胸去認真傾聽和擇善而從。人們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對“教無定法”的否定,當然也不是讓人死守教條、刻板行事,而是強調教學外部條件應環環相扣、層層落實。

4、系統教學設計致力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

系統教學設計雖然以學習者爲焦點但絲毫不意味着教師學素養高低與學習結果無關。恰恰相反,與以往的做法相比較,系統教學設計把教學成功的基礎建立在教師教學工作的規範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術化之上。通過系統教學設計的實踐,能夠指導幫助教師目標更明確(知道要做什麼)、程序更清晰(知道應怎樣去做)、針對性更強(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和靈活性更大(知道在什麼樣的具體情況下該做什麼和怎樣去做)。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教學設計對於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普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是一條現實合理的途徑,也是較爲理想富有實效的“名師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規範、質量穩定的教學新人,縮短從“新手”到“專家”的轉換時間,減少失誤,少付代價。在這個基礎上,每一位教師都可能隨着經驗積累與個人風格的形成,逐漸達到教學上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因而,系統教學設計在提高教師教學素養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雙重效能。

5、系統教學設計強調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確立教學目標並加以具體化

教學目標是指某一教學活動結束後學生應達到的預期狀態。根據系統教學設計的邏輯,教學始於問題,問題則表明現狀(教學開始前)與預期狀態(教學結束後)之間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學習與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除了要把教學大綱作爲依據,認真鑽研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之外,更重要的是應對學習者的學習需要進行評估和分析。需要評估是尋找教學起始點與教學終結點之間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則是對已確定的多項需要加以篩選班別,列出一種或幾種需要作爲優先考慮滿足的需要。從需要出發確立目標意味着對學習者進入某一教學活動時的起點行爲進行細緻分析。當學習處於一個連續環節時,學生的起點行爲實際上就體現爲對新任務掌握起重要影響的先決知能、情感條件。無論是從認知學派或是主張建構主義的情境學派觀點來看,起點行爲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彼此依存關係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爲起點行爲是做出需要評估的基本依據之一。如果人們僅僅以本(教科書)爲本、以綱(教學大綱)爲綱開展備課和上課,忽略從學習者的需要特別是起點行爲出發來確定教學目標那就勢必會造成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爲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實際上都不能完全確定學習者具體、準確的學習需要。根據學習者的需要確定目標之後,還要考慮將教學目標具體化。實際上,這往往是指把教學目的、意圖、範圍、領域轉化爲具體的行爲目標或業績目標。也就是說,應當按照期望學習者身上出現的可觀察、可操作、可測量結果的方式對教學目標做出具體說明。這種說明常常包含了行爲(做什麼?)、條件(在什麼具體情況下?)和標準(達到什麼樣的要求?)三種成分的句子陳述。從系統教學設計的觀點看,只有這些具體目標得到事先確認之後並讓學習者在教學開始前心中有數,才能憑藉教學條件引發與強化預期的行爲,才能夠保證教師在教學中嚴格貫徹教學意圖,隨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控。教學目標大而無當、籠統寬泛可以說是以往教學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學目標實際上不能保證教學措施得以有效落實、教學結果得以精確檢測。

6、系統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對教學任務進行周密分析

教學任務分析要求把教學活動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預期結果,即終點目標分解爲若干個過渡目標或從屬技能、過渡目標本身之間的關係又怎樣、過渡目標又以哪些先決條件習得作爲支撐。換句話說,教學任務分析是要查明新學習本身以什麼樣的邏輯順序體現層級關係或組成關係,並以哪些原有的知識技能作爲先決條件。顯然,教學任務分析是以教學目標爲依據,“由上而下”地逐級排序,由此對學習過程的開展進行“層級分析”、“程序分析”或“歸類分析”,從而確定“可能的教學起點”。將來的實際教學過程遵循着任務分析中確定的路徑“由下而上”地逐級達標。兩者之間的互逆關係表明教學任務分析通過理清目標序列和層級,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依據。如果說教學目標是確定“教什麼”,那麼,任務分析則是把握“先教什麼,後教什麼”並指明應“怎樣去教”。由此可見,任務分析是教學過程的“路線圖”,繪好這張圖有賴於教師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①首先確定具體清晰的終點目標。

②爲了達成終點目標,學生必須先掌握哪一個過渡目標?

③爲了掌握這一個過渡目標,必須先知道什麼或先會做什麼?逐級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過渡目標和先決條件爲止。

④按照終點目標—過渡目標—先決條件的層級進行排序。

⑤考慮用什麼樣的方法途徑才能最有效地達成每一項學習任務。

⑥根據學生的起點行爲確定“可能的教學起始點”。

從以上操作中可以看到,教學任務分析比以往單純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做法更爲周到、詳盡和科學。

7、系統教學設計在學習歸類的基礎上,提出了“分類教學”原則

從“爲學習設計教學”這一基本觀念出發,系統教學設計確定了“不同的學習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條件”新思路,亦即“分類教學”的原則。所謂“不同的學習”,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分析對學習的類型做出歸類。這種學習類型顯然不只侷限於辨別學科內容或教材內容(諸如語文中的閱讀理解或數學中的“二項式定理”等等),而是在此基礎上做出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抽象。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和教學設計理論家越來越傾向於將學習任務的類型劃分爲:

①言語信息(陳述性知識)

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識)

③認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識)

④動作技能

⑤情感態度

⑥社會交往等諸種領域

如果在備課中一旦能夠確定以教材內容或學科內容爲載體學習任務屬於哪一種或幾種類型,那麼,教師就可以據此設計教學過程,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環境促使學習有效地發生。沒有進行合理的學習歸類,就會導致教學無的放矢或失之籠統。強調“學習歸類”,既可以改變以往學科間互相隔閡、聯繫薄弱的缺陷,又可以爲不同類型學習結果之間的轉化、遷移、滲透提供保障。

8、系統教學設計要求教學目標與檢測項目的對應匹配

如何保證全部教學行爲都能夠不脫離教學目標呢?系統教學設計認爲行爲目標與教學結果檢測項目之間必須有一一對應關係,也就是說,一個行爲目標至少應有一項檢測項目加以落實,必要時常常用幾項檢測項目(不同類型、不同形式)檢查一個行爲目標。再加上講解實例、課內嘗試練習和回家練習作業的心選擇,系統教學設計爲教學目標的達成建立了可靠的監控調節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教學設計倡導者所津津樂道的一句格言“爲檢測而教”,就絲毫不帶有“應試教學”之嫌,反倒證明這是在教學中運用全面質量管理或全面質量控制思想的生動體現。傳統教學(設計)在質量監控方面顯得軟弱無力,往往只是到了檢測實施之前再來考慮檢測項目,或者是因爲沒有明確具體的行爲目標,檢測項目選擇的主觀隨意性很大。

9、系統教學設計以達標度作爲評估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

傳統教學在評估教學效果時往往有兩個特點:一是從教師的教出發來考慮效果,例如“教師是否講透講完了教材”、“教師是否使用了電化輔助手段”、“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帶有新穎性(如發現法)”等等;二是過分強調常模參照比較,熱衷於按照百分制、評等制進行橫向排隊。

系統教學設計則以達標度作爲評估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落腳點。由於行爲目標事先得到了確認,檢測項目又與之對應,因而根據檢測結果得到的達標程度(例如將不同測驗項目歸併爲相應的教學目標,據此可以設計表式統計學生個體及羣體達標度,用適當的代碼對學生出現的測試錯誤進行歸類)能夠清楚地反映教學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這種以“產品”(結果)爲導向的評價觀,再加上貫徹因人而異的分層達標思想,能夠真正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原有的“少數人掌握大部分目標”變爲“絕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標”,使得教學評價真正擔負起了解進步狀況,檢查達標程度、激勵付出努力、監控教學實施、調整教學安排等多重功能。

10、系統教學設計強調必須精心安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體現爲按照時間流程和空間條件制約的教學環節實際展開的程序。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根據學生的起點行爲和學習任務歸類,考慮對教學任務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師可以對課時分配、教學內容處理,策略、方法、媒體及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做出優化決策。當代教學設計理論都一致強調教學過程要依據學習過程的性質與特點,教的步驟要支持推動學習過程的展開與預期學習結果的達成。具體來說系統教學設計所倡導的精心安排教學過程大體包括了:

第一,課時的劃分應根據多種因素整體考慮,至少在一堂課的單位時間內包括引入、提取、編碼、練習、鞏固或遷移等一組“模塊”;

第二,教學內容的排序以學習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順序爲主,兼顧內容本身的邏輯順序;

第三,教學策略、方法、媒體的選擇應摒棄某種“先驗決定論”或“單一優越論”的偏見,提倡合理選擇、優化組合;

第四,教學組織形式應着重考慮師生、生生互動的適宜性加強課堂交往的力度並根據需要恰當轉換互動方式;

第五,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應遵循學習過程發生的性質,包括引起注意,激發動機,告知目標,回憶相關舊知能,呈現新任務,幫助指導編碼以理解意義,爲每個學生提供嘗試練習、體驗結果的機會並給予反饋,精心安排回家作業進一步鞏固和遷移。其核心是促進有意義學習和確保在“主動學習時間”內有成功感。

上述對系統教學設計特色的概括,決不是故意貶低、詆譭以往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因爲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有或無”關係,這樣做只是想說明系統教學設計確實能夠反映現代教育和心理科學的重要進展,提高課堂教學中新理論與技術的含量,着眼於在原有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完善,彌補其不足,嘗走出一條擴大內涵發展提高效益、批量化培養“專家”教師(尤其是中青年“專家”教師)的新路子。毋需諱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從傳統教學觀到系統教學設計的轉變,尚有待於更多的觀念碰撞與實踐嘗試,唯此,人們纔會進一步體會到當代教學設計理論的效用並與廣大教師分享成功的喜悅。

3、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

(1)教學設計必須是以幫助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爲目的(2)教學設計必須運用系統方法

(3)系統設計的教學應有利於學習者自身的發展

(4)教學設計必須基於人們如何學習的知識

(5)教學設計層次的選擇(根據教學問題的大小和簡繁,相應的教學設計也有系統級、課堂級、產品級三種層次)

(6)評價和修改是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二、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和模式

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1)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是作爲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對教學設計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任何系統都包括五個要素:人、物、過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資源,這五個要素間有三種聯繫形式:①過程的時間順序;②各因素間數據或信息流程;③從一個系統中輸入或輸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傳播理論

信息傳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內容、信息渠道與信息接受者爲主要成分的系統。進行信息傳播,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考慮信息的結構與順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維與心理順序。信息不能“超載”,過於密集的信息直接影響傳遞效果,增加負擔。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獲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於以視覺方式呈現,有些則宜於用聽覺方式呈現。還可以運用多種暗示技巧來增強這種注意獲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慮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齡、性別、偏好等),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等。

(3)學習理論

行爲主義理論與教學設計。概括地說,行爲主義觀點在教學設計中最基本應用是把可觀察行爲作爲教學基礎,提出用可觀察行爲動詞界定各類教學目標(包括價值觀與態度教學)並依此進行教學傳遞與評價。

認知理論與教學設計。認知理論探討學習者內部的認知活動,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和認知建構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類的學習過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轉換過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學習與記憶的8個階段的學習模型。認知建構學習理論是在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認知建構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指導意義是:建構過程要引導學生髮現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協調性,然後主動去改變它。學習的認知建構發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在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義大都是在觀念上,如何發揮人的潛能問題等。

(4)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

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是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教學的概念模式分爲三類:時間中心模式、學習者中心模式與任務中心模式。

時間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羅爾模式,用理解教學的能力、能力傾向、教學的質量決定所需時間,用毅力與學習機會決定學生實用時間,與學習程度一起組成一個公式:

任務中心模式關注於如何促進學習的過程,例如,布魯納模式與加涅模式。布魯納認爲知識的獲得與儲存取決於知識的結構方式,提倡編制學科中心的結構化教材,通過學生自我的探究來把握、理解學科結構。加涅模式源於他對認知學習的信息加工觀點。他把學習結果(學習領域)分爲動作技能、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與態度五類,形成系統的教學任務分析觀和九個事件的教學過程等。

學習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學建立在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於要求每個學生接受所有學科規定的內容,而在於強調每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個體的充分自由發展。依據一般都是採用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理論。

2、教學設計的模式

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用成前期分析、目標、策略和評價四部分進行描述。

教學設計系統過程的一般模式中,前期分析是教學設計的依據。目標是對按照學習的分類和學習分類的層次劃分學習任務,爲設計“教”與“學”的學習經驗提供的依據。策略是對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媒體等的一體化規劃、設計和組合。評價是通過對教學設計成果的試用、檢驗,發現問題,提供反饋、修正和進行優化。

三、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

1、學習需要分析

在教學設計中,學習需要是一個專門的概念,是指學習者學習方面當前的狀況與被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距離,或者說,是學習者已經具備的水平與期望學習者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學習需要分析是界定現實結果和渴望結果之間差距的一般過程。學習需要分析的結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資料和數據,從而幫助確定總的教學目標。研究的系統大小不同,學習需要分析也具有不同的層次,大到對整個教育系統作需要分析,小至對課程單元或一個課時作需要分析。對學生現狀的調查在教學中至關重要。具體的調查方法有:與學生正式或非正式交談、查閱學生的有關試卷和作業、測驗,對學生家長或相關教師的調查與交流等等。

學習需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內部參照分析和外部參照分析。內部參照分析常用的數據收集方法爲:設計形成性的座談會、測驗題、問卷或觀察表,進行數據收集和試卷、問卷和觀察記分析。外部參照分析常用的數據收集方法爲:跟蹤訪談、問卷調查,並進行數據分析。

學習需要的類型劃分爲六類,這六類學習需要是:標準的需要(通過把一個對象與某種既定標準進行比較所確定的差距)、比較的需要(通過把對象組與其它的被認爲是規範的學校或機構相比較而確定的差距)、感到的需要(個人認識或體驗到的個體行爲或者某個對象行爲的差距(或不足)和對改進的要求,或者說,一種現在行爲或技能水平與所渴望行爲或技能水平之間的差距)、表達的需要(個體要把感到的需要表達出來的一種“需要”)、預期的需要(指將來理想狀態的需要)、處理突發事變的需要。

分析學習需要往往是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爲起點的,了教學設計主要考慮7個方面的教學問題:教學中是否有不適合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教學傳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學能否提高學習者的動機、興趣?是否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課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學習目標?學習者的組成是否有變化?資源和約束條件的情況?

學習需要分析的四個步驟:規劃、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準備最後的報告。

2、學習內容的分析

學習內容分析工作主要分爲四方面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的類型、對教學目標進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確定學習內容、學習內容組織(或安排)、初步評價。

確定教學目標的類型或稱爲。學習結果分類可以按布魯姆等提出的“認知、技能和態度”分成三個領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種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分成五類。教學設計中,把教學內容劃分爲課程(單指一門課程)、單元和課堂級(可以是知識點或一項技能等)三個分析層次。對每一個層次,依據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五種學習結果分類,區別學習任務的性質,併爲進一步細化提供依據,確定教學目標的類型。

教學設計中至少用到兩類目標:學習結束時應該達到的目標(即教學目標)和學習過程中必須達到的多個階段目標。前一種稱“終點目標”,後一類稱爲“使能目標”。學習內容分析採用的步驟是從“終點”目標開始,然後“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確定達到終點目標的一系列的前提條件,並把它們作爲按分類層次建立起來的、系統的使能目標,或稱爲單元目標。

信息加工分析又稱“過程任務分析”,是以學習需要分析過程中得到的教學目標和學習者分析中得到的學生的起點狀態爲依據,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內容和單元目標,從教學的終端狀態一直延續至學習者的起點狀態。信息加工分析採用加涅提出的五種學習結果 “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 分類,首先將教學目標分解爲5類內容的子目標,然後根據各類中的內容相互層次關係進一步分解成爲在內容上並列或從屬的子單元。對學習內容進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將實現教學目標時,學習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過程揭示出來的分析方法,或者說是確定學習者要達到目標所需要的學習內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兩種信息:清楚的描述實現教學目標的信息加工步驟和單元目標,即呈現一系列目標和行爲。並且還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顯的個別步驟。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後,學習內容分析的另一項任務就是鑑定從起點到終點之間所必須掌握的先決條件。先決條件包括必要條件和支持性條件兩類。必要條件是指決定下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也就是使能目標。使能目標是構成高一級能力或傾向的組成成分。缺乏它,學習活動無法進行。

有效的學習除了必要條件之外,還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條件。支持性條件則像化學中的“催化劑”,有助於加速或減緩新的學習的進行。例如,認知策略、心智技能、學習動機與態度等則是其支持性條件。

學習內容的組織是依據確定學習內容中具體知識技能的邏輯結構和學習理論,對內容進行科學的安排和組合。學習理論關於學習內容組織的三種重要觀點: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學內容的主張;美國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的直線編排教學內容的主張;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逐漸分化和綜合貫通的原則。在編排學習內容時,應根據學科特點對上述三種觀點綜合運用: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不斷分化;確保從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較簡單的先決技能到複雜技能的序列,排成一個有層次或有關聯的系統,使前一部分的學習爲後一部分的學習提供基礎,成爲學習的“認知固定點”;按事物發展的規律排列;注意學習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繫,加強概念原理、單元課題之間的聯繫以及知識、技能、情感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協調銜接,促進融會貫通和學習的遷移。

初步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用於考察選擇和組織的學習內容的效度和對學生的適合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有:確定內容對目標的有效性、確定內容組織的科學性、確定內容的教學性和適用性。

3、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分析包括學習準備、學習風格和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三項內容。

對學習者學習準備的分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分析學習者從事新學習的預備技能方面。瞭解學習者是否具備了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作爲從事新學習的基礎;二是分析學習者對新學習內容的目標技能的掌握情況,瞭解學習者是否已經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對那些已經掌握了的內容,顯然沒有必要再作爲繼續學習的內容。三是分析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學習的認識與態度,檢查是否存在偏愛或誤解。確定學生起點行爲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作業、小測驗或課堂提問等方法瞭解學生原有的基礎。教師也可以通過診斷性的單元測驗,來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或傾向。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風格的構成有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學習風格的生理要素指個體對外界環境中的生理刺激(與聲、光、溫度等),對一天的時間節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時對不同感覺通道的偏愛。學習風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動機三方面。認知要素具體表現在認知過程中歸類的寬窄、信息的順序加工與同時加工、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分析與綜合、沉思與衝動等方面。情感要素具體表現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學習興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動機的差異、內控與外控以及焦慮性質與水平的差異等方面。意志動機要素則表現爲學習堅持性的高低、言語表達力的差異、冒險與謹慎等方面。學習風格的社會要素,包括個體在獨立學習與結伴學習、競爭與合作等方面所表現出的特徵。

什麼是教學設計 篇五

課前活動:

1、同學們,放鬆一下,欣賞海底世界的圖畫,美嗎?如果是一個真正的海底世界,還會有什麼?(生紛紛回答)那麼,這時的海底世界就會更加的“豐——”(引導學生說出“豐富多彩”,齊讀三遍,師板書)。

2、你想當海底世界裏的誰?爲什麼?猜猜老師相當誰?孩子們,海底的生物和我們一樣,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麗和作用,這個世界正因爲有了這麼多不同的“我”“我”“我”,才形成“我們”這個奇妙的大世界。讀“我們和我”。

教學過程:

一、揭題示標

1、導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們和我”中的“開卷有益”,讀一遍,什麼意思?

2、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開卷有益,分享益處,共同學習《畫裏少了什麼》。

3、請看學習目標:1、用學過的方法獨立識字學詞,讀通課文;

3、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能正確對待自己;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0頁,自由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詞問老師或同桌,標上拼音。

檢測:1、我會讀:鋪開 畫卷 珊瑚 聯合 爭先恐後 分工合作

2、我會填:課文主要講了美術老師叫( ),可是( ),後來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 ),畫下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三、請看自學提示:

默讀課文,思考:畫裏少了什麼?用——畫出來。

想一想,你從文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自主學習大約5分鐘。

四、小組合作交流

五、全班交流,師板書:認識自我 分工合作

小結:孩子們,來看51頁的插圖,我們在畫畫的時候,關注了顯眼的大魚,也關注了不起眼的'小海馬、小海龜,你還會畫上什麼?

對了,這樣分工好,我們才能畫出豐富多彩的海洋世界。其實生活也是如此,我們要關注聲名顯赫的大人物,也要關注身邊普普通通的你、我、他,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作用,只有互相尊重、合理分工、團結協作,就一定能把每件事情做好!

過渡:我們自讀《畫裏少了什麼》,我們感悟到了深刻的道理,這真是“開卷有益”啊!

五、接下來,讓我們“開卷有益,乘勝追擊”,一起學習《一朵小花》。

看提示:1、默讀課文,思考:你從文中明白了什麼?

2、用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

不厭其煩 意味深長 漫不經心 委婉 會心

自己讀後,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說給老師聽。

八、今天這節課真是開卷有益啊,我也給大家準備了一份小小的禮物,自己看看,你明白了什麼?

結束語:同學們,隨着下課鈴聲的響起,我們也結束了這節閱讀課之行,但願“開卷有益”成爲我們生命的永恆,讓我們人人都*讀書,明事理的好孩子。

板書:我們和我

【開卷有益】 畫裏少了什麼

豐富多彩

認識自我 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