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馬克思主義原理整理

導論

馬克思主義原理整理

一、爲什麼要學習馬克思主義?

1.學習這門課程的必要性,主要原因是社會上仍然存在各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意見和聲音。有多種表現:一種是完全站在西方的立場上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另一種源於對馬克思主義缺乏瞭解,總體屬於思想認識問題。2.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科學習性、革命性、實踐性、人民性和發展性,在當今仍然具有時代價值,仍然是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是觀察當代世界變化的認識工具,是指引當代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是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科學真理。3.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與發展,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4.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這門學科同其他學科的關係我們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不是要忽視乃至否定其他學科,或者把馬克思主義凌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而是要堅持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事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研究。除了極少數學科外,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包括自然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是有指導意義的。5.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不僅有助於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研究,而且還有助於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與理論水平。

二、如何學習和對待馬克思主義?

1.研習教材,閱讀經典。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2.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着眼於實際運用。3.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4.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第一講

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本質概括。

1.從創立者看,是馬克思、恩格斯。以馬克思命名,是因爲馬克思做出了主要貢獻。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還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如列寧主義斯大林模式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從內容看,有三個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居於核心的地位。3.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徵。科學性是指它的真理性,是對客觀世界、主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革命性是指它是指導無產階級和人民羣衆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理論。4.從其政治立場和追求的遠大理想和最終目標看,是致力於實現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終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5.從實現途徑與根本道路看,通過暴力革命取得政權,使無產階級上升爲統治階級,然而根據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逐步消滅私有制,最終向無階級的社會過渡。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6.概括說,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爲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其中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是對馬克思主義最爲本質的概括,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徵。最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區別其他思想、學說,對各國革命與建設事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面。

二、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體系?

1.什麼是階級?

(1)階級是個經濟範疇,是說階級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同經濟發展過程聯繫在一起的,反映的是人們同生產資料的關係,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擁有生產資料的階級必然是社會生產體系中的領導階級,處於統治的地位;不擁有生產資料的階級必然是被領導的階級,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領導的階級必然要求被領導的階級按照自己的利益組織社會生產,並按照最符合他們利益的形式分配勞動產品。其中一個社會集團(統治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2)對生產資料的不同佔有關係是區分社會階級的物質基礎和根本標誌。在不同的社會形態,由於佔有生產資料的方式不同,階級的具體表現不一樣:奴隸社會——奴隸主同奴隸,封建社會——封建主(地主)同農奴(農民),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同工人。

(3)階級還是一個歷史範疇,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奴隸制社會開始產生。階級不是從來就有,也不會永恆存在。階級社會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是短暫的歷史瞬間。

2.什麼是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無產階級不等同於沒有財產的人,也不等同於勞動階級,勞動階級包括擁有一定量生產資料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3.無產階級如何才能獲得解放?它同全人類解放的關係是什麼?

(1)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過程,就是逐步推動階級消亡的過程,包括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消亡。而階級消亡的根本政治前提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然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革和思想領域的變革,並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解放和人類的解放。

(2)只有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工人階級才能得到解放,而消滅了私有制,消除了束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個根本的基礎,全人類也就獲得瞭解放。

(3)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無產階級的解放與人類解放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完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無產階級爲什麼能夠解放全人類?特殊的社會地位和歷史使命決定無產階級能夠以解放人類爲己任。在主張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各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最先進的革命階級。它與現代大工業緊密相連,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還有着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富於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性。是否先進主要看那個階級代表的生產方式是什麼。農民階級與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相聯繫,這種生產方式在封建年代(相對於奴隸制)是先進的;而工人階級是與現代大工業生產相聯繫,這種社會化生產方式相對小生產是先進的。)

三、爲什麼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

(1)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2)馬克思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爲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最根本的是兩個規律,剩餘價值規律和唯物史觀。

(3)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以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爲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爲目標。基本觀點是關於自然、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對人類思想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與科學性能否相統一?

(1)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在階級或有階級的社會裏,哲學社會科學承擔着爲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的職能。

(2)既然哲學社會科學是科學性與階級性的統一,那麼涵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關係等諸多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也必然是階級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3)兩者統一於人民羣衆的偉大實踐中。人民羣衆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勞動人民的願望始終同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相一致。只有代表和維護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最終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五、當代中國社會的階級劃分及其依據。

1.兩大基本階級和新生社會階層。

公有制的兩種形式;社會分工。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新生的私營企業主階層。

2.當代中國的階級鬥爭及其表現。

我國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兩大階級之間有矛盾,但都屬於勞動人民,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對立對抗性,自然就不存在階級鬥爭。

3.我國私營企業主階層是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成長壯大起來的,總體上擁護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建設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需要把私營企業主同勞動人民的矛盾,包括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同非公有制經濟的矛盾,納入人民內部矛盾的範疇進行認識和處理。

4.主要是中國人民同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之間的鬥爭。如境內外相互勾結的三股勢力,嚴重侵犯我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西方敵對勢力。還有違法犯罪這一特殊形式的階級鬥爭。

5.既然社會主義條件下還存在階級鬥爭,還存在敵我矛盾,那就需要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我們的民主是人民民主,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第二講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與對立統一規律

哲學上的兩個基本對子: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乃至整個宇宙)的總的看法,方法論是人們在一定世界觀指導下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3)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兩個“對子”,是指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統一。

三種不同的世界觀及其基本答案

第一種是唯心論說世界是心造的,引申起來又可說是神造的。可進一步分爲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爲,客觀世界是自我的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把人的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主觀唯心主義又稱唯我論。

客觀唯心主義不認爲物質世界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但承認有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在主宰着物質世界。物質世界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其表現。把人類的所謂理性、理念、絕對精神,看成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容易陷於神祕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宗教創世說、神鬼靈異說就屬於這種唯心主義。

第二種是古代樸素唯物論、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說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爲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機械唯物論認爲物質是不發展的、不變化的。若說變化根本上只有兩種:就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否認事物運動的內部原因、質的變化和發展的飛躍。

第三種就是辯證法的唯物論。說世界不是心造的,也不是不發展的物質,而是發展的物質世界。

什麼是物質?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感覺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爲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其一,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與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及自然科學的物質構造理論區別開來;其二,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這就與客觀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其三,這種客觀實在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這就與主觀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其四,這種客觀實在能被意識所反映。這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1)辯證唯物主義: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方式和根本特性。時空是運動着的物質的存在形式。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間萬物皆統一於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另一方面,整個世界又是聯繫的、發展的。聯繫和發展是物質世界的存在狀態。聯繫具有客觀性、普遍性與多樣性的特徵。發展是前進性、上升性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於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唯物辯證法是關於世界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科學,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2)歷史唯物主義:把辯證唯物主義徹底貫穿於社會歷史領域。一方面,從物質決定意識出發,認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爲社會意識雖然反作用於社會存在,但歸根結底只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社會存在爲社會意識提供了客觀的來源。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就是社會歷史觀上的唯物主義。另一方面,從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出發,深刻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矛盾運動規律,爲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趨勢,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原則與思想理論基礎。

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

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矛盾和運動、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即矛盾雙方互爲存在的條件,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矛盾雙方相互滲透以及相互轉化的趨勢。在促進這種轉變中,條件是重要的。

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相互對立和相互鬥爭的性質和趨勢。一切矛盾的鬥爭都是不可調和的。總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克服一方,導致矛盾雙方的轉化,達到矛盾的解決。不可調和性,是矛盾鬥爭性的固有特徵。

同一性與鬥爭性相輔相成,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過鬥爭性來表現,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事物的變化發展。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世界中充滿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質,只有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推動事物發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證統一的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這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共性和個性相統一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人的認識規律就是由個別認識上升到一般認識,再由一般認識到個別認識的辨證發展過程。

(矛盾特殊性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義:第一,有助於劃清不同事物的界限。第二,有助於找到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第三,要克服教條主義。其主要特點是把書本、理論當教條,思想僵化,一切從定義、公式出發,不從實際出發,反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有兩種教條主義,一種是“馬教條”,一種是“洋教條”。當前的主要危害是洋教條。)

(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關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諸種矛盾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這種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反之,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存在於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的解決規定者次要矛盾的解決,主要矛盾解決的好,次要矛盾就容易解決。反之依然。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即主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爲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上升爲主要矛盾。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首先,學會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善於抓主要矛盾。

其次,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時,也要注意解決次要矛盾。實際工作中,既要抓中心工作,又要圍繞中心工作同時開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2)關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着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影響,互相轉化。

方法論意義:要注意一種傾向掩蓋着另一種傾向。主要是由於主要傾向處於支配地位,影響顯著,容易引人注目;非主要傾向居於被支配地位,不易被人察覺,因而被掩蓋起來首先要抓住主要問題、主要傾向,集中全力加以解決,同時又要注意被掩蓋的另一種傾向。當非主要傾向轉化爲主要傾向的時候,我們就要組織力量,去進行新的鬥爭。

(四)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

對抗性的矛盾,是指矛盾雙方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只能採取外部衝突的形式去解決。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非對抗性矛盾,是指不必通過外部衝突的形式去解決的矛盾。在社會生活中勞動人民內部的矛盾。

矛盾的對抗形式和非對抗形式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共產黨內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的矛盾,在開始的時候,或在個別的問題上,並不一定馬上表現爲對抗性的。但隨着階級鬥爭的發展,這種矛盾也就可能發展爲對抗性的。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同性質的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五)矛盾學說和矛盾分析方法,對於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和諧及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社會和諧的兩層含義:第一個層次是要講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要和諧,第二個層次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和諧,即社會關係的和諧。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立足於在解決矛盾中實現和諧,不能一味地調和矛盾。歸根結底,事物的發展要靠矛盾的鬥爭性開闢道路。矛盾的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其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避免非對抗性矛盾激化成對抗性矛盾。第三,人民內部矛盾屬於非對抗性矛盾,但是否會以非對抗性的方式得到解決,這個過程本身並不能自動實現,需要有解決矛盾的正確方式、方法。

總之,馬克思主義所講的和諧,不是無矛盾的“和諧”,或只承認矛盾統一性不承認矛盾鬥爭性的“和諧”。和諧不是指矛盾本身,而是指處理矛盾的方式,即通過創造條件促使矛盾性質的轉變,進而用和平的方法處理矛盾,在此過程中實現和諧。只有按照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去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就不會使非對抗性矛盾發展爲對抗性矛盾,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三講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價值觀

一、真理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絕對性與相對性

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方面,包含着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

真理的絕對性,是講真理的內容的確定性,是講人類具有正確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

真理的主觀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是通過人的思維表現出來的,比如經驗、概念、判斷、抽象、結論、理論等。

真理的相對性,是講人的思維、認識、思想能否完全反映真理,總要受到主體自身條件的侷限的限制,這是由思維、認識的非至上性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