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設計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設計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掌握大氣環流的概念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佈規律;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製作三圈環流模型,繪製氣壓帶和風帶分佈示意圖,從中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用運動、變化、聯繫的觀點認識事物。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表面氣壓帶和風帶形成及其分佈和移動規律。

【難點】三圈環流形成機制,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及產生的結果。

三、教學方法、教具

【教學方式】 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動畫

四、課型與課時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二戰期間,日本釋放的衆多氫氣炸彈,造成美國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國民衆的恐慌,你知道這些氫氣彈是怎樣漂洋過海的嗎?

【組織複習】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在赤道和極地之間有沒有這樣的熱力環流?爲什麼?

今天我們來學習熱力環流在全球的空間分佈——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產生的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規律。

【板書】第三節 氣壓帶和風帶

【提問】大氣環流的概念?

【板書】一、大氣環流

1、定義: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2、大氣環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轉 ③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

【提問】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 

【小結】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故成因爲熱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②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

【提問】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運動過程中如何變化? 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

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

【板書】二、三圈環流

三、風帶

【講解】(1)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最終的運動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轉爲西風。

(2)赤道高空的空氣不斷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積,導致北緯30°N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下沉,從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注:動力原因形成的高壓。)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將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氣流偏轉後形成了東北信風。

通過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間形成了一個低緯環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氣和自北極地區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氣爲暖氣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氣爲冷氣流。)在60°N附近(副極地)相遇後它們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暖氣流沿冷氣流向上運動,形成“極鋒”。)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注:動力原因形成的低壓。)

(5) 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30°N和60°N之間形成盛行西(西南)風;在90°N和60°N之間形成極地東(東北)風。

(6) 在副極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氣將分別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過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間、90°N和60°N之間分別形成了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7) 綜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環流”,南半球同樣也有。結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圖。

(8)引起上述“三圈環流” 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9) 結合上圖,可知:全球近地面分爲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一、大氣環流

二、三圈環流

三、風帶

【歸納總結】它們的分佈規律是:南北對稱、相間分佈。

六、教學反思

1、本節課通過繪圖、板圖、多媒體課件演示,將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記憶和掌握規律,化解了知識難點。

2、本節課在教法設計上,通過教師的引導、演示,使學生得到啓發,自主發現三圈環流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季節移動規律及其影響,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知識的目的,完成了課準要求。

3、從學法上來看,爲了讓學生能夠直觀理解和牢固掌握本節知識,通過讓學生閱讀、觀察、討論、合作探究、表達、練習,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對新知進行思考、推理,從而得出結論,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氣壓帶和風帶》說課稿

一、說教材

1.地位與作用

氣壓帶和風帶屬於第二章重要的一節,它在第二章中起着關鍵作用,是承前啓後的紐帶而三圈環流卻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因爲三圈環流控制着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佈及變化直接影響着天氣和氣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②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

①繪製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製示意圖的地理技能。

②通過立體幾何圖的講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讀圖、繪圖、概括、推理等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聯繫的,從而有利於學生形成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一)說學生

由於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的是歷史與社會,很少接觸地理概念,基礎較差,再加上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因此在教學時要製造假設,化繁爲簡,層層推進,便於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二)、說教法

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1.設問式教學

假設一個條件結論一 單圈環流

假設二個條件結論二 三圈環流

假設三個條件結論三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2.通過板圖、FLASH動畫、側視圖、立體圖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環流中的難點(風向和氣壓帶的季節性移動)

教學手段:多媒體和傳統教學相結合:

理由1.能充分體現直觀性原則

2.節約時間,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學生能否學好,教師指導有很大的關係,每節書都有其不同的特點,所以每學習一節書時教師都應該給學生說明學習該節注意事項或提示。

探究式學習

創設環境、課堂模擬

板圖練習

三、說教學程序:

(一)、教學過程設計原則:

1.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2.調控有序、高效和諧原則;3.簡明易懂、生動有趣原則。

(二)、具體教學過程:

1、對於“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的教學,成敗在於如何指導學生邊做模型(或邊畫圖),邊理解。爲此,採用以下教學程序。

依據上節課內容由於地表冷熱不均導致氣流上升和下沉運動,是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異,從而導致氣流運動倒入新課

授課過程

(1)明確大氣環流的概念,即“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稱爲大氣環流”。

(2)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1。學生會在上節課學過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很容易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流

(3)假設的條件 “地球表面是均一的、考慮地球自轉、但不考慮公轉”組織學生按活動2的要求製作三圈環流模型,讓學生親身體會高、中、低三個環流圈形成的過程。同時與學生共同完成低緯環流的製作,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

(4)通過“三圈環流立體圖”小結三圈環流,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集中在三圈環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總結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規律:氣壓帶和風帶相間分佈;南北半球對稱分佈等。

(5)如果進一步考慮地球公轉,分析出氣壓帶和風的季節移動。得出結論,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最後結合板書小結,重點、難點用彩筆單獨註釋。

這節課的內容難點比較集中。難度存在於幾個方面:一是空間跨度大,二是抽象,三是運動形式比較複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務必注意多利用圖、模型、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將複雜的地理事物分解,把握從簡到難、從單一到多個、從純理論到實際這樣一個分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