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設計

新課程改革後,語文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只注重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轉變爲要求教師要與學生在互動中教給學生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設計

一、問題的設置與流程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有效方法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新課程也提出“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爲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抓住了《長相思》能引起學生思考的關鍵點,設置了6個問題:

1.作者的“身”在哪裏?“身”在何方?2.納蘭性德的“心”在哪兒?3.你的眼前彷彿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境?4.在納蘭性德的家鄉有着怎樣的畫面和情境?5.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你的腦子裏冒出了什麼問題?6.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之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有幾團圓?”?

這些問題的設置,抓住了《長相思》這首詞的情感核心――納蘭性德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這一矛盾點。在課堂伊始就設置了第一和第二個問題,這就使得學生更快速地深入到詩詞本身的情感世界中。這也符合新課程提出的“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構建文本意義。”

在課堂模塊的設置上,課堂設置爲三大模塊:首先,在朗讀中整體感知詩詞;其次,解讀詩詞中作者身心分離的矛盾;最後,引用納蘭性德的“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有幾團圓?”來強化學生對作者形象和情感最細微的感受。

不管是在問題的設置上還是問題的流程的推進上,都顯示出高超的技巧。新課程要求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從關注文本中最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關鍵點入手,通過一個又一個可以引起學生思考對話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到文本的世界,完成了課堂既定的目標

二、師生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從而也達到師生的對話。揮動着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在《長相思》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範讀中啓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讀出了征程的“畫面”與故園的“情景”。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

三、預設與生成

預設是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預先設計。生成是指在具體教學中,因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當調整以及在教學中由於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合理調控,產生有價值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深挖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既能使自己準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新課程要求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從《長相思》一詞中詞人納蘭性德身心分離的矛盾這一關鍵點中出發,有效地預設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感知詞中的情感;進而又有效地引入納蘭性德的《菩薩蠻》中的“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有幾團圓?”詞句,對整個課堂進行了充分的預設,這也使得課堂能夠在活躍的生成中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