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物理教師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物理教師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物理教師教學設計案例 篇一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通過作圖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合力與分力的關係。

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提起重爲200N的一桶水,請分析該同學施加的提水的力爲多大?然後請兩同學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幾個力?從效果上看跟剛纔用一個力提一樣嗎?

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體會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是說明幾個力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舉例:用兩條細繩吊着日光燈、很多隻狗拉着雪撬前進。

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體會一個力可以與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啓發引導同學找出這些例子的共性,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進行新課

一、共點力的概念:

1、什麼樣的力是共點力?

2、你認爲在掌握共點力的概念時應注意些什麼問題?

3、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出示圖片:大吊車吊起物體;人擔水;舉重;比薩斜塔等。吊車吊起物體時鉤子受的力爲共點力嗎?人擔水時擔子受到的力爲共點力嗎?舉重運動員舉起的重物受到的力爲共點力嗎?比薩斜塔受幾個力作用?它們是共點力嗎?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共點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們着重研究兩個共點力的合成(已知二個分力求合力)

A、兩分力同向

合力爲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引導學生理解。

B.兩分力反向

合力爲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引導學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兩分力求合力

演示實驗:先告訴學生有關的器材,以及實驗的目的,提出如下問題:在這個實驗中合力與分力等效的標誌是什麼?(橡皮條的伸長量相等)然後教師操作,下面的學生觀察。在實驗結果的處理時,引導學生先做出各力的圖示,討論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係。

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最後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內容

強調:兩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是兩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點)

例題:力F1=45N,方問水平向右。F2=60 N,方向豎直向上。求這兩個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圖法解:

①選擇標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兩個力的圖示。

③作出和兩個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線,完成平行四邊形。

④連接兩力之間的對角線,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對角線的長度。

⑥通過比例關係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與分力之間的夾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與45 N力的夾角是53°。

注意事項:

1、實線、虛線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點

3、同一圖,合力與分力用同一標度畫出

4、力的圖示箭頭不能忘。

小結並板書:

一、幾個概念:

1、合力、分力定義: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麼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爲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叫這個力的分力。

2、共點力 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兩個或更多個力的作用,有些情況下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個點上,或者雖然不是作用於同一個點上,但是他們的延長線交於一點,這樣的一組力叫做共點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義: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兩分力的合力

A、兩分力同向:合力爲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

B.兩分力反向:合力爲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兩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內容:以表示兩個分力的線段爲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個平行四邊形中表示兩分力的線段所夾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後感:

這一章教材通過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大量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理解並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決矢量問題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運算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初學者很難跨越的一個臺階,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自然、暢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時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一年級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二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物塊在旋轉的平臺上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物塊爲什麼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從實驗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物塊受到重力、摩擦力與支持力。

教師:物塊所受到的合力是什麼?

學生:重力與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師:這個合力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並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圓心。

教師:得出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指向圓心的合力。

(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暢。)

2、感受向心力

學生:學生手拉着細繩的一端,使帶細繩的鋼球在水平面內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鋼球在水平面內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什麼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對鋼球進行受力分析,發現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

教師:也就是說,鋼球受到的拉力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動手實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量m、線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一年級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係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係,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並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係,爲學生今後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爲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律——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掌握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係。

2、本節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別和聯繫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膚淺地瞭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麼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後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複習機械能守恆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恆的條件各是什麼?

評價學生回答後,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是什麼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恆是有條件的。大量現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恆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恆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於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後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於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麼關係,是本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係。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係。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爲參考平面。根據動能定理∑W=ΔEk,有

由幾何關係,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等於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爲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的機械能,Δ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恆。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恆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係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爲5m/s,沿山坡行駛500m後速度變爲1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麼區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爲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W外=E2-E1解題時,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麼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係?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係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麼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於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係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Δ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Δ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爲

由於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爲

E′k=Ek0-2Δ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後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後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徵物理運動狀態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不能理解爲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恆這一基本規律的。

六、說明

本節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係有初步瞭解即可。

高一年級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四

知識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一開始提出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明顯區別,引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問題,緊接着通過觀察一些常見的現象,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線的這一點(或這一時刻)的切線方向。再結合矢量的特點,給出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關於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從實驗入手得到:當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再通過實例加以說明,最後從牛頓第二定律角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適合學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相互滲透,適合對學生進行探求物理知識的訓練:創造情境,提出問題,探求規律,驗證規律,解釋規律,理解規律,自然順暢,嚴密合理。本節教材的知識內容和能力因素,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是對運動和力的關係的進一步理解和完善,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教法建議

“關於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建議是:首先讓學生明確曲線運動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圖片、動畫,或讓學生舉例,接着提出問題,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讓學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展示錄像資料,讓學生總結出結論。接着通過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義,得到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關於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的教學建議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先做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提問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麼?得到結論,再從力和運動的關係角度加以解釋。如果學生基礎較好,也可以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先從理論上分析,然後做實驗加以驗證。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主要教學過程設計: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一)讓學生舉例:物體做曲線運動的一些實例

(二)展示圖片資料1、上海南浦大橋2、導彈做曲線運動3、汽車做曲線運動

(三)展示錄像資料:l、彎道上行駛的自行車

通過以上內容增強學生對曲線運動的感性認識,緊接着提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問題:

(四)讓學生討論或猜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應該怎樣?

(五)展示錄像資料2:火星兒沿砂輪切線飛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車後輪原地運轉

(六)讓學生總結出曲線運動的方向

(七)引導學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生了變化→具有加速度→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方案一]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線滾動的小球,若在它前進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運動情況將如何?若在其側向施加外力,運動情況將如何?

(二)演示實驗;鋼珠在磁鐵作用下做曲線運動的情況,或鋼珠沿水平直線運動之後飛離桌面的情況。

(三)請同學分析得出結論,並通過其它實例加以鞏固。

(四)引導同學從力和運動的關係角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體受到合外力方向與初速度共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引入課題,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於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會發生改變嗎?進而將問題展開,運用力的分解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力改變運動狀態的兩種特殊情況:

1、當力與速度共線時,力會改變速度的大小;

2、力與速度方向垂直時,力只會改變速度方向。

最後歸結到:當力與初速度成角度時,物體只能做曲線運動,確定物體做哪一種運動的依據是合外力與初速度的關係。

(二)通過演示實驗加以驗證,通過舉生活實例加以鞏固:

展示課件三,人造衛星做曲線運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

課件2,拋出的手榴彈做曲線運動,加強認識。

探究活動

觀察並思考,現實生活中物體做曲線運動的實例,並分析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情況與各點速度的關係。

物理教師教學設計案例 篇五

教學目標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並瞭解力的概念,並樂於探究身邊的力現象。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

難點: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足球比賽的片斷錄像。

實驗器材:啞鈴、彈簧、旱冰鞋、皮球(兩個)。

教學設計

老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

導入新課

請一位學生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從肌肉的緊張引出力的概念。

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現象。

進行新課

一、力的概念

教師給學生要探究的下列幾個問題:

1、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力?

2、其他物體對物體是否施加力?

3、兩物體之間不相互接觸是否也能產生力的作用?

4、這裏所說的作用應怎樣理解?

教師要學生列舉事例進行回答,找出這些問題的共性,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出力的概念。

師生評估、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圖5-1中的6幅圖,找出其共同點。教師點評。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創設情景:用一個皮球去擠壓另一個皮球。

提問:根據這一現象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

2、指導學生實驗。

實驗可參照教材p77圖5-2所示進行,也可用別的物體來做。

3、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實驗: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學推牆。

讓學生解釋所發生的現象,進一步加深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讓學生列舉生活及生產中人們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實例。

6、讓學生列舉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力的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效果?

1、學生拉彈簧。讓觀察形狀怎樣變化。

2、教師放一段足球比賽的錄象片斷。看足球的運動情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