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具備的幾種意識

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具備的幾種意識

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具備的幾種意識

雲南省南華第一中學  李菊香

新課程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活動爲形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航標。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因爲我們最終決定着課程實施的走向。筆者以爲,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需要有課程意識、資源意識、對話意識、生命意識、效率意識等。

一、課程意識

課程觀認爲課程是一個生態系統,不僅有事有物,更有人的存在。即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經驗課程”;課程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爲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學生即課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課程也因此成爲開放的、動態的、不斷生長的綜合系統。在這種課程觀的指引下,教學過程成爲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提升與建構的過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觸及教育的內核,課程改革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因此進行課程改革,教師首要的是樹立課程意識,學習課程理念,從傳統教學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把課程與教學整合起來,使之成爲課改的前提和基礎。

二、資源意識 

許多教師把教科書看成唯一的課程資源。殊不知,教科書僅僅是衆多教學媒體中的一種,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網絡系統給師生提供了不可限量的資源,當然還有其他形態的資源,如社區資源等。因此,樹立資源意識,選擇、利用、開發課程資源是教師必備素養。除了常規的校內、外的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外,廣大教師應特別關注以下幾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第一是以網絡爲代表的大衆傳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第二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如教師具有的教育理念、教學修養、個人素質等;第三學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如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性向、興趣動機等;第四是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三、生命意識

關注、改善、提升學生和教師在學校中的生存狀態與生命質量是新課程改革亮點之一。首先要改變傳統教學心目中有教書無育人、有知識無生命的狀態,把學生作爲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來看待,促進學生髮展,寬容個體差異,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方法適合學生特點,教學過程動態生成,呈現生命態。其次要改變教師自身的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各種教育要求的執行者操作者爲教學活動的思考者、研究者和創造者,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體驗到教師職業的尊嚴與歡樂,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因此需要教師樹立生命意識,從生命的高度關照教學生活,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爲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經歷,成爲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

四、對話意識

對話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是一種尊重主體、體現創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顯然,對話教學體現了對師生雙方主體性的尊重,意味着教學從傳遞知識到生成知識的轉換,知識不再是教師以獨白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靜態的書本內容,而是動態的、開放的、生成的,從而真正實現新課程以人爲本的理念。因此,廣大教師應樹立對話意識,將對話教學理念貫穿到自己教學實踐中去,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進行互動交流的師生對話、合作探究的生生對話以及反思重建的自我對話。

五、效率意識 

新課程改革對革除傳統課堂積弊效果明顯,但我們同時也注意到,由於對新課改理念缺乏本質上的認識,許多課堂只是在形式上發生了變化,並未真正觸及實質,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廣大教師應樹立效率意識,進行有效教學。新課程觀認爲,所謂有效教學,是爲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具體說來,有效教學主要包括: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不能簡單的把“效益”理解爲“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關注可測性或量化,科學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關注教師的教學反思,要求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是否真正有效。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一直都是我們英語教師的座右銘,所以筆者堅信,樹立了以上幾種意識,加上教師充分準備、有效引導、及時測評、反思提升,在新課改大潮中脫穎而出就會成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