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核心素養理念下農村國小校本課程開發及應用

摘要:核心素養的提出給我們帶來了春風,給我們學校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血液。當前教育表明,所有的教育都在追求“個性化的教育”“社會適應性人才的培養”。而2001年國家應對當前國情提出的三級課程標準中的校本課程的理念與之不謀而合。

核心素養理念下農村國小校本課程開發及應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    校本課程    興趣愛好

2014年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確定了“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一、農村國小校本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是善於利用現場的課程資源,農村國小的資金條件有限,辦學條件有限,所以我們更要善於利用和抓住現有的資源來開發適合我們本校學生的課程資源,設計校本課程時要根據本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具體的鄉土校本課程可以把國家課程計劃中的“勞動技術課”,根據地區需要改爲符合本地農情的“農業技術課”,教師也可以根據本地條件帶領學生在自家土地上進行種植和養殖,成爲我們鄉村致富的小能手。

校本課程的開發的主體是教師不是專家,三級課程管理政策賦予了學校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專業自主權,所以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就是教師,本校教師瞭解本地的風土人情和辦學特色,瞭解我們的學生,而專家團隊有的是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但是缺少一線教師對於學生的瞭解,他們也不可能一個個的對農村國小的學生進行走訪研究。因此我們教師對於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有利於形成本學校的辦學特色,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教師科學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對於校本課程開發的“全員參與”意識欠缺,在整個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佔主體地位,而校長、參與研究的專家、學生、學生家長和社區的有關人事只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合作者,他們共同構成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任何一方都可以針對校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其他人進行討論和交流,大家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通過不斷的交流與探討最終形成適合本校學生和大家都認可的校本課程。

二、核心素養下的農村國小校本課程教師團隊

以“立德樹人爲目標”提煉核心素養,打造一支高尚的教師隊伍。近幾年國家下大力量對農村學校進行投入,每年都新招聘教師來補充農村國小教師的缺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教師隊伍的年輕化,成長梯度存在着斷層,我們堂邑鎮中心國小每年都針對新入職三年的教師進行教師培訓,以老教師帶動新教師,開展新老教師交流會,觀看師德教育宣傳片,開辦道德講堂,誇誇自己身邊的好老師,以真實的實例來教育老師感動老師。

加強外出培訓和實地考察建立一支強大的校本課程團隊。在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優先安排三年以下的教師進行外出培訓、進城培訓和參加本校的校本課程培訓。經常性的組織家長會,建立家長委員會,外來專家進校培訓積極邀請家長進校園和教師一起學習和成長,讓我們的家長和教師、學生、專家打成一片,形成一支適應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團隊。

三、利用農村現有資源上好校本課,我校的特色校本課程:葫蘆文化課

我們學校位於堂邑鎮,是典型的一所農村國小,對於農村國小校本課程的實施和開發有很大的優勢,我們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積極動腦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因地制宜的開展屬於自己的校本課程。

堂邑鎮是中國的葫蘆文化之鄉,這裏的葫蘆遠近聞名,這裏的葫蘆文化源遠流長。現有的資源給了我們教師、家長和孩子們很多靈感。我們的家長個個都是葫蘆專家、個個都是葫蘆文化的傳承人,我們把我們當地的“專家”請進教室,他們就是我們孩子們的教師,我們的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和專家學習畫葫蘆、烙葫蘆、說葫蘆、講葫蘆。

畫葫蘆簡單的說就是在葫蘆上作畫,對於剛入門學習這門課的學生我們先讓他們體驗在葫蘆上作畫。針對你想畫什麼,先在紙上構思,畫出你的作品的初稿,根據你的初稿要選擇適合大小、形狀的葫蘆。

烙葫蘆可沒這麼簡單了,對於有一定葫蘆繪畫基礎的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繼續學習葫蘆文化課,來學習烙葫蘆。首先需要準備學生專用的電烙鐵和葫蘆,電烙鐵的選擇需要根據作畫的大小更換不同的型號。先用鉛筆在葫蘆上描畫出想要繪畫的線條和輪廓,相當於打了一個草稿,這樣成功的機率比較大。

然後就是用電烙鐵沿着之前用鉛筆畫出來的線條進行創作就可以了,基礎入門者還可以用竹片練習。要把握好電烙鐵停留的時間,這樣可以出現不同的深度和線條。

有的興趣班級動起了我們學校前面空地的主意,他們不滿足於用學校提供的葫蘆,開始自己種植葫蘆,最後用自己的葫蘆進行創作,這樣一學年的葫蘆文化課下來學生收穫的不僅僅是葫蘆的文化知識和種植知識,還體會到了自己父母在家做這些時候的辛勤付出和不易,孩子們更會好好珍惜學校生活,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