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物理教學新型備課模式的探究

國中物理教學新型備課模式的探究

國中物理教學新型備課模式的探究

孟津縣縣直中學周銳景

在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創新、不斷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校從2009年秋啓動了“三案三思”備課模式的探索。 “三案”即個人初備的預案;集體研討後形成的共案;教師再根據自己特點、班級學生情況,加以修改而形成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個案。“三思”即透析性反思(預案反思)、適應性反思(共案反思)、形成性反思(個案反思)。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深切感受到它的無窮魅力,體會到它給我帶來的快樂與收穫。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浮力的利用”一課爲例,談談我們物理組教師具體實施 “三案三思”教學活動過程的心得。

“三案三思”教學活動的實施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教材,形成預案

我們物理組有三位教師組成。備課組長提前兩週組織我們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在仔細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課時預案。這節課我設計瞭如下的預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瞭解輪船怎樣浮在水面的;收集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理解改變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係,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法:講授、演示學法:觀察、分組實驗、討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課:

演示:三個規格相同但質量不同的乒乓球分別在水中上浮、下沉、懸浮的不同狀態,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二)進行新課:

演示:讓水中下沉的雞蛋浮起來,引出課題——浮力的利用。

學生分組實驗:

1.如何讓下沉的薄鐵片浮起來,引導學生討論、總結輪船工作原理,觀看視頻輪船的發展史,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利用自制的潛水艇進行模擬實驗,引導學生總結潛水艇工作原理。觀看視頻中的潛水艇的工作過程,使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3.利用空中上升的氫氣球,總結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觀看熱氣球、飛艇的視頻。

4.學生討論浮力在生活中的實際利用。

(三)佈置作業:略

在寫預案的過程中,有些問題我感到很困惑:1、乒乓球懸浮狀態很難控制,如何突破?2、本節內容容量大,時間緊,如何解決?帶着這些困惑,我和備課組的其他同志一起研討。

第二階段:集體研討,形成共案

這節課我們組採用了專家引領、集體研討的備課模式,邀請市、縣專家現場指導。整個過程分五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教學目標。

首先,我作爲主備人,談了自己確立的教學目標和達標的措施、方法,其他兩位教師隨後了出示她們的教學目標。然後我們要共同研討,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討論 “物體的浮沉條件”的目標要求時,我們預案中的目標分別是“瞭解”、“知道”、“理解”,發生了分歧,於是,專家引領我們仔細研讀課標,然後統一爲“知道”。討論達標措施時,對“讓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的情感目標,我們一致認爲預案中利用視頻的方法,非常有助於達到這個目標。於是,我們決定在共案中採用這個辦法。

第二步:明確教學重難點。

確定目標之後,我又繼續說教學的重、難點。這次,我們不謀而合,很快我們便統一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第三步:選擇教學方法。

接下來,我開始說教法、學法的選擇。我們三人的方法基本相同,但稍有差異,交流後,決定以我的講授、演示、學生試驗方法爲主,其他教師的不同方法在個案中可自行掌握。

第四步:研討教學過程。

緊接着,我說了我的教學流程。其他兩位教師也講了自己的設計方案。三個預案中設計了三種不同的導課方法,其他兩位教師的方案分別是讓氫氣球和空氣球在空氣中上浮、下沉,和讓雞蛋在水和鹽水中上浮、下沉。在確定選擇哪一種方案時,我們意見不統一。經過討論,最終達成共識,都採用了更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乒乓球實驗方案。在討論如何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時,我們三人都是從浮力與重力、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比較兩個方面總結。這時,專家建議我們若只從浮力與重力的大小比較這一方面總結,既節省時間,又利於學生理解,於是,我們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浮力與重力的大小比較這一方面總結。

第五步:解決疑難問題:

最後我提出了我寫預案時的疑惑,對於乒乓球在水中懸浮狀態難以控制的問題,我們研究認爲,若往水中加入一種物質,而使水的密度減小,有可能使其懸浮,於是,我們嘗試往水中加酒精,結果,乒乓球的懸浮狀態變得簡單易行,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對於時間緊的問題,我們討論認爲,對輪船的排水量的計算問題,本節課不作要求,留作以後解決;對輪船潛水艇的原理的教學,學生利用自制教具,動手實驗,親自體驗,很容易理解,同時又利用了視頻教學,這樣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使問題迎刃而解。其他老師提出的疑惑,我們也一一討論解決。

經過專家引領,集體討論,每個教師都對自己的預案進行了反思,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我又對主備教案進行了修訂,形成具有羣衆智慧、達成共識的共享教案——共案。然後我將共案印製、分發給備課組所有成員。

第三階段:依據學情,形成個案

我拿到共案後,根據教學要求、班級學情和自己的教學風格等,進行了“二次”備課即反思,我認爲講解輪船原理時,用橡皮泥替代薄鐵片更適合我的教學;做乒乓球實驗時,若將其一個一個地放入,逐個引導學生分析,效果會更好。對於熱氣球的教學,讓學生們聯繫節日的孔明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於是在共案的增刪點評欄中增加了自己的想法,刪去了不適合自己的做法。這樣就形成了集衆家之長,又兼有自己個性特色的個案。

第四階段:課堂實施,課後反思。

在共案的課堂實踐中,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對各環節的操作進行現場驗證,對教學中的成功和不足進行反思:利用自制學具模擬潛水艇實驗,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效率。但在總結物體浮沉條件時,語言表達不夠明瞭;對學生的實驗過程引導不到位。將這些得與失和同組成員進行交流,然後訂正、整理、歸納,作爲下輪集體備課的參考資料。

實踐證明,“三案三思”的課改教研活動,充分發揮了羣體的智慧,爲我們營造廣泛參與、多向互動、暢所欲言的備課氛圍;創造交流、合作、共享的實驗平臺,這對教師的團隊合作、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藉助這個平臺,我們辛勤耕耘,快樂成長,收穫幸福,收穫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