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蜜蜂教學反思(合集5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7篇《蜜蜂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蜜蜂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蜜蜂教學反思(合集57篇)

篇1:蜜蜂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體現紮實、靈動,首先需要在教學的預設與操作上要做到紮實而靈動。本設計中我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點定位在“發現”,通過讀、說、擺、演、找等兒童化的活動,多渠道開展言語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的過程:發現列寧的發現―發現線路圖―發現列寧思維過程―發現文本中的近義詞等等,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實現實與活的融合。《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啓迪。在深讀課文時,我抓住第三自然段爲學習重點,從第四自然段入手,從最後一句列寧笑着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這裏來的”爲切入點,引導大家質疑:嚮導指什麼?蜜蜂不會說話,不會指示真的會給人引路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然後引導學生仔細研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讀一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他發現了什麼?他是怎麼想的?

通過學習本課,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觀察的重要性。怎樣進行觀察?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同時也是本課應該突破的語言發展。提高是思維的關鍵,在學習第3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引路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列寧當時是怎樣想象的,一邊仔細觀察,最後一步一步的找到養蜂人。讓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同時得到訓練與提高。(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用實物擺放路線圖。路邊的花叢――花叢裏有蜜蜂採蜜――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小房子――找到養蜂人。)這樣就有利於幫助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這樣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

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這樣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篇2: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這篇課文敘述線路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從給20蜜蜂在背上做上記號,理解到爲了要跟其他蜜蜂區別開來才這麼做,體會到他很聰明細心。“小女兒守在窩旁”,有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他讓女兒這麼做可以計算時間,經過她的講述,大部分同學能理解這種做法,並稱贊法布爾想得很周到。在“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衝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 ‘有兩隻蜜蜂飛回來了!他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裏,滿身都是花粉呢。’”我問學生再見到兩隻蜜蜂法布爾心情是怎麼樣的?小女兒心情又是怎麼樣的?學生通過研讀詞句,從“高聲”“沒等跨進家門”“衝”等處體會到女兒心情的激動,再朗讀課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來了。這讓我瞭解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培養朗讀能力,效果會很好。

本課留有遺憾的地方時:下課鈴聲響了,廣播操裏音樂已經發出,還有一個問題沒來得及提出:“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很值得讓孩子們探討,雖然可以留到下節課上再問,但是感覺對於本節課總是缺少了什麼,所以今後一定要掌握好課堂教學的時間。

篇3: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爲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着,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爲,空氣太潮溼,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

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很深刻。

[蜜蜂教學反思]

篇4: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爾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 1 、作者法布爾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 、法布爾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3 、最後法布爾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 4 、除此以外,法布爾還得出什麼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篇5:《蜜蜂》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通過典型事例說明蜜蜂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人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它被拋棄在哪裏,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接着用較長的篇幅介紹了法布爾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蜜蜂辨認方向能力的實驗。

一、尋求文章‘’可抓點",確定學習目標

有了去年對課文內容的瞭解,站在我的角度再次讀文,沒覺得有什麼不同的收穫;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文,覺得孩子們一定會對蜜蜂神奇的辨認方向的能力感到驚訝,也一定對法布爾實驗過程的認真和執着感到佩服……因而我嘗試確定了兩個學習目標:1、從法布爾的實驗中總結收穫;2、學習法布爾對科學執着的態度和用語的準確性。

二、回顧導入,明確目標

課伊始,首先帶領孩子們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介紹了法布爾通過實驗證明了蜜蜂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知識)

明確目標……

三、自學自研,小組合作交流

‘’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孩子們很快就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小組交流後一個小組彙報總結:

第一步,先捉來40只蜜蜂;第二步,在它的背上做上白色的記號;第三步,蜜蜂裝在袋子裏;第四步,把蜜蜂帶到二里半路外拋棄;

篇6:《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這篇課文的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剛開始會擔心不好上,沒想到孩子們興致高,整堂課非常流暢。

在教學中,我側重以下兩點:

1.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三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對於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從字詞句段到整篇課文,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我先請學生讀第一段,抓住關鍵詞試驗,然後請學生找找爲什麼要做試驗,由此提煉出“原因”,再請學生讀2——5段,學生很快明白是講試驗的經過,歸納爲“過程”,最後一段即爲試驗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根據這三個關鍵詞,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清楚就簡單多了。

2.在學習試驗過程這部分時,教給學生把長文讀短的方法,也就是歸納試驗的幾個步驟,孩子們躍躍欲試,最後歸納爲五個步驟:捉蜜蜂、放紙袋、做記號、兩裏外和放蜜蜂。隨後請學生談談你覺得哪個步驟最重要,孩子們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了解每個步驟都很重要,由此看出法布爾是一個細心、嚴謹的人。

如果能開始就佈置學生蒐集法布爾和蜜蜂的資料,那麼在交流結果的時候學生就會更加印象深刻。

篇7:《蜜蜂》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說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愛聽故事是國小生們共有的特徵。教學中,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

一、交流資料,輔墊教學。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上課前,我佈置學生廣泛蒐集有關蜜蜂和列寧的資料,從而瞭解相磁的知識。一是爲了更好的進入新課學習,讓學生對課文相關的內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穫的喜悅,把別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識說給大家聽,這是國小生最樂意做的事情,從而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三是讓學生從國小會蒐集資料,拓寬學習渠道,提高學習效率。

二、自主識字,培養能力

因爲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學完課文,再用多種方法複習鞏固生字。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

篇8:《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課文篇幅雖短小,情節簡單,但能給人很深的啓迪。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從學生認知和思維特點入手,把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技能有機融匯在一起。因爲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在深讀課文時,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段,在教學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蜜蜂是怎樣引路的?

(1)”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裏有許多蜜蜂),想到——。

他仔細觀察,只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裏,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得對不對?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哪個詞最能體現列寧的判斷是正確的?從而理解“果然”。因爲只有正確的理解詞義,才能夠正確的去應用。一些抽象的詞語就需要放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細細的體會。

這樣去引導學生注重從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要好的多。同樣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想如果能經常這樣引導,不僅能使學生對詞義有確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能力。

同時根據孩子們對課文描述畫出列寧在尋找的過程中的路線圖。結合孩子們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書歸納性展示:列寧發現蜜蜂——發現園子——發現小房子,列寧想到: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判斷: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裏,列寧證明: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然後引到孩子們根據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孩子們在完善思維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到列寧在解決問題中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方法和敏銳的判斷力,明白自己要擁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研究意識。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以教材爲載體,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在讀中訓練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篇9:《蜜蜂》教學反思

通過對教學分析,我認爲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關注學生髮展來設計教學

1、關注學習方式。要真正地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讓學習合作只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讓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2、關注學習水平。要讓學生分梯度提高,首先是知識方面,這在通讀課文時就能達到,而後是能力方面要讓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訓練,最後就是價值觀,學完課文後讓學生去感悟,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說。

3、關注學習效果。要讓學生學完這節課後,還能做到情緒飽滿,樂於交往,思維活躍。

(二)教學過程優化設計並落實到位

1、目標確定後,通過檢測學生是否能在五分鐘內準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完課文,就能感覺到目標設計是具體、明確、有層次性的。

2、構建以讀爲主線,以語文訓練爲核心的教學流程。我今後要多用好情景教學法,活用朗讀,兼容並進,彰顯閱讀教學訓練的綜合性。〈默讀、瀏覽、朗讀、誦讀、猜讀、跳讀、品讀〉

(三)教師素質要提高

1、思想要更新,(提問要有民主性,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

2、態度要嚴謹,每次上課遵守一條龍(課前準備,課中嚴謹,課後完善。)基本功要紮實性,尤其從機智、語言方面再着手加強些。

一節課折射出的缺點是如此之多,這就讓我更加明白了“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不過讓我值得慶幸的是,通過這節課,讓我明確了自己今後前進的方向,更有了前進的動力。

篇10:《蜜蜂》教學反思

今天是家長開放日,家長走進課堂好和學生們一起上課。我的上課內容是第14課《蜜蜂》。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習默讀課文,感受說明示語言的準確,並能積累好詞佳句。

2.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3.教學重難點: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課文主要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爲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本堂課準備的比較倉促,沒來的及用多媒體,如果用多媒體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其次,通過學習得知有些學生對課文的掌握還不是很透徹,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注重學生。

篇11:《蜜蜂》教學反思

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一篇課文往往可以開發出許多教學內容,假如教學內容的選擇不當,則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則會從文本的核心價值中挖掘語文的核心價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教學價值”,這種價值就是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的他所做的一個試驗,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以往,老師們常常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講解試驗的過程及如何證明蜜蜂是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但這樣就缺失了語文的核心價值,難到學習這篇課文僅僅是讓學生明白蜜蜂有這種能力嗎?

我通過研讀教材、研讀學生,很好地把握了這篇課文的核心價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語文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上去。對於國小三年級這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對於本篇課文來說,我把“教學內容”定位爲:通過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領會作者描寫試驗時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感悟作者連句成段的方法,並積累語言,適當地遷移運用語言,從而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

1、感悟作者連句成段的方法。

《蜜蜂》一課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是按試驗的先後順序來寫的。我在教學時,先請學生劃出法布爾爲試驗而做的三個準備工作,再用簡潔的詞語概括。這個環節就較好地體現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並初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到此,我並沒有戛然而止,而是出示了同樣這三句話卻是不同順序的語段請學生讀,讀後發現,按照這樣寫,試驗過程就會產生矛盾,給人混亂的感覺。通過學生的交流,他們自己得出結論:寫類似試驗的文章時,一定要按試驗順序來寫。

雖然這只是一堂普通的閱讀教學課,但我卻抓住閱讀教學的契機,讓學生明白類似段落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等到一定的提升。

2、品味句子描述的準確。

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不少詞語運用非常準確,看似平淡,但不可或缺。比如“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這句話中“好像、幾乎、大概”的運用,體現了作者表達的嚴謹性。如何讓學生領悟呢?我設計了一份“小馬虎”的作業,漏了這三個關鍵詞,讓學生通過自讀、對比課文、做手勢幫助等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對句子的語言意味、這樣寫的好處和妙處,自然心領神會。

篇12: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一課敘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爲了實驗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的事情,學習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法布爾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認真探索的精神,

這篇課文我今天是第三次接觸,前兩次課文都是以略讀課文的形式出現,在教學中不要求學生細讀文本,因此回想我前兩次的教學可以說是馬馬虎虎,只是讓學生找出實驗的過程,接着草草的通過讀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來了解法布爾認真探索的精神就結束了課堂,效果不是很理想。

這學期我在人教版實驗教材的教學中又一次走進了《蜜蜂》一文,教材把課文變成了講讀課文,因此在歸納了前兩次教學中的得失後,我在教學前設計中修改了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中的第一課時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到了法布爾做實驗的過程和方法,交流反饋後,我以“學習課文後,蜜蜂留給你怎樣的`印象?”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感悟,當學生聽到問題後,一時間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說:蜜蜂聰明。有的說:蜜蜂勤勞。順此線索下去,我讓學生深入到課文的語句中,找一找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蜜蜂聰明和勤勞?學生再讀課文後,對課文的重點語句加深了理解。有了這個小臺階後,我才又從“法布爾這樣做,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發?”第三次帶領學生到文本中去感悟法布爾做實驗有何可貴之處,學生在輕鬆學習中,弄懂了科學家不怕困難,認真觀察,努力探索的精神所在。

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突出的地方是學生在課堂最後精彩的發言。當我把“你平時做過什麼實驗,有什麼發現?”這個問題拋出後,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發言,其中:陳龍同學講到了和姐姐玩放大鏡的實驗;劉升同學講到筷子在水碗中發生光折射的現象;孫莉同學說到電石潑上水會保證,發出臭味的現象……學生的思維一下字被激活了,這是我在前兩次的教學中沒有遇到過的,

總之,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多思考,勤總結,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學問勤中得,學無止境,只要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努力,我一定會在教學中獲得更多的收穫。

篇13:《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教學時,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接着,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並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着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 ……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並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

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後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於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

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着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作者帶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 “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從四個小組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着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麼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言連起來說一說?”一語道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

篇14:蜜蜂教學反思

這位用充滿激情的話語介紹,引出勤勞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圖片。然後,她問:同學們對蜜蜂還有哪些瞭解呢?下一環節,就是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事先蒐集到的材料,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當時的氣氛甚是熱烈,看得出,同學們(特別是完成蒐集任務的同學)的興趣是高漲的。

不過,令人遺憾,引人深思的現象也隨之出現了:得到機會興高采烈發言的同學,真的站起來,卻是將材料讀得支離破碎,磕磕巴巴,言不由衷,詞不達意。也難怪,他們手頭的資料,有的是網上下載的,三年級的學生,做家長的肯定是幫了忙的。不知是家長不大明白,還是應付了事,反正那專業性極強的學術論文似的介紹,別說學生,就連坐在旁邊屏氣凝神,側耳傾聽的我都一頭霧水,何況學生?加上老師是新手,學生站起來,總是讓學生將磕巴、吞吐進行到底,真難爲了介紹的同學,更難爲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的同學。

我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這不得不讓人深思:讓學生蒐集資料,錯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蒐集到的資料積極組織學生交流,這既是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資料”的機會,也是學生互動、資源共享、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又擴大了知識面鍛鍊了能力,從而更激發起學生蒐集資料的興趣,增添了蒐集資料的動力。何錯之有?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課堂不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是師生的一段豐富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經常在課前請學生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不僅可以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還使語文教學走出課堂,注重了學生課內外知識的融會貫通。何錯之有?

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經常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交流、彙報,應該說,這都是有益的嘗試,但問題在於,我們對孩子的蒐集,是否進行了指導,對孩子課上的交流,是否進行了適當地調控?

比如,剛開始蒐集資料時,許多同學可能在家長幫助下蒐集,但並沒有對所蒐集內容研讀,有的甚至連資料內容都一無所知,這樣,“蒐集資料”就失去了意義。這時,應該及時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資料的內容應該讓家長告訴你,不一定要多,關鍵是你要對資料內容有所瞭解。鼓勵學生親自動手,自己去搜集。至於蒐集哪些內容,老師可以事先點明,比如上面的蜜蜂資料,可以讓學生儘量蒐集蜜蜂生活習性、活動特點等方面的資料,而對於它的生理特點等,就要少涉及。因爲它對於學生來說,過於艱深,學生也不大感興趣。

蒐集資料是爲學生學習服務的,我們的課堂不應該成爲“資料展示廳”。資料交流要根據學情適時進行。資料交流的目的是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教材,拓寬閱讀視野,昇華認識,因此這一環節不能簡單處理,不能爲交流而交流。在教學中應認真考慮如何把資料和教材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料的作用,要根據教學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有針地性地組織學生進行資料交流。

篇15: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 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麼理解本能的?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有的說:“貓上樹.”

??有的說的不太準確,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和補充。

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不足之處:

教學環節的人文主線體現不夠充分,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不多,沒有把學生的情感進行提升,應該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獲得,並能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

>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二: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955字)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

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

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爲什麼我要說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

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篇16:《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作者是法國的生物學家法布爾,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爲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個試驗,最後發現20只蜜蜂有17只都準確無誤地飛回了家,這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實驗過程介紹得十分清楚,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瞭解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試驗是怎麼做的。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2、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採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篇17:《蜜蜂》教學反思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學生朗讀感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教學《蜜蜂》第二課時,我在整體感知課文後,細讀感悟課文。抓住三個主要問題:

1、作者爲什麼做這個試驗?

2、怎樣做這個試驗?

3、得出什麼結論?

進行朗讀感悟,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學習第一自然段時,討論交流:作者爲什麼做這個試驗?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習第二自然段,先讓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然後讓學生找出作者做試驗的句子。最後才討論作者是怎樣做試驗的。幫助了學生弄清了作者是做試驗的。接着練習用上首先……接着……然後……最後……說試驗的過程,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學習第六自然段時,反覆朗讀,感悟作者得出什麼結論。本課教學,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了作者認真觀察,善於思考的探索精神。在學完課文後,進行拓展延伸,開闊了學生視野。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那三隻蜜蜂爲什麼沒飛回來?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一個孩子回答說:迷失了方向。爲什麼會這樣回答呢?我應抓住“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這句話,引導學生體會:三隻蜜蜂不是迷失了方向,而是其他原因沒飛回來。

篇18:《蜜蜂》教學反思

在《蜜蜂》的教學過程中,在“我”的試驗過程中,一步一步的佈置中,從捉自家的蜜蜂——給蜜蜂做上記號——2裏外放飛——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放蜜蜂。我問到這些過程是否每個都有它的用處?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個過程試驗是否能成功?

在小組的激烈的討論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的敏銳,也會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的意見中,我進行了全班的討論。

比如在“給蜜蜂做上記號”中,一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比較豐富,可能在電視裏看到過類似的試驗,說:“現在有一種科技,在小動物的身上裝一種儀器,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這隻動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實驗,結果也不是更明確嗎?”我聽到這個結論,我腦海裏飛快的想着應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許多的同學舉起手了,有的說當時可能還沒有這種東西了,有的說裝蜜蜂身上蜜蜂還能飛嗎?還有的說可能裝以來很麻煩……我鼓勵各位同學的想法和意見,可以課外去找一些資料去查一下。

還有在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還有3只哪去了呢?同學們的意見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還有的可能還在採花粉呢————聽了這麼多的想法,我確實想到了現在的國小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維也很發散,但總的來說還是在積極的動腦筋呀,我希望能夠好好利用他們這種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帶着興趣去學習語文。

篇19:《蜜蜂》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說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愛聽故事是國小生們共有的特徵。教學中,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教學中還可以要求學生藉助想象,在畫一畫列寧住處,引蜂人住處,路邊花叢,園子的圖畫,即進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方法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興趣與感的培養!,但是我的方法就把這個簡單化了。我直接出現的是相關的詞語,這樣好多方面就沒有訓練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的相信學生,給學生一定的自由。

原本是要講生字的,因爲沒有時間了所以就沒有講。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所以我應該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寫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因爲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但是由於自己的失誤就沒有完成寫字教學。

篇20:《蜜蜂》教學反思

教學完《蜜蜂》這一課時,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讓我驚喜,學生咄咄逼人的質疑,也讓我不知所措。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爲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着,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爲,空氣太潮溼,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獨特的思考,這讓我意想不到。

在後文學習中,我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實驗結果。根據學生的反饋,我在黑板上板書: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 + 15只 = 17只剩 3只未歸。

(花費40分鐘) (花費大約4個多小時至15小時)

瞭解了實驗的結果,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可是學生卻很不服氣地質疑:爲什麼蜜蜂同時放飛,卻分兩批返回?同一蜂窩的蜜蜂飛相同的路程,爲什麼所用的時間相差這麼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麼就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呢?爲了挽留自己的顏面,我給自己找了個臺階:“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很棒,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爲作業,留給大家課後思考。”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篇21:《蜜蜂》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往往能及早的發現一些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爾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1、作者法布爾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2、法布爾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3、最後法布爾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4、除此以外,法布爾還得出什麼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篇22:《蜜蜂》教學反思

20XX年10月25日,我有幸參加了33團組織的聯片教研活動,我上的是第十四課《蜜蜂》,經過這次的教研活動,使我收穫頗豐,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感受:

我上的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蜜蜂》,課文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布爾。他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蜜蜂窩內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邊,“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然後寫“我”途中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的回到了家;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理解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首先,通過上這次的公開課,讓我深深的知道了要上好一節課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前上課,我更多的關注的是如何把我的教學任務完成,讓學生學會我要讓他們學會的知識點,可是通過吳教授及其他老師的點評讓我明白了,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更多的應該備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更要充分預設在上課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

狀況,不打無準備之仗。

其次,在上《蜜蜂》這一課的過程中,我也深深的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過渡語準備的不夠恰當,應當設計出一條主線,用合適的過渡語貫穿起來。在講解“我爲什麼會這樣推測?”的這一問題上,我總想把學生引導我設計的答案上來,感覺有些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強勢教學明顯,應當跟着學生的思路走,隨時更改自己的教學設計。圖片,在寫話訓練部分,設計的不夠妥當,我設計的是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動作寫一段通順的話。同過吳教授評課,我明白了,這應當設計在第一課時更爲合適,第二課時應當設計與主題相關的寫話訓練。

再次,讓我搞明白了三年級的識字教學該如何去教授,三年級的學生可以適當的放手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方法後,就可以減少類似於開火車這樣的檢測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的時間。

通過這次的聯片教研活動,老教師的那種敬業的品質讓我深深的折服,我明白了,要成爲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我還有太多太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篇23:《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一課敘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爲了實驗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的事情,學習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法布爾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認真探索的精神。

《蜜蜂》我上的是第二課時,教學目標主要是瞭解做試驗的過程及試驗得出的`結論。

(1)我首先以開火車的遊戲方式複習課文詞語。接着提問,“我”爲什麼要做試驗,引讀第一自然段。通過理解聽說,聽說說明了什麼?並板書:聽說!將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框出來!但由於疏忽,遺漏了此環節,以至於板書沒達到理想的效果。

(2)接着我讓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法布爾做試驗的句子,並引導學生用然後……接着……最後……概括做實試驗的步驟,試問能去掉中間一個步驟嗎,以此讓學生體會法布爾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很容易理解!

(3)當蜜蜂飛回來時,作者和小女兒的心情怎樣?讓學生帶着這種感受讀小女兒說的話。我只是從語言方面讓學生去體會心情激動,其實還可以從動作,神態,去體會,如果換中方式來問:你從哪裏看出小女兒很激動?這樣也許學生理解會更深,朗讀的效果會更好一點。

(4)在本文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重點詞語“摧測,準確無誤,本能等”通過對詞語的理解,更好去理解課文!近反義詞一直是我們班的薄弱環節,所以我在讓學生理解詞語的同時,讓他們說出這個詞的近義詞,這個環節花的時間太多,以後還要加強。

總之,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多思考,勤總結,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學問勤中得,學無止境,只要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努力,我一定會在教學中獲得更多的收穫。

篇24: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課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了他所做的試驗,即驗證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的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總共可以分爲三個部分,分別是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重點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實驗過程,從實驗過程感受人物身上的品質。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不僅讓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而且要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課的重難點是弄清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得,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在授課之初,先請同學們觀看蜜蜂採蜜的視頻,讓學生認識蜜蜂,緊接着出示課題,讓學生談談自己都想知道關於蜜蜂的哪些事?學生自由作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引入本課的實驗目的,瞭解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讓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實驗過程,主要用先……接着……然後……最後……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實驗的過程,體會作者在做實驗時嚴謹的態度。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最大難點是對一些不確定性詞語的理解,從中體會人物身上所具有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品質。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講課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感知,理清文章的脈絡。在講解第二部分(實驗過程)時,我是讓孩子在文章中找體現作者如何做實驗的句子,在學生腦海中沒有形成完整的實驗過程,我就讓學生轉換思路,又找出含有“二十天左右”,“好像”,“幾乎”,“大概”等句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詞語在用法上有什麼特殊之處,同時,你又體會到了什麼?這樣孩子的整體思路被打亂,所以應該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一個整體認知的同時。然後我再着重講解這幾個句子中的詞語。這樣更清晰明瞭。學生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篇25: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識路的本能。講完課,我心中倍感滿意。這節課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把文章讀短是閱讀課文必不可少的一項本領。所以從孩子們升入三年級以來我就開始訓練孩子在初讀課文時能夠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看起來這個題目很簡單,但卻是一個把文本中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的過程,實質是個難點。如《蜜蜂》這課,在孩子們自主學習以後,我讓他們用一兩句話講講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我連叫了兩個孩子,他們幾乎都是按原文讀一讀句子,說了很多。我以爲孩子們沒有聽清楚,於是又把要求說了一遍,這次可好,一個孩子站起來就說:講了蜜蜂的一件事。說讓簡短,一下子又短沒了。無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誰)爲了(什麼)(幹什麼),結果(怎樣)。沒想到,學生順着這座橋很快就說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這個小題目,讓我領悟到,我們不能急於求成,渴望一口吃個胖子。孩子們始終是一羣正在學習中的孩子,有些的確不會,老師只着急是沒有用的。要靜下心來想辦法進行指導,讓他們從不會到會,這纔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

接着讓孩子們圍繞課後題“作者從試驗中得出了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學習課文,從而瞭解實驗的步驟。孩子們小組討論,激烈地爭論着,做到了人人發言。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傾聽別的同學發言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登臺展示了。孩子們不僅說清了實驗的步驟,還發現了一些重點詞,例如:幾乎、推測、也就是說……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達成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後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篇26:蜜蜂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側重以下兩點:

1.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三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對於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從字詞句段到整篇課文,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我先請學生讀第一段,抓住關鍵詞試驗,然後請學生找找爲什麼要做試驗,由此提煉出“原因”,再請學生讀2 ―― 5段,學生很快明白是講試驗的經過,歸納爲“過程”,最後一段即爲試驗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根據這三個關鍵詞,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清楚就簡單多了。

2.在學習試驗過程這部分時,教給學生把長文讀短的方法,也就是歸納試驗的幾個步驟,孩子們躍躍欲試,最後歸納爲五個步驟:捉蜜蜂、放紙袋、做記號、兩裏外和放蜜蜂。隨後請學生談談你覺得哪個步驟最重要,孩子們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了解每個步驟都很重要,由此看出法布爾是一個細心、嚴謹的人。

不足之處:如果開始就佈置學生蒐集法布爾和蜜蜂的資料,那麼在交流結果的時候學生就會更加印象深刻。

篇27: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麼理解本能的?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有的說:“貓上樹。”

……有的說的不太準確,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和補充。

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不足之處:

教學環節的人文主線體現不夠充分,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不多,沒有把學生的情感進行提升,應該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獲得,並能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

篇28: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部編版三下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再結合課後習題把圖表補充完整。怎樣把語文要素落實到課文中呢?通過這一節課,我認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真的需要在課堂上完成。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把實驗過程弄清楚是最重要的。我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提前有效的信息。部分學生找出:作者先捉蜜蜂,再它們身上做記號,然後帶到四公里以外,再把蜜蜂放出來。最後在家裏,等待並記錄飛回來的蜜蜂的數量。

在這一環節中,一部分學生雖然能說出過程,但有部分學生有困難。比如有的提出疑問,爲什麼要給蜜蜂做記號?爲什麼要再走四公里……這些問題我找能理解的學生來回答。他們知道了,給蜜蜂做記號是就知道哪些是做實驗的蜜蜂,哪些不是做實驗的蜜蜂。走四公里是爲了驗證蜜蜂到底能不能飛回到原處……這樣一來,學生在答疑解惑中,就慢慢地理清思路,同時也把實驗的過程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加深了印象。但即使是這樣,仍有小部分學生對於實驗的過程,有些混亂。於是,我又用畫圖了形式給學生一步一步地展示了一遍,找出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先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學困生再根據圖示說一說,爲了讓全體學生參加進來,我讓學生小組內交流,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用自己的話講講作者的實驗過程。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讓大家熟悉,後來,班裏的每個學生都能把實驗過程講清楚。我覺得這也是我這節課最大的收穫。

評價一節課的好壞,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進步了多少。

說是寫的前提,本單元習作是寫自己做的一項實驗,把過程寫清楚。學生能先把作者的實驗過程說清楚,說自己的實驗過程,就相對容易些。寫的時候就不會太困難。

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效率有點低,雖然學生對問題掌握了,但是課堂不僅僅是這一個問題。效率低歸根結底還是學生對文本不熟,課前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熟悉文本。對於淺顯易懂的問題課堂儘量不再花費時間,讓學生更多地有自己的閱讀體驗。

篇29:《蜜蜂》教學反思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 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麼理解本能的?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有的說:“貓上樹。”

有的說的不太準確,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和補充。

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不足之處:

教學環節的人文主線體現不夠充分,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不多,沒有把學生的情感進行提升,應該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獲得,並能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

篇30:《蜜蜂》教學反思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蜜蜂》教學反思。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教學反思《《蜜蜂》教學反思》。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爲什麼我要說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篇31:《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課文篇幅雖短小,情節簡單,但能給人很深的啓迪。

第三段是本課教學重點。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以問題“蜜蜂是怎樣引路的?”引導學生說出“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並小組合作畫出列寧找到養蜂人的路線圖。列寧發現蜜蜂――發現園子――發現小房子,列寧想到: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判斷: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裏,列寧證明: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列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像養蜂人聽了列寧的話後,會說些什麼?讀了課文同學們想說點什麼?

在語境中加強詞語積累。課後“讀讀想想”兩個穩中有句子中加點的“常常”與“往常”兩個詞,我運用一個遊戲情境,引導學生區分詞義,學會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出示詞語卡片“往常 經常 常常 時常平常”,學生把詞語卡片摘下來放在下面句中,再讀一讀,加深理解。

(1)放學後,他(常常)到操場打球。

(2)班長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他(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

(3)我們學校的校車(往常)都是一個男司機開的,但最近卻(時常)由一個女司機開。

(4)他(平常)就很愛運動,所以在運動會上取得了好成績。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以教材爲載體,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在讀中訓練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篇32:《蜜蜂》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新課標人教版第四冊《蜜蜂引路》,雖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但能給人很深的啓迪。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從學生認知和思維特點入手,把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技能有機融匯在一齊。

因爲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潛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在深讀課文時,我抓住第三自然段爲學習重點,提出“蜜蜂是怎樣引路的”找一找,讀一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他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同時還讓孩子們根據課文描述畫出列寧在尋找的過程中的路線圖。根據孩子們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書歸納性展示:列寧發現蜜蜂--發現園子--發現小房子,列寧想到: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決定: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裏,列寧證明: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然後引到孩子們根據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孩子們在完善思維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到列寧在解決問題中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方法和敏銳的決定力,明白自己要擁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研究意識。

在本節課裏做得較好的就是詞彙教學。詞彙教學的重點是準確的理解詞義,因爲只有正確地理解詞義,才能夠正確地去應用。一些抽象的詞語就需要放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細細地體會。因而我在教授《蜜蜂引路》一課時,對“果然”一詞的教學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師:列寧是怎樣觀察的讀一讀。

生:(讀“他仔細------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

師:看到園子旁邊的小房子,列寧會怎樣想呢

生:他會想:那裏是不是養蜂人的家呢

生:他會想:這可能是養蜂人的家吧。

生:列寧看到園子的小房子會這樣想:這房子必須是養蜂人大家。

師:爲什麼會是養蜂人的家呢

生:因爲蜜蜂都飛到園子裏去了。說明那裏是蜜蜂的家。養蜂人必須住在附近,所以園子旁邊那座小房子必須是養蜂人的家。

師:列寧走過去敲那所房子的門,這房子是不是養蜂人的家

生:這所房子是養蜂人的家。

師:書上是怎樣說的呢

生:開門的果然是那個養蜂的人。

聖:對了。列寧想,這所小房子可能是養蜂的人的家。結果開門的真是養蜂的人。事實和列寧想的完全一樣。那裏用了一個什麼詞呢

生:果然。

這樣去引導學生注重從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要好的多。同樣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想如果能經常這樣引導,不僅僅能使學生對詞義有確切的理解,而且能夠逐步培養學生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潛力。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篇33:《蜜蜂》教學反思

在國小階段,對於學生音樂基本功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音準。二、節奏。這兩個方面的學習應該是一直伴隨學生的。而對於沒有任何基礎的農村低年級來說更是應該多加訓練的。

《小蜜蜂》是一首簡單的二拍子的歌曲,根據本校的具體學情我省略了二聲部合唱教學部分。在常規的發聲練習後,我用情境法導入,激起孩子們的興趣。然後根據教學設計的層層闖關,一步一步地進入教學。這樣避免簡單知識傳授的枯燥同時也增加了學生感受美的過程。整堂課中學生都能夠跟着我一邊聽一邊感受還能一邊跳,而且顯得特別興奮。他們學得開心,玩的高興。

從談話導入以後進入音樂大闖關,看似遊戲,其實滲透了本堂課教學的大部分內容。

第一環節音樂大闖關:

第一關:詩情畫意讀出來,將《小蜜蜂》歌詞改編成短小的歌詞,配上音樂朗誦出來,讓他們在美的薰陶下理解歌詞。

第二關:音樂節奏拍拍拍。我先示範用音樂節奏朗誦歌詞,學生感覺很新奇,很有意思,迫不及待的跟着我一起拍。把歌詞帶入到節奏中去練習,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加上情感的處理xxxx|xx|xxxx|x-|歌詞:春呀春風吹呀,百呀百花開。諸如此類的練習,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節奏。

第三關:美妙歌曲我來唱。熟悉歌詞和節奏之後,聽音頻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緒。爲了提高學生唱與聽響結合,我開展了一個摘“聽誰在***”的遊戲,我把歌曲裏的旋律寫到已經做好道具上。用鋼琴彈出旋律請同學上來指出,並範唱旋律。對於一個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班級,我覺得他們能通過聽出熟悉的旋律並範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可是這環節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熱情仍在,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回顧整堂課我沒有完整的教唱過程,而教學重點也不再是學唱,而是以舞蹈爲主了。

第二環節“闖關”成功,播放《去郊遊》隨着音樂節奏律動。多媒體顯示農村郊外的油菜花地,引出蜜蜂。接着就是一場編排好的情景劇!然後師生隨着音樂和小蜜蜂們一起跳舞,在高潮中結束!學生很是積極,都迫不及待的演小蜜蜂!

回憶這節課成功之舉,也有失敗之筆,我的思考如下:

一、成功之舉

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

在整堂教學一開始我就用飽滿的情緒,富於激情的聲音叩開這節音樂課的大門。學生會隨着我的情緒投入到其中。這樣就帶動學生,提高音樂學習興趣

採用多種新穎教學形式和方法

對於一節好課來說教學設計和手段很重要,這節課雖然形式上都點俗套,整體效果還不錯。兩大環節環環相扣,用“郊遊”當做條件去“闖關”。國小生都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更提高教學效果。

歌曲的學習注重歌詞節奏練習,而且要把情感放在一個重要位置。

節奏學習是國小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節課很好的將節奏引入,使不露痕跡的得到訓練!

二、不足之處(附:再教設計)

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

本堂課的設計是一堂學唱課,可實踐起來就變成了學跳課了,學生學習跳的時間遠遠多於學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下課了學生並沒有學會這一首歌。我才發現我的教學偏移了重點!於是我將教案第一環節稍稍改了一下,以唱爲主、以跳爲輔!

課堂應留給學生足夠的創造空間

這堂課中情景劇部分是老師課前找部分同學先排練,沒有給學生充分的發揮創造空間,而且對象是部分學生,沒有照顧到每一個人。

音樂課堂應該跌宕起伏

音樂課中不僅僅要同學積極參與、有高潮階段,更應該留一段安靜的時間讓同學們感受美,體驗美!音樂的美是需要感受的。這一堂課整個情緒都是高揚的,我想這一點應該也是我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值得注意和把握的一點!

其實,音樂課中的歌唱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值得探索的領域,單一的歌唱教

學是不能適合新課標下的音樂歌唱教學要求的。形式的多樣性,實效性,趣味性,知識性等缺一不可。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研究!

篇34:《蜜蜂》教學反思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上,並不單純以學生答案正確爲目標。如要學生說花叢在哪兒,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說花叢在路邊,理由是課文裏說“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中有許多蜜蜂。”

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這樣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

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這樣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35:《蜜蜂》教學反思

本節活動一開始就創設了蜜蜂之家的情境,讓幼兒在欣賞蜜蜂之家的同時找到身邊的圖形。藉助幼兒已經的生活經驗分辨六邊形,這樣就拉近了抽象的問題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從新課的引入到比較特徵都是從幼兒的生活實際選擇學習材料。這次素材,體現了學習內容的趣味性,調動了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幼兒覺得生活就在自己身邊,培養幼兒的動腦、動口、觀察等能力。

二、設置情景,激發興趣。

本環節我通過介紹介紹造房材料,引導幼兒觀察“磚頭”外形特徵。想辦法來幫助小蜜蜂蓋房子來展開這個環節很創新但是對中班幼兒來說菱形和梯形最好要課前就滲透這兩個圖形的特徵,爲本環節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教師操作部分過渡句銜接的不夠自然,在教學中語言應該做到簡潔明瞭,用最簡單的語句講明操作過程,這是我要不斷學習和改進的。

三幼兒操作環節

對於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大綱要求“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活動,認識常見的簡單的幾何形體的特徵。”幼兒學習這部分知識,直觀的認識更爲重要。爲了這到這一目的,爲了讓幼兒動起來,這節課一方面爲學生準備了充足

的活動材料。幼兒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思考、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展。通過邊拼邊說活動,使幼兒的手、腦、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正是由於活動材料的充足,才調動了幼兒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同時又由於各項活動的設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圖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幼兒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實踐活動。幼兒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幼兒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每項活動的過程,我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幼兒去探索,這樣就爲幼兒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幼兒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幼兒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幼兒思路停滯時,通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幼兒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我在及時總結,糾正孩子的錯誤培養幼兒的概括能力。

篇36:《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一課敘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爲了實驗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的事情,學習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法布爾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認真探索的精神。

教學這一課,第一個環節我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學。

1、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糾正錯誤。

3、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4、通過讀文,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

第二個環節出示學習要求:

研讀重點

1、假如是你,你想怎樣做這個試驗?

2、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小組合作仔細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樣試驗的,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或句子。

3、全班交流。

這兩個環節的學習,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靜下心來專心讀書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雖然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積極發言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達成了目標,

第三個環節出示句子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說話練習:不是……而是……

學生經過思考舉手很積極,這樣的教學安排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最後的環節我對學生的學習給予積極地肯定,並做了總結,讓學生明白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沒有盲目輕信,而是親自做了實驗,證實了蜜蜂的確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然後引導學生並出示課後作業

小練筆:你對聽到的一些信息持有怎樣的態度?是深信不疑還是堅決不信呢?我們也來寫一寫吧。

這節課我也有些許的反思,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成呢?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提高教學水平。

篇37:《蜜蜂》教學反思

今天給孩子們講了《蜜蜂》這一課,講完之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優點:

1、對課文的分析比較全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並蒐集了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上課的內容進行整合,所以內容講解的比較全面。

2、課堂進行有序。網絡授課和課堂授課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逐漸適應之後,網絡的教學也越來越有序,能夠熟練的和學生互動,運用語音條、留言板以及連麥的功能和學生互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反思。

二、不足之處:

1、對實驗過程的總結應該多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蜜蜂》這一課主要講的是作者法布爾爲了驗證蜜蜂是否能辨認方向,做了一項實驗。從實驗中體現出了作者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整篇課文中實驗過程是一個重點,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採用了讓學生現在文章中標清楚序號,然後教師進行評價、總結,最後讓學生用先······接着······然後······最後······來說一說整個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看着課本能夠準確地說出來,但是在課下的時候仍然可能會漏掉其中一個步驟,所以說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多總結,多回憶。

2、在講解法布爾嚴謹認真的態度時,除了結合課本上的內容還可以結合課本後面資料袋裏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於法布爾這句話的理解。

3、本來在課堂上設計了一組形近字“辨”“辯”“辮”“瓣”,但是由於時間原因沒有講解,現在想想應該讓學生自己在可下查一查,寫一寫,第二節課來時稍加點撥,效果應該也不錯。

今後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我也會不斷改進。

篇38:《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作者是法國的生物學家法布爾,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爲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個試驗,最後發現20只蜜蜂有17只都準確無誤地飛回了家,這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實驗過程介紹得十分清楚,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瞭解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試驗是怎麼做的。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2、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採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次默讀時,就已深入到詞句中或帶問題思考了。如: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等等。默讀時,還可以畫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較多和比較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中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悅。

3、拓展延伸,積累實踐。許多動物有着奇特的本領。“詞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說說對課後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爲本,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處處爲學生着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三、不足之處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導入揭題,簡介作者。接着初讀課文,播放情景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後細讀課文,明確默讀要求: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初次默讀,感知全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再次默讀,帶着問題思考: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用自己的.話將試驗的過程說一說。最後,拓展延伸,積累實踐。許多動物有着奇特的本領。“詞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說說對課後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篇39:《蜜蜂》教學反思

本反思以《蜜蜂》一課的教學設計爲基點,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談幾點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學生,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一部分,在授課時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出發,學生喜歡怎樣學習,可以由學生自主決定,使學生的學習成爲一種心理需要。因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然後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文中的句子,並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書。我認爲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和信任學生,允許學生提出各種意見,包括與教師相反甚至錯誤的見解。教師要盡力避免簡單的指責和訓斥,避免有損學生尊嚴的諷刺和挖苦。只有這樣,學生在確定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才能在同學們面前,在教師面前,無拘無束。袒露心聲,並逐步養成自尊、自信的品質。

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別想要闡述自己的見解,同時品嚐成功的喜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爲他們動口、動腦提供足夠的素材、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引導學生補充板書時,我就是先讓學生跟同座討論,等每個學生都經歷了動腦,動口的過程後,再指名回答,從而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

三、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讀課文

俗語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課堂上,我採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有自讀、輪讀、引讀、指名讀等,學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讀後,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體會,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一種最好的自學方法。

四、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學習

教學結束後,我向學生推薦閱讀陽朔的《荔枝蜜》,力求將課內延伸到課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爲本,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處處爲學生着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篇40: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啓迪。在深讀課文時,我抓住第三自然段爲學習重點,從第四自然段入手,從最後一句列寧笑着說: “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這裏來的”爲切入點,引導大家質疑:嚮導指什麼?蜜蜂不會說話,不會指示真的會給人引路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然後引導學生仔細研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讀一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他發現了什麼?他是怎麼想的?,同時還讓孩子們根據課文描述畫出列寧在尋找的過程中的路線圖。

根據孩子們的思考,回答巧妙的利用板書歸納性展示:列寧發現蜜蜂――發現園子――發現小房子,列寧想到: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判斷: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裏,列寧證明: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然後引到孩子們根據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孩子們在完善思維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到列寧在解決問題中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方法和敏銳的判斷力,明白自己要擁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研究意識。緊接着讓孩子們擴展想象,進行口語交際練習,想象養蜂人聽了列寧的話後,會說些什麼,還會怎樣邀請列寧進屋,怎樣進行交談,進行續編故事,孩子們在情景演示中熱情很高,積極參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篇41:蜜蜂教學反思

(一)導入新課。通過直接揭題的形式引入課題。板書課題時,在田字格中板書本課要求寫的字 “蜂、引”這兩個生字。並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兩個字的方法。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初步熟悉課文,認識生字詞,爲重點段的學習做一個鋪墊。

(三)細讀課文,重點研讀第三自然段。對於1、2自然段,我採用了學生讀後,問學生都知道了什麼,圍繞這個問題,通過理解“附近”、“談天”、“親自”等詞語,達到對整段內容的理解。對於“ 常常”“往常”以及他們的近義詞進行了辨析,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對於第四段,主要通過表演讀來體會,列寧找到養蜂人的喜悅心情。

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我重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圍繞“他在尋找的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這個問題展開,並引出列寧是邊走邊看、仔細觀察,讓學生明白,列寧不是在觀看風景,而是留心在找路。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列寧是怎樣觀察的?看到園子旁邊的小房子,列寧會怎麼想呢?學生在揣摩列寧的心理活動時,充分發揮想象能力,使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在此基礎了引出“果然”這個詞。列寧走過去敲那所房子的門,這房子是不是養蜂人的家?進而指導學生朗讀,促進學生的理解。

根據課文,畫一畫列寧找養蜂人的路線圖。列寧找到養蜂人的線路途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所在。因此我先讓小組合作畫出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小路,旨在讓學生進一步將課文的重點段即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過程,以圖畫的形式將文字形象地再現出來。這也是本課進行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並讓學生通過線路圖展示並根據自己的圖,說一說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讓學生在頭腦中形象地再現這一過程。再進一步總結:列寧細心觀察和認真思考,在蜜蜂這個“小嚮導”的“指引”下,找到養蜂人的。但這一環節,由於孩子對於畫圖有着很認真的態度,沒有運用簡筆畫快速的完成,而且也與留給學生的時間短有關,導致了沒有再課堂上展示學生畫的路線圖。這是這節課的遺憾之處。今後還要注意時間的合理運用。

(四)感情朗讀,體會列寧的品質。並談談學習這節課的收穫。

(五)推薦閱讀列寧的故事。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面。

優點:整堂課對學生的評價體現了多樣化,能引導學生正確憑藉學生,優缺點相結合。朗讀做的比較到位。識字方法多樣,紮實。

不足:對於一些內容沒有做到細化,比如:“園子”和“院子”的區別,學生就能把握“園子” 的讀音了。拓展“常常”和“往常”等相近詞語的填空題是,沒有再強調這幾個詞語的用法。

篇42: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一課敘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爲了實驗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的事情。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法布爾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認真探索的精神。

從整體上看,課文是以“試驗的原因 ―試驗的經過―試驗的結果”爲線索來敘述的。我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結構 、重點詞句來一步步把握課文內容,滲透寫作知識的。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把握課文結構。讀完課文,我問同學們“第1自然段講了什麼”,學生只能按原文回答,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出“法布爾要做實驗的原因”。接着我讓學生自主探究“第2自然段講什麼內容?可不可以和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合成一部分?”同學們很快就發現“不能,第二自然段寫法布爾開始做實驗了”。我隨即問同學們“第二自然段既然不能和第一自然段合在一起,那麼課文的第一部分內容應該是那些自然段?”同學們不難回答“是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我又問“哪些自然段在寫“做試驗”?同學們通過思考後說“2―5”自然段,我又問“哪些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內容呢?同學們不加思索地說“2―5”自然段,接着我再問“第二部分寫了什麼?”,學習好的學生很快就能回答說“寫了法布爾做實驗的經過”,學習差的學生還在課文中找句子讀呢。這時我就抓住關鍵詞進行指導,幫助大家弄清“經過”。這樣,同學們就自然而然把第6自然段歸爲第三部分。老師又提一個問題“第三部分講了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法布爾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朗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把文章的框架裝在了大腦裏。

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問同學們“課文有三部分內容,那部分是我們重點要學習的?”大家不難看出是第二部分。那麼我們就來研究第二部分是怎樣把事情寫具體的,寫了什麼?同學們帶着問題反覆讀第二部分的內容,通過小組討論後,小組長彙報,學生訂正,教師指導,總結出法布爾做實驗的過程“捉蜜蜂―做記號―帶遠處―放蜜蜂―細觀察―得結論”。接着我又提問從課文中我們能瞭解到“法布爾是怎樣的一個人?”大家通過探究,全班交流,教師引導,總結出“法布爾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求實的科學作風。他遇到問題,實驗求證,終於得到科學的結論”。

整節課,我以問題貫穿始終,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把語文課堂真正的變成了學生的課堂。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引導,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對課文的結構、詞句的用法、具體內容的把握,也就是有效的指導了學生對作文的寫法。

篇43: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專題是“細心觀察”。課文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這篇課文的教學,意在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學重難點是弄清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圍繞上述幾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從大家熟悉的蜜蜂入手,如很勤勞、會引路、採花粉、釀花蜜等。接着瞭解課後資料袋的內容,加深對蜜蜂的瞭解,而後引出本課。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在這個環節,主要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學習生字,尤其糾正幾個難讀的字音。如:試驗的“試”,有學生讀成“實”,證明的“證”既是後鼻音,又是翹舌音,還有“阻、測”是平舌音。再有,課文有三個多音字,讓學生找句子讀,並給不同的讀音找朋友,這樣,學生就能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掌握多音字的讀音了。三、默讀課文,思考:法布爾說了一項什麼試驗?首先要學生知道什麼是默讀,而後再實踐。從這引出法布爾做試驗的原因,爲了證實自己的聽說,讓學生體會法布爾沒有迷信盲從人家的結論,而是自己要動手實際做一下試驗的科學態度。四、找實驗過程,體悟法布爾的周密細緻。先讓學生讀,並劃出試驗步驟標上序號;接着再讀這些步驟,思考:爲了保證試驗的成功,這些做法是不是都是必須的?爲什麼?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到法布爾考慮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的科學態度。比如:自家花園捉,爲了便於觀察;放入袋子,是讓它看不到周圍的環境;做記號,爲了證實這是自己放飛的;讓女兒等,是準確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走兩裏地放飛,是爲了證實蜜蜂是否認識回家的路。通過讀議,學生很快發現法布爾想的真周到,做事認真細緻。五、寫字指導。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讀和觀察,而後給大家提提建議,有學生說自己的記字好方法,有學生說寫字時的注意點。在這過程中,學生所積累的記字方法:加一加、換偏旁、形近字比較等都用起來了,真不錯!尤其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減、袋、試”三個字聯繫起來記,印象會更深。本課中還有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概”,老師就範寫,從結構入手,中間點別寫錯。

整堂課的教學條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學還算順利。但是,在“默讀課文,思考:法布爾做了一項什麼試驗?”時,學生馬上想到了試驗怎麼做的,不會概括。我想,如果直接問:法布爾爲什麼做這個試驗?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楚。所以,問題的指向還得更加明確些。

篇44:蜜蜂教學反思

在《蜜蜂引路》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故事,表現了列寧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

一、學生畫路線圖

教學中,我採取板畫的形式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讀書,弄明白列寧要去找誰,爲什麼去親自找,然後讓學生自讀自悟第三自然段,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列寧找養蜂人的路線圖。這樣的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對於低年段的學生來說,音樂和圖畫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最好工具。對於畫出列寧尋找養蜂人的路線來說,圖畫更能讓學生加深記憶。

二、學生講路線圖

學生一邊講,老師一邊畫,看似這是老師早已設計好的圖畫,但更是學生們共同的畫作。老師畫一畫,學生說一說。接着,再讓躍躍欲試的孩子們,上講臺動手畫一畫,感受列寧同志對待事情認真思考,仔細觀察的優秀品質。學生們在畫的同時,已經把課文中的重點段落背了下來,一舉兩得。

三、注意讀書形式的多樣

在本課朗讀訓練中,我主要採取了齊讀,小組讀,分段讀的形式,同時讓學生個別讀一讀,這就使得學生了展示朗讀的機會,培養學生個性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學生髮展的個性化和多樣性。

篇45:蜜蜂教學反思

在上課前,佈置學生廣泛蒐集有關蜜蜂和列寧的故事等資料,讓學生從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對列寧有大致瞭解。蒐集有關蜜蜂的知識,在進入文本之前利用故事性,知識性的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本課語言精練,情節簡單,給人以啓迪。是按事情發展順序組織材料,本文中講了列寧把不會講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要找的養蜂人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只要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課時和學生交換資料,彙報預習所獲,拓寬學習語文的渠道,提高學習的效率。針對文本的特點本人在教學的思想上,扶着文本,質疑問難。利用課題激趣,對於山村孩子,蜜蜂這種動物也不陌生,很多孩子能講出蜂王的特點。藉着這種自然資源與優勢,讓學生的大腦迅速活動起來,思考與課題相關的問題。這也是課文所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學生在讀課文時也能更有目的地讀,結合生活實際所存在的例子,讓學生思維隨之活躍,這樣激趣學習的高漲情緒。

通過學習本課,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觀察的重要性。怎樣進行觀察?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同時也是本課應該突破的語言發展。提高是思維的關鍵,在學習第3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引路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列寧當時是怎樣想象的,一邊仔細觀察,最後一步一步的找到養蜂人。讓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同時得到訓練與提高。(這個環節中,用簡筆畫勾畫路線圖。路邊的花叢――花叢裏有蜜蜂採蜜――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小房子――找到養蜂人。)這樣就有利於幫助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如、狗無論離家多遠準能找到家,它依靠的是嗅覺。(點撥、閱讀感悟寫法,留心觀察。即有意觀察,留心周圍的事物,熱情投入生活的懷抱。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只要你留心觀察,持之以恆,總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新鮮的色彩,悅耳的聲音。此外,生活中許多美的事物都來去匆匆,這就要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序觀察。就是觀察要有順序。如、時間順序,方位順序、主次順序,當然觀察點轉移,觀察角度不同,觀察順序也會隨之改變。重點觀察。觀察目標的指向明確與否,直接關係觀察的質量,所以觀察一定要突出重點。持續觀察。如、蜜蜂其實並不可能當嚮導,但它卻是準確無誤地回到養蜂人那裏。這是列寧知道蜜蜂和養蜂人之間存在着這種必然的聯繫。因此當列寧看見花叢裏的蜜蜂採了蜜後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又看見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就斷定養蜂人有可能就住在那所房子裏。事實是如此,列寧找到養蜂人,這是列寧仔細觀察的結果。列寧說蜜蜂是嚮導,這是風趣的說話。結合1―3自然敘述的語氣來體現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經過。

從學生讀書筆記來看,學生理解並不好,可能是本人在理解文本與寫作的銜接中,難度拔高了點,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最後通過作業彌補了基礎,不過本人也不是很後悔,語文的發展總得走探究之路。

篇46: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情節簡單:無數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蜂羣,在列寧眼中卻有清晰的規律,利用此規律找到了養蜂人。出示了課題,我引導學生理解“嚮導”的意思後設計了一個問題:蜜蜂真的能當嚮導,能引路嗎?於是,學生帶着極大的好奇心走入了課文。一開始,我請學生邊讀便找,發現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在這一教學步驟中,我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上。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他發現小房子後又是怎麼想的?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我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小組合作,畫出列寧尋找養蜂人的路線圖。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深刻地領悟到列寧憑着豐富的知識,靠勤於動腦筋想辦法,善於觀察,利用蜜蜂採了蜜要回蜂房這個特點才找到養蜂人的。教學中我還十分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在讀中去感悟課文內容,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收穫。

篇47:蜜蜂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往往能及早的發現一些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蜜蜂》教學反思案例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爾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1、作者法布爾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法布爾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3、最後法布爾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4、除此以外,法布爾還得出什麼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篇48:蜜蜂教學反思

我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講評,從老師那裏學習了很多經驗讓我受益匪淺。我將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次音樂活動進行反思。

一、活動設計理念

《機智的小蜜蜂》這一音樂中內容生動形象,音樂的樂曲變化很有意思,因此深受大班孩子們的喜歡,而且整首歌曲由兩部分組成,節奏清晰,便於幼兒掌握理解音樂曲式,因此創設了以光頭強和小蜜蜂爲情景的欣賞活動,在遊戲環節,通過創設“小蜜蜂蟄光頭強”的情景,讓孩子們通過肢體動作感知樂曲的節奏變化,讓幼兒感受遊戲的趣味性,最後通過形象的表演,掌握全曲曲式。

本次活動我將活動的目標確定爲:

1、理解音樂內容,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情景,感受樂曲AB段不同風格。

2、能大膽創編動作,體驗音樂中扮演角色的樂趣。

二、活動的成功之處

1、活動目標有效達成。目標分別從知識技能、情感的維度提出,通過層層遞進的活動環節,最終完成了活動目標。從幼兒的表現來看,他們能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通過身體律動來感受音樂節奏,並學會表演,能夠用動作表演出全曲的曲式,體驗活動中的快樂。

2、教學具運用恰當。通過圖片和故事創設了一個有趣的光頭強砍樹的情景,讓幼兒能積極地參與到了音樂遊戲中。設計了生動形象的課件,當教師出示光頭強圖片時,孩子們很開心,說出了很多光頭強的事情,並且能根據已有經驗猜想音樂內容。

3、師幼有效積極的互動。教師結合音樂的特點和利用幼兒愛玩遊戲的天性引導幼兒用肢體各個部位感知音樂節奏,在情景遊戲中學。教師與幼兒互動貫穿於整個音樂活動中,我注意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激勵幼兒大膽的表現。

4、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植根於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我創設的問題情境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漸漸揭示活動的中心目標。活動開始,老師提問:“光頭強在森林裏幹什麼”“你聽到了什麼聲音?”感受音樂的重音,這一環節的'創設,孩子初步感知音樂元素得到充分的凸現。孩子們用身體各個部位動作來表現心情,“還可以用什麼動作表現聽到砍樹聲的心情?”的提問,又引發了幼兒用不同的動作來鞏固練習此節奏。接下來在第二段分析這一環節,問題“小蜜蜂怎樣保護森林?”是老師對幼兒的已有經驗的提升和梳理。幼兒能看圖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用動作表示。有效的提問能引發孩子的認知衝突,老師提出問題“聽一聽那裏是光頭強砍樹,哪裏是小蜜蜂蜇?”爲支架,在老師的幫助下,幼兒發現遊戲規則。由此可見,這是能引發幼兒新舊經驗之間的問題,是“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在孩子“最近發展區”範圍內的最佳問題情境。

三、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手搖鈴音效聲音不明顯,很難直接感知音樂元素裏的特殊音效的節奏,可以換爲鈴鼓。

2、在感知這一環節,教師設計的環節太過於複雜,沒有積極主動的調動幼兒積極性。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次感知A段的音樂節奏,第二次感知B段的節奏,第三次感知全曲的節奏。其實孩子們對於這首歌曲的語詞節奏掌握的很快,教師講解的話語太多導致孩子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

3、教師在遊戲的設計上停留於表面,沒有層層遞進,遊戲性不強,音樂元素體現不夠。設計“小蜜蜂蟄光頭強”遊戲,幼兒坐着表現時間長,兩次遊戲沒有任何的難度提升,也缺乏遊戲性,因此孩子的參與性不高。

4、教師在遊戲規則講解分析時,幼兒的理解沒有結合音樂元素,導致規則掌握不好。

四、改進措施

1、在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不斷的通過教學活動來培養自己對活動的掌控力,在教學時每個環節要清楚,教學時要多與幼兒交流,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年齡特點,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設計教師的語言,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2、針對不同的音樂活動類型,要認真學習,掌握規律和重難點。要不斷地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和反思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並改正。

3、將遊戲形式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要利用適合這首歌曲的遊戲形式,讓幼兒充分的感知歌曲內容和節奏,遊戲的設計要層層遞進,遊戲的規則講解要明確,對音樂的把控要準確。針對這節課,在感知節奏這一環結就可以利用“拍身體”的遊戲,讓幼兒通過不同形式的拍身體,調動各感官感知歌曲節奏,並能通過角色遊戲,情景遊戲讓幼兒鞏固,掌握歌曲節奏。

篇49:蜜蜂教學反思

今天給孩子們講了《蜜蜂》這一課,講完之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優點:

1、對課文的分析比較全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並蒐集了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上課的內容進行整合,所以內容講解的比較全面。

2、課堂進行有序。網絡授課和課堂授課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逐漸適應之後,網絡的教學也越來越有序,能夠熟練的和學生互動,運用語音條、留言板以及連麥的功能和學生互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反思。

不足之處:

1、對實驗過程的總結應該多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蜜蜂》這一課主要講的是作者法布爾爲了驗證蜜蜂是否能辨認方向,做了一項實驗。從實驗中體現出了作者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整篇課文中實驗過程是一個重點,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採用了讓學生現在文章中標清楚序號,然後教師進行評價、總結,最後讓學生用先······接着······然後······最後······來說一說整個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看着課本能夠準確地說出來,但是在課下的時候仍然可能會漏掉其中一個步驟,所以說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多總結,多回憶。

2、在講解法布爾嚴謹認真的態度時,除了結合課本上的內容還可以結合課本後面資料袋裏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於法布爾這句話的理解。

3、本來在課堂上設計了一組形近字“辨”“辯”“辮”“瓣”,但是由於時間原因沒有講解,現在想想應該讓學生自己在可下查一查,寫一寫,第二節課來時稍加點撥,效果應該也不錯。

今後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我也會不斷改進。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

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爲什麼我要說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

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篇50:《蜜蜂》教學反思

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怎樣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對了,“默讀”,不是最適合學習這篇課文的方法嗎?

於是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採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次默讀時,就已深入到詞句中或帶問題思考了。如: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等等。默讀時,還可以畫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較多和比較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中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悅,因爲,這樣的“收穫”是從自己的“讀”中得到的!

篇51:《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既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怎樣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在教學時,我努力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讓孩子們在朗讀中領悟語文語言的內涵。

一、默讀,以“讀”促思。在教學時,我提出了“默讀”要求,讓學生明確默讀的方法,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如在學習第2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我”做試驗做法的句子或詞語。這樣,學生通過默讀,初步感知了“我”做試驗的過程,並通過劃句子或詞語,對內容進行梳理。從學生在反饋回答的情況來看,也多了一份條理。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悅,因爲,這樣的“收穫”是從自己的“讀”中得到的!我喜歡這樣的課堂!

二、朗讀,“讀”中感悟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中感悟則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通過讀這種形式,去親近文本、走入文本,調動學生思維與情感的參與,讓學生把文本與直接和間接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進而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感悟。爲此,閱讀教學要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去讀文悟文。

片段:

師:自由讀第3、4、5自然段,看誰讀得棒。(自由讀)

師: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能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

師:覺得自己能讀得和他一樣好的或他更好的,可以站起來再讀。

生:(大部分學生都站起來讀,個別缺少自信的沒有讀,但聽得很認真。)(讓學生反覆讀,能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把握,對感悟文本內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師: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生:我知道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回家了。

生:我還知道有兩隻蜜蜂只用了四十分鐘的時間就回來了,這還包括了採花粉的時間。

師:你很會讀書,能說出蜜蜂回家的只數和時間。還有補充的嗎?

生:我也知道了另外十五隻蜜蜂是“我”第二天檢查蜂窩時發現回來的,它們可能是後來回來的。

師:你讀得真細心!老師知道,你讀書的時候動腦筋了。(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發現。這都歸功於讀,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了自己的想法,發表見解時也更有話說。)師: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來的蜜蜂,中途中會遭遇到什麼情況,你是怎麼做的?

生:我是第一次回來的蜜蜂,一開始我就朝着正確的方向飛了,邊飛還邊採蜜,雖然風有點大,但是還是回來了。

師:你是找對了方向,怪不得這麼快就回來了。生:我是第二次回來的蜜蜂。我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天敵——燕子,爲了逃避它,我躲起來了,所以回來晚了。

師:你是隻聰明的小蜜蜂,懂得自我保護。

生:……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

篇52:課文《蜜蜂》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三年級第五冊語文教材《蜜蜂》時,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讓我驚喜,學生咄咄逼人的質疑,也讓我不知所措。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爲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着,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爲,空氣太潮溼,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獨特的思考,這讓我意想不到。

在後文學習中,我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實驗結果。根據學生的反饋,我在黑板上板書:

第一批第二批

回到了家:2只+15只=17只剩3只未歸。

(花費40分鐘)(花費大約4個多小時至15小時)

瞭解了實驗的結果,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可是學生卻很不服氣地質疑:爲什麼蜜蜂同時放飛,卻分兩批返回?同一蜂窩的蜜蜂飛相同的路程,爲什麼所用的時間相差這麼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麼就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呢?爲了挽留自己的顏面,我給自己找了個臺階:“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很棒,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爲作業,留給大家課後思考。”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篇53:課文《蜜蜂》教學反思

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的開始,我請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並通過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形深入的學習,通過提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只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附近的一個園子裏,此時,列寧又是怎樣想的?於是,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學生順勢就讀出了“果然”,並在語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這樣的方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然後是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範讀,自讀,比賽讀,等等讀出感情,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

這節課採用了以生爲主師爲輔,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進行了講解,在處理重、難點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重點字、詞、句,並利用小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以組爲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重點段,並能表達出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找到養人的。然後再由組長或組員進行彙報,使學生們有了成功之感,在學習課文時就非常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紮實了。

一節課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節課上雖然學生的參與意識很高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也較好,但是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我注重了學習好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忘了學習較差的兩名學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術,製做一組列寧找養蜂人的過程圖,通過直觀的演示效果將會更好一些。

另外,我認爲本節課,我應該把列寧的生平做一個簡介,讓學生深層的瞭解一下列寧。同時應把花、蜜蜂、養蜂人之間的關係向學生進一步講解。

篇54:課文《蜜蜂》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我把握住教學重點:通過學習討論,明確作者從試驗中得出了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到的。在備課時,我牢牢抓住作者寫的就是一個有關蜜蜂的試驗。作爲實驗必須有試驗的原因―試驗的準備過程―――試驗的結論。

教學中,我設疑激趣,引導學生髮現試驗的原因,試驗準備,試驗的結果。並且相機進行語文常識的教學。同時以課文爲出發點,鼓勵學生探索課外知識。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在家裏做泡豆子的試驗,並且觀察豆子的生長過程。課堂成爲學生展示和交流的天地。通過小組交流,優秀代表訪談,學生對泡豆子這個試驗順序已經瞭然於胸。爲仿寫第二段試驗的過程打下了基礎。

在上這課時,我的教學設計就注重我們三年級“格格作文”裏讓學生寫清順序這個要求。引導學生髮現觀察的順序,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先、再、然後、還。最後引導學生穿句成文。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作文學習要有觀察的順序。當然,每一節課都會有不足之處,也請同行批評指正。

篇55:課文《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課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了他所作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的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試驗步驟非常清楚完整。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不僅讓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而且要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課的重難點是弄清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得,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我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讓學生進行了自學,自學內容包括生字詞彙的認讀書寫,其次,就是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最後是優美句子的欣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三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對於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從字詞句段到整篇課文,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不能讓學生直接從概括文章大意開始,這樣容易產生問題,學生一開始就有可能被難住,而就此產生牴觸情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我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學生如果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設置了障礙,學生在回答問題是產生了很多分歧,存在很多疑難問題。對於課文的學習應該先從字詞句段開始,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簡單的地方開始,這樣由易到難一步步進行。

在自學蒐集資料時,也出現了問題。由於缺乏指導,孩子只是盲目德爾蒐集資料,而不能進行分類整理,甚至蒐集了一些與課文無關的資料。所以在以後蒐集資料時應該給與一定的指導,給出一定的指導,讓學生明確蒐集哪些資料,怎樣蒐集整理資料。

在學生理解讀課文受到的啓示時,給學生一些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是不可取的。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無需給予一些限定,可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講課的過程中,對於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也不準確,對於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也不準確,小三年級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的學習,一步步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將新課程標準、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先通讀整個單元的課文,然後再閱讀教參,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課標制定出切合實際教學情況的教案。在講課的過程中,既有收穫也發現了很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注意向老教師學習,積累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篇56:課文《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引路》情節簡單:無數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蜂羣,在列寧眼中卻有清晰的規律,利用此規律找到了養蜂人。這篇篇幅短小的課文給我們的價值引領並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理解和對列寧的讚頌,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本文的教學更多的要滲透“生活中、學習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難題,只要我們善於發現,積極動腦,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的探究意識。

語文教學要體現紮實、靈動,首先需要在教學的預設與操作上要做到紮實而靈動。本設計中我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點定位在“發現”,通過讀、說、擺、演、找等兒童化的活動,多渠道開展言語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的過程:發現列寧的發現―發現線路圖―發現列寧思維過程―發現文本中的近義詞等等,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實現實與活的融合。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我設計了一個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閱讀過程。這種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事物和閱讀課文的心理過程的。一開始,我請學生邊讀便找,發現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在這一教學步驟中,我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上。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他發現小房子後又是怎麼想的?這樣改變了以往習慣於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我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爲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篇57:課文《蜜蜂》教學反思

很羨慕別人的課堂總能那樣的淡定從容,而自己總過於急躁,每每上課總容易鑽進自己設計好的死衚衕裏。今天的課,我又把自己帶進了這樣的衚衕。

《蜜蜂》是一篇說明文,選自《昆蟲記》,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他以第一人稱寫了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然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這樣的文章是很難有語言的情感點可以抓的。在備課的時候,指導老師給我的意見是能在潛心讀文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說明文用詞的嚴謹,同時進行語言的內化訓練。

於是,我做了這樣的設計:首先是走進《昆蟲記》認識法布爾,讓學生對這本書和它的作者有初步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在初讀的時候,整體感知,能簡單敘述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並從敘述中,對法布爾有個初步認識,知道他是個喜歡實踐,實事求是的人。接着走進他的實驗,讀第二自然段,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實驗的'過程,並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聯繫把話說清楚說明白,並從“做白色記號”、“兩裏遠”等地方對比感受作者是個考慮周到、思想周密的人,從而對作者有了進一步認識。最後,是就“推測”一詞,聯繫實驗過程和觀察到的現象,說說作者爲什麼這樣推測,使學生感悟要做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

然而,我我在課堂上心中裝滿的都是自己的設計,跳不出設計來看課堂,結果就把自己拉進了一個狹小的空間――這是我今天犯的最大一個錯誤。今天,聽了評委老師和指導老師們的許多建議,縱觀自己的課堂,我覺得自己有這樣的缺點:其一,教師自己的語言過於理性,和學生之間拉開了距離。三年級的孩子,我們和他溝通的時候,應親切點,平和點。其二,上課應該有時間概念,哪個環節上到什麼樣的度,需要多少時間,花的這些時間裏如何緊湊而有效,是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思考的問題。其三,課堂是活的,學生是活的,老師就應該靈活機智的變動自己的教學,有時候我們可以直接點明的就直接點明,需要細細引導品味的,就應該給學生多點時間。其四,課堂的着落點在哪裏?課堂中我要如何把握好一直在變動中的課堂流程,學會傾聽,並在傾聽中捕捉有效的着落點呢?也許我只有在多鍛鍊,多留心自己平時的課堂才能找好這個點了。

這節課,在很多的細節上也是值得我再重新思考的。

1、談話導課時候,我從《昆蟲記》到他的作者的介紹,已經吸引了學生想去看這本書,可是卻又出現了兩句三年級學生根本就不熟悉的評價這本書名言,這個出示等於落空了,也許我是太想在課堂表現自己的思想了,想把自己讀到的東西都呈現出來,而忘記了學生,他們能讀懂沒有?我不可能在課堂上置辦一桌的“滿漢全席”讓學生去逐一品嚐那!所以,以後備課的時候就應該思考我所以呈現的東西學生能不能理解。

2、在教學生字的時候,我不能過高的估計學生能力。還記得有位老師曾經說過,有時候我們要把“果子”掛得低一點,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這樣他們纔有信心有興趣學習。而我今天居然敢在根本不熟悉這個班的學生的情況下,去拼音直接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結果在這個環節花了很多時間,以至於後來學課文變成了“趕集”。同時在生字詞教學中也留給自己一點思考,我們該如何讓字詞教學有效落實??

3、老師不要把心中的答案看成唯一。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時候,我讓學生簡單的敘述課文主要內容,其實目的就是爲了訓練他們的語言概括能力。他們敘述得簡潔完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說得和我想的一樣,可是我太追求自己的東西了,就想他們說的和我的一樣,這樣的錯誤在這節課出現了好多次,這裏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老師如何做到心中有“物”,又做到心中無“物”,這兩個“物”值得我思考。

4、如何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引導學生潛心讀書的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是篇說明文,作者用詞的嚴謹精確是我們要抓的一個訓練點,如果我沒在以上環節中浪費時間,那麼我應該以初讀感知,敘述課文主要內容時候,初步感受法布爾是個喜歡實踐,實事求是的人,然後在走進他做的實驗中,讓學生學會概括實驗過程,並能用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把實驗表達清楚,從他做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體會作者思考的周全,和思想的周密。再由作者在觀察後的思考和猜測,體會他爲什麼做這樣的推測,再次研讀潛心研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體會用詞的準確,並讓學生也用上表示推測的詞語,寫寫說說自己會做怎麼樣的推測,這樣就把語言的訓練點抓住了,而且,在讀和練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一點,是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要做個善於思考,善於觀察的人。

課上完了,留給自己很多的思考,忽然發現自己覺得特別遺憾,也許有了遺憾是件好事,因爲知道遺憾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才知道怎麼去改,這纔是上課的最大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