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狼和鹿教學反思(合集1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8篇《狼和鹿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狼和鹿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狼和鹿教學反思(合集18篇)

篇一:狼和鹿教學反思

《狼和鹿的故事》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爲了保護森林裏的鹿羣,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

教學時,我首先通過讓學生談兩種動物的特點,並用上“因爲……所以”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以及喜歡的理由,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隨即導入新課。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100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和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鹿數量上的變化”、“兇惡的狼變成了功臣,而可愛的鹿反倒成了禍首”這三個對比中完成朗讀、思考、討論、交流和感悟。最後通過學生談感受和老師的小結,強化課文的思想內容,並以佈置向父母複述課文的方式,使課堂內容能以延伸,爲繼續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整節課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進新課程,使我們認識到,教師將不再扮演居高臨下的傳授者和管理者,面對學習中問題,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他們,或重述學生自己能看懂的教材,代替學生思考,而是引導學生去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從而獲得結論。因此,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認真讀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後在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爲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遺憾的是在整節課中,留給學生展開聯想的空間不足,使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爲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二:狼和鹿教學反思

《狼和鹿》一文主要寫了人們因爲喜愛鹿而捕殺狼,破壞了凱巴伯森林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教學時,我首先通過讓學生談兩種動物的特點,並用上“因爲……所以”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以及喜歡的理由,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隨即導入新課。然後,抓住凱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和鹿羣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品讀、想象,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以讀代講,注重感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教學中,我堅持以閱讀感悟作爲理解課文的主要手段:一讀讓學生把書讀正確、讀流利、讀得聲情並茂;二讀讓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意思,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三讀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帶着問題去尋找、去探究,引領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通過字裏行間的分析比較,認識到凱巴伯森林發生的巨大變化;四讀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領會文本的人文內涵,讓學生明白人與狼和鹿之間的關係,體會自然界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懂得破壞生態平衡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二、直觀演示,對比強烈

國小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直觀性原則,這是國小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所決定的。教學中,通過豐富的表象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一是森林前後的不同畫面的相機揭示,讓學生通過對比,引起強烈的思想共鳴;二是在引導學生領會鹿羣數量和森林的關係時,通過動畫來演示凱巴伯森林招致破壞和鹿羣險遭毀滅的原因,讓學生得到了直接的感官刺激,從而深刻理解了鹿羣和森林之間的內在聯繫。

三、啓發想象,文我合一

首先,在引導學生感受從前凱巴伯森林時,我讓學生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生答:“鹿羣在茂密的森林裏散步”“山泉嘩嘩地流淌”“鳥兒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草兒挺直了腰桿,向小鹿們問好”,並配以音樂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生機勃勃的凱巴伯森林;

然後,在引導學生感悟“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這句話時,啓發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答:小樹、野草、野花、小動物都不見了蹤影,甚至連樹葉、樹皮、樹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綠色的植物在越來越少……地上光禿禿的,小河干涸了,到處塵土飛揚,森林裏很荒涼,枯黃的範圍越來越廣……已毫無生機了……特別是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進行想象:此時,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啓發學生想象狼被屠殺的場面:地面到處是殷紅的血……顫抖着倒下……哀嚎的聲音在林間迴盪……音樂也隨之響起。學生通過想象,充分認識到人類的不當行爲,甚至說是粗暴的干涉,才導致凱巴伯森林和鹿羣的離奇變化,進而讓學生明白只有尊重自然法則,自然纔會成爲人類的朋友。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在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爲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當然,教學中也有諸多困惑。從整個教學過程看,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但是總覺得學生小組活動不是很明顯,總跟在老師後面學得很辛苦,課堂教學密度很大,兩課時的教學時間顯得不夠,有的教學環節略顯倉促,不夠細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三:狼和鹿教學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爲了保護鹿羣,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課文層次清楚,寓自然科學知識於生動的故事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與認知活動。教學時,抓住人們捕殺狼前後的現象和動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比較中探究、感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一、反覆閱讀,加深語言感悟

1.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徑。在這一教學中,我讓學生讀書,通過自由讀、對比讀、對照讀、品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在讀中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意思。

2.深入閱讀文本。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涌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本課採用的學法是:

A、對比質疑:讓學生在自身對狼和鹿的認識和課文中稱狼爲“功臣”,鹿爲“禍首”的對比中,提出疑問。

B、自主學習:圍繞問題默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讀一讀句子談談感受。

C、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課文內容,感受災難。

D、讀中感悟:讀一讀、想一想、比一比、說一說、議一議多種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壞森林、毀滅鹿羣的禍首其實是人,是人違反了大自然應有的規律,破壞了生態平衡。

二、利用媒體,豐富語言表象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豐富的表象可以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在導入暢談之後,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說一說: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接着問“你喜歡這樣的森林嗎?說一說你的理由。”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許多遺憾,以下就這節課中的不足談一談。

首先是朗讀,讀昔日森林與現在森林的兩段話時,學生都沒有讀出語氣來。如果教師在之前加以引導,學生也許會讀的好些。

其次,我在課上的提問過多過細,不利於學生對文章的品讀,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問初衷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而服務於朗讀,自讀自悟,但結果並不明顯。

此外,由於自己鑽研教材不夠,所以沒有能很好地解決課文的難點。

這一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進步。

篇四:狼和鹿教學反思

《狼和鹿》這篇課文是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爲了保護鹿羣,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分別談談對狼和鹿的特點的認識,引導學生運用一個或多個詞語來概括,如可用“貪婪”“兇殘”等詞語概括狼的特點,可用“活潑”“美麗”等詞語概括鹿的特點,在說話和運用練習中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內化積累。然後在這兩個動物之間加上“和”讓學生猜想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激起閱讀的興趣。在讀通課文後要求學生質疑,字、詞、句、篇等方面都可提出問題,學生們開頭很有興趣,有的提出不認識的字,有的提出不理解的詞,有的提出不懂的句子……

學生提到那,我和其餘同學跟着解答到那。後來一位同學提到:課文中隨着鹿羣的數量增加,就會有疾病蔓延,這是爲什麼?那又是什麼病?同學討論,我解答,一直到下課。一節課上完了,深深感到: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選擇、要有歸納,如果放而不收、隨波逐流,課堂效率就不會提高。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質疑”環節無疑是模式教學的一個亮點,老師操作的好,效果甚佳;操作不當,往往形成不分主次、沒有輕重的隨意課堂。老師想組織好質疑、解疑活動,首先應把握好教材,萬不能拋開單元要求、課後訓練,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浪費時間。

再就是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善於引導、激勵,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巧妙歸類或引導成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有效地探究、分析、解決。

篇五:狼和鹿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檢查聽課,我講的是第十四課《狼和鹿》。這篇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是鹿的天堂,可是鹿總是遭到狼的暗算,人們恨透了狼,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把狼捕殺光了,鹿開始大量繁殖,最後達到十萬只,吃盡了森林裏的綠色,並且疾病如影隨形,最後只剩下八隻病鹿。課文想通過這樣的一個悲劇,告訴人們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課堂中我先讓學生通過“生機勃勃”、“嬉戲”這兩個詞感受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蔥鬱和鹿的快樂,再讓他們通過讀傳達出自己的感受。再通過“暗算”一詞讓學生想像狼會怎樣暗算鹿,最後再通過重點詞句感受森林與鹿羣的變化及人捕殺時狼場面的血腥,最後讓學生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達到環保教育的目的。並設置了三個環節讓學生進行想像,鍛鍊學生的想像能力的語言表達能力。

整個課堂流程清晰,能按預設的環節進行,讓我最滿意的是學生的表現。這堂課中學生的表現太棒了,整個課堂都能跟上教師的節奏和思路,特別是在兩個想像環節,思維寬廣,好幾次的答語都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因爲有了熱烈的氛圍,能力差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比平時活躍了很多。在範讀第三段時,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認真聽,看看通過老師的讀你能看到些什麼,聽到些什麼?”預設時,我想:看到些什麼對比較容易回答,但聽到些什麼恐怕有些困難,已經做好了孩子不會答的準備。但是,孩子的表現太讓我興奮了,有的說:聽到鹿羣在沒鬧饑荒前,繁殖時快樂的聲音;有的說:聽到咔咔吃啃樹皮的聲音郭凱鵬說:我聽到了小鹿的哀鳴。這個答案太好了。在課堂中,學生能快速而準確的找到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句子中的重點詞語,而且對這些重點語句理解的都很透徹,這些保證了課堂的順利進行,並且讓我在欣喜之餘有信心把課上的更好一些。

這段時間一直在反思孩子們課堂上不合拍的表現,反思自己過去的教學方式是不是有所偏差,從二年級起,我一直注重鍛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課文時思維的發散能力,從簡單的好壞評價,到表達簡單的想法,再到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到二年級下學期覺得他們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可開學的這一個月來,對他們的表現卻有着很大的困惑,甚至認爲自己以前的努力沒有任何的效果,經過這堂課,我能肯定,以前的功夫沒有白費,對孩子們的發展還是有幫助的,只不過,不能求速度,要一點一點的積累才行,看來以後還要把這種訓練堅持下去,用學生的話說就是:我們一起加油加油,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回顧這節課,不足在於:因爲有領導聽課,時間上要求的就比較嚴格,爲了保證能進行的順利一些,對差生照顧的稍少一些。再就是對於課堂的時間還是沒有把握好,本想把最後一個練筆環節留在課上的,這樣既能符合新課標每節課都有書寫時間的要求,又能使學生的訓練更實在更紮實一些,可是因爲時間的關係,只能把它留成了課下的作業,讓這節課有了一個小小的遺憾。

反思可以促進教學,可以更好的服務學生。

篇六:狼和鹿教學反思

20世紀末,美國一管理學會組織來自許多部門的知名專家探討生存於21世紀的公民應該具備哪些技能,他們找到了22條技能,其中理解數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狼和鹿》這篇文章,其實可以從理解數據入手,藉助母語教學,初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課文中所用的數據有:

1、時間上的數據有:

一是一百多年以前(這個數據的意思是什麼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應該明白這個時候凱巴伯森林還是非常美的,那就是課文第一段的內容);

二是25年(這是第二段的內容,25年指的是當地居民恨透了狼,用槍打狼25年);

三是兩個冬天(這個時間就是兩年的意思,但這個兩年不同尋常,因爲兩年就死去了六萬只鹿);

四是1942年(這個數據的意思是這一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隻病鹿)。把這三個數據放在一起,反覆閱讀課文,學生理解了這三個時間,其實也能夠理解課文中的重要信息。

2、鹿的數據有:

一是四千只鹿(這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中鹿的數量,這個數量是最適合這個森林的鹿的數據,是健康的鹿的數量。我想這個意思,反覆閱讀課文,孩子們也能理解);

二是十萬只(這是當地居民槍殺25年狼後,鹿迅速增長的量,這個量是非常大的,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表面看這個數據很具體,其實也比較模糊,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想像這個數據,通過打比方的方式讓學生認識這個數據);

三是六萬只(這是凱巴伯森林成爲鹿的王國後,達到十萬只,僅僅兩年死去的數量。爲什麼會死這麼多?學生閱讀第三與第四自然段一定能夠明白的,當然這個數據與時間數據兩個冬天的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了課文最本質的東西。所以,這兩個數據找到後,理解了,教學重點也算完成了);

四是八千隻(這八千隻鹿不是原來的那四千只鹿,都是病鹿。理解這一點,學生也能夠清楚原來的那四千只鹿是健康的。這個數據也告訴我們當地居民槍殺狼是不對的,這是槍殺狼的結果)。

3、關於狼的數據:只有六千多隻(這個數據什麼意思?

一是凱巴伯森林最適合的狼的數量是六千多隻,

二是這個森林中鹿與狼的比是四千多比六千多,

三是通讀課文後讓人懷念這六千多隻狼,

四是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看出當地居民是非常殘忍的,如果將其與25年聯繫起來,更能看出許多問題)。

三組數據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聯繫着的,這種聯繫只有通過熟讀課文,學生才能把這些聯繫建立起來。建立起這些聯繫,纔有利於學生理解狼與鹿的關係,纔有利於學生懂得什麼是生態平衡。才能理解課文中“功臣”與“禍首”的意思,特別是雙引號所表達的意思。而數據讀懂了,課文第五題:“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的感想”,回答起來才能更具體,學生才能更明白。

多項比較深入探究

――《狼和鹿》教學設計評析

《狼和鹿》是國標本語文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狼和鹿數量之間的變化,告訴人們不能盲目破壞生態平衡,是一篇進行環保教育的好課文。教學時,抓住人們捕殺狼前後的現象和動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比較中探究、感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深入研究,理解課文內容。

3、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懂得事物間存在着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深入研究,懂得事物間存在着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

2、狼和鹿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凱巴伯森林)

二、插圖比較,顯現矛盾

1、多媒體顯示文中的插圖,以鮮豔美麗的、充滿生命的色彩――綠色吸引學生,談自己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感受,並找出與圖匹配的相關文字進行朗讀感悟。

2、設疑: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又是怎樣的?抓住關鍵句子: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想像:現在你腦中的森林是什麼樣的?然後多媒體顯示枯黃的森林圖,你又有什麼感受?

3、多媒體同時顯示蔥綠的和枯黃的森林圖以及相對應的文字,進行對比朗讀,並質疑:你現在最想知道什麼?森林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點評: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綠與黃,情感的差異――悅與抑,因勢利導,你現在最想知道什麼?森林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一問題最能表達當時所有學生心中的矛盾,它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探究的慾望。

三、數字比較,深入探究

1、學生自讀自悟,得出:狼被獵人殺死,鹿變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變成了後來的樣子。

2、再次讀文,完成表格並交流:

一百多年前 25年後 100年後

狼(多少)

鹿(只數)

森林(樣子)

點評:學生通過讀書初步得出森林變化的原因,表面上已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但沒有探究到問題的實質,無法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藉助表格可初步使學生理清狼的數量與鹿的數量及森林的關係,爲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3、引導學生比較探究:狼的數量與鹿的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1)質疑:人們爲什麼捕殺狼,捕殺了多少?指導朗讀第2小節,體會人們捕殺狼的數量之多。

(2)比較狼被殺前後,鹿的數量的變化,質疑:爲什麼鹿的數量增長得這麼快?

(3)多媒體畫天平,點撥:生物間有平衡關係,就像一架天平,如果沒有外界干擾,它們始終保持平衡,相反則向一面傾斜。

點評:具體的數字,直觀地演示了狼與鹿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學生一目瞭然,又以天平作比,形象直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狼和鹿之間的平衡關係,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狼的數量與森林的面貌又有什麼關係?

(1)質疑:狼的被殺,鹿的大量繁殖,給森林和鹿帶來了什麼災難?

(2)對照朗讀第1小節和第3小節,體會狼被殺前後森林和森林中的鹿的變化,從而明白狼的多少決定着森林的面貌和鹿的命運。

5、 質疑:狼的數量由誰決定?此刻,你有何體會?

點評:經過以上層層剝筍似的探究,學生終於發現:當地的人們纔是森林變化的根本原因。這三個問題就像三級臺階,幫助學生撥開重重疑團,體味到了探究的樂趣,也鍛鍊了他們探究的能力。

四、想像比較,明白道理

1、爲了可愛的鹿,居民殺掉了許多隻狼,凱巴伯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國”,想像鹿羣們是怎樣自由生活的?當地居民的心情怎樣?會說些什麼?

2、當森林一片枯黃,林中只剩下8千隻病鹿時,居民的心情又怎樣?會說些什麼?

3、自由朗讀第6小節,理解“功臣”和“大壞蛋”的含義,用自己的話告訴當地居民一些教訓?

4、形象點撥:如果天平兩端分別代表狼和鹿,狼吃掉一些鹿,制約鹿的過度繁殖,將鹿的總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才能使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個生態系統保持平衡,否則會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

點評:通過對當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語言的想像,體會他們的情感變化,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生態平衡的科學道理和重要意義。

五、課堂延伸

1、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

2、介紹有關生態平衡的知識,再請學生談談生活中沒有注意生態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課後繼續收集這樣的事例。

3、課後撰寫環保小論文,宣傳生態平衡的知識,號召更多人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板書設計: 狼鹿

總評:

1、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徑。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教者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書,通過自由讀、對比讀、對照讀、品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生態平衡的科學道理和重要意義,紮紮實實做到了在讀中“思”,在讀中“悟”。

2、注重比較探究。

根據教材特點,教者抓住課文中的插圖、數字及空白,進行了多項比較,在比較中逐步感悟,深入探究問題的實質,突破教學難點。插圖比較中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情感的差異,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探究的慾望;數字比較中表格的設計直觀地演示了狼與鹿數量的比例關係及狼的數量與森林面貌間的關係,層層剝筍似的探究使大家認識到森林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們的“無知“;想像比較通過對當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語言的想像,體會他們的情感變化,進一步內化了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

3、注重課堂延伸。

培養學生課外學習,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本教學設計中,教者課前放手讓學生蒐集生活中沒有注意生態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課上給予鼓勵和指導,課後讓學生繼續蒐集相關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和自己的學習所獲整理成環保小論文。拓展了語文學習的領域,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篇七:《狼和鹿》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緊扣三組對比,以此爲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爲“功臣”,稱鹿爲“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1、森林狀態的前後對比

我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說一說: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

2、尋找森林改變的根源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句話,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3、鹿羣變化的前後對比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按“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比較一、三小節鹿羣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爲“功臣”,稱鹿爲“罪魁禍首”的原因。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由於三年級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限,加以老師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分配的時間有些少,所以學生的感悟不夠全面,認識不夠清楚。

篇八:狼和鹿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讀來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的文章。在這片生機勃勃的森林裏,看起來溫順活潑的鹿卻是破壞森林的罪魁禍首,而看似貪婪兇殘的狼卻是維護森林的功臣。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微妙的變化,導致位置的互換呢?教學中,我採用遊戲的方式導入幾份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今天,我們來玩個遊戲。請四組同學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依次爲。接下來,老師叫到誰,就立即站起來,比比哪組反應快!

現在增加難度,老師說一個詞,你自己判斷一下能否形容你所扮演的角色,若覺得行,請毫不猶豫地站起來。

學生反應靈敏,能迅速地作出反應。

接着我這樣引導:看來狼和鹿在你們心中的形象已經是根深蒂固了,人們總是對鹿喜愛有加,而狼呢,似乎成了壞蛋的代名詞,其實,你們的看法和凱巴伯森林的居民一樣,可後來,他們對狼和鹿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學習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

篇九:狼和鹿教學反思

抓住三個對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閱讀、探究,體會課文內容,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一)森林變化的前後對比

在複習導入之後,我請同學們快速找出描寫凱巴伯森林的句子,並用波浪線勾畫出來。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文,很快學生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

我相機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請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0多年後的凱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而20多年後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

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還有對25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間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鹿羣變化的前後對比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用數字比較的方法展開教學。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對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羣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凱巴伯森林原有“活潑的美麗”的鹿4000只,自從人爲地殺掉六千多隻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鹿的總數迅速超過了10萬隻,翻了25倍。

當“森林中鬧起了饑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羣中游蕩”時,鹿又急劇地死去6萬隻,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這裏的對比鮮明,點明瞭生態失衡所造成的悲劇。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是多麼重要。課文通過狼與鹿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了這個聯繫,就破壞了生態平衡,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樣的對比,學生印象深刻,體會更加透徹。

(三)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請學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禍首”分別指的是誰,爲什麼?學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禍首其實是人類,因爲人類的干預,使得生態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個對比,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品讀詞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及蘊含的深刻道理,在學習中受到思想教育。

最後,我創設情境:現在的凱巴伯森林要樹立一塊警示牌,你想提醒大傢什麼?讓學生先說一說,學生說出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然後讓學生在插圖上畫出警示牌,寫下自己想說的話,相互交流。

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我還利用課外擴展,建議學生課後蒐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

篇十:狼和鹿教學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雖不是童話故事,但由於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而課文以反映社會生活爲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教學時,第一課時中我首先讓學生談兩種動物的特點,說一說自己印象中的鹿和狼,再由此導入課題,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接着,出示閱讀提示,讓學生根據提示自學自悟,將感受深的句子和不懂的畫出後,又引導學生在“100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和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鹿數量上的變化”、“兇惡的狼保護林,而可愛的鹿破壞林”這三者存在什麼聯繫,畫出關係圖。然後進入教學的探究過程,理解課文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人們必須尊重這種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接着再出示質疑問題“爲什麼人們必須尊重這種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破壞會怎樣?”從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昔日森林和現在森林、鹿羣前後變化的句子。創造情景讓學生想象從整體同時也點出本課一個特色:對比手法。最後,談談發生在身邊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使課堂內容能以延伸。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遺憾,以下就這節課中的不足談一談。

首先是朗讀,引導昔日森林與現在森林對比時分角色讀,可學生沒有讀出語氣來,如果教師在之前加以引導學生也許會讀的好些。

在自學自悟中,讓學生抓住了鹿、狼、森林三個關鍵詞,由詞來帶動課文的理解,體會,感覺有些詞講得很到位,學生也都理解了,但是畫起之間關係圖時花的時間長,拖慢了教學進度,乃至教學時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足。

此外,我在課上的提問過多過細,不利於學生對文章的品讀,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問初衷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而服務於朗讀,自讀自悟,但結果並不明顯。

這一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進步。

篇十一:狼和鹿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首先通過讓學生談兩種動物的特點,並用上“因爲……所以”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以及喜歡的理由,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隨即導入新課。然後,抓住凱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和鹿羣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品讀、想象,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以讀代講,注重感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教學中,我堅持以閱讀感悟作爲理解課文的主要手段:一讀讓學生把書讀正確、讀流利、讀得聲情並茂;二讀讓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意思,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三讀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帶着問題去尋找、去探究,引領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通過字裏行間的分析比較,認識到凱巴伯森林發生的巨大變化;四讀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領會文本的人文內涵,讓學生明白人與狼和鹿之間的關係,體會自然界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懂得破壞生態平衡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二、直觀演示,對比強烈

國小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直觀性原則,這是國小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所決定的。教學中,通過豐富的表象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

一、森林前後的不同畫面的相機揭示,讓學生通過對比,引起強烈的思想共鳴;

二、在引導學生領會鹿羣數量和森林的關係時,通過動畫來演示凱巴伯森林招致破壞和鹿羣險遭毀滅的原因,讓學生得到了直接的感官刺激,從而深刻理解了鹿羣和森林之間的內在聯繫。

三、啓發想象,文我合一

首先,在引導學生感受從前凱巴伯森林時,我讓學生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生答:“鹿羣在茂密的森林裏散步”“山泉嘩嘩地流淌”“鳥兒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草兒挺直了腰桿,向小鹿們問好”,並配以音樂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生機勃勃的凱巴伯森林;

然後,在引導學生感悟“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這句話時,啓發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答:小樹、野草、野花、小動物都不見了蹤影,甚至連樹葉、樹皮、樹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綠色的植物在越來越少……地上光禿禿的,小河干涸了,到處塵土飛揚,森林裏很荒涼,枯黃的範圍越來越廣……已毫無生機了……;特別是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進行想象:此時,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啓發學生想象狼被屠殺的場面:地面到處是殷紅的血……顫抖着倒下……哀嚎的聲音在林間迴盪……音樂也隨之響起。學生通過想象,充分認識到人類的不當行爲,甚至說是粗暴的干涉,才導致凱巴伯森林和鹿羣的離奇變化,進而讓學生明白只有尊重自然法則,自然纔會成爲人類的朋友。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在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爲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當然,教學中也有諸多困惑。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但是總覺得學生小組活動不是很明顯,總跟在老師後面學得很辛苦,課堂教學密度很大,兩課時的教學時間顯得不夠,有的教學環節略顯倉促,不夠細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十二:狼和鹿教學反思

在教學《狼和鹿》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了一系列對比,讓學生獲得更加分明的感受,進行了以下引導:

一、狼與鹿的對比

學文前,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再讓他們談談“你是喜歡狼,還是喜歡鹿?”學生都認爲狼兇殘,鹿溫和,狼令人們痛恨,鹿被人們喜愛。對比很明顯。接着,我又讓學生讀文章最後一小節,在這裏凱巴伯森林的災難使狼和鹿換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約鹿羣過度繁殖,消滅病鹿的“功臣”。鹿呢,卻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大壞蛋”,如此變化又形成鮮明對比,啓示人們必須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二、凱巴伯森林的前後對比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問題提出來,學生興致勃勃地自由讀文,感受凱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雖然“鹿羣的後面,常常跟着貪婪而兇殘的狼。0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國”,凱巴伯森林中的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生態失衡造成惡果。

三、鹿羣變化的對比

凱巴伯森林原有“活潑而美麗的”鹿4000只,自從人爲地殺掉6000多隻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鹿的總數迅速超過了10萬隻,翻了15倍。當“森林中鬧起了饑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羣中游蕩”時,鹿又急劇地死去6萬隻,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這裏的對比鮮明,點明瞭生態失衡所造成的悲劇。

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是多麼重要。課文通過狼和鹿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了這個聯繫,就破壞了生態平衡,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我想到利用課外擴展,讓學生收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比如“人類大量捕殺青蛙,使田間的害蟲越來越多,影響農作物生長。”“人類濫砍亂伐樹木,引發沙塵暴,使鳥類無處生存。”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

篇十三:《狼和鹿》的教學反思

《狼和鹿》的教學反思

“活動是創造的基礎”,活動化教學具有情趣性、遊戲性、創造性、高效性的特點。在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等“外顯”活動,促進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有利於認知、情感與能力的發展。同時打破了單一沉悶的局面,激活課堂氣氛,形成學生樂學的良性機制,使學生學的生動活潑,積極主動。下面試談《狼和鹿》一課(蘇教版第六冊)活動化教學的構想。

一、動手找一找,積澱知識儲備。

本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發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於狼和鹿的故事。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懂得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文中蘊涵的道理十分抽象,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單靠課文的信息是難以深入領會的。必須拓寬知識信息量,開闊知識視野,促進他們多元化、多方面地認識事物,立體地、多面地理解課文內涵。爲此,我鼓勵學生課前上圖書室、上網搜尋有關環保信息。同時向學生推薦了《只有一個地球》、《爲了我們的家園》等環保系列書籍。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讀着《綠衣破損》、《狼的“管理才能”》、《物種滅絕》等文章,都迫不及待地將“新發現”――一些有用的知識記錄在“知識小卡片”上。這一過程,學生開放性地蒐集、選擇、整合信息,建構個性化的認知結構,從中也品嚐着發現新知的樂趣和愉悅。

二、動腦想一想,激活探索慾望。

第一教時在學生充分初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再一次要求學生“潛心會文”,讓全體學生擁有充分的提問權。學生從詞語、課題、內容、標點等方面提了許多問題。接着引導學生自行梳理出主要問題:1、狼是鹿的天敵,文題爲十麼用“和”連起來,他們之間是十麼關係?2、爲十麼說狼是“功臣”?3、爲十麼說鹿反而成了“大壞蛋”?4.“功臣”、“大壞蛋”爲什麼加引號?第二教時時,把這些問題作爲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在發現問題的活動中,掌握了主動權,也優化了學習目標指向,極大地激活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使學習成爲主動的意義建構活動,從而煥發學習的潛能,創新的.潛能。

三、讀中賽一賽,強化課文自主感悟。

第二教時教學中應着力簡化教學環節,開始複習默寫詞語,接着檢查學生朗讀,然後緊抓課文最後一句告訴學生只要讀好第三節內容,就能理解鹿爲十麼是“大壞蛋”?接着利用多媒體展示第三小節所描繪的情景,輔以悲壯的音樂,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情境。然後,讓學生邊讀邊想課文情境,自由反覆地練讀,讓學生虛心涵泳於語言材料中。課文第三節講了鹿羣發展太快太多給森林和鹿羣自身帶來了巨大災難,文字較易理解,但要讓學生更真切地感悟到所受災難程度之深,必須靠形象化高質量的朗讀。爲此,我讓男女生分別推薦一名朗讀能手上臺與老師競賽讀,要求學生公平評價。“灌木、小樹、嫩枝、樹皮------”一句,學生讀得音調由高到低,焦灼而不忍。“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一句讀得急促而憂急。“僅僅兩個冬天,鹿就死去了6萬隻------”讀得低沉輕緩而悲痛------學生的朗讀可謂深情並茂,加上教師更具激情的範讀真正引蕩起了學生情感與對文本體驗的共鳴,深化了對課文語言的吸收,積澱了豐富的語感。

四、入境演一演,深化情感體驗。

接着,在舒緩明快的音樂聲中利用多媒體將課文第一節描述的景象呈現出來,我用生動的語言渲染學習情景:“森林的獅子大王目睹了這一切,不由地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景象――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但鹿羣后面,常常跟着貪婪而兇殘的狼,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狼下毒手。”讓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想象情境,然後進行填空式的複述: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但鹿羣(後面),(常常)跟着貪婪而兇殘的狼,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狼下毒手。圍繞加點字談體會,學生體會到這些詞寫出了生物活動、捕食的地方,儘管有捕殺,有競爭,但共處於“一片蔥綠,生機勃勃”這一和諧的環境之中。這一教學環節與前文教學呈現不同的情感基調,形成鮮明對比,易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和思維火花。我再誘導思考:“獅子王想不通現在沒有森林卻變得死氣沉沉,後來它想通了,決定到森林環境法院狀告這場劫難的罪魁禍首――?教師故意延遲答案,生生興致盎然,討論紛紛,最後達成一致意見,罪魁禍首是獵人,讓學生再讀第四自然段,聯繫課外資料,想想在法庭上準備告獵人什麼罪?怎樣告倒獵人?讓學生充分準備,分四小組作辯論,最後師生合作。讓學生當獅子王,老師做學生的“敵手”――,獵人,唱對手戲,模擬法庭辯論實景。簡錄片段如下:

生:親愛的大法官,獵人殺害了我們的“功臣”――狼,他們真是罪大惡極――

師:“尊敬的法官大人,別聽他們的讒言,我們幫森林剷除了貪婪而兇殘的狼,他們反而告我們,真是好心沒好報!

師:你們這些愚蠢的獵人,狼是很有管理才能的,狼所捕食的是我們森林中老、弱、病、殘的草食動物,消滅了生態統中應該消滅的部分。否則,這部分草食動物,只能消耗更多的植物資源。

生:狼在取食獵物時所剩下的骨頭、皮肉和獵物的其他部分,爲很多肉食獸類和鳥類提供食物來源。

生:它是整個森林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動物,是生態系統長期存在與發展的維護者。

生: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些生物的滅絕,往往破壞了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從而影響生物的生存,有人估計,一種植物的滅絕,可能影響二三十種生物的生存。

師:我們人類真該死,我們承認我們的罪過。我們準備給你們引進幾百頭狼來,讓我們原諒我們,撤訴好嗎?

生:(笑了起來)好的。

在辯論的學習情景活動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情緒高漲,鮮活的閃爍創新思維火花的語言潺潺流淌,有效地訓練了口語交際能力,強化了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多種語文能力。同時在學生暢所欲言,不同信息磨合中更深化了學生對環境生態平衡重要性的認識。

五、課後議一議,拓寬人文視野。

蘇教版小語教學很重視把握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挖掘課文文化內涵,弘揚人文精神,強化除語言之外的多元積累,以此薰陶、感染、促進學生整體發展。本課學習也着力延伸課外,要求學生回家向父母複述這個故事,並圍繞環保聯繫生活、電視報道展開家庭式的討論。家庭是個“小課堂”,參與家庭式的學習活動,學生更無拘無束,能任意驅譴表現慾望,大膽追尋,主動探索,與父母合作創造。長期這樣學生易養成善於傾聽父母意見,敏銳捕捉來自父母等各方面的信息的習慣,不斷拓寬人文視野,使課文知識富有生活的運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同時也增進親情,學會做人。

總之,本課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教學,課堂、課堂內外真正活起來了,學生全都動起來了。在生動活潑的環境中,不但提升了自主語文實踐中活動的質量,更使學生渲染悟性,張揚個性,飛揚靈性使學生學習充滿無限活力和創造力,真正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篇十四:《狼和鹿》的教學反思

《狼和鹿》教學反思這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教學時,我抓住人們捕殺狼前後的現象和動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比較中探究、感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1.探究森林的變化。

在導入暢談之後,我讓學生找出描寫森林變化的句子,並讓學生根據第一句話展開想象,說說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看着書上的插圖,興趣盎然,把森林描繪得異常美麗:瞧,森林裏,天空湛藍,湖水清澈,樹木茂盛,花兒鮮豔,小鳥在枝頭唱歌,一切都那麼生機勃勃。再讓學生讀第二句,看看此時的森林怎樣,學生從句子中很明顯地發現了森林的前後變化。

2.探究鹿羣的變化。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讓學生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比較一、三小節鹿羣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我請學生圈出文中關於鹿的變化的數字,並讓學生談談從這一組數字中感受到了什麼?有學生說:森林裏一片枯黃,樹木都剩下枝條,再也聽不到小鳥們的歌聲了。鹿羣無精打采,餓死的餓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學生對鹿羣的變化一目瞭然,體會到了災難的嚴重性。

3.尋根究底,總結原因。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讓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爲“功臣”,稱鹿爲“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人類不能隨意地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在課最後,我又讓學生交流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如“人類濫砍亂伐樹木,引發沙塵暴,發生水災。”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可謂一舉兩得!

篇十五:《狼和鹿》的教學反思

《狼和鹿》的教學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雖不是童話故事,但由於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而課文以反映社會生活爲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談兩種動物的特點,說一說自己印象中的鹿和狼,再由此導入課題,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接着,出示閱讀提示,讓學生根據提示自學自悟,將感受深的句子和不懂的畫出後,又引導學生在100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和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鹿數量上的變化、兇惡的狼保護林,而可愛的鹿破壞林這三者存在什麼聯繫,畫出關係圖。然後進入教學的探究過程,理解課文句子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人們必須尊重這種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接着再出示質疑問題爲什麼人們必須尊重這種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破壞會怎樣?從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昔日森林和現在森林、鹿羣前後變化的句子。創造情景讓學生想象從整體同時也點出本課一個特色:對比手法。最後,談談發生在身邊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使課堂內容能以延伸。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遺憾,以下就這節課中的不足談一談。

首先是朗讀,引導昔日森林與現在森林對比時分角色讀,可學生沒有讀出語氣來,如果教師在之前加以引導學生也許會讀的`好。

在自學自悟中,讓學生抓住了鹿、狼、森林三個關鍵詞,由詞來帶動課文的理解,體會,感覺有些詞講得很到位,學生也都理解了,但是畫起之間關係圖時花的時間長,拖慢了教學進度,乃至教學時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足。

此外,我在課上的提問過多過細,不利於學生對文章的品讀,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問初衷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而服務於朗讀,自讀自悟,但結果並不明顯。

這一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進步。

篇十六:三年級《狼和鹿》教學反思

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信息充實自己的課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時地把有關資料及生活現象提供給學生,也許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會得心應手,課纔會變得更加成功!在本課中學生在網上查找到相關的資料很多,在學生相互分享時,我由於對學生課前查找的資料不熟悉,所以在評價時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這也使我想到,我們教師一方面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學生的實際,多瞭解學生的興趣和困惑,課堂上纔不至於被動。

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並引入課堂,讓學生去判斷,去討論,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語文課要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通過生活化的語文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爲與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語文課纔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纔不會處於被動,而且能比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

篇十七:三年級《狼和鹿》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總統爲了保護森林的鹿,下令捕殺以鹿爲捕食對象的野獸,結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後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幾千只鹿苟延殘喘。這個故事告訴人類應該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認爲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這篇課文是我第一次執教,課前我反覆讀了幾遍課文。結果這兩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槍聲在森林中迴盪。在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彷彿看見狼正以憤怒、哀怨的眼神看着拿着槍的人類,而且還在詛咒人類!狼雖然是非常殘忍無情、殺傷力大的動物,但是,任何強大的動物人類都有足夠的能力和辦法去對付它們。可以這樣說,在人類面前,動物都是渺小的,柔弱、無助的。這也讓我聯想到,人類不論多強大,在自然面前,永遠是渺小的無助的。狼也好,其他捕食鹿的動物也好,它們同樣是森林的動物,是活生生的生命。人類毫無節制憐憫的捕殺,結果給森林造成了災難。因此,我覺得這個故事不僅告訴我們人類要遵守自然之道,也要敬畏生命。

篇十八:三年級《狼和鹿》教學反思

上課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圍繞這幾個問題來自學:“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殺後,造成了什麼後果,原因是什麼?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什麼體會?”引導孩子們交流的時候,我特別引導孩子們朗讀了那個讓我感觸頗深的句子,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沒想到孩子們談的非常好,他們有的說,從這個句子中看出槍的無情,也就是人類的無情。有的說,他們體會到了狼的可憐,在那一刻,狼的殘忍無情都蕩然無存了。……在這裏我告訴孩子們:“孩子們,的確是這樣,狼也是一種可憐的動物。它們生活在森林裏,以小動物爲捕食對象,他們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發展規律的。因此,我們人類對自然界裏的任何一種動物、植物、生命都應該承認,應該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們聽動了多少,但是我知道,從今起,他們不會單純去判斷一種動物植物的善惡益害。

一直不能忘記這個片段,“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我總是爲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徹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我知道,我的孩子們暫時不能體會到生命的高貴與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做個善良的人,能做個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個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