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領略小古文之趣——文言文《司馬光》教學感悟

領略小古文之趣——文言文《司馬光》教學感悟

領略小古文之趣——文言文《司馬光》教學感悟

文言文彙集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部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編排了文言文的閱讀。初遇文言文,該怎麼教?三上《司馬光》是部編本教材第一次開始讓學生接觸小古文。通過系統研究新課程標準、教材,我對小古文教學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教學策略都有了更深的認識。現在以《司馬光》一課的教學爲例,來談一談國小三年級小古文的教學探索。

一、整體入手,導入課文

《司馬光》是部編本三上第八單元的首篇課文,是該單元唯一的一篇小古文。該單元導學頁用詩化的語言寫出了單元學習主題: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司馬光》中,司馬光在小夥伴遇險時那種勇敢機智、臨危不亂、隨機應變、用變通逆向思維把小夥伴救出來的精神不是通過單向的說教來呈現的,必須是讓學生在多次反覆地誦讀中水到渠成地去理解。。該單元的單元語言訓練點是:一學習帶着問題默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意思。學寫一件簡單的事。這兩個教學目標要在小古文《司馬光》中有機滲透,比如可以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提問:爲什麼“衆皆棄去”?爲什麼只有“光”能“持石擊甕破之”?另外通過背誦,學生能夠領略到小古文的簡約之美,凝練之美,音韻之美,由衷佩服古人能夠用30個字把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前因後果寫清楚。

在揭示課題後,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姓氏歌》中提到過的複姓,如諸葛、東方、上官、歐陽等,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聽過的複姓還有哪些,再講解課題中的“司馬光”——姓“ 司馬”名“光”,然後讓學生簡單講述自己知道的《司馬光砸缸》故事,接下來讓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引導學生猜測課文裏的故事講的可能就是之前知道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後教師順勢告訴學生,本課是中國古代的人們寫文章的時候使用的語言,這種語言形式就叫作文言文。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減少了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順利地導人了文言文這種新的課文形式。

二、跟讀課文,讀好停頓

古時候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誦讀,誦讀的方法至今仍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文言文要利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練習朗讀,在朗讀中加深對文言文的感受。《司馬光》一課是學生初遇文言文,還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讀。課後習題一明確提出了朗讀的學習要求:跟着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結合課後習題制定教學目標,對學生朗讀的要求不能過高,只要能跟着教師讀出正確的詞句間停頓即可,至於朗讀的語氣、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教師在領讀之前出示課文斷句的方式: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範讀時要處理好停頓的層次,句號處的停頓可以長一些,逗號處的停頓可以略短,詞與詞之間的停頓再短一些。起初教師可以讀得慢一點,便於學生跟讀,但不要故意拖長音,等學生讀得熟練一些後,教師可以用比較自然的語速範讀,讓學生也用比較自然的語速跟讀,如果學生跟讀時停頓的情況比較好,可以鼓勵學生試着自己朗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通過教師“扶”着朗讀,學生初步感受到朗讀文言文的形式,消除了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

三、理解詞意,瞭解大意。

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與現在的語言表達形式有所不同,教學《司馬光》時,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課文中的註釋、插圖、前後語境等有利條件理解詞語的意思。例如理解“甕"字,可以讓學生先看看課文下面的註釋,知道甕是一種口小肚大的容器,再觀察課文插圖,瞭解甕的樣子,學生可能會提出甕和缸有什麼區別的疑問,教師可以相機出示甕和缸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知道甕是收口的, 缸是敞口的。課堂上及時運用這一方法 ,把“羣”“戲”“沒”“衆”“石”等字仿照這一形式組成“一羣”“遊戲”“淹沒”“衆人”“石頭”等詞語來理解。還有一些詞語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前後語境,試着換成現代文中的常見詞語來理解,採用連一連的方法,比如“登”與“爬上”相連,“足”與“腳”相連,“去”與“離開”相連。在疏通了語句意思之後,讓學生再次跟着教師讀課文,讀好停頓。多次跟讀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深刻了。

四、藉助註釋,練講故事

課後習題二要求借助註釋講故事,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不僅要對故事的內容有大致的瞭解,還要重新組織語言講述故事。這一環節的練講故事,與初讀環節講述課外書上的司馬光的故事不同,對學生語言表述提出了更高要求。課文非常簡短,但是用了很多貼切的動詞,比如“戲.登”描寫了孩子們盡情遊戲、攀爬的樣子;“跌、沒"描寫了一個孩子跌入甕中、瞬間被水淹沒的驚險場景。在講故事的時候提示學生不能照搬課文中的句子,而是要把課文中的文言詞語根據註釋轉化爲現代漢語來講述,還要按照一定順序講。

如果學生不知道從哪裏講起,可以讓他們仿照《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理一理講故事的方法和順序再練習講述。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師可引導他們關注插圖中人物的表情,試着揣摩人物的內心,想象各個人物說的話,並把這些內容添加到故事的講述中,使故事講得更加吸引人。把文言文用自己的話講述出來,還可以發揮想象,將短短的幾十個字“翻譯"成一個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小故事,情節也是一波三折,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文言文很有趣。

五、比較差異,感受特點

文言文與現代文,無論是在語言特徵還是在表述方法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只要初步感受出兩者之間的區別即可。學完課文後,教師可藉助課後第三題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朗讀和理解詞句的體會,將本文與其他課文進行比較,自主發現語言上的異同點。比如《司馬光》雖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詞語 的意思與現代文中的基本一致, “戲"是“遊戲”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擊”是“擊打”的意思,從這些詞語中可以感受到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共通之處。但是不同之處也有很多,如課文中有許多詞語是單個字的;課文中用一個“光”字 來稱呼“司馬光”;課文的句子都很短....學生只要說出自已的感受與認識,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保護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結合本課的學習經驗,交流與現代文的不同之處,如“認真跟着老師多讀幾遍”“不理解的地方看看註釋”,初步總結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初遇文言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時要採用與三年級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的策略去教,實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的要求,達成“讓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