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國小語文的發現與創造——讀《語文的迴歸有感》

讀後感3.07W

國小語文的發現與創造——讀《語文的迴歸有感》

國小語文的發現與創造——讀《語文的迴歸有感》

烏蒙鎮中心國小    顧肖

在語文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將一位文學博士在中國小進行語文教育探索的經歷作一整體的巡禮,這樣的個案有其語文教育的社會學價值。全書的主體是作者在國小所上的10節語文課,包括四部分:一是對課文的解讀,這部分極能體現作者的文本賞鑑力。二是課堂實錄,沒有任何作秀成分的、真實的、樸實的、回到原點的語文課。三是聽課的特級教師的評課。最後是作者課後的教學反思。 作者陳國安老師,是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爲“安子”。本書以教學實錄的形式,編入了陳老師的十堂國小語文課。這些課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運用原文來進行教學,同時還引導學生將原文與改編之後的課文進行比較,用心體會不同之處,品味文字的細微之處,培養孩子們對於語言的敏銳、豐富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很多專家老師的好評,認爲這樣的課堂是瀰漫着文學氣息的課堂。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老師在爲本書寫的序中用這樣四句話來詮釋書名中的“迴歸”:

“安子的迴歸是回到教育的基礎上去。”

“安子的迴歸是回到兒童的學習上去。”

“安子的迴歸是回到語文教學及語文素養的提升上去。”

“安子的迴歸是回到本真狀態上去,是‘還原’。”

的確,陳老師能放下大學教授的身段到國小課堂親力親爲,和國小老師一起研究、探討,這是需要勇氣和實力的,這樣的專家纔是真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的,這樣的研究纔是“真研究”。

在陳老師的十個課例中,我對於《珍珠鳥》一課的教學最感興趣。這個課例除了《珍珠鳥》課堂實錄之外,還包含了陳老師寫的3500多字的文本解讀《閱讀需要文化還原》、教學反思《從可憐的〈珍珠鳥〉看文學教育的“淪喪“》以及名師評課《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陳老師有着豐厚的語言素養,對文本的解讀非常細緻,也非常透徹,是一般的語文老師達不到的。現在我們教學課文《珍珠鳥》都把它定位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上,而陳老師認爲這是一種誤讀,他聯繫作者馮驥才的寫作背景,認爲這是作者在經歷了十年“文革”後的反思,爲探求未來中國社會走向而寫作的作品。原文中有一句話“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陳老師認爲這是文心所在,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一句來寫的。經歷了十年浩劫的人都“怕人”,人與人的社會因爲“與人鬥”而“怕人”,通篇都着意於“怕人”,如何治療這個已經人怕人的社會,這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而蘇教版《珍珠鳥》課文中將“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這一句給刪去了,相當於刪去了文眼,也就不是文學作品的《珍珠鳥》了。陳老師認爲,只有用文學作品的原著作爲教材,文學教育才有可能。

難能可貴的是,陳老師在給國小生上課時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看得出他對國小語文的目標有着精準的把握。他用《珍珠鳥》原文給四年級的國小生上課,上課伊始,他這樣問學生:“如果用一種鳥,或者孔雀,或者珍珠鳥,去比喻一個普通人,用哪一種鳥更合適?”學生選擇了“珍珠鳥”,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陳老師又問:“如果將課文中的一對珍珠鳥比喻成一對普通的中國人,那麼你通過課文讀到了怎樣的感想?”學生讀出了珍珠鳥的可愛、調皮、善良等特點,陳老師就提示學生找出原文中才有的這一句:“有人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引導學生從這一句話中去感受中國人“怕人”的特點,接着向學生簡要介紹了“文化大革命”,依然圍繞“怕人”二字,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在哪些地方寫到了怕人,從中又讀出了怎樣的感想,這個感想要建立在把珍珠鳥比作中國人的基礎上。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或許有一定難度,但是陳老師總是能巧妙地進行點撥引導,讓學生從珍珠鳥身上讀出中國人從一開始的“怕人”到相互信任的過程。課堂最後,陳老師希望學生就像文中那一隻新生的珍珠鳥一樣相互信任,做個可愛的中國人。整堂課向我們展示瞭如何運用原文上出“原汁原味”的過程,是一堂“語文味”十足的語文課。

從陳老師的課例聯想到聯想到前不久在網上讀到的一篇文章《我們的課堂教學真的“迷路”了》,文中針對課程改革以來的各種課例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些名師的課迷失在了哲學、美學等學科叢林中。”“有些教壇新秀的課迷失在了多媒體教學的洪流中。”“評優課迷失在了追求完美導致的虛假怪圈中。”的確,縱觀如今好多語文課,確實有些“迷路”了,讓人失去了方向感,不知該往哪走了。而陳國安老師堅持將原文引進課堂,讓學生在比較揣摩中感悟遣詞造句的精當,感受語言的魅力,瀰漫着十足的文學氣息。如果沒有對教材的深刻解讀,或許這樣的課堂是一般的老師駕馭不了的,但我們可以努力地嘗試一下。

標籤:語文 有感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