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文本解讀中的自主體驗——《我的母親》教學案例

文本解讀中的自主體驗——《我的母親》教學案例

文本解讀中的自主體驗——《我的母親》教學案例

背景:隨着新課標的施行,課程目標及理念發生了轉變,語文課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特點。教學中除了繼續追求以往所注重的知識與能力外,還特別強調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注,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教材(粵教版),通過活動單元的設計以及各單元中多種表達交流活動的設計,爲這一理念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實施提供了契機,同時爲新課程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新特色。因而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文本解讀這一環節的處理,也更應突出尊重學生自主體驗的特色。爲此,筆者在爲汕頭市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上必修二《我的母親》的一節常規課上,在突出學生自主體驗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嘗試。

教材分析:《我的母親》一課是粵教版必修二活動單元——“體驗情感”這一活動主題下的一篇基礎閱讀篇目,且該篇文章的語言有很多值得學習與鑑賞的地方,因而這篇文章中一些表現力較強的語句及多處細節描寫是該節課(《我的母親》第二課時)解讀的重點,其中對“母親的眼淚”這一細節的理解更是解讀的難點。

案例回顧:

片段一:課堂開始時,本人在複習引入之後提醒學生:“上一節課中,我們通過對作者敘述的幾件關於母親的瑣事的解讀,瞭解到母親是一個勤勞誠實且做事認真的人,熱情好客、樂於助人、不怕吃虧,有着軟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堅強,且與子女有着深厚的感情。這些特點,作者是通過一些表現力極強的句子以及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對這些語句以及細節描寫的解讀品味,揣摩人物的感情,走進人物的內心。請同學們重讀課文,找出文章中你自己最欣賞句子進行賞析。注意,只要是自己欣賞的就可以與同學分享。”

經過五分鐘的自讀、感悟時間,學生開始躍躍欲試。陳施霖同學首先發言:“我認爲‘她做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是個表現力很強的句子。‘黑如鐵’和‘雪白’是一個對比,有力地寫出了母親那種毫不敷衍的性格特徵。”筆者順勢引導:“陳施霖同學認爲這個句子通過對比,突出了母親毫不敷衍的性格特徵,這組對比,利用了‘黑’‘白’的反差,給了我們視覺上的感受。此時,你能否通過聯想,爲我們描繪這幅畫面呢?” 陳施霖同學進行了短暫的思索後,繼續發言:“嗯,我似乎看到了母親背對着‘我’ 坐在小凳子上,不停地使勁地搓洗着那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時那個操勞的身影,在她額頭上還滲着密密的汗珠,母親不時舉起溼漉漉的手,用挽起的衣袖擦着汗……”筆者進行了簡單的點評:“陳施霖同學的聯想非常合理自然,場面敘述也很細緻感人,我想,這就是一種共鳴。李燁同學應該也是一位做事毫不敷衍的女生吧?”同學們紛紛笑着表示贊同,之後又各抒己見。

片段二:交流中,趙欽浩同學找到以下幾個細節並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當姑母死去的時候,母親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來。’寫出了母親不怕吃虧的性格,即使姑母生前對母親處處刁難,可母親在姑母逝世的時候並不記仇。”“‘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鉅款籌到,而後含淚把我送出門去。……我只說了句:‘以後,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這一段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的無私的愛,爲了讓兒子有出息而奔波勞碌,籌到錢後送別兒子時又充滿着不捨,而兒子有成就時,母親又流下了欣慰的眼淚。”“‘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可是,她掙扎着,咬着嘴脣,手扶着門框,看花轎徐徐地走去。’寫出的是母親送別疼愛的女兒時的不捨。”

筆者發現,在這些句子中都涉及了“母親流淚”的細節,這也是筆者這一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於是筆者對趙欽浩同學的解讀進行了一定的總結並藉機引入教學重點:“趙欽浩同學對文章的解讀範圍較廣,而以上的細節中都涉及到母親的眼淚,不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最後一個細節,剛纔趙欽浩同學進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我還有一個疑問,母親對於自己的子女都是非常疼愛的,但前面母親在送走‘我’的哥哥或者接他回來時,都是用了‘含淚’,送‘我’去讀書時也是用了‘含淚把我送出門外’,唯獨送別女兒時,她把眼淚強忍住了。這是爲什麼呢?”

片段三:同學們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思考,並陸續有同學嘗試回答,不過答案有些表面化。後來,陳思敏同學的發言激發了在場學生的聯想,展開了更深入地思考。她說:“母親對自己的子女都是充滿愛的。但是當女兒出嫁的時候,這是一個大喜日子,她不能哭,所以忍住了淚水。” 楊凱輝同學緊接着補充:“母親怕女兒在這時候也哭出來。”“我們女孩子比較容易流眼淚,尤其在出嫁的時候,電視上經常看到女兒出嫁時,母女經常都會抱在一起哭。而老舍的母親不想讓女兒太牽掛、擔心自己,不希望女兒出嫁時感到傷感。”林娉同學繼續補充道。“同學們說得很好,對文本的解讀能夠把自己放在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體驗人物的心情,進入角色。女兒出嫁時的心情,應該是複雜的,有高興也有不捨。而且作者在前文已經說過,如果一定要說母親有所偏愛的話,那就是更愛三姐,而最愛的女兒出嫁了,作爲母親,內心的感情當然更加複雜。在此情況下,母親不想讓女兒擔心、牽掛自己,也怕女兒會跟着自己流淚,所以努力忍住淚水,而這也正體現母親對女兒的愛。而面對着有淚不輕彈的兒子們,慈母落下眼淚,兒子們依然可以堅強地忍住心中複雜的感情,安慰母親,辭別母親。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解讀,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剛纔這幾位同學的分析非常到位,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啓示。”此時,同學們爆發一陣熱烈的掌聲,師生在交流各自理解的過程中,互相補充,教學相長。

案例分析:這節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時,在以上的三個教學片段中,筆者收穫頗豐。

首先,文本解讀應注重學生的理解性體驗,把說的權力還給學生。當課堂開始時,筆者明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後,強調了同學們解讀的重心是在於自己的內心感受,使他們改變以往的思維習慣,回答問題時更注意內心的感受,而非答案正確與否,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爲學生的解讀提供了一個自主體驗的平臺。陳施霖同學對“母親洗衣”畫面的描述,正是她通過合理的想象,將文本解讀與生活體驗結合,體現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這也正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性體驗。這種體驗不是老師告訴他們,更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但這卻比教師的講授來得更深刻。

其次,在解讀過程中,藉助學生的發現性體驗,尋找課堂切入點。學生的發現性體驗,是指學生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在與文本的交流中自主發現閱讀鑑賞點,以發現爲前提的閱讀體驗。片段二中,趙欽浩同學對文章中的幾個細節的解讀雖然比較零散,但正切合課堂教學重點,筆者捕捉到這個契機,將其作爲課堂切入點,過渡自然,且能爲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理解鋪設臺階。

最後,鼓勵學生個性化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個性化體驗是指由於讀者的個性及經歷各不相同,使得他們在解讀文本時會產生具有個性特點的理解與體驗。片段三中,師生表達出各自的理解,互相補充,理解不斷充實,不斷深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新課程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文本解讀這一環節中,學生的自主體驗是基礎,他們通過個體解讀中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可以獲得更深刻的直觀感受,並在解讀體驗中學會發現問題,而教師在課堂中也正是通過學生的交互,通過他們對問題的發現來完善教學流程的。同時,學生在自主體驗中所獲得的個性化體驗,往往是最有創造力的體驗,且是不可代替的,課堂上學生的個性化體驗的參與,爲學生自身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自我體驗的空間,也影響着教師的教學活動,對教師的成長起到一種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