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古詩二首雁門太守行別雲間教案設計【多篇】

古詩二首雁門太守行別雲間教案設計【多篇】

李賀 雁門太守行原文欣賞 篇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爲君死。

夏完淳 別雲間原文欣賞 篇二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古詩二首《雁門太守行》《別雲間》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誦讀、欣賞、背誦。

2、能力目標:對經典詩句的賞析評論。

3、情感目標: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及其難點

1、教學重點:熟讀成誦,並正確默寫。

2、教學難點:對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手段和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爲主,適當穿插朗讀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17-2-75)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學習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1、李賀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家居福昌之昌谷,後人因稱李昌谷。體貌細瘦、巨鼻,通眉,長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錦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他的母親見他做詩辛苦,責怪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他在《詠懷》詩中也說:“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鏡中聊自關,詎是南山期?”二十多歲便白髮飄落,那會有南山之壽?果然27歲就死了。李賀做詩務求新奇,人稱“奇才”“鬼才”。李賀詩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長吉歌詩匯解》最爲通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陳治國編《李賀研究資料》,輯錄歷朝詩評家對李賀及其詩歌的評論,非常有用。

關於本詩,唐人張固《幽閒鼓吹》證載一則趣聞:元和二年( 807)秋天,著名文學家韓愈任國子博士分司東都(洛陽),李賀帶着詩歌求見韓愈。愈“送客歸,極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首篇《雁門太守行》曰:‘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卻援帶,命邀之。”這首詩頭兩句就打動了韓愈,難怪後人把它視爲李賀的代表作。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城欲摧”來形容局勢的危急。

2、整體感知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3、背景鏈接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曲名。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所作《雁門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詩,寫邊城的寒苦和征戰。李賀這首七言古詩,借用樂府舊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4、重點字詞

①黑雲:比喻敵軍。摧:毀,毀壞。 ②甲光:鎧甲迎着太陽閃出的光。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開:發光。 ③角:軍中所吹的號角。 ④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濃豔得近似紫色。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裏寫斜暉掩映下,紫色更濃,塞上泥土猶如胭脂。 ⑤臨:抵達。易水:水名,在今河北易縣境內,戰國時荊軻去刺秦王,燕太子丹及衆人曾送至易水邊作別。 ⑥聲不起:聲音不響,這裏形容鼓聲低沉。 ⑦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相傳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上面放着千金,用來招攬人才。 ⑧玉龍:寶劍的代稱。

5、詩歌大意

敵軍似烏雲壓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秋色中,遍地響起軍號,號角聲直衝雲天;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豔得如紫色。寒風捲動着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溼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爲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爲他血戰到死!

6、賞析

前四句寫日落前情景。

“黑雲壓城城欲摧”,以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甲光向日金鱗開”,轉寫城內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戰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創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

後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顯然是潛師夜襲,一場苦戰。“易水”二字,使人聯想到戰國時刺客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北地的秋夜,風疾霜濃,連戰鼓也擂不響,但將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築,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奇才。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

7、小結

這首詩用濃墨重彩描繪戰爭場景,構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雲”“夜紫”的背景下,點染以“金鱗”“燕脂”“紅旗”“黃金臺”“玉龍”,畫面色彩斑讕。用以描繪悲壯慘烈的戰爭。

佈置作業

背背默默《雁門太守行》

第二課時(17-3-76)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學習夏完淳的《別雲間》

1、夏完淳簡介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將領、詩人。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5歲講《論語》,6歲熟經史,能詩文,時人許爲神童。14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允彝兵敗自殺,又與陳子龍等倡義,受魯王封爲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軍事。易敗被殺,他仍爲抗清而奔走。清順治四年(1647)夏間,完淳在家鄉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從容赴義。在被捕後的幾十天當中,吟詠不輟,留下了輝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獄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戰爭時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劇,在弘揚愛國主義、振奮民族精神、鞭撻漢奸國賊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2、整體感知

別雲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3、背景鏈接

這首詩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後押解離鄉時所作。詩的標題“別雲間”的“別”字,不是一般意義的告別、離別,而要理解爲難以再見的訣別、永別。他是抗清將領,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無疑,這一點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華亭人,這首詩爲什麼不題作“別松江”,而題作“別雲間”呢,原來,“雲間”是松江的別稱。西晉文學家陸雲,字士龍,家在華亭,對人自稱“雲間陸上龍”,於是後人就把松江稱爲雲間。此詩題作“別雲間”,實際上是一語雙關:從字面上看是別故鄉,而詩人內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雲間消失了。

4、重點字詞

①羈旅,長久漂泊外地。 ②南冠,古代南方楚國人戴的帽子,後爲囚犯的代稱。 ③泉路,黃泉路,死路。 ④毅魄,堅毅的魂魄。 ⑤靈旗,古代出徵時所用的一種戰旗,這裏指後繼者的隊伍。

5、詩歌大意

三年當中做了奔走他鄉之客,今天又做了俘虜。大好山河使人流下無限之淚,誰說過天地是寬闊無邊的呢!已經深知爲國犧牲的日子臨近了,但是想要和家鄉告別卻難而又難,在我不屈的魂靈回來的日子裏,將在空中注視着後繼的抗敵的旗幟。

6、賞析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詩從回憶三年來的抗清歷程寫起。三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而對於年僅17歲即遭殺害的作者來說,這一段充滿血淚的經歷卻是漫長的。“羈旅客”,是作者自謂。清順治四年(1647),夏完淳在家鄉松江被捕,解往南京。夏完淳因爲參加抗清鬥爭離開家鄉達三年之久,所以說“三年羈旅客”。 “今日又南冠”,一個“又”字充滿感嘆之情,顯得極爲悲苦。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眼看祖國山河淪陷敵手,詩人不禁淚流滿面,本欲振翼搏擊,誰知落入羅網,頓時覺得天地也變窄了。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已知死路近在眼前,但要與生我育我的故鄉訣別,心中還是難以割捨。“欲別故鄉難”,難在何處?抗清難成,老父殉國,家有老母……如今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難見故園和親人,所以“別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後,靈魂也會回來,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舉戰旗繼續鬥爭。

7、小結

這首訣別詩寫得滿紙血淚,一片丹心,風格慷慨悲涼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義凜然的正氣歌,詩中飽含的愛祖國、愛家鄉,爲之奮鬥而視死如歸的精神,幾百年來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不可估量的激勵人心的力量。

佈置作業

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默寫《古詩二首》,並解釋詩歌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