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泥塑教案(新版多篇)

泥塑教案(新版多篇)

泥塑教案 篇一

【關鍵詞】山西 寺觀 彩塑 技法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留下衆多的文化遺產,其中古代雕塑作品既有享譽中外的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但更多的是隱於鄉野古剎的彩塑造像,其分佈範圍之廣,時間跨度之大,遺存數量之衆,全國其他省份罕有其匹。根據山西省文物普查資料及柴澤俊、柴玉梅所著的《山西古代彩塑》一文中的統計,“山西省現存歷代寺觀泥質彩塑就有一萬三千餘尊,其中唐代彩塑八十二尊、五代彩塑十一尊、宋遼金彩塑三百九十四尊、元代彩塑三百八十六尊、明代彩塑五千九百七十八尊、清代彩塑約六千二百尊。”①寺觀彩塑與寺觀建築脣齒相依,存在古代建築的地方,一般都有彩塑遺存,越是年代久遠的寺觀,所存塑像越有多個朝代塑像共存的現象。筆者20年來遍覽全國各地石窟及寺觀,尤其近年來重點關注研究山西境內的古代寺觀彩塑藝術的形式語言、風格樣式及創作技法,因而在泥質彩塑塑造技法方面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現梳理如下與專家、同行探討。

一、彩塑塑造中的樣稿

如同今天做大型雕塑或是羣塑時,要有設計小稿一樣,傳統民間彩塑在塑造前也需要樣稿,這個樣稿可以是線描稿,即“粉本”,也可能是立體稿。這個樣稿也許是當時流行的樣式,如唐朝吳道子的“吳家樣”、周昉的“周家樣”、“水月觀音”;這是一個時代共性的樣式與風格;也許是家族或團體獨具特色的樣稿;也可能是某一地域相對穩定且有特色的樣式。古代畫塑工通常依據傳統的樣稿進行塑造,在塑造的同時融入個人對所塑對象的理解與情感。

當然,古代民間畫塑工遠沒有今天藝術家的自由,他們所表現的內容首先是爲了傳播宗教教義或在儀式中專用,因此受到要表現宗教教義及宗教儀式的嚴格制約。同時,各個時代畫塑工及信徒們演繹不同、理解不同,也會改變佛教、道教人物的造型。影響這種改變的因素很多,除了對彩塑樣式的影響外,還有時代樣式及坊間畫稿塑樣的傳承、供養人施資人對彩塑樣式的要求、民間藝術家個體對彩塑樣式的追求、地域壞境對彩塑樣式的影響等等。因此,民間彩塑的樣稿在民間畫塑工羣體中的傳承中既是相對穩定的,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二、彩塑的工序與流程

1.扎骨架,綁大形

首先,用木柱先立成一個十字形的骨架,高度以塑像的尺寸定,然後根據所塑對象的動態再綁出動作姿勢,包括四肢及變化較大的衣飾。一般多用木板、板皮等材料,以減輕重量方便掛泥爲原則。骨架紮好以後,再綁上一定的稻草、麥秸,即“束草爲胚”。這樣做一是爲了減輕塑像的重量,且能通風防潮,二是方便外層的塑泥更好地與內骨架結合(圖1、圖2)。我們從這兩尊唐代彩塑的殘,能清楚地看見塑像內部的結構與用料情況。長子(縣)法興寺在2000年修復損壞的塑像時,就從原塑像的內骨架上發現了題記,由此而知一些塑工在扎骨架時,有將塑像的塑繪者等內容的題記書寫於木板,並作爲骨架的一部分綁在塑像內以作記載的情況。②

2.上大泥,塑大型

所用塑泥取無污染、無雜質的地下深層泥土,經曬乾、碾碎、過濾後,再加水浸泡,並踩出泥性備用。上大泥的過程基本上分粗泥、中泥、細泥三個步驟,由裏及外,逐步完善。泥的摻和方法在《民間畫工史料》中有具體的比例,即:“粗泥——土七成,沙三成,加穀草、麥秸;中泥——土七成,沙三成,加麥糠;細泥——土七成,沙三成,加麻紙(毛頭紙,用水浸爛)”。③粗泥主要用於塑大型,把塑像所有有骨架的地方都用粗泥先裹一遍,與今天的學院泥塑方式相似,把骨架均勻地包裹其中,再用中泥把大形動態塑造出來,最後用細泥塑造局部與細節的變化,像頭飾、衣飾、人物身上佩戴的飾品、武士的鎧甲、腰帶等物品也可提前用預製泥範做好,適時裝配上即可。用細泥深入塑造時,注意細泥加上棉花或絲綿等相關輔材後一定要反覆揉搓,醒到熟透方可好用。

塑像完成後不可暴曬,必須陰乾,在乾燥的過程中,會因泥的乾溼不勻、收縮不均出現裂紋,需用細泥反覆修補,直到泥坯內外乾透爲止,之後對塑像表面進行處理磨平,使之平整光滑,便於後期的彩繪,並適時在塑像後背留下裝藏的位置,宗教傳統裝藏有裝各種各樣寶藏者,也有裝經卷書籍者,還有裝五穀雜糧的,不一而論,開光時由主持高僧裝入一併封上。

3.裝鑾敷彩

我國古代傳統彩塑一般都是塑繪結合,即“三分塑,七分繪”。此言雖有誇張,但確實說明塑與繪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塑造時留下一定的空間,由彩繪來表現完成,如須發、服飾面料的質感、肌膚感等,通過彩繪裝鑾使塑像變得光彩奪目,得到進一步昇華。

在前期泥塑完全乾透打磨完成後,“塑容繪質”工作隨即開始。首先,給塑胎上刷一層“明膠”,乾溼要把握好,之後貼一層麻紙,也稱“皮紙”或細紗布,再刷一層膠水,防止顏料向內滲透。其次,在塑胎上下罩一層混有膠質的白色顏料,也叫“出白”,其成分有高嶺土、雲母、白堊等。再次,當出白乾透之後,即可在素白的底子上起稿勾勒,同時在需要強調突出的部位,用瀝粉瀝出各種線條、圖案及紋飾,達到線條突出、圖案清晰、紋飾華麗、冠帶華美的效果。最後的工序是暈染敷彩,至此主要取決於塑工的繪畫水平的高低,由於彩繪用色難度較大,因此要求塑工不但得有高超的藝術素養、精湛的技術水平,還要具有在不同情況下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來實現目標的能力,即採取靈活多樣的敷彩裝鑾方式,來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圖3)此件作品的肌膚感與服飾柔軟感、華麗感均通過彩繪的過程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關於塑像貼金方面,可在個別需要貼金的部位先刷一層膠水,然後貼上金箔,先貼大面,再貼小面,均勻壓平壓實即可。關於施彩用金方面,《民間畫工史料》一書中也介紹了撥金彩錐(上五彩加彩錐)、倒雜月、上中五彩兼用彩錐、中五彩、下中五彩、下五彩④六種不同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單體的塑像,大的主尊像和與地面、牆體相連的較大塑像,無論是圓雕還是浮雕均在殿內現場製作彩繪,但也有一些滿堂塑像的寺觀,譬如隰縣小西天懸塑、長治觀音堂懸塑、藍田水陸庵懸塑這一類大型懸塑,一堂之中會有幾百尊或上千尊大小不等的人物,大者五六米高,小者僅四五釐米,而且亭臺樓閣、寶剎古塔、層巒疊嶂,花鳥魚蟲、珍禽異獸、人物貫穿其間,特別複雜,全部現場完成不太現實,可採取比較靈活的手法,將一些較小的人物、山石、雲彩、植物、欄杆、掛飾在其他地方做好,根據需要進行擺放或懸掛。(圖4、5、6)其塑造技法上,圓塑、懸塑、凸塑、組塑、貼塑、浮塑等手法交替使用,以營造特定的氛圍爲原則。

三、彩塑用色與用料

彩塑所用顏料方面,一般有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兩種,礦物質顏料有持久延年不易褪色之特點,故多爲選用,常用的礦物質顏料有石青、石綠、石黃、硃砂、鉛粉、赭石、白堊、金箔、銀箔等。植物顏料有藤黃、胭脂、洋紅、桃紅、紫羅蘭、燈焰、松煙等,植物顏料色彩鮮豔、透明,好使用,缺點是不耐光照、易褪色。使用媒介方面有水、膠、蛋白液、桐油、生漆、熟漆等。由於使用最多的是礦物質顏料,而且用量大,因此多數塑工都是親自研磨、淘澄、蒸煮,再分出顏料的層次來,使用後還得每次都要出膠,以防日後顏色發生黴暗現象,也很是麻煩。當然礦物質顏料也有一定的毒性,在防黴防蟲蛀方面還很有功效,而且覆蓋力強、色澤鮮豔持久。

關於塑像用材用料方面,在《元代畫塑記》⑤一書中幾乎以流水賬的方式記錄得非常詳細,因爲這些土木、紙絹、顏料等材料,不僅僅是在元代宮廷畫塑工們使用,應該是歷代的畫塑工均是如此,應是一脈相承的,而且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民間信仰所塑的各類泥質彩塑應大同小異。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對雲岡石窟的包泥彩塑修復用料記載中,有很多用料與此很相似。李燕飛、趙林毅等人所寫的《山西省介休市后土廟彩塑製作材料及工藝初探》一文中,採用了X—射線衍射法、偏光顯微鏡法對介休市后土廟明清彩塑製作所用的顏料、土質內的纖維材料進行研究後,所羅列的顏料及用材也極爲相似。⑥馬波在《雲南地方彩塑修復實例分析——筇竹寺五百羅漢彩塑修復》一文中也對顏料及採樣進行了分析,顏料用材也較爲相似。⑦因此,《元代畫塑記》對我們今天研究古代彩塑的技法很有參考價值。筆者摘錄一小段以印證前文所談。

“大德八年三月,奉皇后旨,守城隍廟人言,西世祖皇帝當令於城隍廟東建三清殿一所,其中未有聖像,及其餘神像有壞者亦多,可令阿尼哥塑三清聖像……用物,梵像畫局用赤金官箔五千七百八十、平陽土粉二百二十二斤、明膠一百一十斤、泥金三兩、生西碌五十四斤、上色心紅二十三斤、揀生石青一百一十斤、熟石大青三十斤、黃子紅七斤、黃丹二十一斤、回回青七斤、回回胭脂二斤、官粉三十三斤、瓦粉三十一斤、藤黃二斤、南細墨一斤、川色金一十五斤、出蠟局用黃土九石三鬥、西安祖紅二十五石、麻七百五十二斤、穰子八十束、淨砂二十七石、白綿紙四百一十六斤、方鐵條一百五十斤、莞豆鐵條一百一十一斤、菉豆鐵條二十五斤、黃米鐵條一百四十三斤、針鐵條五十八斤、黑頭髮六兩、睛目九對,木局造胎座等用赤枯木一十七條、松木一百一十七條、椵木二十三條、槐木五條、明膠一百一十四斤、鑌鐵局造釘線等用東簡鐵一千二百八斤、水和炭三千六百二十六斤。” ⑧

通過上述資料,我們不但可知從底座、塑像到彩繪所用材料,並且不同的工序由不同的部門來完成,涉及梵像畫局、木局、出蠟局、鑌鐵局四個部門,分工非常明確,可見在當時官方塑繪機構的規模的複雜及從業隊伍的龐大。

四、彩塑的創作者

中國古代寺觀彩塑多半出自民間畫工之手,所謂“畫工”,即職業繪畫者也。這裏的民間畫工包括“畫塑匠”,他們一般世代以繪畫爲職業,長期積累經驗,所以大都具有較高的水平。這些民間藝術家們從事美術工作的範圍非常廣泛,且隊伍十分龐大,很多畫工是父子相承,代代相傳,並且還有行會制度、作坊形式、師徒制度,對當時社會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當然,歷史上也還有很多著名的畫家及高僧也積極參與其中,更是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據資料記載,唐代的畫工繪畫和塑造是兼學的,不像今天繪畫、雕塑學科分得這麼細緻。“塑繪不分”“塑容繪質”是中國古代雕塑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種學習和工作的方法至今在民間彩塑隊伍中依然如此。過去畫行的職業範圍比較廣泛,並且需要一年四季配合不同的節日與風俗從事不同的美術活動,因此必須要掌握不同的技能。要想掌握多種技藝也非易事,“畫行中有句俗語:‘十年出一個秀才,十年出不了一個畫匠’。一個精幹的畫工要學會以下幾種手藝:壁畫、彩畫、燈畫、傳神、神軸、水陸、彩塑、紙紮、油漆、裱糊等。”⑨因爲民間畫工要生存必然適應社會多方面的要求,並且技藝還要嫺熟。與此相適應,山西自唐宋至明清保留了這麼多優秀的彩塑遺存,那都是些什麼樣的畫工領袖和畫工團體來完成的呢?

除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全唐文》《五代名畫補錄》等各種畫論及部分寺觀題記、碑刻中有部分文人畫家及個別傑出的民間畫工有記載外,大部分畫工是無從可考的。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古代匠人地位低下,並且過去歷代文人士大夫對民間藝人比較輕視,常以“雅”“俗”來區分“文人畫”與“匠人畫”,用以貶低畫工的作品,尤其“宋元以下‘文人畫’與‘匠人畫’分道揚鑣以後,作爲‘匠人’,因爲不登‘大雅’之堂,縱然在畫史上或者如永樂宮壁畫上那樣偶爾題名道姓,也很難找到爲之立傳的材料”。⑩另一方面,即使個別留下姓名的也是因爲“物勒功名,以考其誠”,以此來考驗工匠們的技藝程度及工作時的用心程度。其實,客觀來講,所謂“俗”只不過是因爲畫工的作品與文人畫相比較,更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更容易爲一般的民衆所喜歡而已。一般來說,畫工的畫或彩塑還往往受到同時代文人畫家的影響,因爲畫塑工們以此爲職業,爲了生計就必需考慮上層階級的喜好及廣大百姓的喜好,以期有更好的市場,因而,畫塑工們對待技藝方面不但是精益求精,而且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但是,由於社會地位的差別,使得大量優秀的民間畫工及他們的作品名不見經傳,默默無聞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爲我們今天的研究帶來諸多困惑和難度,但深入其中也依然可以發現很多線索及畫塑工的蹤跡。

總而言之,彩塑技法的研究對於深入瞭解掌握中國古代傳統寺觀彩塑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傳統彩塑的技法自身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程序嚴格、流程複雜,不但是一代一代的民間藝術家們在漫長實踐過程中的積累,更是他們在尊崇前人規範時的不斷創造與豐富,正因爲如此,才使得傳統彩塑歷經千年而流傳有序。我們研究技法看似形而下,但對古代傳統彩塑在今天的傳承延續而言,卻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注:文中圖片均由魏小杰拍攝)

註釋:

①柴澤俊,柴玉梅。山西古代彩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4.

②張宇飛。佛影——法興寺、崇慶寺、觀音堂彩塑賞析[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12.

③④⑨秦嶺雲。民間畫工史料[M].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52—54;24.

⑤佚名。元代畫塑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注:作者不詳,這本書原來是元朝《經世大典·工典》中的一部分,是當時官方作爲“官方塑作繪畫用料”的準則被記錄下來的,書中的時間段正是阿尼哥、劉元活躍時期).

⑥李燕飛,趙林毅等。山西省介休市后土廟彩塑製作材料及工藝初探[J].文博,2009(6):118—121.

⑦馬波。雲南地方彩塑修復實例分析——筇竹寺五百羅漢彩塑修復[J].文博,2009(6):136—142.

⑧佚名。元代畫塑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11—13.

泥塑教案 篇二

去年8月15日,迄今爲止全國最長的一座城市雕塑――嘉峪關市中心廣場“千秋雄關”花崗石巨雕正式落成了。這座雕塑長125米,高5米,整個構圖以黑山岩畫爲開篇,追溯魏晉,演繹漢唐,張揚絲路文明之流韻,謳歌當代創業者之英風。中間用一道彩虹,銜接歷史與未來,以詩意的想象,向人們描繪了嘉峪關明天的美景。

如此巨大的雕塑工程,業內人士估計,至少得用三年時間方能完成。但事實上這座雕塑從提出構想到完成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在落成典禮上,當有人說:真該爲我們的這座雕塑,爲我們的藝術家們申請吉尼斯紀錄。一位面目清秀的中年男子卻悄然淚下……

他就是這座雕塑的設計者,也是整個工程的主持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剛剛跨入不惑之年的碩士生導師藺寶鋼。

前不久,記者專門採訪了藺教授和他的“千秋雄關”。

有人擔心:如此宏闊的廣場,該用多大的雕塑才能凸現出雕塑藝術的立體美呢?年輕的寶鋼拿得下來麼?

嘉峪關的雄關廣場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王軍教授設計的。這個佔地10萬8千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必將成爲嘉峪關市當代最具象徵性的建築。然而,當廣場初見雛形時,設計師和當地政府首腦們幾乎同時想到了一個問題:廣場顯得過於空曠,似乎還缺點什麼?

雕塑!對,城市雕塑,過於空曠坦蕩的廣場上需要一個立體的雕塑。

這時,王老師想到了藺寶鋼。

應當說,在雕塑界,年僅39歲的藺寶鋼還稱不上名滿天下的大家,但這位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卻聰明、勤奮、敬業。近幾年來,他不僅在全國有影響的美術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美術作品和學術論文,而且在大型壁畫和城市雕塑方面也頗有建樹。

早在1987年,初出茅廬的藺寶鋼就爲河南鄭州的人民大會堂創作了長達25米的大型壁畫《遠古的迴音》,此舉曾轟動中原,也引起了全國美術界的關注,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均給予了高度讚揚。而他的城市雕塑也以獨特的設計、精巧的造型贏得了省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在省城西安,在塞上名城榆林,在巴山漢水,在關中大地,隨處可見藺寶鋼的雕塑。於此同時,藺寶鋼爲山西、河南、江西等地設計的雕塑也受到當地人的青睞。藺寶鋼也因此而被校方任命爲城市雕塑研究所所長。

但是,王老師還是有點擔心:如此宏闊的廣場,該用多大的雕塑才能凸現出雕塑藝術的立體美呢?年輕的寶鋼拿得下來麼?

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王老師向嘉峪關市的領導推薦了藺寶鋼,得到的答覆是:不妨請他來看看。

2001年8月14日,藺寶鋼啓程趕赴甘肅。也許是旅遊旺季的緣故,西去的列車竟然全部滿員,連一張硬座票也買不到。在擁擠的車廂裏,一位大學副教授就如一個外出打工的民工一樣站在走道上,忍受着被人推來搡去的尷尬,忍受着腰痠背痛的苦楚。白天還好熬,夜間,當座位上的旅客靠在座位上鼾聲響起時,藺教授的眼皮就怎麼也“撐”不開了,身子由不得東倒西歪起來……

次日清晨,車到嘉峪關,寶鋼累得身子如同散了架一般。

好在車站有市政府派來接他的車。

藺寶鋼不是個輕狂浮躁的人,這位工人家庭出身的美術家在公衆場合多少還有些靦腆。當他聽完王軍老師關於廣場雕塑的想法後,深思良久纔對王老師說:“這麼大的工程,王老師,請讓我想想。……”

藺寶鋼在嘉峪關呆了三天。這三天裏,他走遍了這座小城的城郊,又登上嘉峪關的城樓南望祁連,北望大漠,用心去感受這歷史雄關的蒼茫氣韻。曙光初照的清晨,星月朦朧的夜晚,他在雄關廣場上時而閒庭信步,時而凝眉沉思,在塞上秋風的吹拂下放飛思緒……

1/30的草圖既是嘉峪關千年歷史的濃縮,也寄託着嘉峪關16萬市民明天的夢想!

8月18日,藺寶鋼回到西安。顧不得與妻兒敘談,他將自己關進書房,開始了緊張地構思。

這時,他已經隱隱地意識到:這將是對自己才智與魄力的一場最嚴峻的測試!

離開嘉峪關時,他向當地有關人士借了11本書。這些書幾乎包容了嘉峪關全部的歷史、文化、風情、建築之精髓。他要把握小城的脈搏,解讀小城的靈魂。

讀書、構思、畫草圖……藺寶鋼像金庸筆下的俠士一般,“閉關修煉”了兩個月。

10月18日,藺寶鋼再次來到嘉峪關。這次,他帶來了自己“修煉”的成果,一幅4.8米的城市雕塑草圖。他說:這只是設計中的三十分之一。

1/30的草圖既是嘉峪關千年歷史的濃縮,也寄託着嘉峪關16萬市民明天的夢想!

草圖傳到吳葆貞市長手裏。吳市長爲藝術家奇妙而大膽的構思而拍案叫絕,但也爲這鴻篇鉅製而擔憂:這該花多少錢啊?以嘉峪關目前的經濟實力,這是不是太奢侈了?但市長總是下不了忍痛割愛的決心。

於是,10月21日,嘉峪關市建委大會議室裏,聚齊了全市文化、政治、經濟界的各路精英。市長風趣地說:這叫小諸葛會。請大家就藺教授的雕塑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論證。

雖然生性溫和靦腆,但畢竟在大學講臺上站了十幾個春秋,面對着嘉峪關市的數十位小諸葛,藺寶鋼不慌不忙,手指着懸掛於牆上的設計草圖,從容道來――

他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魂魄,而嘉峪關作爲長城的終點,其雄渾壯觀舉世罕見。如果把長城比做一首詩,嘉峪關就是詩中的點睛之筆,神來之筆!現在的嘉峪關已經吸引了中外旅客的目光,將來的嘉峪關將會成爲西部旅遊的熱點。古老的嘉峪關有理由以更新更美的城市建築襯托歷史的輝煌,回答時代的呼喚……

他說:城市雕塑其所以風靡世界,是因爲城市雕塑是集藝術性、工程性、建築性爲一體的綜合藝術,一個好的城市雕塑必將成爲一個城市的象徵,一個城市文明的標識……

接着他便講述了自己這件作品的創意和特點……

會場上響起熱烈的掌聲。

藺寶鋼以精彩的演說語驚四座,以壯美的構圖征服了人心。“小諸葛”們異口同聲:就按藺教授的設計辦!

三天後,市上召開“四大班子”聯席會議,一致通過了在廣場上修建城市雕塑的方案。

回到西安後,藺寶鋼和他的助手們用了20天時間做了個原大的1/10的泥塑模型,請嘉峪關的領導們來看。12月5日,嘉峪關市市長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正式簽約。考慮到該市的經濟狀況,校方主動將原先預算的工程造價削減了20萬元。

藺寶鋼說:“不是爲錢,真的是應當感謝甲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做泥塑用了多少泥巴,沒有計算,而從祁連山運來的山丹花崗石卻實實在在地讓十幾輛康巴斯汽車整整跑了一個多月。

繪畫是平面美術,雕塑是立體藝術,將平面勾勒的圖案變成豐滿的水體造型是一項艱苦的工程。雕塑家首先是優秀的畫家,其次便是出大力流大汗的能工巧匠。

將設計中的125米長、5米高的雕塑用泥巴做成泥塑,再根據泥塑做成模型,再將模型運到嘉峪關;從祁連山採得花崗岩石,一車車運來,照模型鑿出大樣,最後由設計師一錘錘地雕刻出圖案的細部……工程之浩大繁雜比蓋一座賓館難得多!

做泥塑用了多少泥巴,沒有計算,而從祁連山運來的山丹花崗石卻實實在在地讓十幾輛康巴斯汽車整整跑了一個多月。

2002年元月3日,藺寶鋼和他的助手,也是整體設計的參與者蔣逸公、姜濤、郝映明、劉瑞一同走進了泥塑工作室。這是個寒風呼嘯的嚴冬,而室內卻沒有暖氣。書生們的手抓起冰冷的泥巴,不一會兒手指頭就不聽使喚了。藺寶鋼只好在屋裏生起幾個炭火爐。爐火帶來了溫暖,卻也帶來了熗人的煙味。幾個人就這樣在煙熏火燎中進行藝術的創造,直到春節前的大年三十,幾個人才拖着疲憊的身子走出工作室。大年初五,法定的假日尚未結束,工作室裏就又忙活起來……

爲了趕上秋天在嘉峪關召開的全國中小城市建築戰略研討會,嘉峪關市的領導曾拜託諸位老師,一定要在八個月內完成,讓這巨型雕塑爲嘉峪關人壯壯臉!

時間實在是太緊了!藺寶鋼大膽採用了泥塑和石雕交叉進行的辦法,即做好一段泥塑便將模具運往現場,由現場上的工匠們先做大樣。

現場上的56位石匠是從河北請來的。此時嘉峪關的氣溫已降至20度以下,滴水成冰,工匠們又是在露天廣場上與冰涼堅硬的石頭打交道,真是不堪其苦!正當藺寶鋼和他的夥伴們在泥裏水裏忙得不可開交時,嘉峪關打來電話:工匠們不幹了,罷工了……

作爲總設計師兼工程負責人,藺寶鋼只得連夜西進隴上。

廣場上的朔風吹得人站立不穩,腳手架上掛着半尺長的冰凌子,地面上覆蓋着厚厚的冰雪……看到這一切,藺寶鋼心軟了。他知道:在這裏一切空洞的說教都會沾上“殘酷”的色彩!但工程是不能停的。那麼,惟一的辦法就是給工匠們增加酬勞,哪怕校方賠本……

安頓好現場,藺寶鋼又連夜返回西安。

學校已經放假了,偌大的一個校園裏,只有泥塑工作室裏幾個人在緊張地工作着。從清晨直到深夜,那燈光,一直亮着。下雪了,雪落無聲,校園裏銀裝素裹,一派靜謐。深夜,幾位藝術家踏着積雪,從寂靜的校園裏走出來,工作服上沾滿了泥水,像野戰中士兵的迷彩服……這一天,哪個人手上沒捏弄過成噸的泥巴!累嗎?累。但走在雪地上的他們心裏卻洋溢着激情。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們手裏演繹出創造的神奇,變成了遠古的狩獵者,變成了絲綢之路的文明使者,變成了威武的戰士,剛強的工人,變成了瑰麗的歷史畫卷……每當想到這裏,藺寶鋼和他的夥伴們便在輕盈的雪花中談笑風生,總結着今天的成敗,商討着明天的進程……

5月10日,西安的泥塑、模型全部完成。而早在4月中旬,藺寶鋼就開始了西安――嘉峪關之間的穿梭往來。偏偏這期間學校的藝術學院成立,藺寶鋼出任副院長。學校的工作要管;西安的工程臨近收尾;嘉峪關的現場已全面鋪開……藺寶鋼像一臺高速旋轉的機器日夜不歇。從4月中旬到8月中旬,藺寶鋼竟九赴嘉峪關。回一趟西安也是上午到,下午走,中間一天一夜在火車上顛簸。

眼看到了赤日炎炎的夏天,雕塑的大樣已經在雄關廣場上立起來了。大樣就是輪廓,而要使輪廓變成形神兼備,生動傳神的藝術品,靠石匠們是不行的,必須由雕塑師自己動手精雕細刻。

頭上戴一頂遮陽的草帽,手裏攥着榔頭、斧砧的藺寶鋼登上施工的腳手架。爲了防止鑿打下來的碎石傷及面部,寶鋼在草帽下壓着一塊長長的白布,護住臉和脖子,那樣子活像個從阿拉伯國家來的伊斯蘭教徒。這座雕塑上面,僅古今人物就有88個,每個人的形態神態都不一樣,藺寶鋼要用榔頭、斧頭、砧子一下一下地雕鑿出來,一個眼神,一個嘴角的微笑都必須用雕塑家的心去感悟,去雕鑿,去創造。嘉峪關地處隴上高原,紫外線照射極強,那草帽那布罩是遮擋不住的。幾天下來,藺寶鋼臉就曬成了黑炭。哐鐺哐鐺的錘聲、斧藺寶鋼:創造城雕奇蹟的人聲從早上9點響到晚上11點,胳膊腫了,手掌破了,汗與血凝在一起了,錘聲還在響……現場上不時有市上的領導帶着外地客人蔘觀。主人向客人介紹:這就是雕塑的設計者,藺教授。客人半信半疑:沒搞錯吧,這不是位民工麼?

在烈日下,在風雨中,在戈壁沙漠揚起的沙塵裏,藺寶鋼斧錘的交響演奏着創造的樂章,生命的旋律!

泥塑教案 篇三

【關鍵詞】 鳳翔泥塑;產品開發;品牌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然而其審美和實用功能正隨着人們觀念的變化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何傳承和保護這一民族文化遺產成了如今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通過產品開發、品牌推廣等途徑是其走出目前的窘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有效途徑。

一、鳳翔彩繪泥塑及其藝術特徵

1、鳳翔彩繪泥塑的基本種類

鳳翔泥塑的花色品種多達170多個,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 其按照不同的類別可分爲:泥玩具(主要是動物造型,多爲十二生肖)、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立人(主要爲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等。

2、鳳翔彩繪泥塑的藝術特徵

鳳翔彩繪泥塑多以植物的花、葉、莖、蔓等作爲裝飾圖案,以紅與綠作爲主要的裝飾色彩,是農業文化的產物。在造型上,雖然不刻意追求寫實效果,但又不粗略,它誇張又有度,簡潔又不粗糙,給人一種和諧、明快、豔麗大方的審美享受。在色彩上,其主要以黑白兩色勾勒圖案,以紅、綠、黃爲主色,並搭配少量其它顏色進行裝飾,色彩對比強烈、裝飾感極強。鳳翔泥塑既不失粗獷不羈的陽剛之美,又不是精巧細緻的柔和之美,在圖案應用上它細膩而有法度,在色彩上它含蓄而不失大膽,其強烈的造型和色彩對比,給人留下強烈視覺印象。

二、產品開發

1、產品開發的必要性

隨着工業文明的發展,作爲農耕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鳳翔泥塑的形式及內涵已經不能完全反映工業文化的內容,因而其漸漸被邊緣化。因此,鳳翔彩繪泥塑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推出新的能夠反映當下社會審美習慣的產品,並通過商業途徑獲取利潤,進而對其藝術載體的物質存在進行反哺,並使其得以存在和發展。

2、產品開發的方式

如果不對其產品進行推陳出新,其製作工藝只能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博物館供人們懷念,使其不能有效的與時下社會進行互動,不能不說是極大的遺憾。因此,應當嘗試從材質、色料的應用以及設計理念的更新、圖案和色彩的應用等方面對其進行更新,使其具有時代感。比如用玻璃鋼代替泥土;用丙烯顏料代替植物和礦物質顏料;圖案和色彩的應用融入工業化的設計元素;用巨型的城市雕塑形式替代傳統的“耍活”的功用等,使其煥發新的活力。任何藝術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其結果只有消亡。

三、品牌的推廣

存在於商業社會的民間藝術如果不具備商業競爭意識,是很難存在和延續的。因此,作爲商品的鳳翔彩繪泥塑,其品牌的推廣顯得尤爲重要。

1、標誌設計

標誌是商品識別的重要因素,鳳翔泥塑目前還缺乏統一的具有時代感的標誌,設計以及申請鳳翔泥塑專門的標誌亟待進行。標誌的設計不能脫離鳳翔泥塑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內涵,而應該在形式語言和文化內涵上與鳳翔乃至關中文化的內在上基本統一。鳳翔泥塑以六營村最爲著名,所以在設計標誌時以“六營村”作爲主要設計對象,也可以把其傳統紋樣、色彩作爲標誌設計的主要元素,這樣可以爭強其作爲商品的識別性。

2、產品包裝

產品包裝的主要圖案在表現方法上可以採用照片寫實、手繪插圖、電腦處理等手法進行,圖案的色彩可以吸收彩繪泥塑的基本元素,比如由花、葉等組成的圖案,色彩可以用“大紅大綠”等。圖案的寓意最好能表現出一定地域,民俗、人文特徵。次要圖案可以採用諸如“喜鵲”、“蝙蝠”、“石榴”等等具有一定寓意的元素,以此來體現其傳統文化的性質。另外,也可以採用青銅器裝飾紋樣、畫像石、瓦當紋等。另外,包裝上除了商品的標誌外,還應當註明一些行業認證或是流通符號,比方說綠色環保標識、回收再生標識、防震防水防壓等流通標識,以增加包裝的規整性。

現在六營村的很多藝人都在提倡創新,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成功創新的泥塑作品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傳統的繼承,這些創新都是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鳳翔泥塑風格基礎上的一種創新。所以在我們的包裝上,也應借鑑這一點,不管我們怎樣打散重構還是進行傳統風格的創新應用,都不能脫離鳳翔泥塑的原本藝術風格,而應該在審美精神層面以及鳳翔甚至陝西的文化內涵上保持內在的基本統一。

3、品牌推廣的途徑

鳳翔彩繪泥塑的品牌推廣應當將傳統的平面媒體和多媒體、網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宣傳。首先設計精美的海報、招貼並利用報刊、廣告牌等形式進行宣傳;其次,利用電視等多媒體等途徑對其進行大範圍、長時間的宣傳;再次,利用時下已經廣泛普及的電腦網絡進行宣傳。通過這些宣傳途徑,讓人們首先對鳳翔彩繪泥塑在感官上有個感性的認識,並逐漸對其文化價值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進而達到品牌推廣的目的。

四、結語

要想使鳳翔泥塑真正成爲一個成功的品牌,我們有必要對它確定一個合適的品牌形象。對於鳳翔泥塑的視覺設計,一定要有吸引力,具備鳳翔審美特色的因素,滿足鳳翔泥塑多方面的功能需求,符合當前包裝的綠色環保要求。我們可以針對鳳翔泥塑特有的傳統文化,賦予其一定的文化符號,讓消費者多些對鳳翔泥塑的接受與瞭解,增加他們對鳳翔泥塑的深刻印象,進而對傳統文化進行認識性的傳播。只有具備良好的功能,鳳翔泥塑包裝才能形成自身獨立的價值,才能被衆多消費者接受,才能成爲鳳翔泥塑發展的積極因素。

總之,要想使鳳翔泥塑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並得到新的發展,就應當利用創造性思維方式對其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進行新的有益的補充,並通過品牌戰略對其進行商業推廣,用所獲得的商業價值爲其藝術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從而使得對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得到保護。值得注意的是:彩繪泥塑的傳統形式元素以及傳統文化內涵當中有價值的部分應當保留,否則就不是對鳳翔彩繪泥塑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趙吉惠,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雅楠,鳳翔泥塑色彩應用特徵與審美內涵的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9.

[3] 許欣,鳳翔泥塑中的符號語義傳達[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5.

[4] 仇文君(導師:武小明;鄧心泉),鳳翔泥塑工藝品的整體包裝設計研究,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3.6.1.

泥塑教案 篇四

美術教育 教學效果 審美情趣

近年來,我國的兒童美術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在廣大農村及邊遠貧困地區,美育在幼兒園教學中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仍然是整個幼兒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環節。農村的經濟物質條件落後,軟硬件配備都難以達到理想的程度,這成爲阻礙農村兒童美術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經濟上的貧困並不意味着美術資源的貧乏。在農村地區。例如山東淄博,就有陶瓷、琉璃、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如果我們將這些民間美術形式運用到兒童美術課堂上,就能夠使之成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並能夠通過民間藝術等形式陶冶幼兒情操、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筆者在《民間美術在農村兒童美術教學中的實施》課題研究中,選擇了淄博農村地區的幼兒園和國小爲試點,進行了將民間美術帶入兒童美術課堂的實驗。下面通過兩個典型案例,對我們的探索做一個整理。

案例一:(施教對象:幼兒園大班)

一、活動目標

通過泥塑欣賞教育,讓幼兒初步瞭解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對民間藝術活動產生興趣。讓幼兒感受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圖、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讓兒童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的到美的享受。

二、活動準備

民間泥塑作品;麪塑作品。

三、活動過程

1.通過一首民謠的學習進行導入:寶寶哭,找媽媽,媽媽捏個泥娃娃,逗得寶寶樂哈哈。

2.老師拿出準備好的多個少數民族泥塑娃娃,擺放在桌上,展示給兒童看並講解。

師:這些個漂亮的泥娃娃,都穿着不同民族的漂亮服飾,小朋友們知不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少個民族呢?……(結合泥塑娃娃,講解不同的民族,激發幼兒對國家的熱愛及自豪感。)

3.組織一個玩偶劇。

師:這些漂亮的娃娃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但是都是中國娃娃,他們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呢,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愛好。

幼兒興致盎然的觀看老師表演玩偶劇,並積極的爲自己喜歡的玩偶設置角色和劇情。

4.老師講述泥塑娃娃的起源,給幼兒講泥人張的故事。

師: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泥娃娃的來歷嗎?(通過泥人張的故事讓幼兒瞭解我國民間藝術的魅力。)

5.老師繼續拿出更多的泥塑、麪塑作品分發給幼兒,讓幼兒更近距離的觀察藝術品並進行討論。

6.請個別幼兒到講臺上分析自己喜歡的泥塑(麪塑)作品,說出它的顏色、形狀和特別惹人喜愛的地方。

案例分析:

首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來獲得對民間藝術的體驗。在學唱民謠、玩偶劇和幼兒自主討論發言的環節裏,幼兒表現出強烈的表達慾望,因此,教師給予了充分的時間,並一直以接納、讚許、鼓勵的態度評價幼兒自主表現,使幼兒始終處在欣喜、放鬆的心理氛圍中,從而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對所見事物的認識,並以此使幼兒對我國的民間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出幼兒的探索欲和求知慾,並在此過程中達成得到審美體驗這一最終目的。

其次,在欣賞藝術品和聽故事兩個環節中,幼兒所體現出的專注和好奇,證明了民間藝術欣賞對於幼兒來說是非常適合的,生動的形象和鮮豔的色彩,對幼兒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仍然重視幼兒自身感受的表達,採用與幼兒問答、討論等互動形式,始終以平等的身份引導幼兒,使幼兒在全身心參與到美術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藝術體驗。

案例二:(施教對象:幼兒園大班)

一、活動目標

用漂亮的軟陶泥代替雕塑泥,讓幼兒在玩軟陶的過程中體會到美術活動的樂趣並體驗民間美術的魅力。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使幼兒體驗到相互合作和獲得成功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彩色軟陶土多塊;各種工具

三、活動過程

1.設置問題,引發兒童的好奇,從而導入課題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玩的東西,軟軟的、綿綿的、五顏六色的,我們呀,可以用它做出很多可愛的小玩意,大家猜猜看,是什麼?(幼兒們七嘴八舌的討論發言)

教師拿出幾塊彩色軟陶泥,展示給幼兒看,立刻又引起了一陣討論。有的幼兒說:“這是什麼呀?”有的幼兒說:“這是大塊的橡皮泥!”

師:老師來告訴大家,這叫軟陶泥!(進行簡單的介紹)小朋友們還記不記得,昨天的課上,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泥娃娃呀?今天,我們就用老師帶給大家的軟陶泥,試着做一個自己喜歡的陶泥娃娃,好不好?

2.教師簡單的示範如何搓泥後,把各色陶泥分發給每個幼兒。

3.幼兒進行泥塑活動,教師進行指導。

4.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老師評價幼兒的作品。

師:你剛纔做出了什麼?是怎麼做的?

5.再組織一次玩偶劇,幼兒主動報名,拿着自己製作的陶泥娃娃到臺前來表演。

案例分析:在這一次的美術活動中,幼兒鍛鍊了動手能力,對我國的民間藝術又有了更深的喜愛。爲了方便開展,筆者選擇了易操作、易購買、色彩漂亮的軟陶泥爲媒介,對於幼兒來說,較之普通雕塑泥更加有吸引力,且更加衛生。但是價格較雕塑泥略高,對於更加貧困的農村和地區來說,長期開展仍有難度。可以興趣班或選修課、短期課等形式,讓幼兒有所接觸和了解。麪塑、草編、剪紙等美術活動,也可以在適齡的兒童中開展。活動結束後,教師開設了展覽角,展示幼兒親手製作出的民間美術作品,同時也起到了美化裝飾教室的作用,增加了幼兒教室的藝術氛圍。

通過以上案例,發現在農村幼兒園美術課堂中引入民間美術能夠進一步充實本不豐富的課堂資源,利用民間美術來改善農村的幼兒美術教學是切實可行的。民間美術種類多,在農村環境中收集方便,操作性強,可塑性大,便於幼兒操作。如草編,可進行平面粘貼,拼接圖案,又可進行日常用品的編織和立體工藝品的製作。由於民間美術在農村幼兒美術中的可操作性,我們可以利用其來增強幼兒的各方面的能力。

民間美術貼近農村幼兒的生活,具有其他美術形式所不具備的有親切感,很容易被農村幼兒接受。且材料種類繁多,可塑性大,操作性強,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美術課程的開展,開發和利用這些民間美術資源,可降低學校的費用開支,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在農村幼兒園開設,對基礎美術教學的發展起着非常積極的作用。幼兒在自己所熟悉的民間美術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學校也達到了美育的目的,並對民間藝術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衡莎。對農村美術教學的探究[J].雙語學習,2007,(8M).

泥塑教案 篇五

關鍵詞:蘇州泥塑;傳承創新;引入課堂

一、蘇州泥塑的歷史與現狀

蘇州泥塑起源於歷史文化古城——蘇州,與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爲中國四大泥塑。它有着悠久、輝煌的歷史,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蘇州泥塑確定了鮮明的特點和堅定的泥塑地位。蘇州泥塑工藝以前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帶,所以又稱“虎丘泥人”。《吳縣誌》:“宋時有袁遇昌,吳之木瀆人,以捏嬰孩,名揚四方。蘇州泥塑是蘇州特有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也是研究中國雕塑藝術的珍貴資料,更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它集民俗、宗教、雕塑、繪畫、書法等於一身,並具有藝術、歷史、觀賞、收藏等價值,因此它的良好發展,對於今天民族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具有較大的意義。現如今隨着老藝人的離世,技藝高超的虎丘泥人面臨着失傳的危機。因此把蘇州泥塑引入課堂,讓青少年瞭解蘇州泥塑、愛上蘇州泥塑,這對蘇州泥塑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以課堂爲載體,推進蘇州泥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1.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培養學生對蘇州泥塑的興趣。新課標指出:美術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手,樂於表現。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利用當地周邊資源,例如:請蘇州泥塑的傳承人朱文茜老師來爲同學們做講座、現場爲同學們展示技藝等。讓學生們瞭解到我們身邊還有如此精彩的民間傳統藝術。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2.選取具有地方特色的課題,將蘇州泥塑引入課堂。蘇州泥塑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大型泥塑,即廟宇的神佛塑像,稱“蘇幫”泥塑;另一類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①大型泥塑,即廟宇的神佛塑像,稱“蘇幫”泥塑。蘇州神佛塑像是傳統工藝的一種,其作品以細膩、傳神、雅緻而著名。泥塑最大的優勢是取材方便,一般取當地的山泥,接着就是釘骨架、配製泥(將泥進行粗、細加工)、上泥、彩繪或裝金,每個大步驟裏面還分若干條小步驟。完成一件作品起碼要一兩年。蘇州大型泥塑既融合了雕塑、色彩、圖案、繪畫等藝術,又涉及光學、透視學、力學、建築學、材料學等學科。是一項技藝獨特的傳統民間工藝。②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之所以稱作虎丘泥人是因爲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邊的粘土,叫滋泥。這種土黑、細、粘,非常適宜做小品泥人。虎丘泥人又分四種:第一種是捏像,;第二種是戲文人物;第三種叫落膝骱,它的頭和腿是泥做的,其他的各種關節用木頭做,可以活動;第四種叫絹衣人物,用稻草麻絲做身體,再用鐵絲定型,外加絹衣。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一般選擇製作泥塑小品。蘇州泥塑的製作流程包括和泥、擀泥餅等多個環節,這幾個環節是製作所有的泥塑都必須經歷的相同工序,以製作“江南水鄉女”這一課爲例。首先,製作泥餅。首先揪取一塊泥團,用擀麪杖將泥團慢慢擀成餅狀,對形狀沒有特殊的要求,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要注意所擀成的泥餅一定要比模子稍大一點;第二步,入模。同學們可以直接捏出泥胚,也可以選取事先做好的石膏模,把它平放在桌子上,將擀好的泥餅對準模子放進去,就要進行按模,要壓緊泥餅,使其緊貼於模片上,之後將泥餅多餘的部分去掉,將邊緣部分捏平整,並且再次按模,模子上凹下去的地方都是五官,一定要仔細處理好;第三步,出模。由於所使用的模子是石膏製作的,而泥餅與模子的乾溼程度不一樣,所以脫模十分方便,我們只要小心翼翼地將泥片提出放到桌子上即可;第四步,上漿,在民間又被稱之爲“上白粉”,這道工序要進行兩遍,首先,我們將準備好的太白粉漿直接淋到作品上,反覆進行三四次,以將各個部分都淋一遍,淋完後要置於陰處晾乾。然後,用砂紙進行打磨,待各個部分都打磨光滑以後,按照第一遍上漿的方法再淋一遍即可,這樣可以形成一層光滑的保護層,能使上彩後色澤更加鮮豔,同時還能起到防水的作用;第五步,勾線。線條是造型的根本,彩繪泥塑中的線條有主線、分線、隨線、饒線之分,各自有各自的特點;第六步,上彩。上彩又被人們稱之爲“着色”,在民間,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可見上彩的至關重要。用毛筆精心繪製出蘇州傳統服飾紋樣,再上一層清漆,起到保護作用。這樣一件具有濃厚蘇州地方特色的蘇州泥塑作品就完成了。

三、課後進行拓展學習,加深瞭解蘇州泥塑

我校地處蘇州古城桃花塢地區,這裏歷史資源非常豐富。學校還成立了以學習和傳承蘇州泥塑爲宗旨的《桃塢泥塑社團》,聘請了蘇州泥塑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國家一級工藝大師朱文茜老師作爲外聘老師。在朱文茜老師的言傳身教下,同學們對這項傳統技藝興趣非常濃厚。朱老師還將現在的流行元素融入到傳統技藝中。教孩子們捏加菲貓、喜羊羊、植物大戰殭屍等。同學們在學習製作這些喜聞樂見的作品時即初步掌握了泥塑的基本技法,又能製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參與熱情空前高漲。除了社團活動中動手學習泥塑技法,同學們還在課餘時間通過網站查詢相關資料,參觀學校附近的蘇州泥塑傳習所,欣賞精美的傳統泥塑作品,進一步體會蘇州泥塑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蘇州泥塑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源遠流長,歷久彌新,以其生動、活潑、趣味的藝術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讓學生學習泥塑,可以促進這一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情操。融實踐性、趣味性、創作性爲一體的蘇州泥塑,不僅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而且可以使學生感受蘇州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學生們通過學習,不僅要成爲蘇州泥塑的繼承者,更要成爲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讓這項珍貴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泥塑教案 篇六

關鍵詞:泥塑虎面;青銅器饕餮紋;造型;形式美;相似

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鳳翔泥塑主要分佈於陝西鳳翔城關鎮的六營村,據當地村民傳說:“明興武五年間(公元1370元),明太祖朱元璋派李文兵在鳳翔一帶“兵屯”駐守,後來朝廷撒銷了屯兵制,兵屯的第六營士兵沒有走,遂在當地安頓下來,開荒種地,逐漸形成村落六營村。這些士兵中有些人非常擅長陶瓷手藝,閒暇時間便和土爲泥,捏製成各種造型的“泥耍”添上顏色當做玩具。後來軍士轉化爲這裏的居民,利用當地非常有粘性的闆闆土,捏造泥人,制模彩繪,或送人或拿到廟會上出售,使之成爲一門營生。當地老百姓置這種泥塑於家中,起到鎮宅、辟邪、護佑、增歲,納福的作用。然而學術界卻認爲鳳翔泥塑這一藝術形式並不僅僅起源於明朝。鳳翔位於關中西部,姜炎文化於周秦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發源,據《鳳翔縣誌》記載:“縣境內發掘出土的春秋戰國、漢、唐時期的古墓隨葬物品中,有各種形態的動物、人物陶俑,如虎、牛、豬、狗、羊等,其形制相似於今日之泥塑。”由此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順着歷史的長河逆流而上,我們甚至可以從先秦青銅文明時期中找到鳳翔泥塑的影子與雛形,例如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獸面馬冠飾、當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秦國金虎符等,其中最能體現鳳翔泥塑的特徵的便是先秦文化中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獸面紋)。這些紋飾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對鳳翔泥塑起着深遠的影響。在這裏,我們從饕餮紋出發,來探討鳳翔泥塑對於這一古老紋飾的繼承與發展。

饕餮,是傳說中龍的第五子,是一種存在於傳說、想象的神祕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而饕餮紋也叫獸面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據多數學者考證其源自於紅山、龍山、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經歷夏代之後發展成爲殷商時期青銅器上的主要紋飾。饕餮紋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貪吃無厭並具有神祕色彩的怪獸,生有角、爪、尾,其實是以常見的虎、羊、牛爲原型創造的。類似與龍,麒麟等神話怪獸。它造型生動,極具衝擊性的視覺美感。兇猛莊嚴中不失細膩嚴謹,境界高遠,製作技法精巧,代表了青銅器紋飾圖案的最高水平,達到今人無法比擬的高度。

提到饕餮紋的發展,我們就不得不探討下作爲其藝術載體的青銅器的發展歷史。我國的青銅時代,主要源於夏朝,在商朝晚期、西周早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其最爲燦爛奪目的鼎盛時期。“國之大事,在祭與戎”,青銅器在那個時代是地位、身份、宗教的象徵,即是祭祀的神器,也是戰爭的武器。這一時期,人們信仰的是多神社會,認爲君權神授,而青銅器便是君權和神權的象徵。

青銅藝術的主體便是青銅紋飾,據現有的考古發現,基本上所有的青銅禮器上面都有紋飾,集中而又鮮明的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面貌和藝術水準。這些紋飾往往造型誇張、神祕,構圖絢麗、奇巧,營造出一種嚴肅、獰厲、冷峻的特殊美感。商代的青銅紋樣主要分爲幾何紋飾和動物紋飾兩種,獸面紋就是動物紋飾中非常重要的一支。饕餮紋飾的形象在自然界中其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創造者根據現實客觀世界的動物所想象出來的一個藝術形象,體現的是對祖先和圖騰神的崇拜和敬仰。饕餮紋的佈局一般爲:以鼻樑爲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脣。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饕餮的特徵是,它把獸頭表現爲好像被從中一剖爲二,兩半各向一邊展開,又在鼻子中央合一。以此獸作爲紋飾,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兇猛野獸的特徵,同時加以自己的想象派生出來的。饕餮的面部巨大的誇張,裝飾性很強,常作爲青銅器上的主要紋飾。我們在博物館裏觀看和欣賞其具體形態特徵時,不難發現其與鳳翔泥塑中虎面掛片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

一、造型上的相似之處

六營村的泥塑具有誇張和美觀的造型藝術,靚麗鮮豔的色彩,深受人們喜愛。它是受歷史民俗沉澱的影響,具有很強地域性特點;豐富的造型角色,各自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涵括表象。六營村的泥塑藝人雖然沒有見過真實的老虎,卻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民間百姓們心目中最可親可愛、最理想化,最美好的老虎形象。這離不開當地歷史民俗文化對其幾百年來的滋養與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鳳翔處於中華文明的發源和發展中心地帶,周秦漢唐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沐浴了這塊土地,孕育了鳳翔泥塑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精品。這與興盛於西周時期的青銅藝術在地域上具有相同的本源,兩者之間存在着某種契合。

虎麪塑得惟妙惟肖,兇猛、威風間透着一種親切、可愛的憨態。粗狂簡練的藝術特色中又不是細膩淳厚的風格,於大紅大綠的色彩間體現一種民俗地、質樸地民間藝術的精妙絕倫。掛虎的形象是暴額凸睛,色彩豔麗華美,頭頂牡丹仙花,雙眉細描對魚。(對魚的格式特點,主要來源於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中魚紋女陰生殖符號,代表生命繁衍長盛的意喻。)而鼻子爲人祖,屬陽。如此陰陽結合的造型紋飾,表現了陰陽結合,萬物繁衍的吉祥心願。頭頂的王字爲牡丹花所代替,意吉星高照,期望富貴有餘。人族鼻子上飾有貫錢,意萬貫利錢,是財富的象徵。其他的紋飾,也多以五穀或自然中的花草,果實等巧妙加以綴飾,耳朵上的顫頭綴以蝴蝶或嬰童,是爲了表現出生命綿綿不息,繁華如錦,果實累累的永恆主題。虎頭上繪有寶葫蘆,象徵子孫昌盛,“瓜瓞綿綿”;如果我們耐心的加以理解,能體會出作者希翼生命綿延長久,子孫永享富貴太平的美好心意。所以,掛虎也被視爲是生育繁衍,護佑健康的神物。虎面造型與青銅器獸面紋在造像上存在着很多相通點,同樣符合對稱美法則,造型相似,以鼻爲中心左右對稱排列,而兩邊的紋飾講究絕對的對稱美。鳳翔泥塑在造型花飾上同樣有很多講究的,它們各自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涵括表象。色彩鮮麗,造型逼真。分彩繪和素描形式。塑得惟妙惟肖,兇猛、威風間透着一種親切、可愛的憨態。粗狂簡練的藝術特色中又不是細膩淳厚的風格,於大紅大綠的色彩間體現一種民俗地、質樸地民間藝術的精妙絕倫。

二、同樣的符合形式美法則。

造型風格多種多樣的青銅器獸面紋追循對稱統一美的形式美法則。它是商代藝術家自覺認識形式美的創作結晶。對稱美是一切形式美的基礎性特點。獸面紋嚴謹的對稱性造型是它的一個顯著特點。以鼻樑爲中心線,兩邊對稱排列,互爲鏡像的形式效果。對稱的排列自然會給人以美得觀感。獸面紋的面、眉、目、口、鼻、牙都大小均衡,產生了構圖上的對稱美感。在裝飾效果上使人看到一種秩序性、穩定性的和諧美感。整個造型結構鮮明、誇張精妙,兇猛嚴肅,威風凜凜。紋飾錯綜複雜,以細雲雷紋襯底。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祕莫測的藝術世界。非常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視覺美感很強。兇猛莊嚴中不失細膩嚴謹,製作技法之精巧,境界之高超,代表了青銅器紋飾圖案的最高水平,達到今人無法比擬的高度。獸面左右互爲相反的五官看起來在圖形上具有形體內在張力,形成寬大而恢弘地氣勢的同時又見於精妙細微的表現技法。作爲輔紋存在的雲雷文、夔龍紋、鳳鳥紋等紋飾在獸面主體空間位置以對稱性排列。獸面紋的形式美還符合變化與統一、條理與反覆、均齊與平衡、對比與調和、比例與權衡、節奏與韻律等特定形式上的美感。例如:獸面紋的面、眉、目、口、鼻、牙等造型各異的元素,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組織安排,藝術家較好的處理了彼此在形體上的矛盾關係,在變化上不離統一的形式美。又如:獸面紋面部器官在表現技法上體現了剛與柔、方與圓的對比與調和之美等。獸面紋的造型原理具備一般的圖形基本原理與形式美感。是商周時代藝術工匠智慧與手工技法的傑出表現。獸面紋飾也只是看起來相對的對稱,一如人的面龐,左右都要對稱、美麗纔看起來好看。正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體現出的是一種生命的律動感。

鳳翔泥塑中虎面形象,在吸取饕餮(獸面)紋的主要特像上,在裝飾美感上做了非常大的誇張美化的功夫。在暴額凸睛,人祖鼻子,呲牙咧嘴的主要特徵上,吸取原始彩陶紋飾人面雙魚紋的元素,威風凜凜的神態,獠牙猙獰外露,大紅大綠濃烈鮮豔的色彩是爲了表達祛兇、避惡、無病、無災的對生命和生活無比熱愛的美好意願。鳳翔泥塑與青銅藝術同樣符合形式美法則,是民俗藝術家對藝術美的理解。鳳翔泥塑的凸睛暴額爲橢圓卵形,講究絕對的對稱,突出誇大了雙目,表現了猙獰、兇猛的神情特點,此外設計者獨具匠心的以鼻樑中線爲對稱軸,兩邊展開立體的視覺效果,以突出形式化的審美方向。誇大裂開的血紅的大口與對視的集中於一點的圓瞪的雙目,簡化的獠牙是爲了在誇張、對稱、統一、簡明、扼要的裝飾美表現的技法基礎之上,突出其威嚴與肅穆的神態特徵。與青銅器不同的是它的暴額凸鏡、

人祖鼻子,呲牙咧嘴雖然相似,但是鳳翔泥塑在裝飾特點上:1、更加形似、生動可愛的形象代替了古代青銅器凝重、肅穆的宗教祭祀器皿固有神祕氛圍。2、它隨心隨意活潑的表現手法打破了一絲不苟的青銅藝術程式化造型規範造型。3、民俗化大紅、大綠喜慶寓意的色彩(例如粉紅鮮豔的牡丹花,多子多福火紅吉慶的石榴花,紅、黃、綠間色隨意描畫的貫錢等等),追求簡約扼要的表現;代替了青銅器物單一、古樸、華麗繁重的裝飾風格。

圖一、收藏於2009年10月,鳳翔泥塑掛虎。

三、寓意上的相似性與異同性

鳳翔泥塑藝術在圖形寓意上表達了對子孫綿長,富貴吉祥的美好期望。對魚雙眉,牡丹花抹額,花飾,點綴銅錢,石榴花等紋飾,是這些心願最好的表現。這與古人使用饕餮(獸面)紋作爲青銅器主要紋飾的原始祭祀用品的初衷心意是相通的,都是爲了表達子孫繁盛,五穀豐登、財源無盡、生命健康永的祁願,對永享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

饕餮紋在夏、商、周青銅器文化上中常常被作爲是最主要的紋飾,尤其是青銅鼎和簋上。青銅器的主要用途是作爲古人祭祀器。“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頻繁出現的也具有相當豐富的宗教意義。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虎、牛、馬、羊、鹿;還有的像人鳳、鳥、人。或做各種動物的誇張變形結合造型,威風莊嚴中透着不可冒犯的神威。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其裝飾性特別強,美感神祕絕倫。圖案莊嚴、凝重而神祕。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祕莫測的藝術世界。非常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視覺美感很強。兇猛莊嚴中不失細膩嚴謹,製作技法之精巧,境界之高超,代表了青銅器紋飾圖案的最高水平,達到今人無法比擬的高度。

鳳翔泥塑在造型上與青銅器獸面紋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在使用用途上也存在異同點,虎面掛塑是民俗性的東西,是人們對生命、生活、平安的祈願與祝福,而商周青銅器的主要作用是古人的祭祀器,它的使用者是貴族,具有某種宗教色彩。同樣也都是人們迷信的產物,兩者是矛盾中存在的統一。

泥塑教案 篇七

【關鍵詞】學前教育 課程結構 教學內容

一、優化課程體系,注重每門課程之間的連貫性和承續性

依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優化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將美術課程體系分爲兩大部分:手工部分和繪畫部分兩大部分內容。手工部分分爲(泥塑、手工藝製作、幼兒園藝術設計、圖案裝飾)四個教學部分內容;繪畫部分分爲(美術基礎、兒童彩繪、美術欣賞與創作、兒童素描)四個教學部分內容。每個學期同時開設兩個教學內容,(即手工部分和繪畫部分各一個教學內容)。這種課程結構的開設,打破了以往學生先學手工後學繪畫的課程體系模式,使學生在同一時間內,不僅具備繪畫基本功,也掌握了手工製作的基本技能。課程安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體化安排,採取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並重的原則,使每門課程內容都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承續性。

二、細化教學內容,制定詳細、有效的課程目標

1、課程總目標

本課程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美術基礎、泥塑基礎知識、兒童彩繪的基本步驟與方法、美術賞析的基本能力與方法、素描基礎知識、手工藝製作的基本步驟與方法、圖案裝飾知識、幼兒園藝術設計的基本步驟與方法、玩教具設計與製作的相關知識、教學環境創設的基本步驟與方法,培養學生如何表現的同時去理解美、發現美,最後用美的語言、美的特質來自我完善,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

2、課程具體目標

(1)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美術知識素養和紮實的繪畫鑑賞、手工製作和教育活動設計、實施、反思的能力;提高學生開放的視野和勇於創新的精神,成爲幼兒審美能力發展的啓蒙者、引領者、促進者。

(2)知識目標:瞭解、掌握美術的基礎知識與技法、泥塑基礎知識與技法、兒童彩繪基礎知識與技法、手工藝製作基礎知識與技法、相關美術作品的瞭解與賞析、掌握幼兒園藝術設計、玩教具製作、教學環境創設等的基礎知識與技法。

(3)能力目標:促進學生的美術素養、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三、課程結構設置及具體的內容

美術課程結構設置採取“教學模塊”的形式設置,按照每學期38學時的模式開設,細化教學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美術基本功。

1、課程結構設置:模塊一: 美術基礎(38學時);模塊二:泥塑 (38學時);模塊三:手工藝製作 (38學時);模塊四:兒童彩繪(38學時);模塊五:美術欣賞與創作(38學時);模塊六:幼兒園藝術設計(38 學時);模塊七:素描基礎(38學時);模塊八:圖案裝飾(38學時)。

2、課程設置的具體內容及課時分配:

模塊一: 美術基礎(38):第一章 認識、理解和掌握簡筆畫(8學時)第二章 靜物簡筆畫(8學時);第三章 植物簡筆畫(10學時);第四章 動物簡筆畫(12學時)

模塊二:泥塑 (38):第一章 課程概述 (1學時);第二章 彩泥手工的基本方法(1學時); 第三章 彩泥手工的配色(1學時);第四章 彩泥手工的塑形(1學時);第五章 水果、蔬菜類彩泥訓練(6學時);第六章 食品、用品類彩泥訓練(6學時);第七章 植物、動物類彩泥訓練(6學時);第八章 人物類彩泥訓練(6學時);第九章 陶泥手工基礎造型技法(6學時);第十章 廢舊物造型(4學時)

模塊三:手工藝製作 (38學時): 第一章 課程概述 (2學時); 第二章平面紙工 (18學時);第三章 立體紙工(18學時)

模塊四:兒童彩繪(38學時):第一章 色彩概述(2學時); 第二章 色彩的基礎知識(6學時); 第三章 色彩搭配(18學時);第四章 色彩的應用(12學時)

模塊五:美術欣賞與創作(38學時)第一章 古典主義時期(4學時);第二章 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風格(4學時);第三章 印象派(8學時);第四章 後印象派(8學時);第五章 現代藝術(10學時);第六章 兒童畫欣賞(4學時);

模塊六:幼兒園藝術設計(38學時):第一章 課程概述(2學時);第二章 字體設計(12學時);第三章 賀卡(8學時);第四章 幼兒園海報設計(8學時);第五章 黑板報(6學時);第六章 幼兒園藝術設計欣賞(2學時);

模塊七:素描基礎(38學時):第一章 素描基礎概述(2學時);第二章 速寫(6學時);第三章 線描(12學時);第四章 結構素描(6學時);第五章 靜物素描(12學時)

泥塑教案 篇八

關鍵詞:變廢爲寶;頭像寫生;泥塑;服裝搭配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0-0084-01

教學實踐證明,依據國中美術的特點,靈活機動地發動學生去搜集一些常被人忽視的“廢物”,製造出十分漂亮的工藝品,贏得學生歡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現就結合具體美術教學活動,用常見的“廢物”開展泥塑、頭像寫生、服裝搭配等教學,談一下看法和感受。

一、利用廢棄的蛋殼進行頭像寫生

蛋殼一頭大一頭尖,呈橢圓形,很接近人的臉型,是進行人物頭部造型的好材料,由於蛋殼取材方便,不需花錢,造型有趣,裝飾性強,易學易教,易出效果。在國中美術教學中利用蛋殼開展頭像寫生,很適合學生好探究的心理特點,能讓學生們在玩耍中學習知識,使情感、生活與藝術語言融合一起,它不但能增強學生對空間概念的理解和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學習熱情,在探索中增長才幹,因此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利用蛋殼進行頭像寫生,主要步驟有勾勒大形、添加細節、上大色塊、整體調整等幾個步驟。先畫出臉形,再用三庭五眼的規則來確定五官位置,劃分出大體對稱的臉型,再劃出額部、眼部、嘴部、兩頰,最後填上大色塊,色彩深淺、冷暖對比要強烈,注意色彩之間要遙相呼應。

製作好後,可薄薄罩上一層清漆,增加保護層,便於長久保存,裏面放上黃泥等填充物,出口處用釘繫上細線做成掛飾。學生製作後,有的把它當作裝飾品,或贈給同學,不僅大大增強了學習積極性,也增進了學生間的友誼。

二、利用廢棄的紙箱製作畫框

廢棄的紙箱很容易收集到,用紙箱製作畫框,取材方便,無需購買,硬度適中、立體感強,便於裝飾。畫框由三部分組成,最前面的裝飾框、透明塑料薄膜(或玻璃)、背板。製作畫框首先確定畫框裏要放的畫,畫框要製作的外形,畫框的尺寸及要裝飾成的圖案和顏色。然後依次畫形、剪圖案或畫圖案、粘貼圖案或給圖案添色,整體修剪,剪去需要鏤空和多餘的部分。最後,製作好畫框,再將預先準備好的繪畫作品固定在裝飾框和背板中間。

經過同學們的一翻修剪和裝飾,畫框製作完成,學生把自己喜歡的畫裝裱起來,張貼到牆壁上,原本廢的紙箱立刻換新裝,換用途,成了一件裝飾美化生活的藝術品。學生用學到的製作方法,爲學校組織的手抄報展設計製作了畫框,這樣一來不僅爲手抄報展示增加了美感,還體現出學生們學以致用的良好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在這潛移默化的學習中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在現實的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啓發學生思維的同時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又能陶冶他們的性情,產生美化生活的願望,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三、利用泥土材料製作生動的泥塑

黃泥土可塑性很強,又是易取的黏土材料,運用傳統的泥塑造型方法,塑出學生喜歡的人物和動物形象,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文化,還可以讓學生感受泥材,瞭解三維空間的塑造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創造能力。

泥塑製作過程中教師可示範,再欣賞大量作品後要求學生進行練習,可一個人捏一個或一組小泥人,也可一小組捏一組各種動態的泥人。如果作品粘接處黏性不夠,容易脫落可用牙籤、鉛絲等插接。在塑造過程中先塑造出人物的基本形體,再細緻地刻劃局部,最後全面調整,局部和整體統一起來。

泥塑有三分塑和七分彩的說法,學生稚拙的泥塑更需要用色彩來增強其美感。先把泥坯放背光不通風的地方慢慢陰乾,然後全部塗上白色水粉顏料,底色幹後再進行着色。爲了突出泥塑效果,告訴學生着色時色彩鮮豔、明快一點,並適當處理對比強烈一些。如果塑人物,皮膚色需要調準顏色。用白加淡黃和硃紅調肉色深手腳部及臉部。有時臉部不着肉色而在白底色的面頰部塗上兩團紅暈。深紅暈可用毛筆着水粉色,也可用棉團胭脂粉輕塗。這些生動有趣、色彩豔麗的泥塑,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快樂,教學效果良好。

四、可以利用廢布料剪制服裝小樣進行服裝搭配

廢布料很好找到,易於攜帶,方便裁剪,布料本身帶有的圖案和色彩成爲有效的學習素材。在學習服裝搭配內容時,學生們把廢的布料剪成服裝小樣進行服裝搭配的學習,首先服裝的材料問題解決了,可以直觀的觸摸不同材質的布料。其次,服裝的搭配效率提高了,把已經準備好的多款服裝的小圖樣分別拷貝到不同的布料上,剪下,然後進行搭配,進行不同風格的服裝搭配,不同質地的服裝搭配,學生們還可以互換手中的服裝小樣進行搭配。最後,學習的熱情在實踐體驗中得到激發,學生們將手中的服裝小樣進行互換找到了最佳的搭配方案,因爲有比較,就有差距,在差距中找到了最滿意的服裝搭配效果,學生們的總結自然是言之有理,句句點到關鍵,不愧是實踐出真知。

學生們把最滿意的服裝搭配有規律、有造型的粘貼在一塊課前準備好的背景――一張T型臺的畫面,併爲其做好畫框,一幅服裝搭配展示效果圖就這樣製作完成,學生們帶着幸福愉快的歡笑將這張傑作掛到展示窗口。

利用廢布料進行剪制服裝小樣進行服裝搭配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擴展了他們的思維,使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對做事的責任心與自信心。

泥塑教案 篇九

關鍵詞 泥塑 概念及意義(作用) 操作及進度 案例 成效與反思

一、提出背景

(一)學科本身發展的要求。

1.來自學生學習基礎的困惑——起點低,理解能力弱,興趣漸弱。

中職美術繪畫專業的學生除少數同學有一定的基礎外,大部分是因爲文化成績差而對升大學的需求等原因報考美術學校,對繪畫沒有興趣。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素描頭像的繪畫中,缺乏學習主動性,往往有一些共同的問題:畫面平、缺乏大的體面和胚體意識,產生“形不附體”等,往往不研究對象的內在結構關係,畫好物象的大致輪廓後立即上調子機械、被動地抄襲對象表面,調子平塗、平面化、立體感差。

2.來自教學內容安排的困惑——時間少,內容多,要求高。

現代的美術基礎教學,學生要儘可能多的掌握比例、透視、體積、明暗、構圖、質感、色彩等造型藝術的基本知識,才能準確真實地描繪觀察對象。這種對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檢測教學質量的重要考覈內容。但由於我們學生文化底子的薄弱,而專業授課時間又短,教師必須在課堂上一一解決構圖、透視、明暗規律、結構關係等內容。

(二)現代教學理論提供了觀念上的支持。

由傳統的師本教學向生本教學理論轉化,教學實踐出現了前所未有活躍和發展。探究式教學、創新教育等以培養學生能力爲主的教學思想也大踏步地進入到學校,並在不斷地更新着教師們的教學思想、觀念和課堂教學方式。這些理論爲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和支持。而質疑能力和習慣是實現各種以生本原則爲指導思想的教學方法的前提和關鍵。因爲沒有學生的呼應,任何完美的教學方法都是沒有意義的。

用建構主義的觀點理解素描教學:素描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針對某個局部的描摹、某個光影的處理,而是追求一種自己的見解與表達。在素描學習過程中,由於學生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美學趣味、性格愛好各異,他們對作品的感悟理解會千差萬別,他們對藝術形象的詮釋、理解、拓展與補充,都會滲入自己的人格氣質、生活體驗。

(三)學生本身身心健康發展要求。

高中的孩子具有強烈的獨立傾向,要求尊重他們的意志和人格,要與成人平等交往,在自我評價方面,他們重視同齡人及家長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絕大多數高中學生都希望得到較高的評價和重視、承認與鼓勵。因此讓學生自己去質疑釋疑,無異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知識獲取知識,這對培養他們自信、樂觀、不懈追求等良好個性品質,是個絕好的途徑。同時生本主義告訴我們,孩子天生有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激發他的這種動力,在一旁加以配合和引導,而不是代替他去完成任務,質疑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正是起到了一個指引方向的作用。

另外,職高的學生從學習心理看,他們是願意學習,都希望自己能勝任學習的,他們需要的是幫助,是引導和指導,給他們構建一個平臺,相信他們能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從而掌握一種屬於自己的理解把握方法。

二、“泥塑”的概念及引入素描課堂教學的意義(作用)

(一)“泥塑”的概念。

泥塑是雕塑藝術的一個分類,是學習雕塑最常入門的訓練方法,是學習雕塑最基礎、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以泥土爲原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雕塑: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砂岩、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造型藝術。

(二)手工“泥塑”與素描學習的聯繫點。

雕塑和素描都是以塑造客觀物象爲目的的造型藝術,素描是在二維的紙上塑造三維的形體,而雕塑是直接觸即實體進行三維的形體塑造。兩者對物象形態的認識途徑也不一樣,素描是由表及裏地認識對象,雕塑是由內到外地認識對象,雖然途徑不同,但兩者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爲了把物象的形體結構表現出來。正是由於素描與雕塑的這一共同特性,讓學生在素描訓練中借用雕塑的思維與方法,有利於引導學生深入形體深處,理性分析形體結構,弄清形體解剖,從而建立起結構觀念,提高素描表現的主動性。

(三)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意義所在。

1.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最需要的原動力。在學習美術的學生隊伍不斷壯大的今天,興趣卻是他們最缺乏的,學生受到的多是“快餐”式素描教育和“填鴨式”的急訓教育形成一些模式化認識,學習興趣早已喪失殆盡,加上學生先入爲主的認知規律,結果使學生的藝術素質畸形發展,缺乏必要的藝術自覺修養和創新能力,成了進一步藝術探索的嚴重阻礙。缺少了興趣的素描學習,不但是被動的學習,而且使學習缺乏敏感度和創造力;泥塑作爲素描教學輔助手段更有利於激發和維持學生對造型藝術的濃厚興趣,從而增強其探索藝術的信心和恆心。

2.促進形體結構等素描要素的掌握。

在素描頭像課堂中引入手工“泥塑”是素描教學的一種教學輔助,這種練習方式據瞭解也在我國的一些中學美術教學中也有借鑑和實驗過。學生通過這類練習,對形體結構要素的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進行這個課題實驗之前,學生在素描寫生時,普遍都不善於剖析對象,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眼看手畫,注意力都被物象的表象和細節吸引住了,習慣把客觀內容不加選擇地羅列出來,似乎是很忠實地表現對象,但距遠一看,畫面的形體結構缺乏說服力,素描調子只是照抄了表面的浮光掠影,形體單薄,內容空泛,只獲取了表面的肖似,沒有得到素描的實質。這個問題的存在雖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沒有對形體結構進行分析、研究,認識膚淺,表現被動。

通過進行一些手工“泥塑”訓練學生在素描頭像寫生中,形體感、空間感、量感等素描要素在素描頭像的寫生作業中更加得以掌握,畫出如泥塑頭像般堅實。

3.改變學生原有的素描思維模式。

在素描訓練中,自覺地理解物象的形態結構,才能強化對物象造型因素的感知能力,只有理解了物象的造型特徵,才能更深刻地表現它。素描寫生的過程,是眼、腦、手共同作用的過程,如果只是眼看、手畫,這種照抄對象的作品只得其外表,畫面沒有厚重感,是膚淺的、沒有說服力的。素描寫生必須用眼睛觀察、心理感受、頭腦理解、手的表現,達到眼、腦、手的合一,才能深刻生動地表現對象。把雕塑思維並通過手工“泥塑”製作引入素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加強理解,以理解來指導表現。

採用雕塑思維開悟學生,使學生慢慢走出了原有畫素描的誤區。利用雕塑造型開悟學生,使學生有正確的素描思維,迅速地掌握素描立體及整體的觀察方法。

4.爲將來進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素描課堂中儘管學生的雕塑作品做得並不專業,但在觸及結構實體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素描的理性思維,培養了學生用腦的習慣。而學生也掌握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訓練了腦對手的控制意識,使素描訓練產生了質的飛躍,爲將來步入高校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及進度安排

(一)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

1.課內:使學生從觀念和方法上對素描要素整體性有所把握在素描頭像寫生教學中,穿插“泥塑”頭像訓練進行輔教學實驗:在畫室的一角安排泥塑臺堆放了泥巴和雕塑工具,首先向學生闡明教學目的,介紹課程的意圖,接着介紹雕塑的觀察方法和塑造步驟,並進行示範,然後讓學生在畫素描人物頭像的時候,抽一段時間接觸泥塑,親手用雕塑泥進行人物頭像的塑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主動地用思維分析形體比例、研究解剖結構、塑造形體特徵。

2.課外:爲了鞏固在素描頭像課堂中穿插“泥塑”教學的教學效果,帶學生泥塑興趣小組在週六開展活動。帶學生參觀雕塑老師的工作室,並看他現場製作雕塑作品。

(二)手工“泥塑”的製作方法與步驟。

1.搭骨架:這是做雕塑的基礎。搭骨架要根據對象的動態、比例、造型特徵來進行,注重立體的框架關係,避免繁瑣,力求牢固,切忌外露。

2.建立大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在理解的基礎上抓大形、抓取主要的東西。要以框架觀念,幾何體積的觀念來構築、塑造,克服通過對輪廓來塑造的壞習慣。把握客觀對象(模特)的第一感受,並把這種鮮明的感受貫穿塑造的全過程,這種領悟往往就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的藝術感受。

3.深入刻劃:通過對每個局部和具體刻劃來充實,豐富整體造型。依據解剖知識,防止表面的模擬,要有選擇地進行重點刻劃,學會和掌握提煉概括的能力。

4.總體調整:從整體出發,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業。檢查作品造型是否準確?形體、結構是否充實?是否具備一定的體感、量感和空間感?作品整體是否和諧統一?這一階段要多看少做,冷靜地對待每一個問題,思想明確之後,有針對性地、主動地去加以解決,直至達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三)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的進度安排。

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找頭像教學與泥塑頭像的四個結合期,發揮每一個結合時期的不同輔助作用。根據學生三年的不同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安排,提出遞進式的教學要求。在教學實施中,要着重引導學生掌握整體的觀察方法,培養正確的素描思維和作畫意識,求得藝術審美的高起點,由淺入深,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明確各階段的教學要求。

第一結合期,是學生在學習五官階段,畫五官時結合泥塑製作,這一階段首先請同學們欣賞了一些優秀的雕塑作品,然後示範刻畫方法,並請他們認真觀察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結構關係;對五官有個深入瞭解和泥塑簡單的製作程序與方法。通過“泥塑”來塑造五官使學生了解了五官的結構特點,並認識到五官最能夠表達人物的個性特徵和主觀情緒。

第二結合期的的泥塑練習是在學習頭像骨骼時,瞭解點、線、面、體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讓學生利用泥塑進行相關頭骨塑造練習,泥塑作品大小與真人頭骨一樣,對於完成的頭骨,要求學生把主要的骨骼用線標記出,寫上文字,實際動手去做,學生比較感興趣,而且能形象地記住一些重要骨骼的名稱,比如顴骨,什麼地方是顴弓,什麼地方是“顴突”,怎樣與眼眶的骨骼相連?結點在什麼地方?等等,第二結合期的作用是讓學生如何建立頭像大的形體關係與頭像如何通過分面建立大體積問題;深刻理解頭部的骨點結構關係爲頭像學習做準備,同時要初步掌握一些泥塑打法。

第三結合期,隨着頭像寫生與臨摹作業的進行,學生對於頭像的積累也越來越多,重點練習內容轉爲形體,結構深入瞭解時期。此時可安排一個石膏頭像摹寫,這一時期的泥塑製作是學習優秀的與我們素描老人頭像寫生直接相關的雕塑作品的製作,重點是雕塑的形體結構轉折,這也是雕塑的基本語言,體是由面而開成的,一件雕塑作品體面不明確就缺乏立度,顯得綿軟,找出面的轉折,先方後圓,面的尋求離不開“高點”,點、線、面、體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塑造中注意“寧方勿圓”的語言理解;再進一步的深入刻畫時,通過對每個局部的具體刻畫來充實豐富,整體造型,依據解剖知識,深入地分析研究人的骨骼肌肉的生長規律和相互關係,這是一個分解組合,直至確立的過程。作業過程中教師可示範、講解,同時學生在素描寫生中強調的頭部骨骼及骨骼位置在雕像中要逐步對照體會。這個結合期的作用是要加深學生對頭像結構、形體轉折的理解,深刻體會素描學習中要求的“先方後圓、圓中見方”的道理。

第四結合期,是頭像寫生基本熟練時期,可安排泥塑頭像的寫生練習,如《青年男子頭像》等命題,用長期作業的形式去進行練習。這一時期強調的是作品的整體性和學會調整整體關係,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業,檢查其造型是否準確?形體、結構是否充實、嚴謹?大的節奏是否鮮明?作品整體是否和諧統一?思想明確以後,有針對性地、主動地去加以解決,直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最後在素描聯考前期安排一次泥塑創作,可以根據學生默寫的素描頭像來完成創作。這一時期強調的也是作品其造型是否準確?形體、結構是否充實、嚴謹?大的節奏是否鮮明?作品整體是否和諧統一?這一階段要多看少做,冷靜地對待每一個問題,它的作用是一次對素描默寫學習內容、要點的複習;同時是對緊張而枯燥的大學聯考訓練有效調節,給美術大學聯考創造積極而樂觀的考試心態。

四、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的課堂情景演示

(一)課前準備。

1.場地。對我們視覺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光線,製作泥塑的光線要柔和、穩定、自然,最理想的是有明亮的天窗,避免直射。如果要選擇燈光,燈光最好是接近自然光的光源,不要有陰影在泥塑上。

2.泥。泥塑用泥一般有陶泥和瓷泥,這些泥可以重複使用。泥最好是選擇色相偏灰的便於觀察。生泥經過完全烘乾後帥選掉泥渣最好浸泡一個晚上,經過摔打後軟硬適中方可使用。過硬過軟都不適合塑造。對於高中生不做藝術作品而言,市場也有可塑橡皮泥暫時用來作爲初學之用。

(二)課堂注意事項。

1.學生可自己創作,也可組合成泥塑創作小組。

2.愛護泥塑工具,不得丟失或損壞。如有丟失或損壞要賠償,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誤傷自己和他人。

3.實踐結束,做好泥塑操作檯的整潔工作,將泥塑工具洗乾淨放回原處。

五、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的實踐成效與反思

(一)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後的成績反饋

近年來本人在素描教學中嘗試將手工“泥塑”作爲素描教學的輔助手段激發和維持學生對造型藝術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在省、市競賽中多人獲一等獎;在省高校統一招生考試中取得平均分達89之高。在全省名列前茅。這個成果也說明,中職素描教學也能達到不唯應試而贏得應試的目的。

(二)手工“泥塑”引入素描課堂教學後改變了學生學習習慣。

在泥塑頭像的教學中,轉變了學生的素描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要我學”爲“我欲學”,變“依賴性”學爲“自主性”學。

在引入手工“泥塑”的學習方式中,學生主動分析物體的動態、比例、研究解剖結構,塑造形體的方法,培養了素描的理性思維,訓練了腦對手的控制意識,深刻理解了素描的本質,繪畫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也訓練了學生的多角度觀察能力,素描分析能力和綜合表現能力;激發了自主性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了雕塑和素描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並把雕塑思維運用到素描學習中去,掌握了研究形體的方法,樹立了正確的素描觀念,教學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時間短,學生所作的“泥塑”不是太專業。

迫於大學聯考壓力,教學上衆多師生不得不把基礎美術教育當成了專業美術教育,爲了應付美術大學聯考應運而生了一套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手工“泥塑”的課時安排有限;而班級人數多,教師對個別指導力度不夠,因此一些學生所作的“泥塑”不太專業,這是我們必須要找到一個契合點去解決的問題。

素描基礎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職基礎素描僅僅是一小部分,教學中教師除了教授給學生技法還應關注對學生自主意識的發展;多思考,多實踐,勤於動手,樂於思考;對素描工具材料的廣泛嘗試,拓寬、提高學生的眼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練習素描,提升自己的“技”和“能”。最後應該指出,手工“泥塑”穿插於素描頭像課堂教學練習僅僅是作爲一種輔助方式,所以它不能完全代替正規的素描練習,只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適時地插入到教學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素描的藝術。(美)德博拉。A.羅克曼著[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向大師學繪畫——藝用解剖。(美)羅伯特。貝弗利。黑爾。(美)特倫斯。科伊爾著。張敢譯[M].中國青年出版社。

泥塑教案 篇十

但隨着科技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民間藝術面臨繼承和發展的新問題,古老的藝術品受到了衝擊和淘汰,瀕臨失傳的邊緣。如,著名的中國泥塑之鄉――黃陂泡桐鎮,曾經吸引過世界的眼球,今天,它卻格外蕭條。如何傳承併發揚這一傳統藝術?

莎士比亞曾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纔可以得益。”因此,我們注意做到:避免硬性灌輸;以興趣爲主,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給孩子科學正確的思維方法,包括分析、綜合等。指導原則是:重在傳承,貴在創新。

在教學中我們做了系列嘗試:

一、小組活動的開展

課前分組,選出有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的組長,分配任務――蒐集有代表性的地方彩塑資料,包括文字和圖片。每一組分別以地方彩塑命名,如:無錫小泥人隊、鳳翔虎隊等。在教學時,要求各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全班誇一誇自己的地方特色。這一環節,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彩塑相關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增進學習興趣。

如:天津“泥人張”隊首先自豪地介紹:“我們的彩塑是清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自張明山先生首創,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曆史。”

鳳翔虎隊則不緊不慢地說出:“鳳翔彩繪泥塑歷史悠久,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國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態民間藝術之一。”獲得全班熱烈的掌聲。

二、塑造方法的學習

塑,是根本。塑的動態、神態決定了繪的表現。兒童的個性張揚,無拘無束,並不喜歡一味的模仿,柔軟易塑的泥在他們的手中會在瞬間變化多樣。所以,在塑的過程中我們圍繞主題提供多種形象供孩子們參考,鼓勵孩子隨性的創造,如:《馬》

首先了解傳統生肖馬造型古拙的表現形式,學習基本的塑造方法,能夠掌握快速在一塊泥胚上分出馬頭、馬身及四肢等主要輪廓的傳統做法;

然後展示生活中馬的各種動態:奔跑、直立、嘶鳴等等。與傳統造型比較,激發學生嘗試塑造各種動態;

最後,展示卡通形象,學習擬人化造型和誇張的表現方法。

在一系列的作品中,孩子更喜歡誇張、變形的馬,因此,引導孩子:馬要嘶鳴,就把馬嘴分開的距離使勁拉開,甚至接近直角!馬要發怒,就讓馬的身體垂直站立。方法很簡單,就是把相應部位拉一拉、捏一捏等,就可以變化出多種造型。

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

面對一個球形泥胚,有的學生想到了頭,塑出五官,變成人,同樣是塑人,有的在孩子手下呵呵大笑、有的雙目怒瞪、有的齜牙咧嘴;有的孩子給它加上長耳朵,人頭又變成了兔子的腦袋。有的孩子把球形看成身體:烏龜的身體、甲蟲的身體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去感受藝術作品的美,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象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在塑的過程中,假想自己就是被塑造的物體,會有什麼心態,會做出哪些動態,從而賦予泥以生命,讓作品鮮活生動起來。

三、彩塑圖案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的美術素養。具體地說,就是追求更高的審美品位,同時保持自己的審美趣味。彩繪泥塑的色彩與圖案密不可分,渾然一體,傳統彩塑主圖案以花爲主,對此,我們對圖案的構成也做出了嘗試:

1.中國民間吉祥圖案是羣體共同審美習慣的產物,反映了民衆對於幸福美好生活渴望的精神實質。如:蓮花與魚――年年有餘;蝙蝠、桃、銅錢――福壽雙全等。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語言雋永等特點,深刻地影響着現代藝術設計。把民間吉祥圖案經過簡化、變形、重新組織,根據造型合理佈局在泥塑形體上,使彩塑藝術更好的體現民間藝術祈子、求福、辟邪等吉祥文化。

2.根據泥塑造型自身設計圖案,一般引導孩子聯繫生活常識取材。如,狗:忠實於人類、喜歡啃骨頭、以及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等相關故事……我們就可以以人、骨頭、耗子等爲素材,自由佈局或者運用傳統圖案的形式組織,形成新的圖案裝飾泥塑作品。這符合兒童的認知和發揮,深受現代兒童的喜愛。

3.根據愛好設計圖案。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水果、玩具、昆蟲、動物、建築等,按照一定的形式佈局,就是與衆不同的裝飾圖案。

4.引入肌理,利用物品的肌理巧妙拓印,獲得物體的形狀和特殊紋理。如,藕片切開後,在斷面上塗上色彩,直接拓印在泥胚上;還可以用樹葉拓印;用漁網拓印等。形成的效果奇特,富有現代氣息,並且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