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一

一。導入:

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牽夢繞。素有天堂美譽的杭州,更是天賜美景。八月錢塘,西湖秀色。錢塘大潮是濁浪排空的黃鐘大呂。西湖美景,則是小橋流水的絲竹管絃。美的筆調,美的畫面,美的景緻,美的神韻,美的音律。柳永在這裏告訴我們,什麼叫真正的美,什麼叫脫俗的美。

二。整體感知

誦讀

北宋都市的繁華出現了許多描寫都市風情的詩詞,以柳永的《望海潮》爲最。古人曾評:承平氣象,形容曲盡。那麼這首詞究竟美在哪裏呢聽老師泛讀,初步體會情感,注意字音和斷句。

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齊讀老師點撥(注意韻腳,讚頌的情感,情感飽滿,重讀的有氣勢,抒情的要舒緩)自由誦讀找學生誦讀、三。走進文本

這首詞描寫的是哪個城市

歐陽修曾經也寫過杭州的美,展示課件

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幹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

寫了那幾個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樂、景色優美、貿易昌盛)

歐陽修用粗筆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況,對照課文,柳永在上半闋是描寫的杭州美在何處

賞析: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找學生髮揮想象,擴寫一下:遠遠望去,柳樹像重重輕紗,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橋樑。微風過處,翠綠色的簾幕在吹拂下輕輕擺動,城內高低錯落着十萬人家。

(垂柳含煙,薄霧如紗,彩橋似畫,簾幕輕擺,人煙阜盛,怡然安詳)、改動一下:楊柳畫橋

“煙”寫出了柳樹迷離朦朧的意境、江上柳如煙、燕飛殘月天

“煙柳”、柳樹在未出葉之前,只是黃嫩的芽,遠遠望去,彷彿一層淡色的煙雲。、珠簾翠幕。或者是水汽、“風”風吹簾動,搖擺輕曳,動靜結合。

古詩中也有“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魏臺長樂坊西,畫橋倒影煙堤遠”

街巷橋邊,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在擋風的竹簾內,在綠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層層疊疊掩映着萬千人家。

給你什麼感覺(有氣勢,場面宏大)

這三句詩中,以煙柳翠幕爲主體來欣賞,那個萬千人家就是背景。畫面輕靈如水又氣勢博大。如果以萬千人家作爲主體,那麼煙柳翠幕就是幾抹寫意的點綴。詩中有畫,畫就在我們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現在腦海中勾勒出這種想象,然後齊讀一遍。、還有什麼讓人驚歎的、“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

用語言描繪一下:茂密如雲的`大樹繞着江堤,奔騰的江潮捲起層層浪花。錢塘江就是一處天然的壕溝。

古人講究煉字,哪兩個字寫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氣勢、濤似連天噴雪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錢塘江堤,巨浪翻滾,一時間,碎玉亂瓊,洶涌澎湃,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繞”樹環繞堤岸的迤邐之態、動靜結合

江堤蜿蜒迤邐,樹木鬱郁蒼蒼,雲遮霧罩,恬靜優美、指導誦讀

總結:上半闕中,作者緊扣住東南形勝,精心選用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使之點綴在萬千人家之中,風光旖旎,風情萬種。又寫了江堤曲折,江濤濁浪排空,動靜結合,氣象萬千,堪比豪放詞風。

女生讀第一句,男生讀第二句、兩遍

但是,作者覺得還是意猶未盡,未能寫盡杭州的盛景。於是在下半闋,他又描寫了哪些景物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翻譯

疊巘:重疊的山峯、國中時酈道元的《三峽》絕巘多生怪柏、清嘉:清秀的樣子

相傳金主完顏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麼它美在何處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二

一、關於教材

《涉江採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古詩十九首》在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關於學情

這首詩歌在內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國小、國中的系統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鑑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澱,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三、關於教學方法

1、聯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關於教具

1、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投影片

2、課文配樂朗讀

3、課文意境視頻資料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以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品論導入。

2、提問: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鑑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下面的__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纔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爲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爲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知、體驗能力;

2、訓練學生對詩歌詞語的認識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徵意義;

4、掌握詩歌基礎知識,高中語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教學方法

1、感悟法;

2、問題法;

3、演繹法。

多媒體手段:

1、錄音機;

2、投影儀。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導入課文:

導語設計:我們在前階段學習了聞一多的《發現》、郭沫若的《太陽禮讚》。這兩首詩歌都屬於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紹-教案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初步感知詩歌《雨巷》(朗讀此首詩,讀完後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

1、放錄音(第一遍)。學生合上書本。靜聽。放完。

2、放錄音(第二遍)。學生同時看書。

3、教師提問: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麼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麼樣的美?

歸納: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着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心裏難受嗎?想去安慰一下詩人嗎?

對。有難受感我們就基本上理解了這首詩,而且我們品質良好,有同情心。

這首詩很美。爲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燭光漫步什麼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4、剛纔,我們談了我們對這首詩的感覺和體驗。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麼,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爲什麼認爲它很美呢?

我們已經知道,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放錄音。大家一邊聽一邊在書上畫出你認爲是形象的內容。(放錄音第三遍)。

5、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

作者爲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結合第1-4號張投影片)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爲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國小、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衚衕的經歷)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教案《高中語文必修一雨巷教案》。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繫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爲什麼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爲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源於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

(附全詩)全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爲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徵含義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爲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麼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徵着什麼?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着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彷彿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着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悽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徵着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藝術特色

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通過感受投影中的意境來體會詩歌中的藝術特色)

《雨巷》令人歎爲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爲例: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燭光漫步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雨巷》的音節特色

可以說《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爲突出的成就。

(1)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爲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着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爲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悽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爲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着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覆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3)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等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着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最後通過第四次錄音再次感悟詩歌的意境和節奏)

六、隨堂練習:(另附)

[附]:教學投影片

(一)作者照片

(二)雨巷片段投影片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象徵主義詩歌,提升詩歌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2、反覆誦讀,感受意境,品味語言,把握形象。

3、探討詩人的情感及詩歌主題,學會從深層次體味感情。

教學重點

鑑賞姑娘的形象。

教學難點

探究詩人的情感及詩歌主題。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曲《丁香花》讓我們認識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簡單的音樂,訴說着一個悽美的故事。夢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開始,她善良、純潔,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世間萬物,她清澈的眼眸裏透射出的是對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結束,也是幸福的開始。伊人已乘風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經的友情,音樂中唐磊沙啞的聲音憂傷地訴說着這個悽美的故事,讓人不免潸然淚下。每聽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總能想起一位詩人,他也曾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縫着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現代派詩人。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詩人那顆朦朧潤溼的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兩遍錄音,整體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第一遍學生合上書本,靜聽。第二遍學生同時看書。)

低沉、孤獨、惆悵、失落、無奈、傷感,瀰漫着一種纖細朦朧的悽美。

2、模仿朗誦(2~3人)

四、再讀課文,研討問題

作者爲了能營造“低沉、孤獨、惆悵、失落、無奈、傷感”的情調,表現“纖細朦朧的悽美”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

6個,主要是3個。

(1)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爲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國小、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3)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繫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爲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爲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4)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

(5)姑娘。“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着淡淡的憂愁。“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彷彿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着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悽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徵着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6)“我”。

古人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問得那麼具體,不必回答得那麼確切。這首詩,或許,就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瀉。這是一個人在夢中流露自己的潛意識,像夢一般朦朧。

五、朗誦指導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第一節

“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重疊運用,舒緩悠揚的節奏。這個詞,要讀出江南雨巷幽深、綿延、空濛的特點。

“我希望逢着。”“希望”,應滿含深情地讀,讀出希冀、企盼、嚮往的感情。

第二節、第三節

“丁香一樣的。”丁香,散發出幽微的芳香,彷彿詩人正以鼻嗅之,讀出心馳神往的情態。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疊運用,讀時聲音低沉舒緩,要讀出詩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迴環復唱,詩歌的節奏巧妙地拉長,讀時也要儘量拉長聲音。

第四節、第五節

“她靜默地走近。”“靜默”,彷彿姑娘邁着輕巧緩慢的步履,向你走來,要讀出這份悄無聲息中的“靜默”色彩,聲音要低要沉。

“走過,走近”,彷彿姑娘正向你走來,你熱切地注視着,眼神充滿期盼和渴望,要讀出這種驚喜。

“你夢一般的,你夢一般的悽婉迷茫。”“你夢一般的”,妙用復沓句式,形成詩歌迴環往復的效果,要讀出“夢”的飄忽、迷離。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遠了”,讀的聲音要越來越輕,讀出悵然若失,讀出迷茫失落。

六、練習作業

背誦本詩,並以“我爲‘丁香姑娘’畫像”爲題,寫一段文字。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培養文言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3、學習荊軻同情弱小和反抗__的義俠精神;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

2學情分析

我校地處郊區,學生基礎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點實詞、虛詞

3重點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並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評論(0)教學目標

掌握文中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培養文言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評論(0)學時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並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文言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評論(0)學時難點

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荊軻刺秦王

二、導入新課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畫卷上,有一位人物,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爲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爲他立傳,並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後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他是誰?爲什麼前人對他會做出各種評價?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荊軻刺秦王》,去一感荊軻的俠士形象。

在正式進入課文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下這篇文章的出處。

1、簡介《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後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爲《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__、勇於鬥爭的行爲。《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瞭解背景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爲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爲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整體感知及字詞解析:

(一)、解題並梳理文章脈絡

1、《荊軻刺秦王》這個標題是編者加上去的,你們覺得關鍵詞是哪一個?(“刺”)

2、本文圍繞着一個“刺”字,展開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閱讀時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脈絡。

(一)刺之由:(“秦將王翦破趙──願足下更慮之”)——故事開端。

(二)刺之備:(“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故事發展。

(三)刺之時:(“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故事__。

(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結局。

(二)、刺之由

1、字詞解析

①進兵北略地:向北

②則雖欲長侍足下:則,那麼。雖,即使。足下,您,指荊軻,表對說話對象的尊稱。又如:《陳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沒有。又如:《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

④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這不僅是個省略句,還是個倒裝句,經過調整後的語序是“秦王(以)千斤金,萬家邑購之”

⑤誠能得樊將軍首:果真。又如《陳涉世家》中:“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也表示假設關係。

⑦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窮:走投無路;困,處境困窘。今義,貧窮。古今異義。

(三)、刺之備

1、爲行刺做了哪些準備?

“準備信物”、“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2、字詞解析

①皆爲戮沒:讀wèi,被。

②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③而燕見陵之恥除矣:被

④將軍豈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無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遲之:以……爲遲

⑦僕所以留者:……的原因

4.2第二學時評論(0)教學目標

學習荊軻同情弱小和反抗__的義俠精神;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

評論(0)學時重點

學習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人物性格。

評論(0)學時難點

學習荊軻同情弱小和反抗__的義俠精神;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荊軻刺秦王

一、整體感知及字詞解析

(一)、易水送別

1、朗讀文章第9段

要求讀準字音,學生常常將“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讀成hé,應讀hè,解釋應和。

2、字詞解析

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者”,定語後置的標誌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來,表目的

③既祖:已經

④又前而爲歌曰:前,上前。爲,wéi,作。

⑤發盡上指冠:向上

⑥於是荊軻就車而去:接近,登上

⑦終已不顧:回頭

3、概括這段文字所寫的內容。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易水送別

4、朗讀時應讀出怎樣的感情?並中文中找到依據。

學生自由討論。

明確:悲、壯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荊軻此去凶多吉少,可謂是生人做死別。形成一種悽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我們的習作中常見的外貌描寫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醜陋”,外貌描寫是爲中心服務的,不是爲了寫外貌而寫外貌。

“爲變徵之聲”“復爲慷慨羽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其中音樂由悲涼變爲悲壯,低沉變爲高昂,渲染悲壯氣氛。

“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生離死別變爲同仇敵愾。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所要表現的是荊軻,爲什麼要寫送行的賓客?

正如《__》中的“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觀衆的表情是爲了突出__人技藝高超。

“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只用一個動作就突出表現荊軻義無反顧的剛毅性格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5、有感情地誦讀第9段

(二)、厚遺蒙嘉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第11-13段內容。

厚遺蒙嘉

2、字詞解析

①持千金之資幣物:幣,(古義)禮品,泛指用作禮物的玉帛等物;(今義)貨幣

②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確實

③燕王拜送於庭:“拜送於庭”,狀語後置,即“於庭拜送”。

④使使以聞大王:使,派。使,使者。

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禮服。

(三)、廷刺秦王

1、字詞解析

①以次進:按照

②秦武陽色變振恐:臉色

③羣臣怪之:感到奇怪

④前爲謝曰:爲,wèi,爲之,替(秦武陽)。謝,謝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⑤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完。見,通“現”,露。又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⑥秦王還柱而走:跑

⑦箕踞以罵:箕,兩腳張開,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輕蔑對方。又如《醉翁亭記》中的:“有亭翼然臨於泉上”。“翼”解釋爲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讀?並簡析原因。

學生稍作思考,點名回答。

明確:“秦武陽色變振恐”“羣臣怪之”中的加點字重讀,獻圖時年十二就__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引起了衆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敗露,形勢非常危急。

“荊軻顧笑武陽”中的加點字重讀,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使秦君臣上下疑竇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着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

3、第14-16段要用什麼樣的語速讀?

學生討論思考。

明確:14、15段讀荊軻的動作語速快,“取──奉──發──把──持──揕”,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讀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語速也要快,“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讀羣臣語速慢,個個呆若木雞。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羣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後竟出現“乃以手共搏之”的戲劇性場面。

16段眼看着秦王要成爲荊軻的劍下之鬼,由於侍醫夏無且以藥囊投軻,荊軻反被秦王“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勢轉爲劣勢,最後反“被八創”,完全失去戰鬥力。這一部分語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髮的緊張形勢。

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讀?並簡析原因。

學生稍作思考,點名回答。

明確:“笑”、“罵”,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和英雄虎膽。

(四)課後作業:試總結荊軻這一人物形象。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六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瞭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藉助註釋疏通文章。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爲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爲民排憂,爲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於《左傳》

(先讓學生看文章後面關於《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_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裏的“左氏”,司馬遷認爲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_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於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後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於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爲後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後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歎,爲後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

三、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麼事?

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_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資料顯示_圍鄭形勢圖

四、簡介_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爲壅。這是晉國,都城爲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_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鬥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隻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係十分複雜,瞭解與次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資料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採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_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爲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爲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爲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_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衆,安可盡禮!”爲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爲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爲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的餘波。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放錄音後,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佈置作業

1、反覆閱讀課文。

2、藉助註釋、工具書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