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物理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物理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物理教案 篇一

一、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1。將解題思路簡單化,程序化。

怎樣做到讓學生主動的去思考?關鍵在於老師要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策略,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展示給學生問題的關鍵點在哪?突破點在哪?以及解決物問題的思路,把思考的過程程序化,簡單化。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止明白瞭如何解決這一個問題,而且還明白了怎樣類似的問題。

2。運用策略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會學習策略,需要讓學生有練習的機會。通過練習,學生就可以體會到學習策略的運用技巧,並能夠加深印象,熟練掌握。在運用策略的過程中,應該爲學生選擇,設置能夠嘗試不同學習策略的問題情境,應從學習材料的多樣性,不同角度去進行蒐集,讓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於物理學習中。

3。引導學生形成新的策略

創造性是學習策略教學的最大的特點。學生在運用學習策略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之後,會明確的意識到策略在其他不同的領域所呈現的作用。從而形成自己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新策略,成爲學習的主人。最好的策略就是適合個人特點,有效的策略,這就是學習策略的目的。

二、有效教學反思性評價

1。自我反思評價的意義

自我反思性評價是提高專業技能一個重要方式。某位註明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經驗加上反思等於成長。要想獲得持續的提高,成長,進步,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和總結,曾經有人做過專項的研究: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師,他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自我的觀察,自我評價,自我監控和自我反思,能夠對自己的教學行爲進行自我調節。通過不斷的總結,反思,修正,主動的審視自己的教學活動,通過這個過程,就能夠使得自身處於一個不斷完善,進步的良性循環中。

2。反思評價的內容

1)在物理教學的實施階段,教師對於自身反思性評價包括:教學理念的反思性評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結合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要求。在傳授學生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的結合,這要求教師要轉變陳舊的理念,從一個知識傳播者轉變爲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爲了能夠真正理解新課程的精神,並加以利用,教師需要經歷從學習,實踐再到自我反思評價再到學習實踐的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教學理念的昇華。

2)教學內容的`反思評價教學內容的反思性評價,包含教學內容的有序性,科學性,以及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匹配度。是否是以教學目標爲統籌的講解物理概念。教學的重難點,選題的代表性是否利於學生的理解運用,是否能夠體現解決方法的關鍵點,作業的佈置是否準確,能夠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思考能力,觀察能力的實驗方案等等。

3)教學對象的反思評價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特徵,隨着年齡的增長,不同學生個體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差異會更明顯。所以,對學生的理解就顯得尤其重要,作爲物理教師,應瞭解學生的共性和差異,考慮教學的進度是否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把精力偏向優等生而遺忘所謂的差生。是否能根據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作出及時調整。反思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習習慣等,只有這樣,物理教師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本文基於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結合新課程要求的特點,對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進行研究,利於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水平,探究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特點,理解圖象的物理意義。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的特點。

3.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的物理意義,會根據圖象分析解決問題,

4.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係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識別、分析圖象和用物理語言表達相關過程的能力。

2.引導學生研究圖象、尋找規律得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3.引導學生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並給出各符號的具體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用物理語言表達物理規律的意識,激發探索與創新。

2.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甩不同方法表達同一規律的科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的物理意義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公式及應用。

教學難點

1.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一時間公式的理解及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勻變速直線運動

1.基本知識

(1)定義:沿着一條直線運動,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

(2)分類

①勻加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的直線運動。

②勻減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的直線運動。

(3)圖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2.思考判斷

(1)勻變速直線運動是速度均勻變化的直線運動。(√)

(2)物體的加速度爲負值時,不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3)加速度不變的運動一定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探究交流

某物體的速度—時間圖象如圖所示,試說明物體做什麼運動?

【提示】由於物體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首先確定該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又由於它的速度逐漸增大,所以說物體的運動性質爲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

1.基本知識

(1)速度公式:v=v0+at.

(2)對公式的理解: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t時刻的速度v,就等於物體在開始時刻的速度v0,再加上在整個過程中速度的變化量at.

2.思考判斷

(1)公式v=v0+at僅適用於勻加速直線運動。(×)

(2)速度隨時間不斷增加的運動叫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3)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的直線運動,叫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探究交流

試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分別通過v-t圖象和加速度的定義式推導出速度v和時間t關係的數學表達式。

【提示】

(1)圖象推導:

由圖可知末速度大小由初速度v0和t時間內增加的部分at組成,故v=v0+at.

(2)加速度定義式推導:

由得:v=v0+at.

三、對速度-時間圖象的理解

【問題導思】

1.上節課“探究小車的速度與時間的變化關係”中所畫出的v-t圖象是什麼形狀?圖象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2.v-t圖線的傾斜程度具有什麼含義?

3.速度圖象中的縱截距和橫截距代表什麼意義?

1.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

一條平行於時間軸的直線。從圖象中可以直接讀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

如圖所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1)直線a反映了速度隨着時間是均勻增加的,爲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圖象。

(2)直線b反映了速度隨着時間是均勻減小的,爲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圖象。

(3)直線c反映了速度隨着時間先均勻減小,後均勻增加,由於加速度不變,整個運動過程也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3.v-t圖象應用

誤區警示:v-t圖象的兩點說明

1.只能描述直線運動,無法描述曲線運動。

2.v-t圖象描述的是物體的速度隨時間的運動規律,並不表示物體的運動軌跡。

例:如圖所示爲某質點的v-t圖象,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0~6s內,質點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B.在6s~10s內,質點處於靜止狀態

C.在4s末,質點向相反方向運動

D.在t=12s末,質點的加速度爲-1m/s2

【審題指導】解答該題主要是觀察圖線,通過圖線的特點得出有關結論,觀察圖線時,需要注意:

(1)速度的正、負問題。

(2)速度的大小變化趨勢。

(3)圖線斜率大小問題。

(4)圖線斜率的正負問題。

【答案】D

規律總結:v-t圖象的意義

1.可求出物體在任一時刻的速度和物體達到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

2.圖線的斜率等於物體的加速度。

3.圖線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物體向正方向運動,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物體向負方向運動。

4.可判斷物體的運動性質:在v-t圖象中,傾斜直線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平行於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和時間軸重合的直線表示物體靜止。

四、速度時間關係式的應用

【問題導思】

1.汽車從靜止勻加速運動,經時間t後的速度怎麼求出?需要知道什麼物理量?

2.速度公式v=v0+at中各量的含義是什麼?它們是矢量還是標量?

3.速度公式的適用條件是什麼?應用其解題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1.適用條件

公式v=v0+at只適用於勻變速直線運動。

2.公式中各量的含義

(1)v0爲開始時刻物體的瞬時速度,稱爲初速度,v爲經時間t後物體的瞬時速度,稱爲末速度。

(2)a爲物體的加速度,爲恆量,表明速度均勻變化,即相等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相等。

3.矢量性

(1)公式中的v0、v、a均爲矢量,應用公式解題時,一般取v0的方向爲正方向,a、v與v0的方向相同時取正值,與v0的方向相反時取負值。對計算結果中的正、負,應根據正方向的規定加以說明,如v>0,表明末速度與初速度v0同向;若a<0,表明加速度與v0反向。

(2)a與v0同向時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a與v0反向時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誤區警示

速度公式v=v0+at雖然是加速度定義式的變形,但兩式的適用條件是不同的:

1.v=v0+at僅適用於勻變速直線運動。

2.可適用於任意的運動,包括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例:在平直公路上,一輛汽車以108km/h的速度行駛,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立即剎車,剎車時加速度大小爲6m/s2,求:

(1)剎車後3s末汽車的速度大小;

(2)剎車後6s末汽車的速度大小。

【審題指導】解答該題應把握以下兩點:

(1)剎車時爲減速運動。

(2)計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

【答案】(1)12m/s(2)0

規律總結:求解汽車剎車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汽車剎車、飛機着陸、火車進站等實際減速運動,由於它們在速度減小爲零後不再返回,此後它們就一直停留在某位置不動,故計算它們的速度時切不可盲目將所給時間代入速度公式。若所給時間小於剎車用時,則可將所給時間代入速度公式求解,若所給時間大於或等於剎車用時,則它們在所給時間速度爲零。

五、加速度變化的v-t圖象

例:試說明如圖所示的圖象中物體的運動情況。

【答案】圖甲中,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大,表示物體做加速度越來越大的變加速直線運動。

圖乙中,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越來越小,最後爲0,速度越來越大,最後不變,表示物體做加速度越來越小的變加速直線運動,直到加速度爲0,做勻速直線運動。

圖丙中,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小,最後爲0,表示物體做加速度越來越大的變減速直線運動,直到速度減爲0.

圖丁中,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小,表示物體做加速度越來越小的變減速直線運動。

規律總結:根據v-t圖象判斷加速度的變化

圖甲中,速度v隨時間t的延長而增大,在時間軸上取兩段相等的時間間隔Δt,對應的速度變化量Δv不同,而且Δv2>Δv1,所以物體做的不是勻加速直線運動。當Δt→0時,a=Δt/Δv表示Δt內任一時刻的瞬時加速度,此時a應爲該時刻曲線切線的斜率。即v-t圖象爲曲線時,曲線上面某點的切線斜率等於該時刻物體的加速度。對甲圖,隨時間t的延長,切線斜率變大,即物體做加速度變大的加速運動。

同理可得,圖乙中的物體做加速度逐漸減小的變加速直線運動。

課後小結

本節重點學習了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理解和對公式v=vo+at的掌握。對於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理解強調以下幾點:

1.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增量相同,這裏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

2.從速度一時間圖象上來理解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v=vo+at,t時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礎上,加上速度變化量△v=at得到。

3.對這個運動中,質點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變,但不能說a與△v成正比、與△t成反比,a決定於△v和△t的比值。

4.a=△v/△t而不是a=v/t,a=△v/△t=(vt-v0)/△t即v=vo+at,要明確各狀態的速度,不能混淆。

5.公式中v、vo、a都是矢量,必須注意其方向。

板書

§2.2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時間的關係

1.勻變速直線運動

2.速度一時間圖象

3.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v=v0+at

4.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變化量at就得到t時刻物體的末速度

高中物理教案 篇三

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瞭解曲線運動的特點,速度方向在該點切線方向上且時刻在變,因此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2)瞭解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3)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可將曲線運動的條件深化,即平行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方向,可根據力的效果將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

(4)瞭解合運動、分運動,掌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5)由分運動的性質及特點綜合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有關教學軟件,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總結概括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曲線運動的條件,以及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處理複雜運動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並激發學生興趣。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運動,假設水不流動,可以想象出船的分運動;又假設船發動機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隻隨水流而動的另一分運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運用物理學抽象思維的基本方法。

1、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曲線運動爲什麼是變速運動,理解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定則;

2、已知兩個分運動的性質特點,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學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學的難點,解決難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把每個分運動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個分運動所受的外力)進行合成,最終還是用合運動的初速度與合外力的方向關係來判斷。

1、乒乓球、小鐵球、細繩。

2、斜槽、條形磁鐵、鐵球、投影儀、計算機軟盤、彩電。

機械運動可以劃分爲平動和轉動,而平動又可以劃分爲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所以曲線運動屬於平動形式,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仍然可以看成一個質點,曲線運動比直線運動更爲普遍。例如,車輛拐彎;月球繞地球約27天轉一圈;地球繞太陽約一年轉一週;太陽繞銀河系中心約2.2億年轉一週。

因爲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連續發生變化,我們很難直觀物體在某時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設想如果某時刻的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物體將沿該時刻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然後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想象幾種現象。

(1)讓學生回答,繩拉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圓周運動,當繩斷後小球將沿什麼方向運動?(沿切線方向飛出)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繩斷後小球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由於慣性,從即刻起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沿切線飛出。

(2)教材內容:砂輪磨刀使火星沿切線飛出,引導學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熾熱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變,由於慣性以分離時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又如,讓撐開的帶有雨滴的雨傘旋轉,雨滴沿傘邊切線方向飛出(與上例同理)。

(3)在想象與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得出: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在某時刻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上。並引導學生注意到:曲線運動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時變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變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變,速度就一定變,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變化一定產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並且方向相同。隨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如果合外力與速度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將做什麼樣的運動?(變速直線運動)

(2)繩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速度大小不變的圓周運動,繩子的拉力T起什麼作用?(改變速度方向)

(3)演示實驗(用投影儀或計算機軟件):讓小鐵球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沿直線OO′運動。然後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條形磁鐵,使小球再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偏離原方向做曲線運動。又例如讓小球從桌面上滾下,離開桌面後做曲線運動。

(4)觀察實驗後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如下:

①平行速度的力改變速度大小;

②垂直速度的力改變速度的方向;

③不平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時改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④引導學生得出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物體的運動往往是複雜的,對於複雜的運動,常常可以把它們看成幾個簡單的運動組成的,通過研究簡單的運動達到研究複雜運動的目的。

①把注滿水的乒乓球用細繩繫住另一端固定在B釘上,乒乓球靜止在A點,畫出線段BB′且使AB≈BB′(如圖5),用光滑棒在B點附近從左向右沿BB′方向勻速推動吊繩,提示學生觀察乒乓球實際運動的軌跡是沿AB′方向,幫助學生分析這是因爲乒乓球同時參與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的結果,而這兩個分運動的速度都等於棒的推動速度。小球沿豎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運動都是分運動;沿AB′方向的是合運動。分析表明合運動的位移與分運動位移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

②船渡河問題:可以看做由兩個運動組成。假如河水不流動而船在靜水中沿AB方向行駛,經一段時間從A運動到B(如圖6),假如船的`發動機沒有開動,而河水流動,那麼船經過相同的一段時間將從A運動到A′,如果船在流動的河水中開動同時參與上述兩個運動,經相同時間從A點運動到B′點,從A到B′的運動就是上述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

注意:船頭指向爲發動機產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運動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頭的指向。這裏的分運動、合運動都是相對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對速度概念,避免使問題複雜化。

①用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合成。反之由合運動求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分解。

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矢量運算法則,即平行四邊形法則。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兩個分位移s 1 s 2的矢量和;又例如飛機斜向上起飛時,在水平方向及豎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別爲v 1 =vcosθ,v 2 =vsinθ,其中,v是飛機的起飛速度。如圖7所示。

①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提問學生爲什麼?(v合爲恆量)

②提出問題:船渡河時如果在AB方向的分運動是勻加速運動,水仍然勻速流動,船的合運動軌跡還是直線嗎?學生思考後回答並提示學生用曲線運動的條件來判斷,然後引導學生綜合概括出判斷方法:首先將兩個分運動的初始運動量及外力進行合成,然後用合運動的初速度及合運動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關係進行判斷。合成結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與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線上,船一定做曲線運動。如鞏固知識讓學生再思考回答:兩個不在同直線上初速度都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什麼運動?

(勻加速直線運動)

(1)通過此例讓學生明確運動的獨立性及等時性的問題,即每一個分運動彼此獨立,互不干擾;合運動與每一個分運動所用時間相同。

(2)關於速度的說明,在應用船速這個概念時,應注意區別船速v船及船的合運動速度v合。前者是發動機產生的分速度,後者是合速度,由於不引入相對速度概念,使上述兩種速度容易相混。

(3)問題的提出:河寬H,船速爲v船,水流速度爲v水,船速v船與河岸的夾角爲θ,如圖9所示。

①求渡河所用的時間,並討論θ=?時渡河時間最短。

②怎樣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

分析①用船在靜水中的分運動討論渡河時間比較方便,根據運動的獨立性,渡河時間

分析②當v船>v水時,v合垂直河岸,合位移最短等於河寬H,根向與河岸的夾角。

1、曲線運動的條件是F合與v不在同一直線上,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爲曲線的切線方向。

2、複雜運動可以分解成簡單的運動分別來研究,由分運動求合運動叫運動的合成,反之叫運動的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

3、用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識可以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合運動軌跡。

最後一例題可作爲思考題先留給學生。在學生思考後講解效果更好。

高中物理教案 篇四

一、課題:萬有引力定律

二、課型:概念課(物理按教學內容課型分爲:規律課、概念課、實驗課、習題課、複習課)

三、課時:1課時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含義並會用萬有引力定律公式解決簡單的引力計算問題。

2.知道萬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適用範圍。

(二)過程與方法:在萬有引力定律建立過程的學習中,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與推理論證等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時,抓住主要矛盾,簡化問題,建立理想模型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通過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過程,說明科學研究的長期性,連續性及艱鉅性,提高學生科學價值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及表達公式。

難點:1.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學生能把地面上的物體所受重力與其他星球與地球之間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質的力聯繫起來。

六、教學法:合作探究、啓發式學習等

七、教具:多媒體、課本等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顧以前對月-地檢驗部分的學習,明確既然太陽與行星之間,地球與月球之間、地球對地面物體之間具有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這裏進一步大膽假設:是否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這樣的。力?

引發學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爲我們身邊的物體質量比天體的質量小得多,我們不易覺察罷了,於是我們可以把這一規律推廣到自然界中任意兩個物體間,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定律。然後在學生的興趣中進行假設論證。

(二)進入新課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40頁萬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問題:

1.什麼是萬有引力?並舉出實例。

教師引導總結:萬有引力是普遍存在於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日對地、地對月、地對地面上物體的引力都是其實例。

2.萬有引力定律怎樣反映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其數學表達式如何?並註明每個符號的單位和物理意義。

教師引導總結: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是:宇宙間一切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兩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跟它的質量的乘積成下比,跟它們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F爲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單位:N.m1、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單位:kg,r爲兩個物體間的距離,單位:m。G爲萬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它在數值上等於質量是1Kg的物體相距米時的相互作用力,單位:N·m2/kg2.

3.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教師引導總結:只適用於兩個質點間的引力,當物體之間的距離遠大於物體本身時,物體可看成質點;當兩物體是質量分佈均勻的球體時,它們間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計算,但式中的r是指兩球心間的距離。

4.你認爲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有何深遠意義?

教師引導總結: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有着重要的物理意義:它對物理學、天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把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和天體運動的規律統一起來;對科學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給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祕建立了極大信心,人們有能力理解天地間的各種事物。

(三)深化理解

在完成上述問題後,小組討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深化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即:

1.普遍性:萬有引力存在於任何兩個物體之間,只不過一般物體的質量與星球相比太小了,他們之間的萬有引力也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2.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3.特殊性: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和物體所在的空間及其他物體存在無關。

4.適用性:只適用於兩個質點間的引力,當物體之間的距離遠大於物體本身時,物體可看成質點;當兩物體是質量分佈均勻的球體時,它們間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計算,但式中的r是指兩球心間的距離。

(四)活動探究

請兩名學生上講臺做個遊戲:兩人靠攏後離開三次以上。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印象和運用,請一位同學上臺展示計算結果,師生互評。

1.請估算這兩位同學,相距1m遠時它們間的萬有引力多大?(可設他們的質量爲50kg)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數據得:F1=1.7×10-7N

2.已知地球的質量約爲6.0×1024kg,地球半徑爲6.4×106m,請估算其中一位同學和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又是多大?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數據得:F2=493N

3.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則其中這位同學所受重力是多少?並比較萬有引力和重力?

解:G=mg=490N。

比較結果爲萬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因爲在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所受萬有引力可分解爲重力和自轉所需的向心力。

(五)課堂小結

小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完成多媒體呈現的知識網絡框架圖,並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進行生生互評。

(六)佈置作業

作業:完成“問題與練習”。

高中物理教案 篇五

《向心力1》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線運動》第六節《向心力》。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主要講解了向心力的定義、定義式、方向及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前面幾節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這節講的是描述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合外力,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昇華,爲接下來萬有引力的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並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昇華,它把運動學和動力學聯繫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啓下的橋樑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方面】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具備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爲本節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思維基礎方面】高一的學生通過國中科學和第一學期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啓發。

【情感態度方面】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向心力有關的現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錯誤的這就給學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帶來困難。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理解向心力的定義;

能說出向心力的定義、寫出向心力的定義式和單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

【過程方法目標】

通過對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圓周運動,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與學習,相互聯繫,體驗對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用概念前後聯繫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學無止境的觀點;

通過向心力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容易讓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向心力表達式驗證,向心力來源與作用效果。設定一定運動情景,來驗證向心力表達式。來源進行舉例說明,進行受力分析。(重點如何落實)

難點:向心力表達式的驗證。通過用圓錐擺粗濾驗證表達式,通過圓錐擺做勻速圓周運動解釋原理,分析其在運動角度和手裏角度的合外力,測量數據與測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達式的正確。(難點咋麼突破)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口述

六、教學過程

1.引入

回顧本章內容,複習向心加速度,放一個有關視屏,向同學提問物體爲甚麼做圓周運動?

2.新課教學(熟悉一下過渡)

一、做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實驗,多問題進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點進行總結

二、教授有關向心力的有關知識並進行一定補充。

三、用圓錐擺粗濾驗證向心力表達式小結:向心力定義表達式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磁化與退磁的概念。

2、瞭解磁性材料及其應用

教學過程:

一、磁化和退磁

說明:縫衣針、螺絲刀等鋼鐵物體,與磁鐵接觸後就會顯示出磁性,我們把鋼性材料與磁鐵接觸後顯示出磁性的現象稱之爲磁化

說明:原來有磁性的物體,經過高溫、劇烈震動或者逐漸減弱的交變磁場的作用,就會失去磁性,這種現象叫做退磁

說明:鐵、鈷、鎳以及它們的合金.還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後的磁性比其他物質強得多,這些物質叫做鐵磁性物質,也叫強磁性物質

問:爲什麼鐵磁性物質磁化後能有很強的磁性?(鐵磁性物質的結構與其他物質有所不同,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旋轉,這就相當於一個小磁體,稱之爲磁疇,磁化前,各個磁疇的磁化方向不同,雜亂無章地混在一起,各個磁疇的作用在宏觀上互相抵消,物體對外不顯磁性。磁化過程中,由於外磁場的影響,磁疇的磁化方向有規律地排列起來,使得磁場大大加強。這個過程就是磁化的過程,高溫下,磁性材料的磁疇會被破壞.在受到劇烈震動時,磁疇的排列會被打亂,這些悄況下材料都會產生退磁現象。有些鐵磁性材料,在外磁場撤去以後,各磁疇的方向仍能很好地保持一致,物體具有很強的剩磁.這樣的'材料叫做硬磁性材料。有的鐵磁性材料,外磁場撤去以後,磁疇的磁化的方向又變得雜亂,物體沒有明顯的剩磁,這樣的材料叫做軟磁性材料。永磁體要有很強的剩磁,所以要用硬磁性材料製造.電磁鐵要在通電時有磁性,斷電時失去磁性,所以要用軟磁性材料製造。)

二、磁性材料的發展

閱讀

三、磁記錄

閱讀

四、地球磁場留下的記錄

閱讀

第五節、磁性材料

一、磁化和退磁

1、磁化:鋼性材料與磁鐵接觸後顯示出磁性的現象

2、退磁:原來有磁性的物體,經過高溫、劇烈震動或者逐漸減弱的交變磁場的作用,就會失去磁性

3、鐵磁性物質(強磁性物質):鐵、鈷、鎳以及它們的合金.還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後的磁性比較強

4、磁化和退磁解釋: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旋轉,這就相當於一個小磁體,稱之爲磁疇,磁化前,各個磁疇的磁化方向不同,雜亂無章地混在一起,各個磁疇的作用在宏觀上互相抵消,物體對外不顯磁性。磁化過程中,由於外磁場的影響,磁疇的磁化方向有規律地排列起來,使得磁場大大加強。這個過程就是磁化的過程,高溫下,磁性材料的磁疇會被破壞.在受到劇烈震動時,磁疇的排列會被打亂,這些悄況下材料都會產生退磁現象

5、硬磁性材料:磁化後撤去外磁場,物體具有很強的剩磁

軟磁性材料:磁化後磁疇的磁化的方向又變得雜亂,物體沒有明顯的剩磁

二、磁性材料的發展

三、磁記錄

四、地球磁場留下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