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精品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精品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教科版高二物理教案 篇一

向心力:

(1)向心力是改變物體運動方向,產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向心力的方向指向圓心,總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所以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

(3)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的因果關係是,兩者方向恆一致:總是與速度垂直、沿半徑指向圓心。

(4)對於勻速圓周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全部作爲向心力,故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應是:大小不變、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

向心力公式:

(1)由公式a=ω2r與a=v2/r可知,在角速度一定的條件下,質點的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正比;在線速度一定的條件下,質點的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反比。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全部作爲向心力,故物體所受合外力應大小不變、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合外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根據公式,倘若物體所受合外力F大於在某圓軌道運動所需向心力,物體將速率不變地運動到半徑減小的新圓軌道里(在那裏,物體的角速度將增大),使物體所受合外力恰等於該軌道上所需向心力,可見物體在此時會做靠近圓心的運動;反之,倘若物體所受合外力小於在某圓軌道運動所需向心力,“向心力不足”,物體運動的軌道半徑將增大,因而逐漸遠離圓心。如果合外力突然消失,物體將沿切線方向飛出,這就是離心運動。

向心力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公式求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問題時應做到四確定:

(1)確定圓心與圓軌跡所在平面;

(2)確定向心力來源;

(3)以指向圓心方向爲正,確定參與構成向心力的各分力的正、負;

(4)確定滿足牛頓定律的動力學方程。

做圓周運動物體所受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關係同樣遵從牛頓第二定律:Fn=man在列方程時,根據物體的受力分析,在方程左邊寫出外界給物體提供的合外力,右邊寫出物體需要的向心力(可選用等各種形式)。

高二物理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加深理解電場強度、電勢、電勢差、電勢能、電容等重點概念。

2、在熟練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礎上,能夠分析和解決一些物理問題。

3、通過複習,培養學生歸納知識和進一步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習一定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概念的綜合性運用。

三、教具

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1、提問:

靜電場一章中的概念有哪些?它們如何表述?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2、歸納上述內容。如下表(見投影片)。

適當講述後,應着重講清每個概念的物理含義以及概念間的聯繫和區別。

(二)主要教學過程設計

1、靜電場特性的研究。

研究方法(一)。用電場強度E(矢量)。

從力的角度研究電場,電場強度E是電場本身的一種特性,與檢驗電荷存在與否無關。E是矢量。要區別公式E=F/q(定義式)、E=kQ/r2(點電荷電場)、E=U/d(勻強電場)的物理意義和適用範圍。E既然是矢量,那麼如何比較電場中任兩點的場強大小和方向呢?

啓發學生用多種方法判斷。然後將學生回答內容歸納。可能方法有:

(1)判斷電場強度大小的方法。

根據定義式Ewww.本站baihuawen本站=F/q;

點電荷電場,E=kQ/r2;

勻強電場,場強處處相等,且滿足E=U/d;

電場線密(疏)處場強大(小)。

(2)判斷電場強度方向的方法。

正電荷所受電場力的方向即是該點的場強方向;

電場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即是該點的場強方向;

電勢降低最快的方向就是場強的方向。是非題(投影片)(由學生口答並簡要說明理由):

(A)若將放在電場中某點的電荷q改爲-q,則該點的電場強度大小不變,方向與原來相反。(×)

(B)若取走放在電場中某點的電荷,則該點的電場強度變爲零。(×)

(C)無論什麼電場,場強的方向總是由高電勢面指向低電勢面。(√)

(D)已知A、B爲某一電場線(直線)上的兩點,由此可知,A、B兩點的電場強度方向相同,但EA和EB的大小無法比較。(√)

(E)沿電場線方向,場強一定越來越小。(×)

(F)若電荷q在A處受到的電場力比在B點時大,則A點電場強度比B點的大。(√)

(G)電場中某點電場線的方向,就是放在該點的電荷所受電場力的方向。(×)

研究方法(二):用電勢U(標量)。

從能的角度研究電場,電勢U是電場本身的一種特性,與檢驗電荷存在與否無關。U是標量。規定:無限遠處的電勢爲零。電勢的正負和大小是相對的,電勢差的值是絕對的。實例:在+Q(-Q)的電場中,U>0(<0)。

電勢能是電荷和電場所組成的系統共有的。規定:無限遠處的電勢能爲零。電勢能的正負和大小是相對的,電勢能的差值是絕對的。實例:+q在+Q(-Q)的電場中,εP>0(<0);-q在+Q(-Q)的電場中,εP<0(>0)。

提出的問題:

(1)如何判斷電勢的高低?

啓發學生用多種方法判斷。然後將學生回答內容歸納可能方法有:

根據電勢的定義式U=W/q,將+q從無窮遠處移至+Q電場中的某點,外力克服電場力做功越多,則該點的電勢越高;

將q、εP帶符號代入U=εP/q計算,若U>0(<0),則電勢變高(低);

根據電場線方向,順(逆)着電場線方向,電勢越來越低(高);

根據電勢差,若UAB>0(UB(UA

根據場強方向,場強方向即爲電勢降低最快的方向。

(2)怎樣比較電勢能的多少?

啓發學生用多種方法判斷,將學生回答歸納,可能方法有:

可根據電場力做功的正負判斷,若電場力對移動電荷做正(負)功,則電勢能減少(增加);

將q、U帶符號代入εP=qU計算,若εP>0(<0),則電勢能增加(減少)。

高二物理教案全套 篇三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後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複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後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爲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並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於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於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於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鍾,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築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爲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徵;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錶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徵;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並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佈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爲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爲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爲主,涉及的問題聯繫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教科版高二物理物理教案 篇四

一、說教材

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爲高二物理選修3—2第二章的第一節。內容講述的是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教材是在國中磁場知識和對電磁感應簡單認識的基礎上,利用高中已學過的知識,較爲深入的研究磁轉化爲電的規律,研究電場、磁場的統一性。這些內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說課稿教材的問題大多數都涉及到三維空間,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極爲有益。實驗方法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對實驗現象進行簡單的羅列或初步總結,而是實驗和推理結合起來,得出比較抽象的結論,在這裏,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大綱的要求及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智能目標: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與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相符合。

③會用楞次定律解答簡單的有關問題。

情感目標:

①培養學生勇於進取,注重實驗和爲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精神。

②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勤於動腦的良好實驗素質,培養學生仔

細觀察認真分析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和感應電流所激發的磁場之間的關係是這一節課的重點,對這一定律的應用是這一節課難點。

二、說教學法

教學對象分析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已能解決感應電流的大小問題。

②學生通過立體幾何和磁場部分的學習,對三維空間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尚不能熟練掌握。

③好奇心強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說教法

①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②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爲具體,突破教學難點。通過計算機模擬把假象的磁感線生動具體的表現出來,極大的克服了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助於他們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④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說學法

學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本課結合教法,學生可按以下學法進行學習。

①實驗探索法:本課創設了豐富的電腦動畫和有趣的物理實驗,反覆思考物理現象的原因和結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②比較總結法: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比較、總結出物理規律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③反饋定位法:本課通過實例解析和練習反饋,可以鞏固所學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準確定位和正確思維的形成。

三、說過程

複習提問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

2、列舉能使右圖產生感應電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嗎?如何判斷其方向呢?

(學生集體回答引出實驗)

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在四種情況中:

①線圈中是否產生感應電流?爲什麼?

②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是怎樣變化的?

③檢流計的偏轉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種情況中檢流計的偏轉方向總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高二物理教案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瞭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恆定律

3、知道什麼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3、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並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恆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後,蘊藏着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爲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瞭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並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矇昧時期的人們認爲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爲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着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雲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麼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麼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並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瞭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恆定律

(二)新課教學

複習國中知識:

師:根據國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然後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並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後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後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高二物理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預設

使用幻燈片時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時,儘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終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使實驗簡化,給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善於從簡單中捕捉精彩瞬間,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體驗科學(閱讀材料)。

練習題設計力求有針對性、導向性、層次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種使物體帶電的方法及帶電本質。

知道電荷守恆定律。

知道什麼是元電荷、比荷、電荷量、靜電感應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物理學螺旋式遞進的學習方法。

由現象到本質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

科學家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滲透─—課後閱讀材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荷守恆定律

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今天開始我們進入物理學另一個豐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電和磁的世界。高中的電學知識大致可分爲電場的電路,本章將學習靜電學,將從物質的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電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以及與靜止電荷相聯繫的靜電場的基本性質。

板書第一章靜電場

板書:電荷(複習國中知識)

1、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爲正電荷,用正數表示。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爲負電荷,用負數表示。

2、電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摩擦起電──學生自學P2後解釋摩擦起電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爲電荷守恆定律做鋪墊。

演示摩擦起電,用驗電器檢驗是否帶電,讓學生分析使金屬箔片張開的原因過渡到接觸起電。

接觸起電──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仔細觀察從靠近到接觸過程中還有哪些現象?──靠近未接觸時箔片張開張開意味着箔片帶電?看來還有其他方式使物體帶電?其帶電本質是什麼?──設置懸念。

自學P3第二段後,回答自由電子和離子的概念及各自的運動特點。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觸)後再遠離,箔片又閉合,即不帶電,有沒有辦法遠離後箔片仍帶電?

提供器材,鼓勵學生到時講臺演示。得出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

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通過對三種起電方式本質的分析,讓學生思考滿足共同的規律是什麼?得出電荷守恆定律。

學生自學教材,掌握電荷守恆定律的內容,電荷量、元電荷、比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