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旅夜書懷》教案(精品多篇)

《旅夜書懷》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選修《旅夜書懷》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句;

2、理解本詩寓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教學重點:

1、學會鑑賞詩句;

2、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會鑑賞詩句

教學方法:師預設,生討論,師生總結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想:

在詩歌新授課中,我們不能做成高三的考點複習,因爲學生沒有對詩歌欣賞量的積累,就不可能達到做題時下筆如有神的質的飛躍。所以,在本詩的教學中,我一是注重詩歌內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大學聯考考點滲透到講課中來,注重方法的傳授。

教學流程:

一、導學

1、導入

以杜甫晚年的圖象導入(多媒體展示),配以說明:杜甫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後甚至以船爲家,四處漂泊。“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爲如此,杜甫纔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

2、解題

①從“旅”中,你能讀出什麼?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詩歌的寫作背景,見詩下的註釋①

②“夜”和詩中的哪些詩句對應?

與“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對應。

③“書懷”和那些詩句對應?

與“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應。

3、整體感知(生對照詩下的註釋,說出詩歌的大義。如遇不懂的,提出,師生討論解決。最後,老師給出詩句的參考譯文。)

(多媒體展示)岸上的細草在微風的吹拂下,發出瑟瑟的聲響。江上只有一隻孤舟,依岸而宿。詩人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彷彿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水中,隨着江水的流動而浮蕩着。名聲難道應因爲文章而顯著嗎?做官應因爲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這世間漂泊,恰似那在廣闊天地飛翔的一隻沙鷗罷了。

二、質疑討論(多媒體展示)

1、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頸聯如何理解?

3、賞析尾聯。

三、反饋矯正(對1、3兩個問題,請生板演,對照多媒體展示的參考答案給生打分,集體討論這一題型的答題方法。)

1、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裏飄搖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長夜。首聯營造了淒冷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的漂泊無依的淒冷之情。星空低垂,愈顯得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頷聯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氛圍。作者用闊大之景反襯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達出悽苦之情。(先描摹畫面,再給出意境)

2、頸聯用了反問的語氣,若改爲陳述句就是:名聲不應該因爲文章而顯著,做官只應該因爲年老多病而辭職。其言外意爲:名聲應該因爲大濟天下而顯著,做官不應該因爲被排擠而被辭。委婉的寫出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3、尾聯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鷗,且用廣闊天地襯托沙鷗,更突出沙鷗的孤獨,也表達了自己的漂泊無依的悽苦之情。(判斷詩句所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對這手法加以闡述;給出表達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體展示)

閱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羣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羣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參考答案:頷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隻,“萬重雲”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也可以說,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羣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鴨們卻全然不顧,它們紛紛鳴噪不停、自得其樂。表現了杜甫對一些俗客庸夫的厭惡。)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人以孤雁自喻,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有不墜青雲之志的高遠追求。(答出兩點即可。)

五、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品讀與探討”第一題;結合“品讀與探討”第三題,預習《客至》《賓至》

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旅夜書懷》這首詩時,主要想抓住兩點:理解詩歌內容和學會題型的解題方法。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不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設計如下:

一、導入,圖像導入,聯繫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紹。

二、走進文本。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聯如何理解?

4、賞析尾聯。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讀杜甫詩《孤雁》,完成後面的題目。

四、作業佈置。

反思:

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爲本,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設計本詩的導語時,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課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學生的目光,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所以,我選擇了用泛而華麗的語句導入,試圖用好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我一門心思想叫導語與衆不同,在奇與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沒有考慮,犯了年輕教師經常會犯的通病:華而不實。導語是爲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服務的,不應該脫離文本。因此,教師在設計導語追求新奇時不能忽略的知識體系和課堂教學重點。讓導語和教學新內容緊密聯繫起來,既能使學生了解文本的學習內容,又能明確文本的學習目標,這樣,更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中。所以,我選擇了杜甫的晚年照片來衝擊學生的眼球,並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紹。如此,就和《旅夜書懷》的寫作背景聯繫起來,更容易讓學生走進文本。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語,也應該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課文有它自身的特點,導語也要據此量身定做。

新課程方案要求教師關注過程和方法,關注教學環境的設計、活動的設計,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旅夜書懷》這首詩如何既考慮到欣賞的問題,又兼顧到學生能力的培養,是要反覆思考的問題。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決定整個課堂都採取分組比賽的方式,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自己點評,教師適時點撥。我想這便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的時候,充分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回顧這堂課的前前後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很多。第一,自己總覺得挖掘還不夠深入,內容設計浮於表面。第二,沒有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總覺得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在支撐着,並不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了。第三,從準備到結束,自己的心態不能始終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

總的來說,第一次上評比課,對我的影響很大。最大的感觸就是:上好一堂課真難。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覺得沒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麼也不會了,突然覺得不會上課了,覺得自己腦子裏的庫存太少,急需充電。這給了自己許多動力,也多了無形中的壓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課,必須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個環節,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這樣的年輕教師,就要穩打穩紮,在平凡中求得實效。

高二選修《旅夜書懷》教案 篇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他用詩來記錄歷史,深刻反映社會現實,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形成沉鬱頓挫的風格。此類以“三吏”、“三別”爲代表。此外,他還寫了許多描寫自然的詩歌,往往聯繫自己也聯繫時事,如《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寫了一些時代氣氛不濃,感情比較淡泊的詩,在成都草堂,長期漂泊後得到暫時的安定,期間對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進行了細膩的觀察描寫,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出示目標)

二、交流討論

誦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和《望嶽》,比較兩詩在寫景上有何不同特點。

要點提示:

1、《絕句》描寫,《望嶽》先寫景後抒情。

2、《絕句》句句寫景,一句一景。

3、《絕句》感情含蓄,《望嶽》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賞方法

面對寫景詩我們如何去欣賞它呢?學生髮表意見,教師歸納。

1、把握形象

把握詩歌意象,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意象對於意境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讀者進入詩歌的意境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的,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鑑賞詩歌時,只有抓住意象並反覆揣摩,方能體味詩歌意境,進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練習:改寫《旅夜抒懷》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細緻描寫。

教師巡視,注意發現正誤例文,以便交流比較。

學生宣讀例文:

(1)岸上細草微風,江上停泊着一隻小船,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來,彷彿來到人間;原野的廣闊無邊,給人以開闊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着江水的流動而浮蕩着,靜謐非凡,好一幅雄闊寧靜的江邊夜景圖。

(2)岸上的小草在微風中飄搖,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隻小船一,豎着高高桅杆,靜靜地停泊在朦朧的夜色中,周圍一片冷寂。遠處,星空低垂,原野遼闊無邊;近處, 悽清的月光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曠無際,一葉小舟顯得更加孤單、渺小,在悽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擺佈,寂靜和孤獨籠罩着一切,深夜無眠的詩人面對眼前的景象,孤獨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頭。

面對同樣的文字爲什麼會有不同的感受?哪種理解更準確合理呢?引導學生髮表意見。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意境。

2、體味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寫景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要準確把握意境,必須從詩歌形象的特點入手,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導學生關注表現形象特點的詞語。

提示:

前兩聯寫景,詩眼在“獨夜舟”三字上,其餘全屬烘托。舟泊於岸,所以首句寫岸,次句寫舟。稱“獨舟”者,僅此一舟之謂也,“夜”,用於點明泊舟時間。整個畫面清冷沉寂。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這兩句寫景的詩句,歷來爲人們所稱道。無垠的星空,平曠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樣的雄渾闊大,讓人心曠神怡,難怪有人認爲這兩句詩是“開襟闊遠”(浦起龍《讀杜心解》),甚至有人認爲是寫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實只要聯繫本詩寫作背景和全詩的意境不難看出,這兩句詩是在以樂景寫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遼闊無邊反襯一葉可憐小舟的孤單與渺小,面對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過去,望望無光的未來,何處纔是自己的歸程,怎不悲從中來?

3、領會情感

一般的寫景詩,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寫景後抒情的詩作,只要注意詩中的直抒胸臆的詩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學生分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所含情感,也可從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

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小詩,就不那麼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瞭解,即知人論世,並瞭解詩歌的常見表達技巧,纔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

簡介寫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着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學生分析後四句所抒之“懷”。

提示:“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 詩人辭去官職,並非因老而多病,什麼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 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隻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沙鷗”照應“獨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我們已把握了本詩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麼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爲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後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學生齊讀,揣摩作者抒發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

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小詩,一般較難理解。瞭解詩歌的常見表達技巧,纔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特別是不瞭解寫作背景的情況下,要對詩歌做出正確的解讀,這點就顯得尤爲重要。寫景的方法有很多,鑑賞時應注意寫景的常用技巧。 如虛實結合、以動襯靜、以小見大、粗筆勾勒和細節描寫相結合、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一切景語皆情語,一般詩作是樂景寫樂、哀景寫哀。若是樂景寫哀、哀景寫樂必有直抒胸臆之句。

學生分析《絕句(遲日江山麗)》並與《旅夜抒懷》寫景部分比較。

分類作業 A類: 背誦本詩,有興趣的可從材料中自由選背。

B類:JC,溫習寫景詩的欣賞方法。

預習佈置 預習《新城道中(其一)》

板書設計 把握形象 首聯—近景—孤舟夜泊

頷聯—遠景—雄渾闊大—反襯

尾聯—比喻—自傷漂泊、孤獨寂寞

體味意境 冷寂空曠

領會情感 直抒胸臆—頸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分析技巧 樂景寫樂、哀景寫哀

樂景寫哀、哀景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