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科版國中物理九年級教案(新版多篇)

教科版國中物理九年級教案(新版多篇)

物理九年級全一冊教案 篇一

萬有引力與航天

(一)知識網絡

托勒密:地心說

人類對行 哥白尼:日心說

星運動規 開普勒 第一定律(軌道定律)

行星 第二定律(面積定律)

律的認識 第三定律(週期定律)

運動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

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

萬有引力定律 F=G

引力常數的測定

萬有引力定律 稱量地球質量M=

萬有引力 的理論成就 M=

與航天 計算天體質量 r=R,M=

M=

人造地球衛星 M=

宇宙航行 G = m

mr

ma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三個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地三宇宙速度16.7km/s

宇宙航行的成就

(二)、重點內容講解

計算重力加速度

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轉的情況下,可用萬有引力定律來計算。

G=G =6.67_ _ =9.8(m/ )=9.8N/kg

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體的重力加速度g=9.8m/ 。這一結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體加速度大小與物體質量無關。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處的重力加速度g’。有萬有引力定律可得:

g’= 又g= ,∴ = ,∴g’= g

3 計算任意天體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有萬有引力定律得:

g’= (M’爲星球質量,R’衛星球的半徑),又g= ,

∴ = 。

星體運行的基本公式

在宇宙空間,行星和衛星運行所需的向心力,均來自於中心天體的萬有引力。因此萬有引力即爲行星或衛星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因此可的以下幾個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個基本公式,設中心天體的質量爲M,行星(或衛星)的圓軌道半徑爲r,則向心力可以表示爲: =G =ma=m =mr =mr =mr =m v。

2 五個比例關係。利用上述計算關係,可以導出與r相應的比例關係。

向心力: =G ,F∝ ;

向心加速度:a=G , a∝ ;

線速度:v= ,v∝ ;

角速度: = , ∝ ;

週期:T=2 ,T∝ 。

3 v與 的關係。在r一定時,v=r ,v∝ ;在r變化時,如衛星繞一螺旋軌道遠離或靠近中心天體時,r不斷變化,v、也隨之變化。根據,v∝ 和 ∝ ,這時v與 爲非線性關係,而不是正比關係。

一個重要物理常量的意義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可得:G =mr ∴ 。這實際上是開普勒第三定律。它表明 是一個與行星無關的物理量,它僅僅取決於中心天體的質量。在實際做題時,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它同樣適用於人造衛星的運動,在處理人造衛星問題時,只要圍繞同一星球運轉的衛星,均可使用該公式。

估算中心天體的質量和密度

1 中心天體的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達式可得:G =mr ,∴M=

2 中心天體的密度

方法一:中心天體的密度表達式ρ= ,V= (R爲中心天體的半徑),根據前面M的表達式可得:ρ= 。當r=R即行星或衛星沿中心天體表面運行時,ρ= 。此時表面只要用一個計時工具,測出行星或衛星繞中心天體表面附近運行一週的時間,週期T,就可簡捷的估算出中心天體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由g= ,M= 進行估算,ρ= ,∴ρ=

(三)常考模型規律示例總結

1、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兩物體間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連線。

(2)公式表示:F= 。

(3)引力常量G:①適用於任何兩物體。

②意義:它在數值上等於兩個質量都是1kg的物體(可看成質點)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力。

③G的通常取值爲G=6。67×10-11Nm2/kg2。是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測得。

(4)適用條件:①萬有引力定律只適用於質點間引力大小的計算。當兩物體間的距離遠大於每個物體的尺寸時,物體可看成質點,直接使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

②當兩物體是質量均勻分佈的球體時,它們間的引力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但式中的r是指兩球心間的距離。

③當所研究物體不能看成質點時,可以把物體假想分割成無數個質點,求出兩個物體上每個質點與另一物體上所有質點的萬有引力,然後求合力。(此方法僅給學生提供一種思路)

(5)萬有引力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①普遍性:萬有引力是普遍存在於宇宙中的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大到天體小到微觀粒子)間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的物體間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頓第三定律。

③宏觀性: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在質量巨大的天體間或天體與物體間它的存在纔有宏觀的物理意義,在微觀世界中,粒子的質量都非常小,粒子間的萬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計。

〖例1〗設地球的質量爲M,地球的半徑爲R,物體的質量爲m,關於物體與地球間的萬有引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大於物體對地球的引力。

物體距地面的高度爲h時,物體與地球間的萬有引力爲F= 。

物體放在地心處,因r=0,所受引力無窮大。

D、物體離地面的高度爲R時,則引力爲F=

〖答案〗D

〖總結〗(1)矯揉造作配地球之間的吸引是相互的,由牛頓第三定律,物體對地球與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大小相等。

(2)F= 。中的r是兩相互作用的物體質心間的距離,不能誤認爲是兩物體表面間的距離。

(3)F= 適用於兩個質點間的相互作用,如果把物體放在地心處,顯然地球已不能看爲質點,故選項C的推理是錯誤的。

〖變式訓練1〗對於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公式中G爲引力常數,是人爲規定的。

B、r趨近於零時,萬有引力趨於無窮大。

C、m1、m2之間的引力總是大小相等,與m1、m2的質量是否相等無關。

D、m1、m2之間的萬有引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對平衡力。

〖答案〗C

2、計算中心天體的質量

解決天體運動問題,通常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處在圓心的天體稱作中心天體,繞中心天體運動的天體稱作運動天體,運動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中心天體對運動天體的萬有引力來提供。

式中M爲中心天體的質量,Sm爲運動天體的質量,a爲運動天體的向心加速度,ω爲運動天體的角速度,T爲運動天體的週期,r爲運動天體的軌道半徑。

(1)天體質量的估算

通過測量天體或衛星運行的週期T及軌道半徑r,把天體或衛星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根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得

注意: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求得的質量M是位於圓心的天體質量(一般是質量相對較大的天體),而不是繞它做圓周運動的行星或衛星的m,二者不能混淆。

用上述方法求得了天體的質量M後,如果知道天體的半徑R,利用天體的體積 ,進而還可求得天體的密度。 如果衛星在天體表面運行,則r=R,則上式可簡化爲

規律總結:

掌握測天體質量的原理,行星(或衛星)繞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是由萬有引力來提供的。

物體在天體表面受到的重力也等於萬有引力。

注意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飛船靠近星球表面運行,運行半徑等於星球半徑。

(2)行星運行的速度、週期隨軌道半徑的變化規律

研究行星(或衛星)運動的一般方法爲:把行星(或衛星)運動當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來源於萬有引力,即:

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選用恰當的公式進行計算,必要時還須考慮物體在天體表面所受的萬有引力等於重力,即

(3)利用萬有引力定律發現海王星和冥王星

〖例2〗已知月球繞地球運動週期T和軌道半徑r,地球半徑爲R求(1)地球的質量?(2)地球的平均密度?

〖思路分析〗

設月球質量爲m,月球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

則: ,

(2)地球平均密度爲

答案: ;

總結:①已知運動天體週期T和軌道半徑r,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體的質量。

②求中心天體的密度時,求體積應用中心天體的半徑R來計算。

〖變式訓練2〗人類發射的空間探測器進入某行星的引力範圍後,繞該行星做勻速圓周運動,已知該行星的半徑爲R,探測器運行軌道在其表面上空高爲h處,運行週期爲T。

(1)該行星的質量和平均密度?(2)探測器靠近行星表面飛行時,測得運行週期爲T1,則行星平均密度爲多少?

答案:(1) ; (2)

3、地球的同步衛星(通訊衛星)

同步衛星:相對地球靜止,跟地球自轉同步的衛星叫做同步衛星,週期T=24h,同步衛星又叫做通訊衛星。

同步衛星必定點於赤道正上方,且離地高度h,運行速率v是確定的。

設地球質量爲 ,地球的半徑爲 ,衛星的質量爲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設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則

以上兩式聯立解得:

同步衛星距離地面的高度爲

同步衛星的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

注意:赤道上隨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物體與繞地球表面做圓周運動的衛星的區別

在有的問題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體和地球衛星的比較,地球赤道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做圓周運動的圓心與近地衛星的圓心都在地心,而且兩者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均可看作爲地球的R,因此,有些同學就把兩者混爲一談,實際上兩者有着非常顯著的區別。

地球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但由於地球自轉角速度不大,萬有引力並沒有全部充當向心力,向心力只佔萬有引力的一小部分,萬有引力的另一分力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體所受的重力(請同學們思考:若地球自轉角速度逐漸變大,將會出現什麼現象?)而圍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衛星,萬有引力全部充當向心力。

赤道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做勻速圓周運動時由於與地球保持相對靜止,因此它做圓周運動的週期應與地球自轉的週期相同,即24小時,其向心加速度

;而繞地球表面運行的近地衛星,其線速度即我們所說的第一宇宙速度,

它的週期可以由下式求出:

求得 ,代入地球的半徑R與質量,可求出地球近地衛星繞地球的運行週期T約爲84min,此值遠小於地球自轉週期,而向心加速度 遠大於自轉時向心加速度。

已知地球的半徑爲R=6400km,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若發射一顆地球的同步衛星,使它在赤道上空運轉,其高度和速度應爲多大?

:設同步衛星的質量爲m,離地面的高度的高度爲h,速度爲v,週期爲T,地球的質量爲M。同步衛星的週期等於地球自轉的週期。

由①②兩式得

又因爲 ③

由①③兩式得

:此題利用在地面上 和在軌道上 兩式聯立解題。

下面關於同步衛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同步衛星和地球自轉同步,衛星的高度和速率都被確定

B 。同步衛星的角速度雖然已被確定,但高度和速率可以選擇,高度增加,速率增大;高度降低,速率減小

C 。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週期是114分鐘,比同步衛星的週期短,所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離地面的高度比同步衛星低

D 。同步衛星的速率比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速率小

:ACD

三、第七章機械能守恆定律

(一)、知識網絡

(二)、重點內容講解

1、機車起動的兩種過程

一恆定的功率起動

機車以恆定的功率起動後,若運動過程所受阻力f不變,由於牽引力F=P/v隨v增大,F減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a=(F-f)/m=P/mv-f/m,當速度v增大時,加速度a減小,其運動情況是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F=F'時,a減小至零,此後速度不再增大,速度達到值而做勻速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

vm=P/f,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簡單方框圖

速度 v 當a=0時

a =(F-f)/m 即F=f時 保持vm勻速

F =P/v v達到vm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這一過程的v-t關係如圖所示

車以恆定的加速度起動

由a=(F-f)/m知,當加速度a不變時,發動機牽引力F恆定,再由P=F•v知,F一定,發動機實際輸出功P 隨v的增大而增大,但當增大到額定功率以後不再增大,此後,發動機保持額定功率不變,繼續增大,牽引力減小,直至F=f時,a=0 ,車速達到值vm= P額 /f,此後勻速運動

在P增至P額之前,車勻加速運動,其持續時間爲

t0 = v0/a= P額/F•a = P額/(ma+F’)a

(這個v0必定小於vm,它是車的功率增至P額之時的瞬時速度)計算時,先計算出F,F-F’=ma ,再求出v=P額/F,最後根據v=at求t

在P增至P額之後,爲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達到vm.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方框圖。

勻加速直線運動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v

vm

注意:中的僅是機車的牽引力,而非車輛所受的合力,這一點在計算題目中極易出錯。

實際上,飛機’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受到自身發動機額定功率P和運動阻力f兩個因素的共同制約,其中運動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氣阻力,而且阻力會隨着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種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除想辦法提高發動機的額定功率外,還要想辦法減小運動阻力,汽車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線型設計不僅爲了美觀,更是出於減小運動阻力的考慮。

2、動能定理

內容:合力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W合=EK2-EK1=ΔE或W合= mv22/2- mv12/2 。其中EK2表示一個過程的末動能mv22/2,EK1表示這個過程的初動能mv12/2。

物理意義:動能地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係,即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是物體動能變化的量度,動能變化的大小由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多少來決定。動能定理是力學的一條重要規律,它貫穿整個物理教材,是物理課中的學習重點。

說明:動能定理的理解及應用要點

動能定理的計算式爲標量式,v爲相對與同一參考系的速度。

動能定理的研究對象是單一物體,或者可以看成單一物體的物體系。

動能定理適用於物體的直線運動,也適用於曲線運動;適用於恆力做功,也適用於變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種性質的力,既可以同時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的過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負即可。這些正是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所在。

若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包含幾個不同過程,應用動能定理時,可以分段考慮,也可以考慮全過程作爲一整體來處理。

3、動能定理的應用

一個物體的動能變化ΔEK與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換關係,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增加,其增加量等於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正功;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減小,其減少良等於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負功的絕對值;若ΔEK=0,表示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零。反之亦然。這種等量代換關係提供了一種計算變力做功的簡便方法。

動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L、m、v、W、EK等,在處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學問題時,可以考慮使用動能定理。由於只需從力在整個位移內的功和這段位移始末兩狀態動能變化去考察,無需注意其中運動狀態變化的細節,又由於動能和功都是標量,無方向性,無論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計算都會特別方便。

動能定理解題的基本思路

選取研究對象,明確它的運動過程。

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和各個力做功情況然後求各個外力做功的代數和。

明確物體在過程始末狀態的動能EK1和EK2。

列出動能定理的方程W合=EK2-EK1,及其他必要的解題過程,進行求解。

4、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基本思路:

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時,相互作用的物體間的力可以是變力,也可以是恆力,只要符合守恆條件,機械能就守恆。而且機械能守恆定律,只涉及物體第的初末狀態的物理量,而不須分析中間過程的複雜變化,使處理問題得到簡化,應用的基本思路如下:

選取研究對象-----物體系或物體。

根據研究對象所經右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

恰當地選取參考平面,確定對象在過程的初末狀態時的機械能。(一般選地面或最低點爲零勢能面)

根據機械能守恆定律列方程,進行求解。

注意:(1)用機械能守恆定律做題,一定要按基本思路逐步分析求解。

(2)判斷系統機械能是否守怛的另外一種方法是:若物體系中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而無機械能與其它形式的能的轉化,則物體系機械能守恆。

(三)常考模型規律示例總結

1、機車起動的兩種過程

(1)一恆定的功率起動

機車以恆定的功率起動後,若運動過程所受阻力f不變,由於牽引力F=P/v隨v增大,F減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a=(F-f)/m=P/mv-f/m,當速度v增大時,加速度a減小,其運動情況是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F=F'時,a減小至零,此後速度不再增大,速度達到值而做勻速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

vm=P/f,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簡單方框圖

速度 v 當a=0時

a =(F-f)/m 即F=f時 保持vm勻速

F =P/v v達到vm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2)車以恆定的加速度起動

由a=(F-f)/m知,當加速度a不變時,發動機牽引力F恆定,再由P=F•v知,F一定,發動機實際輸出功P 隨v的增大而增大,但當增大到額定功率以後不再增大,此後,發動機保持額定功率不變,繼續增大,牽引力減小,直至F=f時,a=0 ,車速達到值vm= P額 /f,此後勻速運動

在P增至P額之前,車勻加速運動,其持續時間爲

t0 = v0/a= P額/F•a = P額/(ma+F’)a

(這個v0必定小於vm,它是車的功率增至P額之時的瞬時速度)計算時,先計算出F,F-F’=ma ,再求出v=P額/F,最後根據v=at求t

在P增至P額之後,爲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直至達到vm.下面是這個動態過程的方框圖。

勻加速直線運動 變加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v

這一過程的關係可由右圖所示 vm

注意:中的僅是機車的牽引力,而非車輛所受的合力,這 v0

一點在計算題目中極易出錯。

實際上,飛機’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受到自身發動機額定功率P和運動阻力f兩個因素的共同制約,其中運動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氣阻力,而且阻力會隨着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種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除想辦法提高發動機的額定功率外,還要想辦法減小運動阻力,汽車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線型設計不僅爲了美觀,更是出於減小運動阻力的考慮。

一汽車的額定功率爲P0=100KW,質量爲m=10×103,設阻力恆爲車重的0.。1倍,取

若汽車以額定功率起①所達到的速度vm②當速度v=1m/s時,汽車加速度爲少?③加速度a=5m/s2時,汽車速度爲多少?g=10m/s2

若汽車以的加速度a=0.5m/s2起動,求其勻加速運動的最長時間?

①汽車以額定功率起動,達到速度時,阻力與牽引力相等,依題,所以 vm=P0/F=P0/f=P0/0.1mg=10m/s

②汽車速度v1=1m/s時,汽車牽引力爲F1

F1=P0/v1==1×105N

汽車加速度爲 a1

a1=(F1-0.1mg)/m=90m/s2

③汽車加速度a2=5m/s2時,汽車牽引力爲F2

F2-0.1mg=ma2 F2=6×104N

汽車速度v2=P0/F2=1.67m/s

汽車勻加速起動時的牽引力爲:

F=ma+f=ma+0.1mg =(10×103×0.5+10×103×10)N=1.5×104N

達到額定功率時的速度爲:vt=P額/F=6.7m/s

vt即爲勻加速運動的末速度,故做勻加速運動的最長時間爲:

t=vt/a=6.7/0.5=13.3s

1 ①vm=10m/s ②a1=90m/s2 ③v2=1.67m/s

2、t=13.3s

⑴機車起動過程中,發動機的功率指牽引力的功率,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指的是該機器正常工作時的輸出功率,實際輸出功率可在零和額定值之間取值。所以,汽車做勻加速運動的時間是受額定功率限制的。

⑵飛機、輪船、汽車等交通工具勻速行駛的速度受額定功率的限制,所以要提高速度,必須提高發動機的額定功率,這就是高速火車和汽車需要大功率發動機的原因。此外,要儘可能減小阻力。

⑶本題涉及兩個速度:一個是以恆定功率起動的速度v1,另一個是勻加速運動的速度v2,事實上,汽車以勻加速起動的過程中,在勻加速運動後還可以做加速度減小的運動,由此可知,v2>v1

汽車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爲60kw,汽車質量爲5t,運動中所受阻力的大小恆爲車重的0.1倍。

若汽車以恆定功率啓動,汽車所能達到的速度是多少?當汽車以5m/s時的加速度多大?

若汽車以恆定加速度0.5m/s2啓動,則這一過程能維持多長時間?這一過程中發動機的牽引力做功多少?

(1)12m/s , 1.4m/s2 (2) 16s , 4.8×105J

2、動能定理

內容和表達式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即

W = EK2-EK1

動能定理的應用技巧

一個物體的動能變化ΔEK與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換關係。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增加,其增加量等於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正功;若ΔEK<0,表示物體的動能減少,其減少量等於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負功的絕對值;若ΔEK=0,表示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爲零。反之亦然。這種等量代換關係提供了一種計算變力做功的簡便方法。

動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s、m、v、W、EK等,在處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學問題時,可以考慮使用動能定理。由於只需從力在整個位移內的功和這段位移始末兩狀態的動能變化去考慮,無需注意其中運動狀態變化的細節,又由於動能和功都是標量,無方向性,無論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計算都會特別方便。當題給條件涉及力的位移,而不涉及加速度和時間時,用動能定理求解比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求解簡便用動能定理還能解決一些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難以求解的問題,如變力做功過程、曲線運動等。

3、機械能守恆

系統內各個物體若通過輕繩或輕彈簧連接,則各物體與輕彈簧或輕繩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

我們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認識機械能守恆定律:

從守恆的角度來看:過程中前後兩狀態的機械能相等,即E1=E2;

從轉化的角度來看:動能的增加等於勢能的減少或動能的減少等於勢能的增加,△EK=-△EP

從轉移的角度來看:A物體機械能的增加等於B物體機械能的減少△EA=-△EB

解題時究竟選取哪一個角度,應根據題意靈活選取,需注意的是:選用(1)式時,必須規定零勢能參考面,而選用(2)式和(3)式時,可以不規定零勢能參考面,但必須分清能量的減少量和增加量。

〖例2〗如圖所示,一輕彈簧固定於O點,另一端系一重物,將重物從與懸點在同一水平面且彈簧保持原長的A點無初速度地釋放,讓它自由擺下,不計空氣阻力,在重物由A點向最低點的過程中,正確的說法有:

A、重物的重力勢能減少。 B、重物的機械能減少。

C、重物的動能增加,增加的動能等於重物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D、重物和輕彈簧組成的每每機械能守恆。

〖答案〗ABD

九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 篇二

課 題 1.初步認識,正確說出的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2.歐姆定律簡單應用。 教學重點 歐姆定律的。

其中:U——電壓(V) I——電流(A) R——電阻(Ω)

注意:歐姆定律反映同一時刻、同一段電路中I、U、R之間的關係。

導出式:;

【典型例題】一輛汽車的車燈,燈絲電阻爲30 Ω,接在12 V的電源兩端,求通過這盞電燈的電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解:

【針對訓練1】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調節滑動變阻器 R',使燈泡正常發光,用電流表測得通過它的電流值是0.6 A。已知該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是20 Ω,求燈泡兩端的電壓。

【答案】12V

【解析】

已知:,求

解:由串聯電路電流特點可知:,根據可得:,則:

【針對訓練2】加在某一電阻器兩端的電壓爲5 V時,通過它的電流是0.5 A,則該電阻器的電阻應是多大?如果兩端的電壓增加到20 V,此時這個電阻器的電阻值是多大?通過它的電流是多大?

【答案】10 Ω;2A

【解析】

依題意畫電路圖如下:

由得:

當導體兩端電壓增大到20V時,如下圖所示:

二、總結梳理,內化目標

歐姆定律

1.內容:

2.公式:

3.對歐姆定律的理解:

I、U、R應指同一導體或同一部分電路;

I、U、R的單位應統一,採用國際單位。 1、回顧本節學習內容

2、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三、今日感悟

九年級物理全一冊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爲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德育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3)關鍵: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

二、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像剪輯。

三、處理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於規律的總結歸納,並注意理論聯繫實

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係,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瞭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採用觀察分析,啓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啓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爲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繫實際。

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 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採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國中九年級物理教案 篇四

【力學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壓強:p=F/S

5、液體壓強:p=ρgh

6、浮力:

(1)、F浮=F’-F(壓力差)

(2)、F浮=G-F(視重力)

(3)、F浮=G(漂浮、懸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槓桿平衡條件:F1L1=F2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輪:F=G/n

10、實際滑輪:F=(G+G動)/n(豎直方向)

11、功:W=FS=Gh(把物體舉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機

14、實際機械:W總=W有+W額外

15、機械效率:η=W有/W總

16、滑輪組效率:

(1)、η=G/nF(豎直方向)

(2)、η=G/(G+G動)(豎直方向不計摩擦)

(3)、η=f/nF(水平方向)

【熱學部分】

1、吸熱:Q吸=Cm(t-t0)=CmΔt

2、放熱:Q放=Cm(t0-t)=CmΔt

3、熱值:q=Q/m

4、爐子和熱機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熱平衡方程:Q放=Q吸

6、熱力學溫度:T=t+273K

【電學部分】

1、電流強度:I=Q電量/t

2、電阻:R=ρL/S

3、歐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純電阻公式)

5、串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R=R1+R2(1)、W=UIt=Pt=UQ(普適公式)

(2)、W=I2Rt=U2t/R(純電阻公式)

6、並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電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電功:

(1)、W=UIt=Pt=UQ(普適公式)

(2)、W=I2Rt=U2t/R(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

(1)、P=W/t=UI(普適公式)

(2)、P=I2R=U2/R(純電阻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