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聲音靠振動產生,它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原理,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師生雙邊的教學活動,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並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切發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理解在空氣中聲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用視頻展示一組高山流水、蟲鳴鳥叫、交響樂、人聲嘈雜的畫面,引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學習聲現象。詢問學生有關聲現象,同學們想知道哪些知識呢?

預設:這些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的呢?聲音爲何不盡相同?爲什麼有的聲音動聽,而有的聲音卻是噪聲等等。

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對其中的部分問題予以解答。(板書標題)

(二)、探究學習

1、聲音的產生

學生小活動:動手使身邊的儘可能多的'物體發聲。

活動時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何不同?與同桌討論發聲的物體又有怎樣的共同特徵。

預設:有抖紙張,彈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氣球,說話唱歌等等。

通過對比師生歸納聲音的產生實質都是在動。教師講解這實質是繞中心位置來回運動,物理學中稱之爲振動。也即是說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則發聲停止。

提問:那麼是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實驗探究:用錘敲擊音叉,請同學聆聽並觀察,可以聽到悅耳的樂器聲,但很難看到發聲的物體音叉是否振動,如何才能觀察呢?教師介紹一個好的辦法,用鐵架臺下懸一隻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對比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時乒乓球的狀態,發現不敲擊時球靜止,敲擊時球有明顯跳動。

思考:乒乓球在什麼情況下跳動?爲什麼跳動?請學生試着說一說。

通過觀察,知道敲擊音叉時才跳動。是因爲敲擊時音叉發出聲音,音股在振動,靠近很輕的乒乓球時帶動球跳動。這種把叉股看不見的振動轉化爲可以看見的乒乓球的跳動,物理學上稱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爲轉化法。

請同學思考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預設有同學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請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對比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時的狀況,可看到後者水花四濺,原因是發聲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動,放置水中會使得水發生振動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轉化法。)

教師講解: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均表明一切發的物體都在振動,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補充小資料:早期的機械唱片發聲原理。即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這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

聲音的傳播

聲音是靠振動發聲的,那麼聲源產生的聲音又是如何傳到人耳的呢?

演示實驗:聲音兩個相同的音叉A與B,相隔一段距離,A音叉靠近靜止懸掛的乒乓球,用力敲擊B音叉,發現乒乓球也會跳動。

提問:音叉B並沒有與乒乓球接觸,爲什麼球會振動,又是誰將振動傳給了A呢?

得出:他們之間只有空氣,應該是空氣傳播了聲音。

提問:那空氣又是怎樣傳播聲音的呢?

教師點撥:原來敲擊音叉時,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動,引起他周圍的空氣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動,並向遠處傳播,形成聲波。聲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最後到達我們的耳朵,引起聽力。平時我們人與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氣傳播聲音的。

那只有空氣才能傳播聲音嗎?你還知道什麼可以傳播聲音呢?同學們請看下面的實驗看看他又說明什麼問題。

用氣球包裹一個手機,打開音樂,並將他懸吊起來,放入空桶中,可明顯聽到空氣傳播的音樂。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請學生觀察並聆聽是否還是可以聽到聲音,這一現象說明什麼問題,什麼可以傳播聲音。

結論:兩個實驗分別說明空氣是氣態,水是液態都能傳播聲音。

提問:那固態物質是否能傳播聲音呢?你又有什麼具體實例來說明呢?

預設壓在枕頭下面的手錶,可以通過枕頭傳播指針走動的聲音;土電話傳播聲音,有細線連接可以聽到,沒有細線不能聽見,說明細線可以傳聲。

總結:大量的實驗表明一切氣體、固體、液體都可以作介質傳播聲音。

提問:思考有沒有不能傳聲的地方呢?

預設月球上,兩名宇航員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過無線電來交談。這是因爲月球上沒有空氣,也即是在真空狀態不能傳播聲音。

演示實驗:用小實驗輔助理解真空不能傳聲: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用電動抽氣機逐漸抽走裏面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可以引導推想如果把罩內抽成真空,就不能聽到聲音了。再做對比實驗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

師生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聲的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或液體,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生活現象:生活中電扇雷鳴的天氣,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這是爲什麼?

討論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說聲音傳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師講解:我們把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稱爲聲速。它的大小等於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具體。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

展示ppt,列舉一系列聲音在介質中的出納博速度,請同學仔細觀察數據,有何發現?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小於在液體、固體中的傳播速度。請學生記住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引導同學聯繫生活實際:一個同學在山谷間吶喊,那他的聲音大概是以什麼速度向外傳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過一會兒就會聽到連續不斷的聲音,那這是什麼現象呢?

教師講解:這是回聲現象,用物理的語言描述就是聲波遇到障礙物的反射現象。

提問:但是平常人們在講話時並沒有聽到回聲,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聽見原來的聲音和回聲呢?

教師講解:當障礙物離人較遠時,發出的聲音經過大於0.1s回到耳邊,人們能把回聲與原聲區分開;而當障礙物離得太近時,聲波很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人耳難以分辨,但是會覺得聲音更響亮。

拓展小資料:回聲現象除了測量聲速之外還有很多應用。如在建築學中我國天壇的迴音壁巧妙利用回聲享譽中外,醫學上疾病監測,工業加工除塵,軍事中利用聲納海底探測等等。

(三)、應用提升

科學世界資料補充:《我們是怎麼聽到聲音的》。生物課上知道基本過程就是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信號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只是傳導障礙,而又能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產生的信號傳遞給聽覺神經,人們也能感知聲音。例如,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遞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上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骨傳導常應用在工業和戰場上,利用骨傳導原理製成的助聽器、耳機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物理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讓我們不禁感嘆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於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美好。

習題鞏固:將耳朵貼在長鐵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鐵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幾次敲打的聲音?請說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結作業

師生小結:聲音的產生原因與傳播特性。

思考兩個問題:爲什麼我們能聽到房間裏蚊子的嗡嗡聲?然而蝴蝶飛行時翅膀也在振動,我們卻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的聲音,這又是爲什麼呢?帶着這個疑惑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試着尋找答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15℃時)中的傳播速度。

4、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2、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

教學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紙屑或泡沫、土電話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有兩隻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瞭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1)課本圖1、1—1中各是什麼物體在發聲?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2)實驗:學生觀察音叉發聲時叉股在振動。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實驗:撥動吉他的弦,琴絃或者橡皮筋。

(4)實驗: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活動,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到10,聲帶振動,發出聲音。

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於振動。

由學生列舉一些奇特的發聲現象:蟬、蚊子、笛子。

機械唱片的簡單原理。

2、聲音的傳播

(1)實驗:把耳朵貼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聽見清晰的敲擊聲。——固體也能傳聲。

(2)實驗: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釣魚時要保持周邊環境的安靜;漁民們常用電子發聲器發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把正在響鈴的鬧鐘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聽到鈴聲。——液體也能傳聲。

(3)實驗: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空氣傳給左邊的音叉。——氣體能傳聲。

小結:聲音能靠任何氣體、液體、固體物體傳播出去——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4)實驗:1、1—4(有條件的可以做,也可觀看視頻。):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我們平時交談都是靠空氣傳聲。

思考:圖1、1—5月球上的宇航員能正常交談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分析圖1、1—6:聲音是靠聲波這種形式傳播的。

3、聲音的傳播速度

聲音每秒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學生對比表中的一些聲速並找出空氣中15℃時的聲速:340m/s。

讀作:340米每秒。含義: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340米。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並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聲音在15 ℃和25 ℃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麼因素有關?

15 ℃時空氣中的聲速爲340 m/s,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爲346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問題2:聲音在25 ℃的空氣和蒸餾水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麼因素有關?

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爲346 m/s,25 ℃時蒸餾水中的聲速爲1497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據,你可以發現什麼?

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溫度有關。

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其次,氣體中最慢。

4、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講述爲什麼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

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

例題:某同學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聲,經過1.5秒後聽見回聲,求此同學離山崖多遠?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儘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測得的聲速更接近當時的真實值。

1、下列樂器是由於空氣柱振動發聲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關於聲現象,下例說法正確的是()

A、在鋼鐵中的聲速小於在水中的聲速B、在水中的聲速小於在空氣中的聲速

C、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D、人唱歌時是聲帶振動發聲的

3、桌子上的魚缸中有若干條金魚,敲擊桌子,魚立即受驚,這時魚接收到聲波的主要途徑是()

A、空氣—水—魚B、桌子—空氣—魚缸—魚

C、桌子—魚缸—水—魚D、桌子—空氣—水—魚

4、站在橋洞裏說話時聽不到回聲、這是因爲()

A、橋洞兩端是開口的不反射聲音B、橋洞窄小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聽不出來

C、橋洞反射的回聲從橋洞跑了D、橋洞兩側反射的聲音剛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是()

A、我們聽到雨滴打在雨傘上的嘀嗒聲B、我們聽到樹枝上小鳥的唧唧聲

C、花樣游泳員在水下隨着音樂翩翩起舞D、人們在小溪邊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6、一人對着一座高山呼喊,經過10s聽到回聲,那麼人離高山()

A、1700m B、3400m C、170m D、340m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1 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探索物理學原理。

2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 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爲介質傳播出去。

2 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採用以直觀爲主的綜合啓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於聲音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溫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爲340 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徵。

明確 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徵: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 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 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麼方式傳播的。

明確 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爲什麼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後聽見雷聲?

明確 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後聽到雷聲,說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瞭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爲340 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說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後,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 3 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後5 s 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爲17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