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設計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設計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設計

主備教師:段春芬

、內容及其分析

1.內容: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和聲速

2.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和聲速指的是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如何傳到我們的耳朵,聲音在各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否一樣,其核心是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國小“科學”中已經學過聲音的一些知識,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起來的。由於它在本章中是基礎和重要的知識,所以在本學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培養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礎內容。教學的重點是探究聲音是怎樣的產生的、怎樣傳播,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二、 目標及其分析

1、教學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會利用回聲測簡單的距離。

2、目標分析: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就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聲音產生的條件:物體振動。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而真空不能傳聲。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就是指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比在液體中傳播的快,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速度比在氣體中傳播的快,並受溫度影響。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會利用回聲測簡單的距離指的是通過例子,應用聲速,速度公式計算簡單的距離。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通過實驗和生活中的實例來分析和理解,其中關鍵是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思考來獲取知識。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準備使用多媒體、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一段對話,把聲音關閉,讓學生搞不清楚對話中所要表達的意思。接着把聲音打開,學生就清楚對話的內容和意思;從這兩個巨大的反差中,引出聲音的重要性。

讓同學感知周圍的聲音,聲音無處不在,豐富多彩,從而引入新課,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二)進入新課:

問題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聽到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聲音,那麼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心理反差,激發學生的興趣,再通過生活中的聲現象直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從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於學生理解與探究。

師生活動:

探究聲音的產生:(1)讓紙張,直尺,自己等發出聲音,觀察這幾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2)讓正在發聲的音叉停止發聲。

小問題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區別?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徵?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尤其強調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何不同;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學生動手後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體發聲時振動,不發聲時不振動。

總結並板書: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小問題2:有些發聲體的振動不能直接用肉眼觀察到,能用什麼辦法來感知發聲體的振動呢?

(有時候聽到聲音,但是我們沒有感知到它的振動,學生容易懷疑是否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由此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聲音的有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物體發聲時都在振動)

師生活動:

學生思考,並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演示:

方案(1):用音叉與乒乓球做實驗,敲打音叉,緊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觀察乒乓球的變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擊桌面,觀察塑料小球變化。

方案(3):揚聲器對着燭煙發聲。

教師強調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爲具體,變細微爲顯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實驗中,應注意滲透科學研究方法:

(1) 比較法:比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

(2) 轉換法:把抽象、不明顯的現象的轉化爲具體的、顯著的現象。

(3) 放大法:把不明顯的現象放大。

例題:關於聲音的產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B. 有聲音產生,就一定有物體在振動

C. 振動停止以後,聲音要慢慢消失

D. 有時候物體不振動也可以發聲

問題二:(我們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發聲體並不是直接貼着耳朵,爲什麼我們能聽到聲音?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讓學生思考聲音是怎樣傳到耳朵的。

師生活動:

方案(1):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中撞擊,在外面也能聽到撞擊聲。

方案(2):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料袋裝起來,用細線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聽到收音機的聲音

方案(3):一位學生耳朵貼緊桌面,另一同學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聽到聲音。

小問題1:聲音可以通過哪些物體傳到耳朵?

引導學生總結: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

師生活動:播放一段“神舟九號”宇航員在太空交流的視頻。

小問題2:宇航員之間是直接進行交談的嗎?這是爲什麼?聲音的傳播需要什麼條件?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並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真空不能傳聲。並強調:人耳聽到的聲音大多數是靠空氣傳播的。

小問題3:聲音是以什麼形式向外傳播的呢?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29頁,引出聲波。通過水波類比聲波。

並總結: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聲音發出來我們就能立刻聽到聲音嗎?百米賽跑,在終點計時,我們先看到冒煙還是先聽到槍聲?還是同時?

問題三: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聲速有什麼決定因素?

設計意圖:由生活中的實例提出問題,引入聲速的概念及影響聲速的因素。

小問題1: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總結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就像物體運動一樣,有快有慢,聲音傳播的快慢用聲速來描述,它的大小等於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並引導學生閱讀課本30頁,知道15℃是空氣的傳播速度是340m/s。

師生活動:讓學生閱讀課本30頁小資料,注意觀察比較不同物體和不同溫度時的聲速。

小問題2:閱讀資料,聲音的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嗎?聲速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體,最慢的是氣體。

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師生活動:

(由實例:小時候同學們都玩過彈珠,彈珠彈出去會被反彈回來;打乒乓球時,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彈起來……聽回聲,引出下一問題)

小問題3: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也會反射回來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就會被反射,我們把這種被反射回來的聲叫做回聲。人們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來的時間間隔是大於0.1s。

應用回聲測距:

例:拍手後0.5秒聽到對面牆壁反射回來的回聲,問人與牆壁間距離是多少?(當時的氣溫爲15℃)

已知:v = 340m/s, 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與牆壁間距離是85m。

六、目標檢測:

1、小紙片會在發聲的揚聲器的紙盒上跳動,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時會激起水花,風吹樹葉嘩嘩響,樹葉在振動……這些現象說明了 ()

A.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B.聲音能在水中傳播

C.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D.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

2、關於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在鐵軌中比在空氣中傳得慢

C、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D、在空氣中聲音的速度與光的速度相同

3、“山間鈴響馬幫來”這句話中,鈴響是由於鈴受到金屬小錘的撞擊產生_______而發出的。在山間小路上,人們聽到遠處傳來的鈴聲,是通過_______傳入人的耳朵的。

4、對着山崖高喊,1.5s後聽到回聲,人距離山崖有多遠?

答案:(1)A(2)C(3)振動,空氣(4)255m

七、課堂小結: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人們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來的時間間隔是大於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