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蜀相教案【精品多篇】

蜀相教案【精品多篇】

蜀相教案 篇一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過程與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 一位用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靈的詩中聖哲。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輝煌唐詩隊伍的領軍人物,他是目光敏銳燭照黑暗的孤獨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壯志難酬的執著的鬥士。他是誰?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論世:(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教師適時補充強調。)

杜甫的一生約可分爲四個時期:

1、三十五歲以前,是他的讀書和壯遊時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困守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3、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爲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曾被亂賊所劫,脫賊後,他被任爲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卻又很接近皇帝的諫官。就在作諫官的頭一個月,上疏時不料觸怒肅宗,幾受刑戮。從此他屢遭貶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觸人民生活。

4、此後杜甫棄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最後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學史上的成就是把現實主義推向高峯。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遊諸葛武侯祠時所作。全詩對諸葛亮獻身於國家統一大業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佩和悼惜。

三、誦讀感知,覓得詩心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代詩文,尤其要重視誦讀。下面我們把這首詩齊讀一遍,希望大家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於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2、糾正字音。

3、集體再次齊讀。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悲涼、傷感。(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5、請班裏朗讀水平最高的同學來讀一讀。(同學們推薦)

6、詩言志。我們讀詩,要學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將全詩表達的情感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詩中哪個字?

“尋”字。因爲作者表達的是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

“淚”字。因爲全詩表達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爲諸葛亮出師未捷而惋惜,爲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結: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的正是這兩種情感: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對他和像他一樣的英雄壯志未酬、功業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詠字句,品出詩味

(一)、談談對題目的理解?談談標題改爲“諸葛祠”好不好?

揣摩詞句 研讀景情關係

(二)、全詩八句四聯,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兩聯,即首聯和頷聯):寫謁武侯廟之所見。

1、開頭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題爲“蜀相”,卻從“丞相祠堂”寫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詩中有何深意?(“錦官城”是成才的別稱。因織錦業發達,漢朝曾設有錦官來管理,所以後來又把成都稱爲錦官城。)

2、第二聯中“自”、“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後兩聯,即頸聯和尾聯):寫謁武侯廟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頷聯上半句何以寫劉備三顧茅廬?是否走題?

4、尾聯“英雄”具體指哪些人?爲什麼諸葛亮的結局“長使英雄淚滿襟”?

5、本詩的主旨是什麼?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6、總結拓展 懷古詩的特點

懷古詩:由憑弔古蹟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 。

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附:參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詩史,詩聖,現實主義

《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浪漫主義,太白,青蓮,詩仙,筆落驚風雨)

1、對題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時,劉備在四川成都立國稱帝,歷史上稱爲蜀漢,任命諸葛亮爲丞相,所以杜甫稱諸葛爲“蜀相”。

不好。本詩表達的感情是對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諸葛祠。全詩着眼點在諸葛亮這個人不在諸葛祠這個地。如果用諸葛祠就偏了。

2、設問,自問自答,點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從“丞相祠堂”寫起,而題爲“蜀相”,寫祠堂是爲了寫人,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欽敬。一個“尋”字突出了這種感情。因爲心思其人,所以纔要尋訪其廟。

“柏森森”一詞,“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靜謐、肅穆的氣氛,適合追奉先人;二是襯托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現了歷代人民對諸葛亮的愛戴,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聯寫祠 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詩人的感嘆。“自”與“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淒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於景,耐人深思。

4、這上句實爲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闢的概括,讚揚他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寫。兩句是工整的對偶句。

因爲許多人與諸葛亮的經歷相似,也壯志未酬,他們甚至還不如諸葛亮,如杜甫,儘管想當賢相,卻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別人的份,因此必然會“淚滿襟”。

5、英雄指像諸葛亮一樣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從小立志幹一番事業,卻鬱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詩人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的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蜀相》教案 篇二

【教學重點】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瞭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繫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誦讀、討論、探究、點撥式教學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陸游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一生經歷和愛國情懷導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與作品的關係。

二、賞析示例:《書憤》

1、整體感知、融入體驗

(1)(看題目,明大意。)

先賞詩題,引導學生明白詩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調。請一生初讀,達到讀準字音、讀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點介紹中間兩聯,頷聯六意象連用,創雄壯豪邁之意境;頸聯塑造自己壯志未酬、衰鬢先斑的愛國者形象。

(3)(看詩眼,明感情。)

自由討論,分聯探究,融入體驗,分析概括。

補充詩眼的作用。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學生課後探討。老師概說。

哪一聯最能體現作者的抑鬱、悲憤之情?讓學生用原文詞句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板書:憤——空自許(壯志未酬)、鬢先斑(英雄老邁)

然後進入自由討論探究環節,時間三分鐘。請學生探究這種抑鬱、悲憤之情還在那些地方體現出來,找出來,並說說理由。

請一生融入體驗,朗讀該詩。

情感沒有充分讀出,引出“知人論世”法。

讓學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風格)和論其世(看註釋,明緣由)。

請大家推舉一位同學情讀此詩。

點評後老師做誦讀示範。

2、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這首詩,品味感情。

讀得好,是因爲解得妙,是因爲不自覺地運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

三、賞析指導

(一)先了解什麼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結:“詩鑑五看五明”與“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關係。

四、自主賞析《蜀相》

(一)知人論世

(二)自主賞析四問——自由組合小組,討論探究,暢所欲言,三分鐘後每小組推舉同學代表發言

1、此詩頷聯的詩眼是什麼?

2、頸聯中諸葛亮形象有何特點?

3、尾聯的英雄指誰?有沒有包括自己?

4、頸聯尾聯各包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5、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此詩,不僅要音讀,意讀,更要情讀,用聲音來表達美。

五、總結

千秋詩聖惟子美,亙古男兒一放翁。倡導讀其詩,品其文,懷其人!

六、作業

(一)課餘熟讀《書憤》,背誦《蜀相》。

(二)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賞析《臨安春雨初霽》的內容和主旨,並比較《臨》和《書》在表達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後兩題見“鞏固練習”。)

國中語文《蜀相》公開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並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講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聽了這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呢?

1、有目標就要堅持不懈

2、遇到困難是退縮還是求助他人想辦法一起解決

3、一個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賞識。

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劉備纔會慕名去請他。所以呢,我們也是一樣,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學技能本領,都要腳踏實地的去學,必須有一技之長,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被淘汰。

那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古詩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關,請大家打開書39頁。

師:之前大家學過李白的詩嗎?那李白的詩具有什麼風格呢?

生:浪漫主義風格。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板書:《蜀相》杜甫

二、介紹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並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說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爲“詩史”,而他則被稱爲“詩聖”。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蜀相》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

三、全班朗讀,整體感悟

《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大家先聽老師讀一遍,然後大家一起朗讀。

1、師:剛纔我們一起讀過,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師: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

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

明確: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還要注意到詩句中的停頓。(師示範)

3、那我們再請一個學生朗讀全詩。 (點評)

剛纔,我們誦讀了詩歌,並且瞭解了詩歌的基調,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

四、分析詩歌

1、這首詩的題目叫《蜀相》,指的是誰?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爲丞相,題目《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2、那諸葛亮是什麼時期的人物呢?——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有誰瞭解諸葛亮的一些事蹟,大家分享一下?

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

他曾經爲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4、那作者寫的是諸葛亮,是一個過世的人,大家想想這應該屬於什麼詩?

是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還是送別詩、懷古詩?——懷古詩

5、這首詩是懷古詩,既有寫景,又有敘事,哪部份是寫景?哪部份是敘事?

——前四句。詩的前兩聯主要寫祠堂從外到內的景色,寄託了詩人無限心事;後兩聯主要寫諸葛丞相的偉績和後人對他的崇敬。

6、開頭以自問引起,丞相祠堂何處尋?“尋”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詩人不知道丞相祠堂在哪兒嗎?

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路過;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用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

7、那麼“丞相祠堂”在哪兒?——錦官城外柏森森。

“錦官城”是什麼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爲他建立了祠堂。

“柏森森”: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森森”,是形容柏樹的高大而茂密。柏樹襯托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樹是丞相祠的標誌,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徵。“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

8、丞相祠外面柏樹圍繞,那丞相祠的裏面又有些什麼景色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映照着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裏指鳥鳴。

9、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爲這首詩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

“自”“空”。

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卻與詩人無關,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裏說的一樣:“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詩人面對丞相祠堂的無限春色,感受到的是悽清冷落的失望與感慨:雖然祠堂內春意盎然,然而時過境遷,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

10、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表現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這句詩勾畫了一個有爲的政治家形象。

“三顧”,三次拜訪,這裏指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20裏)時,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天下計”寫諸葛亮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的宏偉業績。

“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只是簡單的兩句話就凝練的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諸葛亮爲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濟助後主。

11、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一全國的理想最終卻沒有實現,從哪裏可以看出呢?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爲之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12、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

13、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從小立志幹一番事業,他是想做宰相的,卻鬱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

五、誦讀指導,讓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1、“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

2、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3、“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

4、“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長”與“淚”兩字應讀得重而長。

六、總結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爲國之人出現爲國效力;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感慨。

2、杜甫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一生都痛苦,所以大大的感嘆壯志未酬,面對困難、挫折,感嘆有用嗎?

不要在遺憾、抱怨中生活,這樣於事無補,只會徒增悲傷。

3、那你們有什麼理想、目標呢?

4、一個人要生存,就要有技能,那該怎麼學呢?

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每一天,努力學習,勇攀高峯,千萬不能浪費時間,虛度光陰。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有無數個輝煌的昨天,才能沒有遺憾,才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親人。

七、板書設計

蜀相杜甫

懷古詩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景仰、壯志未酬

《蜀相》教案 篇四

【學習要點】

1.探究詩歌的結構。

2.通過對比閱讀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詩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課堂探討☆

要點一:探究詩歌的結構。

【探究活動】

1.律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你結合《書憤》起句和結句的意思,並說說它們好在哪裏。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探究詩 歌的的結構章法的題目,律詩十分講究起承轉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聯繫。

【討論明確】

《書憤》的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爲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瞭詩題中 的“憤”字,這“憤”是貫穿全詩的意脈。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

要點二:探究詩歌的情感。

【探究活動】

1.《臨安春雨初霽》(參見“相關鏈接”)與《書憤》作於同一年,詩中也有對“世事”的感慨,請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談談這兩首詩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探究詩歌的異同的題目,所給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題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處,答題時要抓住詩歌的 側重點進行分析。

【討論明確】

這兩首詩都寫於1186年,陸游在被罷官六年後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權(代理)知嚴州(現在浙江建德)軍州事。《書憤》這首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感 情。全詩以“憤”爲意 脈,沉鬱頓挫,深沉蘊藉。《臨安春雨初霽》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心情支配下在臨安寫的。這首詩的首聯表示對仕途的厭倦與失望,並透露客居京華的懊悔;頷聯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頸聯呈現一個極閒適的境界,卻在背後,藏着詩人壯志未酬的感慨與牢騷;尾聯是自我解嘲,悲憤之情見於言外。可見,在內容上,這首詩借寫江南春雨和書齋的閒適生活,表達了詩人對京華生活的厭倦和不得志的悲憤 與牢騷,在風格上,如果說《書憤》近似杜甫的話,這首詩更近似蘇軾的一些作品,寫得優美動人,富於情趣。

【探究活動】

聯繫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此詩和杜甫《蜀相》,說說它們在歌詠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感情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師釋疑】

這是 一道探究詩歌的異同的題目,所給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題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處,答題時要抓住詩歌的側重點進行分析。

【討論明確】

《書憤》和《蜀相》有相似之處,要說不同,在歌詠諸葛亮功績方面,《蜀相》着重諸葛亮的“功蓋三分國”,“天下計”和“老臣心”;《書憤 》着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現出的精神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抒發個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而陸游則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征復國,建立功業。在表現手法上,《蜀相》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後抒發感慨,全詩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無間,憑弔古人與悲 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而《書憤》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後寫自己現在,最後以諸葛亮自況,全詩着重寫自己的“憤”,寫得大氣磅礴,筆力雄健。可見,兩詩風格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一 些區別。

【課堂提升】

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爲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 到家。

[注] 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

1.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襯托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並不在意,認爲這是“等閒”之事;而客中一覺夢醒,死家鄉、念親人的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6分)

【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 “燈前”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的悽清、失神、悵惘之情。郭詩的“燈前笑說”表現了詩人在漁家所感到的溫暖、愉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