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那麼,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彩陶文化屬於哪個範疇?

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

是的,工藝美術的範疇。

那麼,什麼是工藝美術?(環顧四周)工藝美術是指製作手工藝品的藝術。

一個國家的工藝美術史,反映的是這個國家各時代的思想,體現的是各時代的社會的生活方式。我國的工藝美術是歷代勞動人民、匠師、藝人偉大的創造和智慧的結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作爲製陶者,我們學習中國工藝美術史,是爲了瞭解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點,認識和掌握前人的創作經驗,從而促使我們能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的工藝美術。彩陶文化(陶瓷藝術、漆器藝術)的發展是中國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需要學習和了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原始社會陶器彩陶這部分內容。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的製作方法以及表面加工的方法是什麼?

陶器指的是粘土製坯,經800℃~1000℃以上高溫燒成。

那個時期陶器製作的方法還是比較樸實的,小一點的器型直接用手捏製成型,較大的器型則進行泥條盤築這樣的成型方式,或者把幾個部分相接,然後表裏抹平,再加以修正。

陶器表面的加工方式有很多種:壓模,也就是一些平滑的石子在陶坯上進行壓磨,使陶坯變得更加的光滑。壓印,用特製的工具在陶坯上壓出繩紋或者條紋,這個手法既可以使陶壁更加的堅實,又可以留下這個壓紋,使之成爲裝飾。也可以施加陶衣後進行彩繪。

其次,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品種有很多,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彩陶文化。這是我們課程的教學重點。

彩陶:

它指的是一種繪有黑色、紅色的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而這個時期稱之爲“彩陶文化”,因彩陶最早在河南淹池仰韶村發現,所以也成爲“仰韶文化”。

彩陶大多都是用手捏製而成的,所繪的紅色、黑色分別是赤鐵礦顏料和猛化物顏料。彩陶造型優美、裝飾精巧。在當時分佈的地區很廣。我們來根據時間先後,藝術風格的特點不同來進行分類介紹,這次我們課程教學難點。

第一個類型,半坡型彩陶。

1、地址分佈在渭河流域,以陝西的關中平原爲中心,向四周發展,往西可以達到甘肅隴東的天水,平涼地區。

2、半坡陶器,早期是紅陶爲主,晚期是灰褐陶增多。

3、常見的器型有水器、飲食器、儲盛器、炊器等。

4、常見的造型有圜底盆、卷脣盆,卷脣圜底盆爲典型。

5、常見的裝飾手法有捺印——是藉助工具在陶器的表面印出繩紋、籃紋等花紋。

劃紋——是藉助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劃出簡單劃紋。

堆飾——是用泥團塑飾成簡單的小動物。

最具特色的就是彩繪——在赭紅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

6、常見的裝飾紋樣以寬帶紋爲主,魚形花紋最具有代表性分爲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魚紋多少飾於卷脣圜底盆的肩部或者卷脣圜底盆的內壁。還有人面形花紋、鳥紋、蛙紋等。一般都以直線、多組成直邊三角形來表現,少用曲線。

第二個類型,廟地溝型彩陶。在半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和創新。

1、地址分佈以陝西關中爲心,向四周發展得更廣闊,東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西達甘肅的隴東、隴西、隴南以至青海的東部地區。

2、廟地溝陶器中的彩陶以半坡型的增多,此時已經較少的使用白色陶衣,大多是在赭紅色的陶胎上進行黑彩裝飾,很少運用紅加黑兩彩的裝飾。

3、常見的造型有斂口小平底大甕,圜底釜,這是半坡時期沒有的形制,大口鼓腹小平底鉢爲典型。

4、常見的裝飾紋樣有帶狀紋、垂弧紋、平行條紋、圓點紋、迴旋鉤連紋、網格紋、花瓣紋、羽狀葉紋等,一般都以直線和曲線相結合,構成曲邊三角形。

5、紋飾的黑白雙關則是廟地溝型的特色。

第三個類型,馬家窯型彩陶,是在廟地溝型發展和分化出來的。

1、地址分佈在甘肅和青海部分地區。

2、常見的造型有壺、罐、甕、盆、鉢、豆、碗等。(半坡、廟地溝是以大口的盆鉢、爲主;馬家窯則是以小口的壺、罐爲主)

3、裝飾的內容很豐富,多用同心圓爲中心組成圖案,運用曲線和直線的組合,產生對比的藝術效果。器型的裏面也進行裝飾,十分豐滿。

4、馬家窯彩陶的藝術特點:滿——裝飾從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佈滿了花紋,顯得多而滿;內彩——內壁施彩;點和螺旋紋——點的裝飾是這個時期的裝飾特點,在點的外面圍以螺旋紋,就有了動的感覺。所以,馬家窯彩陶的藝術風格爲旋動、流暢。

第四個類型,半山型彩陶。

1、地址甘肅寧定縣半山地區。

2、常見的造型有短頸廣肩鼓腹的彩陶罐,罐體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內收,形成小底。器體較矮,直徑與高相等甚至超過,小口,有頸或無頸。

3、圖案組織:漩渦紋組成裝飾、用葫蘆形紋做面的分割。多用曲線,流行運用鋸齒紋,彩繪的線條紅、黑相間產生的有節奏的美。無論是從造型還是裝飾來看,都是彩陶工藝中最精美的

4、彩陶紋飾早期是用黑色,此時大量的運用紅色,紅色和黑色交替或間隔的處理,形成了更爲複雜的裝飾效果。

第五個類型,馬廠型彩陶。是由半山型發展而來的,保持了半山型的製作特色,有創新,但是總體已經是衰落了。

1、地址分佈在西部,直到河西走廊的西端。

2、常見的造型,罐的器體加高,寬度移向肩部。小口雙耳罐最典型器型。

3、常見的裝飾有折線紋、回紋、直線紋、旋紋、網紋、人形紋(蛙紋)是最有特色的。人形紋早期的時候有頭有身、有雙手和雙足,手足上還有五指,雙手伸展,屈腿直立;中期頭部消失,只留軀幹,肢節增多;晚期僅留爪指或變成三角折線紋,從繁瑣逐漸爲簡練。運用直線。

4、有半山演變的四大圈紋,這時流行在圈紋中加以裝飾,填飾有200種之多。盛行陶衣,在器型表面塗一層泥漿,用“色襯”的方法,在器胎上用黃褐色襯底,再繪黑色圖案。

彩陶的裝飾位置,是根據使用者的注意視線的接觸面來決定的,原始人民是席地而坐,通常觀測器物都是肩部以上,或者器型的內壁,比方說彩陶罐大多是裝飾在罐體的局部,彩陶鉢是裝飾在鉢內。

在這時期,先民們已經懂得根據器皿的不同部位,運用不同的裝飾花紋;比方說在口沿部採用採用的是巨齒紋,腹部下半部分採用的是垂帳紋,腹部和肩部則用較大的圓圈紋、網格紋來進行裝飾。

重視從不同的角度,體現裝飾的完整效果的原則,比方說彩陶罐的側面看,這個圖案呢是一個有變化的連續圖案,俯視來看呢,又可以構成一個圓適合圖案整體。

彩陶大都是幾何圖案爲主題進行裝飾,但也有山水文,人魚鳥獸紋等,還有些許的植物紋樣,這些大多都進行了提煉和概況,達到了圖案的樣式化。

彩陶的裝飾幾乎都是以幾何紋的形式出現,那麼出現這樣的裝飾圖案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第一、編織的模擬,編織是早於陶器的生活用品。這個和陶器的起源有一定的關係,當人們發現,置於編織物裏的泥巴經過火燒後,變得堅硬、耐火,器壁上還留下編織物的紋路,編織物本身有規則而富有變化的織紋組織,啓發人們的模擬,有意識的裝飾於器物上

第二、勞動的節奏感,幾何紋的規律組織,和勞動的節奏感有這內在的聯繫。勞作時,人們的動作一致,勞動的節奏感對幾何紋的規律化產生着影響。

第三、圖騰的表號化,人們爲了共同生活、共同勞動,懂得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因十分重視血緣關係,形成了部落,各部落爲了共同的利益,產生了圖騰崇拜,圖騰的簡化,就形成了表號化,也就創作了幾何形的圖案形式。

第四、自然物的抽象化,原始人們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特別是和生活相關的,從寫實到高度概括進行了抽象化,從而構成了幾何紋。

那麼,這些彩繪圖案的形式美法則又是怎麼運用的呢?給大家5分鐘時間進行分組討論。第一組回答,好,第二組回答,好,第三組回答。好的,大家都回答的還是比較全面的。

其實,它運用了以下幾個法則:

第一、對比法。半山型彩陶的漩渦紋的流動曲線和網格紋的靜的直線,取得了曲與直、動與靜的對比美。

第二、分割法。以比例爲手段,使得彩陶裝飾面產生不同的區域,使紋樣之間產生各種間隔,達到裝飾上節奏和韻律的美

第三、開光法。馬家窯彩陶在一個陶罐的肩部用漩渦紋進行開光。這種漩渦紋發展到馬廠型彩陶時,成了大圈紋,是馬廠型最流行的裝飾格式、

第四、雙關法。有形體雙關和色彩雙關,形體雙關是裝飾組織正看或倒看都是一個形制,如半山型彩陶的葫蘆紋;色彩雙關是黑白兩色都可以成爲紋樣,如廟地溝類型彩陶裝飾。

第五、多效裝飾法。指的是同一裝飾圖案,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完整的裝飾體,半山型彩陶裝飾在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詳細瞭解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發展脈絡,從各時期不同藝術風格等方面進行了學習。彩陶文化是中國工藝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瞭解我們和學習原始人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總的來說,原始社會的陶器強調的是實用與裝飾的統一。如果大家課後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在平臺上留言,我們在平臺上繼續交流學習,下節課,我們來講述商周時期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