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這場戲節選自元雜劇代表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品《竇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這一折戲是全劇的高潮,通過描寫竇娥被解往刑場問斬的經過,刻劃了她敢於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瞭解元雜劇的特點及有關知識;

二、理解節選部分的劇情及竇娥的形象;

三、理解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理解戲劇的主題。

教學重點:竇娥形象、元雜劇常識。

教學難點:三場戲對錶現竇娥形象的作用。

教學設想:先使學生了解元雜劇的常識,再理清:赴法場、別蔡婆、立誓願三場戲的情節結構,依次分析三場戲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義與作用,最後總結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教學過程中注意啓迪學生積極思考。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簡介常識、通讀全文

具體步驟:

一、導入新課:從古代戲曲的不同種類、不同角色導入新課。

二、簡介元雜劇的常識:套數(散套)

1、元曲的分類:散曲

元曲 小令

劇曲(雜劇)

2、元雜劇的結構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雜劇的“折”相當於現代戲劇中的“幕”,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組成,包括多場次。“楔子”相當於“序幕”或“過場戲”,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紹劇情、人物,也有用在兩幕之間的。

3、元雜劇的劇本構成:

唱詞:按宮調、曲牌寫成的韻文;

賓白:即說白。曲詞爲主,所以說白爲賓。

科介:即現代戲劇中的“舞臺提示”。

4、元雜劇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類。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類。

淨:俗稱“大花臉”,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異之處者。

醜:俗稱“小花臉”。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還有“卜兒”(老婦人)、孛老(老頭兒)、孤(官員)、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角色。

5、其他:元雜劇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爲“旦本戲”(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戲”(男角色主唱)兩類。

三、簡介關漢卿及有關常識:

關漢卿,元雜劇的代表人物,與鄭光祖(代表作《倩女離魂》)、白樸(代表作《牆頭馬上》)、馬致遠(代表作《漢宮秋》)四人共稱爲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的代表作品即《竇娥冤》,其他著名作品還有《望江亭》《單刀會》《救風塵》等。其中,《竇娥冤》又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

四、檢查預習:說出下列元雜劇中常見的口語、襯字的意義

行動些、沒來由、葫蘆提、只合、則落得、無心正法、也麼哥

五、理清節選部分的情節結構:

啓發:節選部分中,竇娥先後做了哪些事?課文可分爲幾場?

赴法場怨天(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節結構見蔡婆遺囑(竇娥告別婆婆)

在刑場誓願(竇娥發下三樁誓願)

六、課堂小結:

學習本課,我們首先要了解元雜劇的知識,關漢卿及其創作情況,節選部分的情節結構。以上這幾方面,我們要用心掌握。

七、佈置作業:

1、預習:熟讀“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

2、通讀節選部分,掌握字詞。

附:板書設計

竇娥冤

元雜劇關漢卿

指斥天地

情節結構告別蔡婆

發下誓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賞析第一、二場戲

具體步驟:

一、複習檢查: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節選部分情節結構

二、閱讀欣賞第一場戲

1、指名朗讀開場的舞臺提示(科介)

問:這段科白寫了什麼內容?起到什麼作用?

答:描寫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種肅殺可怕的氣氛。

2、閱讀“端正好”這支曲子:

指名朗讀;說出曲子大意。

問:這曲子中,竇娥主要訴說了什麼?

答:竇娥主要訴說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懲罰,冤屈可以動地驚天。竇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閱讀“滾繡球”

教師範讀這支曲子。

問: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寫了什麼內容?試理清此曲中竇娥的情緒變化過程。

學生回答以後教師明確:竇娥先前也是認爲世間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慘的遭遇讓她不禁對天地鬼神產生了懷疑,而後憤怒地揭露了社會的不公,階級的對立,對天地鬼神大膽地徹底否定。但封建社會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竇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轉化一聲悲泣。即:

傳統觀念懷疑質問揭露黑暗徹底否定一聲悲泣

重點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

簡析:這兩句,是作借竇娥之口,對封建社會作猛烈的抨擊、尖銳的批判,同時,也表現了竇娥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歷來被認爲是本劇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臺詞。

三、閱讀第二場

1、指名朗讀“倘繡才”;問:竇娥爲何哀告走後街?

答:“怕則怕被我婆婆見”、“枉將他氣殺也麼哥”說明她怕走後街是怕被她婆婆見到後讓婆婆傷心。

2、討論:這一情節表現了竇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質?對揭示主題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情節表現了竇娥溫順善良的一面,使竇娥的形象更加豐滿。同時,也突出了竇娥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黑暗,現實的殘酷。另外,這一情節也激起了人們對竇娥的深切同情。

3、學生默讀接下來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鮑老兒”,看科介和唱詞在內容上有何聯繫?

答:都訴說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遺囑。

點撥:人們稱這種在唱詞、說白中訴說同樣的內容爲“曲白相生”。

4、簡析藝術手法:這場戲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

懸念:哀告走後街

巧合:怕見婆婆偏偏遇見婆婆

曲白相生:說白與唱詞相互補充。

四、課堂小結:

前兩場戲中,竇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溫順善良的品格。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對她命運的深切同情,對黑暗社會的憎恨。

五、佈置作業:

背誦“端正好”與“滾繡球”二曲。

預習“三樁誓願”疏通文字。

附:板書設計

訴說冤屈

赴法場懷疑質問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會

徹底否定

哀告走後街(懸念)

(怕見蔡婆)

見蔡婆遇見蔡婆(巧合)悲(溫順善良)

立下遺囑(曲白相生)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第三場戲的閱讀鑑賞、總結、練習

具體步驟:

一、複習檢查背誦“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

試述前兩節中竇娥的感情變化、所表現的性格特點。

二、閱讀第三場戲

1、指句朗讀第一樁誓願的相關段落,思考:

竇娥的第一樁誓願是什麼?

劇中採用了什麼手法來表現它的?

這樁誓願的實質是什麼?

2、學生回答:

竇娥的第一樁誓願是“血濺白練”。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覆表現,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竇娥發下這樁誓願,實質是希望刑場上的人能瞭解她的冤屈。

3、學生舉一反三,自讀以下兩樁誓願,填寫下表:

誓願順序 誓願內容 所用典故 誓願實質

第一樁 血濺白練 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希望刑場上人瞭解她的冤屈。

第二樁

第三樁

3、思考討論:這三樁誓願之間,有何內在聯繫?在全劇中地位如何?

爲何第一場戲中“怨天”,這裏又寄希望於天?怎樣理解這一矛盾?

明確:這三樁誓願,層層深入地表現了竇娥對自己無辜蒙冤的強烈憤怒、堅決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頂點,也是全劇高潮。

竇娥的訴說中,“怨天”和依賴於“天”的情感始終交織在一起,這種矛盾實質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觀的矛盾。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統治者,表達了變革現實的願望,另一方面,作爲封建社會的一個文人,他雖關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從根本上看到救民於水火、變革現實的道路和希望,最終還是要藉助“天”來爲竇娥昭雪冤枉。

三、總結全文:

1、竇娥的感情發展:怨悲恨

2、竇娥古代婦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題揭露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竇娥反抗精神

4、語言通俗精煉,生動感人,運用元代口語

四、佈置作業:

1、總結元雜劇的知識,記憶字詞、典故;

2、學習本課後,你體會最深的有哪些?寫一篇劇評。

參考題目:《談竇娥形象及其社會意義》

《評竇娥冤的情節結構藝術》

高二語文教案 篇二

一、預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通讀課文,初步感受

二、導入

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故事,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三、作者簡介及《紅樓夢》創作:

《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佔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字夢阮,號雪芹大約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他祖先原是漢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內務府的“包衣”(滿語奴隸之意),入了滿籍從他曾祖曹璽開始,三代世龔江寧織造的官職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侍讀”,兩個女兒都被入選爲王妃在康熙時,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雍王即位後,曹雪芹的父親曹因與皇家派別鬥爭有牽連,以及在江寧織造任期內財款虧空等原因,被罷官,抄家,家道從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經歷了曹家由盛而衰的過程,由“錦衣紈褲”的貴公子,降爲落魄的“寒士”當他著書時,已過着“蓬牖茅椽,繩牀瓦竈”和“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生活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促使他對過去的經歷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憶這就爲他能對社會上種種黑暗抱有不滿和批判的態度,寫出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封建制度沒落衰敗的《紅樓夢》,準備了良好基礎

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具體年月已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根據第一回中知道他“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據專家考證,《紅樓夢》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經傳抄問世,後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傳抄於世,後來終於失落,這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到了18世紀末,高鶚續寫了後40回,補成了現行的120回本

四、解題:

本文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秀的古典小說,它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極爲豐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佔有顯著的地位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着重描寫賈家榮、寧二府由盛到衰的過程,揭露地主階級貴族集團的荒_腐敗、互相傾軋,暴露出他們殘酷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惡,歌頌地主階級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僕的反抗行爲,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對封建禮教等地主階級傳統思想進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爲封建制度“補天”的幻想和某些虛無主義思想作品在寫作藝術上,語言洗練、自然、優美生動,描寫人物血肉飽滿,個個鮮明,塑造了許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寫作規模宏大,結構謹嚴該書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中現實主義的高峯

標題點出了中心事件,題眼是“賈府”──全書的典型環境

《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

《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爲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

一回,開篇,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爲塑造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女媧補天”:作者描寫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寶玉一起降生,又爲寶玉隨身佩帶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爲世俗改變

“木石前盟”交代這塊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這頑石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爲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脫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所以頑石下凡,她爲報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爲這一段姻緣,他們初見時,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爲讀者閱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三回,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

林黛玉進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四回,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

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由薛蟠案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五回,全書總綱

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衆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五、理清情節,把握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爲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着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賈府的環境和府中的衆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層,寫林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鳳,是第2層

7—11段寫林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3層

12—14段寫林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4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爲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爲中心,沿着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高二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

1、概括瑪蒂爾徳的人物形象,力爭對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通過分析小說精巧的情節來透視人物的性格。

能力

1、訓練快速閱讀、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情感

引導學生公正客觀評價瑪蒂爾徳的同時,發揚人性中的善和美,摒棄虛僞和醜陋。

教學重點

1、本文巧妙的構思和結局的空白藝術。

2、人物形象的分析與概括。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討本文多元化的主題。

教學方法

質疑、啓發、討論相結合。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問題的另一方面,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虛榮心,過度的愛美,不僅不會得到美的享受,反而還會爲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今天將要學習的《項鍊》這篇課文裏,它是一篇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漂亮女子爲了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由於在得意忘形之際,丟失了向朋友借的項鍊,她也爲此付出了10年的代價。下面我們就走進這篇小說,具體瞭解一下。(板書課題與作者,小說以項鍊作爲標題,是小說常用的“物線法”。)

二、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項鍊》、《我的叔叔于勒》,長篇《一生》、《漂亮朋友》。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後剛到巴黎攻讀法律,普法戰爭就爆發了,他被徵入伍。戰後退伍,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1880年,他以短篇小說庫中罕見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國文壇,從這開始到1889年的10年創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遊記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短篇小說的成就最爲突出。人稱他爲“短篇小說大師”、“短篇之王”。他的作品大致分爲三類。

1、以普法戰爭時的若干側面爲背景,歌頌普通人民的優秀品質,塑造了各類愛國主義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兩個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決鬥》(1883)、《蠻子大媽》(1884)等,以《羊脂球》《蠻子大媽》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國主義時代法國的腐敗風尚的。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遺產》(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項鍊》(1884)、《勳章到手了》(1885)等。以《項鍊》《勳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寫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命運的。著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馬丹姑娘》(1885)、《窮鬼》(1885)等,以《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說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義。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采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莫泊桑的長篇、中篇小說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的《項鍊》是一篇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沒落本質的短篇小說,曾受到魯迅先生推崇。魯迅說:“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

三、寫作背景

《項鍊》中的瑪蒂爾德是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個典型。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大資產階級當權,政府貪污風行,社會道德淪喪,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爲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小資產階級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想極力躋身於大資產階級的行列,爲此他們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努力。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誦讀、思考:

1、小說的主要人物是誰?你對她的初步印象是什麼?

明確:瑪蒂爾德(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

2、簡單複述故事情節(要求體現“以項鍊爲線索”)。

明確:小說以“項鍊”爲線索,將瑪蒂爾德爲參加晚會而借項鍊,戴着項鍊在晚會上出盡風頭,回來時丟失項鍊沿途尋找未得而焦急萬分,四處借錢買了項鍊歸還,用10年光陰償還所借款項,直到得知那項鍊原來是條贗品爲止貫穿情節。

3、理清小說結構(圖表法、括號法,結構法、線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結構法。

部 分 自 然 段 內 容

序幕 1—6 痛苦與夢想

開端 7—20 買衣服

21—36 借項鍊

發展 37—64 丟項鍊

65—74 賠項鍊

75—82 還債務

高潮結局 83—100 識項鍊(假的)

方案二:線索法。

借項鍊(1—36)丟項鍊(37—64)賠項鍊(65—82)識項鍊(83—100)

注意:兩種方案中“賠項鍊”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內容講解

(一)第一部分1-6

本部分着力寫女主人公的夢想、苦惱、揭示了她怎樣的心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瑪蒂爾德自恃面貌標緻,人品出衆,渴望過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的生活,希望自己成爲男人們追求的目標,女人們羨慕的對象。然而現實(低等的社會地位和並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縛了她,因此,她只能在夢想中獲得一時滿足。這就揭示了她“愛慕虛榮”的心理。這一部分的描寫與後面主體情節是面與點的關係,因與果的邏輯,是後面情節發展的鋪墊。正是有了前面的敘述,讀者才知道瑪蒂爾德愛慕虛榮;也正因爲她愛慕虛榮,才產生了她付出十年艱辛的悲劇,才發生了小說以後描寫的故事。

(二)第二部分7-36

1、瑪蒂爾德接到晚會的請柬後,有怎樣的表現?她的情緒有着怎樣的變化?怎樣認識她的喜與憂?

明確:瑪蒂爾德只有在拆信封時短暫的“高高興興”,接下來便是“懊惱”“惱怒”和“不耐煩”。這種情緒的變化在瑪蒂爾德身上表現出來,並不矛盾。因爲請柬給她帶來在上流社會風光一番的機會,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惱不己。最後硬從丈夫手裏摳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這又讓我們再次認識了她的愛面子、好虛榮的特點。

2、第33、36段的動作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表現其見到自己中意的項鍊的激動,以及借到項鍊後興奮至極之情,將其愛慕虛榮的心理刻畫得非常充分。

(三)第三部分37-100

1、第38段心理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作者連用四個“陶醉”寫出了瑪蒂爾德得到夢想的東西而興奮激動到瘋狂地步的心理狀態,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華生活,愛慕虛榮的思想品質,同時又爲丟項鍊埋下了伏筆。

2、第84段心理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反映了瑪蒂爾德也有其善良、誠實的一面,說明了她己經遠離了虛幻的遐想,成了明確生活目標而奮鬥的女性,心態平和、自豪、成了一個心理成熟的女性。

(四)分析評價瑪蒂爾德

1、學生分小組討論。

討論後,學生可能形成以下觀點:

觀點一:“虛榮說”

愛慕虛榮是瑪蒂爾德性格的第一內涵。她不滿足於自己的身世和處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滿奢望,於是,愛慕虛榮,想入非非,不安於現狀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層面。應該承認,對現狀不滿而渴求改變的意識是一種進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這種不安分的心態不僅正常而且體現着人類向前邁進的追求。但關鍵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麼,是否代表着先進的時代精神和普通大衆的追求。而瑪蒂爾德顯然只是爲自己的物質匱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惱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談情說愛中度過,渴望能過上養尊處優的富裕生活。這就使她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虛榮財富裝扮自己以得到暫時心理滿足的選擇。但儘管如此,瑪蒂爾德作爲小資產階級市民的女兒,渴望過好日子,渴望充當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並不爲過,更不是錯誤。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並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觀點二:“善良誠實說”

瑪蒂爾德性格還有她依然本質的東西,即善良、誠實、質樸的本色。這種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辦服裝的一筆錢和丟失項鍊後流露出來的。當她對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時,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嚇着或給他太大的壓力。這反襯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平日裏她除了發發牢騷,有些怨氣,也並沒有什麼非分的舉動,更沒有自甘墮落地利用姿色去做骯髒勾當的想法。當借來的項鍊丟失後,瑪蒂爾德心急火燎,如大禍臨頭,連上牀睡覺的力氣都沒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項鍊。當確認再也找不到時,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時還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學當做竊賊。“面對這個可怕的災難,她一直處在又驚又怕的狀態中”,卻從沒有過不良的念頭,如賴着不還,買個假的還上,逃之夭夭或靠墮落還債等等。

觀點三:“堅韌說”

瑪蒂爾德性格中還有堅韌、忍耐和吃苦的內涵。丟失項鍊客觀上導致了瑪蒂爾德生活上的貧窮和鉅額債務,但主觀上卻成了瑪蒂爾德命運的轉機和性格發生裂變的契機,她開始了由追求虛幻中的虛榮到勇敢面對打擊而腳踏實地生活的變化過程。在這十年的辛苦勞作中,她學會了吃苦耐勞,勤勉節儉,心態也漸漸變得平和舒展起來。這是個從雲裏霧裏跌落在地面的過程,雖然有過劇烈的落地時的陣痛,但一旦站立起來,就會發現現實中的生活才真正屬於自己,也纔會自動放棄那些虛幻的夢想,在真實的環境中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快樂。丟失項鍊這一遭遇給了她當頭一棒,成了她改變生命軌跡的新起點,也是她真正面對生活的清醒劑,使其逐漸走向成熟。

2、重新評價。

①她是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所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

②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戲劇性變化無能爲力,只能聽任擺佈的宿命論形象。

③她是一個由虛榮心導致錯位到由誠實勞動導致復位並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很可愛的女性形象。

學生自由發言後,老師總結:我們應全面,一分爲二地看問題。瑪蒂爾德曾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然而,丟失項鍊後的瑪蒂爾德能夠勇敢地面對,並沒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默默地承受。拋棄了嬌氣和任性,遠離了虛幻的遐想,而成爲了明確生活目標而一步步攀登奮鬥的女性。在這漫長的十年還債的歲月裏,她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和安寧,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體驗。十年艱辛也挖掘出了瑪蒂爾德性格的真本色,磨鍊了她全新的人生態度,這時的瑪蒂爾德是一個由外在美到內在精神美的女性,一個由錯位到復位並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的很可愛的女性形象。可見,第三種評價是合理的。

五、欣賞小說巧妙的構思

1、學生思考:瑪蒂爾德把贗品當真物,是否有因可尋?

學生甲:是有因可尋的。因爲佛來思節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瑪蒂爾德“看望回來就會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瑪蒂爾德根本就沒考慮朋友竟會收藏如此低兼的贗品。

學生乙補充:依據“好馬配好鞍”的原則,贗品項鍊怎能放在“鑲着鏡子的衣櫃”中精美青緞子盒子裏。

學生丙補充:俗話講“慧眼識珠”。生於“寒門”(小職員的家裏)、嫁於“寒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的瑪蒂爾德是很難一眼辯出真僞的。

2、提問:如何看待瑪蒂爾德丟失項鍊這一偶然情節?

明確:丟項鍊雖是偶然事件,但蘊含着必然的因素。因爲如不借項鍊,自然就無丟失項鍊的事,而瑪蒂爾德愛慕虛榮的獨特性格必然驅使她借項鍊。另外,舞會上她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幾乎忘乎所以,爲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這都佐證了丟失項鍊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說明瑪蒂爾德的性格內涵。

3、提問:小說到最後才說出項鍊是假的,這是否符合生活實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是符合生活實情的。因爲作者己於前文作了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一處是借項鍊時,她的女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可以”。二是當瑪蒂爾德丟了項鍊,去買項鍊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賬簿”以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說明項鍊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當瑪蒂爾德惴惴不安地去還項鍊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打開盒子”看看。這一切都是構成小說結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讓人大出意料之外,又點點都在情理之中。

這出乎意料的結局進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運。瑪蒂爾德一心想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但不能夠;一輩子只在幸福中陶醉過一次,但樂極生悲,丟失了項鍊;十年含辛茹苦,剛剛有了點自尊自信,又突然發現項鍊的真相,發現自己十年辛酸的代價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義”的發現,給她精神的打擊不比十年前丟失項鍊輕。這樣的結局無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運的不幸與可悲。再者這樣的結局有力地表現了作品的主旨。小說以“失項鍊”爲轉折點,寫出了路瓦栽夫人瑪蒂爾德命運的前後鮮明對比:一時歡樂,十年辛酸。這些描寫對主人公的諷刺己夠深了,而結尾又一次突轉,既讓讀者爲主人公又讓主人公爲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諷刺意味更深刻、更強烈了。

六、探究小說主題

學生甲: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

學生乙:人生世間,誰沒有一點虛榮心。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我認爲作者意在表達人自身對於生活中戲劇性變化的無能爲力。這可從“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看出。

學生丙:《項鍊》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鍊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然有美好的姿色卻無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爲一條假項鍊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鍊的誠實品德和奮鬥精神進行了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 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3. 理解《大學》中的“三綱”“八目”並瞭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繫。

教學重點

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解釋什麼叫修齊治平。精煉意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識積累

1、瞭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裏的一篇。一般認爲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爲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爲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後,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爲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爲《大學》作成章句,通過註釋闡發己意,並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註》。

《四書集註》刊成於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治者重視。元仁宗延佑年間復科舉,官方規定以《四書集註》取士,從此《四書集註》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於《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爲“經”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爲,“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髮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爲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

三.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經文部分,提出三綱八目。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爲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裏,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裏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使動詞,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爲“新”,即使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穫。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重視。薄:輕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釋如何“誠其意”。

(1)誠其意:使意念真誠。

(2)毋:不要。

(3)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代單指臭(chòu)味的含義寬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謙(qiè):通“慊”,滿足。

(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

(7)閒居:即獨處。

(8)厭然:掩蓋的樣子。

(9)掩:遮掩,掩蓋。

(10)著:顯示。

(11)中:指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3、第三段:從反面說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頤認爲應爲“心”。(2)忿懥(zhì):憤怒。

4、第四段:從反面說明如何“修身”和“齊家”。

(1)之:對於。闢:偏頗,偏向。

(2)哀矜:同情,憐憫。

(3)敖,驕傲。惰:怠慢。

(4)碩:大,茂盛。

5、第五段:解釋“齊家”和“治國”。

(1)悌(ti):指弟弟應該絕對服從哥哥。

(2)慈:指父母愛子女。

(3)機:作用。

(4)僨(fèn):敗壞。

(5)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兩位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爲是聖君的代表。

(6)帥:同“率”,率領,統帥。

(7)桀(jié):夏最後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最後一位君主。二人被認爲是暴君的代表。

(8)諸:”之於”的合音。

(11)恕:即恕道。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

(12)喻:使別人明白。

6、第六段:解釋“治國”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

(2)長長:尊重長輩。

(3)恤:體恤,賙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

(4)倍:通“背”,違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爲法度,規則。

(10)此:乃,才。

四、合作探究

1、“修齊治平”四者的關係如何?要達到身修,需經過哪些步驟?

提示:

“修身”的意思是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齊家是指善於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係,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格物致知”就是要通過對事物的研究而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爲下一步誠意、正心奠定基礎。“誠意”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的偏向。這四個步驟依次做來,就可以達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條目關係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2、《大學》採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係,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係: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係: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係,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係,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3.《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爲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後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了儒家重視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方法。這種方法在現代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啓示。

五、小結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擺脫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係符合人倫道德,並最終完成爲國建功立業、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

高二語文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蘇武傳》是新課標人教版語文必修4中的經典文章,是歷史散文中的典範之作,選自中國漢代史學家班固的《漢書》。學習這篇課文要重點了解《漢書》傳記體作品的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培養翻譯能力。

文章篇幅較長,故事主要敘寫了蘇武被匈奴囚禁,與其貴族官宦的尖銳鬥爭,體現了蘇武堅強不屈,重義守節,誓死捍衛國家尊嚴的情操。教學時,要把握住故事的情節,雙方鬥爭的手段與流程,以展現人物的高大形象,從而落實情感教育。

【學情分析】

1·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分析:

學生對《漢書》和班固不是很瞭解,從文學常識角度要做強調。

針對課文而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語感,對文言實、虛詞有一定的積累,這些有利於他們更好地走入文本語境。但是,由於受到心智水平和認知經驗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讀文本方面還存在問題。

2·學習本課,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

文章涉及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學生不甚瞭解,教師要簡要介紹。有部分晦澀專有名詞,學生識讀起來有困難。雙方的鬥爭策略和人物複雜的內心,需要教師引領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相關文言文知識。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標: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教學方法】

1·多媒體ppt課件展示,提高課堂效率。

2·課文較長,要充分佈置課前預習作業,引導學生結合書下注釋瞭解文章大意。

3·引導自學,強調語言知識點,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疏通文意。

4·課堂上大聲朗讀課文,培養文言文語感,激發閱讀興趣。校對字音,落實語言知識點。

5·合作探討,回答問題,把時間教給學生,注重互動;教師引領點撥,或強調補充。

6·重視課堂與課後雙落實,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練習與作業要少而精。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落實文學常識、文言知識點,校準字音,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都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小夥了,自己體會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這是七八年我們有多少的幸福時光,有多少成長與收穫。這十七八年太珍貴了。而有一個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時間,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與壓迫,也不願意投降,於是書寫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氣節之歌,這一壯舉也被載入史冊,被後人廣爲流傳,這個人就是漢代的蘇武,今天我們就一起翻開歷史的卷軸,來品閱一下蘇武的傳奇故事。

二、文學常識

(ppt展示,學生齊讀,教師重點解釋、強調劃線的語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我國古代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爲讚賞,召爲蘭臺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於《漢書》

(ppt展示,學生齊讀之後,回憶《史記》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對比記憶。)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爲“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爲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學生朗讀)

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識點,理解文章內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難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關於少數民族的專有名詞,注意結合書下注釋校準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②數(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後隨浞野侯沒(mò)胡中;⑥擁衆數萬,馬畜(chù)彌山;

⑦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⑧武復窮厄(è)

⑨何以汝爲(wéi)見;⑩子卿尚復誰爲(wèi)乎。

2·學生們出聲分段朗讀課文,校對字音,同時結合書下注釋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無、見、驩、霑、衿、決。以及古今異義詞。

3·點撥、強調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1)通假字:(見書下注釋,做上標記)

(2)古今異義詞:(ppt展示,請同學說出今義,在思考文中的古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爲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討論後請同學翻譯。(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後置)

②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動)

③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

④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意動,名詞作狀語)

⑤爲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爲見?(狀語後置,賓語前置)

⑥反欲鬥兩主,觀禍敗。(使動)

⑦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狀語後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動)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後置)

⑩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使動,狀語後置)

4·點撥重點實詞。(ppt展示,請同學們回答加點詞的意義)

發:方欲發使送武等(動詞,打發)

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動詞,起事,動手)

單于子弟發兵與戰(動詞,出動)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動詞,揭露,暴露)

及還,鬚髮盡白(名詞,頭髮)

會:會武等至匈奴(副詞,適逢,恰巧)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動詞,會同)

單于召會武官屬(動詞,聚集)

及:及衛律所將降者(連詞,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動詞,牽連)

及還,鬚髮盡白(動詞,等到)

當: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抵押)

副有罪,當相坐(動詞,應當)

始: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動詞,開始)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副詞,剛剛)

始以強壯出(副詞,當初)

5·請同學們找出自己還理解不了的詞句,教師點撥。

四、作業

1·熟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翻譯3、4自然段。

語文高二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複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着重識記並理解“蒙、因、絜、愛、餘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彙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瞭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

對照註釋自讀第一節。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⑵指名朗讀,學生老師評價。

⑶再讀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

1、用學習第1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⑴蒙故業

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⑶寬厚而愛人

⑷相與爲一

⑸趙奢之倫制其兵

⑹秦人開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方法同一、二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3─4節,背誦3─4節。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內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範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餘烈

⑵鑄以爲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⑷因河爲池

⑸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後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

1、對照註釋自讀第4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範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⑴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⑶天下雲集而響應

⑷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課後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背誦3─4節,(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5節,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範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爲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係,並用圖表示,並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

以史始皇統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

高二語文教案 篇七

一、學習目標

1、瞭解莎士比亞及其代表作;瞭解《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文蘊含的人文主義思想;品味劇本中詩化的語言。

2、把握劇情,理解劇本的主題思想,欣賞人物語言。

3、體會作者對中世紀腐朽而野蠻的倫理觀念的批判和對當時的封建勢力的抨擊。

二、學生重點:目標①

(一)導入

三、教學過程: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每個國家都在會議間隙播放一部影片作爲文化交流,周總理帶出的影片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隨行的工作人員對如何介紹這部中國色彩十分濃郁的影片感到爲難,在放映前周總理親自作了解說,他說:“今天,我給諸位帶來的是一部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放映結束後,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一位評論家稱之爲“世界上最偉大最典型的愛情悲劇”,那麼《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戲劇,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解文題

瞭解一下故事的大概經過,請同學讀註釋①。

(三)知背景作者

1、作者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大戲劇家,詩人。他的戲劇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早期(1590-1600)是他學習,繼承並取得初步成就的時期。

高二語文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從“記憶”這一獨特視角出發來剖析人生與人性的寫法,領悟詩情與哲理

2.誦讀及語感的培養

3.借鑑、吸收精美語段

二、重點、難點:

1.精巧的構思,層層深入的寫法。

2.比喻、排比的巧妙運用

3.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詞語解釋:

徵兆:事先顯露出來的跡象;徵候。

匍匐:

①以腹貼地前進。

②軀體貼地(像蟲、蛇、龜)緩慢爬行。

③使自己俯臥。

芥子jiè: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清醇:清澈無雜質。

作孽:做壞事;造孽。

銘記:牢記在心中。

自在:

①自由;無拘束。

②安閒自得,身心舒暢。

③心離煩惱的繫縛,通達無礙。

狹隘:

①狹窄。

②(指氣量、見識等)狹小。

執拗niù:堅持己見,固執任性。

泯滅:

①消滅;消失。

②[形跡、印象等]消滅。

冠冕:

①古代皇冠或官員的帽子。

②比喻受人擁戴或出人頭地。

真諦:真切的理論和精義;奧妙所在。

(二)作者韓少華:

1933年秋生於北京。中國作協會員。1947年於北京二中就讀時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畢業後留校任語文教師。在職期間先後於中國人大新聞系旁聽和北京電大中文系就讀。至六十年代初乃有作品發表,其中《序曲》被認爲是其成名作。新時期以來,創作以散文爲主,兼及報告文學和小說。曾獲得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以及散文,諷刺小品、兒童文學和小說等多項創作獎。作品集有《韓少華散文選》、《暖晴》、《碧水悠悠》等。其有些作品已被選入國家正式教材,介紹到海外華人讀書界,並譯爲英、法、日等國家。

(三)分析結構:

(1)第一部分:什麼是遺忘,衆說紛紜,這是否說明“”、“忘卻”的是非曲直沒有客觀標準?究竟怎樣解釋最好?

(2)第二部分的4個排比句該如何理解?

(3)第三部分連續使用比喻句,選取“灰燼”“流水”“落花”三個意象,是要表述與有關的什麼道理?有何好處?

(四)藝術特色:

(1)形散神聚,表達迂迴曲折。

(2)哲理化情感和情感化哲理相得益彰。

(3)多用排比、比喻,優美的語言和意象,生動的問答形式,使文章生動活潑,又有典雅氣象。

(五)小結:

文章到結尾也沒有回答什麼是,只是把當作了文章線索,爲我們論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文章隱含的意圖,言在此而已在彼。這就是本文的特別之處:文章不是解答“”的概念,而是在揭示所蘊含的哲理。最後,用一句名言來表達學習本文的感想。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六)仿寫訓練:

(1)仿寫:提煉“是灰燼、是流水、是落花……”段

消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畫線部分填上恰當的話,使分號前後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

①悲觀者說,希望是地平線,就算看見,也永遠走不到了;

樂觀者說,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樂觀者說,風是帆的夥伴,能把你送到勝利的彼岸;

悲觀者說,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佈置作業:

課外找一篇散文詩,做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