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多篇)

國小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多篇)

一年級數學下冊《觀察物體》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並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別出示教室前、後兩張照片。

提問:這是什麼地方?這一張呢?爲什麼拍出來的兩張照片不一樣呢?

請仔細觀察兩張照片,說說爲什麼不一樣?

小結:因爲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樣,所以拍出來的照片不一樣。

2、揭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物體。

(板書:觀察物體)

二、遊戲活動,加深體驗。

1、遊戲:畫圖形。

方法:以四人爲一組,分別圍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間放一個水壺,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

學生自己活動,交流所畫圖形,並換位觀察、體驗。

小結:由於觀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

2、遊戲:找圖片。

方法:組長轉動水壺,使把手正對着一個小朋友,每人根據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畫,組長再轉動水壺,重新尋找,過程同上。

3、遊戲:找位置。

方法:請組長把四幅圖片合在一起,打亂順序,然後給組裏的每一個小朋友發一張,學生根據自己手裏的圖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師生互動,進行相應的評價。

三、實踐鞏固,提升能力。

1、連一連:課本第90頁。

學生先看圖想一想每個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會是什麼樣的,再獨立連一連,集體交流時說說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指名說說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完成後全班交流訂正。

小結:今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物體,知道由於觀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四、拓展延伸,引導觀察。

生活中有許多物體,小朋友課後可以自己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看會看到哪些不同的樣子?把你看到的情況畫下來。

一年級數學下冊《10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課本第78頁

教學目標

1、對全單元所學知識進行回憶整理,使學生體會分類總結,歸納整理和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與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加深學生對其計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口算卡片,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與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加深學生對其計算方法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分類整理:

出示一組口算卡片

25+8 39+4036+759+2

50+1621+6 42+347+30

小朋友們們看一看這些題目都是什麼運算?(加法)請你認真觀察這些題目,把它們分一分類好嗎?誰願意來試一試?

可能會出現下面兩種情況:

1、25+8 21+6 36+7 59+242+3

50+1639+4037+40

2、21+642+3

25+836+7 59+2

50+16 39+40 47+30

告訴小朋友你爲什麼會這麼分呀?(板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不進位加),兩位數加整十數。)

二、計算各題,總結計算方法:

這些都是我們學過的知識,你能很快算出來嗎?比一比誰算得快?

總結: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突出進位加法。(請學生說算法)

三、練習:

這類的題目有很多,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誰願意再給大家出幾道這樣的題?(分小組活動)

每個小組都有這樣的一張表,請你們把表填寫完整,各個小組四個朋友合作完成

(小組活動)

四、彙報交流:誰願意把你們的結果公佈給大家,讓大家評評(重點講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回憶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小朋友們自己出題,自己做題都很棒。

一年級數學下冊《10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學習100以內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

教學目標:

1、掌握100以內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兩數相減時,對準數位,從個位減起,個位不夠減,從十位上借1當10。

3、會正確書寫算式。

教學重點:學會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

教學難點:兩數相減時,對準數位,從個位減起,個位不夠減,從十位上借1當10。

教學準備:圖片、計算卡片、本、筆。

教學過程:

1、教師出示圖片,請幼兒列出算式:35-17=

2、教師利用豎式方法講解:

第一步驟:先算個位,5不夠減7,上十位上借1當10,也就是15-7=8。

第二步驟:再算十位,3借走1是2,再減1等於1.

3、最後是35-17=18。

4、請幼兒說出退位減法口訣。

5、出示計算卡片口算:

45-28= 57-29= 62-26= 66-39= 31-24= 75-59=

6、遊戲:找錯

7、拿出本、筆書寫算式。

8、教師講解,幼兒書寫。

9、教師巡迴檢查,並指導。

10、作業展覽,教師講評。

活動延伸:

水平一:幼兒自由活動。

水平二:練習口算。

一年級數學下冊《10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活動中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內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3.在情境中體驗加法計算的價值,在探究中培養遷移類比推理的能力。

4.體會兩位數加兩位數與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聯繫密切,感受數學的統一美。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於一年級下冊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課時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之上。通過在學生熟知的情境中展開探索,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識遷移中體會筆算加法的算法。讓學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算理,理解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鋪墊導入

(一)複習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算法。

(二)複習筆算

32+6=

5+43=

24+61=

43+37=

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指名板演後交流,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關鍵把哪個數位對齊?

(三)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進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前複習100以內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加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既是對舊知的複習,也是爲本堂課學習進位加做好鋪墊。筆算的最後一道題設計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激發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慾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課件呈現主題圖,讀取主題圖中的信息。

2.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3.學生彙報,提煉問題: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麼辦法算出得數?小組合作來試一試吧!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計算的方法,體現方法多樣化,發散學生思維。】

(三)彙報交流,明確算理

預設一:用小棒擺

1.學生彙報演示。

2.結合學生的操作,重點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來的6捆相加。

【設計意圖:藉助擺小棒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爲豎式計算做準備。】

預設二:列豎式計算

1.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你在列豎式計算時,是從哪一位加起的?爲什麼要從個位算起?

3.討論:5加7滿10後怎麼辦?在豎式中怎麼表示?

【設計意圖:詳細講解5加7得12,向十位進1中1的寫法。一方面結合擺小棒理解筆算進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豎式中進1的寫法,如果有的學生從十位加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優化整合。】

(四)歸納總結,理解算理

1.我們今天學的加法與以前學的加法有什麼不同?

2.進位加在計算時要注意什麼?爲什麼要這樣算?

3.課堂小結:筆算加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頁做一做。

學生列豎式計算,鞏固算法。

2.教材第15頁第5題。

判斷改錯,進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頁第3題。

運用新知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鞏固練習,使學生給鞏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的算法,進一步理解算理,並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課堂小結

1.談談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筆算加法時,需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交流、歸納總結和評價,讓學生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會前後知識間的聯繫,感受數學的統一美。】

一年級數學下冊《觀察物體》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過程與方法:藉助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同伴合作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2、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3、對學生進行保護珍稀動物、關心集體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

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教學準備:

實物,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圖片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趣感知

師:我聽說咱們班的同學都特別喜歡動物,是嗎?現在大家的腦海中肯定都出現了許多動物的圖像吧!下面咱們看看哪位同學的眼力最棒!

課件出示動物身體一部分的圖片,學生猜測。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對這些動物不僅認識,還能抓住他們的特徵,平時肯定看得特別仔細和認真。用眼睛仔細、認真的看這就叫“觀察”。

師:今天我想和同學們一起上一節觀察課——觀察物體。(隨機板書:觀察物體)同學們只要仔細、認真的觀察,每個人都會成爲小小觀察家的。有信心嗎?

老師這裏有一張給小鴨子照的照片,請全班同學認真觀察照片,說一說你知道這些照片攝影師站在小鴨子的什麼位置,照的是小鴨子的哪一面?

質疑:剛纔同學們都說地非常好,不過老師有個疑問,爲什麼都是照着同一只鴨子,可是每張照片都不一樣呢?

揭題:說得真好!要拍出精彩的照片,就得仔細觀察物體,從各個角度去觀察,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觀察物體”。(板書課題)

學生喜歡感興趣的猜一猜引入新課,引發學生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瞭解什麼是觀察。從而使學生理解要全面地瞭解一個物體各方面的特徵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感受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激發興趣,合作求知

1、構建新知。

(1)本位觀察:

談話:(出示熊貓)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國寶熊貓)要求:老師爲每一組也準備了一隻熊貓,請每個同學仔細觀察,你看到了這隻熊貓的哪一面,是什麼樣子?(課件出示從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拍攝的熊貓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和屏幕上的哪張照片是一

樣的? 談話: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老師想統計一下人數,請看到熊貓正面的同學站起來。看到側面的同學也站起來。沒有站起來的同學,你們看到的是哪一面?

(2)換位觀察:

要求:聽老師口令,全體起立。請每組同學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教師做手勢表示)走到本組的下一張位子上去。你們現在看到的熊貓的形狀和剛纔一樣嗎?那你現在看到了熊貓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側面,剛纔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剛纔看到了側面。

質疑:爲什麼大家現在看到的和剛纔不一樣呢? 小結:對!原來我們換了位子,位置發生了變化,觀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貓的形狀也不一樣了。

(3)全面觀察: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自己找一個位置觀察熊貓?好,那你們想到哪個位置就到哪個位置去觀察吧!

提問:你到哪個位置去觀察的?和剛纔看到的一樣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要全面的進行觀察)

師:我們要想認識一個物體就要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到一部分就早早的下結論,所以我們觀察物體要全面有序。 (引導學生知道由於位置不同,所以觀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物體的形狀也就不一樣了。引導學生得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要全面的進行觀察。)

(4)連一連(完成教材第68頁“做一

做”)

2、鞏固新知。

1、說一說“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的第1題” )

2、連一連(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的第3題)

3、猜一猜(完成教材練習十六的第2題)

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同一物體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其實我們在觀察物體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受到肉眼和其它一些條件的限制,所以啊,需要藉助一些工具來進行我們的觀察,請看大屏幕。

1、放大鏡

師: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圖片進行放大。

2、望遠鏡

師:觀察比較遠的物體我們可以依靠――瞧!解放軍叔叔有時還藉助望遠鏡來觀察遠處的物體呢!

3、顯微鏡

師:這是顯微鏡,通過這個工具啊,可以看見很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物體,很多科學家就是藉助它來觀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細胞的。

師:希望大家課後能夠處處留心觀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感受,做一個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小組合作交流,知道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礎上判斷三個圖分別是誰看到的,使學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的樣子,在 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樣的知識應用中體驗成功。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隨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