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四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並能夠熟練計算。

2.經歷小數加減法的複習整理過程,瞭解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繫。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感受整數加法運算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能運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4.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整理與複習知識的重要性,養成回顧與反思的習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進行熟練計算。

教學難點:會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問題回顧,再現新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許多有關小數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複習和整理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小數加減法的整理與複習)請打開課本,回顧一下,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生打開課本共同回顧:信息窗1:小數的口算,以及位數相同和位數不相同的小數筆算。信息窗2:小數連加、邊減、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小數的簡便運算。

師: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問題以小組爲單位來進行回顧與整理,好嗎?在整理知識之前,請思考你打算採取哪種整理方法進行整理,如大括號式、集合圖式、表格式、樹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過程中可以參考課本,整理後讓別人看了既美觀又清晰,一目瞭然,時間爲5分鐘,5分鐘後準備彙報。

課件出示問題引領:

(1)小數加減法口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2)位數相同與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是怎樣的?(3)小數的混合運算與整數的混合運算有哪些相同點?怎樣計算?(4)小數的簡便運算與整數的簡便運算有什麼相同點?怎樣計算?課件出示小組合作分工要求:

1號:檢查知識整理有無錯誤,遺漏的地方。

2號:標出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號:對整理的形式及美觀度提出修改方法。

4號:綜合組員意見,整理出一份優秀的知識整理卡準備展示。

學生分組合作整理知識網絡,老師參與其中。教師巡視時,根據每個小組不同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和建議,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2.全班彙報交流。

彙報交流:

展示兩組學生作品,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師生給予適當的評價。

師:剛纔同學整理的知識網絡都很有特點,並且知識點也比較準確全面。老師也整理了一個知識網絡。(出示知識網絡)針對每種方式整理出來的內容,教師從下表中的幾方面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由於內容較多,只板書部分內容)項目計算方法計算時的注意事項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利用小數的性質:小數末尾添0大小不變,把小數位數對齊,再相加減。

認真,仔細,容易對錯數位。

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加法及演算(進位、計算結果要化簡)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把小數的(小數點)對齊,再從(末)位算起,得數的小數點要和(加數或減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計算結果是小數,且小數末尾有0時,一般要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化簡。

①小數點對齊②從末位算起③別忘記化簡④豎式要寫得美觀⑤計算要細心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減法(添0佔位)及演算。

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減法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帶括號的先算小括號裏面的,然後算括號外邊的。

小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和整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相同。

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律同樣適用於小數。

3.提升認識師:通過我們的整理和複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穫,還有哪些疑問?你認爲本單元的重點是什麼?哪些是易錯或不懂的,以及同學們應該注意的問題?預設:

①運用小數的加減法解決問題是重點。

②重點是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和簡便算法…………小結: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來同學們不僅在整理知識方面有了進步,還能整體把握一個單元的重難點,我們要在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之上再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問題。下面我們就來檢測一下,看看這個單元我們掌握的如何?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一)基本練習,鞏固新知1.口算。

4.5+5.5=1-0.25=5.4-0.7=12.7+7.3=7.3-0.98=7+0.7=9.8-7.9=0.02+7.98=指名直接說得數,全班集體判斷對錯。並說一說小數的口算需要注意什麼?教師強調:小數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兩個數分別是幾位小數,在心中口算時一定要對齊數位,其次要注意進位和退位問題。

2.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21.35+2.65=6.7-5.02=10-0.8=9.7+12.34=(1)獨立計算,同時指名板演。

(2)集體更正答案,並且讓板演的同學分別說一說計算過程。

(3)指名說一說豎式計算和驗算需要注意的事項。

(4)教師結合學生的練習情況總結強調:

計算時首先要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

然後當數位不相同時,要利用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再進行計算;

接着在計算時跟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一樣加法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減法,不夠減的向前一位借一當十;

最後要把得數的最簡形式寫到橫式的後面。

驗算方法也和整數的驗算方法一樣:加法可以互換加數計算或者用和減去其中一個加數進行驗算;

減法可以用被減數減去差或者差加減數進行驗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課堂95頁第1題加補充題目)(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2)甲數是4.2,比乙數多1.4,乙數是()(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5)比5小0.5的數比4大()(6)17.5-()=15.05()+0.8=3.93(7)()()學生在練習本上只計算不抄題,找生彙報,集體更正。教師重點關注後進生,給予指導。

3.能簡算的要簡算。

①64.45-14.3-32.19②12.25+36+7.75③5.83+3.6-4.79④159-(62.39+58)⑤13.05+12.38-4.05⑥5.6-0.71-0.29⑦65.3-(5.3-1.24)(1)獨立計算,指名板演,集體更正,說一說每題的運算順序。能簡算的說一說運用什麼方法進行簡便計算的。

(2)第5小題和第7小題是簡算的一些變式練習,學生易錯,容易與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搞混,教師注重指導後進生的做題情況。

(2)教師強調:有小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進行簡便計算時一定要先觀察算式中各數的特點和聯繫,然後再利用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進行計算。

三、梳理總結,提升認知1.教師總結:你對本節課自己的評價滿意嗎?你能從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五五個方面評價一下自己嗎?學生評價。

2.提升認識:我們通過整理與練習進一步鞏固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和應用,課上,大家不僅能靈活地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觸類旁通、學以致用,老師爲大家感到特別高興。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相信同學們一定能用今天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更多的數學問題!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的整理和複習口算:數位對齊豎式計算:小數點對齊,末位算起,化簡混合運算:與整數的運算順序相同簡便計算:整數的運算律適用小數使用說明:

1.教學反思: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整理有序。上課時發現很多同學整理知識找不着頭緒,而且整理的知識比較亂,不清晰,用時較多,不知採取何種方式去整理,針對此問題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本,以問題引領的形式,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問題開始整理思考,並在整理之前思考採取哪些方式進行整理並提出整理要求,怎樣整理既美觀又清晰,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架,合理科學的把知識形成網絡,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進一步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養成回顧與反思的好習慣。

(2)用心練習。除了知識的整理與歸納之外,練習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練習的設計很全面,涉及到各個知識點,層次性較強,由基本的小數加減法的練習、混合運算、利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循序漸進,溝通了小數與整數之間的聯繫,融會貫通,通過練習,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把所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信。

2.使用建議。

在整理知識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數與整數間的聯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練習要適量適當,儘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學生,不僅體現在知識上,還要體現在情感態度上,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四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容量單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個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準備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學過程:

一、瞭解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習什麼?你知道了相關的哪些知識?

隨學生回答板書:毫升

學生可能會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認識1毫升

1、取量筒,介紹:這個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現在我們要用它和這個滴管來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裏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大約是1毫升。

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麼認識?

4、介紹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時我們生病了,要喝一些藥水,(取一藥水瓶)讀: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問:我沒有量杯,那怎麼才能找到這15~20毫升藥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勺子,舀滿1勺水,倒入量筒,測得大約是10毫升

指出:這勺子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現在你會利用它找適量的藥水了麼?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裏各有多少毫升藥水?

指出:飲料我們可以多喝點少喝點,但在醫學上卻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所以在用藥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規定。下面這些是常見的一些規格,分別說說是多少毫升?

2、老師用量筒量出一個50毫升,然後倒入一個常見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裏,讓學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後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倒入題中的這幾個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麼情況?

回家練習:用剛纔認識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別倒入這幾個容器裏,看看水面各在哪裏?

四、升和毫升的進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請同學們觀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麼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兩杯)

3.問:1升等於多少毫升。

4.指名學生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5.練習: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說說下面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請學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個的時候指名說說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飲料,數一數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這個實驗應該怎麼喝?然後多請幾個學生自然地喝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閱讀後交流感想。

課後小記:“1毫升概念的確立”,讓學生觀察1毫升在量器、瓶蓋中的情況、用滴管裝,使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學生感興趣。認識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約10毫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尋找、認識毫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具。

授後小記:

前兩課時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學容量單位應該以動手操作及實物演示爲主要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我利用學生羣體收集了大量練習中出現的容器實物,在課上展示給所有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切實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及各種小容量容器的實際大小。

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教材9-10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

掌握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的異同。 教學準備:課件、正方形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一位小數表示( )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 )分之幾。

2.小數點後面的第一位是 ( )位,它的計數單位是()或()。

3.小數點後面的第二位是 ( )位,它的計數單位是 ( )或()。

4.0.307的3在( )位上,表示 ( );7在( )位上,表示( )。

5. 1米=( )分米,1分米= ( )米;

1千克=( )克,1克=( )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比較整數部分相同的小數的大小。

1、在一次跳高比賽中,先出場的兩位選手的得分如圖所示。兩人的得分哪一個高?你是怎麼想的?在小組內交流。0.69 ○ 0.8

2、引導:運用轉化法和畫圖法可以比較小數的大小,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比較大小呢?(運用計數單位的有關知識比較大小)

(二)比較整數部分不同的小數的大小。

1、三位選手跳遠的得分評委也打出來了。你能說說誰跳的遠嗎?小組內說說你的方法。

( )>( )>( )

2、引導:因爲2.97比3.13和3.08都小,我們知道:整數部分小的那個數就小,那3.13和3.08如何比較呢?

(三)我們來總結。

(1)、根據上面我們比較的過程,你能說明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嗎?在小組內試一試,看誰說得好。

(2)、結合在小組成員的比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較小數的大小,先比較 部分的大小, 部分大的這個數就大;如果部分相同,就從部分的 位比起, 位上大的數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從下一位比起。

三、鞏固運用,拓展提升

1.在數軸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並比較它們的大小。

2.比大小。

0.839 ○ 0.9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小數。

5分米 =( )米 37釐米 =( )米

5元4角 =( )元 150克 =( )千克

4. □0. □7

在□裏填數字,使它分別符合下列要求:

(1)使這個數最大,這個數是( );

(2)使這個數最接近31,這個數是( )。

板書設計: 比大小

0.8>0.693.13>3.08>2.97

比較小數的大小: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數大的小數就大;十分位上的數相同,再比較百分位上的數,依次類推。

四年級數學教案4

本節課要在觀察長方體的活動中,體驗最多隻能看到它的3個面,發展空間念。

經過學校領導陳再鋒老師的點撥以及同事們給我的寶貴意見,現將我的教學反思反饋如下:

首先,課前準備還不是很充分。雖然我有自己精心設計的各種教學物體,但是還缺少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準備,以致於在課前導入就與課堂內容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在準備這部分如果把老師的準備和學生的準備結合起來,我相信在導入時應該就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加渲染氣氛。

其次,在鞏固練習這部分中設計的形式比較單一,不夠豐富,這部分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教學中,我只採用了一種小遊戲,讓學生拿着一個物體說說自己看到的正面、側面以及上面是什麼東西,再加上教材中的練習來鞏固加深,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

最後,在教學語言上還有待加強。如何有效運用教學語言是我努力奮鬥的方向。比如,在上課前,我採用體育課上的“立正”來整頓紀律,其實這種語言不適合出現在教室裏上課,顯得比較粗俗,還有鼓勵性語言還不夠豐富,只採用“棒、棒、你真棒”這種形式,不夠新穎、創新。當然,有以上的不足之處,也有幾個好的方面。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牽着學生走。實際上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這堂課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致盎然,都投身於自己探求知識的活動之中,學得有聲有色。他們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研討,終於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其次,我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努力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他們在課堂上樂學、敢學;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讓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纔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要創設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體驗了一種“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情感。教學中緊緊圍繞數學與生活這一主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營造了一種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圍。

總之,我時刻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教無定法”,只要我有方向,努力奮進,前方的路一定是亮着的。

四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

教學難點: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們見到過旋轉與平移嗎?請大家說說。

以前我們都學習過哪些角?

二、探究新知

1、用自己的旋轉學具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個銳角、直角、再旋轉到一個平角、周角。

2、仔細觀察你們發現平角和周角有什麼特點?

3、小結: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角,平角和周角及它們的特點。

三、試一試

1、說說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2、出示P22的2,圖中是圍繞哪一點轉的?

四、練一練

1、讓學生做P22的1;

2、在釘子板上做出銳角、直角、鈍角和平角。

五、課後實踐

回家觀察,除了鐘錶外,還有別的計量表,它們是否也有和鐘錶的共同點,它們都是圍繞哪點轉的。

板書設計:

旋轉與角;

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鐘錶上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

四年級數學教案6

圍繞我的目標,我是這樣來達成的:課一開始,我以汽車的圖片來學校的雕塑導入,內容接近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觀察物體要全面,從而引出課題,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同時我又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學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首先出示長方體的茶葉盒讓學生從整體觀察,然後讓學生進一步從正面、上面、側面來觀察。這節課的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其中一個環節讓學生把從不同角度觀察長方體茶葉盒的形狀用筆畫出來,最後一個練習題讓學生找出1、2、3的對面分別是幾。

不足的地方:學生在語言描述上還欠缺,學生的主動探究慾望不強,生生互動較少,以及我的教學語言組織得不夠簡潔,嚴密。下次,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小組活動上再下點功夫,留給學生更多的活動時間和思考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我還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平淡的教學放出智慧的光芒。

四年級數學教案7

1、探索乘法的結合律要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爲依託。下面請老師們見教材19頁探索部分,教材是通過比較2個學生的不同解題方法,發現規律的。這裏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所說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指羣體策略的多樣化,通過比較不同學生的不同策略,來發現其中的規律,而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會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同一個問題。

2、猜測、舉例、驗證必不可少。與學習加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一樣,乘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也要經過猜測、舉例、驗證的過程。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在教材的呈現形式上已有所滲透。

3、運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嘗試放手。在教學第一單元時,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用字母表示加法運算律,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但是本學習本單元時,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用字母表式規律的經驗,所以教師可嘗試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表達。

4、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基礎,找準遷移點。學生有了第一單元學習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的經驗,再來學習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應該說難度不大。因此,教師要儘量放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組織教學方面,由於本單元教材的呈現形式及教法滲透方面,與上單元很相似,因此,可參照第一單元的教學流程去組織學習活動(比如說,猜想——舉例——驗證)

5、運算律的探索、理解、運用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規律的記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數學課程標準對運算律的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探索和理解運算律,能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從字面意義上看,標準對我們的要求,是學會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義。當然作爲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也即規律的記憶,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6、重視簡便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計算的算理並能正確地進行加、減及混合運算。

2、使學生理解整數運算定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3、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小數加、減法計算能力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以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2、能根據數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小數點對齊,即數位對齊的道理。

2、靈活選用方法使混合運算簡便。

3、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教學建議: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小數加減法知識。

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兩者之間有着割不斷的聯繫和相同之處。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掌握了。因此,讓學生充分應用舊知來自主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成爲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教學時,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激活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一已有知識經驗,並嘗試用它來計算小數加減法;讓學生明確列豎式時應如何對齊數位,懂得道理何在;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主嘗試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自主學習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懂得應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是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2、提倡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爲了使因材施教、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充分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教學時應注意關注不同學生解答問題的不同思路,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學例1中解答“第二輪動作完成後中國隊領先多少分?”的問題時,教師不宜作任何提示,而應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找到適當的解題方法。又如,教學例3、例4時,不需要將教材中出現的各種解題思路率先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礎上,通過合作交流,領會多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達到提高數學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59頁例1—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小數的基本性質,會運用小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

2.運用猜測、檢驗、觀察、對比等方法,探索並發現小數的性質。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

2.教學難點:讓學生抽象概括小數的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大膽猜測。

1.通過商品標價2.50元和3.00元這兩個小數尾末有零來引起思考,自然地引出兩個問題:0.1米、0.10米、0.100米,它們大小相等嗎?0.30和0.3呢?

2.猜一猜。

二、利用工具,檢驗猜測。

師:老師給每個學習小組準備了一些工具(一把米尺,一張數位順序表,兩張方格紙),請你們利用這些工具來檢驗剛纔的猜測是對還是不對。先請你們四人一組,選一選、議一議:你們選擇哪種工具,準備怎樣來驗證?

學生動手操作、檢驗:

⑴ 學生利用直尺驗證: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釐米,0.100米是100毫米,他們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長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⑵ 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驗證:把0.30和0.3寫在數位順序表中,從數位順序表中看出,它們的位數雖然不同,“3”所處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

⑶ 學生利用正方形圖驗證:0.30是百分之三十,0.3是十分之三。從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圖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從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圖中其中3份,就表示0.3。從圖中很明顯的看出0.30=0.3。啓發學生想一想:十個百分之一是一個十分之一,三十個百分之一是三個十分之一,所以0.30=0.3。

三、觀察比較,探究規律。

從剛纔的操作中,我們已經知道:0.1米=0.10米=0.100米,0.30=0.3。下面請大家觀察這兩個等式,什麼不變,什麼變了?爲什麼數變了後數的大小不變?

四、概括總結,揭示性質。

⑴ 誰能用一句話歸納出這個規律?這個規律就叫做“小數的性質”。

⑵ 請大家一起讀“小數的性質”

五、學生質疑。

六、運用性質,化簡改寫。

⑴ 學了小數的基本性質有什麼用呢?請大家自學課本例3。想一想:什麼叫化簡?什麼叫改寫?它們的根據分別是小數性質中的哪一句?並舉例說明。

⑵ 教學例4

出示例4:不改變數的大小,把0.2、4.08、3改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①問:0.2和4.08各是幾位小數,要把它們改成三位小數應在小數的哪部分添上“0”?各應添上幾個“0”?爲什麼?

②問:整數3改寫三位小數,在3的後面添上三個“0”寫作3000,對嗎?爲什麼?那麼應該怎樣寫?

③學生彙報結果,師板書:0.2=0.200,4.08=4.080,3=3.000。

七、鞏固提高,昇華知識。

⑴ 完成課本“做一做”的題目。

⑵擺數遊戲:每個小組利用老師發給的五張數字卡片,按要求擺數:

①用五張卡片擺一個數,這個數中的兩個“0”都能去掉。

②用五張卡片擺一個數,這個數中的兩個“0”一個能去掉,一個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樣擺才能既不重複又不遺漏。

八、交流收穫,反思評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學會了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對今後的學習有什麼幫助?

九、佈置作業:

練習二十一的第1—6題。

十、板書設計:

小數的性質

例1:比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例2:0.70=0.7 105.0900=105.09

例3:0.2=0.200 4.08=4.080 3=3.000

四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22頁例2,課堂活動的第2題及練習三的第4、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方法的過程,會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

2.讓學生明確學習和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重要性,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選擇“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這學期,我們班轉來了幾位新同學,爲了增進大家的瞭解,誰願意用數據向他們介紹一下自己或者我們學校的情況?

學生1:我今年10歲,身高大約140釐米。

學生2:我的體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個人,爸爸媽媽每月的收入大約1萬元。

學生3:我們學校有學生2125人。

教師:在剛纔介紹的這些數據中,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學生:10、3、2125是準確數,大約140、36千克左右、大約1萬是近似數。

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準確數,這時就要用到近似數,比如:20xx年重慶市總人口約3100萬,中國大陸總人口約13億等都是近似數。那麼,怎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呢?

[點評: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利用學生身邊現有的、熟悉的學習材料引入教學,讓學生在相互介紹的過程中,感受到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廣泛應用,突出其學習價值。]

二、學習新知

1探索“四捨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師:這是一個準確數,如果改成一個近似數,大約等於多少?

學生1:約等於五十三萬四千六百。

學生2:也可以約等於五十三萬四千。

學生3:還可以約等於五十三萬、五十萬。教師:了不起,還寫成了用“萬”作單位的數,你們認爲“五十三萬”和“五十萬”誰比較合適?

學生1:我認爲五十萬比較合適,因爲這樣的近似數比較簡單。

學生2:我不同意,我認爲五十三萬比較合適,因爲五十萬與準確數相比,比準確數少了三萬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萬與準確數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師:五十四萬怎麼樣?

學生1:不行,與準確數相差五千多了。

學生2:我發現,只要千位上的數沒有達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萬位後面的數,約等於五十三萬。

學生3:對,當千位上的數達到或者超過五千,就可以在萬位上增加1,再把萬位後面的尾數捨去,約等於五十四萬。

(出示:38290)

教師:按照大家剛纔討論出的辦法,38290約等於多少萬?

學生:千位上是8,滿了5,所以,萬位上增加1,約等於4萬。

2.歸納方法。

教師:同學們表現很出色,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討論,整理出“省略萬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學生:省略萬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先看千位上的數,千位上的數小於5,就把萬位後面的尾數直接捨去,千位上的數是5或者大於5,就向萬位上進1,再把後面的尾數捨去。

教師: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四捨五入”法。

(學生看書第22頁例2,質疑)

[點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圍繞“怎樣用近似數表示”這一問題展開了大膽的、富有個性的討論,自主探索出了“四捨五入”法,知識的建構水到渠成。而教師的點撥——“誰比較合適”對學生的進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練習。

(1)教科書第22頁的試一試。

教師: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

(學生獨立完成,評講)

(2)教科書第23頁的課堂活動第2題。

師生活動:老師出示卡片,學生說近似數。

師生活動:同桌活動,一人寫數,一人說近似數。

4.擴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億位後面的尾數,它的近似數是多少?)

教師:先回憶省略萬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想一想,這個問題怎樣解答?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答,再交流)

學生1:省略萬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看千位上的數“四捨五入”;省略億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該看千萬位上的數“四捨五入”,約等於2億。

學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看那一位後面一個數位上的數“四捨五入”。

[點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經驗驗,遷移類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通過省略萬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億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即“看後面一位四捨五入”。]

三、小結(略)

四、課堂練習

教科書第24~25頁第4~6題(學生獨立完成)。

四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知道素數與合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會將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 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能力,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培養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談話:同學們,今天先向大家介紹一個世界數學史上著名的猜想。

課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國的數學家,他提出了一個偉大的猜想任何一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素數的和。另一個大數學家歐拉又補充指出: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這一猜想被稱爲哥德巴赫猜想。雖然人們知道這一猜想是正確的,但一直沒能從理論上加以證明。數學家們把這一猜想稱爲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我國數學家王元、潘承洞、陳景潤先後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陳景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轟動了國內外數學界,被公認爲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創造性的,是當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證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問: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麼?有什麼問題想問嗎?(學生可能提出什麼樣的數是素數等問題)

談話:大家想知道什麼樣的數是素數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這一問題。(板書:素數)

[評析:通過介紹哥德巴赫猜想的有關史料,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素數的概念上,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和發現的慾望。同時,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奇妙與魅力,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設疑引探,自主建構

1. 操作感受。

談話:我們來做個實驗。請同學們拿出信封裏的小正方形,小組分工合作,分別用2個、3個、4個、6個、7個、11個、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看看拼出的結果怎樣。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並指導。

引導:仔細觀察拼出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用2個、3個、7個或11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用4個、6個或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拼法。

提問:爲什麼用2個、3個、7個或11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而用4個、6個或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兩個因數,而4、6或12都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因數)

[評析: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驗環節的設計,能引導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自主發現自然數因數個數的特點,初步感知素數和合數的概念。]

2. 分類建構。

談話:請同學們先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出1~20,並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然後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將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你把這些數分成了幾類?是哪幾類?(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可以把它們分成三類:一類是隻有兩個因數的;一類是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數的;1只有一個因數,分爲一類)

提問:只有兩個因數的數,它們的因數有什麼特點?(兩個因數分別是1和它本身)

提問: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數的數,它們的因數有什麼特點?(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其他的因數)

再問:爲什麼把1單獨分爲一類?(1是一個很特殊的數,它只有1個因數)

談話: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活動把自然數分成了三類,並總結出了這三類數的不同特點,那麼,它們分別叫什麼數呢?打開課本第78頁,把例題認真地讀一讀,填一填,並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自學課本之後,師生共同揭示素數和合數的概念(補充板書:和合數),同時明確1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提問:在2~20各數中,哪些數是素數?哪些數是合數?

[評析:讓學生寫出1~20各數的所有因數,並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爲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接着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現素數和合數的特點。自學課本,既及時準確地揭示了素數和合數的概念,又爲學生進一步清晰和修正已經形成的概念提供了機會。]

3. 交流質疑。

談話:關於素數和合數,你還想研究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素數有多少個?最小的素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有最大的素數或合數嗎?

根據提出的問題,有選擇地引導學生交流和探索,同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 試一試。

出示題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數,再寫出這三個數分別是素數還是合數。

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再判斷這三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並說明理由。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劃一劃,再說一說哪些數是素數,哪些數是合數。練習後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判斷一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

3.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判斷,並說明理由。

四、全課總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新的收穫?

五、舉例檢驗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素數,再回過頭看一看哥德巴赫猜想(出示哥德巴赫猜想),你認爲這個猜想正確嗎?你能舉幾個例子檢驗一下嗎?

學生舉例檢驗。

談話:通過檢驗,我們發現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確的,只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從理論上完全證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人能解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評析: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和檢驗哥德巴赫猜想,既鞏固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願望。]

[總評]

在典型的數學背景材料中激發探索新知的興趣。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本節課的設計,教師獨具匠心地把素數與合數的教學置於數學文化的背景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課的開始,爲學生呈現了有關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背景材料,這是一個200多年來諸多數學家不能解決的問題,但中國的數學家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數學的奇妙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而這一情境中素數的概念學生還不瞭解,解開素數的奧祕自然地成爲學生的自覺需要。課的結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舉例檢驗猜想的正確性,使課的首尾呈呼應之勢。同時,通過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樹立探索數學奧祕的理想,體現了教師對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關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動中逐步明確素數和合數的內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課中,教師寓素數與合數的概念於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先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個數與拼成長方形的種數之間的關係,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數的因數上來;接着,通過寫出1~20的所有因數,並根據各個數因數的個數對這些數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逐步概括出素數和合數的共同點;最後,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明確素數和合數的內涵。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識和數學思考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材分析:

“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中的第五課。這部分內容既豐富了對大數的認識,又是對後續學習除法“試商”的基礎。另外,近似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當很難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確數,或是用大數描述事物時,人們經常會選擇近似數。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知識的銜接上近似數都顯得至關重要。

學生收到前面計算教學中估算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經驗積累,很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可以憑藉數感找出萬以內數的近似數,也有一部分學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捨五入”法來求大數的近似數。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四捨五入”法只是一個模糊的認識,對於“四捨五入”法具體是什麼,它的道理是什麼,什麼情況下運用“四捨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了國小中年級段,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與分析,瞭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藉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1、觀看一段國慶60週年閱兵視頻,說一說有什麼感受?

師:這麼大的場面中一定蘊涵着許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些數學問題。

2、課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默讀其中的數字兩遍,初步感知數據。

3、仔細觀察這些數,有沒有什麼共同特點,能不能把它們分一分類?

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會按數據的大小來分,一些按單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個爲單位的,20萬、2萬是以萬爲單位的。或者學生將60、169、56分爲一類,66、20萬、2萬分爲一類。

師:爲什麼將60、169、56分爲一類,66、20萬、2萬分爲一類呢?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可能會說是準確的數,估出來的數。

師:是的,在數學上,像60、169、56這樣準確的數、不多不少正好的數,是精確數;而66、20萬、2萬是大概的,大約的,差不多的,與實際數接近的數,是近似數。

4、讀一讀以下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嗎?

小明身高130,2cm,就說約130cm;小紅從家裏到學校走了395米,就說大約走了400米。

5、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精確數來表示,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近似數來表示?瞭解近似數的作用。

師:有些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範圍就足夠了,這時用近似數來表示就比較方便。看來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國慶60週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瞭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一)藉助數線,直觀感受“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1、師: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實際面積是18000平方米,但報道中稱“近2萬平方米”,這裏的“2萬”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想法,學生可能會說18000接近2萬,所以用2萬來表示。

2、結合直觀的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爲“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師:18000介於整萬數1萬和2萬之間,由於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變成0後向萬位進1,就得到了近似數“2萬”。

介紹18000約等於2萬,用“≈”表示,寫作:18000≈2萬全班讀一讀。

3、在數線上標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這幾個數,請學生嘗試分別說出它們的近似數及想法。

師:15000這個數約等於多少呢?

學生可能覺得1萬可以,2萬也可以,因外它剛好在中間。

師:15000離1萬和離2萬的距離是一樣的,但爲了方便記錄,我們認爲規定15000≈2萬。

課件上將約等於1萬和約等於2萬的數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組數據,仔細觀察,說說你有什麼發現,能得到什麼結論?請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巡視指導瞭解情況。

學生彙報交流,學生可能會發現以15000爲分界線,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萬,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萬。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千萬上的數,當千位上的數是1、2、3、4時,近似數是1萬,當千位上的數是5、6、7、8、9時,近似數是2萬。

教師藉機在黑板上板書:0、1、2、3、4舍;5、6、7、8、9入,介紹“四捨五入”法。

【設計意圖: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爲“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將四捨五入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參加國慶閱兵的精確人數是233482人,在下圖中找到這個數的大致位置,說一說“約20萬人”,這個數是怎樣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學習時,每人都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並將討論的結果填在學習卡上。3、組織簡單、清晰的語言準備全班彙報。

教師巡視,瞭解小組討論的情況,並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數線圖上標出,發現233482接近20萬,;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於20萬;直接用四捨五入法,看萬位上的數是3,小於5,所以直接把十萬後面的尾數“33482”捨去變成5個0,得到近似數20萬。

請多組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給予鼓勵。

3、教師小結:四捨五入到十萬位,關鍵看萬位。

4、如果將233482四舍五人到萬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數分別是多少,怎樣得到的?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幫助直觀感知求近似數的方法。

5、引導學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怎樣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鞏固練習

1、讀一讀下面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一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找出精確數和近似數,加深認識,並感受到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華山是我國的五嶽之一,海拔約2155米,在下圖上標一標,四捨五入到百位大約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學生在數線上找點時會遇到困難,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線進一步感受四捨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數。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學生認真看要求,仔細數數位。特別對29957四捨五入到百位、千位、萬位重點指導。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道練習題,加深對近似數的認識,感受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能用所學的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穫。

師:這節課我們經歷了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同時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希望同學們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近似數

0、1、2、3、4舍18000≈20000

四捨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四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讓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進行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指導

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較爲抽象的幾何圖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或兩個及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2、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象、猜測、分析、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以發展。

課時安排

四年級數學教案14

本課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在學生已經能觀察由3-4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觀察5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空間和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年級學生處於國小階段數學學習中第一學段向第二學段過渡的時期。在第一學段的學習中,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曾進行過初步的探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和探索的方法,學會了觀察由3-4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形象思維和空間觀念得到了初步發展,具備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由於學生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他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一切未知事物都滿懷熱情,充滿期待,只要適當的加以啓發和引導,他們必將帶着希望踏上發現之旅。

一、自主活動,激發興趣。

學生對剛發下來的正方體很感興趣,如果壓抑他們的好奇心,直接開始新課,會因爲學生注意力分散而影響教學效果,不如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順利地過渡到了新課。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出示,照樣子擺一擺。讓學生先看圖擺物,拼出視圖。從正面、上面、側面分別觀察,拼出看到的視圖。初步體會物體與它相應的平面視圖的轉換與聯繫。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

問題一:“想一想:在這個物體上添一個正方體,從正面看形狀不變,應怎樣擺?”這時,由於學生的空間想象還未展開,很難想出各種添法。這就自然想到了去嘗試操作,在此基礎上小組交流各種添擺方法,然後全班交流出添擺的規律,最後以課件演示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的添擺方法,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和再一次的方法指導。

問題二:在這個物體上添一個正方體,從正面看形狀不變,可以擺在哪裏?

問題三:在這個物體上添一個正方體,從側面看形狀不變,可以擺在哪裏?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了。他們會想出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將問題一的解決思路遷移過來。從而得出添擺的規律。在這一部分的活動中,其實有一部分學生已經能獨立解決問題了,還有少部分學生能脫離實物操作得出添擺的方法和規律。這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自我認同感、感覺到個人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

爲了體現思維的可逆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設計了問題四:如果在這個物體上拿掉一些正方體,從側面看形狀不變,可以怎樣拿?最多可以拿掉幾個?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很快便能得出答案,這說明他們有效的思維方式已經形成。

三、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在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四道練習。第一題觀察物體,確認三面的視圖,是連線匹配題。第二題觀察三個立體圖形,說說發現了什麼。並要求學生用合適的方法解決。數學學習中適當的方法指導能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實上也是如此。學生從本題中還能體悟到觀察物體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會各不相同的道理,從而提醒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第三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所提供的信息想一想、猜一猜、擺一擺。其中經歷了由思維-想象-驗證的全過程,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大有益處。第四題“猜猜它是誰”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層次:

(1)、有一個物體,出示從三面看到的視圖,猜猜它是哪個物體。

(2)、有一個物體,出示從三面看到的視圖,擺出這個物體。第二題是開放性問題,有兩種擺法,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再次提醒了學生注意觀察角度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機會讓給學生。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並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中經歷學習的過程、體驗方法的價值、形成積極的情感。本課我因勢利導,儘量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啓發學生的思維。採用以引導學生操作體驗爲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合作交流、實現自主探究。

四年級數學教案15

本節內容是在三年級觀察由3個、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成的物體,分別從正面、上面、側面三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的基礎上,添加一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所擺成的物體,從正面、上面、側面所看到的形狀不變。

在學習新知識的開始,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所擺物體的正面的形狀,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添加一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從正面看形狀不變,想一想,該怎樣擺?這當中強調要有各自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裏討論,待有結果以後,再嘗試拼擺,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驗證自己的設想,這樣設計一是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猜想,富於實踐。二是親身經歷數學學習歷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由猜想、假設到操作驗證,既掌握了知識,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種不同擺法以後,再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不難發現擺在原物體某一個正方體的前面或後面,對齊着擺就行了。擺在後面,如果允許不對齊,就會出現更多不同的擺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體了嗎?學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個?1個、2個、3個……一直到無數個。學生的思維很發散,很有創意,真了不起,他們已經發現拼擺中的規律:只要在原某一個小正方體的前面或後面即可。

從上面、側面看形狀不變,改變了教學的策略,先研究側面,後研究上面。因爲側面的擺法和正面擺法有相似之處,仍然有無數種不同的擺法,在教學中直接讓學生拼擺,再借助多媒體演示多種不同的擺法。當研究從上面看時,要求學生直接通過展開豐富想象無需拼擺,直接藉助電腦上拖動小正方體展示不同的擺法,同時還提問:有不同的擺法嗎?學生舉出了多種不同的擺法。

整個探究過程,大膽放手、紮實有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