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四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課本第1—3頁中的例1、例2及相應的“說一說”、“算一算”、“想一想”。

教學目標

1、通過“購物”的問題情境,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

3、能正確計算有關(不含括號)的兩步式題,掌握脫式計算的方法。

重點:

掌握兩步(不含括號)混合運算的順序。

難點:

按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例1、例2情境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出示掛圖,引導觀察,問:你們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彙報,談話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出示例1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1)理解圖示內容。

問:從圖上你能獲得哪些些信息?問題是什麼?

(2)引導解決問題。

①先讓學生獨立解決。

②讓學生試着用一個算式解決問題,並說說每一步的含義,從而探討運算順序,強調書寫格式。

③練習:99×11—900585÷9+15

2、教學例2

出示例2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1)理解圖示內容。

問:從圖上你能獲得哪些些信息?問題是什麼?

(2)引導解決問題。

①先讓學生獨立解決。

②讓學生試着用一個算式解決“應找回多少元”這個問題,並說說每一步的含義,從而引導探討運算順序。

③練習:52+12×4110—11÷79

3對比、發現

引導對比所練習題,發現有何相通之處?

從而引導歸納出(不含括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先乘除、後加減。

4指導完成第3頁“想一想”中的題。

三、鞏固應用。

1、練習一第7頁第3題:數學醫院。

⑴先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找找錯在哪?

⑵正確計算。

2、解決問題。

練習一第7頁第2題

四、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作業佈置。

練習一第7頁第1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2

一、談話導入,引入氣溫: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氣狀況及獲取信息的途徑。

2、播報天氣預報,感知一天溫度高低變化。研究溫度變化中的數學知識。(板書課題溫度)

[教學手段:課件視頻播放]

天氣播報時要求學生把聽到的城市氣溫寫在表格中。(生聽邊記錄)

(生小組交流,互相補充,找記錄不同符號的學生到黑板書寫。)

3、模仿播音員播報天氣預報。(生讀記錄)

4、自主創造引出新數。

(學生交流不同的記錄方法,統一介紹溫度的讀法和規定的寫法。)

(1)認識溫度單位℃。

(2)認識零上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3)認識零下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4)指名讀北京的最低氣溫,檢查反饋。

5、教學反饋。(投影出示天氣預報的城市氣溫表示方法)

學生檢查記錄訂正完善,練習讀城市溫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義:

1、合作探究溫度計組成部分。

2、彙報交流,認識0℃及理解溫度情境下表示的意義。

(1)溫度計組成。(兩種不同的單位、數字、刻度線、水銀柱(煤油柱)組成,有的溫度計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認識零度在溫度計的位置,介紹意義。

(實物)在自然界中,我們把水剛結成冰的溫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爲0度。0度比冰的溫度要高,比水的溫度要低。

在0℃以上的溫度就是零上溫度,在0℃以下的溫度就是零下溫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個新的意義,它是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

3、在溫度計上找到零下溫度,理解零下溫度表示的意義。

(1)撥出長春的氣溫,生讀溫度,追問表示的意義。

(2)指名學生撥出9.5℃、撥出-9.5℃、零下6度、追問怎樣找到的。(從零度向上10個半格)意義?(生做)

(3)比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學小結:剛纔的學習你瞭解到了什麼?(零上溫度比零度高,零下溫度比零度低)溫度計是隨着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聯繫生活,豐富認識:

1、從溫度計上讀出教室的溫度,表示的意義。

2、遊戲活動猜溫度:現在老師說一個溫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個零下溫度,在-10℃和-15℃之間,比-15℃高2℃

3、從課件中讀取城市溫度:(幾種特殊情況溫度大小的比較,課件出示的溫度計)

一組是兩個零上溫度;兩個零下溫度;一個零下一個零上溫度的比較)

廣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東:-2度---8度

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零上溫度比零下溫度低,零下溫度數字越大溫度越低)

4、在題卡上畫出三個不同城市的溫度高低。(87頁括號3)

四、走進生活,深化認識:

1、說一說-5℃和-20℃哪個溫度低?

師: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觀察方法比較。

2、看圖回答問題:(教師根據學情,靈活選擇相關練習)

3、某日黃山的氣溫中午12時爲8℃,到晚上9時下降了9℃,那麼這天晚上9時的氣溫是多少?

質疑:兩個城市之間的溫度相差多少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五、課堂小結:

請大家說說這節課的收穫和疑問。

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並能比較數的大小。

2.能用萬、億爲單位表示大數。

3.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會正確讀、寫多位數,並能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多位數的讀、寫的練習

練習一第1題:先回顧計數單位的順序,再根據書中的數據說說它們是幾位數,最高位在什麼位上,並進行讀、寫。

二、多位數的改寫

練習一第2題:先複習多位數的不同數位上數字的不同意義。再進行數的改寫。

三、讀寫遊戲。

同桌間進行的遊戲:第1步一個同學讀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讀的數寫數,經過幾次讀數,兩人可交換角色;第2步一個同學寫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寫的數讀數,然後交換角色進行。在同桌練習的基礎上,可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多位數比大小

做第4題:完成後說說比較的方法。

(一)組數遊戲:

請每個同學準備一些數字卡片;然後請學生代表提出組數的要求,根據要求每個同學都擺一擺;接着,選擇一部分學生所擺的數,供全班觀察討論。

(二)有關近似數的練習

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書設計:練習一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

13820000

計數單位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四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讓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進行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指導

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較爲抽象的幾何圖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或兩個及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2、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象、猜測、分析、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以發展。

課時安排

四年級數學教案5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實驗、預測、調查、訪談、比較等過程,瞭解預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滴水會浪費多少水的辦法。

2.從數學的角度(如調查、計算)分析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所漏掉的水的價值,體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上網、查閱報刊、專訪等方式蒐集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體驗到珍惜水,就是珍愛生活的教育。

情感態度價值觀:經歷綜合運用知識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經歷滴水實驗的過程,初步感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習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見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件:滴水的聲音。

教師:聽,你想到了什麼?課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會聯想,說的都是關於滴水的情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關於“一滴水”的一些問題。

二、實驗: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見過滴水的現象吧。但是,你們有沒有調查過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課件出示問題: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實驗:請2個小朋友來做實驗給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稱重量。

教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什麼?

三、預測:1年浪費多少水

剛上課時小朋友們介紹了生活中有水龍頭漏水的現象。如果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漏水速度與實驗相同,也就是說1個水龍頭1分滴漏3克水 ,那麼1時、1天、1月、1年大約各浪費多少水?(課件呈現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要弄清楚什麼?(進率)請具體說說這幾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每兩個時間單位間的進率。

學生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

展示計算的情況。

教師:先把這個多位數分級,再讀出來。算出的數目大不大?

四、計算:1年漏掉的水的價值

研究表明:1個人除了正常的飲食外,每天應飲水1400 g才能維持人體需要。

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1個人飲多少天?

解決這個問題,只用這一個信息1400 g行嗎?爲什麼?學生在本子列式,計算可藉助計算器。

教師:學校每個水龍頭都這樣漏水,1年浪費的水可供多少人飲1天?根據學生彙報板書:大約可供83325人飲1天。

教師:如果全校按20xx人計算,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全校師生飲多少天?

五、展示:調查的水資源信息,感受環保的重要

教師:這是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如果聯想到全國,浪費就會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資源很豐富?我國的水資源很富裕?請看這些圖表和數據。

(請一位小朋友讀出有關水資源的信息。)

教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有關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請拿出來,在小組內展示,說一說。

六、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數學實驗、計算器綜合運用了數學知識,解決了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觸目驚心。那麼,這節課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欣賞動漫課件:節約一滴水。

板書設計:

滴水實驗

一分鐘 一天 一年

四年級數學教案6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課學習的內容是在上述基礎上的延伸,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圖形的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理解旋轉的中心點、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圖案也不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今後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基礎。

1.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

本單元內容的教學,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並在操作的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如“圖形的旋轉”活動(教材第54頁),教材中展示的兩幅美麗的圖案是由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而得到的。教學中,可以準備四張畫着同一圖案的紙,然後逐張圍繞某一點進行旋轉,旋轉90°後,貼上一張紙,再旋轉90°,再貼上一張紙,直至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案。在旋轉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觀察並思考:圖案發生了哪些變化,是繞着哪一點旋轉的。

本單元的很多練習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課前可以請學生準備一些小的學具,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就有操作的機會。練習中的一些問題也通過學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2.在圖形的變換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個圖形經過變換後,可以得出新的圖形,但得到同樣的新圖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讓學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紙上試一試,然後全班來說一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活動中去,從中發現學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並給予鼓勵與肯定,爲學生互相學習與交流提供條件。

3.在欣賞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設計製作美麗的圖案

本單元的數學欣賞內容是任意一個簡單的圖形,當它圍繞一點進行旋轉,並把每次旋轉後的圖形沿輪廓畫下來,那麼就會形成一個美麗的圖案。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欣賞了正方形旋轉的過程,並進行了製作。本單元把這一內容進一步擴展,可以是任意的簡單圖形。在教學中,先請學生欣賞,然後,每個學生用硬紙剪一個任意的簡單圖形,接着進行變換製作。對學生製作的圖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師就應肯定。對一些設計特別優秀的學生,也可以讓他們當場再演示一遍,以帶動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探索它的特徵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1.理解圖形旋轉變換的含義。

2.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難點〗

1、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繞固定點順時針旋轉90°並說出旋轉過程。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每桌一個學具袋(基本圖形、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這是一隻小朋友很喜歡玩的風車。

請兩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請注意觀察風車是怎樣運動的?

誰來說說,在風車的運動中,你看出了什麼?

(解決旋轉、旋轉中心、旋轉方向)

出示鐘面

在數學裏,我把向這個方向旋轉的方向叫做順時針方向;

逆時針方向。

手勢,比劃。

小結:在剛纔的運動方式中,我們可以說,

風車繞中心點順時針方向旋轉;

或者風車繞中心點逆時針方向旋轉。

會說了嗎?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的是簡單的圖形通過平移、旋轉得到的。

你想知道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的嗎?(想知道嗎?)

那我們今天就進一步研究“圖形的旋轉”。(板書課題)

那麼我們選一副簡單的圖案,由易到難研究它是通過怎樣的簡單圖形,怎樣旋轉而成的,請仔細觀察。

課件展示

爲了便於研究,老師還專門做了一個這樣模型把它粘貼在黑板上。

討論:

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剛纔,你看到了什麼?

(形狀、大小都不變)

師:從圖形A到圖形B是如何變換的?

是如何旋轉的。(繞點O順時針方向。)

旋轉了多少度?

你是怎樣判斷它旋轉了90°的呢?

(有什麼方法,想一想,互相說一說)

結合圖例,圖中畫出對應邊,標出旋轉角。測量。

這個度數叫做旋轉度數

小結出,圖B可以看作圖A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90°

誰能完整地再說一遍。

強調三要素。

師:從圖形B到圖形C是如何變換的?

圖形A到圖形C呢?

同學們,我們可以說圖形A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180°得到圖形C;還有其他的說法嗎?(配合手勢)

逆時針方向

看到這副圖,你還能像這樣說些什麼嗎?

師小結,只有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度數三者都確定了,旋轉以後的位置才能確定。

三、鞏固練習:

1.轉一轉。(動手操作)

說一說這些三角形是以哪個點爲中心旋轉的

四、欣賞,昇華。

感受旋轉的美,數學的美。

由什麼簡單圖形旋轉而成的?

四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計算的算理並能正確地進行加、減及混合運算。

2、使學生理解整數運算定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3、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小數加、減法計算能力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以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2、能根據數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小數點對齊,即數位對齊的道理。

2、靈活選用方法使混合運算簡便。

3、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教學建議: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小數加減法知識。

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兩者之間有着割不斷的聯繫和相同之處。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掌握了。因此,讓學生充分應用舊知來自主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成爲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教學時,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激活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一已有知識經驗,並嘗試用它來計算小數加減法;讓學生明確列豎式時應如何對齊數位,懂得道理何在;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主嘗試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自主學習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懂得應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是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2、提倡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爲了使因材施教、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充分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教學時應注意關注不同學生解答問題的不同思路,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學例1中解答“第二輪動作完成後中國隊領先多少分?”的問題時,教師不宜作任何提示,而應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找到適當的解題方法。又如,教學例3、例4時,不需要將教材中出現的各種解題思路率先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礎上,通過合作交流,領會多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達到提高數學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級數學教案8

第1課時 雞兔同籠

教學內容:P116頁的練習二十五的第2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複習“雞兔同籠”問題,感受中國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過程與方法:能熟練用列表、假設等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複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遷移思維的能力,進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熟練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再一次親歷列表法、假設法等解題的過程,深刻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教學難點:建構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運用學到的解題策略熟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具學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雞兔同籠”是一道有名的中國古算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許多小數數學問題都可以轉化成這類問題。

師:你知道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有幾種方法嗎?通過比較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

生1:列表法,適合數據較小的問題。

生2:假設法,一般情況都適合,數量關係比較容易理解。

師:今天我們複習“雞兔同籠”問題。

二、自主探究

師:擺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兩個圖形之間沒有公共邊)你能算出分別擺了多少個三角形和多少個正方形嗎?(學生回答)

師: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票價是成人每人30元,兒童每人15元,買門票共花去210元錢,其中兒童有幾人?(學生回答)

師:三年級(4)班48人去北海公園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條,每6人克坐滿一條大船,每4人可坐滿一條小船,且每條船都沒有空位,他們租大船和小船各幾條?(學生回答)

三、探究結果彙報

師:通過複習“雞兔同籠”問題,你有哪些收穫?

生1:藉助列表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生2:我學會了化繁爲簡的學習方法。

生3:用“假設”法解決問題的一般性。

四、師生總結收穫

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生總結得出:解決數學問題時,可以先提出假設,如果假設後的情況與實際不符,這時就需要進行調整。我們可以藉助畫圖、列表等方法幫助我們進行調整,從而推算出正確結果,最後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逐一板書:假設、調整、檢驗)

板書設計

雞兔同籠假設→調整(列表、畫圖)→檢驗

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有關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數的基礎知識。

2.進一步弄清概念間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重點

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弄清概念間的聯繫和區別。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填空【演示課件“數的意義”】

0、1、79、、0.25、0.6、100、、、、85%、30、90%、7、8、2.35……

學生分類填數:

2.導入:上題同學們填得很正確,這就是我們在國小階段學習的幾種數: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數。這節課我們就把這幾種數的意義和有關知識進行一下整理和複習。(板書課題:數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繼續演示課件“數的意義”】

(一)整數

1.小組討論。

2.師生總結。

自然數:0、1、2、3、……

自然數是整數。

教師說明:在國小隻學大於0和等於0的整數,進入國中就要學習小於0的整數。

想一想:自然數有什麼特徵?

總結: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說明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二)分數。

1.引導學生思考:

①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什麼數?(分數)

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是這個分數的什麼?(分數單位)

②在整數範圍內能計算2÷9嗎?有了分數以後能計算嗎?爲什麼?

2.填空練習。

①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是 ;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

② 的分數單位是( ),它至少再添上( )個這樣的單位就成了整數。

3.教師說明:兩個數相除,它們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

即:

4.教師提問:同學們想一想,分數可以分爲哪幾類?

教師板書:

誰能說出真、假分數的意義及有關知識?(舉例說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於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大於1或者等於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數的假分數可以化成整數。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

⑤反之,整數和帶分數也可以化成假分數。

教師板書:假分數

教師說明:假分數、帶分數、整數可以相互轉化。帶分數是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的另一種形式。

(三)小數。

教師引導:從分數的意義聯想一下,小數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還學了哪些有關的知識呢?你能舉例說明嗎?

教師板書:

教師說明:整數和小數都是按十進制計數法寫出的數,其中個、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計數單位。各個計數單位所佔的位置,叫做數位。數位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

(四)百分數。

教師提問:你們還記得百分數的意義嗎?

教師板書:百分數(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複習了數的意義及有關知識,並形成了知識網絡,對數概念間的聯繫與區別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四、隨堂練習【繼續演示課件“數的意義”】

1.填空。

(1)把根3米長的鐵絲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長是這根鐵絲的 ,每段長米 .

(2)分數單位是 的最大真分數是 ,它至少再添上(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就成了假分數

四年級數學教案10

《溫度》是北師大版國小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87頁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利用溫度的情境瞭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讀寫。

本課教學我努力體現了《標準》倡導的理念“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這節課教學設計的特點:

1、力求數學知識的情境化、生活化

國小數學教學必須與生動、豐富的兒童生活緊密聯繫才能便於兒童理解,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自覺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調查我國一些城市的氣溫;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結合切身的體驗來比較兩個溫度的大小。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好動是國小生的天性,更何況現在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國小生。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對教材進行了設計,在活動中儘量讓學生動手實踐,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今社會“主體迴歸”的意識已日漸重視,我們作爲教師應以學生爲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多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支配整個課堂,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最後,我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中的收穫進行總結,此時,我把權力交給了學生,使他們在主動、樂意總結的過程中鞏固了知識的運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教師講的過多,還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於時間的關係,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體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整節課中學生的積極性是挺高的,但主動性還不夠,好多東西都需要老師提醒、點拔以後才能說出,這同時也表明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有待培養。

四年級數學教案11

學習內容:P61頁例5

學習目標:通過合作探究,總結出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學習重難點: 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一、【知識鏈接】

1、小數的性質是什麼?

2、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3、比較下列每組數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結:一個小數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沒有變,是因爲沒有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也發生了變化。

二、【自主學習】

自學課本第61頁例5,回答問題: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從上往下觀察,從0.009米變成0.09米,小數點向 移動了 位,即長度由 毫米變成了 毫米,長度 到原數的 倍。因此,小數點向 移動一位,小數就 到原數的 倍。同理,比較 ①和③ ,小數點向 移動了 位,即長度由 毫米變成了 毫米,長度 到原數的 倍。比較 ①和④ ,小數點向 移動了 位,即長度由 毫米變成了 毫米,長度 到原數的 倍。

從下往上觀察,小數點的位置依次向 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就 到原數的 、、。

2、練習:4.5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是( ),向右移動兩位是( )

0.305的小數點向右移動( )是3.05,向左移動( )是0.0305,向( )移動( )是305,向( )移動( )是30.5。

3、小結:小數點移動要牢記:右移 ,左移 。移動一(二、三……)位是擴大(或縮小)10(100、1000……)倍,位數不夠用 補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數擴大還是縮小由什麼決定? 移動的位數決定什麼?

五、【課堂小結】

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就 到原數的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就 到原數的 、、……。

六、【課堂檢測】

1、填空

(1)把6.2擴大( )倍是62。

(2)把59縮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數點得( ),原數擴大了( )倍。

(4)73.21變爲0.7321,原數就( )。

2、判斷

(1)、0.8的小數點向右移三位,原來的數就縮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擴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個數縮小到它的1/10,就要把這個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 )

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的: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方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

一、談話導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主題圖)

二、探索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1、學生思考:要想知道誰跑得快,要比較什麼?你有什麼辦法?

2、小組交流,明確:要想知道誰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時間裏誰跑得遠,誰就快。這個同一時間在這裏就是1小時,那麼拖拉機1小時跑了120÷2=60(千米)而麪包車1小時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麪包車跑得快。

3、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單位時間即爲:1時、1分、1秒。在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題中,拖拉機的速度是60千米/時,而麪包車的速度爲70千米/時。因此,麪包車的速度快。

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要想知道誰跑得快,不是看誰行駛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統一時間內誰跑得遠,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

4、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得出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係。速度=路程÷時間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數據,拓展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認識,也可以把學生課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交流。

通過實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真正明確了路程、時間、速度這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試一試”第一題。讓學生看圖,根據情境解答。進一步鞏固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係。

2、完成“試一試”第2題。

三個算式結合具體情境去體會、思考、交流、彙報。讓學生進一步理清三者關係。

四、總結談話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呢?

第4課時:路程、時間與速度

教學目的:

1、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誰來說說這三者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讓學生理清三者關係,爲下面的練習打基礎。

二、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完成“練一練”第二題。根據情境圖列式計算。

3、完成“練一練”第三題。根據第1個算式寫出第2、3個算式的得數,尋找其中的規律。

4、完成“練一練”第四題。列式計算後,與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組這樣的題並解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策略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果、發現規律,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自己編題,是對所學知識的再次鞏固和延伸,這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三、實踐應用

完成“練一練”第五題。

看線段圖解答,然後提問:15分、35分分別在什麼位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係。

四、拓展練習指導學生完成數學自主學習相關內容。

四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公頃、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過實際測量和觀察,知道1公頃有多大.

2.使學生掌握間的進率和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

教學重點

知道1公頃有多大,掌握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土地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到目前爲止,你都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像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都是公制面積單位,是計量面積時使用的.在計算土地面積時要使用 (板書課題:)常用的單位有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演示課件】

二、新授.

1.認識1公頃.

(1)將學生帶到操場,畫一個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引導學生觀察、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2)教師指出: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頃.爲學生介紹學校操場、教學樓的佔地面積.

(3)把學生帶回教室,思考討論: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1公頃=10000平方米)

2.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學生試算.

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彙報展示,全班訂正.【繼續演示課件】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3)測量土地時,一般用米作長度單位來測量.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以後,再換算成公頃.

3.認識平方千米.

(1)我們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頃還要大的.

(2)大家想一下,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誰能計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繼續演示課件】

三、鞏固練習.

1.2公頃=平方米

50000平方米=公頃

2平方千米=公頃

4000公頃=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佔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頃.

3.一塊邊長是400米的正方形麥地,有多少公頃?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些什麼新的收穫?

五、課後作業 .

1.(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佔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頃.

2.一個飛機場新建一條跑道,長2500米,寬80米.佔地多少公頃?

3.一塊正方形的果園,周長是240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4.農民給水稻施化肥.每公頃施225千克.在一片長200米,寬150米的長方形稻田裏,應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書設計

例1.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

四年級數學教案14

平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96頁上的內容,第97頁上的課堂活動,練習十八第5~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瞭解平行的現象,理解平行線的意義,理解兩條直線在什麼情況下互相平行,體會平行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3?經歷探索平行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視頻展示臺;學生準備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前一節我們學習了相交,你能畫出兩條相交的直線嗎?

學生畫後,抽幾個學生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

教師:同學們能畫兩條相交的直線了,生活中有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嗎?如果有,想象一下它們是什麼樣子。

學生想象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

教師:圖中的跑道線延長出去會相交嗎?

學生回答:不會相交。

用多媒體課件延長跑道,證實學生的結論是正確的。

教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另一個內容,平行。

板書課題。

[點評:從學生原有知識入手教學新知識,既有利於強化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又有利於學生通過相交與平移的比較深刻地認識平移的本質屬性;這樣利用原有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二、進行新課

1?認識平行線。

教師:我們來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現象。

多媒體課件突出雙槓、吊杆、長方形花臺和新增加的鐵軌圖。

教師:這些圖形都反映了這樣一些數學現象。

多媒體課件閃動圖中平行的兩條邊,並隱去圖中的其他圖形,只留下閃動的兩條線。圖6?4

教師:這4組直線有什麼共同特點?指導學生說出每組直線之間的距離是一樣寬的,並且把每組直線延長出去,都永遠不會有交點。

教師:同學們選一組你喜歡的直線延長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確的。學生選一組直線來延長後,彙報自己的結果。

教師:你們所說的直線延長是在同一個平面內進行的延長。

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

引導學生說出:在正方形和長方形中,第①條邊和第③條邊互相平行,第②條邊和第④條邊互相平行。在第3個圖形中,第①條邊和第④條邊互相平行,第②條邊和第⑤條邊互相平行,第③條邊和第⑥條邊互相平行。

[點評: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意把生活中的平行現象抽象爲數學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理解平行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並且通過學生延長平行線和判斷原來學習的圖形中哪些線是平行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理解。]

2?畫平行線。

教師:我們可以用兩個三角板或一個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畫平行線。

教師示範畫平行線後,學生照老師的方法畫平行線。畫完後抽一個學生的練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並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的。

教師:同學們能畫出下面直線的平行線嗎?圖6?6

學生畫後,抽一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並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的。

教師:畫平行線時要注意些什麼?你能給同學們提個醒嗎?

引導學生回答:畫平行線時,用一個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的延長線重合。另一條直角邊與另一個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或直尺的短邊)靠緊,另一個三角板(或直尺)靠着這個三角板移動到合適的位置。就可以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了。

教師:用畫平行線的方法還可以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的。

教師用視頻展示臺上學生的作業來進行檢驗,讓學生看清教師用三角板檢驗平行線的過程。

教師:你們能用這種方法檢驗圖6?7中上下兩條邊、左右兩條邊是不是互相平行的嗎?圖6?7

學生檢驗後,讓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演示檢驗的過程。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主要通過畫平行線和檢驗平行線來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理解,由於這兩個操作都比較難,學生又沒有相應的經驗的支持,所以教學中採用了教師示範畫平行線和檢驗平行線,然後讓學生照着老師的方法進行操作的方式組織教學,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盲目性。操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一說操作時要注意些什麼?通過學生說操作要注意的問題使學生操作更加規範,這樣能提高學生對平行線的理解水平。]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第97頁的課堂活動。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八第5~8題,最後指導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思考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要求:

1、會根據統計的要求,收集、整理數據,並能製作統計表。

2、能根據統計表作出分析、預測或判斷和決策。

3、培養學生統計的意識,並能應用統計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讓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感悟統計的方法。

重點:學會收集、整理數據,並學會製作簡單的統計表。

難點:怎樣去實際收集數據,能根據統計表作出預測或決策。

教學過程:

一、統計本班學生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1、同學們,雙休日你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並板書:體育運動、玩電腦、學音樂、看書學習、出去旅遊。

2、怎麼知道大家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呢?(生:要進行調查和統計)

(板書課題:簡單的統計)

3、怎樣進行統計呢?(討論得出:可以劃正字,或舉手數一數等)

4、請小組統計員統計每種情況的人數。(各組當堂推選出統計員,要求進行統計)

5、師總結:剛纔統計員通過舉手數出了每種情況的人數,這個過程叫收集數據,爲了科學準確,要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板書:收集數據,不重複,不遺漏)

6、請大統計員把每種情況的人數進行分類整理,把各種情況的人數加起來(指定全班統計員整理併合計)。這個過程叫整理數據(板書:整理數據)

7、把統計出來的數據整理到一張表格裏去,這張表格叫做統計表,叫什麼統計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歡做什麼的情況統計表)。學生回答每種情況的人數,教師填好統計表,並填好合計人數。是什麼時間製作的?(註上製表時間)。這個過程叫做製作統計表。

8、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什麼?想到什麼?

剛纔我們對這張統計表進行了分析,並做出了判斷、預測和決策。(板書:進行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

9、你統計了我們一個班的情況,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準確呢?還要統計什麼?(還要統計其他班級的情況)。統計的數據越多,我們得到的情況就越準確。

【評析:統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作爲切入口,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通過對情況的真實分析,引發學生的真情流露,學生想說敢說,非常投入。教師注意把統計的過程隨教學過程充分展示出來,滲透自然,學生樂於接受。對統計表的分析注意了開放性,讓學生扮演統計員的角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和再創造的過程,使課堂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樂園。】

二、統計聽課老師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今天來了許多聽課老師,老師們在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你打算怎樣知道聽課老師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統計)怎樣進行統計呢?

(1)請每小組打開信封,看一遍,要求我們幹什麼?

(2)請每個小組商量一下,怎樣合作統計?

(3)學生彙報打算怎樣調查。怎樣問老師?(提醒學生要有禮貌)

(4)學生到聽課教師中去調查統計,收集數據。

(5)填好手中的統計表,彙報統計情況,你得出什麼預測?

(6)把同學們和老師們星期日裏最喜歡做什麼的兩張統計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師把數據合在一張統計表中)你發現什麼?

【評析:本環節教師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統計的過程,在統計活動中,感悟統計的價值。(1)讓學生把學到的統計方法應用到實際統計活動之中,隨學隨用,每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做到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實際數學化。(2)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討統計的方法,學生暢所欲言。統計的辦法是學生想出來的,數據是學生自己動手收集出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3)對學生雙休日活動情況統計表與教師雙休日活動統計表進行對比分析,並把二者合二爲一,學生預測的準確、分析的透徹,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三、實際上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的多。(分別出示多張統計表)

i。南京造地鐵,選擇顏色一張調查統計表。你發現什麼?

ii。第十四屆亞運會前四名獲金牌情況統計表。你發現什麼,想到什麼?

iii。選舉班長情況統計表,引導學生做出分析

iv。近幾年來南京旅遊的人數情況統計表。

【評析:選取的幾個例子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剛剛發生的事情,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學生分析的饒有興致,既具有開放性,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精神、民主意識等。】

四、自學課本(100頁101頁)

a)出示思考提綱

i。原始數據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麼不同?

ii。書上的三個小問題。

(1)觀察統計表,說出喜歡每種球類活動的各有多少人?

(2)估計一下,在這個班級裏組織什麼球類比賽最受歡迎?

(3)你還能想到什麼?

iii。製作統計表要注意什麼?

b)學生合作交流上述問題。

c)學生彙報並補充。

【評析:教學過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者不囿於教材,讓教材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特別是對原始記錄表與統計表有什麼不同這一問題的討論,鞏固了統計的過程,在比較原始記錄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麼不同時,孕伏了任何兩種方法不存在對錯之分,各有各的優越性,我們在實際使用時誰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統計公路上汽車通過情況。(電腦出示馬路過往車輛情況的場景)

i。這是車輛通過的情況,現在請大家進行統計,(學生統計失敗)爲什麼無法統計?你有什麼感覺?(太快),

ii。如果要你統計車輛通過的情況,該怎麼辦?

①需要去分類。(弄清要統計哪幾種車輛)。②怎樣收集數據?③怎樣整理數據。④怎樣畫統計表?⑤分析一下結果。

iii。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很快的統計出來?(如何分工)

iv。彙報你們分工的情況。通過活動你有什麼想法?

v。從統計表中想到什麼?知道什麼?(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氣的污染情況等)

【評析:這一環節讓學生想辦法解決怎樣統計動態的物體的問題,又一次讓小組交流,發揮了團隊的力量。通過虛擬的道路交通場景,學生嘗試了統計的失敗,又在教師分小組交流一下的話語點撥下,尋求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了統計的成功。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認知水平,相信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真正地發揮了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

六、用統計的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

【評析:讓學生自己舉例,聯想到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如何解決身邊的事情,學生髮言踊躍,培養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作業:完成101頁做一做,練習十二第1題。

【評析: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還重視了雙基的落實。】

【總評:本節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一、從生活經驗導入新課,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教師就從雙休日同學們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的話題導入新課,從怎樣知道每種活動有多少人最喜歡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國小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節:怎樣知道星期日最喜歡做什麼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說出了要調查統計,那麼怎樣調查和統計呢?接着讓統計員進行統計。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統計的經歷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清晰、充分地展現出來。課堂氣氛活躍,雙基訓練紮實。

三、藉助生活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歸宿是應用,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把握數學問題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數學問題,增加數學的情境性、開放性,注重呈現方式的多樣化。爲了鞏固剛學會的統計方法,教者讓學生去統計聽課老師最喜歡幹什麼這一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討論教師人很多,怎樣去統計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想辦法,得出了一小組統計一排老師比較節省時間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按照想出的辦法去統計。辦法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人人蔘與,爭論不斷,效果明顯。

四、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統計一分鐘內車輛通過情況時,教師又一次讓大家合作交流,學生討論的結果是一小組有4人,1人負責記錄數據,另3人每人統計一種車輛的簡便方法。當學生把統計好的數據整理成統計表時,讓學生分析討論從統計的數據中你發現什麼?想到什麼?,這樣的設計頗具挑戰性和現實意義,挖掘出了許多促使人發展的因素,出現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買摩托車、汽車的人很多、汽車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的話題,變關注知識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使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得到了平衡與和諧的整合。

縱觀整節課,教者注意把數學與生活溝通,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中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習得知識,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