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物理《槓桿》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槓桿》教案【精品多篇】

槓桿教學設計教案 篇一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槓桿,然後介紹槓桿的五要素,並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槓桿,只介紹槓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後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並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後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在上述兩種思路中,您贊成哪種方法,理由是什麼?談談您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及設計意圖。

我的選擇是第二種思路。

一、設計意圖

槓桿是一種簡單機械,是一種物理模型,槓桿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認識,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並考慮學生對模型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可以先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通過“做”來體驗槓桿、認識槓桿。再通過學生熟悉的蹺蹺板創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然後通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實驗,體現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提高發現式、探索式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滿足他們創造的願望,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二、設計思路

我是如此設計的,首先根據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槓桿,提取其共同特徵,來認識槓桿。

(2)能在槓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會畫力臂

(4)能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槓桿的平衡進行猜想與假設,並設計出實驗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槓桿平衡的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索槓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根據目標和本節教材特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力臂概念的建立,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及認識過程

要求學生課前準備:

(1)尋找生活中與槓桿相關的圖片和工具,例如:各種用途的剪刀(理髮剪、手術剪、手工剪、園藝剪等)、指甲剪、鑷子、鉗子、羊角錘、鋼絲鉗,螺絲刀等。

(2)繪圖工具:直尺、鉛筆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在幾塊木板上定幾枚釘子,讓學生討論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釘子,提供的幾種器材,找幾組同學比賽來進行。看那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種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畫面(撬棒、壓水井手柄,羊角錘撬釘子),引導學生找到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在討論後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後,引出槓桿的特點: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使用過哪些槓桿?進一步加深對槓桿的認識。

(通過創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容,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啓發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比賽的基礎上,啓發學生思考在比賽中發現有什麼祕密,引導學生畫出槓桿的三要素(動力,阻力,支點)。並猜想槓桿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麼原因?在這一環節中根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麼時候槓桿是平衡的,什麼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認識幾種不同的槓桿。

出示“小蹺蹺板”和天平,請學生分析出動力、阻力和支點。教師模擬蹺蹺板和天平實驗,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見槓桿的平衡除了與力的有關,還與力的有關。

做推門遊戲,找兩個同學來推門(男同學力氣大,讓其作用點靠近門軸一些,女同學作用點離門軸遠一些),引導討論:爲什麼男同學難以取勝?交換兩位同學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學施力的方向變化)現在爲什麼他還難以獲勝呢?

投影: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還與力的有關。

改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和改變力的方向,從這兩個方面都能影響槓桿平衡,猜想它們共同的物理本質是什麼呢?

(再次爲力臂的知識做好鋪墊)。

3、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安排學生分組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爲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槓桿原理聯繫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並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據。

在實驗過程中,除用鉤碼做三次實驗外,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先豎直拉,再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力臂,並板書示範力臂的畫法。

討論:在探究實驗中,爲什麼要使槓桿處於水平位置平衡?

(這種設計思路,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難點,能卓有成效的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4、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實驗數據,引導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實驗結論,讓學生成爲“槓桿平衡條件”的“發現者”、課堂的主人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後讓學生將自行研究自己帶來的各種類型的工具和槓桿的平衡條件,對槓桿進行分類。認識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的特點。讓他們找到生活中應用到槓桿原理的地方,以及爲什麼要應用槓桿的道理。他們對一些工具提出改進意見,並設計改進方案進行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

討論:1、用一隻彈簧測力計能測出一頭大象的重嗎?

2、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杆子我能撬動地球”,他的說法能實現嗎?

(讓學生學會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能力;此環節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1、什麼是槓桿?2、槓桿平衡的條件;

槓桿教學設計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的內容是力和機械。第四節“槓桿”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槓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於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槓桿平衡條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這一結論。三是基礎性,這一節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本節內容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槓桿,知道槓桿的幾個概念,會確認並畫出力臂;

2、知道槓桿平衡條件;

3、瞭解槓桿的一些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中的幾個概念。

2、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實驗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生活,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 並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逐步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槓桿平衡條件。

難點:

1、通過實驗,理解力臂概念。

2、槓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實驗器材及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鐵架臺,木棍,磚塊,繩子,彈簧測力計,鉤碼,槓桿原理演示器(教材圖13.()4-5),三角板,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出示磚塊、鐵架臺、木棍、細繩等,請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調動學生激情。

二、認識槓桿

用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的實物,介紹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圖)。

三、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1、用上圖實物,演示並講解什麼叫槓桿平衡。

2、提出問題:如果將支點右移,觀察l1、l2如何變化?f1又會如何變化?反之,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憑經驗應該說能回答正確)。

3、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1)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要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爲什麼要改變幾次鉤碼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迴指導。

(4)學生填寫數據,並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5)學生交流發言,最後總結得出槓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鞏固與拓展

(1)在上面實驗中,如果將兩個鉤碼(質量均爲50g)掛在右端8cm處,則在右端20cm處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槓桿處於平衡狀態?方向如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設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爲斜向上拉,則讀數會如何變化?

(4)學生猜想,教師演示,設問:爲什麼會這樣變化?

(5)引導學生找出斜向上拉時,f1、f2以及l1、l2在哪裏?f2與l2的乘積變了沒有?比較l1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四、槓桿的應用

1、引導學生畫出以下幾個槓桿的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錘拔釘子

(2) 收漁網

(3) 天平

2、比較以上三種槓桿中的動力、動力臂的大小,學習三種類型的槓桿。

槓桿教學設計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槓桿,知道槓桿的幾個名詞,會確認並畫出力臂;

2、知道槓桿平衡條件;瞭解槓桿的一些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中的幾個概念,知道什麼是槓桿。

2、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分析歸納實驗數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生活,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 並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2.培養學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槓桿平衡條件。

難點:

1、理解力臂概念,會畫力臂,會分析槓桿受力。

2、槓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教學器材:

木板、釘子、釘錘、木棍,木塊,磚塊,繩子,鉤碼,槓桿,刻度尺,彈簧測力計,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木板上釘一個釘子,請一位同學上來拔釘子。然後用釘錘拔。

3、出示磚塊、木塊、木棍、細繩等,請一位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激發學生激情。

二、講授新課

1、根據剛纔同學演示的情景,說說什麼是槓桿。學生得到槓桿的定義。

什麼是槓桿?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着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槓桿。”

練習:分析一個同學拿一根木棍拖着走,這根木棍是槓桿嗎?

2、根據剛纔同學演示的情景,認識槓桿的幾個名詞。

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使槓桿轉動的力

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練習:根據剛纔同學演示的橇磚的例子認識支點、動力、阻力。

3、分析槓桿受力,注意是槓桿受力,不是槓桿施力。動力通常是人施加的',阻力如何確定,我們假定槓桿轉動,那麼物體阻礙槓桿轉動,阻力與槓桿轉動的方向相反,作用點在槓桿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1)撬槓撬石頭的圖

(2)火鉗夾煤塊

4、力臂的畫法:教師說明力臂的畫法:首先確定槓桿的支點,再確定力的作用線。然後使用直角三角板畫出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線上,符號指明哪段線段是力臂,並寫出字母L1或L2。力臂常用實線畫出。如果動力臂與阻力臂重合,可用大括號表示。

練習:學生將上圖的力臂畫出。

(2)羊角錘拔釘子,如果動力要最小,如何畫動力

5、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1)用同學上臺模擬圖,演示並講解什麼叫槓桿平衡。

槓桿的平衡是指槓桿靜止不轉動或槓桿勻速轉動。今天研究槓桿的平衡是指槓桿在水平位置靜止不動的平衡。

(2)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①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要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爲什麼要改變幾次鉤碼重和位置

③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迴指導。

④學生填寫數據,並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5)學生交流發言,最後總結得出槓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練習:1、從平衡條件可知: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例如課本中的抽水機,加在抽水機手柄上的力是200牛,如果動力臂是80釐米,阻力臂20釐米,求阻力?

2、(1)在上面實驗中,如果將兩個鉤碼(質量均爲50g)掛在右端4cm處,則在右端10cm處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槓桿處於平衡狀態?方向如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爲斜向上拉,則讀數會如何變化?

6、槓桿的應用

(1)、學生閱讀課文,學習三種類型的槓桿。

省力槓桿:L1>L2,槓桿平衡時,省力但費距離,如撬槓撬石頭的

費力槓桿:L1

等臂槓桿:L1=L2,槓桿平衡時,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如天平

(2)請同學們舉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槓桿,分別屬於什麼類型?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槓桿呢?

三、小結知識

(1)什麼叫動力臂?什麼叫阻力臂?

(2)槓桿的平衡條件是什麼?

四、課後練習

1、畫出節後練習第3題各槓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各槓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教師巡迴指導,最後進行講評。

2、分析指甲剪刀有幾個槓桿?分別是省力還是費力?

槓桿教學設計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槓桿》是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在教學中從活動“比賽拔釘子”引入,通過“你能用手把它拔出來嗎?”來激發學生的動手願望。在活動中認識人類對工具的瞭解與依賴。然後給學生提供羊角錘、螺絲刀等工具,讓同學們自己選擇工具參加比賽。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哪一種方法更方便、省力”,從而引出簡單機械的使用,槓桿的定義、認識槓桿的幾個要素,並通過觀察實驗瞭解槓桿的平衡條件,然後步步深入教學。

二、教學關鍵詞:學生活動 槓桿五要素平衡條件 交流討論 實驗探究 過程與方法

設計過程

一、教學思想:本節課希望達到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通過這個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努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破只重知識教學而不重視過程和方法教學的傳統教學方式。

二、教學任務:“槓桿”一節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內容的延伸,又是後續內容“其他簡單機械”探究學習的開始,本節的學習任務我把它分成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完成對槓桿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認識有關槓桿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本節的學習重點是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難點是實驗數據的處理、歸納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發展的階段,已經具有一定觀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進步。尤其是通過一段時間對物理的學習對物理實驗充滿着好奇心和興奮感,並能利用已有知識積極主動交流、討論,同時他們對新事物又有強烈的探索慾望,樂於參與活動,許多學生已經能較熟練地應用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圖表法、歸納法)等來解決實際問題,再加上他們自己已積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經驗,比較注重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這樣的“學情”較利於本節的學習任務驅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槓桿,認識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槓桿,繪製槓桿示意圖,知道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槓桿;經歷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並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槓桿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槓桿,具有利用槓桿爲自己提供方便的強烈意識,更進一步認識探究活動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生活常見工具,如:羊角錘、開瓶器、螺絲刀、老虎鉗、剪刀、核桃夾等。

2、教師:課件、黑板、自制簡易槓桿、彈簧測力計、釘釘子及螺絲釘的木板、設計數據分析記錄表及三維目標評價表。

六、教學過程:

1、在簡單介紹人們對槓桿的初步認識後教學從學生活動開始,老師先把同學們分配爲幾個學習小組,給每組同學發一塊木板,釘上九個普通釘子和一個螺絲釘,並與同學一起準備羊角錘等生活中的常見工具,讓同學們參加拔釘子比賽。藉以考察同學們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情況並引入槓桿的教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慾、探索欲。

2、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槓桿的概念,槓桿的五要素,槓桿的示意圖,爲下一步的實驗探究打好基礎,並在“認識生活中的槓桿”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師提供的帶刻度尺的簡易槓桿以及彈簧測力計等工具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設計實驗:讓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槓桿的左右加掛鉤碼充當動力與阻力,讀出大小並記錄,從槓桿上直接讀出動力臂與阻力臂並記錄。

進行實驗: 改變鉤碼的個數與力臂的大小,多次進行實驗並交流討論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交流討論:評估、交流各小組的實驗過程的異同、出現的問題、得出的結論,並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該小組的成果。通過交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展示讓學生體會成功感。

4、課堂小結:瞭解學生在這節課上學生知識的收穫、瞭解學生在這節課上收穫了那些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彙報自己的收穫和體會,並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捕捉相關信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國中物理槓桿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上採用了實驗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了學生的日常認知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在課堂一開始的比賽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釘子和一枚螺絲釘時,大家拔釘子的方法都一樣,用的的都是羊角錘,不同的只是在於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上,但在對待最後一顆螺絲釘時大家的方法出現了差異:有同學根據平日的經驗選擇了螺絲刀,有的同學卻直接用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且用羊角錘更有力、更高效,但對木板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們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欲。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環節,既有學生所想又有學生未想到的,引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把課堂變成師生相互傾聽的場所,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多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要完全拘泥於自己的設計思路。反思這節課讓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師不能墨守陳規,而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熟悉物理學發展史不斷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