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槓桿教學設計+導學案

課題

槓桿教學設計+導學案

槓桿(第一課時

製作人:

林澤南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槓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槓桿

(2)能在槓桿上找到它的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動力臂與阻力臂

(4)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

(3)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談論實驗方法

(4)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5)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槓桿的應用

(2)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重點

槓桿的定義,會畫動力臂與阻力臂,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

會畫動力臂與阻力臂,槓桿的平衡條件的得出

教具

新媒體課件、剪刀、鑷子、槓桿、鉤碼、常用工具(學生自帶)

課時

3課時

環節

方式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備註

視頻播放、講故事、工具展示

播放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大象的重力的視頻,結合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吸引學生注意力。

根據書本P76頁圖片“祖先使用工具建造宮殿”以及ppt上生活中的工具讓學生體會簡單機械爲社會做出的貢獻以及簡單機械的作用,引出本節課學習重點---槓桿。

觀看視頻

出示工具

討論

新課

通過生活實際工具總結規律

導學案練習

通過數學進行知識遷移

設計探究實驗,通過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學習和檢測

師:鉗子、剪刀、鑷子、天平等工具,他們在力的作用下有什麼共同個特徵呢?(生:運動、圍繞一個點轉動)

小結【板書】: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槓桿。

師:在生產生活中你們還見過那些槓桿?(如蹺蹺板,鍘刀、開瓶的起子、剪鐵皮的剪刀、撬棒、鉗子等)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

師:槓桿都是直的嗎?(不是)

師:如圖所示,給你們一根硬棒,如何撬起一塊很重的石頭?(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觀察,通過畫圖和槓桿的定義解釋槓桿的五要素。

師(畫出簡圖):通過定義我們知道,我們將這個繞其轉動的固定點稱之爲---支點(板書)

【活動一】導學案:找支點

師:在槓桿上有力的作用,使槓桿轉動的力稱之爲動力F1;阻礙槓桿轉動的力稱之爲阻力F2

師:五要素我們已經找到了三個,還有兩個叫做力臂,與動力相關的叫做動力臂,與阻力相關的叫做阻力臂。通過書本上描述的概念我們可以知道,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我們先從數學的角度來複習一遍點到線的距離怎麼畫?

【活動二】導學案:點到線的距離

師:將剛剛的畫法遷移到力臂上,嘗試訓練。

【活動三】導學案:畫力臂

師:力臂一定要在槓桿上?(不是)

提出問題:蹺蹺板中,能否用一個小孩撐起三個大人?

【活動四】設計探究實驗

師:我們發現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長短都會影響到槓桿的平衡,那我們通過一個探究實驗來探究槓桿平衡時,力的大小與力臂長短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們要使槓桿處於平衡狀態,槓桿的平衡狀態有靜止和勻速轉動,我們選取哪一個比較好呢?(靜止---水平靜止,方便測量力臂的長度)

思考:

甲乙兩幅圖同時處於靜止狀態,要選擇哪一幅圖?爲什麼?

(選擇甲,水平靜止時力臂剛好在槓桿上,便於測量力臂長度)

總結實驗方法和步驟,明確實驗注意事項,學生進行當堂實驗分組小測(5min)

投影多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F1l1=F2l2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活中的簡單機械---槓桿。

槓桿的定義以及五要素,還有槓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通過工具總結得出結論

完成導學案練習,鞏固知識

通過畫圖進行數學知識點向物理知識點的遷移

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兩人互相監督的方式進行實驗小測,互相評分

每個同學只測一組是爲了節省時間,蒐集多組實驗結果是爲了得到普遍性結論

槓桿

一、定義

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二、五要素

①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點“O”

②動力:使槓桿轉動的力“F1“

③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力“F2“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標籤:學案 槓桿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