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雲南的歌會》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雲南的歌會》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雲南的歌會》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分析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3.掌握本文的詞語。

4.整體會沈從文的語言和文學風格。

教學重難點:

1.散文特點。

2.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讚賞。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之後複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研習課文:

1.指定學生甲誦讀1~3段。

指定學生乙誦讀1~3段。

2.歸納第一段:引出歌會地方。

3.討論並歸納第二段的中心內容。

分析:“這是種別開生面的場所……卻互不見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隨口而出。”

“在場的既多內行……解口渴去了”

爭論後歸納:寫歌會的場所、方式、勝負的情況。

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結:

瞭解文章描寫的別開生面的雲南歌會,表現了雲南人民無限趣味的生活,給讀者嶄新的視野。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

聽寫詞語,並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口頭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

即物起興引經據典悠遊自在龍吟鳳噦

二、繼續研習課文:

(一)誦讀三~五段。

師生點評誦讀情況。

(二)討論第三段內容。

歸納:寫女歌手的情況(性情、外貌、穿着、本領。)

(三)討論

第四段內容。

1.本段屬於什麼描寫?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

2.本段側重寫什麼?

明確:歌聲不斷。

(1)山鳥呼朋喚侶(戴勝鳥、雲雀)。

(2)趕馬女孩子唱山歌。

環境:樹林、山坡、花。

側重“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四)討論第五段。

1.段落主要內容:

寫“金滿鬥會”。

2.發起、處所、人數、曲名、唱法(聲響)、時間、參加者(婦女飾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師傅。

三、討論問題: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羣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於“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於“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於“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例如:陝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鳥仔,啄波波,三歲孩子會唱歌……一條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難去放牛)……

五、小結:

《雲南的歌會》是一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文質兼美的文章。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訓練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雲南的歌會》 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國中語文:雲南的歌會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終與民族文化相伴隨。學習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對我們民族的瞭解和感情。本單元以民俗文化爲主題,幾位文化名人通過對故人故事的回憶,對生活和藝術的思考,爲我們開啓了琳琅滿目、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門。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2、教學目標:

依據本單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生的藝術效果這一學習重點。我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爲: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的文化知識。

(2)、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3)、體會作者在歌會場景所觸發的情感。

3、教學重點:賞析文中優美的詞句,加強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二、說教法

1、啓發式教學法:

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啓發式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強調自學爲主,學生要在教師主導作用下,通過自學主動的學習掌握知識。自學是學生逐漸不依賴他人而獨立獲得知識成爲學習主人的關鍵。

2、協作討論法:

通過協作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啓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鑽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本課教學中運用這一方法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3、多媒體演示法:

多媒體是多種信息傳播的媒介,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課堂,充分運用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創設課堂教學的優良環境和氛圍,增添教學內容的源頭活水,擴大教學信息量,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說學法

1、朗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要多讀,在反覆朗讀中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可採用自由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深悟文趣。

2、圈點批註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圈點出重點的字詞句及有疑問的地方,在相應的位置批註字詞句義及寫法、作用。運用圈點批註的學習方法,有助於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3、查閱資料法:

新大綱提出要培養中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

有關材料。課前佈置學生閱讀書籍或上網查詢,瞭解雲南的風土人情。這個課前預習既爲下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應努力遵循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喜歡這種方式並且樂於實踐。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新途徑,初嘗自主學習的無窮樂趣。不再一味聽記,而是主動探究,親身實踐,開動腦筋,探求真知。

四、教學步驟

本設計以語言的感悟爲基點,採用層層鋪墊的思路,引導學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課前熱身”“暢談雲南”“細說歌會”“學以致用”構成教學的主板塊,四步由課外而課內,由課內而課外,由淺入深,互爲鋪墊:看似閒話的“談”旨在介紹雲南風情,爲“說”蓄勢,多層次的“說”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爲“學”鋪路。

課前佈置學生完成以下預習任務:1、熟讀課文,自學詞語。2、瞭解作者、

作品、風格。3、閱讀書籍或上網查詢,瞭解雲南的風土人情。

a、課前熱身

屏幕展示,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瞭解沈從文的作品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就像一座通往鄉土古寨的橋樑,那些偏遠地帶的民俗風情,隨着他的作品的流傳,一天天被人們瞭解。

b、暢談雲南

讓學生調動知識儲備,地理書上的介紹、文學作品中的描繪、影視資料上的渲染、結合收集到的圖片資料,開懷暢談,用一句話說說對雲南的印象。總之,就是讓學生認識正是這方美麗、寧靜、神祕的土地,養育了無比燦爛的民族音樂,歌唱早已成爲不少雲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會就是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

c、細說歌會

一讀課文,快速閱讀,整體感知,小組討論,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這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在內容上,三個部分一寫唱歌人,一寫唱歌的環境,一寫唱歌的場面。

二讀課文,說說你最喜愛的一個歌會場景。

這是在整體感知前提下的品讀,要求學生對三種不同場合下的歌唱方式、內容、作用、特點有清楚的認識後,比較選擇其中之一進行多角度的、有個性的品味。畫出欣賞的語句,有感情的朗讀,說說喜歡的原因。

如:“山野對歌”這一部分的人物描寫。先寫自己親見的那們年輕婦女得勝後的神氣,通過細節描寫對這位婦女進行了細緻的勾畫。“輕輕地打個吆喝”,“理理髮,拍拍繡花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這些動作和神態傳達出了她內心得意,“你們看,我唱贏了”。令人彷彿親眼見到了那個活潑歡快的場面。接着用一個小段描述性的語言介紹了這一類年輕女人的情況。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這類年輕女人共性上的特點,對她們的面容、牙齒、服飾等作了細緻的描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達了作者對雲南人民這種純樸美的讚歎之情。

“山路漫歌”先寫趕馬女孩子的歌聲傳出的背景:山林茂密,山花爛漫,山鳥齊鳴。爲女孩子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接着用擬人的手法來寫鳥兒好像被趕馬女孩子的歌聲感染了,它們或“發生了興趣”,或“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歌聲、鳥聲交相應和,互爲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可見女孩子歌聲的那種出口自然、純樸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學生齊讀第四段,讀出語氣、讀出韻味、在讀中品味。

“村寨傳歌”這部分的場面描寫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叫“金滿鬥會”的盛會場面,從盛會的發起寫起,寫到了盛會的規模。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了每桌輪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舒捲張弛不定,有點龍吟詠鳳噦意味。”還描述了各行各業的人蔘加歌會的情況。這是“面”上的描寫。最後還着重描寫了一個老吹鼓手。這是“點”上的描寫。結尾處,作者巧妙地用小時候常聽老太婆的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鬥”收束全篇,既是從另一角度對盛會的評價,又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讚歎。

三讀課文,聯繫我們平日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說說雲南歌會有哪些特色。

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凡是言之有理,都要充分肯定,鼓勵創新。

如:雲南歌會多——大型的如“金滿鬥會”,小型的如山野對歌,還有自娛自樂的山路漫歌;

人人蔘與——演唱者從年齡上說: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四五歲小姑娘,都可一展歌喉;各種身份的人都有:擺小攤賣酸泡梨的,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可謂來者不拒。

獨具雲南地方特色——這體現在歌會場境的地域性:如三個場景中都寫了歌會地點,尤其是“山野漫歌”一段,用大段篇幅描述了雲南山野風光;歌手模樣和服飾的民族性:如對歌唱婦女的衣着和神態的描繪。

淳樸自然——全是自然環境中、自然狀態下的真情演唱。歌唱時沒有任何預設、造作的成分。唱歌內容靈活,聲音出乎自然,趕馬女孩的嗓音還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獨特的傳承方式——以會相傳,以口相傳,反覆演唱,到大家熟悉爲止。

總之,古老的雲南歌會形式,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

d、學以致用

這是結合課文進行的寫作指導。課文在描寫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時,分別採用了不同的寫作手法,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你認爲最值得你學習的一種是什麼?“山野對歌”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

“山路漫歌”部分則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寫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宛若電影畫面中的全景與特寫。

運用其中一種寫作手法,寫一段描寫性文字〈寫人,寫景,或寫一個場面〉。150字左右。最後,利用學習本文的機會,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民俗、民風,體驗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

《雲南的歌會》特色教學設計 篇三

文本簡介:

《雲南的歌會》是沈從文先生的描寫雲南歌會風俗的經典散文。在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讚賞。這篇極富情趣的散文,通過對“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場面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雲南人民的多才多藝以及他們樂觀向上的精神,讀來讓人倍受鼓舞。

著名作家汪曾祺筆下的沈從文:

汪先生在《自報家門──汪曾祺自傳》中,寫到沈從文,讀來既覺真實生動,又令人油然心生可親可敬之情:“不能說我在報考志願書上填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是衝着沈從文去的,我當時有點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強烈的意志。但是沈從文是對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過的。沈先生一共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我都選了。沈先生很欣賞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說是得意高徒。”

沈先生實在不大會講課。講話聲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講課沒有講義,不成系統,只是即興的漫談。他教創作,反反覆覆,經常講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學生都不大理解這是什麼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說裏,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貼近,富同情,共哀樂。什麼時候作者的筆貼不住人物,就會虛假。寫景,是製造人物生活的環境。寫景處即是寫人,景和人不能遊離。常見有的小說寫景極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與人物無關。這樣有時會使人物疏遠。即作者的敘述語言也須和人物相協調,不能用知識分子的語言去寫農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對的。這也許不是寫小說惟一的原則(有的小說不着重寫人,也可以有的小說只是作者在那裏發議論),但是是重要的原則。至少在現實主義的小說裏,這是重要原則。

《雲南的歌會》特色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3、掌握本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散文特點、結構。

2、以讀講、探討方式圍繞課文內容和結構展開。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諱(   )   酬(   )和   鐵箍(   )    熹(   )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爲交際往來。

悠遊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二、導人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讚賞。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複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學習課文

1、指定學生甲誦讀1~3段。

指定學生乙誦讀1~3段。

評議優劣。

2、歸納第一段:引出歌會地方。

3、討論並歸納第二段的中心內容。

分析:“這是種別開生面的場所……卻互不見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隨口而出。”

“在場的既多內行……解口渴去了”

爭論後歸納:寫歌會的場所、方式、勝負的情況。

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結:

瞭解文章描寫的別開生面的雲南歌會,表現了雲南人民無限趣味的生活,給讀者嶄新的視野。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並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口頭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樸

即物起興  引經據典  悠遊自在  龍吟鳳噦

二、繼續學習課文

(一)誦讀三——五段

師生點評誦讀情況。

(二)討論第三段內容

歸納:寫女歌手的情況(性情、外貌、穿着、本領。)

(三)討論第四段內容

1、本段屬於什麼描寫?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

2、本段側重寫什麼?

明確:歌聲不斷。

1、山鳥呼朋喚侶(戴勝鳥、雲雀)

2、趕馬女孩子唱山歌。

環境:樹林、山坡、花。

側重“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四)討論第五段。

1、段落主要內容:

寫“金滿鬥會”。

2、發起、處所、人數、曲名、唱法(聲響)、時間、參加者(婦女飾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師傅。

三、討論問題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羣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於“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於“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於“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例如:陝北民歌《信無防字》福州民歌(真鳥仔,啄波波,三歲孩子會唱歌……一條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難去放牛)……

五、小結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紮紮實實地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設的美妙情境。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訓練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雲南的歌會》 篇四

積累運用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蹲jù(    )    酬hè(    )    pì(    )喻

xī(    )微    忌huì(    )  chún(    )樸

2.給加點的字注音。

即物起興(    )    龍吟鳳噦(    )    柞木林(    )

3.解釋下列詞語。

(1)即物起興:

(2)向例:

(3)面善:

(4)引經據典:

4.用下列詞語造句。

悠遊自在——

忌諱——

5.通讀全文,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內容

特點

寫作重點

山野對歌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

揮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場面

▲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選段,回答後面的問題。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1.你認爲從描寫的筆法看這是中國畫中的水墨畫還是工筆畫?

2.這裏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寫,寫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認爲這段描寫好在哪裏?

4.請你學習這一段的寫法,給你身邊熟悉的人寫一段肖像描寫。(100字左右)

二、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問答下面問題。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這一段用很多筆墨寫進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鳥的歌唱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呢,你覺得作者這樣寫有什麼意圖?

●遷移延伸

收集一首民歌或民謠寫在下面,仔細地讀一讀,看看它是屬於“見景生情,卸物起興”,或是“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還是“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

16雲南的歌會

■憧建墜。    1.踞  和  譬熹諱  淳2.xìng  huì  zuò  3.略4.略5.略▲閱讀理解    一、1.工筆畫。2.肖像牙齒衣飾3.細膩真實,筆觸細緻,如在眼前。  4.提示:注意從面容、衣飾等方面寫,注意寫細緻。二、1.趕馬女孩子的歌唱。  2.作者並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容。首先是一種寫實:雲南確實有着如此美麗的風光,也有如此動人的趕馬女孩,作者此時所做的只是據實而錄——慢慢描繪,爲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後再自然地寫到女孩的歌唱。其次爲“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漸沾染瞭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鳥或悠揚或樸質的鳴唱與“趕馬

的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爲呼應,交織成一片動人的田園交響曲。

《雲南的歌會》 篇五

一、民俗採風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的民俗文化異彩紛呈,請同學們動動腦筋,想一想,你還知道其他民族的民俗嗎?(說出一種即可!加油啊!)

二、測測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準!)

迤(  )西 蹲踞(  )  譬(  )喻  荊(  )條

糯(  )米            土坎(  )          矗(  )起          氣氛(  )

三、驗驗你的寫字速度!(看你的了!)

晨光xī_____微  lüè_____地飛去  屋jǐ_____  chún_____樸

ɡū_____桶避yì_____免災忌huì_____

四、做個小翻譯!

1.即物起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無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一定能準確理解語段後的問題!(加把勁兒啊!)

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本來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路退回。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着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着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於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着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覆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雲雀羣,卻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直到窮目力看不見後,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一樣,用極快速度下墜到草叢中,和其他同伴會合,於是另外幾隻雲雀又接着起飛。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並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裏,出口自然,不論唱什麼,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大夥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鬥會”。有一次,由村子裏人發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矮方桌,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捲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來會的婦女佔多數,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使人不敢認識。我以一個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隨後纔想起這裏是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那裏有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商店的管事,鄉村土醫生和閹雞匠,更多的自然是趕馬女孩子、不同年齡的農民和四處飄鄉趕集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原來熟人真不少!集會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反覆唱下去,到大家熟習爲止。因此在場年老人格外興奮活躍,經常每桌輪流走動。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規矩傳歌,那麼不問唱什麼都不犯忌諱。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愛情故事,此外嘲煙鬼,罵財主,樣樣在行,真像是一個“歌庫”(這種人在我們家鄉則叫做歌師傅)。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鬥”,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後才知道原來如此。

1.上文選自《_____》,作者_____,現代_____家、_____家。

2.選文寫的是在哪兩種場合下聽到的民歌演唱?

3.選文選取的演唱方式有哪些?內容有哪些?

4.想一想,雲南的歌會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麼異同點?(暢所欲言!)

參考答案

一、例如“瑤族耍歌堂”“藏族旺果節”“傣族潑水節”“苗族四月八”等等。

二、yí jù pì jīnɡ nuò kǎn chù fēn

三、熹 掠 脊 淳 箍 疫 諱

四、1.藉助眼前的事物引起所要抒發的情感或吟誦的事物。

2.比喻,打比方。

3.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表示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五、1.雲南的歌會 沈從文 作 歷史文物研究

2.一種場合是騎馬走山路時聽到的民歌演唱,另一種場合是在“金滿鬥會”上聽到的民歌演唱。

3.一種是十四五歲趕馬女孩子邊趕馬車邊唱山歌。

另一種是全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圍坐在桌邊各自輪流低唱《十二月花》等民歌。

4.怎麼想的怎麼說。比如從場地、歌曲的內容、音響、人數、觀衆等方面來比較均可!

《雲南的歌會》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感受雲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句。

3.體會字裏行間的情感。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整體思路

以“短片”爲導入,以“歌唱”爲線索,以“情感”爲切口,以“言語”爲立足點。

五、教學流程

(一)短片導入

1.播放《彩雲之南》flash短片,激發學生興趣,啓發學生思維。

2.提問:從這文章中,你想學到些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總結糾正。)

3.總結補充學生髮言,明確本文學習目標:

(1)感受雲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句;

(3)體會字裏行間的情感。

(二)設疑讀文,整體感知。

(學生帶着任務速讀文章,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讀”更有針對性。)

1.設置問題

(1)你對文中哪些字詞存在字音、字義方面的疑問?

(2)速讀課文,試着完成表格。(藉助多媒體出示表格)

2.讀文

3.學生自由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

1.不僅人在唱,鳥也在唱。

2.唱歌的地點: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點句段,發現文本意味。

1.精讀全文,勾畫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段,並嘗試在旁邊寫些註釋。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指導。

3.總結。

(四)透過問題,深入探究。

1.提出問題:

(1)文中寫了三個場景的歌唱,且都寫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過多的自然環境描寫沖淡了“歌會”主題,是不是應該刪掉些?

2.同學自由思考後,小組討論。

3.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4.師簡介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解決問題。

總結。明確:

(1)不雷同。三個場景的描寫各有側重。“山野對歌”側重寫人:“山路慢歌”側重寫環境:“山寨傳歌”側重寫場面。

(2)第一,這是一種寫實。雲南確實有着如此美麗的風光。

第二,這是爲“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一個動人的場景。第三,這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爲輝映。

(四)聯繫現實,拓展思維。

1.總結本文。

雲南的歌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意、愜意。唱歌的人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地點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內容更是隨意、愜意的。

2.聯繫現實。

我們自己的生活隨意嗎,愜意嗎?我們該如何而活?

3.拓展思維。

學生聯繫實際,談談感受。

4.師談認識,昇華主題。

(三)作家的“意思”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爲有意思了。(此爲選入教材時被刪掉的文字)

(四)我們該如何而活

四、步驟解說

筆者以“文本細讀”的方式仔細研讀了《雲南的歌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點,那就是“意思”一詞。在《雲南的歌會》中,沈從文先生兩處提到“意思”一詞。一處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雲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寫的也是有意思的);還有一處是第五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後面所寫的更有意思)。其實,本文在節選時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爲有意思了(顯然,這裏的“意思”應是統領全文的)。由此看來,“意思”儼然就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我以爲,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發現,那麼,爲什麼不以“意思”爲主線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呢?於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1.發現“意思”: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後提出:作者寫的這些有意思嗎。要求學生靜靜地默讀,用橫線劃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回答的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入字裏行間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沒“意思”:在學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時候,有意識的拋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想讓學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讀上來,從而達“點”“面”結合的教學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讓課堂的線性推進出現轉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探析。通過討論,讓他們明白沈從文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上之所以不吝嗇自己的筆墨,是因爲作家認爲“產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適當的對象和特殊環境作爲土壤,這些歌不會那麼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節選自《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選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爲有意思了。引出這段文字,其意在要學生明白沈從文認爲“意思”在於“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然後抓住這個“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義性,引導學生再細讀文本,然後從文中去發現作家是如何描述這些“活生生的”“鮮活的”“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的。

4.我們該如何而活:設計此問題是想讓“語文”貼近生活,走進心靈,關照靈魂,從而讓語文教學從言語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