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馬克思思想論文新版多篇

馬克思思想論文新版多篇

馬克思主義論文5200字 篇一

讀懂馬克思,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摘 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科學的理想信念,但調查顯示,大學生缺少馬克思主義信仰,爲此教師應通過教學實踐增強學生對馬克思的感性認識,從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關鍵詞: 馬克思 感性認識 教學實踐

馬克思主義是我黨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指導思想,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本課題組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您的作用”爲題調查528名大學生,結果如下:

大學生尤其是高職高專生極度缺乏對馬克思這一偉人的感性認識,他們大都只從掛圖中見過馬克思的頭像,從老師嘴裏知道馬克思其人,從考試中知曉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響其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回想曾經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四年裏沒有一個老師全面、完整、系統地介紹過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慚愧的是:幾年過去自己對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張大鬍子的大頭像和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然而,無論對於哪一層次的大學生,我們的目標都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爲幫助學生樹立並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必要開展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重新認識馬克思,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堅定應有的科學的理想信念。

一、明確實踐主題

主題決定方向,“讀懂馬克思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這一主題直截了當地揭示了教學實踐的目標是通過了解馬克思的一生,他對人類的貢獻、社會影響、治學精神,進一步交流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從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增強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課時

本內容安排在國家統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一章《樹立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的第一節《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之後,第二節《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節介紹理想、信念、信仰的內涵,突出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之後,引入第二節大學生應有的科學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之前,在中間穿插這一實踐活動,從邏輯上承上啓下,從心理上儘量減少學生對該主題的反感和牴觸情緒,也由於採取先入爲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強學生的印象。因時間有限安排2課時即可,第一課時教師講授,第二課時學生交流。

三、精心構思實踐

(一)教師準備,精心介紹。

對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紹不計其數,研究成果汗牛充棟,教師應在充分蒐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選取最典型的資料,提煉最精簡的語言,憑藉最生動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動學生的心靈之餐。爲確保最佳效果,在介紹之前應提供幾個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邊傾聽邊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馬克思的……”、“我是這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

1.馬克思簡介

馬克思,德國人,猶太族(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革命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第一國際組織者、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2.馬克思生平

馬克思出生於律師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後轉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專注於哲學。他的博士論文在耶拿大學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因而未答辯即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

畢業後,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德國的“林木盜竊問題”。當時德國西部有大片森林和草地,居民可以砍柴、放牧。後來,這片森林和草地被貴族地主霸佔。居民到山林中拾柴草卻被認爲是“盜竊”。而德國議會審議後,判定居民的行爲確爲盜竊,如果再去“盜竊”就要受法律手段制裁。此事引起全國民衆對議會的不滿、譴責。馬克思憤慨地在《萊茵報》嚴厲抨擊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衆一邊,維護農民的利益。普魯士政府查封《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憤然辭去主編職務。從此他畢生致力於與反動政府作堅決鬥爭、維護廣大勞動人民利益。

1843年馬克思與出身貴族的燕妮結婚,他們相濡以沫,共度38年的婚姻生活。

1844年馬克思結識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他才華橫溢卻甘爲他人作嫁衣,經濟上援助馬克思,事業上與馬克思親密合作,他們肝膽相照,建立了40年的深厚友誼。

由於馬克思尖銳地批評各國的專制主義,他被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政府不斷驅逐,處境極其艱難,四個孩子死了三個。但他完成了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卷,之後相繼完成第二、三卷。

1864年馬克思參加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成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靈魂和領袖。

3.馬克思對人類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近代最複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它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學說的範圍包括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不能爲人們解決生活、工作、學習、就業中的問題直接提供具體方案,但能爲人們分析、處理問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與方法。面對同樣信息的時候,由於立場方法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方式亦截然不同,所指導的人生有着天壤之別。例如,大學生同樣面對社會上拉關係走後門的不良現象,站在錯誤立場的學生是這樣分析問題的: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起決定作用的根本原因,內因只是起到促進或延緩的作用。我的發展主要靠關係而不是靠我自己,正因爲我沒有過硬的關係和後臺,即使我成績優異綜合素質優良,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也是徒勞無益的。這類學生揮霍大學光陰,學習懶惰,表現頹廢,一無所成。相反,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事物發展原因的學生是這樣思考問題的: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因是起決定作用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起到促進或延緩的作用。我的發展主要靠我自己而不是靠關係,正因爲我沒有過硬的關係和後臺,所以我更需要刻苦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如此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我才能立足、生存、發展。這類學生珍惜大學時光,學習勤奮表現優良出類拔萃。可見,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同樣是大學生的身份,卻有質的明顯差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揭示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不斷向前的發展規律。在人類社會發展長河中,它告訴人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而事實證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及由此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只有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下才能得到合理的、徹底的解決;儘管全球的社會主義實踐仍處在不斷探索階段,但社會主義制度卻在不斷髮展和完善中走向其高級階段。人類追求更美好的社會,正如一個人追求更完美的自我,這種追求使國家前進,催個人奮進。

4.馬克思的社會影響

1999年,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起,英國廣播公司也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徵詢投票,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得到一樣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位居第二。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通過調查3萬名聽衆評選“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結果是: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謨第二。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使馬克思的鴻篇鉅製《資本論》在其誕生100多年後再次成爲讀者的新寵。假如馬克思在世,《資本論》的鉅額版稅收入會讓他輕鬆進入福布斯富豪榜。馬克思同恩格斯合著的著作約1億字,現只翻譯了5000萬字,還有5000萬字在圖書館裏等待翻譯。對比《列寧全集》(約2500萬字)和《毛澤東選集》(約800萬字),如此巨大的思想理論財富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一個出生律師家庭,擁有博士學位,至少可以過中產階級生活的馬克思,一生顛沛流離,爲全人類無產階級、全世界勞動人民謀求幸福,怎不令人奉若神明,由衷讚歎。

5.馬克思的治學精神

(1)刻苦學習。即使面對艱難的處境,馬克思也從未停止對知識的渴求。在倫敦的10年,他每天從開門到閉館都待在博物館裏如飢似渴學習、研究,他在自己的書裏作批註,他用筆記摘抄資料、記錄心得。他學識淵博,知識領域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政治學、文學、史學、語言學、翻譯、工商業實踐、數學、自然科學等。“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1]他能閱讀約二十種歐洲國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種文字寫作。

(2)敢於創新。馬克思學習理論但不迷信權威,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爲人們樹立了批判繼承與理論創新相結合的典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始終以一種徹底開放的姿態,時刻跟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正是由於馬克思主義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使它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歷史條件和各國不同的情況,成爲世界各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強大思想武器”。[2]

(3)嚴謹治學。馬克思寫作極其嚴謹,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他不確實知道所有的有關書籍都參考過了,所有的疑義都考慮過了,所有的論點都徹底探討過了,他是絕不肯下筆的。他有這樣一個特點:要是隔一個月重看自己所寫的一些東西,就會感到不滿意,於是又得全部改寫。”“馬克思對待著作的責任心,並不下於他對待科學那樣嚴格。他不僅從不引證一件他還未十分確定的事實,而且在他尚未徹底研究好一個問題時,他絕不談論這個問題。他絕不出版一本沒有經過他仔細加工和認真琢磨過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東西公之於衆的這種思想”。[4]

(二)學生交流,暢談感悟。

我對馬克思的簡介令學生出乎意料,從學生專注、敬佩的眼神裏可以讀出他們內心對馬克思這些情況是始料未及的,在學生“有話要說”時,我趁熱打鐵組織學生分組圍繞主題先交流討論10分鐘,之後小組推選代表到講臺發言(每位學生控制在3分鐘之內)。我在學生中答疑解惑作必要的指導,同時注意預選不同專題的發言對象。

(三)教師點評,提升認識。

經過討論醞釀,學生上臺交流常常有感而發,在每位學生髮言後用一兩句話適當點評,幫助學生拔高、提升原有的認識。例如,學生最佩服馬克思爲人民服務的精神,由衷地敬佩馬克思的崇高人格。我指出:我們多爲他人着想,也可以變得崇高。國學大師季羨林就認爲: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5]又如,學生過去只知道馬克思主義這個抽象的名詞,現在才知道它包含如此豐富的理論。我點撥:有同學認爲馬克思主義沒有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麼,今後同學們認真學習,它將使你終身受益。再如,學生熟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卻不知道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原理”,而自己考英語等級證書一次不及格竟然想放棄是何等愚蠢。我鼓勵學生:堅持纔有可能成功,放棄就等於接受失敗,本院就有一名英語底子薄弱的女生考了五次終於通過。

(四)學生蒐集,加深印象。

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學生通過教師講授獲得的信息十分有限,而絕大部分學生只能充當聽衆,“我要說”的強烈願望無法滿足。爲彌補這兩個缺陷,我在下課前幾分鐘佈置課外作業,請學生課後通過書籍、網絡等方式查找與馬克思有關的資料,諸如:馬克思名言、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與燕妮、馬克思著作等,完成以“……給我的啓示”爲題的小論文。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己選題寫作,有利於擴大知識面,能在更廣闊的空間深入思考,更好地根據個體認知感悟情況培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五)教師批改,精心批語。

作業上交後,我高度重視,認真審閱每一份論文,精心批語,爲每一位學生“畫龍點睛”,雖然了了幾語,但事半功倍,鞏固了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假如作業中有學生蒐集到不認可馬克思甚至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資料及言論,教師必須耐心蒐集相關資料,充分閱讀後在批語中予以反駁、糾正,必要的話與該生交流,瞭解其思想狀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74.

[2]楊維華,李友生。勇於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J].大慶社會科學,2001,(5):15.

[3][4]摩爾和將軍――回憶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02.

[5]季羨林。季羨林談人生[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5.

看了“馬克思主義論文2500字”的人還看:

馬克思主義論文:《試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當下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啓示》 篇二

高校校園作爲中華文化的傳承地與集散地,其文化活動開展的情況不僅直接關係着國家整體文化戰略的實施情況,而且關係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更是關係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作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宏觀上爲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瞭方向,而且在微觀上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具有很強的啓示意義。

一、校園文化活動的目標應是促進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爲,造就高度文明的人,就是“培養社會人的一切屬性,並且把他作爲具有儘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繫的人,因而具有儘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爲儘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這正是馬克思對文化的社會目的和意義的闡釋。恩格斯認爲:“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創造出的無限可能爲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並且促使人擺脫了自然侷限性,爲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應將馬克思主義的“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爲核心目標,具體而言,包含兩方面:

1、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應充分考慮階段性。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人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從人的依賴階段到人的獨立性階段,再到自由個性階段,人的發展表現爲一個歷史的過程。因此,高校在組織校園文化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髮展的階段性,從而開展針對性的引導。

2、處理好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的關係。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自由發展”是指人的人格、個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地發展;所追求的“全面發展”,不光是人的能力、個性和知識的,全面發展,也是人的社會素質、精神素質等的共同提高。高校在組織校園文化活動時,既要充分考慮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又要考慮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二、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應追求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學者歷來重視形式的重要意義。形式不僅僅是把事物的內容各要素統一起來的結構或者外部表現方式,其本身就包含着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在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就應充分考慮到文化活動形式對於不同文化活動的意義,權衡得失,並且在形式的選擇上要堅持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統一,這將有助於拓展文化活動的意義。目前高校每年的校園社團文化節就很好的闡釋了多樣性與豐富性相統一的原則,同時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校園文化創新意識。

三、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應做到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融合

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經典問題。一般來說,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既有牴觸的一面,又有相互借鑑的一面。“把本民族文化片面地視爲唯一優秀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採取一概排斥的態度和做法,這是與文化的發展相反動的。”因此,隨着高校的日益開放,辦學越來越國際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也應與時俱進,在內容的選擇上做到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融合。既要堅持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利用傳統文化類社團積極開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與傳播活動,贏得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爲中華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活動奠定基礎;又應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活動的精髓,特別是與留學生社團保持交往,參與他們的文化活動,共同創作兼容幷蓄的文化節目。

四、校園文化活動應以科學和理性爲主要途徑

如何寫馬克思論文 篇三

指出:“馬克思一生飽嘗顛沛流離的艱辛、貧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爲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鬥,成就了偉大人生。”馬克思在青少年時期就確立起爲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在高中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他這樣表達自己的高遠志向:“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爲這是爲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在以後漫長的鬥爭歲月中,他始終不渝踐行自己的誓言。馬克思雖然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過着貧窮、艱辛與顛沛流離的生活,但其一生都在爲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而奮鬥,給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帶來了光明與希望。

馬克思以深刻的思想力量,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爲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指出,“馬克思爲創立科學理論體系,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最終達到了光輝的頂點。”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是難以逾越的高峯。馬克思的科學研究,就像列寧所說的那樣,“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討,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運動中檢驗過,重新加以探討,加以批判,從而得出了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所限制或被資產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作爲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的科學理論體系具有三個鮮明特徵:一是對客觀規律的揭示所具有的高度真理性,集中表現爲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這兩個重大發現;二是對異化現實的批判所具有的徹底革命性,集中表現爲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真理與價值的統一、真與善的統一;三是對實踐發展的關注所具有的鮮明開放性,集中表現爲馬克思主義作爲理論體系永遠具有基於實踐的開放性,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在實踐中不斷探求真理的道路。

馬克思以卓越的領導才能,締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闡發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與發展具有強有力的先進領導力量

馬克思不僅領導創建了共產主義者同盟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而且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尤其是《共產黨宣言》,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闡發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品格,明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表達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崇高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綱領,彰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國際主義精神,爲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黨以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爲依據,以人民至上爲價值宗旨,以實現民族、國家的解放和發展爲使命,以推進世界大同、實現共產主義、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爲最終目標,具有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和捨我其誰的責任擔當。馬克思的政黨理論動員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爲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理想社會而奮鬥,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馬克思以徹底的革命精神,爲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鬥,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

恩格斯說過,“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在馬克思親自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第一國際”等國際工人組織相繼創立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爲了求得自身的解放與發展同各種反動勢力進行不懈鬥爭,革命運動跌宕起伏,工人運動風起雲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格局。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正是由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不斷進行鬥爭,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矛盾纔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民衆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纔在某種程度上得以改善。在某種程度上,西方無產階級與普通民衆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生活,首先要感謝馬克思,感謝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這種不屈不撓的批判與鬥爭。正如德國作家伯爾所說,“沒有馬克思的理論,沒有馬克思爲未來鬥爭所制定的路線,幾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會進步”。可以說,沒有馬克思及其學說,就沒有俄國十月革命,就沒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論文4100字 篇四

論馬克思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方法

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傳播過程。它可以廣泛傳播,與它的傳播者、傳播對象、傳播方法緊密相關。作爲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早期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做出不懈的努力,主要運用了寫作和傳播文本著作、培養先進知識分子、建立組織、批判其他思想等方法。

關鍵詞: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傳播;方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028-02

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即馬克思主義從傳播者轉向接受者,然後實現普遍接受的過程。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傳播過程的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說什麼?對誰說?通過什麼渠道?取得什麼效果?傳播渠道是實現傳播效果的保障,馬克思主義在早期能夠得到較好傳播得益於馬克思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文本著作的寫作與傳播

馬克思早期文本的寫作、傳播大致可以分爲兩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確立期及1848年革命前後。

《德法年鑑》時期馬克思主義開始確立。這一時期馬克思關注於理論和現實的關係,他的思想逐漸由唯心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指出政治解放要涉及舊的社會體制的解體。《論猶太人問題》闡明資本主義國家人權只是虛幻的形式,根源在於資本主義政治解放的不徹底。除了這些文章,還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德法年鑑》停刊之後,馬克思轉向《前進報》,在該報發表了《評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批判的札記……》、《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實行新改革的幻想》等。

1848年《共產黨宣言》公開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產生。《共產黨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考察了人類社會,闡明瞭資本主義必然爲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規律,爲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指導。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馬克思寫了總結性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1851年以後,馬克思在十年的時間裏爲美國《紐約每日論壇》撰稿,這讓馬克思主義在美洲大陸傳播。1852年,馬克思發表了《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總結了歐洲革命的教訓,提出必須打破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原理。1857年和1859年他分別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系統論述了勞動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1867年,馬克思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做了科學的論述,爲無產階級提供了認識和批判資本主義的思想武器。1875年的《哥達綱領批判》,通過批判拉薩爾主義,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綱領。

二、培養先進知識分子進行傳播

一種理論能夠傳播的重要因素是有較高覺悟的傳播者。他們接觸、認同然後傳播這個理論。馬克思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必須聚集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讓他們接受先進的理論,然後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宣傳、鼓動作用去傳播馬克思主義。1846年,馬克思成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它培養了無產階級的先鋒力量,團結了先進知識分子,爲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了一個陣地。在共產主義者同盟時期,馬克思爲轉變無產階級組織和團體成員的主觀世界,把思想理論教育工作作爲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前提,通過談話、書信和報刊等形式加強了先進知識分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培養了魏德邁、李卜克內西等一批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也幫助過許多探索中的革命者。例如在拉薩爾主義猖狂活動的日子裏,馬克思以嚴肅的批評和真誠的教育幫助了倍倍爾、李卜克內西克服拉薩爾主義思想的影響。此外,馬克思指導了沙佩爾、列斯納、沃爾弗,丹尼爾遜等一批先進的工人代表和知識分子成爲第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

三、通過建立組織進行傳播

馬克思把握了國際工人運動的趨勢,積極參與組建無產階級性質的組織,傳播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成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到搭建傳播先進理論平臺的重要性。基於這種認識,他們於1846年成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這個組織將各國社會主義者、先進工人聚集在一起。他們相互交流思想,一起分析、瞭解各國工人運動的情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克服錯誤思想。布魯塞爾通訊委員會讓各國社會主義者建立了經常聯繫,也讓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爲深刻的認識。

第二,改組正義者同盟。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加入正義者同盟,擔負了改組同盟的任務。正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將正義者同盟改爲共產主義者同盟。在第二次代表大會中,馬克思恩格斯闡述和維護了自己的觀點。他們用宣言的形式爲同盟起草完備的理論和實踐的綱領。1848年,《共產黨宣言》公開發表,科學地論證了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必然性,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務,闡明瞭無產階級的建黨學說和策略原則。

第三,組織領導第一國際。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在組織領導第一國際期間,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主義、蒲魯東主義、巴枯寧主義和其他錯誤思潮,團結了一批社會主義者,支持了各國工人的罷工鬥爭,聯合了世界無產階級,促進了工人運動的團結和統一。他們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國際工人協會臨時章程》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確立了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組織原則。第一國際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提高了無產階級的思想水平和組織程度,爲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準備。

第四,指導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巴黎公社失敗後,他分析了國際工人運動的形勢和麪臨的任務,積極指導了歐美社會主義政黨的建立和建設。在此期間,他注重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實際相結合。特別把培育德國社會民主黨作爲重點。在俾斯麥實施“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時期,馬克思與“左”傾機會主義集團和右傾機會主義路線開展了堅決的鬥爭,幫助黨渡過了難關。這些壯大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及其所領導的革命力量。在馬克思的努力下,無產階級政黨日益壯大,黨員人數也越來越多。 四、在批判、論戰中傳播

馬克思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存在多種思潮的影響。爲闡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他批判了一些錯誤的思想。

第一,批判魏特林的空想社會主義。魏特林運用唯心史觀批判資本主義,按照自己的理想繪製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他反對制定共產主義綱領,反對組織無產階級政黨和開展政治鬥爭,公開反對馬克思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馬克思運用共產主義理論駁斥了他的觀點。馬克思反對魏特林的鬥爭得到了正義者同盟及其領導的支持,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將他開除,他的空想共產主義在工人組織中的影響逐漸消失。

第二,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把英國和法國的某些共產主義思想和德國的哲學前提混爲一談,企圖用一種人道主義和抽象的人來認識社會主義,把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說成是一種“野蠻的破壞”。從“真正的社會主義”開始流行起,馬克思就十分重視對它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揭示了他們宣傳階級調和、反對革命鬥爭的反動本質。在《反克利蓋的通告》中,對“真正的社會主義”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在《<萊茵觀察家>的共產主義》一文中,馬克思揭露了它爲德國君主專制政府效勞的真正面貌。《共產黨宣言》把它歸於反動的社會主義思潮之列。

第三,反對蒲魯東主義。蒲魯東主義主張用改良主義來改變人們的命運,反對暴力革命,反對一切鬥爭。馬克思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三方面對它進行了批判。指出它在哲學上堅持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在經濟領域否認勞動力是商品,反對剩餘價值學說,企圖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政治上主張採用改良來和平改造資本主義社會。針對否認階級鬥爭的謬論,馬克思論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對立,提出只有通過革命鬥爭,無產階級才能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獲得真正的解放。馬克思對蒲魯東主義的論戰,闡明瞭工人運動面臨的問題,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深化和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第四,批判拉薩爾主義。拉薩爾主義是以拉薩爾的理論爲核心的一種機會主義思潮。針對這種機會主義,馬克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批判。一是批判了拉薩爾主義小資產階級分配觀。二是批判了拉薩爾主義混淆階級陣線,否認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三是批判了拉薩爾的“鐵的工資規律”。四是批判了拉薩爾的國家幫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依靠普魯士王國的幫助來建設一個新社會是幻想;所謂的“國家幫助”是迷惑工人階級的說辭。五是批判了拉薩爾主義鼓吹“自由國家”的謬論。“自由國家”是反動階級自由地奴役和鎮壓勞動人民的工具,勞動人民是沒有自由的,“自由國家”本身是一個矛盾的說法。

第五,反對巴枯寧主義。巴枯寧主義是一種小資產階級政治思潮。它從唯心史觀出發,認爲任何權威和國家都是邪惡的,所以否定一切國家、否定一切權威、宣揚絕對的個人自由,主張建立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馬克思通過分析私有財產繼承權,闡述了權威問題,肯定了無產階級政治鬥爭,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進一步豐富了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馬克思還通過多次鬥爭把巴枯寧逐出第一國際,從組織上清除了巴枯寧主義的影響。

馬克思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爲他勤於理論研究,敢於與錯誤的思潮做鬥爭,善於培養先進的知識分子,對建立無產階級性質的組織有正確的方向,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如此迅速和廣泛。

參考文獻:

[1]莊福齡,等。馬克思主義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石雲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發展史研究(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韓玲。馬克思的理論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的歷史發展[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4.

馬克思主義論文 篇五

淺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堅持

[DOI]10.13939/.2015.45.168

1 引 言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建立了舉世聞名的燦爛文化。但是,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和歷史侷限性,到清代的康、雍、乾時期,雖冠以帝國之稱,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加之統治者盲目樂觀,其實已到歷史發展的盡頭,光彩奪目的“盛世繁華”背後映襯着的只是落日餘暉。終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的堅船利炮首先撕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朝軍隊不堪一擊,中國自此開始逐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此後的中國屢遭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蹂躪,國家主權和領土不斷受到侵蝕,中華民族蒙受着空前的屈辱和災難。

面對着“亡國滅種”的嚴峻局面,多少仁人志士懷着強烈的危機感和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爲了尋求救國真理,歷經千辛萬苦,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民族讚歌。但無論是以洪秀全爲代表的農民運動領袖,還是以提出“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洋務派,亦是模仿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戊戌維新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究竟路在何方?直到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的面貌才煥然一新。

2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馬克思主義創立於19世紀40年代,是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但馬克思主義自誕生起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人類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都超出了馬克思當年的預想。要將理論變爲現實,實現偉大理想,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不斷以新的內容來豐富和發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終充滿活力,不斷與時俱進,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所在。

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初入中國時面臨着“如何中國化”的問題。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之間的相互結合、雙向建構的互動關係,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相互適應、相互融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必須在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不斷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並把它改造融合爲自身成分;必須適應中國實際情況,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出相應的調適;必須隨着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的不同階段的條件、特點、任務而發展自身。同樣,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全面認識,從而真正把其精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初始就信奉馬克思主義,把其作爲自己的指導思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史。中國共產黨94年的發展史表明:解決中國的時代課題,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不行,但是忽視中國實際,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同樣不行。

土地革命後期,以王明爲代表的“左”傾路線在黨內盛行,他們不顧中國國情,機械理解馬克思主義,將蘇聯經驗神聖化、教條化,最終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革命幾乎陷入絕境。在關乎存亡的危機時刻,以毛澤東同志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正確主張,從而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型革命道路,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領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經驗不足,照搬他國模式,在此過程中我們走了彎路,付出了巨大代價。““””結束後,中國何去何從,歷史又一次將中國推到了十字路口。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正確把握中國社會發展階段,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初步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衆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深刻變化,我們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發展實際,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馬克思中國化取得全新進展,中國共產黨先後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什麼是發展,怎樣發展”等時代課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針,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它們既反映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以新的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既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4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顯而易見,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之所以能夠從失敗走向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毛澤東大膽地倡導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獨立思考,大膽創新,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適合於中國的實際,並引領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同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曾一度遭受嚴重挫折,也是因爲黨在那個特殊時期,放棄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則,把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觀點教條化、公式化,背離了中國實際,背離了時代特徵。

當下,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鉅的歷史任務,它的建成和實現標誌着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現代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階段,意味着我國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我們唯有在認真分析國情、民情,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脈搏的基礎上,緊緊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發展實際結合起來;我們唯有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地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思路,總結新經驗,創造新辦法,以理論創新爲先導,以發展的理論推動和指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各方面的創新,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解決發展中的各種難題。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中國特色,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勝利。

5 結 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時代課題。歷史上它經歷了種種艱難曲折,新時期仍將可能經歷新的艱難曲折,出現各種爭論和鬥爭。但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和挑戰,我們都應堅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堅定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勇於實踐,大膽創新,在堅持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只有這樣,國家纔有出路,民族纔有希望。

參考文獻:

[1]徐向前。歷史的回顧[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2]郭建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沿問題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劉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4.

馬克思主義論文 篇六

理論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嘗試

內容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也一直在關注“純東方”——中國。他們運用自己的理論較爲深入地研究中國問題,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的特點,聲援了中國人民抵抗外敵侵略的正義鬥爭,科學地預見到中國社會革命的前途,爲中國共產黨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全面中國化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探索經驗。馬克思恩格斯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聯繫中國實際的開拓者,是海外中國社會主義研究的開創者,是理論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

關 鍵 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恩格斯

作者簡介:路克利(1976-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馬克思恩格斯從青年時期即開始關注中國問題。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發表了大量的有關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貫穿着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主線。

一、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研究中國,發表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著作和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充分利用所能得到的材料,深入細緻地分析中國問題。他們並沒有來過中國,但身處英國對遙遠的中國進行研究。19世紀40年代末至60年代,馬克思正處在主要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時期,經常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工作。正是在這一時期,他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問題。他閱讀了《經濟學家》、《泰晤士報》、《倫敦每日電訊》、《通報》(法國)、《中華之友》等報刊有關中國的報道,查閱了英國政府和議會的藍皮書等大量有關中國的議案,閱讀了長期在中國傳教的郭士立①等人撰寫的有關中國的材料,多方瞭解中國情況。在探討中英貿易問題時,馬克思恩格斯收集到了大量翔實、準確的數據用以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一時期,馬克思還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也應用於中國研究。在有關中國的專題論文中,他從經濟貿易的視角入手分析問題,從“小農經濟”的封閉落後入手分析中國舊體制的崩潰。

馬克思恩格斯有關中國的大量論述出現在從青年到晚年的著作、手稿和書信中。他們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名著中不時地論及中國問題,也曾在《紐約每日論壇》、《新聞報》、《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等報刊上發表有關中國的論文。1851年8月至1862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曾定期爲具有左翼傾向的進步報紙《紐約每日論壇》撰稿,以該報通訊員和評論員的身份爲該報撰寫稿件。該報先後發表了馬克思的文章近500篇。從1853年6月起,馬克思恩格斯在《紐約每日論壇》等報刊上發表了22篇有關中國的專題政論文,這些論文以英文寫成,涉及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鴉片貿易、英國人在華的殘暴行爲等,其中多篇還是這家報紙的社論。根據公開署名,其中包括馬克思的20篇,恩格斯的2篇。還有若干論文沒有發表(據馬克思的信件記述:“星期二我以‘臨時通訊員’的身份寫了一篇文章”②,但未見發表。又據英國學者統計,1858年8月,馬克思曾經發給《紐約每日論壇》一篇有關“與中國和約”的文章,但從未發表)。馬克思曾記述這家報紙“一連幾個月把我關於中國的全部文章(英中貿易的全部歷史等)作爲社論發表出來,甚至還對這些文章寫了恭維話”③。顯然,馬克思有關中國的時評和通訊得到了這傢俱有左翼傾向報紙的認可。在這些政論文中,馬克思恩格斯追蹤分析了太平天國革命和鴉片戰爭,站在維護被壓迫民族利益的正義立場上,嚴厲駁斥了英法的侵略行徑。這些論證材料翔實,觀點明確。

二、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國實際,開創了理論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恩格斯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問題。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他們把這一規律應用到對中國的研究中。在1845年至1846年兩人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手稿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世界歷史時,舉例提出:“如果在英國發明瞭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者的飯碗,並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麼,這個發明便成爲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④1848年2月,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再一次提到了“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⑤。此時,他們已經從世界歷史的整體性理論視角研究中國問題。顯然,馬克思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時期已經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較爲深入地分析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點”⑥。馬克思恩格斯認爲,社會歷史發展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他們看到了中國社會的內外交困,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他們運用自己的理論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特點和實際。馬克思在分析印度、俄國等東方國家時,常談到中國問題,把這些問題稱爲“東方糾紛”,把中國稱爲“純粹東方”⑦。他們看到了這個封建帝國的腐朽與保守。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甚至把中國和印度歸入“那些幾千年來沒有進步的國家”⑧。馬克思深入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他認爲中國社會是“小農社會”,經濟結構的核心是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在1858年10月發表的《英中條約》一文中,馬克思有“以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爲核心的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⑨這一表述,表明他們認識到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在1857年6月發表的《波斯和中國》一文中,恩格斯明確指出沒落的清王朝的封建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國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⑩。他們認識到了中國的社會危機。他們從經濟基礎入手分析這一危機,認爲“以手工勞動危機爲基礎的中國工業經不住機器的競爭。牢固的中華帝國遭受了社會危機”(11),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分析中國社會實際。他們看到了中國社會正在走向崩潰,看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社會革命形勢,認爲“這個國家現在已經接近滅亡,已經面臨一場大規模革命的威脅”(12)。馬克思還深入分析了舊中國行將解體的外部原因,認爲外敵入侵是帝國崩潰的直接原因之一。在《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一文中,他指出:“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爲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裏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13)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已經明確指出“中國現在也正在走向革命”(14)。恩格斯認爲:“中國和印度,兩國共有45000萬人口,現在亞洲舉足輕重的國家。”(15)1862年,發表在《新聞報》上的《中國記事》一文中,馬克思認爲:“鴉片沒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驚醒作用。”(16)他認爲,“英國引起了中國革命”(17),認識到了英國的侵華戰爭是促使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覺醒的外部刺激。馬克思恩格斯已經認識到外敵(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對象。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自己的理論看到了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聯繫。普遍聯繫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容。馬克思分析了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關係。1853年6月,在《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一文中,他認爲:“歐洲人民下一次的起義,他們下一階段爭取共和自由、爭取廉潔政府的鬥爭,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決定於天朝帝國(歐洲的直接對立面)目前發生的事件,而不是決定於現存其他任何政治原因。”(18)此處的“天朝帝國”即爲中國的清王朝。這裏所說的“目前發生的事件”即爲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馬克思還看到了以太平天國革命爲代表的亞洲社會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中,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如果亞洲的社會狀態沒有一個根本的革命,人類能不能實現自己的命運?”(19)他看到了以中國革命爲代表的亞洲革命的世界性意義。在他看來,歐洲的革命將取決於“驚心動魄的革命”(20)——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馬克思已經運用自己的理論,從世界歷史整體性和聯繫性的角度考察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恩格斯晚年深刻論述了中國革命對歐洲革命的影響問題,在1894年9月寫給考茨基的信中,他提出:“資本主義生產,只有中國尚待它去征服了,當它最終征服中國的時候,它卻使自己在自己祖國的存在成爲不可能了。”(21)同年11月,在寫給左爾格的信中,他又提出:“資本主義征服中國的同時,也將促進歐洲和美洲資本主義的崩潰。”(22)他已經認識到中國的社會運動和變化具有世界性意義。在論述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二者關係時,馬克思提出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兩極相連”(extremes meet(23)),意爲中國與歐洲兩極革命互相推動。馬克思恩格斯實際上已經把中國革命看成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恩格斯也認識到了歐洲對中國的影響,認爲“中國人必定歐洲化”(24),他已經預見到了“歐風美雨”將對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在談到中日戰爭的後果時,恩格斯認爲“古老中國整個傳統的制度將完全崩潰”(25),認識到了甲午海戰的慘敗是對清王朝的致命一擊。

馬克思站在被壓迫民族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上斥責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他看到了列強即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是中國社會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馬克思指出:“不管引起這些起義的社會原因是什麼,也不管這些原因是通過宗教的、王朝的還是民族的形式表現出來,推動了這次大爆發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的大炮,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輸入名叫鴉片的麻醉劑。”(26)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聯合侵華,劫掠了圓明園。1857年4月,馬克思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一文中指出英法挑起的這場鴉片戰爭是“極端不義的戰爭”(27)。馬克思站在中國人民的正義立場上痛斥英法侵略者。

馬克思對中國人民充滿同情,勇敢地聲援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正義鬥爭。同樣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一文中,在深入分析“亞羅號事件”後,馬克思指出:“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28)他還痛斥英國媒體以沉默偏袒奉行侵略行徑的本國政府和軍隊,他說:“非法的鴉片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填滿英國國庫的事情,我們一點也聽不到。”(29)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和英帝國之間的矛盾,“在中國,壓抑着的、鴉片戰爭時燃起的仇英火種,爆發成了任何和平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撲滅的憤怒烈火”(30)。他尖銳地指出英國的侵華戰爭是“海盜式的英中戰爭”。馬克思駁斥了時任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等人的侵華行徑,他明確指出:“毫無疑問,屠殺中國人的事情是帕麥斯頓勳爵親手策劃的。”(31)

恩格斯看到了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辦法——“人民戰爭”(popular war)(32)。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之一。恩格斯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偉力蘊藏於民衆中間。在《波斯和中國》一文中,他認識到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民衆積極地而且是狂熱地參加反對外國人的鬥爭”,“是英國政府的海盜政策造成了這一所有中國人普遍奮起反抗所有外國人的局面,並使之表現爲一場滅絕戰”。他指出:“我們不要像道貌岸然的英國報刊那樣從道德方面指責中國人的可怕暴行,最好承認這是保衛社稷和家園的戰爭,這是保存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33)他發出這樣的疑問:“如果中國人發起全民戰爭(national war)來抵抗他們……英國人又該怎麼辦呢?”(34)恩格斯還看到了中華民族英勇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他指出,中國軍隊無論軍事技術怎樣差,“卻不缺乏勇敢和銳氣”(35)。他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革命的前途做出了樂觀估計和科學預言,同時,他們也看到了歷史的曲折性和複雜性。他們曾科學而大膽地預測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早在1850年1月,馬克思恩格斯就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Der Chinesische Sozialismus)(36)與“歐洲社會主義”,他們指出:“中國社會主義之於歐洲社會主義,也就像中國哲學之於黑格爾哲學一樣。”(37)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中國哲學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學的先導,中國社會主義也可以是歐洲社會主義的先導。顯然,他們對中國革命非常樂觀,甚至認爲,中國革命可能領先於歐洲革命。他們熱情洋溢地談到:“當我們的歐洲反動分子不久的將來在亞洲逃難,最後到達萬里長城,到達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的大門的時候,他們說不定會看見上面寫着:中華共和國 自由平等 博愛。”(38)1857年6月,恩格斯又提出:“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親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垂死掙扎,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39)他已經看到了清帝國行將就木。歷史的發展證明,馬克思恩格斯的預言具有相當的科學性。1912年,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中國成立,自由民主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世紀末以來,中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成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先導。馬克思恩格斯大膽而科學的預言基本得到了證實。在對中國革命形勢樂觀預測的同時,他們也作了冷靜的分析。馬克思指出:“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繁榮氣息,國君們的狂怒和人民的憤恨同樣都會緩和下來。”(40)事實證明,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是曲折而複雜的。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及革命特點,無情揭露和嚴厲譴責了英法等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熱情讚揚了中國人民抵抗外敵入侵的人民戰爭,科學地預見了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馬克思是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的實際、分析中國問題、作出科學預見的第一人。他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做了最初的偉大嘗試。馬克思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

三、爲中國共產黨主導的馬克思主義全面中國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研究逐漸爲中國革命隊伍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所熟知。中國共產黨人曾經深入研討過這些著作。1926年至1934年間,上海新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的民族革命論》、上海新興書局出版的《民族革命原理》和北京出版的《政治生活》(1926年5月第76期,紅色五月特刊)、中央蘇區出版的《鬥爭》(1934年7月21日第68期)都刊出了《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的中譯文。《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是第一本中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中國的論文集。這本論文集最早由莫斯科外國工人出版社於1937年出版。鑑於這個版本難於運送到中國來,中國共產黨在1938年用解放社的名義和中國出版社的名義在延安和漢口出版了這部反映革命導師關注中國命運和前途的著作。該譯本是根據俄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資本論》、《剩餘價值學說史》、《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等書編譯的,內容主體是馬克思恩格斯於1853年至1862年期間發表在《紐約每日論壇》及《新聞報》上有關中國的論文。解放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後來由人民出版社多次修訂再版。1951年,英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歷史學家陶爾(Dona Torr)編輯了《馬克思論中國》一書。1955年,民主德國曾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的德文版。1997年,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41)一書,該書參考了多種外文文獻,較爲全面收錄了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國的論文、社論和有關論述。此外,曾被中國共產黨列爲重要學習文獻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也包含了馬克思恩格斯大量有關中國問題的論述。列寧和斯大林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分析、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即建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創新和革命實踐中,吸收和發展了這些理論。

中國共產黨人吸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中國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特點和前途、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係等重大問題的論斷。馬克思曾認定中國是“小農社會”(以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爲核心)。1912年,列寧則進一步指出,中國是“亞洲一個最落後的農民國家”(42),他從其帝國主義理論視角考察中國,認爲中國是“半殖民地”(43)。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已經開始使用“半殖民地”這一概念描述中國的社會性質。認爲“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44)。1939年10月,他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明確提出“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45)。如上文所述,馬克思恩格斯已經認識到了入侵的外敵和封建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對象,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再如關於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係問題。如上文所述,馬克思認爲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兩極相連”。列寧進而指出,“中國的革命”和亞洲其他國家的革命影響巨大,“我們正處在這些風暴盛行‘反轉來影響’歐洲的時代”(46),列寧已經看到了中國革命的世界影響力。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中逐漸認識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係。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明確闡發了“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47)這一重要理論。在革命的價值目標和前途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已經預見到“自由、平等的中華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正是高舉自由民主的旗幟推翻了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奪取了政權。今天,“自由”、“平等”(48)已經作爲人民共和國的核心價值要素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的報告中。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中國問題時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中國的具體特點,看到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人民戰爭”,指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和歐洲社會主義的區別”。列寧認爲中國革命有相對於歐洲的“先進性”。1913年5月,他在《真理報》撰文盛讚中國革命,“現在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澎湃地發展”,他駁斥了“中國長期完全停滯論”。他深入分析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指出:“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衆多、社會情況無比複雜的國家裏,今後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49)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50)。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51)。中國共產黨人從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對中國革命有着最爲直觀的理解。相對於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結合新的實際,逐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制度。而這一新的高度正是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基礎上形成的。

中國共產黨人把理論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拓展到實踐領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全面中國化。馬克思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他們的中國化還侷限在理論領域。相對於馬克思恩格斯,中國共產黨具有推動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領域全面中國化的“天時”、“地利”和“人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是在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新的高潮興起之時;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本土,最爲了解中國國情,佔盡地利;當時中國工農運動已經風起雲涌,中國共產黨人與廣大工農羣衆血肉相連,凝聚起巨大的人和之氣。馬克思恩格斯身處歐洲,未參加過中國革命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只是處在理論研究階段,他們的理論需要靠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指導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並未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但他們的理論包括關於中國的具體論述傳入中國後不久,便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他們對中國的研究爲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主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探索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中國問題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先後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馬克思對中國的解讀也有一些不準確之處。馬克思曾對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過於樂觀,1853年6月,馬克思曾分析認爲:“可以有把握地說,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藥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這個普遍危機一擴展到國外,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52)此時,馬克思認爲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具有引爆世界革命的燎原之勢。但形勢的發展,並沒有像馬克思預測的這麼樂觀。此後,1857年,資本主義世界曾爆發了金融危機,但未能動搖資本主義的基礎。1861年美國發生南北戰爭,1864年平息。中國的太平天國革命也被鎮壓下去。直到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世界革命形勢才又重新高漲。顯然,馬克思對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了。

綜上所述,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瞭解和認識是深刻的,預見是科學的。他們的中國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於中國實際的典範。他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開拓者,是中國社會主義研究的開拓者,是海外近現代中國研究(海外中國學)的開拓者,是他們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嘗試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偉光主編:《社會主義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秦宣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楊鳳城主編:《毛澤東思想研究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4]趙曜、秦剛主編:《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5]高放主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6]孫代堯、薛漢偉:《與時俱進的科學社會主義》,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7]趙明義、趙永憲等:《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8]孫熙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科對象與基本架構》,《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2期。

[9]陶文昭:《〈共產黨宣言〉是與時俱進的偉大旗幟》,《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3期。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京)2013年8期 作者:路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