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論文(精選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8篇《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論文》相關的範文。

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論文(精選8篇)

篇1: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如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在有些課堂教學中,常顯現出許多弊端,如漠視學生的能動意識,不爲學生創設活動時空條件等。這些顯然與《課標》所提倡理念、精神相違背。課堂的中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因此而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真正成爲學生髮展的天地。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爲先決條件應該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

“活”起來,即不呆板,不被動,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那怎樣才能是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呢?下面就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巧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教師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並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地肯定,並鼓勵他們。如: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爲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們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錶現出色的學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惡、不指責。更是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地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於是在輕鬆愉快地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爲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範讀後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提供參與機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能表現自我。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並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爲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實現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並以此爲契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的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總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鬆的學習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2: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國小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意味着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課堂教學如此,作爲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之一的作業也應如此。但平日那種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使學生成爲一個“機械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性受到壓制。爲此,作爲一線教師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也應順應課改要求,展現出全新的形態。

這就要求教師能用新課標理念指導作業改革,從注重人的未來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角度去考慮,來提升數學作業的設計理念。認識到作業不僅是做習題,而且要做與習題有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在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中去探索、去創造。使作業成爲學生了解生活、瞭解社會和了解科學的載體,使作業成爲學生開發潛能、體現個性和培養能力的場所,作業才能真正發揮最佳效果。因此,筆者認爲在新課堂觀下與之匹配的新作業觀呈現給學生的應是開放的、整體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開放的內容,採用有效的策略,促進知識的整體優化。那麼多樣化作業設計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國小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徵、公式計算等內容時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讓學生親手製作,通過親身體驗搭建起知識結構物化與內化的橋樑來促進知識的理解,並在課堂上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這不僅是知識的運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類作業又可細分爲手工類、美工類和拼圖類作業。

1.手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應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有啓發性的提示語,比如可選用哪些較方便的製作材料,大體的製作要求等。如:在學習《角的認識》前,讓學生動手製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籤、小棒或硬紙條等,通過動手製作來體驗角的特性

2.美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可讓學生準備一張白紙,大小自定。並提醒畫圖時注意確定比例。在正確畫圖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自由發揮。例如,學習了方向和位置後,家庭作業就是:自行設計一張公園導遊圖,畫出主要景點和景點間的線路。結果,學生在上交的圖中除完成老師規定的要求外還畫上了便利店、洗手間等人性化設施。由此,在完成過程中真實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拼圖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要求先動手拼一拼,再把拼後的作品粘貼在紙上或結合拼的過程在紙上用數學語言或符號描述出來,讓過程性的知識留下痕跡。例如,學習了圖形的拼組後,家庭作業就是:請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並把結果貼在紙上,寫出發現的結論。學生通過嘗試,很清楚明瞭地發現了圖形之間的關係。

諸如此類的作業,能讓學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瞭解形體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國小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造成學生對量的觀念的正確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並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我們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來加強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後,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後,讓學生繞着400米的操場走兩圈半。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知識有所體驗,促進理解。

諸如此類的作業,旨在以各種活動形式爲載體,幫助理解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調查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及其他內容中的一些小調查。國小數學中統計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統計觀念與隨機意識。 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瞭解知識形成的來朧去脈,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應對相關的統計專業知識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而且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干擾因素,進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響對正確知識習得的無關因素。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後,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標準體重。並算出爸爸和媽媽的體重,與標準體重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諸如此類的練習,訓練了學生找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聯想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主體精神等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時,在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知識更好地爲生活服務。

四、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之後的“你知道嗎”,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題結束後都有一塊這樣的內容。這些材料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有介紹社會常識、生活常識、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紹得比較簡單。

因此,可抓住這塊內容進一步研究。通過上網查找或翻閱有關書籍,使學生更詳細地認識瞭解和補充完善知識,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同時,此類知識往往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後得到的辛苦成果,蘊含了人類的千年智慧,體現了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和數學的文化價值,增加對數學史的瞭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提高國小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設計此類作業時,教師應事先進行查找,對知識有全面正確的瞭解,使自己的專業功底廣博深厚,並留心發現學生在查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爲學生能較順暢地完成任務提供保障。

五、整理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每個單元結束後的“整理複習”。在每一單元新授結束後都可用,尤其適合中高段學生。這一板塊的內容是重在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脈絡,從而爲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可讓學生先回顧所學知識,再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繫和重難點知識都應做到胸中有數,瞭如指掌。剛開始訓練時,只要求能清楚、準確、全面地整理出知識即可。經過幾次練習後,學生基礎好的話,還可以針對梳理出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相應的舉例,寫出解題的提示、完整的解題過程和注意事項。並自行出幾道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話,學生其實就成了一個小小的編書者。

總之,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類型,設計多元的有效的練習是個長期的課題。需要我們一線教師認真研讀課標精神,細心挖掘教材內容,設計開發出最利於學生長遠發展的“做”作業資源。拉大作業的“長度”與“寬度”,讓我們的學生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既能掌握學習和生活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學會創造,還要放遠目光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生活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享受多元作業的樂趣中發展自我!

篇3:國小數學教研論文

一、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解題思路保守,不重視記錄

數學教學中,思維模式保守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大敵。而在我們日常教學中,這種保守的思維模式卻一直佔據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題套路、千篇 一律的題海戰術等,都不利於學生靈活主動地去創造。另外,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學生的個體不同,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各異,所以要注意保持記錄的好習慣,但實際上,學生們往往忽略這些,甚至懶於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突發的靈感及時記錄,因此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二)不自信現象明顯,害怕出錯

在教學過程中,國小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現象,他們對於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也渴望被老師認可,但是由於怕出錯引起老師和同學的笑話,所以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導致數學問題研究不深入,創新意識不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影響了國小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營造寬鬆的教學氛圍,解除學生心中的膽怯情緒,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愉悅的學習之中。

二、培養國小生創新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導創造性活動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種心理趨向,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有趣的現象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數學知識的運用,解決一些問題,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引導國小生去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尋找答案,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正面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讓他們大膽嘗試、勇於實踐,積極參與各種新穎獨特的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二)發展想象力,提高發散性思維

數學是一項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但是在嚴密的邏輯思維背後,想象力和創新力也不容忽視,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創造性的提出一些問題,並積極主動的去解決問題,也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盡情的去想象,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之逐漸朝着集中性思維方向發展,同時還要及時排除心理定勢及消極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學習完“米、分米、釐米”以及“直線、線段和射線”等概念後,教師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較的因素,讓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進行比較認識,可以到操場上實際測量籃球場和跑道的長和寬,也可以用捲尺或步伐進行測量,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較測量所得數據的準確性,有效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捕捉靈感,學會舉一反三

靈感是一種思維能力,是在不斷實踐和積累知識的基礎上,瞬間產生的一種創造性的思路,是一種質的飛躍,它的產生往往伴隨着突破和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捕捉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於有創意的想法,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要變換角度或者通過對比等方法去引導學生的數學靈感,讓學生感受到解題的挑戰和樂趣,並能舉一反三,不斷進行對比和聯繫,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全面靈活的運用數學技能,越過常規邏輯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比如這道題“將下列分數3/5、7/8、1/9、2/3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從題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傳統的思維模式,將個分數的分母進行通分比較,則顯得比較麻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另闢蹊徑,從同分子分數的角度出發,將這幾個分數化簡爲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後再進行判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煥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簡便的比較方法,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四)認識教與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正確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係,將學生的學習放到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學生參與教學的權利,懷疑知識正確性的權利,以及闡述自己獨到見解的權利,從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作爲教師,還要在瞭解每一個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用欣賞認可的眼光去對待每一個人,做到不偏愛優等生,不歧視學困生,用對學生的熱愛去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信任,從而創造出一種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克服太過單調的死記硬背,例如在教師佈置家庭作業時,作業內容儘量做到豐富多彩,應該適當配置一題多解的問題,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或者讓學生把一道應用題,通過自己的思考,改變條件,從一步應用題變爲多步的發散性應用題,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總之,創新性意識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創新型人才。

看過“ 國小數學教研論文範文”的還看了:

篇4:國小數學教研論文

1“立足於學生,服務於學生”的教學理念

我國數學教育起步較早,積累了許多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在教育大衆化的進程中,現實的國小數學教育實踐中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數學教育重要體現在教師教的環節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對於接受教學的學生來說關注較少,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粉筆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模式屢見不鮮,有素質教育之“形”,無素質教育之“實”,教師只關注書本知識講解,不顧學生個體發展,忽視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課堂成爲教師的獨角戲[1]。教學上仍是運用“英才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加上社會上充斥着各種功利性質的數學輔導,更是加重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埋沒和阻礙學生個性發展,分數至上、分數決定一切的思想觀念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在新課標下,更加註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更關注學生創新意識、能力的發展,激勵學生多樣化、獨立的思維方式,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理念已經不符合這樣的要求,把教師的主講者的身份變爲知識的引導者,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者變爲主動參與者,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確定立足於學生,服務於學生的新觀念,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和發展的主體[2]。

2“抽象的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有它本身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由於國小生理解能力正處於發展階段,怎麼樣讓國小數學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學環節中,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教學中,出現過這樣一個問題“:用10棵樹,種5行,每行種4棵,該怎麼樣的種植?”例如這樣問題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又達到讓學生討論問題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渴望。這種生活化不是拋棄數學固有的嚴謹性,而是一種教學理念,讓這種理念指導我們教學,讓學生在生活的點滴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體會數學中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審視數學”的教學理念

國小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國小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在整個國小階段,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精神、思想方法、意識等觀念性知識的培養,都直接影響到他們個性的全面發展。數學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種文化,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數學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數學文化融入數學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之奇妙,從數學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審美的角度感悟數學思想[3]。數學教育不能等同於教小動物做計算題的雜耍表演,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新課標下,國小階段數學知識內容相對膚淺,但涉及的面較廣,在教學活動中,更應立足於數學文化的薰陶,在數學文化和理性數學的結合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利用數學故事,教學遊戲等方法吸引學生注意,拓展和豐富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機會,也可以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去涉及數學文化知識,如製作數學模型,開展數學文化知識比賽等,讓學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問題。新課改的核心是素質教育,使素質教育從“形式”到“實處”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從教學理念的角度討論了新形式下國小數學教育的改革,教學改革不能只侷限於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教學理念和思想上做出突破,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是服務於學生的理念,把抽象的數學通俗化、生活化,讓數學在真實的生活中得到重現,讓數學在真實的生活中綻放它的“文化魅力”。

篇5:國小數學教育論文

摘要: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基於分組學習探究思維對話式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是較爲繁瑣的教學項目,不僅要良好的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還要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此類教學模式。分組學習就是要求教師以小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與探討思維。所以,教師要對分組學習法進行研究,應用探討對話式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授課,爲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

分組學習;思維對話式;國小數學教學

國小數學對國小生的素質發展是極爲重要的,可以爲國小生的思維發展奠定基礎,目前,部分教師在應用小組教學法時,沒有意識到對話式教學的重要性,難以發揮小組教學法的優勢。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中,安排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爲學生營造學習氛圍較爲良好的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使學生能夠養成相互探討的學習習慣。

1、思維對話的概括

在國小數學教育中,基於分組學習探討思維對話教學法是較爲重要的,但是,目前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思維對話的重要性,甚至對其沒有較爲深入的瞭解,筆者根據自身的研究,對思維對話教學模式進行了概括,主要分爲以下幾點:

1.1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對話:國小數學教師在應用思維對話模式進行教學之前,與教學內容進行思維對話,能夠良好的設計出教學方法,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溝通,總體來說就是教師利用多年的教學經驗與生活經驗,整理教學內容,瞭解教學重點、難點,據此爲學生進行授課準備。

1.2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與教材之間進行思維對話,就是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數學學習的經驗與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新知識進行整理,並且能夠應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理解新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四邊形》一課時,可以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四邊形,來探索四邊形的新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良好的發揮出思維對話學習方法的優勢。

1.3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爲了能夠更好的發揮思維對話教學的作用,通常會與學生進行思維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不僅需要學生能夠接納教師,還需要教師創新對話方法,與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溝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問、知識的交流、言語的溝通、鼓勵與評價等。同時,教師會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顯現出來,學生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教師也可以從思維對話中,獲取更多的教學經驗,對自身的發展產生較爲有利的影響[1]。

1.4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國小數學課堂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對話就是根據某一知識點,進行探討與研究,作爲小組教學法,學生之間的探討是基礎項目。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可以更好的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汲取對知識點較爲正確的見解。在此過程中,可以是一名學生與一名學生之間進行數學知識的交流,也可以是多名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學生之間纔可以更好的進行思維對話。同時,教師在安排學生小組討論之前,會對學生進行討論要求,提出問題: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課程的重點知識是什麼?課程的難點知識應該怎樣有效理解?等等,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僅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還能夠更好的進行思維探討[2]。

1.5學生與自我的交流: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思維對話教學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其中學生自我之間的思維對話是較爲重要的,學生可以在自我對話過程中,對自身的學習可以有良好的反省,完善自身的不足之處,更好的與教師、學生進行思維對話,爲其日後的發展產生良好影響[3]。

2、基於小組學習思維對話教學的策略

2.1設置教學情境:國小數學教師要想更好的應用思維對話教學模式,就要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情境教學方法是較爲有利的教學方式之一。例如:教師在講解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可以爲學生設置教學情境“同學們,我們現在在一個角的世界裏面,教室就是角的世界,大家一起來尋找教室中哪裏有角。”然後安排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在教室中尋找角。在探討之後,教師可以要求各個小組安排一名學生回答教室中存在的角的數量,教師要獎勵回答較好且較爲正確的小組,對於其他小組,也要適當的進行鼓勵,提高其自信心與學習興趣。

2.2重視自主學習:國小數學教師在應用思維對話教學法時,應該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討習慣,提高學生對思維對話學習法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國小數學《克與千克》一課時,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家中自主預習課程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探討的形式討論學生自己總結的課程知識。同時,學生之間要對彼此進行評價,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互相溝通的過程中,養成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質,反省自身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在加以改正的基礎上,提高數學素質[4]。

2.3重視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師在應用思維對話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意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聯繫的必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對話。例如:教師在講解國小數學《測量》一課時,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準備生活中用到的測量工具,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測量桌子、凳子、黑板等,爲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測量彼此的身高,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意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繫。

3、結語

在國小數學教育中,教師要想更好的應用思維對話教學方法,就應該對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於雯.淺談基於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國小數學教學[J].新課程國小,2015(10):50-50,51.

[2]蓋維秀.基於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國小數學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13(18):56-57.

[3]廖懷軍.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國小數學教學[J].讀與寫(上,下旬),2015(20):314-314.

[4]章春花.基於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國小數學教學[J].新課程國小,2015(10):51-51.

篇6:淺談國小數學教育論文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方式和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應在概念、法則和應用題等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範、引導、抽象、概括、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等,從而提高國小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1、分析綜合法

所謂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對象分解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然後分別研究每一個組成部分,從而獲得對研究對象的本質認識的思維方法。綜合的方法是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聯繫起來加以研究,從整體上認識它的本質。例如學生認識5,教師要求學生把5個蘋果放在兩個盤子裏,從而得到四種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學生認識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這就是分析法。反過來,教師又引導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認識:1和4可以組成5,2和3也可以組成5。這就是綜合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再一次運用分析、綜合方法,指導學生認識5還可以分成5個1,從而知道5裏面有5個1;反過來,5個1能組成5。分析、綜合法廣泛應用於整數的認識、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複合應用題、組合圖形的計算等教學中。

2、比較法

比較法是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數學知識具有嚴密性,一字之差,意義全非,只有通過反覆比較,才能區別相似知識概念之間的不同點。因此,教學可多采用比較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數位與位數、偶數與合數、奇數和質數、質數與互質數及質因數、方程和方程解及解方程等概念都有是極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學要通過具體事例的對比,分清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才能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又如:整數、小數加減法計算,都規定數位對齊,但整數計算時是末位對齊,到學小數加減法時學生就容易產生錯誤,可通過比較區別它們的異同來消除誤解,從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3、抽象與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從許多客觀事物中捨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思維方法,概括就是把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綜合起來成爲一個整體。例如,10以內加法題一共有45道,學生初學時都是靠記住數的組成進行計算的。但是如果教師幫助學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規律,學生的計算就靈活多了:①一個數加上1,其結果就是這個數的後繼數。②應用加法的交換性質。③一個數加上2,共13道題,可運用規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這些規律,學生就可以減輕記憶負擔,其認識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計算得數是11的加法時,學生通過擺小棒計算出2+9、3+8、7+4、6+5等幾道題之後,從中抽象出“湊十法”: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這樣,在學習後面的所有20以內進位加法時就可以直接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了。事實表明,學生一旦掌握了抽象與概括的學習方法,機械記憶就將被意義理解所代替,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就會產生新的飛躍。

4、判斷推理法

判斷是運用概念對事物的性質及現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推理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思維形式,提高他們的判斷能力。

例如:讓學生判斷:質數一定是奇數嗎?偶數都是合數嗎?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一定相等嗎?並說明肯定及否定理由,對加深理解數學概念起着重要作用。講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可先把三角形轉化爲等高、等底的平等四邊形,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從而通過判斷推理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重視探究過程,突出學生主體

數學教學不適宜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樣會給學生帶來壓力,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無法激發探究興趣,進而阻礙邏輯推理思維的訓練。邏輯推理思維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只有對知識點有興趣,才能進一步研究,然後逐步歸納出規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探究知識的過程,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自己探究,對知識的探究主要從問題設置及動手實踐兩個方面來進行。

5.1設置問題。教師設置的問題非常重要,簡單的問題達不到教學的效果,難的問題又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重點地設置問題,逐漸加大難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設置的問題要涉及所學知識,尤其是和重難點相聯繫,確保每一個問題都有存在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分數時,首先引入分數的概念,由於學生對整數已經非常瞭解,那麼就要引導學生思考整數與分數的不同。隨後,教師要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引出分數在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們認識到分數的意義。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分數的性質,可以通過分析錯誤案例的方法要求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討論,逐步掌握分數的所有特徵。在接下來的分數四則運算中,也可用同樣的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而這一過程中的歸納推理也是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過程。

5.2動手實踐。除了教師設置問題引導探究外,學生動手實踐探究知識點也是一種探究方式,這種方式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彰顯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圖形時,學生可以製作不同的圖形模型,來探究每一種圖形的軸對稱情況以及對稱軸的條數、總結圖形平移和旋轉的規律等。通過實際的操作方法來探究總結知識要比直接傳授更容易理解與識記,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也能夠提升邏輯推理能力,從而指導他們的進一步探究。

6、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興趣

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傳統的教學策略與實踐相分離,然而,每一個數學問題都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增加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能夠將枯燥的數字和公式應用到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實踐教學的過程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容易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推理思維。實踐教學一般包括情景教學和實操教學兩種方式。

6.1情景教學。情景教學模式在各學科教學中都很受歡迎,對提高教學質量很有幫助。教師可以根據國小生愛玩的特點,設置生動有趣的情景,將知識分解,採用競賽、展演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此過程中將知識點層層剖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的存在價值,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鍛鍊了思維。

6.2實操教學。實操教學法注重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和共同參與,教師的授課不是簡單的理論傳授,還要附加一些教學工具和教學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更加清楚地理解知識,進而歸納總結知識,鍛鍊邏輯推理能力。例如在學習空間與圖形時,教師應用一些圖形模型向學生演示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及各種圖形的軸對稱情況,展示的過程不僅是在傳授知識,也在提高學習興趣,而之後的思考過程更是在鍛鍊思維能力。

上述邏輯思維的方法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經常用到的一般方法,也是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基本方法。我們要根據各年級的教學內容,認真研究哪些邏輯思維方法對學習某個內容所起的作用,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篇7:淺談國小數學教育論文

一、學科性質

(一)學科地位

數學教育學在我國已經發展爲一門專業學科,而國小數學教育學則是數學教育學中較爲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國內教育者對中學數學教育的關注頗多,更有甚者認爲這二者之間的內容非常相似,這種想法是非常主觀且不科學的。實際上國小數學教育與中學數學教育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國小數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經驗,不要求學生推理證明;國小生的思維和國中生的思維處於不同的階段。由於國小生還處於智力的不斷完善階段,國小數學教育必須起到啓蒙作用,因爲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影響很大。正確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國小生打好學習數學的基礎,循序漸進,逐漸形成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國小數學教育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應該引起教育者們的高度重視。

(二)專業教育課程

鑑於國小數學教育的特殊性,數學教師不僅要有充足的專業知識儲備,而且還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掌握國小教育學、心理學內容,並且瞭解國小數學教育學的基本規範。國小數學教育學能使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及自身教學經驗,明確有效教學方法。國小數學教育學可以幫助教師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高深的內容,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教學中的錯誤,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國小數學教育學理應成爲高校培育國小數學教師的一門專業。

(三)理論應用學科

國小數學教育學作爲一門獨立學科,與以研究理論爲主要目的的教育學和重視實踐的教學法不同,它不僅能夠爲實踐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還能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簡言之,國小數學教育學是集應用和實踐於一身的理論應用學科。

二、課程構建原則

(一)科學的原則國小數學教育學若想成爲科學的學科,最重要的是具備科學性。根據哲學思想的闡述,一門理論是否科學是要經過實踐檢驗的。因此,建構科學的理論體系是建設國小數學教育學的關鍵。

(二)實用性原則國小數學教育學雖然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但其宗旨是將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爭取讓學生在掌握國小數學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三)探究性原則

傳統的國小數學教育教學的教學模式幾乎是講與練的結合,學生被動接受所學知識,當他們畢業走上教師的工作崗位,就會不自覺地沿用這種教學模式。因此,改變學生學習國小數學教育學的方式迫在眉睫,把被動學習變爲探究式學習。學生的教材也要做改變,增添實際案例等相關材料,設計學習方案;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討論問題,改善授課方法。

三、教學內容

(一)確定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育學應該重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大問題。但是教學方法又取決於教學內容。學生學什麼,教師就應該就教什麼;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所以,這兩大問題也可改爲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這是當代學者對數學的深入認識和對兒童學習心理準確瞭解的結果,這也是國小數學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二)建構學科內容

根據上文的闡述的分析,學科內容的建構基本形成。首先,對國小數學教育學具有科學深刻的認識,需要教師熟悉與數學相關的一些知識。先要了解數學是一門科學,它不是人類刻意的創造,而是客觀存在的真理。它與現實和自然科學都有着緊密的關係,而且研究對象很廣泛;其次,是熟悉數學的發展史,正確的樹立數學觀,瞭解數學的發展史,瞭解數學自身特有的特徵、獨特的研究對象以及學科的發展演變等問題。再次,是閱讀研究同國小生心理有關的書籍,這對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小數學教育學應將書籍中與我國國小數學教學實際相符合的內容收入國小數學教材。在實踐方面,可以安排教學設計原理和兒童學習數學活動等內容,把教學案例分析插入到理論教學中,並安排學生參加相應的教學實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真正結合。

四、教學方法

根據國小數學教學的探究性原則,探究性學習是進行國小數學教育學教學的一個基本方法。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徵就是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以分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針對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又有區別。數學教育學理論重在理解,其內容遠不如數學題目那樣難解。鑑於此,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先安排學生自學,把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或者是全班進行討論。而教師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之間互相溝通和交流,適時提出學生忽略卻又應該被重點研究的問題,對討論做出總結和評價。針對實踐部分的教學,應以案例教學法爲主,這種方法在發達國家已經被廣泛採用,而實施這一教學法的重點是提供足夠優秀的案例。因此如何收集和撰寫相關案例是編寫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我國國小數學教育界對這方面的認識還處於萌芽狀態,已有的、足夠好的案例很是匱乏。爲了彌補這一不足,教材編寫組必須要加強案例來源,必要時可以組織人員到國小實踐,注意挑選其中典型事例作爲研究對象;也可以挑選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實習課作爲案例進行研究。

五、結語

總之,國小數學教育學要按照新課改的建設要求,以建設專業教師隊伍爲目標、以提高教師思想境界爲指導,全面加強教師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和鍛鍊。另外,相關教育人員應當將提升教學水平視爲教學重點,爭取課程建設的各項工作都能落到實處,在注重薄弱環節的發展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國小數學教育學的教學水平,努力建造成具有一流質量的課程。

篇8:淺談國小數學教育論文

教學用具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低年級,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操作,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我認爲主要應該這樣做:

1。學具準備要力求有序

由於國小低年級的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一個班級如果進行最簡單的一次操作,前後要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樣既影響了教學進程又要衝淡課堂氣氛;而且還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爲此,我在學具準備中要求學生做到:

1。1學具存放有序。

1。2學具擺設有序。要求學生將學具擺設在課桌前緣,操作時聽清要領後再動手等。這樣學生操作就有條不紊,可使原來的“亂、哄、慢”轉化爲“靜、快、齊”。

在訓練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注意通過直觀演示、形象講解、恰當指導,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循序漸進的學會操作。如開始學習10以內加法3+2=5時,學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裏放,只擺了5根,體現不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儀上邊示範邊講解擺的方法,最後讓學生用小棒自己去解決類似的問題。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8+9=17時,不少學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擺出8根,再數出9根,我這樣啓發學生,不用數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識想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學生有的用9湊成10,有的用8湊成10,很快發現了進位加法的方法,課堂教學效率高。

2。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學具

新課標數學教材不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圖畫,而且爲充分使用學具操作提供了依據。所以,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位同學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學習比較大小時,通過“看誰擺得對”、“我說你擺”等方式,我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實物卡片或數字符號等擺出“6<7”、“7>6”,學生能在“<”、“>”的左右兩邊先擺出相應數目的卡片,中間擺上“<”或“>”符號,再通過“我說你猜”,讓一個學生說出兩個數字,另一個學生舉起“<”或“>”符號,既讓學生學會了新知,又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愛動手,勤探索的好習慣。

教師教具的使用,不僅只是爲了直觀地演示給學生看,更重要的是可爲學生的學具操作起到引路示範作用。所以,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創設情境,讓教師手中的教具和學生手中的學具一起動起來。我曾經這樣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級和二年級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誰想去參加啦啦隊?大家參加啦啦隊的時候,不光要爲他們加油,還要仔細觀察看看誰知道的多,提的問題好。”接着,我利用投影儀把信息窗展示給大家,孩子們仔細地觀察着畫面,隨後找到了相關的數學信息,提出了數學問題。再比如,認識立體圖形時,我用一個布袋把要認識的東西裝進去,藏在桌子下,上課時用神祕的語氣說:“小朋友,老師這有一個神奇的魔術袋,能變出很多東西,想知道是什麼嗎”?隨後我拿出裝飾精美的口袋,接連掏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讓學生認識,爲了進一步區分它們的特徵,我拿起一個長方體邊看邊摸,邊故意作出神祕的樣子說,這個長方體藏着很多祕密,看誰先找出來,學生學老師的樣子,很快找到了物體的特徵。

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爲學生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得輕鬆自然,而且來源於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更能讓他們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3。注重學具教學的時機,歸納總結操作方法

學具操作最重要的是過程,它能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化解難點,在這一過程中,能體現出數量間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提煉,把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學會計算方法,掌握運算法則,實現質的飛躍。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提前預設操作的時機與策略,確定操作的步驟與規則,設計操作時學生要觀察思考的問題;其次,課堂中適時地引入學生動手操作,靈活地引導學生處理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操作活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講究實效,避免流於形式。如“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學時我設計瞭如下操作練習:讓學生第一行擺兩根小棒(強調兩根是一份,要兩根一起拿出來,擺成一堆),第二行也是兩根一份,擺這樣的三份(強調兩根一份,擺出三堆)學生擺完後問:“第一行的兩根是幾份?第二行兩根一份擺了這樣的幾份?”學生答後又強調說:“第二行有這樣的三份,那麼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說第二行是3個2”。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感知了什麼是一份,什麼是幾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義,接着又讓他們用實物卡片進行了對應練習,鞏固了對倍的認識。

完成操作過程,總結操作方法,是學具操作的最終目的,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結合操作過程,歸納總結出計算方法時,學生往往把解決的問題與操作過程相脫節,不能用語言正確敘述這一過程,開始時我就引導學生邊擺學具,邊說算理,一句句教給他們,逐步讓他們邊擺學具邊講算理,看算式講算理,看問題說算理,培養了思維能力。

4。注意課內操作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

學生通過課內操作,能夠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而課外實踐能夠鞏固課內知識,使學到的數學知識,得到充分利用,緊密聯繫數學與生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在“認識釐米”時,課內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釐米和幾釐米,然後又讓學生找出周圍生活中長度大約1釐米的物體,同位互找幾釐米,通過自制的教具,讓學生判斷測量方法與長度是否正確,使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徵後,又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實物圖像抽象爲只有線條組成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對比實物辨認,從而使學生認識了不同角度的立體圖形,課後讓學生利用土豆、蘿蔔、橡皮泥等,製作出各種立體實物,帶到學校展示,學生們的興趣盎然。

可見,合理適用教具與學具,能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能使複雜的知識簡單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好地掌握知識。

5。根據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教具學具

在教學中,操作的主體不同教具學具的選用應有所不同。教師演示的教具應大一些,便於全體學生都能看清,顏色鮮豔一些,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用的學具可簡單一些,以免無關屬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學中要儘量採用活動教具,因爲活動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覺,它更有利於使知覺的主體與背景分離,使主體更加鮮明。同時,活動教具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教學重點,便於把握教學內容的實質。

另外,教具學具數量、操作遞減有序。教具學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觀感知來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具學具的數量和操作的次數亦應逐漸減少。我們還須注意,操作的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分散兒童的注意。應儘可能利用記憶表象來幫助兒童理解初步的數學知識。當然,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操作時,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操作要求,以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