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老師寫教學論文(精選4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9篇《國小語文老師寫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語文老師寫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國小語文老師寫教學論文(精選49篇)

篇一:國小語文老師教學論文

關於國小語文打造有效性課堂的論文

摘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當前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如何?是否有所提高?又該如何利用現代教學理論、經驗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實現“輕負高效”的國小語文教學。

關鍵詞:國小 語文教學 動態生成 高效性

一、引言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學最主要的渠道在實際教學中,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又確實存在低效問題,其教學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師生雙方遵循語文課堂教學的客觀規律,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的,從而有效的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的預期目標,實現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目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包括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這三者是一個有效的整體,是衡量教學是否具有有效性的依據。

改善國小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費時多)的這一現象已刻不容緩了。可以說,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二、轉變“灌輸式”教學模式

對於每一堂課的備課環節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課堂教學設計思路的變革:改變過去以知識掌握爲主線的設計思路,在設計中以能力形成爲主線將知識方法技術和情感熔爲一爐,使課堂的各個要素得到有機重組。作爲備課內容的主要體現教案設計至少應該包括本堂課的重點、難點講解的先後順序教學方法以及最後要達到的效果等這樣才能使教學有的放矢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

1、“以生爲本”教學觀念的創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是自身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一切都是爲了學生的發展。但是,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師爲中心,以教科書爲綱忽略了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創新。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設計者教學理念的影響,而在這種影響下教師無論是備課還是講課都易忽略學生這個主體,採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維,教學過程的設計當然也就主要考慮的是成人的。而國小生的心理順序最大的特點是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發展不是一個量的累積過程,而是其結構不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爲宗旨。

爲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的發揮其主動性,教師必須改變在課堂上自導自演,把學生當“觀衆”的這一傳統教學模式。改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爲傳授方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由學生自己“消化”和積累並進行辨析、歸納和概括。除上課之外,教學過程中還拓寬活動空間,讓從小有特別天賦的學生髮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羣體生活中學習生存,在實踐中學習技能,在人際交往中學習合作,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強烈的創造情感、動機和能力。

三、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封閉與開放、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要求、方向不斷產生。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如何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開展呢?

1、首先,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關係。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又是知識的有機整合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拋棄主宰一切的觀念,樹立民主平等的教學觀。給學生以親近感和信任感,學生就喜歡你,就喜歡上你課。教師更要熱愛、尊重、寬容學生,要全心全意地和學生交朋友,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勇於積極思考,敢於大膽質疑,體驗成功的喜悅。只有建立了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更有效地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不僅使學生具有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想學、樂學、有創新地學。

2、給予“思維空間”,尊重個性解讀

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倫斯·斯騰豪教授在論及人文學科課程實施時,在所提出的五條原則中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教教師要保護不同觀點,並對課程學習的質量標準承擔責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着力強調“生本位”,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把學生從傳統的“認知體”提升到“生命體”的高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標新立異,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的環境,以鼓勵的手段,去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及時捕捉學生的智慧靈感。對學生在學習中敢於創新的行爲,加以表揚肯定。使學生養成敢於探索、敢於開拓,敢爲天下先的求新精神。

在我們所創設的“和諧”、“尊重”的教學氛圍中,出現“另類”的聲音,如“老師我的跟他們都不一樣”,“老師我覺得應該是。”等等。這時,我們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談論,充分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生成”,尊重學生的獨到見解,爲學生創設一種“敢想敢言”的課堂氛圍,從而使學生自身體會到思維的樂趣!

四、小結

課堂教學改革是刻不容緩的,就其總體而言是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的。但對不容置疑的是我們對於新課標理念的理解還不深刻、透徹,我們必須重視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實施。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精心備課放在首位,恰如其分地設置與文本相關的疑問,並通過教教師的引導最終使學生走出疑問。只有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那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才能得到鍛鍊,才能最終形成和諧、有效的語文課堂。

有關國小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創新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有的潛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渠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觀察、猜測、操作、交流、探究,從而產生 “好奇心”、“異想天開”、“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等創新的“火花”。爲此,教師應該端正教學思想,努力創設一種師生平等、課堂民主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 “好奇心、求知慾”,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發現和開發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創造性潛能。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渠道、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我國中國小教育面臨爲未來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基礎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着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全民道德、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也影響着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和幸福。從娃娃抓起,培養國小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下面談談我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點滴體會:

一、營造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課程標準》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活動,這類活動是爲了讓兒童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而有目的地創設某種情景,令其經歷的仿真性演習活動。活動的關鍵是讓兒童獲得體驗,演技好壞並不重要。”爲此,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並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討論,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獨特見解,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並沒有盲目地要求學生先背誦,而是將解析古詩作爲學習的第一步。在學生對古詩有所瞭解後,讓他們自己思考詩中的意境,並將自己通過詩句體會到的內容複述出來,以此讓他們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一來,學生興味盎然。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設計各種激情引趣的場面,讓學生活躍思維,“不吐不快”。 如在學習課文《長城和運河》這篇課文的生字時,我改變了上學期手把手教孩子學習的方法,我讓學生自主選擇、分析理解生字。我要求學生認真拼讀生字,仔細分析生字。在接下來的交流中,學生把生字的要點說得正確明白。有的學生說:“我覺得這個 ‘蜒’最容易錯,要把它與‘蜻蜓’的‘蜓’區別開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也都說正是!王雨說:“‘篇’的讀音要注意,不要讀成‘扁’的音”,經常寫錯字的小陳說:“‘折’字不要多一點,那樣就變成‘拆’了。”小強說:“今天我把‘駕’當成‘架’了,希望其他同學不要犯我的錯。”學生爭先恐後地說着自己記憶生字的方法,並友情提醒其他同學該注意什麼。我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強調提醒。我想沒有什麼比學生自己分析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了。另外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學生創新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二、誘導質疑,培養創新意識。

《課程標準》中指出:“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讓兒童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究或解決問題,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並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並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創造帶來的歡樂。”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廣泛質疑,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見解。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髮問。國小生不向老師提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不敢提。特別是基礎差、膽子小的學生,要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確實不容易,因爲他們怕被教師指責和同學恥笑。爲此,教師應謀求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覺得老師和藹可親,給學生創設敢於提問的環境。告訴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上要虛心好學,不恥下問,敢於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我教《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我問學生看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有的學生說我想知道大作家是誰?有的學生說我想知道小老師是誰?這時我們班很靦腆的孫萌站起來小聲說:“既然是大作家,怎麼會有小老師呢”當我側耳聽見讓她起來說時,她臉紅耳赤,說話結結巴巴,聽得出顫抖的聲音。我用期望的目光看着他,再對大家說:“剛纔孫萌有些緊張,大家想知道她提了什麼問題嗎請同學們用掌聲歡迎他把問題說出來,好嗎”接着師生一同鼓掌。在師生的熱情鼓勵下,孫萌終於把問題清晰地說完。從此,同學們更踊躍地發問了。

巧設問題,擴展思維。質疑問題是創新意識的反應,是學生思維參與的標誌。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疑問,有問題,纔能有思考,有創新。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要善於巧設問題,擴展學生思維。如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我採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圍繞着“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爲什麼放,該不該放?”這樣一個問題,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這一問,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課堂活躍起來了。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條魚很大,很難釣到,如果放了,以後可能再也釣不到了。”“雖然魚很大,也很難釣到,但我們必須遵守規定。”還有的學生說“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了,這麼短的時間,沒有關係的。”“規定必須遵守,不能隨意改動。“在辯論中讓學生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爲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訓練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三、課外延伸,培養創新意識。

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它能使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激發創新意識。如果確實能做到課文和課外讀物緊密結合,必然有利於學生思維的課外延伸,有助於創新思維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我展開“五個一”系活動,即:每天一條好新聞;每週一個好故事;每月一個小製作;每學期一個小創意;每年一個小發明,並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使他們都積極參與其中,使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學了《小河與青草》、《北風和小魚》等這種類型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在活動課上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的。他們根據課文的內容自己的想像,任意發揮,自由表演,對參加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對錶演獨特、新穎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通過此項活動,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受到了各種鍛鍊,提高了各種能力,爲以後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馳騁想像,培養創新意識。

事物的表象會引發人的一連串的聯想,這種聯想的深度與廣度將直接影響着人的創造力。由表象而產生想象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教學中應創造一切契機,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訓練。如讓學生寫有關太空中雲彩的作文,,我帶學生走出教室,來到野外,仔細觀察雲霞的千姿百態和絢麗多彩。有的同學說:“那朵雲真像大鵬展翅。” 有的同學說:“那朵雲多像一個小孩依偎在媽媽的懷裏睡覺呀!”“你看,一隻火鳳凰,多漂亮呀!”……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這裏教師憑藉教材,把語文教學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創造性想象雲霞的千姿百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再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提出了:誰想出了比烏鴉更好的喝水辦法這一問題?這時就有一個孩子說:“烏鴉銜了那麼多小石子,多費勁,如果往瓶子裏插上一根吸管,不是能更快的喝到水嗎?”學生們的回答,都閃爍着創新的火花。改變了過去那種老師提問題、學生答問題的一問一答的模式,逐漸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二: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怎麼寫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怎麼寫

【摘 要】

問題意識就是思維能力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它的行爲表現就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纔有可能關注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

【關鍵詞】好奇心;意識;教學

在農村國小語文教學中,學生由於知識面窄,膽子小,上課或平時都很少有學生提問題,不會發現問題,也不會解決問題。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就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就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爲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農村國小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進行創造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談談我這幾年來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好奇心,使學生想問

“好奇”就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就是創新的潛在動力,就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並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慾望,開始創新活動。因此,我根據國小生這一特點,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引出探索的慾望。如:我在上《沙漠之舟》這課時,抓住“舟”字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舟”其實就是船,爲什麼偏偏在“沙漠”呢?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白這裏用“舟”不但點出駱駝的功能,而且暗示了駱駝適應沙漠生活的生理特徵。

二、創造條件,使學生敢問

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儘可能地爲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1、創設積極寬鬆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就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着,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於從寬鬆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爲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於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於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3、與學生建立好的師生朋友關係。要在課堂上做學生的老師,知識的點播者,在課外要拉近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

三、教給方法、使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並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範和引導。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啓發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

如:《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說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作者爲什麼說貓老實卻又說它貪玩?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後,然後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

2、提供範例。學習就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就是教師的行爲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範例。善於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於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爲主動提問。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爲“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就是由教師提出,而就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於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爲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於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四、提高認識、使學生善問

善問就是在學生有主動提問意識基礎上的更高的要求,就是敢問、會問的進一步提高,善問就是要問得當,問得明、問得妙。

問得當,就是指當問之處才問,不要一有疑就問,每疑必問,應當經過充分的思考確實有疑問再提問。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通過查工具書、向別人諮詢、與同學互相討論便能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問。

問得明,就是指對問題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達。可以使問題更加明朗,而且還能幫助提問者自己理清思路,爲問題更加深入探討和解決提供契機。

問得妙,就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這些問題無法從課本或教學資料中得到答案,必須由學生經過理解、分析、推測、歸納等過程將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調動提問者認知方面的所有潛能,有時還要受到自己的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並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符合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思維和語言爲核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爲根本目的。

篇三:國小語文老師的教學論文

摘要:有效的課堂發言對於融洽師生關係、形成和諧課堂氛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索新課程下國小語文課堂發言引導的策略,促使學生髮表見解,活躍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健康自信地成長。

關鍵詞:語文;課堂;發言;引導;策略

《語文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個公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着重使學生在傾聽,表達和應對等能力方面有所發展,提升學生人與人之間友好交際的素養。”縱觀當前國小語文課堂發言的現狀,還存在着不盡人意的地方,在實行新課改的今天,落實有效的課堂發言策略已迫在眉睫,這不僅是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同時也是學生、教學的需要。

1營造氛圍,敢於發言

作爲國小語文教師,適時營造寬鬆的課堂,因地制宜地爲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他們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間,都能夠保障學生髮言的有效進行。如語文特級竇桂梅老師已經給我們作出了榜樣,以下是她在學生髮言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語句:謝謝!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給他掌聲;你想到了老師沒想到的,這麼豐富的想象力,我爲你點贊。竇老師不僅注重的是對發言中學生的一視同仁,既熱情又耐心,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而且對回答正確甚至精彩的加以表揚並順勢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對回答錯誤的學生則溫和地進行引導啓發,可謂循循善誘,讓學生如坐春風,使學生在課堂發言中學得更專注了。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培養孩子舉手發言的“氣質”,促使他們想發言、敢發言,敞開胸懷,暢學生所想,言學生所思,給學生們發言機會,帶動他們積極的內心。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知道他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其次,針對一些較爲內向,不太敢說的學生,走入孩子內心,幫助他們打破發言的緊張感,給他們信心之氣,逐漸克服這種膽怯。同時,對於課堂發言,教師也要打破發言的壟斷現象,切記把機會只留給一些“尖子生”,時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切切實實抓住好每一次機會,鼓勵好每一次發言,把握好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都敢於發言。

2創設情景,樂於發言

教師要想讓學生愛上發言,要吃透教材,抓住課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鑽研點化,融入自己的情趣,創設情景,找準突破點,唯有對教材的理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們的發言,才能高屋建瓴,運用自如。比如,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小新聞發佈會》口語交際一課中,爲了激發學生樂於發言的慾望,課前我讓學生分組留心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機構,瞭解他們的新聞發佈會現場是如何佈置的,需要哪些設備,通過對這種發佈會的瞭解,讓學生將教室作爲載體,也來佈置一個“小小新聞發佈會”的會場,學生忙於會場的裝飾,在真正交際過程中,有了這樣真實情景的模擬創設,學生激情一下子被煥發出來,爭着搶着要與同學進行交流。又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天遊峯的掃路人》一課時,一開始並沒有直接進入文本,而是抓住了這樣一個問題導入:請同學們回憶回憶,我們學過哪些寫人的文章?學生紛紛舉手說道:聶榮臻元帥,總統林肯,科學家斯帕拉捷,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等,這些人物有什麼特點?學生感悟出都是一些偉人、名人。但是今天我們學習的一課掃路人,你們覺得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此時的班級,熱火朝天,相機讓學生前後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討論完成後,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發言,爭着搶着表達自己的見解,有學生說:“他有着名人一樣的崇高品格”;有學生說:“我們平時寫作傾向於寫身邊的人,透過這個例子,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在平時的習作過程中去寫好一般人”;還有學生說:“平凡人做出了像偉人一樣的不平凡”等,此時的每個學生,都興趣高漲,思維一下子打開了,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熱鬧。通過這樣情景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交流中體會到了掃路人的不尋常,既學得輕鬆,又學得紮實。

3搭建平臺,勤於發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臺、載體促進國小語文課堂發言是擺在每一個老師面前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伴隨着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時,在積極倡導“平等互動”的師生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課堂發言是實現這一系列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有必要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重新審視“課堂發言”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學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如何將這一技巧滲透進教學中,內化到學生內心。努力通過教師的啓發、引導,適時搭建合適的教學平臺,讓學生多探索,多發言。如,在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兩首》這一課時,打破常規,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一是通過微課學習能理解、掌握詩句中重點詞語、詩句的意思;二是通過合作學習憑藉詩歌語言文字,感受石灰與梅花的品質、體會作者的感情;三是通過自主探究,體會相關寫法,並能運用。本課教學,放手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互問互答中發現疑點,發現奧祕。在本課快要結束時,相機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這兩首古詩它們也有相同的地方,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究探究相同的地方在哪裏?此時同學們熱情高漲,談了一系列的發現:一是兩首詩都用了“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二是都是自喻詩,將石灰和墨梅比喻自己;三是兩首詩都有“清”字等。學生在這樣的平臺中發揮出了潛能愛上發言,勤於發言了。在這樣的格局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引導着,促進者,文本的探索者,平等的對話者,是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研究者,這對維持、控制好課堂秩序,調控、落實好課堂教學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真正把以“微課、小組合作”的有效平臺落實到了國小語文課堂發言中。總之,有效的國小語文課堂發言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師生的互動交流,達成了各項教學目標,落實了新課程提出的有關要求。同時,本文積極從課堂氛圍、課堂情景、課堂平臺等多方面提出實施課堂發言的策略,期盼能給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獲得啓迪,真正使學生“敢於發言、樂於發言、勤於發言”。

參考文獻:

[1]賴禮瑚.關注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2.

篇四:國小語文老師的教學論文

摘要:語文的新課程特別強調要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們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及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漸形成優良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那麼怎樣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構建這樣的學習氛圍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國小語文;課堂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這幾方面着手:

1課堂教學開始時

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先帶領着學生唱唱歌,背背詩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到學習狀態,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爲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如果是借班上課,可以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你貴姓”、“老師想和你做朋友”、“你吃過飯了嗎?”等一些輕鬆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爲講授新課作情感鋪墊。

2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和靄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習慣板着面孔,處處想着在學生中樹立威信,這就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會願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信並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應該來自於你的學問和修養。教師微笑着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認爲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爲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短時間似乎會起到些許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3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佔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佈滿情趣的活動課。

4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願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特別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分裂開,處於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慾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5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爲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爲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製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到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和學習興趣。

6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多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於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鬆、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集體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王洛倩.創設良好的英語氛圍,提高學習興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2).

[2]顏移秧.職專思想政治課新課導入淺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6).

[3]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05).

篇五: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實用模板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外閱讀有效性=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實施有效的課外閱讀必須瞭解和遵循國小生閱讀心理;激發和驅動國小生閱讀需要;引導和提高國小生閱讀興趣;培養和優化國小生閱讀習慣。

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讀書可以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得以完善與發展。因此,筆者以爲,必須加強國小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國小生學會閱讀,成爲學習的主人。現結合筆者多年來開展閱讀教學和閱讀指導的工作經歷、成效及個人感悟等,就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性試做如下探析。

一、語文閱讀的意義及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告訴我們:閱讀的重要意義在於:不學會閱讀,我們如何在信息量急劇膨脹的信息時代去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沒有閱讀,從古至今一切科學的論斷、經典的美文、精闢的思想如何被我們吸收併發揚光大?不重視閱讀的教學,一切該具備的閱讀能力又如何被學生掌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閱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具體來講就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能力絕不是一、兩節語文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必須要結合大量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要求事實上已經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只要讀懂就行了。閱讀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的體現,所以還要求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閱讀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閱讀,就必須提高閱讀者閱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閱讀材料的能力,以及提高閱讀者在閱讀中所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這一切均有賴於實施科學的閱讀指導。

二、提高閱讀有效性的途徑

(一)瞭解和遵循國小生閱讀心理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輸出要以“學”的回饋爲依據, 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動用和協調學生的各種心理機制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國小生處於學齡初期( 7 歲到12 歲),該年齡期的學生一般說來很樂意並很有興趣去掌握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他們渴望學會閱讀,他們在認識中的特點,表現在感知上有較強的情感性,有插圖的書,教師的描繪性語言,都能很快引起他們的反應。他們最先識記的並不是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對他們產生最深刻印象的東西。隨着學習的深入,他們逐漸形成一些正確的社會情感( 如愛國、崇尚勇敢、樂於助人等),並以此來評價作品、評價人生。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注意到這一點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閱讀心理程序來發展學生的認知,使之對閱讀材料有較深的理解,這是教師首先要研究的問題。因爲國小生年齡小,所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來組織閱讀教學和開展閱讀指導。

(二)激發和驅動國小生閱讀需要

閱讀需要是人進行閱讀活動的動力源泉。現代社會信息傳遞頻繁,語文的交際功能日益明顯,所以社會生活需要國小生從小就強化自己的知識、智力與精神素質,這就是外部的驅動力;作爲教師,更應該促進國小生閱讀的內部驅動力,使之產生自身的閱讀需要,即進一層的閱讀動機。教師要對學生多問幾個爲什麼, 以誘發其閱讀的慾望,激發他的閱讀興趣,驅動閱讀學習。但這還是一種短期的、易受影響的閱讀動機。教師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國小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慾、審美趣味等深層的長遠的閱讀動機,使之發揮更大的動力作用。

(三)引導和提高國小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爲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國小階段的學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時候他們的思考、行動都帶着許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長與老師的壓力,興趣往往是維繫他們持續不間斷地從事某項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決定學生能否提供閱讀能力的關鍵。

要想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當然,要選擇合適的書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選擇對於他們年齡和學習都適合的,同時也是讓他們感興趣的書來讀。古話說的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在選擇課外閱讀物的同時,也要衡量一下,對自己有沒有益處,是不是自己當下最需要的。現今出版物多的數不勝數,稍有不慎,就會選擇錯誤。所以在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同時,我們還要指導他們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不能盲目的閱讀。

第二,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開展詩歌朗誦,辯論賽,交流會等,讓學生能親臨活動中,參與到活動中,如知識競賽這樣的活動就能完全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參與的同學肯定是在課下做足了準備的,觀看的同學也能從中獲益。如在美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校方經常邀請一些知名人士到學校與學生一起閱讀書籍,這樣可以帶着崇拜的心理去閱讀,從心裏就產生了這種興趣。另外,還可以以黑板報的形式把一些課外小常識記上,每天都要更新,要讓不同的學生對其修改、編輯,學生們會以好奇的心理去看、去記、去思考,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積極性。

(四)培養和優化國小生閱讀習慣

習慣是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爲、傾向或社會風尚,是由多次重複而達到的帶有穩定特點的自動化的思維或行動方式。因此,國小階段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顯得尤爲重要。

第一、閱讀從培養朗讀習慣開始。絕大部分學生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都會受到方言的影響,要注意培養學生用普通話誦讀的好習慣。無論是讀課文,還是讀課外書都自覺地使用普通話,這樣有利於將來的交流。朗讀應做到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態度自然大方;要字字入目,句句過心。朗讀要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輕重起伏,力戒唱讀和一字一頓地朗讀。

第二、注重默讀習慣的逐步養成。生活中人們閱讀的常見形式是默讀,默讀比朗讀更便於集中精力思考,過去所說的“一邊讀一邊想”,主要指的是默讀。默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就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少小如天成,習慣成自然”。在美國的一些中國小校裏, 一直推行着持續默讀的閱讀教學方式。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 分鐘的時間,在教室裏由學生自行挑選想看的書籍、雜誌或報紙閱讀,老師不提問,不要求寫讀書筆記,也不做分數紀錄,其目的是激發學生自行閱讀的動機,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

第三、養成“喜愛圖書、愛護圖書”的習慣。“喜歡圖書、愛護圖書”不僅僅只是一種閱讀習慣,它還可以理解爲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一種勤儉的作風,一種美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的體現。就閱讀習慣而言,這裏的“喜愛”包括收集到、購買到自己喜愛的圖書,還包括使用好、保管好圖書。這裏的“愛護”包括給圖書包書皮,閱讀時小心翻閱,將損害的圖書裝訂好、整理好,不丟失圖書,不在圖書上亂塗亂畫等。尊重作者、編者的勞動。閱讀是個反覆的過程,有些課文、有些圖書要讀好多遍。讀過的圖書還可作爲一種資料保存以供今後查閱;有些圖書還可以作爲一種收藏或種紀念。

總之,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貫穿人的一生。學之有道,則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閱讀,正確地閱讀,能有效地促進學習,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創新精神。讓我們通過閱讀,暢遊書海;讓我們的語文閱讀閃動靈光,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李夕建. 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素質[J].大舞臺,2009(4)

[2]陳淑貞. 關注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J].福建論壇,2007(3)

[3]盧鳳英.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企業家天地,2007(6)

篇六: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2000字

一路歡歌一路笑,新課改已經走過第六個年頭,國小語文教學的前途何在?

看看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的確存在着許許多多形式主義的東西,爲了追求讓學生做“主人”,就拋開文本,無休止地辯論、爭論,結果越扯越遠;有時候,我們也把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於交流、展示學生蒐集的資料,放着最好的課本資源不用,還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時候,我們也會過於迷信多媒體教學,把課前備課的精力主要用在課件的製作上,妄想用富於變幻的聲像吸引學生,然而,這樣的課堂留給了學生短暫的感官刺激之後,並沒有給學生留下什麼深層次的東西,反而背離了語文學習的本真。

國小語文教學須倡簡,語文課堂須找回本真。然而,語文課堂應該怎樣倡簡?

我認爲,語文課首先應該有簡明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所謂課程目標,是就語文學科本身而言的,我們做教師的,要給予學生什麼?那無非就是要使學生學到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作、口語交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也是關係到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所以,作爲一個語文教師,每一堂課後,我們都應該問一問自己,這節課,我都爲學生做了什麼?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是否得到了切實提高?就拿寫字來說,有的老師認爲那是低年級老師的事兒,我是中高年級老師,我便只管教授閱讀的`方法就足夠了……看看我們的學生寫的字,結構失調,筆順顛倒,是誰造成的?那恐怕要問我們語文老師自己了。近期參加了一次教學觀摩會,這次觀摩課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乎每個授課教師都是伏在黑板前,認真、工整地書寫課題,給學生以示範;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寫好筆畫較多的字,這樣的景象也經常出現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國小語文是給孩子的未來打基礎的,對孩子基本功的培養,聽、說、讀、寫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絕不能放鬆,我們在追求課堂生動精彩的同時,這簡明的課程目標不能忘記。勿因善小而不爲,凡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有利的小事,我們應該經常做,認真做。

再說課時目標,我們的一節語文課只有四十分鐘,你設計的目標越多,平均分配給每個目標的時間就會越少,水過地皮溼的效果自然不會太好,與其囫圇吞棗,不如細嚼慢嚥。那麼,課時目標的重點應該放在哪兒?那就是落實好一個“讀”字。

其次,語文課應該有簡單的過程和簡便的手段,那就是以讀爲主,讀中導悟,讀中見悟。

我認爲,國小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對語言的學習,國小生有他的年齡特點,他有自己的理解程度,所以,講的內容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字,如果我們大講主題思想、寫作特點,這些東西一旦超過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那他只好囫圇吞棗,我們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然講多了、講深了沒用,我們何不把更多的經歷用在讀書上。課文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不好好利用,豈不可惜?語文課上,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面對文本,誦讀文本、感悟文本,讓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由淺認識到深認識,從而真正實現新課標提出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

要讀書,該怎樣讀?平時,我們課堂上也佈置讀書,可是學生自己只是讀一兩遍就放下書,或交頭接耳,或無所事事。學生要讀書,而且要讀進去,關鍵要靠教師的引導。所以,課堂上,老師要積極地創設讀書情境,有效地帶領學生從讀中感悟,再把感悟讀出來。

以下幾種方法還是十分有效的:

(一)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以一個恰當的問題佈置下去,這個問題可以是認識全文的關鍵,更多的則是教師下一步講課的由頭,帶着疑問走進文本,消除了漫無目的讀書的現象,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理解了語言,加深了對語言的感悟。如《給予樹》一課中,徐慧穎老師給出這樣的問題:“課文中寫了誰?誰給你的印象深刻?”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對於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先入爲主的印象,爲後面的講授打下了基礎。再如《搭石》一課中,韓秋雲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搭石?”,這個問題恰恰是韓老師接下來講課的由頭。

(二)句段的比較閱讀。備課中,老師精心選擇一些在表情達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詞語,讓學生去掉這些詞語讀一讀,在兩相比較中加深對句意的理解,由詞語到句子再到段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一個段落的理解有時會因一兩個詞語而昇華。如王旭老師在執教《貓》一課時,把“說他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回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中的“吧”“呀”“呢”三個語氣詞拿掉,讓學生讀一讀,看有何變化?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立刻清晰地呈現出來,效果十分明顯。

帶着問題讀,比較閱讀都體現了語文教學中讀的主體地位,在讀中學生有所感悟,實現了讀中導悟,感悟出來了,接着就應該趁熱打鐵,創設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的形式讀出來。

(三)恰當的引入其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表演等,讓學生進入情境,讀中見悟也就容易實現了。劉娟老師在講授《鼎湖山聽泉》時,先讓學生聽泉水的聲音,再看美麗的圖片,然後再出現文中寫泉水的片斷,在潺潺的泉水聲中,學生面對優美的畫面,書聲響起,全場的人似乎都走進了天籟人籟之境。

音樂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語文課堂,在一段適合語段特色的音樂中,或教師範讀,或學生齊讀,語言的魅力顯露無遺,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怎能讀不出感悟,讀不出意境來?

扣讀導悟,讀中見悟,語文的學習如此簡單。

簡明的目標、簡約的內容、簡單的過程只需要簡便的手段,引領每一個孩子走進文本,在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話交際這些最簡便而又最實在的教學手段的使用中完成對語文的學習,去掉了浮華,摒棄了浮躁,讀出了本真的語文,上出了真正的語文課。(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市實驗國小)

篇七: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最新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

呂鴻鵬

(甘肅省涇川縣羅漢洞鄉呂家拉國小)

俗話說:“文以載道。”語文教學擔負着傳承祖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任務,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構建開放式語文課堂。可是,由於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我們的課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現象,學生毫無生機與活力。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下面是我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僅與大家共勉。

一、樹立開放教學理念

教師作爲開放課堂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導演的角色,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徹底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學生的位置,並積極踐行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例如,在學習《雪地裏的小畫家》《小白兔和小灰兔》《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等,從他們的實際出發,解放學生身心,讓學生走出教室,奔向廣袤生活天地去體驗、去感受。

二、採用開放教學方式

開放式教學是擺脫僵化、固定、權威教學方式的一種形式,就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那樣:要解放學生的頭腦、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得到充分的自由,從自由生活中受到真正教育。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理解,教學中不能苛求課堂紀律嚴肅統一,而應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運用各種方法開放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狐狸和烏鴉》時,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形式;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時,運用了多媒體播放形式;在學習《有的人》時,運用了辯論會的形式。開放教學形式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形式,這種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彰顯了學生的個性。

總之,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精心構建開放式課堂,只有這樣,學生纔會走進“大語文”廣闊天地,纔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新課改理念,不斷地豐富自己,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在工作中運用新穎的教學理念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式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彰顯學生個性魅力。

、、、、、、、、、、、

楊小龍。國小語文個性化教育的前瞻性思考.新課程學習,2009(02)。

江美玲。如何實施國小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2)。

欒成勇。讓學生的個性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江蘇教育,2008(03)。

篇八: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是營造良好氛圍的前提

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較強的人文特徵,教學中,教師不能違背語文的學科特性。教師要營造寬鬆愉悅、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來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徵。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更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以形成團結一致、共同發展的良好勢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乃師生關係和諧發展的基石、師生溝通心靈的橋樑。曾記得《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一段話:“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學生對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時此刻,我便想到了《西遊記》中各位大仙的兵器,並以此來激起學生的興趣。我說道:“難道托爾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寶葫蘆、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金角一樣能把世界上的物質吸進去?”學生齊聲否定後,我又問:“我的眼睛能把語文書吸進去嗎?”學生答:“不能。”筆者一本正經地說:“我說我能!我能通過眼睛把這本書的內容記到我的腦海中去。所謂‘吸進去’就是指將知識記入腦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兩生的評價讓學生領會了什麼是“放出準確無誤的頻波”。最後,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讓學生自己概括對該句話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創造力才能得到開發,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教師要放下“唯師是從”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多給學生展開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教師要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方法,要尊重學生與衆不同的想法,特別是與老師不同的意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不屈從於教師,不迷信於權威,不盲從於教材,敢說“我認爲”。只有教師徹底放開學生的手腳,爲他們搭建自由表達、自由活動的舞臺,讓他們盡情的想象,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其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課堂氛圍才能良好。

二、動手操作是調動課堂氣氛的抓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實踐操作的強大力量。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很有必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意識。如爲了給學生創造一個濃厚的讀書氛圍,我讓學生自己動手佈置教室。學生通過想象、查閱資料、合作、動手操作,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我們的教師變得書香四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鍊了的動手能力,而且鍛鍊了思維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是營造課堂氛圍的助手

多媒體技術融聲形於一體,在輔助教學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給學生以生動形象之感覺,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很強的優勢,但是教師切忌氾濫使用多媒體,也就是說多媒體的使用要適時、適事。如在教學《蘆花蕩》一課時,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張嘎》的片尾曲,並加上旁白;同學們,剛纔大家聽到的插曲出自哪部電視劇?(學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動的地點是哪裏?(學生回答)同時,我適當配以旁白:白洋澱裏澱水浩渺,葦田無邊,水道縱橫,足有兩三千條,極爲壯觀,是旅遊愛好者觀光遊玩的一大景點。可就在60年前,這裏曾是抗戰大舞臺,演繹過無數個英雄傳奇,今天我們就順着孫犁的《蘆花蕩》去結識一位老當益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傳奇英雄。然後,我板書課題:《蘆花蕩》,並緊接着播放配樂配、範讀課文等,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

四、教學設計是提高興趣的保障

學生只有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才能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課堂氛圍才能積極活躍。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如教學《蘆花蕩》一課時,我結合問題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出示了兩個問題:老頭子最後與兩個女孩兒告別時說了些什麼話?老頭子會因爲這次失誤而改變性格嗎?學生看到問題興趣便油然而生。緊接着,我讓學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組裏展開討論、進行探究。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討論得有聲有色。這種活動給了學生自由學習、合作學習的空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小組內盡情想象、盡情表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語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教師只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就一定能尋找到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篇九: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正確認識學法指導的意義

語文學法指導是現代教學論的重要思想,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和重要保證。注重學法指導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順應時代的需要,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法指導已被衆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並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大膽地探索着。實際教學中,由於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法指導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學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的藩籬,這顯然與課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違背。教學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教師要爲學生的發展着想,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使學生“會學”。葉聖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要朝着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啓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呂淑湘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可以受用一輩子。”因此,我們在重視研究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努力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誠然,作爲教師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識教給學生,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也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準確把握學法指導的常用方法

(一)講授法

將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直接告知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嘗試練習並反覆實踐,直至熟練。如理解詞義句義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總結法

所謂總結法就是不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習內容給以示範演示,使學生明確採用的哪種新的學法,並密切關注學習過程,學後引導學生髮現領悟、總結歸納。

(三)示範法

利用典型範例指導,學生依照方法步驟嘗試學習,達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讀-找-想-改-讀”法。

(四)對比法

教材中類似的內容要採用類化的方法,不同的內容要選擇不同的學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文本內容對採用的學法進行比較篩選,精選出最恰當、有效的學法。

(五)遷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學法去學習新的內容,根據內容變更創新學法。如古詩及現代詩歌均可採用遷移法學習。

(六)模仿法

教師示範,讓學生進行模仿。低年段朗讀讓學生模仿範讀、錄音及應用文的仿寫等。

(七)滲透法

將方法滲透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反覆體驗實踐掌握方法。

(八)嘗試法

學生在嘗試自學中,教師適當點撥,在交流合作中歸納總結新的學法。

(九)還原法

對於可正反操作的雙向性內容,可採用還原法。如擴句縮句、陳述反問互改等,通過雙向訓練,可提升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總結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設計學法指導的步驟過程

(一)示範展示環節

國小生受年齡及心理限制,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因而在授課起始,教師不便向學生直接講授或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若直接講授,很難被學生接受,效果會適得其反。學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套搬,根本談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動應用。因此,在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示範演示,使學生從教師的教法中感受學法,領悟學法,讓學生積累具體形象的感性認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示範過程中,要切合學生實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過程步驟明晰,層次脈路清楚,方法鮮明形象,易於把握操作,這樣學生才能從中發現和領悟學法。

(二)反思歸納環節

通過第一環節的感受了解後,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第二環節中教師必須及時引導學生對第一環節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與複習,指導學生從教師的教法示範演示過程中領悟和發現學法,將學習過程中發現、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這樣學法纔會在學生的心田與腦海中紮根,從而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實踐運用環節

第一環節的感受領悟和第二環節的總結歸納,已爲後期的嘗試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領悟和歸納學法只能是學法指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環節,而不是終極目標。進入第三環節,教師要結合閱讀教學實踐指導學生將領悟總結的學法大膽運用於嘗試練習之中,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自學實踐練習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並不斷熟練應用學法。只有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鞏固並逐步提高進而內化爲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四)檢查鞏固環節

學生通過一定量的嘗試練習之後,學法是否真正被內化或掌握,還不能定論。此時,教師必須採用得力措施和恰當的方式及時檢查學生對學法自學運用的效果,掌握並瞭解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在這一過程中,檢查鞏固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教師通過對學生學法自學運用效果的檢查,能及時肯定學生在學法運用中取得的成績,使學生及時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不斷激勵學生運用學法的的熱情和興趣,也能及時糾正學生在學法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並逐步完善。

四、結語

總之,學法指導中教師必須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善於把握教材中不同內容和文體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學法指導的程序步驟,合理選用學法指導中的基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實現和達到學生自能讀書的目標。

篇十: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拼音教學

傳統的拼音教學只是示範發音,學生觀察模仿,反覆練讀,教起來費時費力,而運用信息技術後,學生普遍認爲學習拼音有趣、有情、有意。如我在教學前鼻韻母、後鼻韻母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自制“舌位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舌位、氣流是如何變化的,接着適時、適度地加以解說,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另外,通過“舌位圖”還可以對前後鼻韻母的發音進行對照,比較異同,加深理解。這樣,學生學起來有趣輕鬆,且省事省力。又如,在訓練學生拼音拼讀時,我搜集了一些學生熟悉的圖片輸入計算機,並對其剪輯加工,再配以音響,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比一比、猜一猜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拼音拼讀訓練,拼讀正確後音響會發出鼓掌聲,拼讀錯誤後音響會發出告知通知。這樣一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便被激發出來。接着再組織討論、評議、改正,再拼讀、再評議、再改正,逐步自我完善,不僅提高了效率,還讓學生直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達到了逐步掌握的目的。總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以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識字教學

識字本身是單調而枯燥的,低年級學生的自制力佔劣勢,再加上單調、枯燥的識字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而低年級以識字爲主,隨着所學的字越來越多,學生年齡小,短時記憶佔上風,遺忘率較高,學到後面的生字,前面的又忘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往往習慣採用掛圖或卡片等輔助教具來進行教學,希望通過卡片的反覆運用,加深學生的記憶,達到識記的目的,或者通過抄寫、聽寫來加強記憶,但效果總是不夠理想。反覆聽寫過的生字詞,學生還是會在下次的聽寫中出錯。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識字的效率,鞏固記憶呢?我認爲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遵循漢字構字特點,把枯燥、生澀的漢字形象化、生動化,幫助學生摸索出加減法、部首法、象形法、會意法、故事法等識字方法。同時,多媒體課件的適時演示,還能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刻地記憶這些方法。如在教學“村、桃、過、跳”這幾個字時,先出示:“村、桃、過、跳”這幾個字,讓學生觀察這幾個字有什麼特點。學生說出村是由“木、寸”兩字合在一起組成的,桃是由“木、兆”組成的。根據學生的這一發現,我演示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成爲一個字的動畫過程,有效加深了學生的認知,達到了突出重點的目的。又如合體字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對比顯示,像樹、葉、林、聽等合體字,部首用紅色標出,鮮明的色彩強烈地刺激着學生的感觀,同時閃動偏旁,加強刺激,讓學生感覺認識記憶漢字不再枯燥,反而每一次都有一種新鮮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教學效果越來越好。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效進行閱讀教學

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從聲音到圖像,從靜止的畫面到生動的動畫,讓學生從對文章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抽象走入具體,從而對所閱讀的內容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例如,五言古詩《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於過着幸福生活,遠離農業生產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法理解田間勞動的艱苦,更不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爲了讓學生認識到這些,並在今後珍惜糧食,我採用了投影教學,製作了一幅活動投影片: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農正彎着腰、弓着背給幼小的禾苗鋤草。頭頂上是火辣辣的太陽,老農臉上的汗水一滴滴滾落下來。當我把這些投影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室裏瞬間鴉雀無聲。突然,有一個學生情不自禁地說:“這位老爺爺腰老那麼動,多累啊!”接着,又出現了“還有看太陽多熱,把老爺爺烤得直流汗”“田裏的勞動真辛苦啊”“長大後,我要發明許多機器,爲人們勞動”……當我出示一碗米飯並隨老農的鋤頭動起來時,有些學生在小聲議論:“以前我不愛吃饅頭,曾把吃不完的饅頭偷偷扔掉過,以後我再也不扔了。”“對,以後我們一定要珍惜糧食,每一粒糧食可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呀!”結果一節課下來,我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學生就理解了詩意,並且把詩中蘊含的道理深深地滲入了思想裏,達到了預期目的,輕鬆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爲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作爲語文教師,我們要利用好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它更好地爲教學服務,推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篇十一: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巧用多媒體,實現生字詞教學形象化

在國小的語文課堂上,識字教學必不可少。

學生們的年齡還很小,有很多字還不認識,需要老師們進行教授。

這時候我們可以採用形象的教學方法。

那麼,什麼是形象教學呢?所謂形象教學就是根據漢字結構讀音等,對漢字進行形象的描繪,從而讓學生們更加容易理解。

學生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的漢字是象形字和形聲字。

面對象形字,低年級的學生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學習這些字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困難。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們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網絡上搜尋的圖片,讓學生們體會文字與實物的相似性,讓學生們根據這些圖片進行聯想,從而讓這些象形字更加容易的被理解。

例如,在講解手、象、人這類象形字的時候,老師們可以運用網絡進行搜尋有關手、足的圖片以及手、足的甲骨文與現在的文字進行對比,讓學生們體會文字的演變。

再如,籍、藉這兩個字的辨形的時候,老師們可以讓學生們看有關書籍的影像,讓學生們瞭解古代的文字都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書籍的籍有竹字頭,而慰藉的藉字是草字頭。

從而,學生們就能很容易的把這兩個字分辨出來。

二、巧用多媒體,實現教學內容生動化

興趣對學生們的學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爲老師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們對英語的興趣。

對國小生來講,興趣是學生們的直接動力。

而多媒體運用在課堂教育中可以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讓學生們愛上語文並樂於學習語文。

在國小的語文課堂中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可以讓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並且有利於鞏固學生們所學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課的時候,其中的“海底的岩石上長着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蔘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

大龍蝦全身披甲,划過來,划過去,樣子挺威武。

這一段寫出了海底的美麗。

但是學生們對於西沙羣島的瞭解還很少,對於這些景象很難想象出來,當然就沒辦法體會西沙羣島的美麗富饒。

因此,老師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在網上搜尋一些有關西沙羣島的圖片以及一些小視頻給學生們觀看,讓學生們瞭解西沙羣島的美麗,讓學生們被西沙羣島所吸引,自然就會對作者描述的景象印象深刻。

學習熱情自然也會高漲,對語文課堂自然也會充滿興趣,這樣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巧用多媒體,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時候,學生們可以從各個方面學習知識,讓知識不再侷限與文字,利於學生們的理解,讓學生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在國小的語文課堂上,作爲老師,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們瞭解課文所講述的內容,讓他們瞭解課文的思想內涵,還要讓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們主動地去讀一些課外書籍,從而對課本有個更加深刻的瞭解。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

我們可以運用網絡的操作方便、知識儲存量大等特點,給學生們提供豐富的知識。

例如在講《冬眠》這一課的時候。

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一些必要的網絡搜索。

在進行製作課件的時候,可以蒐集一些各種動物冬眠的圖片,依據不同動物過冬的特性進行分類。

同時也可以蒐集一些小視頻,讓學生們觀看,讓學生們觀看候鳥的遷徙,讓學生們體會候鳥爲了到南方度過冬天,需要走很遠很遠的路,經歷千辛萬苦,從而讓學生們樹立保護鳥類的意識,要和鳥類做朋友。

篇十二: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

在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時,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結合國小生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給國小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避免過分應用多媒體,對國小生造成困擾。

【關鍵詞】

國小語文教學;多媒體;新課程;國小生

多媒體作爲一種新興的教學技術,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國小語文教學應用多媒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可以豐富國小生的文學視野,強化國小生的語文素養,還可以開闊國小生的思維方式,形成創新意識。但是,一堂高效的多媒體語文課,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有清晰的教學流程,還要有多種啓發策略,推動國小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展。

一、利用多媒體引入新課,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充滿童趣和吸引力的新課引入方式,對於國小生學習語文知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講國小語文《觀潮》,我先與國小生進行互動:同學們,你們都誰去過海邊?都誰看到過海水漲潮?請看過海水漲潮的同學說說那麼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在聽取了部分國小生的回答以後,我繼續說:沒去過海邊,沒看過海水漲潮的國小生也沒有關係,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共同欣賞錢塘江大潮波瀾壯闊的氣勢,此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錢塘江漲潮的視頻。

國小生在觀看視頻時,不時發生驚歎聲,由此可見錢塘江大潮不愧爲“天下奇觀”。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告訴國小生剛纔多媒體視頻中的潮水景象,在課文中也有介紹,請國小生找出來。在國小生朗讀了課文以後,我讓國小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於大家分享。這時有的國小生說“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還有的國小生說“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二、構建多媒體教學情境,培養國小生的學習習慣

不同的教學情境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應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教學情境,一方面,讓國小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培養語文素養。另一方面,也拓寬國小生的視野,培養國小生愛學習的好習慣。比如,講國小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課文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了一處人間仙境,便於國小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我出示課件,展示小興安嶺的`四季美景,創設一種讓國小生對美的追求和知識的渴望的情境,展開對課文的學習,增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接下來,我帶領國小生逐段的學習課文,並引導國小生交流學習感受,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國小生的學習效率。爲了鍛鍊國小生的口語能力,我還要求國小生用自己的語言讚美一下身邊的公園或者學校。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國小生知道學習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要肩負起祖國建設的重任。

三、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突出語文知識的重難點

在新課程背景下,國小語文教師應該秉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應用多媒體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內容,有效突出語文教學重難點,使國小生在練習時也可以興趣盎然。比如,講國小語文《憶江南》,我在講解完課文以後,設計了多種課堂練習題型,以鞏固國小生對課文的掌握,提升國小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我首先在多媒體課件中進行填空訓練,如《憶江南》是唐代大詩人()所寫的詞;“風景舊曾諳”一句中,“舊”指(),因爲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的意思是();“諳”的意思是();“能不憶江南?”是()問句。

然後,利用多媒體進行選擇訓練,如請選出哪首詩是白居易的?

A、《賦得古原草離別》

B、《登鸛雀樓》

C、《靜夜思》;

從哪一句能看出詩人來過江南?

A、日出江花紅勝火

B、風景舊曾諳

C、江南好。

這樣的練習方式使國小生感到輕鬆,改變了傳統文字練習題的枯燥乏味。

四、藉助多媒體向課外延伸,使語文課真正活起來

國小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善於藉助多媒體向課外延伸,爲國小生帶來更加豐富的語文學習體驗,使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溝通,全面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課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直觀的感受得到國小生的青睞。比如,講國小語文《北京的春節》,國小生知道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比較豐富,北京人在臘八這一天要熬臘八粥,還要泡臘八蒜。過年時,家家吃餃子。孩子們要買雜拌兒,買爆竹,買各種玩意兒,特別是男孩子們。除夕都要守歲,沒有什麼人睡覺。

男人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女人們在家待客,等等。我利用多媒體給國小生播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視頻,從視覺和聽覺上促進國小生的理解和掌握。然後在教學完成後,我讓國小生積極思考:我們家鄉的春節與北京的春節有什麼不同?我們家鄉的春節有哪些習俗?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發散了國小生的思維,使國小生學會了對比分析,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利於培養國小生的創新意識。

篇十三: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主要體現在: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體現了以語言審美體驗爲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言交際表達,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說話體驗與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表達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爲學生終身語言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把語言表達提到第一位,可見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只是因爲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的任務不是培養專門的文學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內心情感語言表達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

我認爲國小語文教學應以創新方法爲主,也就是說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感受語言、體驗語言、審美語言的方法技巧上,如何去做?下面,我們便以三篇課文爲例剖析、體會與反思。

一、《四個太陽》的講解、剖析、體會與反思

《四個太陽》是人教版國小一年級下冊的一篇充滿通趣的課文。這篇課文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作者憑藉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畫了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分別送給“夏,秋,冬,春”,表現了作者的美好心願,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一)通過教學,我對“師生交往,積極互動”的新課改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按照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教學的本質應是師生的互動交往。課堂上,我多運用具有童真童味的語言,並積極調動形體語言、表情語言的功能,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在肯定的目光、真誠的微笑等鼓勵性評價共同作用下,營造出融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樂於積極投入活動之中。學習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的選擇,以學定教,各有側重的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課文的各段落,從而突破難點,生與生,師與生融爲一體,使學生有想法可以隨時發表,平等對話,無拘無束交流。

(二)使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渲染氣氛,優化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對我們的新要求課堂中,爲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這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帶來的四個美麗的季節,特運用電教手段的優勢來營造氣氛。如第一小節:一幅火辣辣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的圖片配有知了煩躁不安的叫聲,在一瞬間變爲綠太陽圖,讓學生體會綠太陽給人們帶來的清涼。通過這一熱一冷的對比,孩子們對綠太陽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並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讀的樂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快樂識字新課程告訴我們應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識字。在識字教學時,我採取隨文識字的方式,先整體讀文,在對各段文字做不同側重的練習(綠太陽段裏的生字讓學生做動作,對比識記;紅太陽段裏的生字重點在於偏旁歸類識記;彩色太陽一段中的生字側重在方法識記;金色太陽段裏詞語的認讀、運用)然後再讓字、詞、句回到課文裏,這樣有了語言環境的烘托,學生認識生字也就更容易。本節課中,無論用詞說話,或是我問你答的遊戲和學生自編的記字方法,都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

遊戲時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在快樂的遊戲中合作學習。

二、《我想發明的機器人》的講解、剖析、體會與反思

《我想發明的機器人》這一節口語交際課,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出現的教學內容。這個話題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有鋪墊,從《果園機器人》這課的學習自然引起。教學中藉助學習《果園機器人》時收集到的有關機器人的資料,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說一說自己想發明的機器人是什麼樣的,有哪些本領。

我採取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創設最佳情境,讓學生想說,敢說,愛說,會說的同時,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口語交際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瞭解,也使我感受頗深:

1、口語交際活動是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的互動式言語交流。

2、教學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3、在交流互動中,教師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師把自己當作是活動的組織者,那麼交流中將很難形成生生之間的自然的互動交流。教師只有把自己當作活動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交流,甚至爲學生之間的互動引航,才能促成互動交際的達成。公務員之家

本節課,學生說的`慾望非常高,聽的同學也十分認真,課堂氣氛空前高漲,達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

三、《司馬光》的講解、剖析、體會與反思

《司馬光》一課是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中的一篇課文,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夥伴在花園裏玩,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夥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本組課文的編排主題是:只要動腦筋,就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合本課特點及一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我安排兩課時完成本篇課文的教學任務。第一次試講時,我將預先準備的教學設計調整爲:第一課時:認識1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能正確朗讀課文;第二課時:會寫2個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司馬光勇敢

、機智的品格,並從中受到啓示。在課堂上,我精心設計烘托氣氛的導語,極力渲染。結果,學生似乎只是把體驗當成遊戲,這樣感悟人物品格也就變得有點虛了。我感悟到,在語文課堂上,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書,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好的積累語言。此外,我還認識到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鍾,而要讓他們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裏做到專心聽講,不僅需要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應在課堂始終貫穿教師精心、有效的組織。

於是,我再次調整了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從文章的中心人物司馬光爲切入點,直接進入到重點段的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多層次多樣的朗讀,感悟人物品格,然後再引出其他小朋友驚慌的表現,與司馬光的沉着冷靜、機智勇敢形成鮮明對比,再次加深對人物的感悟,這樣不僅能有效激起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也能較好的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上完這節課,我感覺採用變序方法教學本課,比較好地完成了目標任務,較爲成功。

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課標、備教材,還要備好學生;教學設計不僅要體現教師要教什麼,還要體現學生學什麼,如何指導學生學。還要特別注重對學生讀書的訓練與指導,並加強課堂的動態交互性,讓問題成爲課堂的亮點。總之,充分利用“師生交互,教學技術與教學活動結合,快樂識字、句,變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學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課程標準》性質與價值得以體現的最佳的創新方法應用。

篇十四: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這是一組比較輕鬆的單元,安排本單元的一個目的,是希望能增長學生的認識,開闊孩子的視野,瞭解多元文化。

從寫的角度安排訓練的重點:體會抓住景物、風情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綜合運用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四年級下冊第一個單元“走遍萬水千山”已經做了安排。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1980年11月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赴德國參觀訪問後寫下的,距離1935年他第一次出國留學德國,已經有幾十年啦。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的描寫風情類的散文,就是作者在描述奇麗景色的同時,也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讓人讀後深受啓發。教學中,要抓住幾個難理解的句子,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

《威尼斯的小艇》是本學期學的##第2篇馬克。吐溫的作品。也是一篇傳統課文,編排在這個單元,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瞭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抓住事物(小艇)的特點/運用打比方的方法,並把人們的生活同景物結合起來描寫,不僅僅侷限在單純描寫事物(小艇)的特點/有點兒類似《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寫的方法;二是弄清楚事物(小艇)的特點、人們的生活以及景物三者之間的關係,感受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係。

“閱讀鏈接”的處理,可以提出比較閱讀的要求:課文寫的威尼斯的小艇,鏈接中的短文寫的是威尼斯的夜晚,學習了課文和短文,簡要說說威尼

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也可以推薦其他作家描寫威尼斯的文章拓展閱讀。

除了“閱讀鏈接”裏喬治桑寫的《威尼斯之夜》,冰心和朱自清也寫過威尼斯的文章: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國的蘇州。但是蘇州基本上是陸地上的城市,不過城裏有許多河道和橋樑。威尼斯卻是由一百多個小島組成的,一條較寬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餘許許多多縱橫交織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橋,將這些小島上的一簇一簇的樓屋,穿連了起來。這裏沒有車馬,只有往來如織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車和小臥車;此外還有黑色的、兩端翹起、輕巧可愛的小遊船,叫做Gondola,譯作“共渡樂”,也還可以諧音會意。(冰心)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羣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得利亞海。在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

西一塊在綠波里盪漾着。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裏沒有什麼煤煙,天空乾乾淨淨;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彷彿

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麼綠,那麼釅,會帶你到夢中去。(朱自清)

從不同作家的描述裏,我們能感受到:描述同一個事物,作家的選材、選取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表達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教學中,曾經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經很多了,有許多比小艇更快捷、更舒適,爲什麼我們現在還需要威尼斯的小艇?回答的角度可以是:(1)文化的傳承;(2)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係。

西歐洲一些國家,如法國、意大利、德國,吃的是文化飯,對文物保護的力度非常大。

《與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都是這次新選入的課文。學習《與象共舞》,可聯繫《威尼斯的小艇》,兩者都是選取最能體現景物風情特點的事物,並把人的活動和事物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描寫,在威尼斯,人們的生活與小艇息息相關;在泰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大象。這樣的描寫,使文章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讀來興趣盎然。《彩色的非洲》展示了七彩的非洲風情畫卷,圍繞“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介紹了非洲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法,脈絡清晰,文字通俗,應以學生自主讀書、充分地交流和討論爲主。

篇十五: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口語交際”,想說愛你不容易

“要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功,在各種交際的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掌握學會文明的進行人際溝通和交往,發揮合作精神。”這是新課改對語文提出的新要求。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教材中七課次口語交際內容,均分插在各“語文園地”裏,粗略看不成一系列,但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整體,我們應該在總體上進行把握、探究。

一、明確教學目標

1.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的慾望,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通過口語交際全過程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學會傾聽,相互討論解決實際問題。

3.努力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文化素養.做到舉止談吐文明禮貌,學會寬容和諒解,培養合作精神。

4.通過口語交際,初步學會分析、歸納、評價的思維方法,受益終身。

二、把握好教學策略

1.鑽研、理解教材,立足超越課堂

針對口語交際的不同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鑽研教材,挖掘出各種教學資源,巧妙設計,在保證突出教材的前提下,努力創設新穎的“交際點”。高年級學生由於年齡的差異,往往課堂氣氛不是活躍,口語交際容易變成簡單的說話課、問答課。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動起來,引導學生在動態的課堂內調動學生的交際興趣,把枯燥的一問一答變成現實生活中手舞足蹈的交際活動。學生走出幾十平方米的教室,在社會自然的大課堂,讓學生自由翱翔。這既減輕了教師課件製作的.負擔,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與創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2.讓學生活躍在口語交際中

本冊教材中“口語交際”課的內容與低年級比較有時提高,某些地方還擺脫不了“回答式”的格局,容易形成單句交際。教師必須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開展多邊的互動,把學生引導到“我對你說,我聽你說”的境界上來。擴大學生參與面,靈活多樣開展交互活動。讓全體學生活躍在口語交際中。

如:(教學論文 )十一冊單元一“口語交際”學會解釋,這是一項交際說話練習,本課題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學生遇到別人誤解的時候頭腦要冷靜,態度要誠懇,要心平氣和的把事情的原委向對方解釋清楚。題中創設的多種情境是國小生日常生活中均可能碰到的情況。教時先讓學生任意選一條,認真閱讀體會,然後引導學生去想清楚這樣一些問題:(1)向誰解釋,要注意稱呼和禮貌用語;(2)解釋什麼,這是說話的主題部分,要針對對方的誤會說明原委;(3)這樣解釋,即要注意解釋的策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組織好語言,可先低聲自說,然後同桌互說,最後指明當衆演說,以確保人人都有機會。從學生的說話興趣出發,也可以採用競賽形式練說,分小組賽,然後由小組推選出代表在全班賽。除了要求學生說話通順連貫、聲音響亮、速度適當外,還應要求學生的說話態度語氣,能使對方聽懂你的解釋,而要求得較好的效果。對於學生的現實情況,教師組織評議,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評議的反饋及時修正完善自己所解釋的內容和方式。

如:第二題陳文彬很喜歡讀課外書,爸爸看見了總說:“你就不好好學習功課,看起書來倒挺來勁兒。”一個學生是這樣解釋的:“爸爸你誤會我了,讀課外書,可以開闊我的視野,提高我的寫作水平。爸爸你就原諒我吧!”對於這個學生的解釋,其他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爲說清楚了,一是向爸爸說清楚了讀課外書的好處,二是請求爸爸原諒,這樣解釋就行了。而有的學生則認爲不夠全面,沒吧爸爸說的心服口服,可以這樣說:“爸爸您誤會我了,讀課外書不會影響學習的,我是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看課外書的,也不象您說的閒書,看課外書能幫助我知識的積累,提高寫作水平,更主要的是能豐富我的頭腦,還能將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這就弄清楚了向誰解釋,解釋什麼,怎樣解釋,讓爸爸聽後感到有道理,並且用語文明,一個“您”字就能讓爸爸入耳,同時在解釋時說清楚讀課外書的好處。

3.創設情境,開展形式多樣的交際活動

在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精心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學生情趣會變得高漲起來,情境化教學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情感,促進理解和感悟。

情境的創設可多樣化:如利用課本插圖或繪製情境圖畫;製作道具;播放錄音、錄象;生動的演講,課文劇表演;參加一些社區活動;科技活動等,促進學生的交流,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4.注重教學評價,注重教學效果

口語交際課的評價,首先是做好教師課堂教學的反思,從淺層面的學生興趣、表達慾望的師生、生生的互動及交際禮節上來認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再從學生理解水平,感悟多少,思維方式等來評判學生的收穫。其二,放手讓學生自我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上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達成互想心靈的溝通。其三,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適度結合寫作練習,把說過的話,交流的信息,用文字記下來,以說助寫、以寫助說,相互促進。只有在教學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才能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才能達到新課改對語文教育提出的更新要求。

篇十六: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教材改革應有利於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於學生探究……”這就對教材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教科書內容要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學會認識並建構自己的認識;教科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當引發學生產生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對教科書的學習形成真正意義的自學能力。

人教版國小語文教科書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一、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

人教版語文教科書,選入了大量的新課文,可謂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條式的文章有更強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1、題材的多樣性

從四年級下冊教科書選文的範圍來看,可以說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內容;就文章的題材來看,包括了自然、社會、人生的內容。選文的內容體現了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反映呼籲世界和平的《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等;有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漁夫的故事》等;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32篇課文,圍繞不同的主題組元,教材內容多角度輻射。另外選入8篇自讀課文,作爲閱讀材料的有益補充。

文科教學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滋養人的心靈。心靈是伴隨一個人成長髮展進步的,心靈的豐富與完善決定了人生的精彩與幸福。閱讀材料的多樣性與廣泛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內容的閱讀,給學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營養。學生通過閱讀,通過自己生活經驗的介入,可以獲得精神的力量。

2、體裁的多樣性

從本冊的選文來看,共選入了6首古詩詞,2篇中國古代寓言,1首現代詩……包括了古詩詞、現代詩、說明文、記敘文等多種體裁。語文學習的任務不只是理解和感悟,還需要通過閱讀、習作等學習方式最終實現學生自身的語言建構,也就是通過不斷的理解、感悟、積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只有閱讀大量的豐富的語言材料,從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中感受語言,纔有可能建構自己的語言,纔有可能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本冊的選文從無論從題材還是體裁,都爲學生提供實現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寬帶網、展示臺及綜合性學習等方面也促使學生課外去廣泛閱讀,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語言材料。

二、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

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放鬆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通過有目的學習,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冊教科書爲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了具體的學習情境,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主要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實現的。

1、學生與文本對話

學生閱讀課文,通過想象文中的描寫建立生活影像,通過關照文中人物的心靈來淨化自己的心靈。“我彷彿看見了‘雨後春筍’的畫面。”(《21、鄉下人家》)以學習夥伴的話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描寫的畫面,實現有意義的閱讀。“我知道結尾兩個自然段和前面三個自然段的聯繫是……。”(《13、夜鶯的歌聲》)通過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揣摩和推測,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小英雄當時的心情,達到和人物心靈溝通的境界。

2、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

作者寫文章是和讀者交流,學生邊讀書邊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爲什麼叫雙龍洞了。”(《3、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中三次提到‘萬年牢’,這中間有什麼聯繫呢?”(《6、萬年牢》)提示語引導着學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達成一致,通過文字讀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學生與學習夥伴對話

人教版教科書,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兩個學習夥伴:一個是小林,一個是小東。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個想象成自己,另一個就是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夥伴。學生通過閱讀這樣的對話,能夠進入學習情境,也能激發自己的想象,能通過學習夥伴的對話,碰撞出思維火花,從而點燃學習語文的熱情。

在“語文園地一”由這樣的對話:

小林:我發現作者用三個相同的句式描寫了灕江水‘靜、清、綠’的特點。

小東:用相同的句式描寫一個事物,在這組課文裏還有一些呢!……

小林:我覺得這樣寫……

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我的發現”體會編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發現,可以發現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

4、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有的感覺我有沒有呢?別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書的編者就是用這樣的閱讀提示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環境,給學生一個心靈的啓示,讓學生去問問自己。“爲什麼說這個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呢?”(《5、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體會到“富有”嗎?“我真想去看看這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21、鄉下人家》)真的到了那個地方,我能注意到這樣的風景嗎?我能感受到這種風景的獨特嗎?

教科書通過具體的語言,爲學生營造了學習環境。最終使學生達到和周圍人和自然萬物的對話,啓迪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

三、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着內在的規定性,往往決定着教師的執教方式,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通過幾篇文章的閱讀就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有其內在的規律,語文學習也有一個基本的步驟。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就是讓學生從內心觸摸到語文,在實際的語文學習中能習得方法,慢慢找到學習規律。

人教版教科書有着自己的教科書話語表述系統,這是不同於教師教學的話語系統,同時又指導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學生容易接受的是親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語言。人教版教科書在這一點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給學生更多關注,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表現在語文學科中,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人教版教科書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每個單元前都有“導語”,課與課之間有“鏈接語”,精讀課文中“泡泡語”,有的導入學習活動,有的指導學習活動,有的提出學習目標,有的提示學習方式,能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努力把對學習的指導隱含在文字背後,不是指手畫腳的說教,而是和風細雨的點撥。

“讓我們閱讀本組課文,留心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和同學交流從故事中獲得的啓示。”(第七組“導語”)提示了學習方式──閱讀和交流;提示了學習重點──注意外貌動作描寫;提示了學習目標──獲得啓示。“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七月的天山》“鏈接語”)從上一篇文章的閱讀引向本文的閱讀,提示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每一課後的練習文本更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我們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體會帶點的詞語,再寫下來。”“課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讓我們找出類似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這樣的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通過體會詞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受用詞用句的準確,領會表達方法,進而學習表達。

“根據我的經驗,平時多動筆對提高習作水平很有好處。”是“我的發現”中的內容,其中還有留心觀察,多讀課外書等……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發現更多的學習方式。教材編者把學習的重點導向對語言形式的揣摩,學生學習語文就不會只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

教科書通過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學生應該逐步建構起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

這個學習過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讀課文和相互交流爲基礎,欣賞語言對文章內容及表現形式進行評價,同時獲得審美體驗。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基礎上領悟表達。理解內容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會表達是語文學習的目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的產生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語文學習包含的兩條線,或者說一種學習的兩個方面,教科書都已經考慮到了。

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即使沒有教師的指導,也會慢慢學會學習。

篇十七: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對於農村國小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爲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爲,國小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注重平時積累,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爲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國小生的知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這篇課文後,舉行了一次“我思念的××”爲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不管是生離的,還是死別的)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踊躍發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轉眼間一年的中秋節又到了,半年前與媽媽分別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記得媽媽要去廣東的前一天夜晚,我總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覺我伴着,而且我還緊緊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將離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牀了,發現媽媽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門,我連頭也沒梳,散着發就在後面追,我邊追邊喊,媽媽也邊跑邊抹淚。到了夜晚,我覺得房子裏空蕩蕩的,怎麼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媽媽睡過的枕頭聞聞她留下的體味)這樣的描寫最感人,學生也能說真話、實話。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於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後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啓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於學生有所裨益。

篇十八: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創新是國小語文教學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創新教育觀念,認識到創新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掌握培養目標及相關標準的基礎上逐漸進行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能夠認識到在培養學生語文聽、說、讀、寫等基礎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把相關的語文教學和創新教育有機結合,樹立創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逐漸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國小語文創新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善於反思,逐漸發現現今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極其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觀念比較陳舊

我們可以看到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更加側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語文的教學中側重應試教育,逐漸地,在這樣教學模式下,國小語文教學走向一個死衚衕,即語文教學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沒有引導他們主動去思考、去分析,學生沒有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這樣的教育帶有很強的盲目性,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的模式之下逐漸走向語文學習的誤區,自身的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這樣的教學不是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提升。

(二)教學模式比較陳舊

傳統的國小語文教學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是因爲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陳舊,還由於他們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單一的講授,沒有引導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且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只是聽老師的講授,沒有相應的探討和深入,這樣的教學的效果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教學的效果顯著的提升。另外,在教學過程,教師也沒有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他們只是單純的記憶知識,這樣的學習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逐漸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提升,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三)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運用不當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等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並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策略之會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師要把握教學的規律,科學地安排和統籌,逐漸實現教學活動的優化和提升,在這樣的安排下,能實現創新教學的培養目標,使語文教學走向新的高度。但是,當前的國小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的選用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影響了創新教育的效果。

三、國小語文創新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國小語文創新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面對和解決,真正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和提升。

(一)國小語文創新教學必須把握明確的方向

在語文教學的探究和實踐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和條件,在創新教學中要抓住明確的方向,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要逐漸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把核心價值的教育觀念融入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樹立很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逐漸增強他們相應的審美的情趣,並善於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美、書寫美,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共同解決問題,逐漸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真正的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二)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要有創新意識,要敢於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着主導的作用,作爲國小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具體到創新教學中,我們應當在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逐漸優化教學的模式,改變單一的授課方式,並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教學,進而推動力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在老師的創新理念的引導下,會逐步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素養,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發展。

(三)教師要吃透教材,研究學生,勇於打破常規教法套路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順利高效地開展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當充分研究教材,要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吃透教材和研究學生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創新教育,引導學生去發現教材中的新穎之處、趣味之處、疑問之處等,這樣做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他們去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也能進一步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效果。

篇十九: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組織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

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學生對於字詞的記憶和運用,教師可舉辦語文知識運用比賽,比如針對一二年級,將易錯字、形近字精心編排成組詞語的形式,考察學生在字詞基礎方面的運用能力;針對中高年級,以讀寫結合點爲主要內容,考察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得知低年級學生的組詞掌握較好,錯誤較少;而中高年級的大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題目要求,小部分學生能寫出真實情感,立意新穎,結構完整,這說明大多數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思維能力、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已達到了相當的程度。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二、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在講到《但願人長久》這篇課文時,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我重點引導學生探究作者表達感情的詞句,使學生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感受到了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當講到“手足情深,形影不離”時,文中用“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接着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爲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學以致用,我又接着提問:“你有沒有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朋友呢?”學生立刻沸騰起來了。“我和張靜整天形影不離,我們一塊上學,一塊放學,一塊寫作業,一塊玩。”“我和明明手足情深,我有什麼困難他總是第一個幫助我。”“我和姍姍是手足情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做過的事可多了。”……連班裏最調皮的學生也忍不住發話了:“老師,我以後一定也要爲自己找個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下課後,我發現學生之間的感情有了微妙的變化: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就連站路隊的時候也有了變化,大家的小手緊緊地拉在一起。看到這些,我從心裏樂開了花。

三、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師在認真批閱、精選材料的基礎上,要對學生習作的閃光點予以充分的肯定,也要有針對性地指出寫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教給學生如何進一步提升作文寫作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每個學生的靈魂裏都有一個熟悉得可以下筆千言的世界,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去發現自己這個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從實踐的層面嘗試去幫助學生髮掘他們“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自我思想情感的表達,怎樣讓自己的表達更精彩、更吸引讀者。語言是載體和工具,只有讓文章的語言靚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作爲學生作文的把脈人、處方人,教師在作文講評中要把握好講評的重點,解決寫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討論,大家會深刻地地認識到:寫作,並不僅僅是爲了語文考試,更是爲了實現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只有養成內視的習慣,纔會發現生活的真,纔會關注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寫作時才能真正地抵達心靈。

四、考試做題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在平時的作業或者考試中,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學以致用。例如有一道國小語文題目直接就是一份詳盡的“感冒靈說明書”,其作用與用途、用法與用量、注意事項、儲藏、有效期等一一被列在試卷上,題目下方有四小問:第一題,“遵醫囑”是什麼意思;第二題,在此說明書中的“服用”和“食用”都有“吃”的意思,但是兩者一般分別用於什麼情境;第三題是慎用和禁用是否能互換,並闡明理由;第四題則根據說明書設置了具體情境,自己判斷對錯。這種題不像一些單純的詞意解析題乾巴巴的,而是比較有趣,很多知識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也能用到,特別吸引學生。現代社會需求的是實踐型學生,要求學生對知識能夠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實踐題主要體現的是落實課標中關於“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要求,將學生的閱讀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檢測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雖然難度一般,但都是考察的詞語解釋、閱讀能力等語文基本知識,只是考法有一些改變。考題以生活化、靈活的方式出現,避免了讓學生機械抄寫、死記硬背。針對這種類型的題,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需根據所提供的材料、線索分析、解釋信息等對題目作出判斷,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篇二十: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創設故事情境

國小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相對較少,不僅注意力難以保持長時間集中,而且自我約束能力差。此外,國小生天性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都比較喜歡故事,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就要重視國小生的這些生理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具體需求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爲學生創設故事情境,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主動積極的情緒中有更爲深刻的情感體驗。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國小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新授課內容在導入環節插入相關的故事,通過故事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順利導入新課。正如俗語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國小語文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故事導入情境的創設來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和探究慾望,這樣纔有利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在教學《紙船和風箏》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國小生喜歡故事的特點,在導入環節給學生創設故事情境:“有位學生中了許多花在自己家門口。每天,他都會給這些在澆水、施肥,漸漸地,這些花長大了,還開出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可是,有一天,下雨了,這位同學趕緊找來雨傘幫花兒遮雨,花兒得以茁長成長。每當這位同學有煩惱的時候,這些花兒就用盛開的笑臉來安慰他。看到花兒燦爛的笑臉,他也就開心起來了。”當學生聚精會神聽故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隨即將學生帶入新課,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融入到新課的講授中。可見,教師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刺激,成功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創設表演情境

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或創造交流和互動的機會,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來組織、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並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羣體中自主探索、鍛鍊能力、獲得知識。而表演這種活動正是國小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教師要注重恰當的表演情境的創設,以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進來。國小語文課文內容大多都富有童趣,其中有很多都很適合創設表演情境,國小語文教師要結合具體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爲學生創設適合的表演情境,讓學生能聯繫生活經驗展開想象,並且通過親身表演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活靈活現地再現故事人物,這樣,扮演角色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眼前就成了演員,其他學生就成爲了觀衆,全體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會很自然地進入到教材描寫的情境之中。在這種情境中,扮演角色的學生會感覺自己成爲了課文中的人物,會將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自己的真情實感展現出來,使其他學生深受感染。此時,學生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成了真正的主角。由傳統的“被動角色”轉變爲“主動角色”,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內心體驗。例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後,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要求學生選擇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進行角色扮演,並且將此人物的說話語氣想象出來,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演:機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其他士兵。國小生本來就很喜歡錶演,於是爲了將角色扮演好,就一定會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閱讀,進而對人物心理和說話的語氣及其神態等進行揣摩,這在無形中也會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可見,故事情境的有效創設不僅可以使全體學生從喜聞樂見中更直接地瞭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才能。

三、創設生活情境

新的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所以,如何構建生活化的課堂,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自由徜徉,這是國小語文教師應當注重的問題。爲此,我們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來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以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學習和生活。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之後給創設一個“產品發佈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閱讀內容選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玻璃,並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該玻璃廠的廠長,將如何對你的玻璃產品進行宣傳和推銷,也可以讓一些學生來充當記者或者客戶,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說出來,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玻璃的特點、作用進行發問,並且要適當地進行講解並展望發展前景。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使學生學得其樂融融,而且有效避免了說明文的枯燥無味,還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通過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來實現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力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全面發展,真正提高語文能力。

篇二十一: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感受情境,感悟詞義,培養情趣

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善於利用課本這一藍本,讓學生深切地感悟其豐富的內容、優美的語言。只有這樣,方能喚起學生曾經有過的生活情境,方能誘發學生對其真切地體驗,方能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真切地感受那些令人難忘的情境。所以,教學一篇意境優美的文章,最首要的問題就是解決如何把學生帶入作者所描繪的那種意境當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拉近學生的心跟文章與作者的距離,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興味盎然地探索與研究。比如,在《識字1》的教學中,我就利用下面這段煽情的文字:“哎呀,這些美麗的詞語也藏起來了,它們藏在了柔柔的春風中,藏在了柳樹的綠葉中,藏在了鳥兒的歌聲中,藏在了花兒紅紅的笑臉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能不能讀讀書,看看圖,找一找這些美麗的詞語都藏在了哪兒呢?”這樣,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識字與美麗的大自然結合起來,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有聲有色的春天的景色裏,然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感受課文中一串串的詞語所描繪的意境,在使學生醉意般地享受美的薰陶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語感,使他們積累語言。在接下來的找詞、讀詞、讀詞串的活動中,我採用了“音配畫”的教學方式,爲學生營造氛圍。於是,在理解“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兩個詞語時,我看到的是五顏六色的花兒“開放”在學生的口裏,聽到的是各種各樣的鳥兒的鳴啾“飛出”學生的口中。在這樣的教學氛圍裏,學生將已有的生活經驗紛紛展示出來,與教材中那些抽象的詞語相融合。隨着音樂的響起,我再一次爲學生深情地範讀詞串,將學生帶到生動的想象情境中,讓學生陶醉在語言的音樂美與韻律感中。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詞義的感悟爲核心,並將字音、體驗、情境、語言等融爲一體,讓學生全方位地、立體式地感悟教材中原本抽象的語言。

二、配樂朗讀,感悟情感,啓發思維

常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去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之處、讓其進入意境的做法之一就是憑藉朗讀,以增強其情感體驗。在次過程中中,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教師在朗讀中,如果再配點音樂,就更能增強其感染力。因爲音樂藝術感染力極強,其動人心絃的節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更容易爲學生所接受。盧梭說:“音樂包含了比詞語大一百倍的力量。”因此,我們還可以用音樂來啓發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去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將作者、教師、學生三者的心聲匯成美妙的交響樂,以提高教學的效率。比如,我在朗讀《草原》一文時,就播放《美麗的草原》,讓整個教室盪漾着舒緩而悠揚的旋律,讓學生宛若置身於一碧千里的茫茫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朵朵白雲、白白的羊羣、馬背上的牧民、悠揚的馬頭琴、飄香的馬**酒……這樣,學生能更快進入課文情境,能深入體會文章的內涵。又如,在教學《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時,我播放了韓紅的《天路》。學生很自然地就被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帶進了天寒地凍的茫茫高原地區。從學生聆聽的凝神中,我看出學生被建設者的那種無私奉獻、樂觀向上的精神所感染。再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我播放了淡淡的哀樂,然後再帶着沉痛的心情抒懷:敬愛的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在生前爲黨、爲人民勤勤懇懇地工作,爲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受到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衷心愛戴。1978年1月8日,周總理不幸與世長辭,全國人民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周總理的遺體送革命的八寶山火化那天,首都的百萬羣衆以無限熱愛和無比懷念的心情,佇立在長安街上,迎送周總理的靈車,久久不願離去。作者當時就把這莊嚴、肅穆、催人淚下的一幕幕情景寫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低沉迴旋的哀樂、這飽含情感的講述頃刻就將學生帶入沉痛的哀悼氛圍中,而此時,學生對周總理的的敬佩之情與懷念之意也溢於言表。以上教學案例足以說明,悠揚的音樂可以讓人舒暢,激昂的音樂可以催人奮進,悽愴的音樂可以令人酸楚……在語文教學中,配樂朗讀、配樂講述可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啓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昇華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情感體驗,情感參與,情理相融

只有教師本身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才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正如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和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法國18世紀偉大的啓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也說過:“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如此足見,教師的那種豐富、純潔、高尚的情感,無疑可以影響學生的思想。所以,教師在國小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始終把握自己的情感,並按照心理學中的情感轉移原理,根據入情――動情――析情――移情的情感發生過程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感染力極強,其爲學生展現的情感世界也豐富多彩。在學習課文時,學生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是作者的內心情感,是作者的個人見解,是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調動學生情感參與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率。比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只有教師親身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壯美河山的讚美,才能把作者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遞給學生。教學《平分生命》一文時,只有教師自身被兄妹倆的真情感動,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其親情的偉大。此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臉面是心靈的鏡子,舉止是心靈的表現。這話細細品來還是頗有一番道理的,它生動地說明了,師生的面部表情、動作是一種動態的無聲的語彙,它蘊含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師生心理交流的十分重要的“外顯點”。課堂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教育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運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進而與作者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真正達到心動、情動,真正喜歡上語文。

篇二十二: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有關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教學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教師、教材、學生。其中教材是主體,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能力的載體,是施教之本。它包括教科書即課本、參考書、習題集等,是教與學的具體內容和媒體。一套好的教材不僅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能對教師的教學起到導向作用,對學生的學起到增智的作用。

1、學生語數人均分差距

看語文教材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素質檢測結果普遍存在着語文人均分遠遠低於數學人均人的現象,而且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差距是越來越大,這種現象讓人難以理解。漢語是孩子們的母語,他們從呀呀學語時就開始學習,可以說生活就是他們學習語文的課堂,也是他們運用語文的場所。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語文,每時每刻又都在用語文,爲何出現這種怪現象,細加分析,也許此現象與我們的語文教材編寫特點有關。

國小生對學的知識易遺忘,如果不加複習,是不可能永久、完全地保持在記憶中,克服遺忘的最好辦法是加強鞏固。教學的鞏固性原則要求“引導學生及時回憶、複習和應用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努力同遺忘作鬥爭”。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知識鞏固,使學生通過多練,達到知識的鞏固,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試將語數教材加以比較,則不難發現:語文教材不像數學教材,它缺少一定的鞏固練習。數學課本基本由例題和習題兩部分組成,練習遠遠多於例題。每道例題的後面都配有相應的同類問題的練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完每一道例題都要自己獨立去做十來道的類似練習。而語文課本中的精讀課文只相當於數學課本中的例題,每個單元只有一篇略讀課文。學生要學兩三篇課文,纔有機會半獨立練習閱讀和課文不一定相似的略讀課文。如蘇教版國小語文課本十二冊中的的第二單元,前三篇精讀課文都是有關寫景的文章,而這個單元的略讀課文卻是一篇與前三篇內容關係不大的小說《別餓壞了那匹馬》。這裏,教材重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卻沒有因勢利導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爲廣闊的練習空間,讓學生進一步領略祖國壯麗山河的機會。加之《語文補充閱讀》課本的發行量小,很多學生讀不到。況且即便有,也沒有引起老師的重視和學生的興趣。這就使得我們的語文教材成了本只有例題,沒有練習的教材,這不完全符合教學的鞏固性原則才造成的語數人均分的差距。教材的編寫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否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則與教者的教密不可分。綜上所述,我深感構建“相關閱讀”體系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2、相關閱讀的概念及意義

2.1 相關閱讀的概念

所謂“相關閱讀”,指的是引導學生閱讀與所學精度課文相關聯的文章,是略讀的一種類型。這裏的“相關”包括文體、內容、作者等方面,指的是選讀的文章和所學精讀課文或是文體相同,或是內容相近,或是作爲同一人,或雖是同一內容但所表達的觀念相反,供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分析比較,以達到加深對精讀課文的理解的目的,起到舉一反三的功效。國小語文課本中每單元都安排了一篇略讀課文,蘇教版的《語文補充閱讀》,人教版的自讀課本所選編的文章多屬於相關閱讀教材。

2.2相關閱讀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國小1—2年級不少於5萬字;3—4年級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不少於100萬字。這充分說明,課外閱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採用“相關閱讀”的方法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閱讀總量比規定增加了20%左右,有效地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在《葉聖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二輯《閱讀教學》中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纔是應用。”這句話準確地說明了精讀教學和略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關係,強調了略讀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我們,課本中的精讀課文只是學生學習的例子和出發點。也就是說,我們指導學生學習了精讀課文,只完成了語文教學工作任務的一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各類略讀文章和書籍,讓學生學以致用,這纔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的“另一半”。“相關閱讀”是引導學生進行“應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因其選讀的文章與學生所學精讀課文密切相關,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可以靈活地指導學生運用在學習精讀課文過程中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在一定時間內,獨立閱讀、理解、分析文章,也是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相關閱讀”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增加閱讀量;既能通過實踐應用來鞏固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和技能,又能使學生從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既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由於語文課本受教時和厚度的限制,所選編的略讀課文十分有限,加之目前《語文補充閱讀》和自讀課本的發行量較小,很多學生都讀不到,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相關閱讀教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向學生提供或推薦更多的有價值的相關讀物。

3、具體實踐——相關閱讀教學舉隅

從所學精讀文章的內(人物、內容等)和外(作者、背景等)兩部分看,相關閱讀的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人物相關

“人物相關”指向學生推薦的讀物與精讀課文中所寫的'人物有關,使精讀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對學生更具感染力,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做人”。如學生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通過讀課文知道了詹天佑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者囂張氣焰,此時學生對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世界名人故事系列叢書中的《詹天佑》一書讓他們閱讀,要求他們重點閱讀詹天佑的成長曆程,這時他們進一步瞭解了詹天佑。相信通過這一相關閱讀,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對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3.2內容相關

低年級的孩子其實也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選擇一些與精讀課文內容相近但觀點不一的相關閱讀素材,讓學生閱讀、對比、討論、辨別,往往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的創新思維能力。一次在聽課時,上課老師在學生學了《狐假虎威》一文後,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對狐狸進行評價,大部分同學都說狐狸很狡猾,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卻說狐狸很聰明,兩方在課堂上相持不下,爭得面紅耳赤。說狐狸狡猾的同學的理由是:課文用“狡猾的狐狸是藉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這句話來總結全文的,還有《狐狸和烏鴉》一文裏的狐狸也是狡猾的。而認爲狐狸聰明的那部分同學卻講不出理由來。這時那位教師趁機將《動物趣談》一書中的《功大於過的狐狸》一文發給學生閱讀。雙方爲了說服對方都迫不及待地有目的性地閱讀了這篇文章。他們不僅瞭解了狐狸分很多種類,有哪些生活習性,還知道了狐狸原來是有智能的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再讓他們評價狐狸時,本來把握十足地認爲狐狸狡猾的同學不好意思地說:“狐狸是聰明的。”更讓我們出乎意料的是,一個小朋友竟然說:“老師,狐狸太冤枉了,課文中的狐狸明明是自衛,應把課文中的“狡猾”改爲“聰明”纔對。”想不到,這篇小小的相關讀物,竟然引發了孩子們如此有創意的見解。那節公開課一次又一次贏得了聽者的掌聲。 3.3文體相關

根據教學的鞏固性原則。運用與精讀課文文體相同的文章進行相關閱讀,可以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同類文章的技巧。在教學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七冊的《說勤奮》一文時,學生因不適應議論文的寫法,一時領會不了作者的主要觀點。而閱讀議論文的訓練重點就是讓學生領悟文章的主要觀點,爲達到這個教學目的,教者可讓學生帶着“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個問題反覆閱讀課文,然後再讓他們找出中心句。當學生在指導下說出:“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後,這時不妨讓學生回憶並總結一下領悟文章的中心的閱讀方法。因這種文體國小生接觸少,爲防止學生遺忘,鞏固這種閱讀方法,可另外選擇兩篇說理性文章讓學生進行練習,由於掌握了閱讀議論文的方法,學生就能用很短的時間完成閱讀任務。這樣,既訓練了學生對議論文中作者觀點的把握能力,又提高了他們閱讀速度。

3.4作者相關

當學生學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時,他們常常會對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與作者相關的閱讀指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完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我對學生說:“安徒生被人們譽爲“世界童話之王”,他寫的童話可多了,是不是都像本文一樣運用了想象手法呢?是不是都是反映窮苦孩子的生活呢?大家多看幾篇他的童話就知道了。”聽了這話,同學們情緒高漲,一下課就去圖書室借書,沒借到的就利用中午時間去書店看書或買書。第二天上課時,我讓學生討論交流看書收穫,學生一下子就說了安徒生寫的十幾篇童話:《誰最幸福》、《紅鞋》、《玫瑰花精》、《墨水筆和墨水瓶》……有的甚至是我聞所未聞的。通過討論還得出了“安徒生寫童話擅長用想象的手法,但所寫內容豐富多彩,並不都是寫窮苦孩子的生活的。”這樣,適時將相關閱讀的觸角延伸到課外,到社會,讓學生自主尋覓知識的寶藏,才能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3.5背景相關

詩與詞是古人擅長運用的兩種文學體裁,自《詩經》、唐五代詞以來,詩詞經常被人們用來感慨時政、抒發情感。要理解他們有一定難度,而寫作背景則是學生領悟詩人詞人情感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擅長用詞抒發情感,在教學他的《菩薩蠻——大柏地》這首詞時,好多學生對詞中說的:“當年鏊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提出質疑:“牆上被機槍掃射得千瘡百孔,怎麼能說更好看呢?”爲能既解決這一教學難點,又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變爲主動探究,教者不妨把參考書上介紹的毛主席領導紅軍在大柏地進行一場激烈的戰鬥並大獲全勝的資料打印給學生,讓他們帶着疑問自己閱讀。這樣學生就會領悟到:“毛主席是因爲打了勝仗,心情好,所以他眼裏的彈洞當然是美的了。因爲毛主席是爲了窮苦人民而戰鬥的,所以這是場正義的戰鬥,留下的彈洞不是一種美嗎?”總之,在教學詩詞等有一定閱讀難度的文章時,運用背景相關的閱讀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既能通過閱讀背景知識瞭解歷史知識,又能運用歷史知識解決課內外難題。 當然,“相關閱讀”的指導方法不僅限於上述五種,還包括時間相關、寫作相關、段落相關等。比如,在閱讀精讀課文時,也可以根據需要,運用“段落相關”的方法將文章中的某一精彩段落選擇爲相關閱讀素材,使精彩段落的閱讀指導更加“精彩”。另外,在運用每一種方法時,都可以從相同、相近、相反三個層面去考慮合適的“相關閱讀”教材或素材,使“相關閱讀”的指導更富有趣味性。 總之,“相關閱讀”要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宗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爲目的,以適合學生特點爲原則,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爲根本出發點,適時運用“相關閱讀”,會令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篇二十三: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範例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和寫字能力的培養,是第一學段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第一學段的寫字要求,突出一個“好”字。要求學生一出手就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同時要求寫字姿勢“正確”。怎樣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的寫字部分的編排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數量少:全冊漢字要求認的是400個,而要求寫的字僅100個。學生每課的習字量只有3-4個漢字,且都是按字形規律編排的筆畫簡單的獨體字。教材科學的編排爲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下面就談幾點關於寫字教學方面的體會:

一、觀察聯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寫字教學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弄清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導觀察時,如果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加以聯想,活化漢字字形,漢字字形就會深深紮根於學生的心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漢字由抽象的筆畫組成。如何讓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字形產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寫字感興趣呢?除了故事、兒歌以外,比喻是個好方法。“撇”像掃把,“捺”像劍。“點”像小雨點。“橫”像小扁擔……比如“傘”,同學們看像什麼呢?有的說像大蘑菇,有的說像大樹……想象生動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電腦畫面的顯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而且讓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字形頓生興趣,產生了寫字的慾望。

例如:教學“人”,“人”字很簡單,一撇一捺,寫起來卻十分不易。由於不知道運筆方法,學生寫出來的“人”字,就像兩根支撐起來的小棍子。我引導學生觀察電腦畫面上的筆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看看這“撇”像什麼,“捺”像什麼,有了生動的視覺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這個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經不再抽象了,而變得生動可感起來。比喻,充分激起學生寫字的熱情,學生按捺不住,自己嘗試着寫了起來。

二、比較觀察,示範演示,體會書寫美

國小生寫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於,相對某一個人來說,其觀察審美能力比較強,但實際動手書寫的能力還不夠,還沒有很好地把觀察審美能力轉化爲書寫審美能力。那麼,在寫字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呢?

一年級起步階段,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儘量要求。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教師都要筆筆指導到位。教師的範寫很重要。示範是寫字教學的先導。在指導學生整體認知之後,教師要在黑板上畫好的田字格中示範,向學生展示寫字的全過程。教師要邊演示邊講述:這個字是什麼結構,第一筆在田字格的哪個部位落筆,每一筆畫的名稱、運筆方法以及筆順等,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僅僅範寫還遠遠不夠,由於受到觀察能力的限制,學生的臨摹並不能一步到位。此時,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二十四: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例文

在教育實踐中,往往有不少學生在不同教師面前,表現出異常甚至反常的現象,他們與有的教師心心相印,無話不談,能主動學好這些教師所教的學科;有的卻在別的老師面前變得冷淡、被動、甚至反抗。

這是師生情感的共同體驗——愛的效應!情感是人對客觀事情所持的態度和體驗,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在接觸客觀現實時,對現實中的現象總是持有各種各樣的態度,產生不同的內心體驗。當客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時,就會產生滿意、愉快、熱愛、歡樂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否則當客觀事物不能滿足人的需要的時候,就會產生憂傷、痛苦、厭惡、憤怒等消極的情感體驗。他是伴隨各人的立場、觀點、經歷爲轉移的。那麼,怎樣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師生有更多的感情交融呢?

一、創設情感教育的外部環境。

首先,學會愛家長。這裏不僅要愛孩子,更要學會去愛家長。愛的效應是互相的,只有你愛他們,他們纔會愛你。這裏說說我剛接到這個新一年級吧,憑心而論和以前我接觸的家長差異很大,從報名的第一天,我看到的沒有熱情,只有懷疑的眼神。這時,我們不能抱怨家長的素質,文化,我們只有自己來拉攏和家長的關係。在我觀察幾天後,基本洞悉了家長的想法,他們就是想自己的子女好好成長,希望老師好好教育。那麼我怎樣才能得到家長的應有支持呢?開家長會時,我給每個家長髮了份:告家長書。裏面內容很多,從請家長信任老師到孩子剛上學應準備什麼。(當然這裏面少不了宣傳我們學校、老師大部分內容)說白了,這張紙也算是我對家長的承諾書:請他們放心,孩子在我手中,我一定盡力帶好!漸漸的,我發現很多家長微笑出來了,慢慢接近我了!第一次家長會我覺得目的達到了:讓家長知道,從今天開始,我們算是一個集體了,一個大家庭了。我們一定要共同努力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接下來,我發了家電聯繫單,這樣便於以後更好的溝通。第二天,我收到有家長給我填的內容,把他們家中的電器全寫上了,冰箱、電視……當時我真的哭笑不得,但是我清楚,這千萬別當笑料來看,稍微處理不好,會給自己以後工作帶來麻煩的。第二天我找來了這位家長,他坦誠地告訴我,平時特愛打麻將,昨天是孩子的奶奶來開的會,拿回單子要他填,他想都沒想就填了,然後呼呼大睡。我並沒因他填錯了而恥笑他,於是我笑着重新拿了一份讓他填,並說:“這次可要看清楚,別再把你家寶貝家電填上了,我羨慕你們精力充沛,年輕好呀,趁年輕可以幹很多大事情……”看他填完了,我收住了話,趁機表揚了他的字寫得漂亮!他臉紅了說:“我的老師也這樣表揚過我的,老師您真好,夠細心的,我上午看了你寫的那封信太感動了,我的孩子遇見你是他的福氣。我剛下崗沒找到合適工作,現在正打算開一家雕刻店,我想我會幹好的……”

後來在班上我不僅表揚這個家長有志向,還羨慕孩子有一個好父親。孩子當然高興,回家表揚自己的父親,家長的小店現在生意紅火。慢慢地,我知道我的付出沒有白費,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得家長滿意,但是很多家長開始接納我了。去年,我感冒在家休息,王老師無意告訴給了孩子,結果很多孩子和家長捧着鮮花來看我,當時家中真的成了花的海洋。我真正感覺到:我是最幸福的人……頓時我覺得:窩時沒有理由不教好這些孩子的。

不難發現,就是這些實在而又珍貴的資料,教師樸實而真誠的話語,能架起學校與家庭的橋樑,溝通教師與家長的情感,教師和家長教育達成了一致性,這樣就爲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創設了很好的外部條件!

二、實施情感教育的內部手法

1、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以愛的方式加強師生情感培養。

課上,爲了給山山一次鍛鍊的機會,在學習《掌聲》這一課時,我叫他站起來讀一段話,可他剛讀第一字,就錯了,他顯得很惶恐。我笑了笑,說:“沒關係,再來!”於是他深吸了一口氣,又開始讀。可剛讀第一個字,又錯了。同學們不禁鬨堂大笑,有些人還尖叫起來。山山有些驚惶失措,不好意思地望了望我。我微微一笑,輕聲對大家說:“山山現在需要的不是喝彩聲,而是掌聲。”同學們先是一愣,繼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怎麼樣?再來一次?”他緘默不語,我走過去拍拍他的肩點點頭,他感激地看了看我,又望了望大家,在似乎鎮定了下來之後,又開始讀起來。這一次算是比較準確、流利地將課文讀完了。“讀得怎麼樣?”“好多了!”

“應該謝謝你們的掌聲啊!”

同學們都會心地笑起來。這樣,我就把課文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色彩引入了孩子心中,爲孩子創設了良好的情感色彩,感染了學生。從此以後,山山上課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了,也喜歡學習語文了,成績也好了起來。

2、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力求情感互動。

愛有時候是一種觸動。這種觸動是心靈深處的一種震顫,它讓學生在思維碰撞、情感互動中享受真正的人文關懷,獲得真正的心靈關照,實現真正的生命滿足。班主任要珍惜與學生在一起時光,和他們相處時,一定要學會蹲下身子去和他們說話,以他們的標準去衡量所做的事情。特別是面對後進生更要給“優厚”的條件,充分使他們對現實產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只要他們一有“閃光點”我們都要創設條件給予表揚,樹立並關心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比如:在班上有體育非常好但是成績平平,我們就要不失時機的表揚,並含蓄地在學習方面給他提要求,這樣孩子也樂於接受並逐步提高。有人說,“高興的記憶永不忘”是有道理的。在愉快的情緒下,人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那麼教學必然產生最佳效果。

我班有幾個學生,成績不錯,就是太好動,太調皮。每天都會“逗”哭幾個孩子,其實他們自己也爲自己有這樣的毛病而心煩。我沒有過重地批評他們,而是笑着對他們說:“老師小時候也像你們一樣,很調皮,經常惹同學生氣。”學生一聽來勁了,原來老師也會和我們一樣“不聽話”,趕緊七嘴八舌地問:“那你有沒有挨老師批評呢?”“你是怎麼辦的呢?”

我說:“怎麼沒挨批?還掉過“金豆豆”呢!不過我後來想了一個辦法:用白紙訂了一本《錯誤大全》,每次把犯同樣的錯誤寫在上面,並附上堅決以後別重犯,每天看看,每週完後自己小結一下,慢慢地,我的這個毛病全改了。這方法包治百病,不信試試!”他們聽了如獲至寶,也依葫蘆畫瓢。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既簡單又有效。現在他們真的不再天天犯同樣的錯了。心理學中有個“犯錯誤效應”,即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最欣賞的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人,而是那些能幹但不經意間會犯點小錯誤的人。當然,教師也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要接近學生,告訴他們“我也有過”,更要高於學生,告訴學生“我是怎樣走過來的'”,因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巧妙地引向真、善、美的殿堂。

3.上課前調動孩子情感驛站。

上課的效果如何和孩子的情感有很大關係,如果上課孩子心情愉悅,這樣輕鬆的就能掌握課堂知識。所以我針對這種情況,特意爲孩子設計了心情驛站。我讓孩子做了兩張卡片,一張黃的,一張紅的。紅的代表心情愉悅,黃的代表心情煩悶,或者身體不舒服(這樣老師就能特別關照“黃卡”孩子上課的狀態)。在每天上課之前先亮出自己的卡片,老師先環視一圈,如果發現黃色比紅色多的話,老師就先調動孩子積極性,講小故事或者小遊戲進入課堂。我認爲如果在課堂上孩子沒進入狀態,聽課也是白聽,浪費時間也苦了孩子。所以老師關注孩子的情感狀態是課堂效率的關鍵。

其實這種情感教育的形成是有助於師生間的心靈溝通。在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一旦與學生形成心理情感的共鳴,就能建立相互信任,最大限度地啓迪學生的智慧,激勵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按老師的期望去學習、生活和做人,從而把教和學推向高潮。你愛孩子還要理解孩子,接受孩子對你時常流露出的情感。讓孩子覺得我們時刻都在乎他們。很多時候往往因爲你的行動,才使孩子有了希望,每位老師身上都蘊涵着改變孩子命運的神奇力量。

因此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走進孩子的心靈,把自己當作他們的朋友,去感受孩子所感受的一切,在心與心的交融中找到情感共鳴點並巧妙加以撥動,如陶行知所說:“要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讓我們都爲這一目標而努力!。

篇二十五: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最新

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我們看看下面的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吧!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 要: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國小語文;學習興趣;課堂教學

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刻也不能偏離教學目的。只有緊緊圍繞教學目的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具體做法是:

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學會唱兒歌

可以利用一些兒童歌曲和律動來調節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玩中學,效果會很好。在教學《小小的船》時,筆者沒有佈置學生背誦,而是把歌曲《小小的船》教給了學生,邊學歌曲邊做運動,學生們在快樂的音樂享受中很自然地記住了課文。學習《雪孩子》一課,筆者唱《雪花》,學習《借生日》一課,我們一起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孩子們邊唱邊表演,興趣很高,學生非常投入地學習,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二、通過講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趣味性,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一切教學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學生對所學的東西的愛好和興趣。教師要學會講故事。紀連海老師就是用故事來吸引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再現作者的感情。教師只有自己首先進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爲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感染人,給人以入迷之感。教師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變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樣,加上節奏使故事具有可聽性,語言親切,又有變化。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把角色的對白進行擴充,適當重複,適當提問,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喜歡老師的,自然也喜歡我們的語文課堂了。講故事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講故事爲契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要比說一些大道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講故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要把畫畫,舞蹈,表演引入課堂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繪畫把內容再現出來。畫精彩的景物,低年級的孩子喜歡豔麗的色彩,喜歡每天拿着筆,描描畫畫。教師就應該抓住學生喜畫樂畫的特點,把繪畫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激活學生的興奮點,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踊躍,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富有表現力的對話用表演的形式,動作描寫用肢體模擬。課堂經常煥發着生機與活力。

四、通過玩遊戲調動學生的興趣

將枯燥的課本知識與生動的遊戲相結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在教學中,把遊戲作爲一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親自參加,親自體驗,寓教於樂,寓學於玩。在許多情況下,學生並不是爲了認識一個事物而去主動觀察,而是由於情緒的`激動,興趣的導引不由自主地去觀察,使學生入情入境入理。繞口令遊戲,造句接力遊戲,指令遊戲,傳話遊戲,猜字遊戲,聽音辨音遊戲,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能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害羞的心理,從而勤思考,大膽說。這種活動化的教學讓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和感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從做中學,從玩中學,既增強了教學情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小遊戲在大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五、推薦有關讀物,開拓學生的眼界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推薦有關的讀物,或及時介紹報章雜誌上的好文章,注意開拓他們的眼界,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教學而言,精讀是準備,博覽是應用,如果通過語文教學,培養了學生閱讀的嗜好,那就等於幫助學生找到了一個源遠流長的尋求知識的泉眼。學生一旦養成了這種嗜好,找到了這個泉眼,就會廣泛覓取,學而不倦,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

六、通過語言調動學生興趣

教學時通過語言進行的,教師的語言是撥動學生心絃,及其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手段。有時一個貼切的比喻會像童話中的魔棒一樣,使學生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因此作爲一個教師講話一定要有趣味。規範簡練,準確鮮明生動,具有較強的形象性。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教之以情,教之以情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凡是對自己思想有所觸動的事情,最容易記住。自己的思想無所動,就不容易記住,就會像過眼雲煙,飄過去了,不能留下痕跡,學生聽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七、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懸念,調動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有意識的給學生創設懸念,設置的問題應從生動有趣的具體問題入手,使學生容易產生思考和研究的興趣,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和推理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出問題後,暫時不解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疑問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產生一種神祕感,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感悟。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篇二十六: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國小語文教學人性化的現實意義

強調當前國小階段語文教育的人性化,既是適應學生身心特點和學習能力的需求,也是爲社會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要求。在社會就業形勢加大和用人單位對人才個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學校教育作爲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對最終培養出來的人才起着重要的決定作用。反觀當前我國的國小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思想觀念上的,有的是教學行爲上的,歸結爲一點,就是忽略了對學生人生價值的塑造與提升,沒有將他們內在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出於對國小負責的教育態度,筆者認爲,人性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當前國小語文教學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同時也能維護學生的自尊,改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加強學校和家庭在孩子學習方面的交流活動,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一個更加友好、和諧的環境。更爲重要的是,人性化的教學方式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認知,從內在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能夠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起到知識教育所不具有的作用,是單純的知識傳授的一種補充形式。

二、國小語文教學人性化的實現過程

國小語文教學人性化目標的實現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一個目標,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促進國小語文教學人性化的過程中,需要語文科任課教師能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內在情感方面推動學生的學習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過程要求教育人性化

國小語文教學活動由教師、課本、學生三個要素組成,這三個要素互相影響,構成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師通過課本,理性地給學生傳播文化知識,講析人生哲理,豐富學生的認知,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吸收身心健康成長的必需營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學會知識又爲教師的迅速成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形成,又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在這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起到相互促進、互爲支撐的目的,這就要求人性化的教學理念始終貫穿其中。

(二)教育目標要求教育人性化

陶行知說過:“‘爲學而學’不如爲教而學之親切。爲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生明白自己講解的內容,多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來考慮語文課程的講解內容及授課方式,這直接關係着語文課程教學人性化目標能否實現及實現的程度。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已經走過了十七年之久,在目前我所帶的六年級班級中,有一名叫李力的學生引起了我的關注,他今年10歲,平時寡言寡語,不願意與其他人接觸,也沒有什麼興趣愛好,對學習的認識不明確,行爲不積極,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瞭解他的家庭情況,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從其他同事那裏得知他是一名孤兒,爲了幫助這個孩子走出過去經歷的陰影,樹立新的學習目標和生活目標,我決定不僅要做一位稱職的語文老師,還要當好他的監護人,給他的生活帶來更好的快樂,讓他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成爲一位成功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後來,我不僅及時幫助這位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也會幫助他打理生活。每週末都把他帶到我家裏給他換洗衣服,定期帶他去理髮和買衣服,在我的關心和照顧下,他的情緒和態度明顯好轉,不僅在學習上的表現越來越出色,跟同學和其他人的相處也愈來愈融洽。他馬上要國小畢業了,我對他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在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還會一如既往的幫助他、啓迪他,以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監督他、照顧他、愛護他。

(三)學生的客觀需要要求教育人性化

國小語文教育的人性化探討還可以有很多角度,孔子說過:“有教無類。”因爲受教育的對象千差萬別,我們的教育方法也應該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教育方法怎麼改變,教育的觀念要明確,國小語文教育,在人性化方面,尤其需要更多的探討。語文知識的龐雜和國小生個體情況的不同都要求語文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不同需求,多瞭解國小生的心理和他們的真實需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先是幫助他們逐漸認識到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性,使他們充分了解語文知識的用處,接着對國小生學習語文知識和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難點做一詳細的瞭解,從而採取正確的、適合大多數學習接受狀況的方式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學好語文知識是每一個人一生的功課,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畢生潛心研究的課題。在教育學生方面,國小語文教師應教導國小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並能聯繫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改善學習方法,以“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爲目的,探索出切合國小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培養。課堂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內在動力,增強學生合作意識,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研究中求索,在教師的關愛與呵護中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教師的態度和行動對國小生起着很大的示範與帶動作用,因此,在國小階段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人性化教學目標的確立和人性化教學手段的執行對學生的影響是重要且深遠的。

篇二十七: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題目:淺析國小四年級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

摘要:隨着新課程的改革, 語文新課程在閱讀教學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閱讀教學一味地把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理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 越來越強調和倡導個性化閱讀。

關鍵詞:語文; 閱讀教學; 個性化閱讀;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

正如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盧梭所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 那是最愚蠢的”。然而, 大多數教師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 仍拘泥於傳統的閱讀教學, 導致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無法實現, 基於此, 本文將結合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教材特點及閱讀狀況, 探索適合四年級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並提出若干建議, 從而實現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閱讀的主人”。

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個性化閱讀教學”, 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特點, 讓每個學生的特點、個性展現出來, 這就必須要強調和確立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表現在兩個方面: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愛, 有自己獨特的欣賞、鑑賞能力和水平。

首先, 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如《北大荒的秋天》, 在這一篇文章中寫了金秋時節北大荒的原野、小河和天空三個部分, 不同的學生喜歡的部分也不一樣, 有的覺得原野部分寫的好, 有的覺得小河部分寫的好, 當然也有的學生會覺得天空部分寫的好, 對於自己覺得寫的好的部分, 學生當然更樂意閱讀, 也更願意傾注感情的去朗讀, 因此, 在新課程改革後, 我們經常能在語文課堂上聽到這樣一句課堂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體現了語文老師對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尊重,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基礎, 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閱讀材料。這樣以來, 不僅增加了學生對閱讀本身的興趣, 而且也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 從而達到“在個性化閱讀中講求興趣, 在興趣中增進課文的理解”的雙重效果。

其次, 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的方式。閱讀的方式有朗讀、辯論、表演、討論等等多種形式, 每個學生個性的不同, 選擇閱讀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的喜歡自己在室外大聲朗讀、有的喜歡在室內安靜的閱讀, 有的喜歡將閱讀材料當作劇本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 還有的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討論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俗話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正確的”, 在課外閱讀時間, 老師就應該鼓勵讓學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式, 讓其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確立教師的主導性

四年級語文教材特點的分析《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框”, 因此, 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並不意味着教師在閱讀活動中主導作用的喪失, 教師作爲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的啓蒙者, 教師需要時刻注意保持自身的主導作用。另外, 因爲四年級的學生年齡畢竟還小, 理解能力還存在一定的侷限, 因此不免在閱讀中會產生不正確甚至荒謬的理解, 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引導和交流, 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 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質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但對學生荒誕的想法要及時加以引導。例如, 在《臥薪嚐膽》一課中, 有的學生就體會不到越王勾踐堅強不屈的品質, 甚至覺得越王勾踐過於愚蠢, 對於有這樣想法的學生, 教師首先要做的不是斥責學生的這種想法, 而是要從“勾踐不忘報仇, 不忘兵敗的恥辱”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勾踐的堅強不屈。

三、營造個性化閱讀的氛圍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 個性化閱讀的開展同樣需要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氛圍。詩人舒婷曾說過:“詩歌是一粒種子, 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來的”。在閱讀過程中, 教師一定要盡力營造出一個有利於學生敞開心扉的閱讀氛圍, 讓學生能夠興致勃勃的閱讀、專心致志的學習, 鼓勵學生主動去閱讀, 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 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讓學生通過自己選擇的閱讀方式將自己選擇的閱讀材料閱讀出來, 可以不限次數的反覆閱讀, 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在教學時, 教師可以借住現代多媒體設備, 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動畫片課件, 生動形象的將文本內容演繹出來, 讓學生通過“看”的過程初步瞭解文本的主要內容, 在閱讀之後, 可以再讓學生通過組隊的方式將文本內容“表演”出來, 這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更能調動學生想要繼續閱讀的積極性, 從而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

綜上所述, 個性化閱讀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鼓勵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的參與, 賦予其主體地位, 但同時也要繼續保持教師的主導性和引導性作用。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關於個性化閱讀的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把閱讀活動變成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 學生就會在富於個性的閱讀中發展閱讀能力, 強化閱讀體驗, 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範文6篇導航:

篇二十八: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目前,努力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成爲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回顧課程改革這幾年來,老師們傾情課改,用心摸索,大膽創新,在嘗試課改的新思路、新方法的過程中,也遺憾地陷入了一些誤區,許多的努力換來的是教學無用功,課堂上出現了一些非語文的現象。這反映出廣大教師對語文的理解有誤,對閱讀教學認識模糊,以致造成了閱讀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那麼,造成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1、學科性質理解不深,把握不準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性質界定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着眼於它的形式,人文性則側重於它的內容,因此二者不可分割。教師在把握這一學科性質時,概念模糊,出現了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的錯誤。

2、三維目標落實不到位

三維目標中過程和方法目標要求教師通過關注學習的過程、方式、手段、途徑等來使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從而達到會學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存在學段語言要求落實不到位的現象。

3、教學方法使用不當

教學方法應本着簡明實用的原則,爲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有的教師爲了使用多媒體,過多地使用了圖片和文字資料。

4、忽視了以學生爲本的教學原則

課改實施多年仍把學生放置於接受的位置,總是力圖把學生講明白,符合心中的標準答案;對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知識不明;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學會的知識,教師還是反覆提問。

二、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1、正確理解教材

教師正確地解讀教材,是上好閱讀課的首要及必要條件。⑴要從教材、學情、教法三個角度研讀文本。既要把握語言特點,又要摸準人文內涵;既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知,又要曉悉學生的困惑與障礙;既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又要有教師明明白白的講解。在正確地解讀文本後確定教學的內容、目標、重點和難點及教學方法。⑵解讀文本時應深挖文章內涵。看過教材稍加思索即講將起來,自然也就不能引導學生深入讀書。⑶正確把握文本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這樣教師才能在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時予以及時的糾正和引導。如《白楊》一課,作者借讚頌白楊,讚美了邊疆建設者們爲了改變祖國邊疆的落後面貌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自己又奉獻子孫的可貴精神。但有的同學提出:這種犧牲代價太大,是可以避免的。對此,教師應及時糾正並給予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 2、認真進行教學設計

(1)進行教學設計首先要確定好三維教學目標。設定目標不僅要考慮學段目標,也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

(2)教學過程要清楚,不能隨機。從字詞句到文章內容結構的把握,再到學習語言、感悟中心、體會關鍵詞句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寫法,要帶領學生在文中走一個來回。

(3)教學方法要簡便得當,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高效的方法。如《魚游到了紙上》一課體會青年忘我的品質是重點,其中對“他已經和游魚融爲一體了”這一重點句的理解,一位教師採用了這樣的方法:“融爲一體”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他會和游魚融爲一體?怎樣讀好這句話?圍觀的人會說什麼?而另一位教師則採用了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看到青年畫技高超,人們不禁讚歎起來,老人說……(教師手指一位學生);婦女說……(教師手指另一位學生);紅領巾說……(教師再指一位學生);然後面向大家問:那位青年怎麼樣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認真作畫,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教師相機指導:這就是“融爲一體”。此時青年爲什麼會如此學生已經瞭然於胸了。

3、加強學習方法的引領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要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習得方法,從而愛學會學。教學生學會學習始終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教給學生品詞析句的方法,讓學生讀出好味道來;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和表達的技巧,使學生從讀中學寫。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是爲了不教”,力求使學生的知識遷移爲能力。我們提倡“一課一得”,這個“得”不僅包括知識的獲得,更是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在學生學習語言中訓練獲得;另一方面來自教師在課上的引導和點撥,由學習方法轉化而成。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對已知形成規律,對學生的未知和一知半解要講練結合。

4、堅持以學生爲本、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更多的默讀、思考、設疑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破解疑問。學生學有所悟時,教師應給學生髮散的時間,再用感情朗讀來鞏固加深理解感悟,使他們在充分的聽說讀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收穫智慧。

總之,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需要廣大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努力。

篇二十九: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師愛教化

國小生作爲國小語文教學的對象,他們都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關愛。而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必須具有一種教育愛的情感,爲每一位國小生服務,使他們生活、學習在一個充滿感情的教學環境中。要做到真正師愛教化,教師應具備如下的情感:

(一)國小語文教師要具有親和力。把那真誠的笑容揮灑到每一位國小生的心田是國小語文教師最最善意的愛。國小語文課程內容豐富多彩,要把那些死板的教材知識和枯燥的語言融入到他們的腦海深處,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地循續誘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培養他們探索精神,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情感的變化,加強情感的協調,來促進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的提高,從而是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冰心先生在1986曾說:“我說的既不是‘尊師’,也不是‘愛生’。我覺得‘師’與‘生’是互相尊重,互相親近的朋友。”在課餘時間老師要與國小生交朋友,帶領他們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接近老師,接受老師,從而喜歡老師。他們就會明白老師就是他們真正的朋友,那麼老師和國小生的關係就會進一步拉近,教師的愛就會融入到學生們的心中。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們的自信心。“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自信心,培養進取心,從小相信自己是強者,用堅忍不拔的意志去奮鬥,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滿懷信心的迎接明天。”[2]作爲語文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信心,那就是相信自己能夠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學中去,能夠教好每一位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經常與學生,家長交談,建立一種師生感情的橋樑,這樣孩子們的信心有了,那麼語文教學課堂與課外就不會有“笨學生”,“壞學生”的存在了。從而減輕了國小生的心理障礙。一個帶着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和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鬆,更加迅速。一旦他們的情感與老師的情感相碰撞,他們就會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更會從老師那裏學到了一些人生的知識。

(三)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國小生的思想是千差萬別,豐富多彩。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尋找新方法,新途徑,鼓勵他們的新思路,新觀點。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換一種方式學習,從小例字中發現大的道理。老師要善於傾聽他們對一種觀點的不同認識,把教師的教學情感帶到與他們共同探討的環境中去,這樣孩子們的思想通過老師的情愛引導,他們就會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全面。從而他們的思維也會更加的靈活,看待問題會更嚴謹。

(四)教師要有一種爲學生服務的意識。教育就是服務,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其服務性就體現的更加重要。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就相當於他們的父母,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發展。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教育好每一位學生。把自己當成一名服務行業的帶頭人,全心全意的爲學生服務,讓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感情的環境中。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平常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而且在課堂上應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國小生的情感存在很大的直覺性和不穩定性,教師服務的好壞會在他們的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教師要善待每一位學生,把自己的教學情感耕植在學生們的心靈深處。

二、國小語文情感教學法

“感人者莫先於情,教師要以情施教,以情動人,以情感人,除了以自己良好的教學心境感染學生外,還需要教師充分發掘和體驗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情感因素。”國小生要學好語文必須要對語文有濃厚的感情,讓他們明白學習語文是一種快樂,就像與小朋友一起作遊戲一樣,從中得到的歡樂而不是煩惱。國小語文蘊涵着豐富的情感因素,尋找學生的情感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學生,使教學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導情。經過新修訂的國小語文教材,其內容更具有人文性。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教材中的感情世界,使他們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老師應該抓住學生們的情感因素,帶領他們去探討字裏行間跳動着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不是枯燥無味的拼音、漢字,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感情世界了。要挖掘課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教師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將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符號生動化、趣味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情感。

(二)展示語文美,豐富語文情感。國小語文中的美,不僅表現在語文學科內容本身的語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上,而且表現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對學生美好情感的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上。國小生在在心理上都有一種愛美之心,通過把語文教材中所蘊涵的豐富知識展現到學生面前,使他們感受到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事物,進而去接近他,愛他。國小生的思想豐富多彩,其中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就像是百花園中的一朵綺麗的奇葩,漫步其中可以達到令人神往的境界。然而這種語文的自然存在美,怎樣才能夠更好的印入國小生的腦海裏呢?以此讓他們運用到生活中去呢?那麼教師就應該充分展現語文中的美,去吸引學生,讓學生欣賞語文美,感受語文美,從而追求語文美。例如在國小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觸摸春天》,課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盲女孩——安靜,她雖然失明瞭,但是她渴望春天的到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是在觸摸着人間的光明。多麼美的一瞬間啊!其實在一些其他的課文中這樣的美很多。語文是一個美的世界,教師在授課中就很容易的把學生的心靈情感調動起來,促進情感在教學中的運用。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把教師的情感融入進去,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習效果,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把情感教學法與啓發性教學法、興趣性教學法聯繫起來進行教學,從而使語文教學更加多元化、理性化。

作者:張青民 單位:新鄉學院

篇三十: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合理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增強互動性課堂氛圍

目前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對閱讀教學的方式停留在“讀”和“朗誦”上,在教學中大量的閱讀教學都變成了百花齊放的朗讀;另一方面,許多教師急功近利地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過分重視理論的點評和講解,使學生在教師的分析和薰陶下掌握閱讀答題的套路技巧。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侷限於教師的講解中,無法真正掌握自主閱讀的技巧。因此,適當合理地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對學生自主學習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穿插兒歌朗誦或者遊戲,使學生成爲“讀”的主角,在感知語言文字的韻律和節奏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語言材料。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需要不同的遊戲和活動方式結合教學。例如針對朗朗上口的兒歌,教師可以縮短講解兒歌的時間,加入一些提前設計的兒歌遊戲,如《小燕子》的兒歌,可以讓兒童扮作小燕子飛的動作,增加課堂的活躍性;再如一些兒童故事和童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講述或者表演,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可以矯正學生的閱讀誤區,激發對兒童文學閱讀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

二、巧妙迴歸文學審美特質,解決作文教學疑難點

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經常會有國小生寫不出作文或者怕寫作文的現象,這也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實,從兒童文學的審美角度出發,就可以幫助家長和教師找出原因:

①寫爲心聲。如果學生無法自然而然地、發自內心地有感觸,是難以寫出自然的文章的。

②評價問題。因爲教師的評價是以成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的,“好的評價”標準也是來自成人的思想判斷,是兒童無法理解的,因此寫不好。針對寫爲心聲的問題,教師要運用兒童文學的思路,迴歸到兒童的心理世界,瞭解兒童的情感特點,然後再提出合理的寫作要求:語言自然地寫出心聲。如果學生還是寫不出自己的心聲,可以讓學生練習“說”出心聲,長期鍛鍊下去,就可以解決寫爲心聲的問題。針對評價問題,教師同樣要用兒童文學的審美特質去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判,就會使原來枯燥挑剔的作文變得充滿童真樂趣。例如,一個學生在作文中描述自己學鋼琴的時候等待教師的心情,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他自己在等待的過程中看到其他學生來到了,卻仍然沒有看到教師,最後就去走廊等一會兒,這樣三四次的重複得到教師的評價是“重複囉嗦,注意寫出具體同學不同的細節”。而這種成人思維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摸不着頭腦。而從非語文的角度閱讀時,就會發現這一段描述具有荒誕派小說“無聊”情緒的表現藝術。因此,換個角度,從兒童文學的審美特質“純真、歡愉、稚拙”等分析兒童的作文,就可以發現許多兒童的文采是不錯的。

三、結語

總之,兒童文學具有語言明快且形象生動的特點,具有兒童情趣,是國小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材料。學生大量接觸兒童文學的文字材料,不僅可以汲取其中豐富的語言營養,有助於學生形成語感和對文字語法的掌握,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爲終身的語言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小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兒童文學的趣味性特點,使學生對兒童文學保持新鮮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搭建師生互動的各種平臺,使學生輕鬆自在地進行閱讀學習,最後保證兒童文學特製的評價標準,激發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國小語文的高效教學目的。

篇三十一: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國家近年來一直提倡素質教育,爲學生學習減輕負擔。與此同時,國家也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發展,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國小語文來說,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開展素質教育呢?本文從國小語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出發,主要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談談如何開展素質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國小語文;素質教育;學習目標;教學策略

萬丈高樓平地起,國小語文就相當於整個語文學科學習的地基,國小語文知識掌握透徹了,地基穩固,才能爲國中高中打下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國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上到大城市的學校,下到農村的學校,都在積極地從應試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而語文學科的學習又非常注重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更需要實施素質教育。本文在簡要分析國小語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重點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來談素質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

一、國小語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新課改以後,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首先,要先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很多人容易斷章取義,認爲素質教育是隻關注學生素質教育,而不注重文化課的學習。這個誤區一定要糾正過來。注重素質教育,並不代表不注重文化課的學習,而且要求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又關注學生的身心和整體素質的發展。

二、從學生角度談國小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開展

素質教育是相對於學生而言的,學生和教師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談素質教育的開展,主要在以下兩方面。

(一)轉變學習態度,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學生要轉變學習態度,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而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必須以自願和主動爲前提。學生主動學習了,才能真正從心底裏愛上學習,愛上語文。語文屬於文學的一部分,對於國小語文來說,學生學習的東西是最基礎最簡單的。很多孩子在咿呀學語階段就會背誦唐詩名篇,如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草》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語文學科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即使是最初級的國小階段,需要學生掌握的東西也比較多,國小低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層次要求又不一樣。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就顯得非常重要。漢字是中國特有的,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國小階段學生學習漢字卻成了學生苦惱的事情,如多音字的辨析。漢字繁多,偏旁部首不一樣,甚至多一筆少一筆意思都有可能截然不同。學生只有學習態度端正,主動學習,才能真正學好語文學科。

(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培養興趣愛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培養興趣愛好。國小生好奇心比較重,對於很多事物都有嘗試的勇氣。在國小階段,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培養他們不同的興趣愛好,如有些人喜歡讀書,有些人喜歡唱歌,都可以和學生的語文學習結合起來。因爲語文本來就是需要學習語言和文字的,尤其是國小階段更爲基礎和重要。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互相監督,看看誰的字寫得最工整乾淨。

三、從教師角度談國小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開展

素質教育的開展和教師也是分不開的。國小階段的學生,情感依賴性強,可塑性強,容易引導。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

(一)關愛學生,鼓勵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關愛學生,鼓勵學生,尊重學生。葉聖陶曾經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教師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用愛心引導學生,用耐心教導學生,用信心激勵學生。教師也要樹立平等的師生觀,雖然學生年紀比較小,但是學生和教師都是平等的,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還是基礎比較薄弱的,教師都要平等對待,而且,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幫助他們學習。正如李商隱所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對於國小生,要用自己的時間和耐心來教導他們。在《我最好的老師》一課中,作者回憶了他最好的老師是如何教會學生懂得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的。除了父母和親人之外,老師是學生最親近的人。一日爲師,終生爲師,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二)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知識素養。教師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國小生比較愛動,愛思考,喜歡課外活動。因此,在學習完古詩以後,教師可以開展一個古詩接龍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去,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學到知識、掌握知識。如《竊讀記》中的林海音,沒錢買書,就在書店偷偷看書,她的好學好讀精神是值得每個學生學習的。而且在今天這個生活條件,幾乎都能買得起書,學生要學會閱讀,熱愛閱讀,從閱讀中發現更深刻的世界。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時舉辦讀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去,寫出自己的讀書感受和體會,教師可以挑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讀後感,讓學生自己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這樣做,同樣也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結語

素質教育不是一個假大空的口號,它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實到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中的每一步,學生和教師的心裏要有一杆標尺,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學生需要轉變學習態度,教師需要改進學習策略和方法,學生和教師要一起努力,齊心協力,從語文學科開始,引領數學英語等其他學科,也像素質教育看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海霞.淺談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素質教育[J].讀與寫(教育讀寫刊),20xx(8).

篇三十二: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國小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教學生認知、識詞、斷句,更注重學生積累文化知識、培養文學素養。語文學科的學習在國小教育中佔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也是促進學生精神成長、心靈發育的有效途徑。隨着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將闡明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發揮的作用,論述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國小;文學素養;語文教學;提高;策略

提高國小生的文學素養符合新課程標準以及教學實踐的要求,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師生的認可。國小階段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和求知慾強,喜歡閱讀各種小說、詩歌、散文,是培養學生文學修養的基礎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爲主體,最大程度挖掘教學素材的價值,並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學素養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文學素養的影響

1.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佔據的重要地位培養學生文學素養與語文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一方面,文學素養是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知識的前提。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學素養基礎,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學到的語文知識;另一方面,培養文學素養是實現國小“德育、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基石。2.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首先,培養國小生的文學素養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進而將基礎知識融會貫通,增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其次,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主動思考並嘗試解讀文章作品,解放了思想、樹立了自身學習的觀念並獲得了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語言學習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後,有利於健全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水平,更能幫助學生在閱讀文學的過程中淨化心靈,明辨是非美醜,完善其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策略

1.合理運用教材,加強理論學習新課改環境下,國小語文教材改版也更加合理。教材中不僅有拼單、生字、詞組等基礎知識,更有優美散文、趣味小說等,更加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需求,並在培養國小生文學素養方面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此,教師要利用教材充分做好學生的啓蒙工作,讓學生體驗到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要做好備課工作,從文章拼音、漢字的角度切入教學,深刻剖析文章中富含的意義併爲學生做充分講解;二要安排好教學進度,突出教材重點,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三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熱情。2.鼓勵學生閱讀課外名著課外名著能夠起到輔助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閱讀課外名著一來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獲取更多外部的信息、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二來增長了學生的見識,提高了學生的修養和品位;三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等。教師要有良好的閱讀意識以及豐富的文學儲備,只有教師的閱讀量多,才能爲學生推薦適合國小生閱讀的文學作品。在推薦作品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含義及情感,方便學生進行閱讀。並且教師要將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文學作品納入自己的教學方式,比如佈置課外閱讀作業,讓學生上交讀後感,再比如在課堂中爲學生留出閱讀的時間,培養學生閱讀的熱情。3.充分發揮古詩詞的效用優美的古詩詞及詩歌對國小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古詩詞中蘊含的人生道理來豐富國小生的思想,提高國小生的情感高度。比如說教師可以從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角度出發,引發學生共鳴,陶冶學生情操。在學習《靜夜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加深學生對親情的感悟和體會。4.強化寫作訓練寫作訓練是文學素養的一大體現方式。教師強化國小生的作文訓練,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第一,開展寫作課程,一週至少有三個課時的作文課,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引導學生養成記日記或是記週記的習慣,讓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第二,引導學生積累閱讀文學作品時遇到的優美的、內涵豐富的詞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第三,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文,注意學生是否用詞準確,是否能合理運用積累的經典句子,如果發現學生的錯誤及時糾正;第四,選取優秀的作文作爲範文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幫助學生取長補短。綜上所述,培養文學素養對語文教學有着重要意義。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採取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各類文學教學素材的效用,調動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認知和對語文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本萑.論國小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兒童文學素養[J].考試周刊,20xx(29):57-58.

[2]程虎元.試析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兒童的文學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xx(5):149.

篇三十三: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有許多途徑與方法,其中講讀法是大家常用的教學手段。在這方面,我們的前人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但閱讀教學的現狀並不令人滿意。尚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討。

關鍵詞:閱讀教學現狀講讀法

一、對閱讀教學的理解

說法一:閱讀是以理解爲核心的認知活動,即讀者以視覺感知書面語言的方式去領會和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

說法二: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說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這個過渡中,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說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語言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變爲讀者自己的思想。

說法三: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說法四:《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以上說法基本上體現了了閱讀的概念,說清楚了閱讀是怎麼一回事。通俗地講,閱讀就是讀文章。閱讀作爲一種社會現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價值。閱讀可以學習知識,可以獲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閱讀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長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與基本途徑。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生閱讀,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現狀

如今一些閱讀教學,脫離課文的語言,做天馬行空的發揮或在人文內涵上深挖洞,課上盡情展示教師的文化底蘊,甚至把閱讀課上成文學欣賞課,忽視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首先,閱讀教學過於面面俱到,教學內容多,環節多。有些教師在對於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總是怕有遺漏,怕教少了考試考到怎麼辦?教多了,即我們常說的把課文教腫了,又使教學過程繁瑣,內容冗長,造成學生厭煩、老師疲憊、教學效率不高的情況。課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於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只會蜻蜓點水,勞而少功。其次,是教學過程太繁,太複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 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第三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爲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針對以上種種問題,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建議: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三、關於講讀法

(一)抓重點,多精講。

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的教不是爲了學生教,講不是爲了學生講。教學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話就是一口清泉。大家都知道,只有明確的目的性,在教學中才能避免或減少盲目性。講解課文的目的,是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現在,恰恰在語文教育上因目的不明,或對學生的情況不明,花費許多無效勞動。如教一篇課文,不論長短,不問難易,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從句到段,從段到篇,由內容到寫法,從頭講到尾,面面俱到,不肯割愛。這樣做,精神可嘉,效果可疑。國小的課文除了幾篇古文以外,都是白話文,學生識了字,自己去讀,遇到難理解的詞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去理解,是可以讀懂的。特別是現在使用的教材,多數課文的語言都很通俗,有的就是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何必講那麼多呢?還不如少講點,騰出點時間來讓學生多讀讀,多練練,效果會好些。教師的講解,一定要抓住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段,講學生不懂的,講學生理解不到的,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這樣,學生纔會感到有學頭,有想頭。

(二)找規律,教方法。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個範例。作爲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目的絕不是僅僅讓學生理解課文主題思想和各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課文這一載體,教給學生課文成功運用的語文知識讓學生掌握、學會怎樣讀寫此類文章的方法。大家知道就語文而言,一個人從國小到中學畢業,老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他,何況社會在不斷髮展,知識在日益更新。教師無論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都是有限的。有位大學校長曾在畢業典禮上說道:我們教育學生就象獵人打獵一樣,要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持槍,而不是老讓他們帶乾糧。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將知識轉化爲一種工具,並最終運用這個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說熟練使用持槍是獵人生存的基本保證,那麼靈活運用知識一定是學習成功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方法極其重要。教師把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得到的知識將會是無限的。

(三)多朗讀,找體驗。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閱讀教學要根植於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新課標》中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國小語文教材在編排上,給孩子們閱讀的情感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園地——在內容的選擇上,多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圖文並茂,吸引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意境上,飽含着豐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這些都必須經過學生反覆朗讀、吟誦、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爲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爲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創設情景,尊重並鼓勵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昇華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4)找重點,練思維。

在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形式有了全面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老師的講解的起點必須比較高。一般的東西不要講,只選擇難點、優點和缺點加以分析。所謂難點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估計學生不懂的地方;優點主要是指選詞煉句方面的精華;缺點不一定有,也可能有。這些知識點包括主題、題材、結構表現手法在內,但更主要的是在語言方面。如在講《夜》一文着重分析這樣一句話:他的手軟軟地不敢便接,好象遇見怪祕的魔物;又不好不接,便用手心去承受,鬆鬆地捏着,偷竊似的趕忙往衣袋裏塞。根據上文,這個人物是個商人,他幫姐姐去探聽外甥女夫婦被殺的情形,他這時接到外甥女夫婦的一張字條。這句話就是寫他接字條的動作和心理狀態的。軟軟地這個詞選得好,歷爲害怕字條落在手裏,手自然不會用勁,所以手的狀態是軟的。兩個軟字重疊,不僅表示程度加重,而且音節和諧動聽。能表示軟這個意思的,還有發軟很軟;但發軟在程度不及軟軟地,很軟不能表示此時發軟的意思,而且音調不和諧,只有軟軟地最準確最形象地表示人物此時的心理狀態,承受是被動地接受由上落下來的物體,它準確地描寫了不是用手拿而用手託着字條的樣子。鬆鬆的修飾捏着,怕接觸的情態非常逼真。偷竊似的一塞表示動作快得出奇。這些詞充分地揭示出了人物的恐懼的心理狀態,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

2、陸向紅《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

3、董紀良《談講讀課文的教學設計》

4、王書芳《當前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問題的原因》

篇三十四: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兩點是“文”和“道”。所謂的“文”是指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知識教育,把語文基礎知識灌輸給國小生。所謂的“道”是指在國小語文教育中對國小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所謂育人之“道”,就是對學生進行“道”的教育。在實際的國小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很難把握“文”與“道”的尺寸,有時候把語文教學當成思想道德教育課,有時候把語文教學當成純粹的文字課,忽視思想道德教育,這兩種現象都不利於國小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實際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努力把握好“文”與“道”的尺度,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一、國小語文教學中育人之“道”存在的問題

1.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對育人之道的理解過於廣泛

國小語文教學承擔着學生學習識字、看書、說話、作文等多方面的責任,鑑於國小語文這種基礎性和綜合性,讓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盲目地認爲國小語文教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要包含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這種現象是對國小語文教學中育人之“道”一種過於寬泛的理解,國小語文作爲一門基礎性學科,承擔着非常重大的責任,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語文要包含學生的各個方面,不意味着語文需要包含各種各樣的知識,這樣一味給語文做“加法”,會逐漸失去語文教學的真實目的。

2.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對育人之“道”的理解過於狹隘

上文主要分析了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對育人之“道”的理解過於寬泛的問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還存在對育人之“道”理解過於狹隘的問題。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與國小語文有關的教學大綱以及課程標準等的不斷出臺,這些文件的頒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小語文教學的性質、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學承擔了更多的道德教育責任,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正確理解育人之“道”中“道”的真正含義和範圍,以至於狹隘的認爲,育人之“道”就是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實這是一種對育人之“道”的誤解,育人之道並不僅僅意味着對思想道德進行教育,()還包括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審美觀念等。

3.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把育人之“道”與語文教學相分離

育人之“道”與語文教學相分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對“道”的理解不深刻,把道德思想教育作爲課堂教學的一種附屬品,具體來說,是在語文課堂教學臨結束時抽出一點時間用口號的形式進行道德宣傳,這種表面的、口號式的宣傳並不能夠真正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國小語文教學中育人之“道”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鑑於育人之“道”的重要作用以及國小語文教學中育人之“道”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由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育人之“道”中“道”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應該更加深入地研究育人之“道”的真正含義以及育人之“道”所包含的範圍,屬於育人之“道”範圍的必須對學生加以教育,不屬於育人之“道”範圍的要慎重考慮是否會給學生增加負擔。

其次,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育人之“道”,應該堅持以學生爲中心,學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學生各方面的不斷提高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分注重知識教育而輕視德育,過分注重學生考試分數而忽略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教師要把握教育知識與教育德育的平衡點,在促進學生知識增長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最後,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綜合利用教學策略。語文教學不僅要把知識灌輸給學生,還要學生能夠把語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當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絕不能僅僅依靠說教式的教學方法。這種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失去對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這樣即使學生理解並接受了育人之“道”中的“道”,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實例與學生一起體驗各種高尚的道德、品質等,把這種道德、品質等轉化爲學生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屠錦紅,徐林祥。六十年來語文課程性質研究之回顧與反思.課程·教材·教法,20xx(06)。

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淺談國小語文教學的論文談談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篇三十五: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隨着新課改的全面推進,人們逐漸意識到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然而,在傳統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課堂失去了情趣性變得枯燥無味,學生感到語文學習很沉悶,因而缺乏積極性。基於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能讓語文課堂洋溢着情趣和快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語文,善於學語文,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1快樂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1.1快樂教育的內涵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處於權威地位,單一的教學手段以及沉悶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他們認爲學習是一件枯燥痛苦的事情,並沒有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爲了改變這種現狀,近年來人們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而大力提倡新課改教學理念,爲了有效地踐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受到更多的重視和關注,快樂教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快樂教育的思想淵源流長,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體現了快樂教育的思想,讓學生以學爲樂;宋代的朱熹、明代王守仁、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等人認爲課堂教學要順應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

而英國的斯賓塞是從理論上第一次提出快樂教育的人,認爲“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他的快樂教育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

關於快樂教育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闡述,有學者認爲“所謂快樂教育,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3還有學者認爲“快樂教育就是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在享受趣味中成長。快樂教育理念讓教育的空間豁然開朗,讓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爲傳統教育帶來新鮮氣息,讓學生們真正領略到了全方位發展的自由與輕鬆。”再有學者認爲“理想的教育應是在師生和睦、融洽、輕鬆、愉悅的教育情景下,培養和形成學生積極的情感,這是“快樂教育”的應有之意,也是最基本的層面。”綜上所述,快樂教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的教育。

1.2快樂教育的特點快樂教育主張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教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師生關係和睦融洽,注重學生的情緒感受,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結合快樂教育的內涵,筆者認爲快樂教育有五個特點:其一,趣味性是快樂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師應該在備課時細心挖掘“趣味之源”,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方面設計國小語文課堂,把有趣的因素融入其中,讓學生能在趣味學習中感受快樂。其二,愉悅性是快樂教育的突出特點。並且應該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快樂教育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情的舒暢愉悅。其三,和諧性是快樂教育的基本條件。課堂教學要實現師生關係和諧、生生關係和諧,教師在融洽的人際關係中才能有效實施教學。其四,開放性是快樂教育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體會收穫的快樂。其五,發展性是快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教師本着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思想,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創造有益於發揮學生潛能的條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2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是課堂的“表演者”學生是課堂的“觀衆”教師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國小語文課堂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並且教師在教學時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快樂教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教學方式單一,缺乏趣味性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主要採用“傳遞一接受”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一味地講授課文,學生也只是盲目地抄寫筆記,並沒有真正消化知識,教師採用最多的是“粉筆+黑板”的教學方式,而很少運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國小生生動活潑的性情,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而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趣味,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

2.2教學言語評價不當,忽視學生的內心情感當前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因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而發怒,甚至用過激的言語嚴厲批評學生,這一做法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內心情感。

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如果學生說出的答案與教師所想的答案不一致,有的教師會一味地否定學生思考的結果,有的教師則不給予評價,這些都是教師的教學言語評價不當的表現,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情感,任何國小生都期待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鼓勵,即使學生回答問題有偏差,老師也應該表揚他們善於思考的態度,學生內心會感到愉快,因而學習的積極性增強。

2.3師生關係不和諧,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當前國小語文課堂師生關係不和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主導和主體關係不和諧。課堂教學側重於教師的主導性教,忽視了學生自主性學;課堂教學完全給予學生自由,讓其自主學習,忽視了教師對學生適當的指導,這兩種情況都是師生關係不和諧的表現。

二是師生之間人際關係不和諧。教師教學時語言缺乏生動幽默感、面部表情過於嚴肅、帶着負面情緒上課以及師生互動沒有積極的情感共鳴等因素都會影響師生關係。

2.4學習氛圍沉悶,壓抑學生自主性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大多采用講授法,教學組織形式主要以集體教學爲主,導致語文課堂學習氛圍沉悶,學生的自主性受到壓抑,這種單調乏味的教學形式不符合國小生心理髮展規律的特點,難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國小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暫,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因而國小語文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另外教師要設計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由自主學習、自由討論探究。

2.5教學過程忽略學生個性,阻礙學生髮展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關注學生所學知識的多少,只注重學生智力方面的發展,卻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看不到學生其他方面的長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看成是訓練的對象,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讀寫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在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無法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生也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某方面的才能,因而個性受到壓抑,這不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3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爲了把學生從傳統的教育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快樂教育理念應該滲透到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針對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快樂學習的問題並且結合快樂教育的特點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3.1採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在趣味中學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就要採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關鍵“興趣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力,是對學習的熱愛和自覺需要。興趣可以驅使人接近自己願意接近的對象,探索和鑽研事物,進行創造性勞動,是智慧活動及創造活動的重要保障和動力源泉。”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圖片、符合意境的音樂等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快樂,例如在國小語文的拼音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把字母與圖片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邊看圖邊讀,這種直觀的方法不僅會增加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而且會給學生美的感受,學生學習積極性自然高。

3.2善用鼓勵性言語,激發學生的快樂情感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要經常性地鼓勵學生,國小生心智尚未成熟,內心敏感,積極的讚賞性的言語能激發他們快樂的情感,鼓勵性言語包含着對學生的信任和積極期待,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多鼓勵,少批評。國小生得到鼓勵時,即使答錯了,也不會感到挫敗感,而是在老師的鼓舞下進一步思考,鼓勵性言語如“你能行“你真棒”“真不錯!”等,這些評論不僅會給學生精神上的激勵,而且讓學生心情愉快。教師善用鼓勵性的言語有利於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利於逐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學生會因受到教師的鼓舞和表揚,心裏感到很快樂,從而更加努力學習。

3.3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公平對待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快樂教育的重要內容,要讓學生在充滿愛的快樂環境中成長,教師要以一顆真摯友愛的心去關心、愛護和尊重學生,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基礎差的學生更要耐心指導。教師在教學中既是學生的教導者也是學生的好朋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真誠的祝賀。除此之外,教師要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討論課堂問題,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讓學生樂於學習。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纔會對教師有親切感,並且自己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樂於向教師請教,快樂教學才能順利地進行。

3.4營造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還學生自主權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依據國小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營造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趣味中學,而“‘做中學’‘玩中學’‘創中學'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模式將隨着新課程、校本課程的實施,課堂變得可唱、可跳、可玩。教師也要放下架子,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以欣賞的姿態容納學生的不同觀點、興趣和習慣。”例如,在國小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將生字編成有趣的兒歌,通過吟唱兒歌學習生字,課堂氣氛會變得活躍。對於國小中、高年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學生創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給學生自主學習探討的時間,讓學生在成功解決問題中體驗快樂。

3.5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快樂教育理念注重個性發展,因此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挖掘學生某方面潛能,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要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才能,讓每個學生能展示自己的風采,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有的學生字寫得好,可以讓他帶領學生練字;有的學生普通話標準,可以讓他教學生朗讀課文;有的學生能言善辯,可以讓他組織辯論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要用敏銳的眼光去觀察每一位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並有針對性地培養,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而快樂自信地成長。

篇三十六: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的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寫作

由於國小生在思維上是多種變化方式的,所以利用想象力在作文中的培養能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學生在寫作事物描述過程中,能本着積極的態度完成教學任務,從而能更好的發揮自我表現能力的創新。學生在寫作中發揮想象力,也擴展了他們的思想建設,使他們能通過一個事物的描述擴展爲對多個事物的描述方法。從而在國小生建設發展中提升了他們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有利於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國小生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能提升他們個性化的發展方向,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個人想法加入到寫作中去,使學生能在寫作中發揮個性化的發展方向[1]。而且在改革創新模式下,爲了提升學生的素質寫作能力,就是提倡學生的個性化寫作,從而使素質教育在國小作文想象力發展中得以提升。

(三)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由於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在建設方向上必須要具有系統化的學習模式,所以在國小發展建設中融入想象力的創造成爲主要的發展模式。由於寫作是生活變化發展的一部分,所以在想象力想象力寫作中合理開發和運用就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僅如此,由於國小生掌握的知識面很小,在寫作中常常會缺乏素材的利用,而發揮想象力的創造能使學生在思維創造上進行創新,擴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從而使學生在寫作中能更流程、寫作的內容更豐富,實現的寫作效果也更具有創造力[2]。

二、如何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表象儲備

由於國小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還比較弱,對社會的理解也比較少,在實際的生活與學習中間還不能形成完整的想象力。特別是國小生在表象知識的儲備方面還不夠,從而妨礙了他們在作文中的寫作能力。所以爲了發揮國小生的表象知識儲備問題,使他們在作文寫作中能更好的實現能力的提升作用,就要提供較多的想象素材,培養他們在想象力上的創新。首先要增加學生對自然事物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觀一些室外的自然事物,使他們能通過自然界中的太陽、月亮等事物的變化發揮想象力。還要培養學生對工藝品的觀賞能力,教師應帶學生去美術館等地,使學生掌握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擴大學生的視野。對於增加學生的表象知識,還要注重對錶象知識的質量掌握,教師在選取素材過程中要選擇具有積極發展意識的事物。

(二)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

只有將學生的想象力變爲立體事物的創新才能發揮更大的培養創新,所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要發揮立體思維的培養能力,這樣學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才能將畫面形象的描述出來[3]。由於國小生在整個學習中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模式,實際的學習時間也比較少,所以他們在立體思維上的能力也比較弱。爲了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立體思維進行訓練和提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描寫事物過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使學生能寫作出立體事物的想象。學生在描寫事物過程中還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和感知能力,使他們發揮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從而產生良好的立體形象。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己製作工藝品,使學生能親身接觸對事物的立體感官,然後將學生製作的藝術與實際的藝術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找出自己在立體思維中要提升的方面。

(三)培養學生的自由思維

國小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是能受思維變化的限制,爲了使他們能夠在自由的思維創建中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就要在學生一定的掌握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擴展和創新。在培養自由思維變化中,教師應運用合理的手法,使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打開學生在思維變化中的空間建設[4]。不僅僅如此,在擴展思維方向上,還要加深學生的思維深度,在想象力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再次發揮想象力,從而使學生在深度與廣度上進行更深層次的作文描寫。結論在國小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培養階段,也是整個作文教學的主要過程。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還能使學生利用良好的想象力,從而提高自己在作文寫作上的能力。

篇三十七: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1國小語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沿襲着單一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學缺乏生動性,枯燥的學習形式的長期運用,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而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方式的運用,則在這方面如魚得水,具備許多的優勢,這些優勢的充分發揮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多媒體教學的運用過程中可以採用圖片教學的方式,也可以採用音頻、視頻教學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多種媒體多重運用的方式,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這些教學形式的有效運用,可以讓學生對原本不感興趣的語文學習變得興趣盎然。

2國小語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策略

2.1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要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中選擇需要運用的恰當時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切實地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提升國小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因課制宜,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來安排多媒體教學的內容,不能把多媒體的運用作爲課堂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點綴,使多媒體的運用流於形式,而忽視多媒體運用的實效性,要學會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

2.2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多媒體運用有一個準確定位

多媒體作爲一個新興的教學工具要有一個準確定位,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多媒體的運用被追捧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器,很多語文教師在實際的運用中,對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缺乏科學的認識,忽視了其輔助教學的屬性,在教學中經常喧賓奪主,把多媒體的運用作爲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而忽略語文課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突破。而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優勢,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幫助很大,但是絕對不能認爲作爲輔助教學工具的多媒體教學纔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如果這種認識佔了上風,課堂教學就偏離了正常的教學軌道,得不償失了,要明確多媒體教學的定位就是爲教學服務的教學工具,多媒體運用只是國小語文教學效率提升的有效實施手段。

2.3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要恰到好處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一定要注意恰到好處,其運用的恰當表現是多方面的,如在具體的一節課中,多媒體運用的時機一定要選擇得恰當,多媒體運用的時間的多少要恰到好處,多媒體的運用頻率要適中,還要考慮教學的內容,因爲教學的內容是五花八門的,有的教學內容適合運用多媒體教學,而有的教學內容則不適合運用多媒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多媒體教學發揮其最大的效力,在多媒體運用的時間上,要考慮多媒體運用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爲再好的教學手段,如果運用的時間過長,學生也會失去學習興趣,時間的選擇要恰如其分。除此之外,運用多媒體的頻率也不宜過頻,過頻地運用多媒體,不僅不能起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效率的有效發揮,而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只有恰當地運用多媒體纔能有效地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3結語

多媒體教學是近年來新興的輔助教學手段,探究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運用多媒體,對於促進國小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明確多媒體運用的必要性,提出國小語文教學多媒體運用的有效策略,希望以此能夠推動國小語文教學的實效性開展。

篇三十八: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國小語文教學方法的現狀分析

首先,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活動中,許多的語文教師很難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的束縛,使得教學模式一直處於僵化階段,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學生上課聽爲主,教師只是負責講解,這就與新課程的改革形式大不相符,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加的不利於學生能夠主觀能動性以及創新性思維的開發;其次,國小語文教育是整個語文教育的基礎階段,如果不能在這一階段培養師生交流方式的新形式、教師不能培養寫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那麼,就會使得教師嚴重忽略了挖掘學生學習潛能的機會,啓蒙工作也起不到它應有的墊腳石作用;最後,目前大多數的國小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的知識水平並不高,導致教學方法也很落後,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嚴重降低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特別是一些語文教師並沒有深入的研究課本教材中的內容,很難對知識的全面性進行詳細瞭解,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完全,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

二、國小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措施

(一)國小語文教師靈活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是根據課本上的內容進行講評,教學知識的內容較爲單一,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不高。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國小的語文教師能夠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中,通過調查顯示,如果語文教學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所有感知器官,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與創新能力,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的理解知識,將圖、文、像等形象的結合在一起,學生在觀看完課件之後,教師要適當的給學生提供一些開發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充分的發揮想象力,獨立的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多媒體技術的創新性不僅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而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書本上的抽象知識及難點問題更具體化、形象化,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書本知識,有利於國小語文教學的高質量。

(二)國小教師合理整合書本知識,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語文作爲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很廣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充分熟讀教材,整合教材的內容,將所有的知識點和難點詳細的羅列出來,有重點性的介紹給學生。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的教學資源來豐富課堂內容,優化教學質量,促進國小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另外,現代語文教學活動主要突出強調培養國小生的自身主體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細心瞭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尤其是學生進行語音訓練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最後國小語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一視同仁,不能因學生成績的好壞差別對待,這樣不僅能夠鼓勵後生積極上進,還可以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這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對於積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三、結束語

總之,創新性的國小語文教學模式的開展直接影響着國小生素質教育的實現,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國小生語文素質的高低,因此,國小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教學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地發揚創新性教學的優勢,促進國小語文教學的健康蓬勃發展。

篇三十九: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培養國小生文學素養的意義

(1)有利於實現教學理念上的創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國小生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合乎素質教育的目標。文學素養的培養,有利於擊破原有的陳舊教學模式,消除“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從而通過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提升國小生的學習積極性,去除乏味感,實現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成長,敢於提出問題,學會嘗試解讀文章作品,培養自身的文學素養。

(2)有利於學生掌握寫作技巧,促進語文寫作水平的大幅提升。培養國小生的文學素養,能夠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使寫作效果顯著提高,從而告別原有的面對作文題目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的局面,使他們在體會文章語言的同時,積累一定的詞彙量,並懂得熟練運用;使他們銘記一些名句,在寫作中靈活引用,增強作文效果。

(3)有利於健全學生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國小生的文學素質,不僅僅體現在他們對文章作品的鑑賞能力上,還體現在通過文學素養能夠健全學生的思想,美化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懂得美醜善惡,從而使國小生從心裏遠離那些不合時宜的腐朽思想和社會風氣,督促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爲自己長遠的未來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二、培養國小生文學素養的策略

(1)合理運用教材資源,努力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國小語文教材有很多優美的詩文,這些優美的詩文在培養國小生文學素養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國小語文教師應當學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抓住良好的契機,利用這些詩文對學生進行文學素養的培養。比如《憫農》,老師可以將這首詩進行詳細的解釋,然後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懂得這首詩歌是描寫農民的,從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讓他們深知農民的不易,要熱愛勞動,厲行節約,從而爲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尋找到活生生的資料。

(2)開拓國小生的學習視野,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語文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因此,教師不應拘泥於教學方式方法的單一化。語文教師可以在春天時組織學生去春遊,讓學生去發現春天,努力尋找春天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背誦描寫春天的文章或詩歌,並對文章或詩歌進行解說。比如很多學生可能會背誦出高鼎的古詩《村居》,並對詩歌中的小草、鶯、風箏、楊柳等警務進行說明,在說明的過程當中,他們自然對春天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思考。

(3)鼓勵學生閱讀課外名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國小語文老師應當鼓勵學生接觸文學名著,閱讀文學名著。這樣做,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熱愛閱讀。這對於培養國小生的文學素養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在講解巴金《鳥的天堂》一文時,語文老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去閱讀巴金先生的其他作品,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學生對巴金的作品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使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有所突破。

(4)強化作文訓練,讓文學素養化爲有形。培養國小生的文學素養固然重要,但是,光有文學素養卻無法表現出來,也沒有達到培養文學素養的終極目標。因此,語文老師要強化國小生的作文訓練,並鼓勵他們合理運用所積累的經典句子,提倡用詞的準確性、貼切性,讓學生習慣並喜歡寫作訓練,從而將文學素養通過作文來展現給自己、同學及老師。當然,對於作文寫得比較好的學生,老師要加以鼓勵表揚,並可以將其作文作爲範文在班級中傳閱,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對於其他同學要積極引導,讓他們明白文學素養的重要性,使全班擁有一個培養文學素養的良好氛圍。

三、小結

總之,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並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這是符合教育目標和社會發展形勢的內在要求的。老師應當針對目前的現狀,積極採取得當的策略,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爲培養並提升國小生的文學素養做出應有的努力。

篇四十: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近幾年, 隨着我國對中華文化的推廣和課程改革的推進, 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注重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 而國小階段是學生誦讀經典的黃金時期, 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也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擴展學生的視野, 因此各個學校應積極將經典誦讀這件事納入到語文教學體系之中, 已實現輔助教學的作用。本文將針對國小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存在的問題及意義進行分析, 並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經典誦讀; 國小語文; 教學; 問題; 意義; 策略;

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每一篇流傳下來的詩作和文章都積澱着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 閃耀着先賢的理性光輝, 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崇高的道德精神。所以說, 從國小階段開始就鼓勵學生誦讀經典, 有助於薰陶學生的性情、提升審美品位、增強人文素養和價值觀念, 並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可以說誦讀經典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讀經熱”的出現還比較短暫, 經典誦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致使實施效果不理想, 接下來, 筆者將對這些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並提出相關的策略。

1 經典誦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的意義

1.1 在國小階段實施經典誦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

識字教學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並且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推進, 識字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尤其是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有着深入的體現。但是在常規的語文教學過程中, 由於受教學時間和教材內容的限制, 國小生識字的數量是有限的, 每年新學的生字也不過兩三百而已, 但是這與國小生的記憶能力和識字能力是不太匹配的。因爲國小階段是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 也是記東西最紮實的階段, 若是在這一時期讓他們多多朗誦諸如:《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論語》等經典, 能夠在誦讀的時候無形中擴充他們的識字量, 鍛鍊學生的識字能力, 這樣一段時間後, 學生的識字水平必然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 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國小時期是學生成長髮育的關鍵階段, 在這一時期若是能夠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培養和訓練, 那麼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將得到飛速的提升和發展。就像人們常說的:“英語學習要在12歲以前, 這樣才能打好基礎”, 語文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 要在學生國小階段藉助其優秀的記憶力大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因此, 在國小開展經典誦讀是十分有必要的。

1.3 有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

俗話說:“十年育樹, 百年育人”, 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教師向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 而是注重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是否讓學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是否爲學生樹立起了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良好的道德修養, 同時, 在“以人爲本”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 人們更多的是提倡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懷。而中華傳統經典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 每一篇佳作都思想深邃、語言精闢, 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讓學生在經典的薰陶下逐步淨化心靈、感受生活。

2 經典誦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教師對經典誦讀不夠重視或存在一些認識誤區

雖然現階段絕大多數的學校都開始逐漸安排學生每天進行一些經典誦讀的時間, 但由於學校的重點還是在教學上, 所以很多時候教師都不太重視經典誦讀的時間, 只是讓學生草草了事的讀一讀, 然後就把這些有限的時間拿來進行語文教學了, 再加上國小生自制力較差, 很少有人會回家後還主動去讀, 這就使得經典誦讀在國小生身上根本沒有有效地開展起來。

另一面, 與不夠重視相反, 有些教師對經典誦讀過於在意, 以至於在認識上造成了偏差, 所以就把每一次的誦讀都當成了古詩文閱讀教學, 對每一篇文章都過分的剖詞析意, 而忽略了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因而, 語文教師在指導國小生進行經典誦讀的時候, 要讓誦讀與教學有機的結合, 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滲透誦讀,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2 經典誦讀方式過於單一且沒有相應的評價

目前, 絕大多數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時候, 都還是採取朗讀加簡單講解的傳統方式, 這樣的方式對於學生來說比較單調, 很難激發他們誦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段時間之後還會產生誦讀的惰性, 所以教師在進行國小生誦讀的時候, 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儘量讓形式多樣化。同時, 由於經典誦讀還未正式納入語文教學之中, 所以至今還缺乏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 對於學生經典誦讀的評價和檢驗幾乎還是空白, 這就容易使學生不重視經典誦讀, 使誦讀效果大打折扣。

3 經典誦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3.1 爲學生營造出書香校園的氛圍

校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地方, 也是學生成長的搖籃, 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不但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也有利於經典誦讀的開展, 因此, 學校應該努力創建書香校園, 讓校園氛圍瀰漫在濃郁的經典文化氣息之中, 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感悟和品讀經典佳作。

例如:校方可以將學生課本中學過的《遊園不值》《題西林壁》《望洞庭》等詩歌或《勸學》《龜雖壽》《論語四則》等文學佳作中的經典名言名句圖文並茂的方式張貼在學校走廊、教室、宣傳欄、學校牆壁上, 讓學生在課間活動時都能看到這些經典佳作中的精華, 以便進行潛移默化的經典文化的薰陶, 逐步激發他們對誦讀的熱愛。

3.2 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分層誦讀

雖然誦讀應該貫穿在學生的整個國小生涯之中, 但由於學生年齡水平各不相同, 相應的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也各有不同, 因此, 教師在進行經典誦讀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結合其具體的情況和水平, 根據學生的年級進行分層教學, 對各個階段的學生安排不同要求和內容的經典誦讀, 這樣纔會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 讓學生在誦讀中有所收穫。

例如:對於一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會說話和識字, 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經典誦讀的時候應選取內容簡單、節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 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可以的, 讓學生在讀這些經典的過程中去認字、識字, 去學會語言表達;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 則更應注重經典對學生習作水平、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薰陶, 所以在長春版國小六年級學完《列子》《論語》以後, 教師可以適當地爲學生進行補充, 讓學生誦讀《莊子》《大學》《中庸》等符合其水平的經典佳作, 並背誦其中的經典句子, 爲後續的寫作和閱讀打下基礎。

3.3 通過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誦讀的興趣

國小生因爲身心發育還未成熟, 所以比較活潑好動, 充滿童趣和好奇心, 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慾, 所以教師要想充分發揮經典誦讀的作用, 就需要結合國小生的身心特點, 採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活動來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 從而使其自覺地進行誦讀, 也可以使誦讀教學更有活力。如:開設“經典誦讀課堂”, 每天30min進行經典晨讀和講解;開展師生共讀、共寫經典活動, 讓學生在練字的時候品悟經典;定期開辦“校園讀書節”活動等, 以便通過這些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誦讀的樂趣, 進而加深對經典誦讀的熱愛, 使其一直堅持下去。

總之,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教學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薰陶學生的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 教師需認識到經典誦讀的意義, 並採取豐富的形式和手段, 這樣才能保障國小語文經典誦讀教學能夠更好地進行。

參考文獻

[1]郎曉露.關於國小語文經典誦讀教學實施對策的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 20xx (1) :31.

[2]路陽.經典誦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及其研究[J].中華少年, 20xx (23) :54.

[3]王恆雲.探析國小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有效實施[J].新校園, 20xx (12) :163.

篇四十一: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合作學習的準備

在合作學習展開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樣纔可以保證後續環節得到順利的展開。教師此時要做好正確的指導,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制定出明確的教學任務,並把這個教學任務向學生們說明。同時要求學生們把需要用到的相關學習工具準備好,爲合作學習的展開做好鋪墊。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開展過程

1.教師首先要確立好教學目標和整體計劃

在合作學習展開之前,教師首先應該要把本次課堂學習的目標和計劃在黑板上或者是通過課件的形式列明。例如:本次課堂需要閱讀的文章是《草原》,那麼教師應把以下教學目標列出:

(1)要求學生們對可以自主的認讀“地毯、渲染、馬蹄、拘束、摔跤、天涯等這些生詞。

(2)要求學生們認真的朗讀課文,體會蒙古大草原的所表現出的美麗風光。

(3)文章中主要講了什麼,你心中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的,用哪個詞語來描述草原最合適?

(4)進行回顧和總結,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2.組織學生展開合作討論

教師把教學目標列明之後,此時可以把所有的學生有效的組織起來,分爲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選出一名組長作爲代表。讓每一個小組自由展開討論,要求他們根據之前列出的教學任務逐個的去完成,首先是每一位小組成員獨立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當中,圈出自己認爲比較難的部分。接着,組長把各個小組成員的問題進行收集和整理,然後大家在針對這些問題逐一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大家可以分工合作,你查閱學習字典尋找生字的正確讀法,我幫忙把生字的拼音記下,你解決文章中的這個問題,我解答另外一個問題,大家通過商量的方式把各自的任務分配好,爲下一個環節做好準備,通過合作提高了解答問題的速度。組長把大家討論出的最終答案記錄下來,在進行整理。等待每個小組都討論完畢後,結束討論。此時,教師要按照列出的教學任務展開講課,首先是先認讀生字。從每一位小組成員中抽取一位作爲代表(各個小組在討論部分已經把各自的任務分配好),對生字進行念讀,完畢後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其次,在從每一位小組成員中,還是抽取一名代表來對文章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代表朗讀的同學都會出於爲本組爭光的原因和更加用心,每一位小組代表都朗讀完畢後,由全班同學一起評選表現最出色的學生,然後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接着,教師繼續做好引導,完成第三個教學任務。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在本次閱讀文章中,主要講了些什麼?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用哪個詞語來描述草原最合適?要求學生們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風光然後進行描述。依然由每組的成員代表(在討論過程中已經分配好任務)來進行回答,A組的回答是本次文章中描繪了大草原,草原上無邊無際,人們自由自在的生活着。B組成員的回答是草原一望無際,找不到邊,草原上的藍天白雲,充滿了樂趣。C組的回答是草原遼闊,景色宜人。學生回答完畢後,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在每一位小組答案中,都只回答正確了一部分,最適合形容草原的詞語是一碧千里,因爲這個此可以很生動的描寫出草原大而綠的特點。在本次文章中,不僅僅講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還講到了草原上的人,他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樂趣。同時,鼓勵學生們努力發揮想象力,閉上眼睛,用心感受草原那一幕幕美麗的景象,增加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最後是,引導大家完成最後一個學習任務,體會文章中的情感,詢問學生在本次學習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啓示?在這個環節中,沒有固定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鼓勵學生們自由發揮,大膽發言。A組通過談論後結果是:在本次文章中祖國壯麗景色,擁有美麗的大草原,草原上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非常獨特,他們熱情,善良。B組討論結果是:草原又大又美麗,草原上的人民互敬互愛,是一個歡樂的大家庭。C組討論結果是: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美麗的景色。教師根據學生們回答的問題,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對課堂進行小結,在大家的努力合作之下,大家順利的完成了本次的教學任務,大家都收穫了豐富的知識。

三、合作學習開展後學生們的情感昇華

在整個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們都深刻的明白到了這樣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把每一個人小小的力量彙集起來後,就會凝聚成一股大大的力量,明白到了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大家應該要相親相愛,學會分擔,分享,共同督促,一起提高學習成績。結束語以上所述可知,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方法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成果理想,對提高教學效率和培養學生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值得在今後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力推廣並且使用。

篇四十二: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隨着我國教育體制的變革和發展,當前國小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有效教學,同樣應該注重家庭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因此國小語文教師應該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進而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國小語文教學;地位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學生家長給學生提供的教育。國小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不但需要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同時需要家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家庭教育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特別強的學科,同時它對學生文學品位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國小語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識,並且這些知識大多都是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然而學生的實踐經驗還比較匱乏,因此學生對這些文化精髓的獲取和吸收都需要語文教師的傳教和指導,但是國小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比較有限,學習空間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學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也就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對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學習和需求了。

同時,國小生的思維還沒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內容都比較抽象,再加上課堂教學的制約性,就使得國小生很難通過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有效獲取並吸收這些人文知識。然而這些人文知識通常都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這時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家庭的環境、家長的生活習慣以及行爲規範等都會對國小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家庭教育是國小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延伸。

如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然而教學課堂上的時間比較有限,學生投入到閱讀活動中的時間也很少,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的家長跟學生一起閱讀,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作業,讓家長跟學生一起閱讀,這樣家長在輔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他們的文化素養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輔導學生的學習,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同時家長的社會經驗也比較豐富,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行爲規範,將一些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化,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家庭教育是國小語文課程內容的拓展

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並且它的綜合性很強,涉及到很多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所以國小語文目標的實現,僅僅依靠教學課堂上的學習是很難完成的。國小生的思維和行爲規範還沒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學生的自制力是很難補充教學課堂上內容的缺失的。

而國小生除了白天在學校學習之外,其餘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週末,以及寒假暑假,國小生在家裏的時間就更多,所以,家長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來有效培養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學生在其他一些領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更好地發現、探究、學習,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而促使學生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

如家長週末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等去參觀、展覽,積極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在這些活動之後,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從而有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記筆記習慣,這樣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暑假、寒假的時間很長,家長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孩子去旅遊、參加一些拓展活動,從而更好地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也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知識。

三、家庭是國小語文實踐教學的場所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家庭是國小生展開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家長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並根據國小生的發展需求,有效補充語文實踐教學活動中的不足,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課外輔導。課外輔導不僅包括教師佈置的課外作業的輔導,還包括國小語文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國小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很少,並且學校所提供的實踐教學設備也比較有限,這樣都會制約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但是在家庭中,國小語文的實踐機會很多,並且家長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到實踐活動中的機會,這樣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也能有效理解並掌握一些語文知識。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些實踐活動中,進而促使他們更加全面的發展。如在吃飯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學生要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並給學生做好榜樣,這樣就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週末去公園玩耍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學生不能亂扔垃圾,要隨手將垃圾扔進垃圾桶,並身體力行的去執行這些,還應該積極監督學生的一些行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坐公交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要積極給老人讓座等。

家長只有積極爲學生做好榜樣,纔能有效規範學生的個人行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總之,家庭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也是非常顯著的,因此國小語文教師應該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進而推動國小語文教育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花.淺議家庭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地位[J].科學導報,20xx(15):349-349.

[2]範利軍.淺談家庭教育對高效課堂教學的滲透與作用[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xx(6):250.

篇四十三: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利用情景圖

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來的情境圖,有利於學習拼音,有利於培養觀察能力,有利於發展兒童的語言,有利於增強學習的興趣。如課本第二課的插圖,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圖畫,既提示了學習的內容,有助於兒童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圖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過觀察圖畫,引出本課要學的字母和音節。

二、安排小遊戲

教育家洛克說過:“教育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遊戲似的。”遊戲可以把索然無味的漢語拼音教學變成一件學生非常喜愛的事情,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快快樂樂地學,輕輕鬆鬆地記,深受學生歡迎。例如,在教學“ai

ei ui”時,我設計了一個“打電話”的遊戲,兩名學生邊表演打電話邊對話:“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誰?” “ui ui

ui,你是小ai我是ei”。通過遊戲,學生反覆朗讀,加強了記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複習6個單韻母和10個聲母時,把6個單韻母和10個聲母的卡片分別貼在16位學生的胸前。胸前貼着聲母的學生依次走上講臺,問:“誰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學生胸前貼着可以與之相拼的韻母,就要立即走上講臺,站在他的左側,並大聲讀出所拼的音節。

三、試編小兒歌

兒歌由於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點而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緊緊抓住這一特點,把大量的兒歌引入課堂,使兒歌成爲提高漢語拼音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兒歌可以幫助學生記住拼音的發音。例如,在學習“a

o e”時,教學生朗讀兒歌:“嘴巴張大a a a,嘴巴圓圓o o o,嘴巴扁扁e e e。”學生邊唱邊記住了a o e

的發音;在學習“ch”時,教師教讀兒歌:“小猴子,嘴兒饞,吃了杏子吃李子,吃了李子吃柿子,吃了柿子鬧肚子。”在反覆吟誦中,學生熟悉了“ch”的發音。兒歌還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如:z加椅子zh

zhzh,蜘蛛認真把網織。c加椅子chchch,獅子要把猴來吃。s加椅子shshsh。小樹發芽rr

r。同樣的,我們還可以把拼音規則編成兒歌,如:jqx三兄弟,見到小ü把點去,小ü小ü有禮貌,見到j q x就脫帽。 a o e i u

ü,標拼音按順序,i u並列標在後。

四、貫穿小故事

故事是孩子們的熱愛,在教學活動中貫穿適當的小故事,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讓學生在故事的學習氛圍中輕鬆學拼音。如在教學《ai ei

ui》時,師:小朋友,老師聽說,拼音王國將要舉行一場拔河比賽。參加的雙方分別是聲母隊和韻母隊(老師邊說邊在黑板上事先畫好的繩子兩邊貼出聲母和單韻母)。可你們瞧,聲母隊人多力量大,單韻母隊才6個,一定會……

生:輸的(焦急地)。

師:怎麼辦呢?我們幫單韻母隊找些新朋友加入吧!

……

又如:在教學《a o e》時,師:這是一個美麗的村莊,綠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陽公公還沒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邊唱起了a字歌a a a a,a a

a a。大公雞聽到了歌聲也跟着唱起來o o o o ,o o o o。它們的歌聲引來了大白鵝,伴隨着優美的歌聲,大白鵝在水中翩翩起舞……

五、學唱小歌曲

簡單的拼音教學是枯燥的,關鍵看老師如何去讓它變得生動與活潑。在適當時候,我們可以編一些小歌曲,讓拼音配上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的興趣,肯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如教學《i

uü》時,教學生學唱如下小歌曲:

5313 ︱55 ︱5— ︱531 3 ︱55 ︱5— ︱

張大嘴 巴 aa a 阿 姨你 好aa a

3212 ︱33 ︱3— ︱3 21 2︱33 ︱3— ︱

圓 圓嘴 巴oo o 烏 鴉唱 歌uu u

5656 ︱53 ︱1— ︱5 656 ︱53 ︱1— ︱

扁 扁 嘴 巴 e e e 魚 兒吐泡ü ü ü

六、學做拼音休息操

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拼音的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來編成漢語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課時進行放鬆休息,同時又可以鞏固拼音知識。

1、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拼音休息操。動動手,動動腳,我們來背聲母表b、p……

2、扭扭脖子,扭扭腰,我們來背韻母表a、o……

3、站要直,坐要正,我們來背整體認讀音節表zhi、chi、shi、ri……

專心聽,勤動腦,學好拼音基礎牢。(每次不必一次做完,只要做一段即可。)

七、實物教學法

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實物演示,用直觀的辦法來幫助學生髮準字音,記住字形。可以根據字母的特點,進行音和形的演示,如教t時,教師可拿一把帶鉤的布傘進行直觀演示,再把水一滴滴地滴到雨傘上,讓學生仔細聽水滴在布傘上的聲音,然後在問答中揭示t的讀音及寫法。還可以通過實物演示來檢驗發音的方法是否正確,如區分b和p,一個發音不送氣,一個發音送氣,教師可放一張薄紙在嘴邊,發出兩個音,讓學生直觀地觀察送氣的情況。

總之,拼音教學需要我們老師繼續去開發,去營造活潑快樂的課堂氣氛,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充滿趣味性,讓孩子們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把學習當成一種快樂,一種享受,一種追求。

篇四十四: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內容摘要】:童話故事神奇曲折,內容淺顯生動,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結合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教師要帶領國小兒童挖掘字裏行間背後的含義,引導兒童思考並討論童話內容,使他們通過語言、透過形象,認識到童話所傳達出的文學意蘊美。與此同時,逐步養成由表及裏、由感性到理性地認識生活的習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讀、析、悟、演、編這五個方面入手,來揭開童話教學的神祕面紗,讓學生愛讀樂讀童話,教師易教樂教童話。

【關鍵字】:童話 童話教學

【正文】: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增進兒童思想性格的成長。一般故事情節神奇曲折,內容和表現形式淺顯生動,對自然物的描寫常常用擬人化的手法,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

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心理髮展建立在學齡前兒童的基礎之上,因此他們的心理必然還保留某些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首先,他們的感知有明顯的隨意性與情緒性,少受目的控制,較多的受興趣控制;其次,他們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動的、鮮豔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再次,他們想象力豐富,在學習過程中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想象展開聯想。然而,童話中神奇的的語言,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插圖,與國小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密切相關。

童話文體與國小兒童的學習存在以下幾種對應的關聯:

1.童話中對自然物的描寫常常用擬人化的方法,而國小生的注意常被有趣的、新穎的、活動的事物吸引。因此,童話的寫作方法正好適應了兒童的接受能力,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閱讀童話的興趣。

2.童話的故事情節神奇曲折,內容淺顯,而國小生的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有明顯的隨意性與情緒性。童話簡單的文字可以幫助小朋友讀懂句子,培養了國小生的語文基礎能力。

3.童話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這就需要孩子們有足夠的想象力,由文字展開聯想。低年級的國小生感性思維強烈,因此十分適合閱讀童話,在閱讀童話中細細回味,訓練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結合國小生的閱讀能力與童話故事的特點,爲了使國小生不僅能讀懂童話,感受童話,更要理解童話,領悟童話,演繹童話,我做了如下探討:

一、讀——體會童話的語言美

新課標指出,閱讀應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對於國小低年級兒童來說,他們還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只能讀到童話的表層含義,那麼他們怎樣才能讀出經典的童話中內含的豐富的寓意呢?

首先,教師可以用生動活潑、飽含情感、富有兒童色彩的語言爲兒童讀童話,充分展現文學的語言美及其蘊含在語言之中的情感美。這樣不僅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牽引情感,以情感激發想象。

其次,教師在將學生引入童話情境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讀,讀比聽更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它讓學生動口、動眼、動腦,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思考。只有通過充分地讀,才能將語言內化爲自己的理解,從而體會到童話的語言美。通過讀那些語言優美、情感豐富的段落,讀出《狐狸和烏鴉》中狐狸的狡猾語調,《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兇狠,《蘑菇該獎給誰》中小白兔的活潑,《三個小夥伴》中老牛的善良等,達到語言、情感與思想相互交融的過程。

通過這樣足夠量的言語實踐,可以更好地幫助兒童品味文學語言的情感美與形式美,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析——剖析童話的文字美

童話故事短小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特徵明顯。童話教學以學生讀懂故事爲表,理解寓意爲裏,聯繫實際爲真。因此,引導學生正確揭示寓意是童話教學的核心。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寓意,讀懂、讀通童話是關鍵。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分析:國小低年級語文童話教學經驗交流

①.從分析故事情節中揭示寓意

《螞蟻和蟈蟈》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們在烈日下辛苦搬運糧食,蟈蟈們就在樹陰下唱歌、睡覺,可是冬天來臨了,螞蟻躲在充滿糧食的洞裏過冬,而蟈蟈就又冷又餓。教學時可以通過整個故事的展開讓學生明白要像螞蟻那樣辛勤勞動、未雨綢繆,不能像蟈蟈那樣先行享樂,不顧後果。

②.從分析關鍵詞語中揭示寓意

《蝸牛的獎盃》這篇文章中通過“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這些詞語生動的表現蝸牛得獎後不思進取,滿足現狀的心態,導致最後由天上的飛行冠軍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蝸牛。通過分析這些關鍵性詞語來揭示成績只能代表過去,不進則退這個激勵人心的道理。

三、悟——感受童話的情感美

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有效地激發兒童的情感,使兒童在情感的促動下牽引想象,進而在飛揚的想象中產生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我們正是要通過“悟”的過程去點燃兒童心靈的火種,決不能以抽象瑣碎的分析替代個體體驗、感悟的心理過程。

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時,我通過語言描述導入:同學們,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青蛙經過艱苦的跋涉終於看到了嚮往已久的大海。“青蛙終於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麼樣的?”“它會說些什麼?”教師通過優美的語言描述、動聽的音樂薰陶、形象的媒體再現等形式,誘導學生進入故事的藝術境界,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進行看、聽、想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直觀的感受文字,使其獲得更加立體的語言信息。

教完課文後,可以設置複述課文這一語言訓練點,讓學生複述課文,再引導他們配上自己的動作,邊演邊說,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語言與動作上生動地再現出來,使教學達到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的目的。

四、演——體驗童話的形象美

如果前面的讀,學生只是作爲一個旁觀者的話,那麼,“演童話” 可以爲學生提供無限廣闊的思維、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演”,會促使兒童更主動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話文學的形象美,同時又在故事所創造的情境之中進行了生動的言語訓練。在童話教學中,我適時抓住學生的熱情,讓他們試着把童話演出來,揣測表演技巧和理解角色心理的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社交能力和創造力,還能使兒童產生豐富的美感體驗,在積極嘗試中學會欣賞自己,感受成功。

在《螞蟻和蟈蟈》這一課中,螞蟻和蟈蟈是無聲的,沒有動作神情的,而我在這一課時讓孩子們分角色去演螞蟻和蟈蟈,使學生沉浸在角色讀的遊戲中。在整個課堂上,教師調動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發了孩子內心的情感,並且深化了學生的情感。爲學生的情感發展打通了一個通道,一個人與螞蟻,人與蟈蟈,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通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生在這個童話的世界裏,在真實的背景下,獲得了精神的愉悅,獲得了情感的飛躍。

《螞蟻和蟈蟈》教學片斷:(師提供螞蟻和蟈蟈的頭飾)

生1:(滿頭大汗)嘿咻嘿咻搬食物

師:你是誰?

生1:我是螞蟻。

師:你是螞蟻,那麼課文中的“螞蟻”就應改變成——“我”(學生回答),你把課文變成了你的話,這是你的創造,再請你再來讀讀。

師:這時候,幾隻蟈蟈看到了——

生2:哈哈哈,你真是傻瓜……

分角色讀,情思交融。教師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讀,把學生引入童話的角色中

去,體驗童話中的形象,通過語言、情感、思想的交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朗讀能力。

五、編——發掘童話的弦外音

“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今天,我們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教學中可以根椐低年級兒童愛想象的特點,不禁錮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續編或改編故事,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兒童在閱讀童話故事時,有的對文本的主人公打抱不平,也有的對其行爲有疑議,還有的對故事的發展所“期待”,所以學生往往會有這種改變結局或續編的慾望。教師在教學中可因文本而異抓住這種教學機會,讓學生改編故事的結尾或續寫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這樣的活動還可引導學生體會童話的情節美,也有助於學生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小松樹和大松樹》一文中結尾是這樣的:小松樹聽了,慚愧地底下了頭。這是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結局,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何不讓學生深省一下,想象一下,小松樹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大膽的想象編排,從更高角度去領悟故事所要帶給學生的啓示。很多童話的結尾是言盡而意不盡的,讓學生編寫故事結尾既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寫話的興趣,培養了寫話能力。

以上就是我對低年級童話教學模式的一些初探。

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要答案,而是要發展。正如皮亞傑所說:“智能訓練的目的是形成智能,而不是儲存記憶;是培養出智能的探索者,而不僅僅是博學之才”因此,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童話教學亦是如此,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就是,“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況,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是啊,孩子們簡直是極富浪漫主義的童話作家,在他們眼中的各種事物都是童話故事中的主角。教師就更應該利用這一點,從童話出發,打開他們夢幻般的精神世界,從經典童話中獲取營養,從而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而添磚加瓦。

篇四十五: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信息素養,是指一個具有信息素質的人能夠認識到精確完整的信息,通過確定對信息要求,形成基於信息需求的問題,明確信息源,採取成功的檢索方式,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運用信息,從而將新信息與原由的知識體系相融合,強化學生批判性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素養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活動機,引發興趣,樹立學生的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指學生呢感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的意識。依據國小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激活學生對信息資源的學習動機,引發對信息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例如學習了《趙州橋》後,學生對橋的結構與力的關係領會不了,我就讓學生回家查找資料,同學們叢刻外資料上查到了斜拉橋、吊橋、架橋等許許多多橋的知識,通過查找學生大體知道了橋的設計原理和成立的條件,各個成了小小的“橋樑行家”,有的還說長大要造一座橋呢?對於引力、拉力、承載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學的慾望,爲以後學習集合學與物理學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礎和興趣基礎。學了書信以後,我給全班的同學發了信,並要求他們回信,全班同學爲了和老師通信一下子掀起了寫信的熱潮,而書信的寫法在寫信的過程中也逐步掌握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信息產生了興趣,才能初步樹立學生的信息意識。

二、強化訓練,注重時間,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信息源,並根據信息需求選擇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資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務的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問題的解決可以藉助查找信息資料得以解決。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每一步活動有目的性,針對性和方向性。比如《黃山奇鬆》一課,可通過師生羣議確定信息任務爲:黃山鬆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態?除了文中介紹的幾中奇鬆外,還有哪些奇鬆呢?迎客鬆爲什麼會成爲黃山奇鬆的代表,及至整個黃山的象徵?爲體明確了,我門可以引導學生明確:黃山鬆的奇特姿態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今讚美黃山鬆的詩詞文章;迎客鬆爲什麼是黃山的象徵,可以查找有關迎客鬆的生長位置、生長特點和相關圖片介紹。信息來源有了,許解決技術問題,我門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誌、圖片、圖書查找,也可以利用網絡搜索有關黃山奇鬆的知識。

三、引導積累,知道運用,培養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學生對收集的信息進行鑑別、篩選、分析和判斷,自覺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擾和侵蝕,並且完善合乎時代要求的信息倫理素養。我們需要訓練的是引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判斷現有的信息資源是否有用,然後有目的的整理出來。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細緻深入地鍛鍊學生。把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新信息、新方法以及望站地址燈油關信息,有選擇有重點地摘抄,並知道學生對獲得的信息資料進行排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儲處理,使摘錄的信息資料系統化、簡明化、便於查閱。

四、合作交流,培養學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來自多種信息源的信息組織起來,把組織好的信息展示和表達出來。這是檢驗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最佳體現。教學中我培養學生:讀懂你的信息資料,試着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來,還可以談談你的想法。把學生集成的信息用各種途徑發表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還有利於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實踐證明,具備了一定的信息素養,學生就能夠主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積累、運用、處理信息,實現課本內容、課外知識與現代信息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習效率,將“實現學生好曾爲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目標執行到底。

篇四十六: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作文在國小語文中一直是佔分比例很大的一項,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寫作能力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必要的技能知識外,寫作的內容主要來自學生日常的生活積累。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國小語文寫作教學中有效應用互動情境教學模式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能提高作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互動情境教學;國小語文;應用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不斷摸索更適合當前形勢的教學方法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隨着研究的深入,互動情境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併成爲課堂上一種較爲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互動情景教學的應用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互動情境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極力營造的情景氛圍中,直觀地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把握需要學習的內容,它致力於將教學提升到情感層次,讓學生在體驗中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國小語文教學難就難在如何化虛爲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敢寫想寫。而互動情境教學在國小作文課中的應用則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在互動情境教學中,教師設計出能吸引學生的教學場景,將無形的教學內容轉變成能讓學生直觀感受的生活場景,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極大地活躍了學生思維,讓學生與周圍的人或環境互動,實現由寫不出、不敢寫到有東西可寫、想寫、喜歡寫的過程轉換。

二、有效應用互動情境教學模式的方向

互動情境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國小語文作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但也不是隨意照搬照抄就能達到預期目的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充分發揮互動情境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創造生動的教學場景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成了教師的必修課。在國小語文作文課上,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在畫面、聲音等方面的優勢,設計生活化場景,通過生動形象的場景強化學生的認識,使學生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抒發。比如可以通過看圖說話、故事續寫等寫作場景,引導學生積極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使作文言之有物。

(二)設計遊戲互動環節,提供寫作內容對世界的認知有限,生活積累少,直接導致國小生寫作缺乏素材,學生想寫,可是不知道寫什麼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趣的小遊戲,通過遊戲中形成的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尋找可以加入到寫作中的素材。設計好遊戲後,爲了讓學生熟悉遊戲規則,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完成遊戲,然後進行分組,讓學生自己完成遊戲。遊戲結束之後,要求學生按先後順序描述自己在遊戲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做了些什麼,感受是什麼。通過這種遊戲互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生完成作文的難度。

(三)創設學生有利於交流協作的場景國小生雖然對社會的探索範圍有限,但是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會經歷一些有趣的事,這都是學生豐富的寫作素材,只是這些素材被學生遺忘了,需要適當的人和場景來喚醒他們的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交流探討的自由課堂活動空間,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進行回憶,鼓勵每個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言論,從而找到有用的寫作素材。比如當遇到一個話題作文,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享一些與話題相關的事情,讓學生在談論中得到啓發,由被動學習轉變爲主動探討,爲學生寫作找到足夠的素材。

(四)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分享各自累積的寫作素材語文教學中,教師常會建議學生準備一個自己的摘抄本,將學習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抄寫在上面,作爲作文的素材。而不同的學生摘抄的內容肯定存在差異性,但是很多學生的摘抄本只私人使用,相互之間並不傳閱分享。爲了能讓學生有更多交流分享的機會,實現共同進步,教師可以在徵求學生同意的基礎上,開展摘抄本評比工作,組織學生相互借閱摘抄本,互相觀摩,實現資源共享,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不僅能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還能爲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的材料來源。

(五)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除了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素材外,廣泛閱讀書籍也是一個重要的素材積累途徑。國小語文作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比如在班上開展讀書報告會、朗誦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橫向拓寬閱讀的寬度,縱向拓展閱讀的深度,通過閱讀和探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走出現有的學習生活環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積累到更多的寫作素材。互動情境教學爲如何有效開展國小語文寫作打開了廣闊的思路,有利於調動國小生寫作的積極性。加強對國小語文作文中互動情境教學的應用方式的探討,能夠將更有效的互動情境教學模式融入國小語文寫作中,對提高國小生的語文寫作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爲學生以後語文作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建香.國小作文教學中“模擬情境”創設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

[2]魯進.新課程背景下國小生活作文教學研究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6.

[3]楊美菊.關於如何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0(07).

篇四十七: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課程的開設起到了兩個方面的作用,其一在於能全面提高國民的基本素質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國小生學習語言文化知識,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另一方面而言,它還起到了促進學生學習其他科學文化知識的墊腳石作用,學生可以以此作爲基礎,用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教師應該認識到,現今對於國小語文的教育已經從原有的應試化教育逐步過渡到了現下的人文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對於教學觀念應該做出轉變,就以往只求學生學習成績的要求中走出,逐漸轉換到現下需要在人文情懷及知識總體掌握方面對學生的課堂語文教學實施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對策,這就需要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首先,在對於教育教學目標上,教師應該認識到,要從以往的應試目標轉變到現在需要多對學生的基本文化知識掌握做到強化與深化,並使學生對於中華文明有更多的瞭解與認知。其次,在課堂具體教學環境中,教師應該認識到應以學生作爲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使學生參與到整個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最後,課堂教學應遵循新課標下的課堂特徵,即開放性、和諧性和平等性。

二、改善課堂教學環境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第一位老師,因此,關於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教育對策的考量中就顯得尤爲重要。因此,爲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多半會使用到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創設新的教學環境,例如使用音頻視頻等有聲有畫面的教學材料來作爲課文的提前導讀,這與以往由教師帶領全班同學一起朗讀課文的不同之處在於,有趣的教學錄像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出對於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出自我的創新意識。

三、教學應以學生爲主體

我們知道,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普遍是以教師作爲課堂的主體,即整堂課程都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而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會造成對於學生“填鴨式”的教學,使得學生只是在課堂上一味的去聽教師講了哪些知識點,而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這些知識點,教師是在教學過程中,無從知道的,但往往會從學生期末的成績中體現出來,而現今對於這種模式的教學,已經做到了很大的改觀,首先,教師已從課堂的主體轉換成了教學的引導者,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前期課程準備,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作以引導,使得學生能通過自身的學習能動性,對所學的新知識,作以自我的認知與學習,體現在具體教學實例上,可以以《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課作爲例子,在此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的錄像觀看,帶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後,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自己自行找出課文中描述西沙羣島富饒的語句,並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習到語言語句的表達,及新詞語的認知與掌握。其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已經有很多老師採用了另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即開放性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前的備課,將要學課文中,具有討論意義的問題列出,並於課堂基礎教學後,讓學生來一起討論和思考這些問題,應這些問題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學生在討論時,可以暢所欲言,這樣無疑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培養其看待問題的創新意識,並使學生在以後的問題解決中,能從多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四、總結

在新課標下的教育教學對策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實施教學新目標的關鍵仍是自己,但是更應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作爲課堂教學的主體,發揮出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動性,並培養其創新意識與能力。而且在掌握了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後,教師更應該以此作爲基礎,並結合學生自身特點以及運用教育心理學的諸多知識對學生的學習行爲進行引導。而後,結合多種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全面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善思勤學。另外,除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相關語言技能外,還應重視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教導學生要做好課後的閱讀量積累,這對於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實力和其語文的文化素養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並可爲其今後對於其他課程的學習,打好堅實基礎。

篇四十八: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這一學科的重要性衆所周知,國小語文教學最開始的拼音、詞語、語氣、造句、古詩詞等等,都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有趣的部分。那麼,要如何正確地去引導國小生去學習國小語文這一學科呢?我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國小教師是要做好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四十五分鐘,是教學過程當中最有效果的階段,所以,教師要爭取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要效率。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只有做好了開頭,纔會有成功的可能,在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課堂教學就是那個開頭,所以教師要重視起課堂教學,要明白課堂教學這一階段的重要性,也要明白課堂教學也是國小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課堂教學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着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效果如何。課堂教學也是國小語文教學過程的一個起步階段,國小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掌握得好,不僅能吸引國小生的思維和目光,使國小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語文中去,還能喚起國小生的求知慾望,而且還能燃起國小生智慧的火花,使國小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開展思維、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等等。

一、要激發國小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人的智慧能動性的最高表現,也是自我發展、自我顯示的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想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激發國小生的創新意識。那麼,國小生在學習國小語文這一學科時,要怎樣激發國小生的創新意識呢?我建議:語文教師要創設創新的課堂氛圍。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國小生思考,要鼓勵國小生勤奮思考、敢於質疑、大膽發言,要讓創新真正地走進課堂,國小語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國小生,善待國小生,要和國小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才能讓國小生心中沒有顧慮,變得勇敢、活躍,才能讓國小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敏捷,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增強國小生的主觀能動性

增強國小生的主觀能動性,其實就是激發國小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國小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並且能夠主動地去學習語文,瞭解語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創設豐富的、新穎的、愉悅的課堂氛圍,要提高國小生對國小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激發國小生的求知慾望,這樣才能夠有助於激發國小生對學習語文學科的積極性。當然,國小生對事物的興趣和積極性並不是說有就有,說激發就能夠激發出來的,就算激發出來了,依照國小生的性格特徵,相信也會很快消失。那麼,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身爲語文教師就要想辦法了,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盡一切努力維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所以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用和諧歡快的教學氛圍,親切的教學態度,新穎的教學方式,開放的教學模式等等,來抓住學生的眼球和思維,以保證能夠維持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擴展學生的思維

國小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髮散思維,要重視一題多解,要誘發國小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問題,並引導國小生大膽地嘗試,這也有助於激發國小生的創新意識。語文不是一門單單侷限於課本的內容,現實的生活是與語文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應該多多鼓勵學生去學以致用,去練習當前的實際的生活,這纔是我們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學以致用是指學生能夠將在課堂當中學到的知識內容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去,擴展學生的思維,可以幫助國小生能夠靈活地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應用在語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如果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靈活地應用課堂知識,那麼就說明我們的教學目標實現了,我們的教學成功了。

四、勇於探索,是學好語文學科的重要條件

勇於探索,是學好語文學科的重要條件。那麼,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賦予國小的語文課堂一層神祕和有趣的面紗,讓學生更有興趣主動揭開這層面紗去探索,去發現。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對學生多提問題,多問幾次:爲什麼這麼做呢?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對一個新的知識內容要進行巧妙的設疑,做鋪墊,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去思考,學生自己也就會在心裏問自己,爲什麼這麼做呢?這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這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以讓語文知識更加深刻和牢固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裏,加強學生學習的意識和動力,從而提高國小語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綜上所述,我們作爲國小的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地去貫徹去落實這些相關的政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爲國小語文的教學貢獻出更加積極的力量,採取相關的積極的措施去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可以讓國小生更加有新的想法去學習,這樣的學習的效果也會比以往更加有效,在課堂之上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把握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的角色,這樣對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也是有着相當重要的作用的。拓展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想象,不僅僅是把學生的思維侷限於書本之中,而應該放眼於整個世界,這樣的學生思考的維度也才能夠更加廣闊,學生對於知識的把握會更加牢固。語文是一門不斷髮展、不斷前進的課程,我們應該用探索、探求的方式去對待語文,結合當前不斷髮展的社會、不斷髮展的潮流來更好地進行語文的學習,這樣才能保證語文的教學質量。

篇四十九: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作爲基礎文化教育科目,對學生中華民族文化啓蒙與認知具有至關重要的引導意義。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信息技術的發展,爲國小語文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物質、理論、實踐支持,使教學理念不斷理性迴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引入美術元素,有利於推進國小高效課堂的建設。

一、美術元素對國小語文教學的促進性作用

美術元素的納入能夠有效地促進對語文教學的連續、漸進發展,有利於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育、人文思想的積累以及人文意識的內化。而且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的抽象形式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潛在性與抽象性,然而,美術具有直觀審美特性,將其引入語文教學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趣味化和立體化化,具有持久的激勵性,能夠使學生不僅僅對知識的“單純記憶”,還能實現知識的創造性“消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二、引入美術元素優化語文教學

1.以先進教學理念爲指導,建立美學教學機制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模式,建立美學教學機制。基於此,應加快推進國小語文課程體系的革新,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美學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思考,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

2.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納入美術元素迴歸語文教學本質屬性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體系,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美術元素的刺激手段,導入學生的認識系統,並通過有效的外界引導,實現知識的內化升級。比如,講述《遊山西村》詩作中,可以通過影像和動畫導入此詞中的場景,再現詩作的情景氛圍,使學生受到美學情境的感染,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然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如果你是作者,面對此景你會作何詩作,鼓勵學生自主創作。美術元素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將美術元素有效地納入國小語文教學中,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審美性,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