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地理教學論文:將生活引入地理課堂

摘  要:在現今教育形式下,如何開發“有限課堂”,發掘學生潛力,發揮教師能力,提高課堂效率,是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本文試着從地理學科的特色分析,引用“生活”理念,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經驗,從學校生活入手、從課外實踐入手、從實事新聞入手、從生活作息入手,多方面引入生活案例,做到使“生活”走進地理課堂、激發地理思維,並能用地理知識來詮釋生活,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地理教學論文:將生活引入地理課堂

關鍵詞:生活;地理;課堂

我國地理教育改革正在不斷走向深入,步入成熟。在大範圍減負的形勢引領下,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地理課堂效率是當前提出的首要問題。中學地理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種知識綜合的學科,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因此,在中學地理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用生活理念,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在極富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各自的優勢與特長。

一、爲什麼要將生活引入地理課堂

在《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加學生的生存能力”爲切入點[1]。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實際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

美國教育家杜威力圖變革傳統教育,融合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聯繫,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以使學校和社會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深受其教育思想的影響提出了以“生活教育”爲核心的教育思想。並將“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內涵爲:“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2]

(二)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地理課程本身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開放性的特徵,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地理學科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增加,地理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在地理教學中所列舉的地理事實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地理實現知識更新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關注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引入地理課堂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地理學科特點的需要,也正是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三)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追求高效課堂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點,地理課堂自然要講究高效率,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就是地理高效課堂的法寶,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趣味現象引入課堂,是使課堂興趣盎然的一條重要途徑[3]。中學生在這個年齡段是具有探奇心理的,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這種心理,引入趣味現象,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去分析探究,由現象到本質,深挖其中的道理,靈活地解答疑問,積累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學習的方法和技能,爲以後進一步深入發展奠定基礎,都是大有益處的。

(四)地理教材內容逐漸趨向於生活化、人文化

當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如“人口動態、食物和饑荒、城市化、社會經濟差異、文盲、貧困、失業、難民……動植物滅絕、伐林、土壤侵蝕、荒漠化、自然災害、毒廢料和核廢料、氣候變化、空氣污染、臭氧洞。資源限制……”等[4]都帶有很強的地理成分,地理教材內容的更新便勢在必行。環境、資源、人口、可持續發展等成爲各國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美國主張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教材不再只是從地理科學的角度來選擇和組織,而是明確講述“生活化的地理”,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爲了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及實踐活動能力,涉及個人、公衆及日後職業生活的應用性、實踐性知識成爲教材的重要選擇。地理教材內容的人文化比重也相應加強,打破了“以自然地理爲主的區域地理”一統天下的局面。突出了人地關係的主題。

二、如何將生活引入地理課堂

(一)利用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導入新課

心理學認爲,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纔會有興趣,纔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5]。新課導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聯繫學生當地實際生活中經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經驗等一些地理現象,設計出地理問題,讓學生接觸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對他們確實有用,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學習《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一節時,我們知道科學家探知地球內部結構時利用的是地震波,本來地球的內部就很深,感覺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同學們不容易想象它的形態,而且地震波也是學生不熟悉的概念。那麼如何引入本節課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這時,我們就可以從我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用類比的方法引出地震波。教師可以首先問學生夏天我們買西瓜的時候是怎麼挑哪個西瓜好的呢?同學們回答用手敲一敲西瓜皮,聽一聽聲音。教師總結,我們通過聲波就可以判斷西瓜內部的構造,同樣的道理,科學家也是利用了一種波來判斷地球的內部構造,這種波就是地震波。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就不會覺得本節課的知識枯燥乏味,進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應以生活爲目的

在進行融入生活地理教學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講清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應用,具體方法就是聯繫實際。地理環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

衣着方面:在講述到氣候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爲什麼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學們討論總結之後,教師還可以舉一反三地列舉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爲什麼以白色長袍爲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

食、住方面:同學們可以從氣候知識中瞭解“南稻北麥”、“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等等許多南北差異的根本原因是氣候類型的不同。

出行方面:人們的出行與地理密切相關。比如在旅遊時,根據地域特點,合理選擇交通工具:遠距離旅行選擇火車或飛機,近距離選擇汽車,沿海城市可以選擇輪船等等。

(三)聯繫社會熱點,賦予時代信息

建構主義者認爲,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去感受、去體驗[6]。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把每一節地理課都放到真實環境中。所以,地理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創設一種適宜學生學習的情景,打通學生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激發學生自主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和重組,從而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讓學生留下“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時事新聞中的每件事都與地理環境有一定的相關性,更因“新聞”是最近發生的事,既“真實”又“新鮮”,很容易就能打動學生 。引起高度的關注,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長期關注電視或者是報紙的新聞事實,既能開闊學生的眼見,又能瞭解地理試題的發展方向,做到了然於胸,有備無患。

(四)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中學地理課程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瞭解並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地理課堂教學,使學生體驗到地理就在身邊,生活處處皆地理。同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內化了知識。

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學生對於太陽高度這個概念可以說是一片空白。課前先讓學生探究不同季節物體影子的長短有沒有什麼不同來入手,無疑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積極性,使他們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生對所學的太陽高度的概念理解以後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將原理應用於實踐。如開發商蓋樓的時候,要考慮樓間距的問題,是要考慮夏季的距離呢還是冬季的距離?南方地區的樓間距和北方地區的相比哪個應該更大一些呢?這樣通過與生活實際的聯繫與應用,使學生輕鬆接受了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使他們覺得地理知識就在身邊,所學的知識也很有用,從而樂於接受,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藉助鄉土地理,豐富地理內容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 《帕夫雷什中學》中認爲:大自然是學生美育的重要源泉;從讚賞家鄉自然美景到熱愛祖國山川原野,這是德育的起步內容和有效途徑;花草樹木、陽光、空氣、風霜雨露,皆是養心健身之寶;變幻萬千的自然現象,則是綜合訓練觀察、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手段。[7]學生身邊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實、最豐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學資源。學生最初的地理認知便是對周圍事物的瞭解與接觸,以鄉土地理中的環境資源爲基礎,進行地理學習與能力訓練,是讓新知識快速構建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樊傑.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3] 陳澄.新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4] 國際地理教育委員會,馮以浤譯.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學報,1993(4).

[5] 張守臣.高師心理學教程[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6] 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7] 黃秀蓮.略談高中地理課堂與生活知識的融合[J].才智,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