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的學醫之路——暑期跟診老師學習心得

我的學醫之路——暑期跟診黃仕營老師學習心得

我的學醫之路——暑期跟診老師學習心得

時光向來刻薄,像吹散一朵蒲公英似的,把我們吹往不同的地方。大抵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一場場盛大的邂逅與別離。

——苑子文《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

跟診心得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自己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因爲自我打小入學開始,每個階段我都會遇到一位讓我感恩戴德、學會成長的老師。而暑假這兩個月,又遇到了一位能讓我真正領悟到中醫魅力的老師,那便是黃仕營老師。

“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相信每一位中醫學子對這句話都不陌生。按理說我現在不過讀方五年,理應處於天下無病可治的階段,可我在實習時遇到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背方三百餘首,卻仍覺無方可用。

剛考完研不久的我,滿腦子都是教科書的內容,沒錯,方子我都背了,理論我都學了,可一上臨牀就懵了,半天想不出開什麼方,現在的病人又有多少會按照課本生病,教科書只授我們以魚,而疾病卻有鰈、鰳、鮐、鮪、鮞、鱝、鱈、鱧、鱒、鯔、鮒、鱅…如此之多。我知道,我仍深深處於中國式教育的“毒害”中(好吧,不推脫責任了,我承認是因爲我笨…)。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爲什麼我學醫這麼多年了,卻仍只會點皮毛,甚至連三腳貓功夫都不如?我我想改變這個局面!是的,如同我當初想考上研的決心一樣強烈。

我想找個厲害的老師跟診,我想學點真本事,我第一個想到了黃仕營老師。黃仕營老師是我的溫病學老師,大四第一學期上《溫病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傳聞老師在念大學期間,就已經看遍了圖書館的所有藏書,可謂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且僅在三十而立的年紀,門診病人量就多得用“門庭若市”來形容也不誇張,且療效很好。早就想親眼看看我們這位“雪藏”在南醫大的中醫大家,恰好黃老師今年6月份剛轉至南方醫院中醫科出診,於是和舍友一拍即合,決定暑假留下來跟診學習。

在跟診之前,我對黃老師並不瞭解,我只在上課的時候瞭解到,黃老師是陳寶田老教授的博士後,陳教授是我們學院的鎮院之寶,雖然早已白髮蒼蒼但依舊精力充沛,80多歲仍在南方醫院出診,當之無愧的名老中醫。我是打心底裏敬佩像寶爺爺這樣能把自己的畢竟精力都奉獻給醫學事業的人!

 “既然黃老師是寶爺爺的學生,那我是不是也算寶爺爺的半個徒孫?”嘖嘖,心中暗自竊喜。

初次跟診的時候,老師很客氣地讓我們坐在身旁觀摩。來就診的第一位病人王某,男性,62歲,因體檢做胃鏡時發現胃部糜爛半個月前來就診,無其餘不適。老師很快開好了方,待病人離開後,老師說道:“像這種胃炎的病人,吃幾劑荊芥連翹湯就好了,荊芥連翹湯是首後世經驗方,最早記載於明代龔廷賢的《萬病回春》,上世紀初期日本醫家森道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黃連、黃柏、薄荷、生地,依然名荊芥連翹湯,成爲日本漢方流派貫一堂醫學的經驗方。寶爺爺特別愛用荊芥連翹湯,老師根據自己的臨牀經驗又調整了方藥和劑量,所以纔有了現在南方醫院的協定方,效果特別好。很多胃部不舒服的病人,其實不需要按照胃病來治,這些人往往伴有焦慮,你按照焦慮來治,一下子就好了。”(原話本寶寶早就不記得了(⇀‸↼‶)“…”都是按照回憶大致瞎編的~下同)就這樣,每每有空閒之餘,老師便會激情澎湃地跟我們暢談自己學醫之路的收穫,對理法方藥的理解和感悟。其實我對老師所說的很多理論都不太理解,可能是自己行道太淺,還達不到一點就通的地步,只能似懂非懂的記在小本本上。

一天跟診下來,我發現老師開方用藥有兩大特點:一是用藥多,用量大;二是經方少,合方多。還沒等我開口問,老師便早已知曉我的小心思,坦言道:“現在人的病症早已不像古人的病那般簡單,現代人的病都特別複雜,而且現在的中藥材也不如以前的藥材藥效好,在幾代人不斷的對比摸索中,纔有了現在的合方。寶爺爺也是花了大半輩子才摸索出來的,我很感恩老師能把他的經驗方傳授於我,才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我自己後面也摸索了很久纔有了現在的思路,你們想學是好事,我也沒什麼祕密可留,只要你們以後出去不要做壞事就行了。”我非常感恩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傳道受業解惑也,我是帶着一片空白的大腦過去,卻裝滿了知識回來,心中無比感恩,“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暑假,一定要認真學!”我在心中暗暗起誓。

幾次跟診下來,我發現老師確實是博覽羣書,對各種疾病都能侃侃而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不敢再誇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免得你們覺得我太浮誇,可老師確實是學貫中西醫,大至人體解剖,小至基因細胞,幾乎對各類事物都知曉一二。

很多人都誤以爲我們學中醫的,大部分都是書呆子,只會照着老祖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古書開方,對人體結構、細胞組胚等西醫知識一竅不通。親~敢問以中國現在的教育制度,不怕你學不會,就怕你不學,我們中醫專業的孩子們也要學各種西醫的課程的好嘛~~“生理生化,必有一掛;病理病生,九死一生;局解系解,不得正解;分生細生,考死學生;診斷局解,學到吐血;微生物,爲何物?寄生蟲,何生人?”(ー_ー)!!以上這些,我們通通都要學!只是我們和黃老師的區別是,老師能把看過的書融會貫通,學以致用,能通過基因、神經等機制解釋向來玄乎的中醫中藥,而我,依然雲裏霧裏不知所以。

我自認爲我還算是一個比較理智的人,凡事我都不信絕對。我雖喜歡中醫,但我並不是狂熱的中醫迷,我會客觀評價中西醫的療效,甚至有一段時間,我極度懷疑我學了幾年的中醫是否真有神效。所以,唯一能讓我信服的辦法只有一個,那便是療效。是不是真的、有沒有效果,病人一吃就知道了。

爲了能見識到更多奇奇怪怪的病,我們決定去中西醫結合醫院跟診,去看看老師的成名之地。早上坐校車7:45就到了醫院,發現門診外面已候滿了病人,而老師已經開始坐診了。果然這邊的病人是真的多,一個上午都沒停歇過,除去複診和開藥的病人,我最後記錄了將近30個醫案,記錄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開藥的速度,幸虧我是個有手機的人吶。很多病人見到我們來跟診學習,都誇黃博士醫術高超,讓我們好好學。每每這時,老師都自謙道:“我也不是什麼神仙,你們不要把我神化了,有的病我也還沒攻破。但哪些病看的好看不好我心中有數,看不好的病我也很自責很愧疚。”

我喜歡這裏的醫患關係,這是一種超越契約關係的信任之交。這裏的病人有的身染怪病,有的惡疾纏身,有的癌症晚期,到處求醫而不得,直到在黃老師這裏才找到了解救的方法,所以大家對老師都是極爲尊敬的。我終於見證了中藥的神奇,這裏每一位病人都在告訴我,他們相信老師,相信中醫,那是一種不用言語表達就能看透的療效。

很多病人都習慣了找老師看病,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便成了朋友,沒有啥交集的久而久之也成了熟人。“醫生和病人之間也講究一種緣分,我們稱之爲‘醫緣’,有醫緣的病人很好相處,沒有醫緣的病人我也沒辦法,有時候我想救他們,但就是很無奈。”老師說。由此我想起上次在南方醫院找老師看口乾的一個病人,這位患者自述已有口乾數年,輾轉很多醫生都看不好,這次也是碰碰運氣才掛了老師的號,或許是看到老師太年輕,沒有傳統“老中醫”的樣貌,僅僅問了幾句話就直接扭頭走了,連方都沒開,我們都很無奈的相視一番,“也許吃了老師的藥,他的病就好了。”舍友說道。這大概就是沒有醫緣吧!

說實在話,我之前是不相信這些因緣關係的,作爲一個從小受到社會主義九年義務教育薰陶的無神論者,我覺得神佛之說太懸幻了,平時口中所謂的“隨緣隨緣”,也不過是隨口說說罷了。直到老師推薦我看一本書——《僧侶與哲學家》,我才漸漸感受到佛學的奧妙。當時我正巧處於對某件事物苦求而不得的苦惱之中,深夜中的數次驚醒,才讓我明白原來“可望而不可即”真的是一種很痛的領悟。老師拿了幾本書給我們看,我隨機挑了這本《僧侶與哲學家》,在看的過程中,我真的感受到佛教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無慾無求的平和心境。看完之後豁然開朗,曾經我苦苦追尋的不可得之事,也一併看淡了,也順帶理清了很多曾經的“無緣”之事,心態變得格外平和,這種感覺真的太奇妙了。沒有相同的經歷就不會有感同身受,現在我體會到了,於是我開始相信緣分之說。老師說我們這次暑假能有跟診之緣,也許就是上輩子的交集產生之果。大概就應了那句話吧:“佛說:前世的500次回眸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我想我和老師最有緣分的一件事,莫過於我終於在老師這裏弄清楚了我的胃病緣由。熟悉我的小夥伴都知道我從小就有慢性胃炎的病史,尤其是去年考研前後,胃疼得厲害,而且這種疼痛很奇怪,與體位有關,只要站着便會燒心疼,但是一躺下就啥事沒有。所以考完研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照了個胃鏡,結果卻只顯示爲慢性淺表性胃炎,醫生也只是建議我注意飲食就好,我其實倒真希望照出點什麼潰瘍出來,好讓我明白爲啥老是疼,可最終也沒弄出個所以然來。直到數週前某次跟診期間,我的胃病又犯了,一番問診後,老師當即讓同學下去買藥給我止疼,說我這是因爲焦慮引起的胃疼,併爲我開了專門治根的中藥方。“焦慮引起的胃疼?”我開始在腦海裏思索,我記得第一天來跟診老師就說過這個問題,8月12號去參加的《抑鬱障礙防治指南》會議裏,李凌江教授和張璐璐主任有提到焦慮引起胃病的神經生理機制,再回想我去年胃疼大部分時候都在考研前,照完胃鏡得知無礙之後便再無發作,如此一串一串聯繫起來,解釋得在合理不過了。這種理論聯繫實際的親身經歷,又讓我不得不再次佩服老師對中醫理論竟如此參透。

老師是相信因果報應的,所以老師做事向來光明磊落,損人利己的事老師一概不做,不義之財一概不要。也是,依老師這一身本領,到哪都可以發財,所幸老師對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一心只求提升自己的醫術。很多人都覺得老師的運氣很好,總是能遇到各種達官貴人相助,其實我想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優秀的人總是互相吸引的。老師不斷告誡我們,以後出去了要多好事,要有大格局,不能爲了一些蠅頭小利就放棄自己的追求。“我看啊,你們以後還是要經常回來被我罵一罵才行。”嗯,我會謹遵醫囑的!

暑假已經接近尾聲,假期餘額不足,我的跟診之旅也要告一段落了。一人對另一人造成影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予以強烈的衝擊,其二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黃老師是兩者兼有的,跟診之時是中醫的碰撞使我們大開眼界,工作之餘是良好的修養散發人格魅力。在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太多太多,也意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所以,接下來纔要更加努力才行。

“沒事,去吧,你們去忙你們的,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走了就不要再回來了。”哎老師~不是說好了讓我們常回來挨挨罵嗎?現在又不要我們了,雖然我知道,老師說這話也是因爲不捨。“你們是我帶的第一批學生,我也很用心教你們,可能以後來跟診的學生,我都不會教他們這麼多,你們出去後一定會混得不差,但記住,一定不要做壞事。”

好的!小倫君向來是飲水思源之人,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老師的話字字句句銘記在心,師恩如山定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