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科技平臺建設——重慶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引擎

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爲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擺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位置。而科技平臺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作用是聚集運用和共享創新資源,是對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各類創新活動提供基礎條件保障的物質支撐系統和公共服務系統。

科技平臺建設——重慶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引擎

2004年,國務院轉發了《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從四方面明確提出了科技平臺建設應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建設的“內容與重點”、需採取的“保障措施”。

按照綱要要求,國家開始成體系地部署科技平臺建設工作,一批國家級的重要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相繼建成。同時,各省區(市)也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產業發展需求,逐步建成了一批從事研究開發、資源共享和成果轉化的科技服務平臺。

結合重慶實際情況,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市科委的直接組織和帶領下,自2004年起,我市啓動了“三大科技平臺”建設,即“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平臺。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市探索出“整合資源、創新機制”的做法,突出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資源的有效整合,盤活其存量資產。只花了三年多的時間,通過資產重組、資源集聚、雙向激勵和產學研互動四種方式,初步建起了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平臺。截止目前,這些科技平臺的相繼建成和運行,提升了我市的區域創新能力,成爲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不少平臺特色鮮明,其彰顯的作用受到業界和社會的普遍歡迎。我市平臺建設的探索被譽爲“重慶模式”,受到各方高度關注和讚譽。不久前,原國務委員陳至立作出批示,“重慶的做法十分有意義,建議總結重慶經驗……”。其中作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重要內容的重慶科技檢測中心的組建和有效運行,還受到科技部萬鋼部長及市相關領導的肯定。

大家知道,今日之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幫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他們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爲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關鍵之一。

構建地方企業需求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既能助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能成就區域創新能力的大大提升。這是因爲科技平臺的建設和運行促進了社會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重要載體,是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是幫助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地方科技平臺的建設與運行何以能提升區域創新能力?這裏不妨作一比較,即可得到答案。

l  科技平臺建設前(三年前)重慶的創新能力情況

三年前,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科技部創新戰略與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柳卸林博士帶着他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和《重慶技術創新能力分析》來到重慶向我們公佈了這樣一個結果:1999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中,重慶市居於中偏下水平——第18位。

2004年,科技部公佈的《2003年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及綜合評價報告》顯示,重慶的科技進步水平指標排在全國第14位,基本上與柳卸林博士公佈的重慶創新能力全國排位相吻合。

科技進步指標中有兩個一級指標非常能夠說明問題,2003年重慶的“科技活動產出”(包括知識產權和高新技術產業及技術貿易)評價指標在全國排位第5,比上年升了7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標排位第12,比上年提升了2位,但最後的“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排位卻是第19。

數據顯示,直轄以來,重慶的科技創新能力一直在持續增強;但另一方面卻反映出,重慶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是依靠直轄、西部大開發、三峽移民三大機遇帶來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外來投資推動的,其經濟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還未完全轉移到依靠科技創新上來,而科技創新必定要構建全市的區域創新體系,其中的科技平臺建設又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儘管重慶區域創新能力在提高,但當時畢竟還只能在全國排第四軍團,不僅沒法跟北京、上海和沿海城市比,就是在西部,也落後於成都、西安。創新之路任重道遠,創新能力提高迫在眉睫。

l  目前重慶的創新能力情況

當《2007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亮相後,重慶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已排位13,比三年前升了5位,已是一個不小的進步。這也應驗了當年柳卸林博士在渝接受專訪時的斷言:重慶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潛力很大。

是的,重慶一直在努力。

從2004年開始,根據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市全面展開了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隨着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三大科技平臺的逐步建成運行,目前全市的區域創新能力正日益提高,科技進步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l  科技平臺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正發揮顯著作用

地方科技平臺既是區域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又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預備隊”。國家規劃科技基礎條件是戰略性、前瞻性的“自上而下”,地方科技平臺則是戰術性、市場導向的“自下而上”。在大力發展下,地方科技平臺還可以“昇華”爲國家科技平臺。

在重慶,以三大科技平臺爲標誌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使重慶科技投入的綜合效益由直轄之初排名20多位躍升到穩居全國最前列。科技平臺建設在提升區域創新能力過程中,發揮出強力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較大程度滿足了重慶產業發展要求和企業需求,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緩解了科技資源的供求矛盾,加快和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我們不妨來看一組實例。

——2007年11月28日晚,西南大學研究生曾磊在學校實驗室做研究,進入關鍵階段突破不了,因學校的實驗室沒有病毒生物學分析儀。正在爲難之時,他想到了重慶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抱着試一試的心情登錄了該共享平臺網站,查到了擁有該分析儀的重慶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問題解決了。第二天清晨,他來到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運用那裏的設備完成了實驗研究的最關鍵一步。

這正是重慶整合市內近70家單位、1300臺價值11億的大型科學儀器建立的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促進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2006年,針對重慶和西部地區裝備製造業關鍵檢測技術和共性檢測技術的實際需要,重慶科技檢測中心應運而生。該中心整合了我市23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技檢測資源,建立起了15個檢測大類、40個檢測實驗室,擁有64項國家和市級檢測資質、1200餘臺(套)檢測科研設備和100餘名專業技術檢測人員,形成了能爲我市企業集中提供集分析、測試、校準、技術診斷、研究開發、經營運作等於一體的綜合服務能力,實現了我市閒置檢測設備的集成、開放和共享,檢測設備使用率提高到70%以上。

該中心不僅以國內首創分析檢測公共服務“檢測超市”模式聞名全國,更以其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開放式的檢測檢驗協作網絡工作平臺,“分析測試業務”和“技術診斷服務”並重的特色優勢,在支撐區域優勢產業發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心運行以來,已完成檢測實驗業務達52542項,比該平臺建立前各檢測機構同期業務量增長30%以上;完成技術諮詢服務4891次,對外取證培訓878人次,比該平臺建立前同期增長50%以上。中心受10餘家企業委託,爲其制定項目技術方案、共同開發項目8項,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成本,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2004年到2006年底,我市的各類科技平臺累計轉化推廣科技成果1359項,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爲科研、高新技術產品開發項目完成分析測試樣品上百萬個(件),直接服務企業300多家。通過科技平臺建設,重慶不僅吸引了中科院、日本CEA公司、美國阿爾發公司、瑞士SGS、清華紫光等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入駐,擴大、加強了我市企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且還有力支撐了重慶的產業發展,提高了區域創新效能,直接成就了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可以說,科技平臺的建設及運行已成爲助推區域創新活動開展的強力引擎。

回首過去,重慶科技平臺建設創出了特色,成效顯現;放眼未來,重慶科技平臺建設繪出藍圖,任重道遠。2007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要求把重慶加快建設成爲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重慶科技發展、科技平臺建設,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科技平臺建設經歷了發展初期的簡單資源整合,正在逐步向聚集科技資源,支撐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及社會創新的方向發展。重慶科技平臺下一步的發展之路應該怎樣走?借鑑國內科技平臺建設的經驗,結合我市具體情況,依我之見,重慶科技平臺建設應着重從“擴大開放、深度整合、延伸服務”等方面下功夫。通過科技平臺建設促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從而推動重慶經濟社會發展。

擴大開放。就是要樹立開放意識,不能把眼光只放在本地的資源和市場上,要通過健全完善開放靈活的機制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機構成爲平臺的組成部分,積聚更多的資源,增強科技平臺的實力。同時,要通過健全和完善虛擬網絡平臺,擴大平臺的外延。在基於整體規劃和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將納入到平臺的相關信息實現全面對接、無阻互通。網絡平臺與實體平臺集合在一起,最終形成區域整體的服務平臺,真正實現立足重慶、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目標。

深度整合。就是要把更廣範圍內的與科技平臺相關聯的各類資源有效、深入地聯繫起來。資源深度整合應重點從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跨區域資源整合。科技平臺建設要與區域產業優勢緊密結合,支撐產業發展,因此,把分屬於不同區域的相關資源聚集起來是建設區域性科技平臺的關鍵。地域障礙可通過相關地區科技主管部門之間建立協作協調機制來促進資源整合。整合方式上可以是引入機構進入實體平臺,也可以是加盟網絡平臺。二是跨行業資源整合。這類整合具有一定難度。以重慶檢測行業爲例,檢測資源主要分佈在質檢、農業和科技系統,雖然各有側重,但也存在功能重合、服務對象重疊、相互之間同業競爭等問題。從建立大平臺的觀念看,應該對分佈在這些行業的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和整合,更有利於提升地方科技平臺的整體實力,在一定條件的促成下,還可以昇華爲國家平臺。但是,因爲利益關係,各自爲政的局面很難打破。針對這個問題,建議可由地方政府牽頭,統一規劃、統一實施。

延伸服務。科技平臺通過企業大量使用,全面實現自身價值,根據需求加速自身發展和資源的整合,進而在更深層次上爲創新企業提供精深化服務是平臺發展的趨勢。在科技平臺建設中應探索企業需求的個性化服務相應機制,以推動企業發展爲核心,建立綜合科技資源和個性化資源提供相結合的模式,將科技平臺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延伸。

科技平臺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科技平臺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相信,在重慶良好的改革發展大環境下,堅持開放、創新、實幹,重慶科技平臺建設定會邁上新的臺階,爲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