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團隊科技服務與創新能力的提升”調研報告

爲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突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充分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深刻內涵,牢牢把握“三農”工作方向,全面落實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精神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結合本科室實際,採取現場調研的方式,組織不同層面的座談會,全面認真聽取廣大科技人員、基層工作人員和農民對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的要求。現將調研情況報告總結如下:

“團隊科技服務與創新能力的提升”調研報告

一、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愛崗敬業和服務三農的思想

本次調研中100%的調研對象一致認爲,一名合格的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愛崗敬業的精神和服務三農的思想。愛崗敬業,是操守體現。奉獻精神的一種體現就是愛崗敬業。在收集五福的活動中,“敬業福”出現的概率是很低的,這表明了“集五福”活動的策劃者對愛崗敬業人羣的關注與敬重。毋庸置疑,三百六十行,愛崗敬業的工作者始終受到人們的敬仰,因爲,他們普遍具有極強的責任心。我們十分敬仰我所土壤崗位專家廖萬有研究員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問其祕訣時,他回答道:“要熱愛自己的工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這句話中,我們體會到他對工作無盡的熱愛之情。我們也應該像這位老專家一樣喜愛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工作,愛崗敬業。作爲農業科技工作者,還應體察民情、結合自身的理論知識,從實際中探索科研的可能性,以“服務三農”作爲自身的根本宗旨。這樣,科研成果就會接地氣,而不會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二、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傳播知識與技術的教學能力

本次的調研對象96%認爲,傳播知識和技術是科研人員的基本素養。中國老一輩革命家總結了國內外科技經驗,得出了“科教興國”的思想。科研與教育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科研爲教育提供思想與素材,教育則爲科研成果的交流與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社會分工愈加細緻,導致很多科研工作者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或職業,而無心過問科研和實際的結合,造成研而無用的尷尬局面,而教育則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教育在中國又稱爲普及教育,即將教育普惠大衆。因此,將一個科研成果傳遞於十個人,就會有十種思考方式;惠及一百人,則會有一百種思考方式;而這一百人之間也會相互交流心得。大量的思想交織,很容易產生火花,致使科學之星的產生。茶葉研究所與茶農聯繫較爲緊密。他們時常精心準備豐富的一線科研成果,並下鄉將科學經驗傳遞於茶農。通常,這些科研成果均與茶農的生活緊密相關。由於應急之需,在茶農中深受歡迎。如果僅僅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而忽略了傳播知識的教育能力,那麼,科研成果將不能走出實驗室。因此,我們需注重教育能力的培養。

三、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吃苦耐勞、深入一線的決心

95%的調研對象認爲深入一線,吃苦耐勞是農業科技人員的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吃苦耐勞、深入一線”不是簡單的說教,它是我們中國人祖祖輩輩們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與生活積累,所得出的寶貴的工作經驗。對於期待科研成果的我們來說,這條路是唯一的捷徑!我們屬於茶葉研究所。茶樹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茶葉製作工藝包括:栽培、採摘與加工等三個環節。這三個基本環節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線”。作爲茶葉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學習書本上茶樹的栽培、病蟲害防治以及茶樹的加工等,而且要深入產地,發揚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把理論和實際生產相結合,因地制宜,更好推動茶產業發展。以茶園環境研究室爲例,爲了更好地補救受洪災侵害的茶區,科室成員們經常吃住在受災茶園的周邊地區,深入瞭解洪災的影響情況,不斷摸索解決途徑,前後歷經兩年多的時光,總結並制定出了我省茶區洪災後修復方案與標準,且實際地應用到一線茶園,很大程度地恢復了受災茶園的茶葉產量,爲茶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因此,深入一線、吃苦耐勞的工作氛圍,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營造,我們設身處地地思考、及人民之所需,最終會收穫希望。

四、農業科技人員應具有一定的溝通協調與管理能力

溝通協調和管理能力被94%的調研對象認爲農業科研人員應當具備的素質。一名合格的農業科技人員不僅要具備紮實的專業能力,同時優秀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溝通協調也是科研工作順利開展不可或缺的素質。管理能力,分爲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宏觀的管理能力,是指科研人員自身對科研方向的把握能力,而微觀管理能力則是指,將試驗規劃與設計的內容細緻地付諸實施;而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則主要是指,科研人員內部以及科研人員與其他農業工作者應加強交流和溝通,減少閉門造車現象的發生。以大田實驗舉例。農業科研中,大田實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其重要性無需贅言。然而,大田實驗的規劃極其繁瑣,涉及小區佈置、人員配備、取樣等多項工作。如果,對實驗方案不夠熟悉、對相關人員不夠了解,則大田實驗很難按預期規劃開展。因此,項目主持人需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而項目參與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也非常必要,雙管齊下,將有助於全體項目參與者取得理想的試驗結果,爲日後大田實驗結果分析提供紮實可靠的第一手數據資料。

五、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寫作基礎與表達能力

92%被調研對象認爲寫作基礎和表達能力是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的。無一例外,各行各業均需要大、小同行之間的交流與思想碰撞。也許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小小的建議,就可能促成一項顛覆性科學思想的誕生。因此,作爲農業科技工作者,紮實的寫作基礎與恰當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必要的。我國茶小綠葉蟬的分類就是一個例子。當時,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肖強教授攜帶了我國部分茶小綠葉蟬與一位專家會面。在初步觀察了小綠葉蟬的形態特徵後,那位專家不經意間說了一句話:“肖教授,您這帶來的小綠葉蟬有很多種啊。”這句話讓肖強教授產生了將我國茶樹小綠葉蟬進行細分的想法。在經過數年的試驗後,精心寫作了數篇高質量論文,最終得出結論:在我國生長的茶小綠葉蟬均爲小貫小綠葉蟬。這一結論完全顛覆了之前數十年假眼小綠葉蟬的結論,而之後的數年時間內,這個嶄新的結論也被同行們廣爲接受。若想使自己的試驗設計更爲縝密、試驗方案更爲成熟、論文寫作更爲地道,則需與他人協商交流。這樣,最後的實驗結論才更爲可靠。

六、農業科技人員應具有通才與專才兼備的業務知識

在調研工作中,90%的調研對象認爲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通才與專才兼備的業務知識。作爲農業科技人員,一定的業務知識儲備是非常必要的,因爲,專業理論知識是科研思想的土壤。沒有專業理論知識,就沒有科學假想。但是,古人曾說過:“變則通,通則達,達則兼濟天下”。這裏的“達”是指勇攀科學巔峯。如何變通?自然需要平日跨學科的知識儲備。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平日,知識儲備越豐富,科學思想就越豐滿,關鍵一刻才能大顯身手,而科研恰恰是在這不經意間的關鍵時刻中蘊藏着無盡的魅力。茶葉所王燁軍同志就是這樣一位通才。他早年曾紮根一線,從事茶樹育種、茶樹栽培、茶葉質檢等基礎工作,是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科研人員。自從調動至茶園環境研究室,厚積薄發的他主持並參與了多項重要研究項目及技術推廣課題,爲茶葉所爭得了榮譽,並接受了來自黃山日報社的專題採訪。因此,兼容幷包地獲取各類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將使農業科技人員如虎添翼,去追求我們科學之星。

七、農業科技人員應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與研發能力

此次近85%的調研對象認爲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自主創新與研發能力。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也是科學研究的靈魂。幾乎我們所主持的、參與的和接觸的所有項目與課題,均以創新爲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曾指示:“要緊緊抓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通過自主創新掌握科研上的主動權。”農業科研領域涉及的科學難題,尤其是基礎理論性難題,無一不是需要創新思維去解決。就水稻增產而言,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是國際相關領域科學家一直攀登的高峯,但也有過很多波折。比如,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模擬外國先進技術,使水稻由高稈蛻變成矮稈,部分解決了當時的糧食危機,但隨之而來的弊端也逐漸呈現,即,成本高、不易推廣、大量的能源浪費等。於是,在經過艱苦地自主探索、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於20世紀70年代育成了適合中國人體質的、高產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雜交水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明我國農業科研的奮鬥方向,即“努力成爲世界主要農業科學中心與創新高地。”因此,每一位農業科研人員均應具備創新意識和一定的自主創新與研發能力,才能爲我國農業科研建設添磚加瓦。

八、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承受寂寞、勇攀高峯的毅力

有66%的調研對象認爲科研人員不僅要承受寂寞,還要有勇攀高峯的毅力。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無論走到哪裏,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身爲農業科技人員,我們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夜通宵達旦地查閱資料、整理數據、寫作論文,而且有很多同事背井離鄉、孤獨一人。有時,即使是家人,也難以理解這種不顧及他人感受的做法,甚至被批評爲“太自我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我們倍感寂寞。然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深知成功的喜悅來之不易。爲了能夠取得點點滴滴的進展,我們從一線做起,穩紮穩打、步步爲營。成績日漸積累,但並不驕傲,因爲在明天,也許會有更大的困難等待我們去克服。爲此,我們有春暖花開般堅定的信念,我們有花崗岩一般的硬脾氣,我們有一支獨秀的勇氣和自信,我們還有堅持到底、勇攀高峯的毅力。“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將私心雜念拋卻,醉心於土壤、癡心於茶樹,爲了心中的理想,絲毫不敢懈怠。

九、農業科技人員應具有容納百家的雄才大略與態度

僅有55%的調研對象認爲容納百家的雄才大略與態度是農業科技人員應具備的素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科研領域百家爭鳴,隨時可能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雖然,不同觀點可能均由一個基礎理論發散而來,但每位科研工作者的崗位職責不同、閱歷不同、思維多樣,也就使得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因此,在堅守初心的同時,不忘記博採衆長,從而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科研素養。除了吸納有價值的觀點之外,農業科技者還需對長者或專家的建議保持良好的心態。作爲同領域的專家,他們的想法或許與我們不同,但他們的閱歷一定比年輕科技者豐富。所以,他們提出的建議,一方面反映出對我們研究課題有着極大的興趣;另一方面,其建議一定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自有其道理所在。此外,我們還需向身邊的有識之士學習爲人處世的道理,並且注意管理好自己的個性,與人交流時注意說話的方式與態度。這樣,我們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心中的科學高峯發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