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鄉鎮水利建設的調研報告

按照本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調研工作安排,對我鎮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察看了部分水利設施,並與部分村幹部、村民代表進行了交談。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關於鄉鎮水利建設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一)韓廟鎮基本情況

韓廟鎮是農業大鎮,位於商河縣東北部,也是濟南市的東北角,是三市(濟南市、德州市、濱州市)、四縣(商河縣、樂陵市、陽信縣、惠民縣)交界之地,距周邊縣市均在30公里左右,版圖面積68.11平方公里,耕地6.4萬畝,轄行政村45個(其中一個民族村站南村),人口3.3萬。全鎮共有市定貧困村15個(包含2個市定特困村),享受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646戶、貧困人口1051人。韓廟鎮牴觸全縣水系最下游,鎮域境內有三條水系河流,分別是縣級河流:商東河、改鹼河,省級河流:德惠新河。上流水小的情況下,韓廟缺水灌溉;汛期排澇時,韓廟處於下游,還有可能出現倒灌。因此韓廟鎮基本處於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的地理位置。

(二)韓廟鎮農田水利設施情況

韓廟鎮溝渠可以概況爲六橫三縱,其中六橫包括:友誼溝、前進溝、韓豐溝、劉屯溝、官紅溝、站南溝,三縱包括:姚馮溝、向陽溝、勝利溝。“六橫三縱”是韓廟水系的主要溝渠,貫穿着韓廟境內20餘條支溝,是整個韓廟農業的命脈,這些溝渠有的近20年沒有清淤,最近清淤的也有10年了。2017年韓廟鎮爭取了一個農業開發項目,涉及面積6000畝,修建揚水站一處,清淤15千米,修橋23座。2016年-2019年新打抗旱機井206眼,其中2019年新打機井106眼。總的來說,全鎮水利工程設施少,水利基礎非常薄弱。

二、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近年來,我鎮在水利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都在逐年增長,水利設施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由於我鎮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年久失修,防洪抗災能力較弱,仍存在較多安全隱患,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仍然是我鎮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短板。主要表現在: (一)資金不足。雖然我鎮經濟發展較快,財政收入不斷增加,但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小城鎮建設等各方面都需要資金,而農田水利建設點多面廣,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鎮政府有限的財力只能用於應急性、臨時的水利工程,全局性、根本性的水利工程耗資大,依靠鎮財政難以解決。

(二)有水難引。我鎮的水利工程多數已經運行了二十多年,多處工程老化失修,河道淤積有的達1.5米到2米左右,致使引水能力大大下降,有些涵洞坍塌,阻塞河道,雖然有水時能引到支溝來,但地上灌渠大部分損壞,羣衆灌溉農田只能用輸水帶,成本高、費時、費力。爲此,農民羣衆畏難發愁,個別羣衆甚至靠天吃飯,有水不澆。我鎮商東河因修橋建設,引水不暢,造成附近16個村莊3000餘畝耕地灌溉困難,個別地塊需鋪設七八百米的輸水帶,大大增加了灌溉成本。

(三)有澇難排:長期以來,我鎮幾乎每年面臨乾旱,很多田間排澇溝渠淤積嚴重,涵管坍塌淤塞,個別溝渠甚至被羣衆平整爲耕地種上了莊稼,造成地不通溝、溝不通河。當遇到集中降雨或洪澇災害時,出現“大河水少小河滿、河裏水少地裏淹”的現象,造成某些地塊減產甚至絕收。今年受“利奇馬”的影響,降水集中,全鎮5000多畝地無法排澇,造成部分地塊被淹兩天。

三、下一步抓好農田水利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興水利才能興農業,才能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和服務民生能力。

(一)加大資金投入,多渠道保障水利事業發展。一要加大鎮級財政的投入,建立水利財政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要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爲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二要積極爭取上級投資。認真研究國家、省、市、縣相關政策和扶持重點,積極向上申報項目,爭取上級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三要嚴格項目統籌,整合部門資金。科學調配項目,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專項資金,統籌用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避免重複建設。

(二)加強規劃編制,不斷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建設。一要構建調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現代化水利保障體系,確保防洪安全、飲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扭轉我鎮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二要堅持因地制宜、民生優先、生態優先的原則,組織編制水利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指導性計劃。三要統籌安排全鎮水利工程佈局,按輕重緩急,分步實施。四要對全鎮灌渠、機井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運行情況進行普查,摸清我鎮的水利資源利用和發展情況,同步抓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落實。五是要加強鎮域內主要河道流域治理。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提高防洪減災能力。

(三)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水利工程監管力量。要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理順鄉鎮水利管理體制,加強水利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引導扶持受益羣衆組建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規範用水管理辦法,鼓勵農民用水自建自管自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充分調動農民羣衆用水、管水和加強水利設施維護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