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鄉鎮宣傳工作的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鄉鎮宣傳工作的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篇一

鄉鎮財政所是年“撤區並鄉”時設立的,已有年曆史。經過年的發展,鄉鎮財政所在加強鄉鎮財政財務管理、組織地方財政收入、開展財政監督、發展地方經濟、維護政權建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從××年起,將用年時間逐步取消農業稅。作爲鄉鎮一級財政來說,取消農業稅後,鄉鎮財政所的職能無疑將發生深刻變化。在當前的形式下,如何定位鄉鎮財政的職責、職能,如何實現財政職能的轉換,是當前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一、取消農業稅後,鄉鎮財政的職能職責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鄉鎮政府是我國四級政府構成中最基層的一級政府,是傳達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聯繫人民羣衆的橋樑和紐帶,是服務於廣大人民羣衆的最基層的具體執行者。無論農業稅取消與否,鄉鎮財政的調節、分配、監督職能仍然需要充分發揮,鄉鎮財政所在維護鄉鎮政權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理順農村經濟關係等方面都將發揮着極爲重要的作用,是鄉鎮政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有鄉鎮政府的存在,就有鄉鎮財政存在的必要。

⒈鄉鎮財政財務管理離不開財政。鄉鎮財政所是鄉鎮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把抓”。鄉鎮政府既要負責政府機構運轉和幹部職工工資待遇,又要擔負本轄區內的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從幹部職工的工資福利的發放,到農村烈、軍屬的優扶和五保戶的供養,從“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直補”資金的兌現,到上面各級各部門下撥的各類專項資金和扶貧資金的監管使用等,都要通過鄉鎮一一落實到具體單位或個人,這些寵大的資金必須在鄉鎮財政部門的有效管理和監督之下,按照規定的用途和標準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實。因此,在新形勢下,鄉鎮財政所在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利益關係,落實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維護鄉鎮政權運轉,將發揮更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化解農村債務、理順農村經濟關係離不開財政。取消農業稅後,鄉鎮財政所從繁重的農稅徵管工作中解脫了出來,但農村中存在的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需要鄉鎮財政部門積極參與和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消農業稅後,農村土地承包又將是一個新的矛盾焦點。過去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負擔較重,大量的民工外出,導致大量的農田無人耕種。隨着農民負擔的減輕和農業稅的取消,大量農民必將返鄉種田,耕地又將成爲“香餑餑”。因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又將成爲一個新的矛盾焦點。二是村級債權債務在短時間內將難以化解。村級債務的形成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即:村級基礎設施舉債(如村級公路舉債、農村通電舉債等)、普九教育達標舉債、上交鄉鎮稅費舉債等;村級債權主要包括外遷農戶欠交的稅費、農村特困戶欠交稅費以及部分承包人拖欠承包費等。這些債權債務若得不到妥善化解,勢必影響稅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甚至危及農村社會穩定。三是村級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強,制度不嚴,帳務不清,村級財務和資金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因此,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化解農村債權債務、理順農村經濟關係、規範村級財務管理,還需要財政部門發揮主導作用。

(2)建設農村公共財政、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離不開鄉鎮財政。與城市相比,農村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目前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農民的生產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證;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看病、住院存在較大困難;農村社會保障滯後,農村五保戶、特困戶、烈軍屬、殘疾人以及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因此,鄉鎮財政部門在落實各項方針政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別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3)扶持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村脫貧致富離不開鄉鎮財政。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重點難點都在農村。近年來,國家在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大力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逐步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些資金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必將成爲“脫繮之馬”,其使用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鄉鎮財政所在選擇項目、落實扶持資金、加強資金監管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轉換財政職能,拓展理財領域,把基層財政所的職能職責向農村社會的各個領域延伸。

鄉鎮財政所作爲最基層的經濟管理部門,是落實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農業稅取消後,鄉鎮財政所應該將主要精力用於鄉村財政財務管理和農村公共財政建設方面上來,其職能職責可向以下幾個方面延伸:

(1)將鄉鎮財政財務管理向村級組織延伸。一直以來,鄉鎮財政所的財政監管職能僅侷限於鄉鎮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村級財務一直遊離於鄉鎮財政的監管之外,是鄉鎮財政財務管理的一個薄弱環節。造成村級財務不公開、不透明、管理混亂,甚至在有些地方出現貪污挪用、私吞公款等現象發生,羣衆反映強烈。因此,鄉鎮財政部門應該充分發揮政策熟、業務精、力量強等優勢,加大村級財務監管,幫助村級組織理好財、用好財。

(2)將財政監管職能向用款單位和具體項目上延伸。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有大量資金投向農村,而財政部門將資金撥出後,沒有對這些資金進行有效監管,導致這些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有的改變資金用途,有的挪作他用,造成了許多不合格工程和“影子工程”,給國家資金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鄉鎮財政部門一是要加強對各種項目資金和扶貧資金的監管,要從項目的論證、立項、申報,到工程的驗收、資金的撥付,都要進行全程監管;二是對應落實到戶、到人的扶貧資金、糧食直補資金、水稻良種補貼資金、救災款等,鄉鎮財政部門要逐村逐戶予以落實;三是對各類專項資金、財政扶貧資金及其他項目資金,要設立專帳、專戶,實行專人管理,以充分發揮財政的監督管理職責。

(3)將社會保障的對象和範圍向農村和農民延伸。農村社會保障一直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大量的農村人口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村面臨的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農村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這些人口的吃飯、看病、養老等一系列問題已經逐漸成爲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村中“獨女戶”的養老問題更爲突出。二是農村公共衛生設施落後,農民享受公共衛生資源遠遠落後於城鎮居民,看病難和無錢看病是影響農民健康的原因之一。三是農村中的殘疾人、弱智人口、五保戶及特困人口得不到較好的救助。四是農村中的烈軍屬、受災戶等應該享受政府的及時救助。因此,在農村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衛生保險勢在必行,鄉鎮財政部門應將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納入自身的職責範圍之內。

三、合理配置鄉鎮財政機構和人員,充分發揮鄉鎮財政的職能作用。

取消農業稅後,鄉鎮財政所的主要工作由過去的“以收爲主”轉換爲“以管爲主”,這就要求鄉鎮財政所必須按照高效、精幹的原則,以責設崗,以崗定人,重新配置崗位和職責,以適應財政職能的轉換。

(1)設置財政所所長、副所長各一名,主持鄉鎮財政所全面工作。設置鄉鎮財政總會計、出納各一名,其主要職責是:按照《會計法》、《預算法》的規定,編制本鄉鎮年度收支計劃並組織鄉鎮預算的執行;負責鄉(鎮)、鎮直機關、所屬村的所有財政性資金的帳務和資金的管理;監督、審覈各類資金使用的合法性。配備工勤人員一名,爲鄉鎮財政所提供後勤服務。

(2)將耕地佔用稅、契稅的徵收管理職責劃歸地稅部門,財政部門不再擔負農稅徵管任務。劃轉一批政策熟、業務精的財政幹部到地稅部門從事耕地佔用稅、契稅的徵管工作。

(3)設置農財專管員至名,其主要職責是:制定村鄉村財源建設規劃;負責農村建設項目的規劃以及項目的申報和立項;對各種專項資金和扶貧資金的撥付和使用實施全程控管;負責國家的退耕還林資金、糧食直補資金、水稻良種補貼資金的兌現到戶。

(4)設置農經專管員至名,其主要職責是:協助制定村級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審覈村級財務收支的執行情況;做好村帳務、財務“雙代管”工作;協助鄉村做好村級債權債務的化解。

(5)設置社保專管員至名,其主要職責是:落實黨和政府的農村社保政策,制定農村社會保障規劃,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健全社保擋案,爲農村五保戶、烈軍屬、殘疾人、特困戶、計劃生育戶、農村老年人口等提供完備的社會保障。

鄉鎮調研報告 篇二

一、目前基層婦聯組織作用發揮的現狀

隨着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婦女已成爲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她們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維護社會穩定、建設現代新農村的重要力量。基層婦聯組織作爲黨和政府聯繫婦女羣衆的橋樑紐帶,承擔着組織、宣傳、教育、服務婦女的工作職責,在長期的農村婦女工作中形成了獨特的優勢。

(一)幫助農村婦女提高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努力提高婦女素質,不斷深化以“學文化、學技術、比成績、比貢獻”爲主題的“雙學雙比”活動,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注重“巾幗科技致富示範基地”建設,通過現場示範、基地培訓、科技接力等形式,爲農村婦女的生產發展、科技致富提供了有效服務。

(二)扶持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實現農村富餘女勞動力的就業。

創建“科技示範基地”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婦聯建立了“婦”字號科技示範基地。幾年來通過基地培訓100餘期,培訓婦女5980多人次。村裏80%的婦女參與科技生產工作。成爲鎮、村的支柱產業,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三)深化文明家庭創建工作,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積極探索文明和諧家庭創評機制,切實加強農村婦女思想政治工作,組織開展“美化新家園、亮化新村容”、爭當“五好文明家庭”等農村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系列活動;推廣普及現代教育理念和科學家庭教育知識,讓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走進千家萬戶,提高農村婦家庭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二、新形勢下基層婦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些年基層婦女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重視不夠,工作開展難。

由於鄉鎮中心工作繁重,婦聯工作大多是黨政領導分管工作中的一項,婦聯工作缺少硬任務,因此導致黨政領導工作忙時,“中心工作先行,婦聯工作讓道”,處於“邊緣化”狀態;這種情況在村級婦代會中更加突出。基層婦聯組織雖已建立健全,但主要任務是配合中心工作,婦女工作成了“副業”。部分鄉鎮婦聯沒有將工作融入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僅僅是組織婦女羣衆搞一些文體活動,或是配合鄉村婦女羣衆進行幾次學習和培訓,調解一些家庭鄰里糾紛等,開展活動的規模小,內容也較爲單一,難以充分調動廣大婦女羣衆的積極性。

(二)兼職過多,職能發揮難。

鄉鎮婦聯主席兼兩職以上的現象較普遍。這種現象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婦女工作的開展。一是由於鄉鎮婦聯歸黨政辦公室領導,而黨政辦公室所承擔的中心工作任務相當重,這些工作又有嚴指標、硬任務,因此,無暇顧及婦女工作,導致婦聯機構形同虛設。二是鄉鎮婦聯幹部一人兼兩項工作,如兼任宣傳、團委、統計、辦公室等多項繁瑣的工作,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常常顧此失彼,工作處於被動應付狀態,使婦聯工作流於形式。三是鄉鎮幹部各自包點,工作包羅萬象,婦女工作都是在中心工作之餘幹,又不能把婦女工作與農村各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造成婦女工作重點不突出。另外,村級婦代會主任主要盡力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現象普遍存在。

(三)工作經費無保障。

鄉鎮婦聯要在提高女性素質及女性維權等方面提供服務,創造條件,都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作保障;《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章程》也規定各級婦聯的行政經費、業務活動和事業發展經費主要由政府撥款,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但絕大多數鄉鎮沒有將婦女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更沒有必須保障此項開支的硬性措施和規定,只有開展活動時向政府專題申請活動經費,這就對我們基層婦聯工作造成較大的約束和被動,不能自主地開展工作。由於缺少專項工作經費,各種活動和培訓開展的不夠,使婦女工作缺乏生機和活力,有組織無活動無培訓的現象比較普遍。婦聯幹部在開展各項工作中,由於經費無保障,因此產生一些畏難、牴觸情緒,阻礙了婦聯工作的發展。

三、對策和建議

一是要健全黨建帶婦建的工作機制。黨建帶婦建,根本在“建”,關鍵在“帶”。要把婦聯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建工作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推進,要爭取把婦女工作納入黨政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婦女工作的例會制度。將婦女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年度目標管理考覈體系,其黨政領導自然會主動思考、積極指導、盡力支持婦聯工作,讓婦聯組織在新形式下更好的實現“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工作宗旨,更好的服務全局。要多渠道、多形式落實鄉村婦女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適當提高工資待遇,或適當減少所兼工作項目,穩定基層婦女幹部隊伍。

二是要營造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氛圍。要進一步提高各級黨政領導對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認識,更好地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特別要納入到黨校培訓的重要內容,使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層領導幹部通過培訓,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有所提高,以便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婦女工作的重視和支持。

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婦聯幹部隊伍的能力建設。當前,鄉鎮婦女工作任務繁重,要求婦女幹部知識面要廣,工作能力要強,而且羣衆越來越需要服務型、引導型、示範型的幹部。因此,加大對鄉鎮婦聯幹部的培訓力度。積極與黨校、組織部門聯繫,爭取把鄉鎮婦聯幹部的培訓納入各級黨校幹部培訓和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培訓計劃。並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婦聯幹部參加婦聯繫統業務培訓及外出學習考察。要引導、教育鄉鎮婦聯幹部處理好專兼職工作的關係,明晰自身工作的主要職責,充分發揮兼職的優勢,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加強對婦聯工作的考覈驗收。考覈驗收歷來是落實工作的主要方法,也是落實工作的手段。要加強對基層婦聯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規範工作考覈,適當規定一些硬指標,採取一些嚴措施,實行“軟”工作“硬”考覈。

五是要推動婦聯工作的創新發展。要把婦女工作放到全面建設新農村大局中去把握,把工作定位到發展城鄉經濟,引導城鄉婦女增收致富上來,不斷推動婦女工作的創新與發展。要着眼於加快農村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想辦法、做文章,將城鄉婦女工作進行對接和有機地融合,構建“城鄉互動、統籌發展、共同進步”的婦女發展工作格局,推動基層婦聯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鄉鎮發展調研報告 篇三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製茶廠1個,茶葉精製生產線2條,精製生產能力3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15人。茶葉面積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

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

全鄉規模連片茶園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新植茶園352畝,新植1400畝,新植2350畝,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

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十一五”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90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公斤,工農業產值720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

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採示範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採取重組或合併,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並依託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

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

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

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十一五”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

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十一五”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後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

五是努力推進鄉精製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十一五”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

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

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

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

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鄉鎮調研報告 篇四

一、鄉鎮經濟運行情況

(一)鄉鎮收入主要構成。鄉鎮財政取消了金庫,鄉鎮各項稅收及非稅收入等直接繳入上級財政,鄉鎮不承擔組織財政收入的任務,全市所有鄉鎮經費的來源,均由各鄉鎮按上級財政預算編制標準、辦法和程序編制本單位年度財政收支預算,由市財政局予以覈定和撥付。

(二)鄉鎮財政支出使用情況。財政支出嚴格實行“一支筆”審批制度,做到支出有預算,開支有標準,審批按程序。財政工作人員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年度下達的預算指標,由工作人員按月造出用款計劃,報經政府領導審批,然後報到市財政局審覈後統一拔付。

二、鄉鎮財政體制情況

(一)鄉鎮財權與事權是否匹配。目前存在一些不應有鄉鎮承擔的事權卻繼續存在甚至不斷下移,鄉鎮一級承擔了許多與其財權不相稱的事權,不僅要履行領導經濟建設、帶領羣衆致富的職責,還要提供大量社會公共物品,如農村道路建設、社會治安管理等,而其中有些公共物品不應當全部由鄉鎮提供。目前鄉鎮財政管理體制中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分成比例低,如果在預算收入不能確保完成的情況下,鄉鎮無法保障鄉鎮正常運轉和發展需要。

(二)收入分成情況。由於財政配套資金不足,鄉村財政運轉困難,且鄉村財力薄弱,歷史負債也較多。在覈算收入分成中,分成比例低,且鄉鎮配套資金要求多,財政投入升級達標多。對鄉鎮的支出要求“門檻”越來越高,導致鄉鎮處於兩難境地。

(三)對鄉鎮實行“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看法。通過試點的方法,探索恢復鄉鎮財政金庫。預算法規定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之前之所以撤銷鄉鎮金庫,是考慮到在以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鄉鎮收入任務與當地支出完全掛鉤,同時將收入任務作爲考覈指標下達,與鄉鎮領導的考覈和任用掛鉤,容易造成不正當渠道組織收入、非法組織稅源等問題的產生。新形勢下,中央提出新常態的經濟發展理念,鄉鎮財政收入將不再成爲壓力指標,可以以試點的方式,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恢復鄉鎮金庫,探索建立與收入相關聯的激勵機制,提升鄉鎮培植財源、組織財政收入、促進鄉鎮經濟法發展積極性。

(四)鄉鎮財政工作開展情況。鄉鎮財政所改革後,財政工作人員納入鄉政府一併管理。××鄉財政人員共2人,其中1名爲在編人員,1名爲臨聘人員。主要承擔鄉鎮一般預算資金的收支管理,部門綜合預算管理,非稅收入的徵管,國有(集體資產)管理,財政補貼資金髮放與信息化管理,執行財政監督,參與農村綜合改革,協助稅收徵管等。有獨立的辦公地點,財政幹部老齡化較嚴重,待遇偏低,成長空間受限,大量的工作與幹部人數不匹配。

三、鄉鎮財力建設主要制約因素

(一)體制方面。工作經費不足。鄉鎮基層的工作性質是面對廣大農民,有相當大的工作量是要求深入到農村第一線的,加之信息化工程建設要求越來越高,網絡運行費用和計算機所需耗材等開支都比較大,辦公經費的需求也相應增加,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現象,有的除了人員工資外基本沒有專門的工作經費預算,經費不足問題逐步顯現,影響到鄉政府運轉和社會事業發展。

(二)土地方面。基本農田、生態紅線等土地規劃方面;工業用地、項目用地等用地指標方面;鄉鎮土地交易市場情況、土地增減掛情況等。

(三)產業方面。摸清鄉鎮財源情況,鄉鎮是否有穩定的稅源產業,稅源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等;村集體經濟、圩鎮經濟發展等方面。由於鄉鎮財政體制等同於預算單位管理的模式,鄉鎮的支出均由市財政予以保障,不再與鄉鎮收入掛鉤。雖然鄉政府具有協稅護稅的職能,但是經濟形勢下滑、鄉鎮經濟基礎弱,加之鄉鎮稅收實行垂直管理,鄉鎮協調稅源難度大,使得各鄉鎮培植財源、協稅護稅的積極性較低,鄉鎮財政組織收入的職能趨於弱化,鄉鎮稅源嚴重缺乏。

(四)其他方面。近年來財務工作涉及的事多、要求一年比一年嚴格,加之財政人員兼職多,業務能力不夠強。從事繁重的工作,壓力加大,這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財政人員工作積極性。財政人員電腦使用頻繁,工作中電腦啓動和網絡連接速度太慢,但無資金配備新電腦。

四、鄉鎮財力建設的意見建議

(一)鄉鎮分類考覈方面。根據鄉鎮經濟發展水平、稅源基礎、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劃分鄉鎮類型,充分調動鄉鎮發展積極性,鼓勵鄉鎮培植財源,發揮體制導向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做大財政收入總量。加大鄉鎮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協調發展。如××鄉屬於城郊鄉鎮,既有城又有鄉的優勢,屬於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鄉鎮,在轉移支付分配標準上要加大分配比例。可以以試點的方式,在地理位置和發展基礎相對較好的鄉鎮,探索建立與收入相關聯的激勵機制,提升鄉鎮培植財源、組織財政收入、促進鄉鎮經濟法發展積極性。

(二)增強鄉鎮財力方面。一是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鄉鎮所屬企業、個體工商戶繳納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土地使用稅等稅收收入的縣得部分,納入鄉鎮體制收入。二是土地出讓收入分成,建設用地出讓收入分成,取適當比例返回給相關鄉鎮,用於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資產、資源的管理,積極整合資源,對閒置資產進行梳理;加大盤活資產資源處置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資產利用效率。如我鄉通過光伏項目、土地流轉、店鋪租賃等發展模式,所有村村集體收入突破5萬元,10萬元以上的3個,20萬元以上的2個。

(三)事權和財權方面。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合理劃分縣鄉財政事權與支出職責,將履職對應的財力下放到鄉鎮,實現財權與事權相統一。

(四)調動工作積極性方面。要明確鄉鎮財政的職能定位。要結合鄉鎮工作的新形勢和新特點,根據新《預算法》的發佈,調整充實鄉鎮財政職能,確保基層財政發揮效用。要重點加強鄉鎮財政八項職能,即:協調組織收入職能、預決算編制和執行職能、財政資金的監督和管理職能、財經和惠民政策執行職能、農村綜合改革職能、國有資產管理職能、鄉村財政財務監管職能、資產與債權債務管理職能等。

(五)鄉鎮財政管理方面。要加強鄉財政隊伍建設。建設鄉財政高素質的隊伍,是做好財政業務、發揮財政職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重視鄉財政人員隊伍的建設,從理順機構編制的隸屬關係、提高鄉財工作人員的地位、加強鄉財政人員的培養和任用等方面來促進鄉財政隊伍的穩定和加強,從而保障鄉鎮財政職能的有效發揮。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篇五

一、我區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開展情況

由於鄉鎮財政實行集中核算,代理記賬制,再加上鄉鎮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鄉鎮監督檢查工作開展基本上流於形式,並未按上級要求進行自我監督檢查。對鄉鎮各部門的檢查主要是依靠上級部門進行的重點檢查,針對目前鄉鎮財政的實際情況,建議設立鄉鎮財政監督員,同時加大對鄉鎮 監督指導,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督機制,確保監督工作的開展。

二、鄉鎮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一般預算收入、返還性收入、省級轉移支付收入、專項補助收入等。20xx年臺兒莊區鎮街總收入16466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稅收)6646萬元,佔40.36%,返還性收入704萬元,佔4.27%。一般轉移性收入8013萬元,佔48.66%。稅收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爲主體稅種,鄉鎮收入整體收入質量不高,稅收成本偏高。存在空轉、買賣稅款現象。對鄉鎮財政收入質量檢查重點和難點是空轉、買賣稅款,以及稅種入庫的級次及真實性。

三、鄉鎮財政支出,在編人員工資及福利支出由區級統一代發,全區平均工資大約2300元,編外人員工資及福利有各鄉鎮自行發放,平均大約900元,鄉鎮公務支出及商品服務支出由鄉鎮財政直接列支出,監管不嚴,不規範,存在超標,違規開支現象,特別是目前鄉鎮未實行政府採購,資產採購混亂,大部分鄉鎮固定資產未記賬,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四、鄉鎮財政支出目前除了人員支出外,主要支出是公務支出。招待費、辦公費支出比例過大,容易產生違規違紀現象。其次是利用項目工程虛列支出,套取國家資金。檢查重點是招待費、辦公費及項目資金。特別要加強對項目施工方的延伸檢查,確保國家項目資金的安全使用。從支出部門看,支出重點難點是教育、計生,教育全區實行集中核算,計生單獨報賬,二者無法實施有效監督。

五、我區目前鄉鎮財政僅停留在記賬、算賬、報賬上。對財政資金 監督未真正開展。鄉鎮資金管理滯後,存在漏洞很大,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今後監督重點是,財政資金的績效檢查及鄉鎮國有資產監督管理。

六、我區六個鎮街均實行了村財鄉管。目前全區各村財務由鄉鎮經管站統一記賬管理,財政所對經管站本身的賬務進行代理記賬,並未對各村級賬務進行監督,存在監督缺位的現象。況且目前村財鄉管基本上成了一種報賬式,代理記賬式的管理模式,起不到監督作用。

二0xx年十月十四日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篇六

根據縣法治辦要求,我鎮抽調精兵強將組成調研組,緊緊圍繞“如何深入推進法治營盤建設”這一重點課題,通過聽取彙報、查看資料、走訪座談、參觀考察等方式,對我鎮建設“法治營盤”的進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法治營盤”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對照建設“法治營盤”的總目標來說,我鎮的創建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法治化水平仍然較大地落後於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法治建設中的各個工作環節都需要大力加強,法治環境有待於很大的改善,全民的法律素養與法治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說任重而道遠。根據調查,當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夠到位,習慣性思維誤鎮很難改變。

一是對法治概念望文生義。由於現代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於是許許多多的人就按照自己的習慣性思維簡單地進行推演,片面地認爲:“人治就是用人來治理社會,那麼,法治就是用法來治理社會;過去人治用政策治理社會,現在法治要用法律來治理社會。”還有的認爲:“搞法治建設,這都是司法和執法部門的事,與己無關”。更有甚者,只要單位、組織依法辦事,而自己往往臵法律於不顧,隨意違法現象時有發生。

二是對法治建設缺乏信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立法建制上和法治建設上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法治的實效尚不很理想,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監督乏力等問題。因此,有不少人對法治的作用表示懷疑,認爲法治沒有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能力,要實現法治目標實在太遙遠了。

三是認爲法治治民。由於受傳統封建法治文化思想的影響,有不少人認爲法律是統治階級制訂出來整治百姓、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因此,少數人在執法過程中,從官本位出發,大搞官僚作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工作方式粗暴簡單;而老百姓受此影響對法治的態度表現爲冷漠,學法用法的自覺性不高,甚至暴力抗法。

四是程序無用論。在我鎮的法治建設進程中,尤其是行政法治建設中,存在着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表現在執法上,只要達到行政目的,對程序抱無所謂態度,甚至肆意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權益,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程序無用論在作怪。其實,行政行爲程序化、依序行政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和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違反了程序就是違法行政。

(二)實施規劃不夠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難以定位。

由於全國的理論界和法學界沒有統一法治建設的實現目標和具體內容,各地的法治建設僅僅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制定總體目標積極開展探索,沒有明確分階段實施的戰略性目標任務和考覈指標體系。因此,我鎮法治建設對於實施規劃還不夠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難以準確定位,步驟和進度難以把握。對於鄉鎮、機關單位、行業、企業、政法部門等如何開展法治建設還缺少研究部署和針對性的指導。基層單位對於法治建設的認識還不統一,步調不一致。宣傳氣氛缺乏,沒有形成濃厚的創建氛圍。

(三)專職人員數量不夠,工作的許多環節很難銜接。

我鎮依法治鎮領導小組辦公室與鎮委政法委、鎮綜合治理辦公室一起合署辦公,並由鎮綜治辦主任兼任鎮委政法委副書記,不僅很好地整合了人力資源和工作平臺,而且也方便了工作牽頭協調和- 2 -

業務指導,使工作合力優勢進一步發揮。但由於依法治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專職人員只有兩名,不用說法治建設的理論研究、指標體系的研究制定、部門工作機制的改革等,就是日常性的工作研究部署、宣傳工作的開展、全鎮性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檢查督促也缺少人手,這對全鎮的創建工作長期走在前列難免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法治營盤”建設的幾點建議:

“十二五”時期是我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法治營盤建設工作要以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秩序爲目標,以培育公民社會爲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全面建成,有法可依的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下一步重要的是各項法律法規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貫徹執行,構建確保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治秩序。“十二五”時期,法治營盤建設要實現新的突破,必須在有法必依上下功夫,力爭使公權循法而爲、私權真正落實。

1、在依法執政方面,進一步突出增強領導幹部法治意識與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

落實領導幹部學法制度,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建立和完善集中培訓、宣講報告、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等長效工作機制,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幹部培訓班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列爲學習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執法守法情況的調研督查,全面實行領導幹部述職述廉述法考評。通過網上學法考試、競賽、領導幹部法治徵文等活動,促進領導幹部學法、用法。

2、在依法行政方面,進一步突出規範公共權力,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

(一)把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二)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和合理劃分和依法規範各級行政機關的職能和權限。要按照“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原則,切實將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上來,依法履行工作職責。要着力解決行政權力的縱向和橫向的科學配臵問題,使之既保證有利於發揮地方和部門的積極性,又有助於防止產生“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運用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監督管理等手段,減少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直接的、微觀的事前干預;充分運用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等方式,減少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行政手段的適用;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上網工程,擴大政府網上辦公範圍,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要進一步規範政府文件公開、信息發佈、會議旁聽、檔案查詢等具體辦法。除涉及國家祕密和依法受保護的商業祕密、個人隱私外,其餘信息都要公開。

(五)加快推進鄉鎮綜合改革。合理界定鄉鎮政府職能,在積極創新工作載體過程中,把深化縣(市、鎮)機關效能建設不斷向鄉鎮延伸。

3、在公正司法方面,進一步突出公正廉潔執法與執法規範化建設。

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堅定不移地堅持從嚴治警方針,嚴格落實政法各部門頒佈的各項禁令和規定,毫不動搖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方針,主要領導同志要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對隊伍中發生的違法違紀案件,要本着對黨、對人民、對政法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遷就,確保政法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4、在法治文化建設方面,進一步突出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強化法治文化的創新性。創新是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法治文化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要求,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一,要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要通過舉辦“法制大講堂”、“法律沙龍”等形式,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鼓勵引導支持法治文藝創作,努力爲廣大羣衆提供豐富的法治文化產品。通過開展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文藝演唱會、法制攝影和書法、美術展覽、動漫展覽等活動,讓廣大幹部羣衆受到潛移默化的法制教育。第二,要構築法治文化人才高地。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努力培育出一批在法治文化事業各方面有號召力的領頭人和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要加強基層法治文化骨幹的專業輔導,積極爲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和完善優秀法治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將成果突出的優秀人才納入“五五”普法表彰獎勵範圍。第三,要創新法治文化的表現形式。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以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要適應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多采用接近大衆、羣衆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表現形式。應更多地依託現代通信手段和網絡等各種媒介,通過公益廣告、手機短信、普法網站,運用圖片、文藝節目、法制短信、法制動漫等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

(二)強化法治文化的實踐性。法治文化建設同法治實踐相結合纔有生命力。既不能離開經濟發展空談法治文化建設,更不能用法治文化建設干擾和阻礙經濟發展。要支持和引導法治文化建設朝着促進依法行政、服務大局等方向發展,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的法治化,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導向。我們的法治文化建設一 定要堅持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和諧,服務百姓民生。要通過法 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鎮人民致力於科學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轉化爲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巨大力量。

(三)建立和完善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法治文化建設是 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其公益性、羣衆性、社會化、經常化的特點, 決定了我們的工作需要不斷加強合作、交流與溝通,通過部門配合、分工協作、擴大交流,不斷提高普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應着力把 經過實踐檢驗的成功做法上升爲制度,健全領導責任、市場運作、表彰激勵等機制,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5、在基層法治建設方面, 進一步突出發揮羣衆自治組織的作用, 提升自治能力。 在全鎮建立健全創建領導機制、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切實加 大基層單位創建力度,深入推進法治鎮、單位、村、企業、學校等 系列創建活動,做到任務、要求、措施、進度和人員“五明確” 。以 “民主法治村”建設爲抓手,進一步健全規範基層自治組織, 全面 落實“四民主” 、“兩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公民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積極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 發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不斷增強社 會的凝聚力。健全基層社會矛盾糾紛調解組織網絡,積極爲羣衆提 供政策諮詢和法律服務, 引導羣衆通過理性合法途徑表達利益訴求。

6、在法治機構建設方面,進一步突出加強法治營盤建設的組織 領導,不斷強化工作保障和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的作用,定期聽取法治建設工作情況彙報,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 問題。鎮人大要發揮監督檢查職能,督促“一府兩院”及其部門落 實“六五”普法決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鎮鎮兩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 用,把法治建設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年 度計劃,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納入領導班子(領導幹部)政績 考覈、納入政府績效考覈、文明創建考覈等考覈內容。鎮政協要積 極參與依法治鎮和法治營盤建設工作,強化民主監督,加強調研, 爲依法治鎮和“法治營盤”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是健全落實工作機制。健全和落實依法治鎮領導小組工作職 責、成員單位職責、成員單位年度述職制度、工作考評獎懲制度, 完善相應的工作機制、評估考覈機制、調查研究機制。 三是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以“六五”普法啓動爲契機,加強鎮 鎮(街道)法治辦事機構建設,配齊配強工作人員,配備與工作需 要相適應的設備。舉辦全鎮法治專幹培訓班,提高其組織、協調、指導開展法治建設工作的能力。加強依法治理督查團和普法講師團 建設,調整充實人員,積極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督查和法制宣講 活動。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普法志願者、法制文藝工作者隊伍建設。

鄉鎮調研報告 篇七

鎮在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競爭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雖有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和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河包鎮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文化基礎設施現狀

河包鎮綜合文化站於20xx年7月開工,20xx年12月完工已經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總投入150萬元。建築面積1197。74 m2,佔地面積1035 m2。鎮上建有標準的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和電影放映廳等,其中藏書3000餘冊,還有光盤、投影儀和vcd等硬件設施。所轄3個社區、3個行政村,每個村(社區)都建有農家書屋,分別藏有圖書20xx餘冊

(二)文化資源現狀

1。物質文化。河包鎮具有獨特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謂中西文化集匯一體。一是報恩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的報恩塔,又名白塔寺的白塔,距今800多年曆史。該塔於1992年3月被評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該塔年久失修,自然風化嚴重,塔身西、南面通體裂紋最寬處達18公分。市文物局於20xx年進行過一次修繕。現正在申報成爲國家文物。二是斜塔。其傾斜角度約爲30度,遠遠超過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的清代年間的斜塔,目前正在申報成爲縣級文物。三是真原堂。這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法國人修建的一座25米高的磚木結構雙鐘樓的教堂,佔地2300平米,是大足、榮昌天主教又一活動場所。並於20xx年申請成爲縣級文物,正在申報成爲市級文物。此外,還有明朝景泰七年塔等文物。

2。非物質文化。河包鎮非物質文化也較豐富多彩。其民間歌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姑娘出來收衣裳》、《稀爛背篼眼眼多》、《送郎》、《天陰落雨又落沙》等;同時河包人民還創造了肉龍、儒龍、火龍、小金龍、草把龍、板凳龍、亭子戲、纏絲拳、小洪拳、紙紮工藝、車燈舞、高蹺獅子舞等。其中肉龍是河包鎮人民獨創的一種民間舞蹈,它是耍龍舞的一種,具有濃厚的喜慶色彩。1984年,河包肉龍代表XX縣參加XX市舞龍比賽並獲得金獎;20xx年,河包“肉龍”代表XX縣參加XX市元宵節龍舞匯演,獲二等獎。肉龍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一書。

(三)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情況。目前我鎮正在以金鳳山公園爲開端和依託,以報恩塔、斜塔和真原堂等文物古蹟爲亮點,着力打造河包鎮金鳳山生態旅遊觀光園。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發動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列中來,採取各式各樣的措施確保文化遺產的完整。

二、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專業人才隊伍。一是鄉鎮文化站建設比較落後,設施設備簡陋;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經營人才和文化專業人才;三是老百姓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薄弱,對文化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沒有較系統較完整的文化產業規劃。雖然我鎮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有着優秀文化所賴以生存的優良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但文化產業的定位、發展規劃尚未形成。對我鎮的文化產業的優勢和劣勢分析不透徹,應該走怎樣的發展道路缺乏深入的探索。沒有圍繞文化產業進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遊內涵,也沒有打造出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品牌來充分發揮我鎮的獨特文化資源優勢作用,更別說引入企業投入來發展文化產業。

(三)對文化產業培育發展的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場活力不明顯。從目前的體制和情況來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緊緊依靠鎮財政的支持,而沒有市、縣財政的支持,導致公共基礎文化設施不齊全,缺乏人力、物力、財力和場所等。對文化產業的開發、舞臺精品藝術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勵等方面經費無保障,導致傳承、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困難重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經營性文化產業一片空白。我鎮目前從事文化信息方面的企業僅一家小網吧,其它有些零星的照相館和打印部,規模和效益之小几乎可以略爲不談。

(五)缺乏綜合性的文化體育廣場。目前河包鎮正在規劃建設文化體育廣場事宜,此廣場佔地20畝,功能設施齊全,資料已報市體育局。目前正在設計平面圖和效果圖。

三、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科學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國發[20xx]3號文件精神,按照“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發展機制”、“創建多元化投資機制,開發特色文化資源,推進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市場建設”等要求,認真分析我鎮的文化資源優勢,理清我鎮文化產業發展思路,指導和引領全鎮文化產業發展。

(二)培育壯大特色文化產業骨幹項目。我鎮應重點培育和發揚光大肉龍表演,出臺相關支持政策,留住精英,引進戰略伙伴。依託報恩塔、真原堂、斜塔、景泰七年塔等幾個市、縣級文物,打造河包旅遊亮點。

(三)進一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加快實施文化產業重點工程,推進城鎮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積極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建設項目,並不斷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設施,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

(四)積極引進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是關鍵。目前,農村文化專業人才不足,文化創新、經營管理人才奇缺。樹立人才是文化資源第一要素的觀念,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推薦選拔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