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城市化調研報告多篇

城市化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拆遷改造建設工作中對城市改造與城市化認識的調研報告

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結合本人在**路拆遷改造的工作實踐,談幾點關於對城市改造與城市化的粗淺認識。

積極實施城鎮化戰略是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擴大消費市場,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戰略舉措。城市化水平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推進**城市化進程,關鍵是加速舊城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改善城市環境,拉動城市經濟增長,提高**的城市化水平。

一、城市改造是提高城市品位,樹立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城市品位、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內在素質和文化內涵在城市外部形態的直觀標識。建築是城市凝固的藝術,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聯繫最密切,也是展示一個城市形象、品位的最佳平臺。

**由於歷史、政治、經濟等原因,市區街道短、窄、髒、亂;房屋破舊,居住擁擠;;基礎設施陳舊,雨污合流;建設標準不高,建築風格落後;隨着城區不斷拉大,“城中村”尤爲突顯。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和城市形象。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城區中的危舊房屋和不適應產業發展的建築物都應拆遷改造;對那些佔地面積大,建築標準不高的“城中村”必須進行改造;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提高居住的生活水平。

二、城市改造是加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建設的迫切需要。

京廣鐵路、106、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縱橫南北,312國道、滬陝高速公路、寧西鐵路橫貫東西,**地處豫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發達的交通樞紐爲**的城市發展提供難得的天機;因此,**的舊城拆遷改造,“城中村”的拆遷改造必須加速。尤其是**撤地改市後,人民羣衆對城市建設的要求更高。從**路道路拆遷改造後的情況看,加快城市改造應着力解決三個矛盾:

一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與城市基礎設施落後的矛盾;二是舊城面貌與羣衆所期望發展的山水園林城市形象品位的矛盾;三是舊城區市民居住條件與人民羣衆日益要求提高生活質量的矛盾。

三、城市改造是把住宅建設和房地產培育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迫切需要。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決策。特別是目前

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到全世界,我國採取擴大內需的措施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內需不足是制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啓動城市拆遷改造,拉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帶動建築、建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居民消費,增加社會總需求,帶動城市商業和生產的發展,從而實現拉動整個區域經濟增長的目的。

四、城市改造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的迫切需要。

**市城區的基礎設施陳舊,管理難、維護難,不僅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也爲城市部分從事服務的職能部門增加了工作難度。只有加快城市拆遷改造,積極穩妥地開展“以人爲本”的城市社區建設,才能逐漸改變以單位、家屬院爲基礎的城市生活單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五、城市改造是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發展區域經濟的迫切需要。

**地處全國東西區域的結合部,南北通道重要位置,區位優勢爲**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加快城市改造的步伐,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才能引鳳築巢,才能使**縮小與周邊發達地區的差距。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必須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完善的城市功能,優良的社區環境,文明的人文環境。**路道路拆遷改造以後,數家投資商到**路選項目搞投資,現已有6家投資商選中項目投資建設,計劃總投資6億元。

六、城市改造是提高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率,經營城市的需要。

**市舊城區建築佈局不合理,道路狹窄,建築零亂,大都是低矮平房,基礎設施落後,“城中村”居多,佔用大量土地,這種情況造成城市土地資源的浪費。通過拆除舊城區危舊房屋和影響城市景觀的建築物、構築物,使城市功能和環境得以改善,增加城市的聚集效應,提高投資吸引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有些發達中等城市已實施“退二進三”,從城市退出第二產業,讓商業、房地產業等第三產業進城,把一些工業項目退到郊區,這不是簡單的搬遷,而是和企業更新改造、優化升級結合起來,促進了城市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市的內燃機配件廠搬遷的有益嘗試,培植了西亞超市,搞活了一條商業街。**路的信建總公司的廠區、建材廠、車輛廠、港口機械廠等企業已相繼搬遷到工業城區,均採取土地置換的方式,**路既將成爲第二條繁榮的商貿街。

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改造,加大拆遷建設力度。一方面關係到城市建設的速度,另一方面關係到社會穩定。因此,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維護人民羣衆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爲出發點,以城市基礎設施和安置工程建設順利進行爲重點,以健全拆遷補償機制、規範拆遷補償資金監管、完善拆遷許可證制度爲切入點,量力而行,盡力而爲,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

幾點建議:

1、城市拆遷改造要樹立經營城市理念,注重“三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用市場經濟規律來規範城市拆遷改造行爲,使城市這一國有資產增值,產生回報。

2、加強城市拆遷改造管理,認真貫徹國務院修訂的《城市拆遷管理條例》和相關的拆遷法規政策,並結合**實際制定相配套、操作性強的具體規定,以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城市改造拆遷工作順利實施。

3加快城市改造後的建設速度,規範投資商的經營行爲。切實做到拆一片、美化一片、亮化一片、羣衆滿意一片。

【第2篇】城市化進程中社區工作調研報告

關鍵詞:城市化、新形勢、社區、調研

本文將結合在社區工作經歷及走訪調研情況,就社區黨建工作思路、社區工作內涵轉變、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小區治理三位一體、弱勢羣體生存現狀、社區工作面臨困境等6個方面進行展開,並提出自己不太成熟的想法。

一、社區黨建工作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明確強調,'抓好黨建就是最大的政績',指出了黨建的重要核心地位。2022年作爲黨建年,必將進一步突出黨建在各項工作中的帶動和引領作用。

社區黨建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緊密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爲黨政中心任務服務。社區黨建要建立起以街道黨工委爲核心,居民區黨支部爲基礎,社區全體黨員爲主體,社區內各類基層組織共同參與的,條塊結合,以塊爲主的區域性黨建工作格局。我認爲社區黨建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做好黨員服務、開展黨員活動、發揮黨建引領。

3. 社區黨建其他問題。①黨員隊伍自身建設比較薄弱。部分黨員同志疏於理論學習,活動積極性不強、開會可來可不來、參加活動講條件、共產主義信仰不堅定、羣衆威望不高等。②基礎性工作不紮實。社區黨員成分複雜,包括在職在崗黨員、流動黨員、離退休黨員、下崗失業黨員、待業的大中專學生黨員等,黨員居住分散、流動性大、難於聯繫、不便教育管理,有些社區黨組織各類黨員信息不完整,'三會一課'不能有效開展。③社區共建工作缺少有效的機制保證。守黨組織與社區黨建聯席會成員單位之間的聯繫主要靠人際關係來維繫,覆蓋面不全,活動形式較爲單一,尚未形成全面意義上的'事情共商、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文明共創、活動共辦'的共建氛圍.

二、社區工作內涵轉變

部分基層幹部反映,現在的工作越來越難做,有些出發點很好的事情卻得不到居民羣衆的理解和支持,部分常規工作也遠不如以前'得心應手'.究其原因,總結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2方面:

三、社區集體經濟發展

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關乎提升服務居民質量,解決居民難題的重要環節,是擺在各社區的重點工作之一,同時也是困擾社區兩委的難點問題。

發展現狀。客觀地說,現在大部分社區居仍然依賴土地財政維持發展,依靠土地轉讓、房屋拆遷獲得收益。但是對於城市社區而言,沒有土地,發展所需資源相對匱乏。就以豫新街道現有的6個新社區而言,每年可支配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0萬元,維持正常工作開展尚且捉襟見肘,更遑論其他發展。

問題分析。制約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主客觀兩方面原因,應該說對於大部分社區而言,客觀條件限制是主要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動機不足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區人員配備不足,社區兩委絕大部分時間精力都在應對上級各條線部分的考覈、檢查,發展集體經濟意識不強。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工作內容的轉變,讓部分同志對發展集體經濟心存顧慮,存在畏難情緒。

2.發展集體經濟條件不足

新社區的各項支出基本由街道財政兜底,如辦公經費支出、人員工資發放等,社區所掌握的資產僅是'兩房'(辦公用房、活動用房),而兩房是不能用於經營性用途,這就使城市社區幹部'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豫新街道的雨露社區和順河社區爲老牌社區,轄區內尚有部分待拆遷居民,且社區經營性門面房出租,每年都有客觀財政收入,各項工作開展也相對從容。

四、小區服務三位一體

小區作爲社區工作的延伸和最前沿,是做好社區服務的重要一環,有些小區在人數上已達到或超過部分行政村人數,如我所工作的安泰佳園小區和名河雅居小區住戶都在1000多戶,居住人口都接近4000人。所以,如何統籌各方資源,做好小區管理服務工作就顯得尤爲重要。

2. 一些思考:①循序漸進三步走。由村居變社區,由農房變樓房,由村民變市民,這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同樣地,在'農轉非'的過渡期,小區管理也應循序漸進。杜利強書記提出的'三步走'思路很有借鑑性:第一步由鄉鎮(街道)配備人員進行垂直管理;第二步由社區抓管理,鄉鎮(街道)抓考覈督促;第三步由社區全面接管,並自行考覈。②文體活動大加小。小區中經常性開展文體活動是極有必要的,相對於農村生活,小區人際關係偏於冷漠,甚至居住對面互不識的情況不在少數,經常性開展文體活動,居民們走出家門歡聚一堂,對於營造文明和諧氛圍是很有必要的。但動輒搞一臺文藝晚會,經費開支巨大,而且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可以結合小區實際現有條件,開展有特色的常規性活動,如豫苑社區開展的老年人歌舞排練、廬山社區開展的青少年'夢想滿屋'都能取得不錯效果。③房屋維修須及時。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居民反映問題的重頭戲。房屋維修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爲樓盤交付起5年內,由開發商負責房屋維修事宜;第二階段爲5年期滿後,由涉及維修樓棟居民委託物業公司向住建局申請動用維修基金。各開發商維修的及時性不一,在此不談,第二階段啓動維修基金程序太過繁瑣,按照規定程序走下來起碼需2-3個月,而居民是等不得的,因此引發的矛盾糾紛不勝其多。我認爲,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有必要對申請審批程序進行簡化。

五、弱勢羣體生存現狀

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習俗的改變、青壯勞力進城務工,這些都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也讓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的生存現狀更加嚴峻。

2. 空巢老人陪護。我剛到基層的時候走訪了一位老人,她說'活着住車庫,死了躺馬路',聽着很是心酸。像這樣住在車庫裏的老人很多,我原來所在的安泰佳園小區有100餘戶,現在的名河雅居小區有90餘戶,走進他們的住處,普遍的感受是:凌亂、狹仄、昏暗。居住在車庫裏的大多是年老體弱或身有殘疾之人。生活環境的惡化,人際關係的淡漠,生活方式的不適,這些都讓老人們無所適從,讓他們懷念曾經的農村生活。在與老人們交流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出,他們更迫切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護。深入這個羣體,就能夠明白爲什麼有代表呼籲立法讓子女常回家看看。

3. 殘疾人救助。現代人越來越能夠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態對待殘

疾人,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對於精神障礙者(智力殘疾),卻始終戴着有色眼鏡。殘疾人生存現狀堪憂,部分人等靠要思想嚴重。我原來所在的安泰佳園小區有持證殘疾人,其中肢體殘疾36人,智力殘疾3人,現在所在的名河雅居小區有殘疾人20餘人,很多家庭往往因殘致貧。部分人致殘後喪失勞動力,也沒有工廠或單位願意接收他們,只能依靠國家或當地政府救助。目前國家對殘疾人的救助侷限於二級以上殘疾,每月發放重殘補貼80元(若未享受低保則按照低保標準發放救助)。殘疾人也是一個較爲龐大的羣體,而且他們往往承受更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如何在經濟上予以救助、在精神上予以撫慰,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的工程。我在兩個小區工作期間,曾曾針對殘疾人舉行過幾次義診,並聯合殘聯免費發放康復器材,到殘疾人的關注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六、社區工作面臨困境

在社區工作中有兩個矛盾困擾社區發展,即:任務繁重、人丁單薄。

結論:限於工作經歷和能力,本文僅從社區工作內涵轉變、社區黨建工作思路、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小區治理三位一體、弱勢羣體生存現狀、社區工作面臨困境等6個方面進行論述,所談觀點較爲泛泛,未能深入進行剖析,同時這6個方面也遠不能覆蓋社區工作全部,缺乏一定系統性。

矛盾始終伴隨着事物的發展演變,上述6個方面的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各社區在工作中逐步摸索,也需要上級部門做好頂層設計。只有上下形成合力,人民羣衆才能在城市化進程中真正受益。

【第3篇】農村城市化進程調研報告

從xx年開始濱海新區加快了城鄉統籌發展,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位於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是市區大型工業企業戰略東移的目的地和濱海區現代製造業的大後方,區位優勢明顯。在這個大環境背景下,我通過對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託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形勢,切實做好我區新農村建設工作作如下報告:

一、基本情況和現狀

原以農業爲主要產業,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到2022年,雖然全區農業戶口人數仍佔60%以上,但農業產值所佔比重已不到4%,務農勞動力已經不足全區農業戶口的10%。這些數據說明二三產業已佔據我區地方經濟的主導地位。特別是近年以來,濱海新區的建設帶來的招商引資、開放開發、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不但帶動了全區的社會經濟的騰飛,更加速了全區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二、城市化面臨的問題

1.農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遷因沒有建設好的園區入駐,產業的拆遷、外遷,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設了集體的收入,影響稅收,又對招商引資和現有企業的擴大經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近年來,一些鄉村由於重點工程項目佔地,使不少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產業或者自謀生路。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是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和農民養老問題等關乎社會保障與穩定的問題日益嚴重。同時,由於農村補償款不到位,導致農民上訪不斷的情況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這些值得我們這些幹部和政府部門引起足夠的重視。

2.隨着我區城市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我區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態,管理體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農村模式的影響,體制的不合理也不適應城市化、市場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與城市發展極不協調,各種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例如,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社會治安問題複雜;居住環境因爲沒有合理規劃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土地資源缺乏統一全面的規劃,造成了浪費。

3.區位資源優勢有待深度挖掘,商業發展特色聚集效應不明顯。我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軸尚未形成,海河商務商貿帶還處於規劃之中。商貿集羣中心尚未形成,市場零散,具有規模的專業批發市場缺乏,整體競爭力弱,輻射小。

4.產業結構還不完善,第三產業總體水平不高,服務領域狹窄,所佔產業比重一直上升緩慢,比重偏低,內部行業發展不均衡。傳統產業比重高,缺乏後勁,新興行業發展緩慢,與城市化發展的要求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三、城市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失地農民就業安置壓力集中的挑戰。的城市化進程主要是由外力推動的,市區轉移的大批產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佔用了大量的土地,工業項目的集約發展,導致失地農民越來越多,而入駐項目就業帶動力有限,農民的知識技術不匹配,使就業安置難度加大。在快速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切實解決好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幫助農民找到自我發展出路,這不但是經濟問題,也是關係到社會問題的政治問題,要科學、有效、持續的處理好這一問題。

2.目前全區正處於在從近郊向中心城區急速轉變的過程中,必然導致經濟大發展和空間大壓縮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實踐中,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係沒有處理協調,只注意快,忽略了好依然具有強勁的作用慣性。城中村的改造衝擊了以前原有的生活形式,社會體制和周圍環境,這是一個轉變的過程,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也將會伴隨着城市化的進程而逐漸被解決。

3.的區位優勢未能完全發揮出來,主要的原因在於產業的結構還沒有趨於合理,其聚集效應還沒有明顯的顯現出來,企業的投資和引進力度還不夠,創新機制的完善力度不夠,更重要的是高科技高素質的人才缺乏。這些因素的影響阻礙了的區域優勢的發展。

四、今後的發展思路及措施

1.結合城市規劃,推動產業發展升級。我區的產業發展應該放在城市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全面考慮。通過合理而全面的謀劃,城市化的發展建設和社會化管理程度提高了,將爲三大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的需求空間。強大第三產業,優化第二產業,做精第一產業,實現產業的市場化、規模化、集約化,其實質就是產業不斷優化的過程。實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穩步推進現代都市農業,促進產業升級。

既要堅持工業強區戰略,延伸產業鏈條,支持民營企業快速發展,扶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完善和落實支持企業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又要發揮區位優勢,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按照區域服務業發展定位,積極推進商務商貿、鋼鐵、航空服務業的發展,突出現代物流業發展特色,加快落實會展中心項目,積極發展金融教育、文化創意、旅遊休閒等新興服務業。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現代都市農業。圍繞科技興農、生態富農的中心,以花卉和園林種植、生態循環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爲重點,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扶持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產業升級轉型的過程中,既要解決好各村企業的資源整合問題,又要強調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好再就業問題。不斷完善商業設施服務,鞏固提高現有優勢產業,不斷培育新的優勢產業,最終實現百姓的安居樂業的大目標。

2.農村城市化根的本問題還是解決民生問題。我區應藉助區位優勢不斷創新農村城市化的新思路,完善公共設施配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秉着一切爲民的原則,依法保證農民的權益,加強農村民主建設。因爲羣衆的利益得到了確實的保證,城市化才能推進。另一個重點就是再就業問題,從維護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緊緊結合實際,探索構建以農村爲重點的城鄉統籌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就業增收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但現在的崗位需求和農民的勞動素質落差較大,不相適應,我們要加大培訓力度,特別是加大對勞動力轉移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農民素質,按照訂單來培訓,增加就業率。通過充分發揮政府引導、組織職能,鼓勵農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擺脫對土地的傳統依賴,讓農民有多種收入來源,做到失地不失業,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以擴大就業爲目標,增強社會保障爲基礎,努力促進社會的和諧建設,促進科學發展。

【第4篇】人口城市化現狀調研報告

市位於**南部,是一個典型的經濟特別發達、社會事業完備、文化十分活躍的濱海城市,時時處處可以深切感受到這個地方的巨大變化,深切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深切感受到人民羣衆享受到的發展成果。**地處我國西部地區東部邊緣,位於三峽工程的壩上庫首,是一個典型的庫區、山區、貧困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三峽工程新建以來。這裏的經濟社會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同時得到了顯著提高。兩地對比,除了極少數人口生活還十分困難以外,絕大多數羣衆的生活狀況相差懸殊不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生活質量、方式和生活觀念等等方面。通過對比,兩地的人口城市化的一些現象折射出我國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狀況,代表了我國城市化的基本走向,由此產生出一些深層次的思考。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人口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我們的城市化和西方國家走過的完全不一樣的道路,我們的城市化的過程中有很多成熟的經驗值得去總結,也有很多模式可以去複製,因爲我們的人口實在太龐大,我們的情況又確實太複雜,所以也有許多值得思考、需要重視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勢必會影響未來的社會的健康發展,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一、我國人口城市化路徑已經基本確定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人口城市化進程也隨之進入快速提高階段,xx年,我國城鎮化率達44.9%,與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縮小到約5個百分點。**省**市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公佈的城市化水平是61%,**市現有常住人口102萬人,外來人口已經超過84萬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本地農民不到5%,當年完成gdp530億元,人均gdp5xx元,農業增加值25億元,佔gdp總量不到5%,經濟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95%,按照該市常住人口統計,人口城市化水平實際已經達到90%左右,按照居住人口統計人口城市化水平更是高達95%,改革開放30年以來,年均增長2%以上,城市化率和年均增長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地區。**省**縣xx年常住人口38.8萬人,居住在縣城和各個鄉鎮集鎮的人口合計9萬人左右,常住非農業人口6.5萬人,外出到縣外打工的人數已達7.2萬人,年報口徑的城市化水平16.7%,按全縣總人口和實際居住在縣、鄉鎮城鎮的人口計算,實際水平在25%左右,如果剔除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可以提高近4個百分點,達到將近29%。xx年,**完成gdp不到30億元,農業增加值6.7億元,佔gdp總量的23%,工業增加值7.1億元,工業化水平23.8%, 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基本一致,近30年來年均增長均不到1%,低於全國年均增長1%的水平。兩地的數據表明,發達地區由於工業化程度高,進程快,儘管大量外來人口進入,人口總量大幅增加,城市化水平在全國仍然處於領先地位。欠發達地區一方面自身工業化程度相對加快,人口向城鎮積聚的能力不斷增強,同時發達地區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大量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流向發達地區,使欠發達地區人口基數減少,兩相綜合,人口城市化的速度相應加快。因此,我國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城市化水平都在迅速提高,與我國工業化進程基本一致。

根據世界人口變化的規律,結合我國研究機構研究的成果,比較兩地的發展過程,由此還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我國人口城市化基本趨勢仍然是發達地區人口輸入帶動爲主,欠發達地區人口輸出和加快自身發展推進的基本格局不變。以長三角地區爲例,該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區域,xx年五普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16個大中城市人口總數爲8743.13萬人,城鎮人口5056.89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57.84%,比全國同期高出21.62個百分點。根據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等機構的研究結果,“認爲到2022年長三角地區的人口有較大概率在1.1億—1.2億,超過1.5億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說長三角地區還可以吸納外地人口3000到4000萬人,相當於欠發達地區150個左右的縣的總人口,可以提高全國城市化水平3—4個百分點。珠三角、京津塘、環渤海灣等大型經濟區的吸納能力也很大,加上其他各個省會城市、部分中小城市將是我國城市人口主要吸納地,對城市化的貢獻將超過50%以上。**市政府也做過全市容納能力的專題研究,認爲**市人口規模可以達到230萬人左右,在現有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加50萬人。**縣是一個山區縣,地少人多,地處三峽工程庫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發展工業的條件十分有限,在現有的基礎上減少20萬人左右,全縣人口總量控制在20萬人以內,將更有利於**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人口城市化假象”需要高度關注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進程加快,質量提高,既是我國幾十年來不斷推進工業化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的表現。但是我國的城市化到底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不論是各級政府,還是國家職能部門,也或是一些權威的研究機構,都不能準確概定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市公佈的數據是按照城鎮建成區面積佔市域總面積的比例確定,**縣按照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公佈,這在我國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顯然都不能準確概定城市化水平,因此造成人口城市化假象。這種與實際情況嚴重背離的問題,勢必造成由此作出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與實際需要嚴重脫節,掩蓋住很多問題,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後患。造成城市化假象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條是統計口徑不同所致。**縣梅家河鄉是一個比較偏遠的農業鄉,該鄉人口總數1.8萬人,城鎮常住人口xx人左右,常年外出打工的人數超過6000人,那麼該鄉的城市化水平到底是11%(以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還是17%(城鎮常住人口和常住總人口之比),還是44%(全部非農人口和全鄉總人口之比)?**市的情況又不一樣,主要是來自人口基數的困惑,有一個城郊村,本村自有人口總數不過3000人,但外來人口卻高達1.5萬人,像這樣的行政村,在**市非常普遍,特別是城郊幾乎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城市化假象還有一個表現,即外來人口的歸屬問題,很多人一直在尋求一個答案,外來人口是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口嗎?答案非常模糊,有時候是,例如xx年的五普;大多數時候不是,根據更多。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有多少,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的意見認爲,我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總數爲1.2億人,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在2億人左右。而且1.2億外出農民工基本上都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大中城市裏,並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7個省市,佔外出農民工總數的82%。[3]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龐大的人口羣體,他們長期生活工作在這些城市,他們爲這些城市創造着財富,他們爲這些城市消費,他們年復一年在這些城市生活,他們自己會問,我們是這個城市的人嗎?沒有住房,只能蝸居在低矮潮溼而且狹窄的廉租房內,忍受着與親人長期分離的痛苦,過着單調重複的機械一般的生活,子女不能就近上學,大多數人沒有勞動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工傷保障等,月收入水平不足當地城鎮人均收入的一半。國務院研究室專題組的報告顯示,廣東珠三角地區到xx年近12年來,月平均工資僅增加了68元,月工資收入不到1000元。[3] 他們是城裏人嗎?顯然不全是,但他們也不是農民了,他們在城市從事非農產業。他們從骨子裏還沒有也不準備最終加入這個城市。據荊楚網的消息,xx年初,武漢市出臺了一系列農民工進入城市的政策,實施半年多來,響應者了了,有符合條件的農民甚至明確表示放棄這一權利,不能不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這種現象是好是壞,現在還難以定論,但是城市化這種極不穩定的狀態無疑是必須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不奢求外出打工的農民都會成爲城市居民,但把以億計的潛在城市居民拒之門外的價值取向勢必會帶來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

三、人口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必須高度關注

首先是社會保障問題。城市問題專家李津逵研究員著書說,我國的經濟城市化要遠遠超過社會城市化的水平,由此形成的“弓弦”是非常危險的。他說,單憑市場經濟向城鎮地域集聚勞動力的經濟城市化,並不必然導致一個好的城市化。他的經濟城市化是用非農化水平來定義的,而他的社會城市化是按參加五類社保人口的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計算。[4]他的這個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人口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口,除了極少數人口包括部分大學以上學歷的學生、少數所謂的社會精英等具有戶口、住房、社保等城市人口所應有的各種條件以外,絕大多數人口是不具備的。**市是全員社會保障作得比較好也是比較早的地區之一,到xx年6月爲止,全市18多萬人中,參加各種保險的人口43多萬人,其中外來人口4萬人,不到總人口的40%,包括城鎮職工、失地農民、外來農民工養老等五個方面的險種。**縣參加各類保險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更低,不到5%。第二是社會穩定問題。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穩定一直是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的一個大問題,而且成爲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寫進國家憲法。對照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爆發的一些社會問題,研究我國近幾年發生在城市中的一些社會突發事件,不難看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964年8月洛杉磯因爲警察抓住一個酒後駕車的黑人所導致的一場爲期4天的大騷亂[5],xx年11月、xx年11月,發生在法國巴黎同一個地區的大騷亂,其起因、方式、騷亂所產生的背景、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幾乎完全相同。近幾年,我國一些城市相繼發生騷亂,有的是勞資糾紛引起,也有徵地矛盾引起,還有很小的治安案件引起,分析原因都是由一些極小的矛盾演變而來。xx年重慶萬州市因爲一句莫須有的“幹部打人”的喊叫造成數萬人衝擊政府的騷亂,今年6月發生在貴州甕安縣城的騷亂事件等,和西方的社會騷亂何其相似!隨着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各種社會矛盾將不斷顯現並紛至沓來,教育問題、住房問題、勞資問題、保障問題、醫療問題等等社會問題都可能誘發突發事件,直至導致社會騷亂,嚴重破壞社會穩定。當你走進農民工低矮的出租屋時,從一雙雙很不歡迎甚至略帶敵意的眼神中絕對會讓人能讀出點什麼,一定會感到穩定問題絕不是危言聳聽。第三是公平問題。城市化的結果理應使居民和農民、老市民和新市民、當代人和下代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同步提高至少相互之間不受傷害,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滿足另一部分人的需求不是城市化的目的,也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的很多問題源自於不公平,說到底不公平就是一個利益之爭。第四是其他一些問題。諸如留守老人、兒童和婦女問題, 流出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等等。

四、人口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設問題必須高度關注

大中城市的迅速擴張有利於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質量提高、保持穩定,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這些認識既是我國幾十年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發達國家證明已經成功的一條道路。黨的xx大已經明確我國城市建設的方針是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從政策上解決了國內一直爭論不休的大問題,實際上是解決了要不要加快大城市發展的問題。我國的城市建設水平越來越高,沿海發達地方的城市現代化水平確實已經接近國外先進水平。但是,也應該看到,把城市建設放到人口城市化背景下考察,不難發現,有一些問題需要高度關注。首先要解決指導思想問題,也即城市爲誰而建的問題。看似普通的問題,很多城市並沒有解決好,建設所謂的精英城市、推倒蓋好不過幾年的大樓重建、羣衆並不支持也不需要的老城區改造等等問題在許多城市普遍存在。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房價畸高的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和老百姓兩方面的注意。一方面政府把土地出讓作爲籌集城市建設資金的主要渠道,不斷升高的地價直接推動房價擡升,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買房越來越成爲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因此政府和房產商需要明確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住房爲誰而建!現在大小城市的房價一般每平米都在5000--6000元,據報道國內最高房價已達12萬元。深圳的房價最高達到近2萬元,1000萬人口的深圳市有多少能夠承受這樣的房價,沒有人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東莞市外來人口是本地常住人口的10倍以上,它的房價也只有極少數所謂精英可以承受。**市近幾年城市發展非常迅速,房地產市場異常紅火,房價一路攀升,五年時間,從xx元左右到現在已經高達近2萬元,而且可以預言,高房價在**短期不可能有多大降幅,因爲**市最近拍賣了一宗土地,每畝地價已近600萬元。**縣是一個經濟還很不發達的地方,不到三年時間,房價也從1200元左右迅速擡升到3000多元,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是一個天文數字。不管是大城市還是新型的中小城市,房價問題不解決好,城市化無疑是一句口號,高房價直接把一些潛在的城市居民拒之門外了,也間接扼殺了房地產市場的廣闊前景。當經濟社會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的時候,可以說房價問題是解決真正的人口城市化的鑰匙,也是政府和公民、開發商和購房人之間解決公平問題的癥結所在,靠政府微乎其微的經濟適用房是解決不了人口城市化的。這個問題的背後,隱藏的內涵應該是勞動力持續供應問題,當廉價勞動力的社會正在逐步隱退的時候,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系是需要穩定的勞動力來支撐的。

第二是城市規模大小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城市資源的承受能力的問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土地資源、水資源等是決定城市規模的關鍵因素。李津逵研究員在批評西部一個城市規劃時說,一個工業化水平不高的地方,作出了城市人口規模成級數成倍增長的設計,顯然是一個脫離實際的規劃。**縣因爲三峽工程加快了縣域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城市規模不斷增加,規劃到2022年縣城人口在現有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2萬人左右,這個規模是符合**實際的,屆時,全縣因爲人口總數減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相應也會達到50%以上,與全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略低於全國城市化水平。**市城市規模大小需要在全國、長三角地區、**省、寧波市和本市多個層次上全面把握,科學概定。當代上海研究所xx年的長江三角洲發展報告指出,**的城市佈局和江蘇相比,大城市、特大城市規模小、數量少,佈局分散。[6]寧波市把**、餘姚作爲統籌發展區,力圖建成寧波北部中心城市,而且是按照一個大城市的格局進行安排。**市城鎮建成區面積佔市域總面積的比例已達28.3%,按照**市xxx規劃和已經通過法律形式確定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將達到550平方公里,[7]根據現行的國家標準至少在400萬人以上,這樣一種規模對於水資源人均不到500升、能源奇缺的地方來說無疑會帶來不少問題。類似的問題在廣東東莞市已經有所暴露,據南方日報報道,[8]去年以來東莞全市外資企業關閉外遷909家,今年1—7月,該市500多家企業關門和撤離,衆所周之,東莞作爲一個縣級市,其無限擴張的城市建設模式在全國也不乏其例,現在如果以每年近1000家企業、20萬人(推算)的速度遞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需要發達地區最大限度的支持,長三角等大型都市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位於都市圈的各類城市必須根據各自的實際合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適當的城市規模,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的不斷提高所轄範圍內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第三是環境問題。江蘇太湖的藍藻、雲南滇池的奇臭無比等給全國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非常生動的環境課。**市的發展和全國很多發達地區走過的道路一樣,伴生的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監測結果表明,xx年全市11個河網監測點位,ⅳ類水點位1個,ⅴ類水點位5個,劣ⅴ類水點位5個,有近半數的地表水喪失水體基本功能;酸雨發生頻率高達97.7%,ph值4.17,大大高於酸雨臨界值5.60。近幾年,**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年財政投入數億元資金解決環境問題,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從源頭上減少環境污染;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結合舊村改造、新農村建設,控制污染源下鄉,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減少農業面污染;紮實推進污染減排。[9]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治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沒有人會懷疑在不久的將來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生活寬裕的新**的到來。**縣的發展起步於三峽工程開工以後,水庫淹沒線以下的企業小、差、散,搬遷時實行了關停並轉,庫區外的一批小紙廠、水泥廠相繼實行了關閉,一批污染小、效益好的工業企業正在成長,以旅遊業爲主體的第三產業方興未艾,縣城、庫區各個鄉鎮集鎮、新建的部分企業的12個污水處理廠先後投入使用,庫區環境基本保持在一個相對較好的狀態。**的態度表明,發達地區走過的道路也同時提醒欠發達地區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絕不能重複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切實堅持科學發展、協調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健康前進。

五、人口城市化需要完備的法律體系做保證

當我國的人口城市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之際,加快相應法律體系的建設,保證城市化健康發展十分迫切。制定《戶籍法》,保障公民遷徙自由,明確公民的土地使用權、財產權等與戶籍無關,從根本上解決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社會福利的體制障礙。制定《住房法》,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保障居民住房需求的責任,爲保障居者有其屋提供法律依據。對住宅的建設、消費、分配等環節進行規範,確定政府在住房市場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政府在住房市場的角色。該法要明確規定,城市居民包括長期工作在城市內的外來務工人員住房的最低標準,以滿足個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制定《社會保險法》, 社會保險作爲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要明確國家、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社會保險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規範社會保險費的徵繳、待遇給付、經辦機構、基金的管理和運營,確定監督措施和法律責任,從法律上保證所有公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解。制定《繼續教育法》,解決各類居民接受職業培訓、技能培訓等繼續教育的政府、社會、企業、個人的職責和責任,確保公民素質提高的制度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