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某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某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某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某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工作委員會主任艾合買提·艾拜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受縣人大常委會員調研組的委託,向本次會議作關於**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請予審議。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2014年工作要點安排和主任會議決定,縣人大常委會組成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淑芬同志爲組長,由縣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工作委員會、部分縣人大常委會委員、公安局、文體局和部分人大代表爲成員的調研組於2014年8月20日至21日,先後深入縣文體局、各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個別文化戶家中,採取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以及個別走訪、實地查看等調查瞭解的形式,對全縣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和工作監督。下面,就這次的調研情況向本次常委會會議報告如下:

一、全縣文化事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全縣文化事業的發展現狀

一是縣人民政府文化事業主管部門緊緊圍繞縣委、縣人民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文化塑縣"的總體思路,抓住國家對西部地區文化、體育、文物保護事業支持的有利時機,逐步完善縣域文化、體育、文物保護的基礎設施。開展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穩步推進歷史文化挖掘及文物保護工作。合理適度開發利用文物,促進我縣旅遊業的發展。二是崇尚健康向上的文化,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挖掘、保護,整理地域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促進各種文化活動的健康發展。三是通過****樓蘭文化節暨紅棗節這個載體,向外界大力宣傳**縣燦爛的樓蘭歷史文明和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斷提高了**的知名度。四是通過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場,逐步形成了文化娛樂、音像、網絡爲主體的產業羣體。

(二)文化塑縣的設想和做法

一是充分認識"文化塑縣"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把文化工作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黨的十七大關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發、大發展的精神上來,統一到縣委、縣人民政府關於"文化塑縣"的戰略目標和創建"文化大縣"的發展思路上來,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以爭創"文化名縣"爲首任。二是以****樓蘭文化節暨紅棗節爲依託,強化基層文化建設。加強隊伍建設,配齊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以"東風工程"爲契機,實施送少數民族文字圖書下鄉入村工程,有效解決了農村和基層少數民族羣衆"看書難"的問題。2014年將完成全縣行政村的文化活動室項目建設。三是以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各族羣衆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各類社會文化活動、文藝晚會、專場演出、節日文化、民族體育運動會、電影放映、百日文化廣場等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倡導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風尚。以反映我縣"四大戰略"、"三大開發"爲主題,創作演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藝術節目,進一步豐富我縣各族羣衆的文化需求。四是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組織實施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促進其傳承、發展和利用。

(三)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情況

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抓好"兩館一場"(即樓蘭博物館、**體育館、**運動場)建設,2014年完成"兩館"主體建設,運動場即將完成建設。完成**鎮、吾塔木鄉、鐵幹裏克鄉、瓦石峽鄉、依吞布拉克鎮等5個標準化文化站建設,燈光及辦公設備一次性配置到位。2014年年底以前完成其餘鄉鎮文化站建設。建成機關、學校、企業、社區籃球場25個。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立健全各類文體設施,全縣56處修建了各類文體活動場地、健身路徑7套。

(四)文化市場的培育和管理情況

大力宣傳《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開展對我縣文化市場的執法檢查,落實重點地域、重點時段、重點場所的監督檢查制度。結合"打黃掃非"工作,加大對音像製品零售出租店、圖書零售店、網吧、茶園、遊戲廳、歌舞廳、打字複印印刷店的不定期突擊檢查,重點加強對網吧和棋牌室的監管,杜絕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及時查處黑網吧和黑茶園,並面向社會公佈文化市場舉報電話,進一步爲我縣的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營造了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

(五)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鄉鎮文化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上級的支持下,對已建成的鄉鎮標準化文化站室內配齊了硬件設施,對室外場地進行了硬化,並修建了籃球場地。二是調整配齊文化站幹部隊伍。爲了進一步抓緊抓實基層文化體育工作,縣人民政府通過幹部分流、交流等形式,調整配齊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有利地促進了基層文化體育工作。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在每年的"元旦"、"春節"、"三·八"、"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日期間,以農牧民書畫展、知識競賽、文藝表演、體育競賽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羣衆性文化體育活動,既激發了農牧民的參與積極性,又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四是積極做好"東風工程"工作。認真實施免費贈閱黨報、黨刊、圖書工作,及時送到村文化室和文化戶手中,確保黨報、黨刊發放到點、到戶,供各族農牧民羣衆借閱。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我縣衆多古遺址的保護難度大,沒有交通工具、沒有經費、無法進行定期不定期的巡護檢查。

二是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縣文體局缺乏體育專業人才,鄉鎮文化站缺乏文體專業人才,致使縣鄉文化中心(站)未能很好地發揮職能作用。

三是對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室、村級文化室工作人員培訓力度不夠,致使基層文化活動很單一,且不能保證經常性開展活動。

四是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室、村級文化室缺少簡單必備的文體活動設施設備(如籃球場、乒乓球、演出服裝、民族樂器、電子琴等)。

五是文化市場管理既沒編制,也沒機構、經費和專職人員。文化稽查大隊也未成立,文化市場管理成效不大。

六是博物館拆遷難、進度慢,不利於"文化塑縣"戰略的實施。

三、幾點建議

一是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想方設法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力度,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進一步豐富歷史遺產的文化內涵。對《**賽乃木》的民間藝人和有藝術特長的業餘人員加以關心,鼓勵和支持《**賽乃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是採取業務培訓、幹部下派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以便更好地爲基層羣衆服務。

三是儘快在塔什薩依實驗區設立文化活動室,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滿足該區域各族羣衆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時,進一步完善村級文化室桌椅、書架等設施,充實各類文化書籍,並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四是對全縣文化戶兩年來的誤工補助問題,縣財政應納入年度預算予以解決。村文化室、社區文化室增設必要的健身器材,供農牧民休閒健身。

五是縣圖書館現有書籍陳舊過時,種類單一,需要儘快更新。圖書更新應納入財政預算。

六是建議樓蘭藝術團送文藝下鄉。百日文化廣場活動延伸到鄉一級。

第二篇:關於全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年初工作安排,爲配合常委會審議《關於我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報告》,前段時間,我委對全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縣文化局的彙報,召開了部分鎮(街道)宣傳委員、文化部門負責人座談會和11個文化相關部門分管領導座談會,實地視察了姚莊鎮文化中心,並專門赴海寧市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根本,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爲着力點,以保障人民羣衆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爲目標,在推進全縣文化事業快速發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縣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初步建成覆蓋城鄉、惠及全民、具有較高水平和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文化建設機制不斷健全。縣委、縣政府先後成立嘉善縣基層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嘉善縣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建設工作納入對鎮(街道)目標責任制考覈,特別是單列了基層文化建設考覈。各鎮(街道)及各職能部門也都強化文化建設領導力度,形成了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縣文化藝術中心、縣游泳訓練館、縣體育場、汾湖國家級水上訓練基地、新華書店新大樓等一批標誌性文體設施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佔地512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的吳鎮書畫院,佔地2400平方米、總投資650萬元的顧錫東戲劇藝術館及總投資2700萬元的體育公園均已開工建設。鎮(街道)文化中心、鎮(街道)圖書館分館全面建成,村級文化中心覆蓋率達100%。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新華書店農村小連鎖”。

3、文化活動載體不斷豐富。積極打造“週末大舞臺”活動品牌,整合縣級機關各部門資源,將各個部門的主題活動統一納入“週末大舞臺”中,使活動系統化、規範化、制度化。同時,推進“週末大舞臺”向鎮(街道)延伸,推出了“週末大舞臺走進基層”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展了週末大舞臺覆蓋面,擴大了品牌影響力。緊緊圍繞鎮村特色文化,深入開展“十萬農民種文化”活動,做到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受到了中央、省、市有關媒體的關注與肯定。加大企業文化建設推進力度,將企業文化建設納入對鎮(街道)基層文化建設考覈。着力推進文化活動同地方特色的有機結合,目前全縣9個鎮(街道)都具有了本地特色的品牌節慶活動。

(二)着力提升文化服務供給水平

近年來,我縣通過積極培育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大力推進精品文藝創作,不斷提升文化服務供給水平。

1、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從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文化角度出發,充分挖掘我縣傳統人文精神,提出了“以善爲美、與人爲善、上善若水”的“善文化”理念和“勤、孝、謙、和、思”的“善文化” 精神。在媒體上開設“善文化”專欄,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解讀“善文化”。在全縣上下倡導和引領共同的道德價值取向和“與善爲鄰、積善成德、擇善而行”的文明道德新風,弘揚“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氣迎人”的嘉善傳統美德,引導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2、加強基層文藝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搭平臺、抓培訓、強扶持,進一步完善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文藝隊伍網絡。依託“十萬農民種文化”系列活動,對各基層文藝隊伍、

業餘愛好者開展專業培訓。依託縣文化藝術中心“週末大舞臺”平臺,積極鼓勵和扶持廣大文藝愛好者自發組建文藝團隊,參與演出、開展活動、增進交流。目前已建立起一個覆蓋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的文化隊伍網絡,全縣共有民間文體隊伍613支、文體骨幹10023人,爲繁榮羣衆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創新縣文聯及下屬各協會的工作新模式,姚莊鎮文聯與上海曲藝家協會正式建立合作關係,上海曲藝家協會活動基地落戶姚莊。制定出臺《嘉善縣業餘文藝團隊星級管理辦法》,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民間文藝隊伍建設。

3、完善文藝產品生產供給機制。近年來,我縣進一步加大了文藝精品創作扶持力度,制定出臺《支持和鼓勵文藝創作的補貼與獎勵辦法》等政策,在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專門安排獎勵資金,以文學藝術“紅杜鵑獎”和“新農村題材獎”評比爲抓手,引導和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投身創作,培育了一批影響廣、層次高、內涵深的文藝精品,每年都有20件以上的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比賽、展評中獲獎。2014年,全縣榮獲省級以上獎項、展評的文藝作品共達52項。

(三)穩步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工作

近年來,我縣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完善政策體系、加強規劃指導、加強平臺建設、培育新興業態,紮實推進全縣文化產業發展。

1、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在全市率先增設了文化建設科(文產辦),具體協調全縣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產業的規劃、招商、服務、數據統計等工作。委託上海福卡智庫開展嘉善縣文化產業發展課題調研,形成嘉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轉型的若干意見(試行)》,明確對於影視作品、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等文化創意企業的獎勵扶持政策。建立了由各鎮(街道)、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組成的24人文化產業發展聯絡員隊伍。

2、注重文化產業平臺建設。縣文化創意園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有13家文化創意企業入駐。中國歸谷文化創意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在深圳舉辦“嘉善縣文化產業(深圳)招商交流會”,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進總投資1億美元的吳鎮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羅星街道三浦靈狐動漫大樓正式奠基並動工建設。

3、推動產業新興業態發展。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主動加大與上海的產業對接,抓準上海以網絡爲載體、以數字內容爲特徵的新興文化業態產業轉移的契機,積極承接產業輻射。加強與上海信息服務業協會的交流,先後舉辦了“上海網絡文化協會嘉善行”、“滬善企業家徒步行”等活動,簽訂《合作發展框架協議》,上海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嘉善產業基地落戶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進上海龍軟集團建設嘉善國際信息科技產業園。

(四)努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高度重視全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成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完成入選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叢書12處文物點的拍攝任務。做好文保單位修繕工作,縣級文保單位“金氏後廳”正在修繕,縣級文保單位“東嶽廟”大殿已修繕完畢,基本確定西塘陸家廳的維修設計方案。公佈嘉善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7項,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徵集工作,共徵集8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幹窯鎮治本園林古建築材料廠接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考察驗收組評估驗收。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縣文化事業發展較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照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對照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文化事業發展提出的更高標準和更高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文化事業投入力度尚需加大

目前我縣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還處於較低水平,從總量上看與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部分已經出臺的政策,由於種種原因,遭遇“落地難”的困境,如2014年我

縣配套出臺了《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政策意見》,其中就加大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等制定了詳細的政策意見,如“縣財政安排宣傳文化發展資金300萬元,逐年隨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但事實上,宣傳文化發展資金自2014年設立至今,一直維持300萬的額度沒有增加,處於嘉興五縣二區下游,而同樣的發展資金目前海寧市已達到了1700萬元。

(二)文化設施建設管理有待加強

近年來,兄弟縣市的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如海寧市僅建設圖書館新館就投資了

1.5億元。反觀我縣,投資1億多元建設的縣文化藝術中心設計欠佳、質量較差、功能不全,很多設施無法使用,使我縣公共文化設施原應具有的優勢反而成爲了劣勢。綜合性大型文化設施欠缺,縣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普遍存在場館老化、狹小,設施陳舊等問題;縣文化館、各鎮(街道)文化站設計定位多注重在行政職能上,對其爲羣衆提供培訓、學習、輔導的功能考慮不夠充分。同時,對於新建的社區或小區,政府文件中曾要求應配備一定面積的文體設施用房和室外活動場地,但實際並未得到有效落實。鎮(街道)圖書分館雖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圖書流通經費僅是兄弟縣(市)區的50%左右。未建立一支穩定的基層文化陣地管理員隊伍,部分文化陣地由於沒有穩定的人員、經費保障,存在着開放利用率不高、設施閒置浪費等現象。

(三)文化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我縣縣、鎮(街道)、村(社區)文化人才普遍缺乏,文化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一方面,縣文化部門專業人才青黃不接,急需高素質的文化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因缺乏靈活務實的人才引進機制,存在着想要的進不來、進來的又不太管用的現象。同時,鎮(街道)、村(社區)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變換隨意、兼職多,普遍存在“一人多崗、身兼數職”現象,開展工作時多線作戰,忙於應付,直接影響到了基層文藝活動的質量。

(四)文藝精品創作發展相對滯後

近年來,全縣雖然也涌現出了一些具有較高水平的文藝作品,但從總體來看,具有嘉善特色和較高藝術水準的文化精品力作還不多,絕大部分作品獲獎層次不高,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作品很少。尤其是連續兩屆的省、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入選的作品屈指可數。文藝人才隊伍相對薄弱,文藝創作人才青黃不接,缺少新鮮血液的注入。對我縣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積澱的挖掘和研究也不夠,特別是對吳鎮、袁了凡、孫道臨等嘉善籍文化名人的研究,少有專著、論文發表。

(五)文化產業發展尚處起步階段

目前,我縣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規模偏小、集聚不夠、整體實力不強,相比周邊地區尚處於劣勢。文化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企業層次較低,缺乏能起到帶動作用的高端龍頭企業。現有的文化產業缺少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在挖掘利用我縣的名人文化資源方面做得還不夠,行業模式化和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健全,缺少系統的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投入渠道和形式單一,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及專業人才少,整個產業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

三、意見建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全面部署,爲我們加快文化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全縣的文化事業要以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爲契機,以建設文化強縣爲抓手,結合嘉善實際,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舉措,推動全縣文化事業更好發展。

(一)進一步增強意識,着力推進文化事業發展

1、提高文化事業發展認識。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爲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全會用“四個越來越”闡明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界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應切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提高加快文化事業發展的思想認識,增強責任感、緊迫感。

2、完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要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和經費保障投入。確保每年用於公共文化事業經費佔地方財政預算支出比重不低於嘉興平均水平,縮小與兄弟縣市的差距。

3、健全文化事業考覈機制。要把文化事業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考覈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文化事業發展考覈激勵機制,列入鎮(街道)、部門目標責任制考覈範疇,充分調動各發展主體的積極性,着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文化、支持文化、建設文化的強大效應。

(二)進一步完善體系,着力提升文化服務水平

1、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由於我縣文化藝術中心存在的種種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縣文化事業的發展。爲此,建議政府一方面要高標準、嚴要求建設好已列入政府實事工程的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好縣圖書館、博物館;另一方面要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加快建設各類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特別是社區居民和新居民較爲集中區域的文化設施建設更應儘早提上議事日程。要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配足用好各類文化管理服務人員,不斷提升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陣地的管理服務水平,確保管理專職化、活動經常化。

2、推進公共文化資源共享。積極探索麪向基層、面向羣衆的文化服務方式及城鄉共享、部門共享、區域共享等文化資源共享模式。組織好“十萬農民種文化”、“週末大舞臺”等各種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動,舉辦好元宵、端午、中秋等各類節慶活動。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鎮(街道)圖書分館運行質量,加快推進村(社區)“農家書屋”(圖書流通站)、中心村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積極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城鄉基層,豐富和活躍基層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強文化品牌培育創新。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弘揚“善文化”,立足本地有影響的歷史人物、傳奇,精心創作文藝精品,通過培訓進修、評獎激勵等加大文藝精品創作扶持力度,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不斷提升我縣文藝創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深入挖掘嘉善特色文化資源,着力打造以嘉善田歌、西塘古鎮、吳鎮書畫、水鄉文化等爲主打的區域文化品牌,大力繁榮和活躍社區文化、校園文化、鄉村文化、農耕文化、企業文化、創新文化。積極推動我縣歷史文化名人研究,打響名人文化品牌。要充分整合各鎮(街道)資源,從縣級層面統籌規劃、打造利用好袁了凡這一名人文化品牌。積極打造羣衆文化的精品亮點,有重點地培育、扶持、打造1-2個真正具有嘉善特色和較大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活動品牌,不斷提升我縣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水平。

(三)進一步突出重點,着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1、明確文化產業發展重點。要加強調查研究,注重與各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充分聽取意見建議,明確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制定出臺切實可行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扶持政策,明確發展重點。加強調研成果的轉化和運用力度,根據調研確定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研究制定具體工作措施並分解落實。

2、加強文化產業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縣獨特的政治優勢和地緣優勢,結合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及發展重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商工作。加強文化產業招商隊伍及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制定並實施靈活務實的產業招商政策。主動出擊,高標準、低門檻吸引國內外高水平企

業、高端人才、創意團隊、科研機構來善創業,尤其要加強對北京、上海、廣東、杭州、港澳臺等地的專業招商力度,力爭引進一批成長性高、創新力強的文化產業項目。

3、培育文化產業發展特色。當前,全國各地均興起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高潮,爲此,建議政府在明確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嘉善國際信息科技產業園、吳鎮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中國歸谷文化創意產業園、了凡文化創意園、西塘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規劃建設中的文化產業創意園的發展定位,爭創“一園一品”,培育各自特色,竭力避免不必要的資源內耗。應整合全縣資源、舉全縣之力、集中精力辦大事。同時,積極培育扶持本縣較具發展潛力的中小文化企業,鼓勵它們充分挖掘我縣文化資源,做出特色、做強做大。

(四)進一步引進培育,着力夯實文化人才基礎

1、充實穩定文化管理隊伍。創新縣文化館、鎮(街道)文化站、村級文化中心的管理體制,提高基層文化管理水平。採用各種靈活有效手段,充實縣鎮文化幹部隊伍,進一步激發活力,切實提高基層文化站的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借鑑兄弟縣市的成功經驗,通過縣、鎮(街道)、村(社區)分級承擔經費的方式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進基層文化陣地管理員從定崗不定人逐步向定崗定人轉化,建立起相對穩定的鎮(街道)、村(社區)文化管理員隊伍。

2、加強文化人才引進培育。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計引進各類高端文化人才。建議建立文化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行“一事一議”制度,對優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戶籍、住房、職務聘任、家屬隨遷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種文化資源,加強與上海等大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訓、交流機制,進一步加大對基層文藝骨幹的培訓力度,擴大培訓規模和範圍,不斷提高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文藝隊伍和文化志願者的服務水平,建設一支一流的文藝人才隊伍。

3、完善文藝團隊建設機制。完善基層文藝團隊、民間文藝人才獎勵扶持政策,落實經費保障;建立全縣基層文藝團隊交流、展示、共享平臺,創設“請進來、走出去”機制,擴大影響。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基層文藝團隊的扶持力度,使我縣民間文藝人才和民間團隊的建設形成品牌,有效夯實文化建設基礎。

(五)進一步傳承利用,着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1、優化文化遺產保護環境。要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建立健全各級尤其是縣級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建立健全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管理網絡,充實業餘文保員隊伍。完善文化遺產投入保障機制,增加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海寧市每年從商服、商品住宅用地土地出讓收入中安排1%的資金專項用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加強領導、明確職責、確保落實。

2、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要鞏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管好、用好文保專項經費。處理好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兩者關係,高度重視業已出現的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據反映西塘百年老店鍾介福可能要開酒吧)。繼續深入發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抓緊研究規劃“東門大街”保護、開發方案。

3、拓展文化遺產利用途徑。以吳鎮紀念館、孫道臨電影藝術館、“顧錫東戲劇藝術”長三角越劇票友大賽等平臺,做好歷史名人吳鎮、著名電影藝術家孫道臨、當代戲劇家顧錫東以及他們的藝術成就傳承與弘揚的文章,寓文化於旅遊之中,寓文化於經濟之中。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和挖掘西塘深厚的文化資源,積極發展具有西塘特色的文化旅遊,將促進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西塘的旅遊充分結合起來,提升西塘旅遊的文化內涵,發揮西塘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

第三篇:某縣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縣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縣發展計劃局 ***

一、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各項指標完成情況

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1億元,比1998年的133353萬元增長50.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9.1億元,比1998年的76091萬元增長18.3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4.4億元,比1998年的20147萬元增長110.83%;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6.6億元,比1998年的35579萬元增長85.5%;三次產業比重由1998年的57:16:27調整爲45:22:33。 [本站文章- 本站 幫您找文章]

財政總收入達到1.18億元,比1998年的7336萬元增長60.85%,年均增長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96元,比1998年的4029元同比增長43.8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2950元,,比1998年的2248元同比增長31.23%;

——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

今年我縣以今節水抗旱爲農業工作重點,落實了結構調整、農田水利建設、用水管理“三項措施”,確保了農業減水不減收。一是進一步優化了種植業結構。全縣農作物總播面積133.21萬畝,比上年增加1.99萬畝,增長1.52%,其中:糧食作物面積64.49萬畝,同比減少2.74萬畝,下降4.08%。小麥單套種39.64萬畝,同比減少6.95萬畝,產量達22800萬斤,。下降14.92%;玉米單套種24.1萬畝,同比增加4.89萬畝,產量達24100萬斤,下降25.46%;油料36.24萬畝,同比減少1.77萬畝,產量達108240萬斤,下降4.66%;甜菜2.76萬畝,同比減少2.3萬畝,產量達828760萬斤,下降45.2%;蔬菜瓜類3.47萬畝,同比減少1.99萬畝,產量達15235萬斤,下降36.4%;籽瓜8.65萬畝,同比增長2.21萬畝,產量達17300萬斤,增長34.3%;牧草種植11.85萬畝,同比增長8.68萬畝,產量達711085萬斤,增長3.7倍;其它作物5.75萬畝,同比減少8.04萬畝,下降58.3%。

糧經飼比例由去年的36:58:6調整爲今年的30:58:12 ;同時,畜牧養殖業表現出強勁增勢。新引進基礎母羊17.2 萬隻,奶牛3100頭,優質種畜1500只。

——工業經濟取得了新的進展。

經濟環境進一步寬鬆,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個體私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由於政府扶持力度和企業發展信心的加大,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明顯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了26%的增幅,來之不易。玻璃、造紙、油脂、釀酒、製藥等企業全面啓動,實力不斷增強,2014年技改投入完成6000餘萬元。與呱呱叫集團聯姻,植物油廠的重組取得成功,同時爭取到葵花保健色拉油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油脂業的發展必將顯現強有力的後勁;同泰玻璃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加盟河套酒業集團,爲企業進入良性發展、逐步躋身於自治區大型玻璃企業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九郡藥業順利通過國家組織的gmp認證,爲徹底改變我縣傳統落後的中成藥生產加工現狀,進入符合國際標準的現代化中藥生產行列鋪平了道路。富方泰酒業、環保餐具廠等一批新企業的開工投產,不僅增加了工業總量,而且爲下崗職工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化肥廠轉制工作順利完成,並且爲下一步嫁接改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中達、種子公司、醫藥公司等最後幾家國有企業轉制已經起步,其它已轉制企業的遺留問題進一步得到解決。鴻鼎農貿市場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富順源、京原等市場空前繁榮,交易額大幅度增長。

2014年,我們成功地舉辦了“首屆中國河套葵花節”,展示了五原形象,擴大了我們對外合作與交流的機會,有力的促進了打造全國葵花大縣、推進葵花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呈現新的面貌。

各級各部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積極跑項目、爭資金,基本建設資金投入不斷加大。農田水利、交通道路和電力通訊建設進一步加強,黃河險工治理、人畜飲水和節水灌溉工程進展順利,農業綜合開發質量不斷提高。市政建設力度繼續加大,公共設施、房地產開發和集鎮建設全面展開,城鄉面貌得到改觀。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縣鄉機構改革工作圓滿完成,機構、編制、人員調整全部到位。全面推行了幹部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實。全社會重視和關心下崗職工生活的氛圍濃厚,下崗職工再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同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生、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二、下一步發展建議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奮鬥目標,爲我們新時期的經濟工作指明瞭方向。我們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爲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進“三化”互動,着力於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構築經濟新格局,實現發展新跨越。

-----圍

進“五改兩化”工作,加強道路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儘快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電話,加快鄉村小油路的建設,不斷改善生產生活環境,逐步走城鄉一體化的路子。

第四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一、關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

(一)抓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

近年來,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有力推進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截止2014年,全市共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1個,公共圖書館7個,羣藝館、文化館16個(文化

分館6個),文化站122個,文化大院2674處。中國文字博物館即將建成開館。市圖書館博物館綜合大樓於去年年底建成開放。今年上半年,安陽市博物館新館接待觀衆8萬餘人,市圖書館、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接待讀者共計159790人次。**市文博圖三館大樓佔地50餘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預計年底投入使用。2014年,**縣被確定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示範縣,*縣、*縣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國家、省、市投資建設的我市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點,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明顯

文物保護與利用。我市現有世界遺產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71處,市級和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73處。*遺址、三楊莊漢代遺址被列入全國100處重要的大遺址保護項目庫。今年以來,我市全力開展殷墟國家大遺址公園建設,花園莊村整體搬遷工作穩步推進,《殷墟遺址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和《殷墟大遺址公園建設及周邊地區發展概念規劃》修編、論證工作正在進行。國家4a級景區馬氏莊園景區規劃、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內黃三楊莊遺址二號坑保護展示館主體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進展順利,已調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976處。上半年文物鑽探面積7.5萬平方米,發掘墓葬400餘座,出土器物400餘件。舉辦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衆考古活動,開展了“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按照全省統一部署,積極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已收集線索10萬餘條。*縣蘇奇燈籠畫、內黃李新張木板年畫等13項遺產進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國家級5項、省級23項、市級36項。安陽縣曲溝鎮(擡閣)、內黃縣(繪畫)被列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縣呂村鎮(戰鼓)、*縣馬上鄉(獅舞)、龍安區龍泉鎮(擡閣)被命名爲“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三)抓引導,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良好

民間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637家,其中,歌舞娛樂場所109家,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402家,音像製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產業總量達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凱瑞數碼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刻錄類光盤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特色文化產業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連續舉辦殷商文化旅遊節、內黃二帝陵祭祖節、內黃棗鄉文化節、林慮山國際滑翔賽等節慶文化旅遊活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殷墟申遺成功,帶動文化旅遊業迅速發展,殷墟門票收入達到年均800萬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銅器製作企業產品品種達到20多種,年生產能力近5000件。民間文化產業開始起步。全市現有民間特色文化生產企業20多家。安繡由2014年創業時期的36人發展到現在1200餘人的規模,年產值達到1650多萬元。2014年,滑縣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刺繡學校——“安繡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建設了製作、展示、銷售爲一體的安繡藝術館,併成立了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文化產業聚集區建設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決定以殷墟爲背景建設一個傳統文化產業聚集區,主要以對外接待、演藝、文物藝術品經營、餐飲娛樂爲主;以安東新區爲背景建設一個現代文化產業創業園區,主要以文博、會展、演出、印刷等爲主,目前,兩個文化產業聚集區規劃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來,我市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級文化產業協會——**市文化產業協會,與市財政局聯合成立了安陽市文化投資公司。組織參加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達成合作意向10個,展出交易額達1000多萬元。同時,積極推進“兩館”4d影院建設,項目投資概算約需310多萬元。

(四)抓成效,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我市是全省5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和《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按照“全面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積極推進公益性事業單位三項制度改革、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國有藝術院團改革。順利完成了電影管理整體劃轉

第五篇:人大關於某縣環保工業發展情況的視察調研報告

人大關於某縣環保工業發展情況的視察調研報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安排,縣人大常委會於200年9月25日至26日組織省市人大代表對縣工業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調研。視察調研組聽取了縣政府關於全縣工業經濟發展情況的彙報,深入到老縣、長安等鄉鎮和部分重點企業進行了視察調研,召集主管部門和企業負責人分別進行了座談,廣泛聽取了各方

面的意見。通過實地視察、聽取彙報、座談等形式,代表們對縣工業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提出了一些頗有見地的看法和建議。現將視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及估價

近年來,縣認真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堅持環保工業發展理念,加大工作力度,強力推進工業強縣進程,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爲全縣經濟社會實現新跨越提供了強勁支撐。主要特點是:

(一)認識統一行動一致,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氛圍基本形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立足實際,確立了實施工業(轉載需註明來源:)強縣、推進環保工業進程的重大決策,不斷解放思想,採取多種有效舉措,幹事創業,形成了政府強力推動、各級幹部合力促動、社會整體聯動狠抓工業經濟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別是在開展思想解放大討論活動以來,全縣各級加快發展的危機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增強,對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認識更加到位,抓工業、抓項目、抓發展的理念和共識已經形成,全縣上下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爲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形成了齊心協力抓工業、上項目的熱潮。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成爲經濟發展主導力量。工業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截止200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由200年5戶增加到12戶,全縣的工業總產值由4.2億元增加到8.5億元,年均增長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52億元增加到5.5億元,年均增長65.5%,全縣gdp中的工業比重逐步加大。上繳稅收由822萬元增加到2245萬元,年均增長43.3%。初步形成了以康華公司爲龍頭的水泥建材業,以光大硅業、昊華和寅祥石材公司爲龍頭的礦(來源:好範文 )產開發業,以女媧茶業、八仙臘肉等爲主體的綠色食品加工業,以天寶、衆鑫公司爲龍頭的醫藥化工業,以江河公司爲龍頭的水電開發業五大工業支柱。工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發展基礎和外圍環境正在改善,全縣工業步入突破發展、成長提速的關鍵期。

(三)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工業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縣按照發展環保工業的要求,堅持壯大規模與提升產業層次並重,促進了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依託茶飲、畜牧產業優勢,努力提高加工工藝,創新品牌,在項目建設上給予重點扶持,先後建成了女媧茶業、八仙臘肉等一批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支持工業發展,工業發展反哺農業產業”的互動經濟產業鏈。二是優化投資環境,加快礦產資源深加工項目建設步伐,推進礦產資源工業化升級,昊華鋇鹽、光大硅業等一批重點企業相繼建成,促使礦產資源加工產值和附加值得到較大增加。三是支柱產業初步形成,優勢產業鏈得到延伸。通過近年來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縣形成了建材、礦產、醫藥、食品、水電五大支柱產業,成爲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招商力度不斷加大,工業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近年來,縣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爲加快工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以農業產業和五大工業爲基礎,圍繞優化結構、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積極探索招商引資工作機制,不斷優化和改善投資環境,今年的重點工業項目12個,總投資約爲8.8億元,其中:5個續建項目(10萬頭生豬定點屠宰及分割肉生產線、30萬噸鉛鋅選礦廠、200萬噸旋窯水泥生產線、龍洞河電站、松鴉電站),6個新建項目(6000萬條編織袋生產線、10萬噸粗鋇粉生產線、2萬立方米建築膠合板生產線、運動器材生產線、1200噸八仙臘肉加工生產線、1億塊免燒磚生產線),1個立項項目(工業結晶硅)。目前續建和新開工建設項目9個,完成投資4.7億元。一批重點建設項目陸續落戶,爲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增強了後勁。

二、存在的問題

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環保工作壓力加大。近年來,縣在加快推進工業發展的同時,把環保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加大了環保工作力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於大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