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爲進一步促進我縣工業企業穩步向前發展,搶抓蘭白都市經濟圈建設的機遇,壯大我縣工業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工業企業在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9月13日至14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並特邀縣政府常務副縣長臺宗仁及縣商務(經濟)局、縣鄉鎮局的負責人,在縣政協領導的帶領下,先後深入到金杞福源生物製品有限公司、靖遠豐源麪粉有限公司、甘肅長河食品公司、白銀虎豹化工有限公司、靖遠新力水泥公司、白銀嘉瑞陶瓷公司、靖遠金達化工公司等企業進行調研。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委員們就我縣工業企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今後發展的思路,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工業企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縣工業企業經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搶抓蘭白都市經濟圈建設的歷史性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總體工作要求,迎難而上,紮實工作,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興縣”戰略,工業經濟總體發展態勢良好,逐步形成以輕工、煤炭、建材、化工、焦炭爲骨架的工業體系。進入2014年第四季度,全縣工業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面對嚴峻的形勢,全縣工業企業在危機中求生機,爭投資、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力地遏制了工業經濟下行趨勢,2014年後半年逐步呈現出企穩回暖的好勢頭,2014年企業發展信心進一步提升,工業經濟整體持續向好發展。截止今年8月底,全縣中小企業個數達到492戶,從業人員23950人,銷售收入217800萬元,同比增長15.16%,實現利潤8600萬元,上繳稅金3020萬元,勞動者報酬2400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27戶,完成工業增加值13483萬元,增長68.23%,完成年下達任務的47.2%。非公經濟健康發展,全縣非公經濟實體達到33250戶,銷售收入完成372014萬元,同比增長15.59%;完成增加值150800萬元,同比增長15.84%。

(一)工業生產總量穩步提升。全縣工業總產值由2014年的12.99億元增長到2014年8月的17.56億元,保持了年均18.0%左右的增幅,總量增長了4.57億元。主要產品發展已具規模,具有了原煤120萬噸、水泥25萬噸、焦炭10萬噸、電石21萬噸、磷肥40萬噸、脫水菜2014噸、機磚機瓦50000萬塊的年生產能力。

(二)規模以上工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以上工業年均以雙位數的速度增長。工業總產值由2014年的4.23億元增長到2014年8月的5.98億元,年均增速爲29.6%。全縣工業總產值比重、企業戶數逐年加大,比重、戶數分別由2014年的39%和20戶提升到目前的45%和27戶,其中年產值過千萬元企業14戶,年產值過億元企業3戶。

(三)重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逐步增加。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輻射帶動力強的重點工業項目陸續建成投產,發展勢頭強勁。2014年,項目總數8項,完成投資9600萬元。其中德炘園食品有限公司餅乾生產線和甘肅天辰脫水食品有限公司年產1500噸脫水菜生產線等項目當年投入生產;2014年,項目總數9項,完成投資11880萬元。其中暉澤化工公司1臺25000kva電石爐生產線、甘肅長河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新建的膨化食品生產線項目和萬家興集中供熱三期工程等項目當年投入生產;2014年,項目總數16項,完成投資15500萬元。其中嘉瑞陶瓷公司西式瓦生產線、金杞福源、宏達礦業生產線等項目當年投入生產。2014年,項目總數13項,截止8月底完成投資7087萬元。三年來,全縣重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共46項,完成投資44067萬元。

(四)企業抗波動能力得到增強。面對國際金融風暴對我縣工業各行業不同程度的侵襲,企業正確認識當前面臨的形勢,千方百計尋求金融危機期發展機遇。2014年第四季度,工業整體運行態勢逐漸呈現出企穩回升態勢,但回升基礎不穩固、不平衡,內在動力很不足,在這當務之際,企業堅定信心,注重調整結構、着力轉變發展方式,2014年,回升基礎進一步得到鞏固,運行態勢逐步向好發展,企業抗波動能力有所增強。

(五)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逐步升級優化。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傳統工業逐漸向高新技術靠近,產業結構逐漸向新型工業邁進。支柱行業中,以電石和焦炭爲主的冶金化工業、農產品加工爲主的輕工業、原煤採掘爲主的煤炭業、水泥和磚瓦爲主的建材業競相發展,2014年分別完成工業增加值27750萬元、19216萬元、9018萬元、8552萬元,分別佔全縣工業增加值的43%、30%、14%、13%。園區建設深入推進,劉川工業區已完成總體規劃文本,9月底進行論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079.4萬元,重點企業開始向劉川工業集中區聚集,目前入園企業已達4戶,總投資2.1億元,完成投資1.1億元,產業聚集進程正逐步推進。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劉川工業區與蘭州高新區正式簽定了共建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銀劉川工業園合作協議,將按照“一區多園”管理模式進行規劃建設,從而搭上了中心城市和國家級開發區的快車道。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已組建擔保公司2家,運行情況良好。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累計爲110多戶企業擔保貸款1.3億多元。

(六)節能降耗工作進展順利。一是健全節能工作領導機制,逐級分解節能目標,與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農業等重點用能領域主管部門及縣屬7戶年耗能2014噸標煤以上的企業,層層簽訂了節能目標管理責任書。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科學規劃,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十一五”以來,全縣已依法關停或取締小煤礦3座(靖安王家山煤礦、東昇鄉紅灣村煤礦二號井、五合鄉白塔村煤礦)、造紙企業4戶(北灣農場造紙廠、啓芸造紙廠、金龍紙業製造廠、華夏紙品公司)、澱

第二篇:關於我縣工業企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加大扶持力度 破解發展難題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關於我縣工業企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期,爲進一步調查瞭解我縣工業發展現狀,加大對現有工業企業服務與扶持的力度,破解工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加快推進我縣新型工業化步伐,縣政府組織調研組,深入到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調研,並召開了由縣直有關部門(單位)和相

關工業企業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聽取關於扶持工業企業發展的情況和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工業企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目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0家。2014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72952萬元,同比增長30%。今年1-10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克服冰災及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繼續保持了較快發展的態勢,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2014萬元,同比增長34%;累計實現工業銷售產值79940萬元,產銷率達98.7%。

1、農產品加工業

以鑫隆食品、金龍罐頭、天君動物、諾伊爾等企業爲主,已成爲我縣工業的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15家,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的一半,其中果蔬行業1家,糧油行業1家,林產行業10家,禽畜行業1家,製藥行業2家,今年1-10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51140萬元,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家,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3家,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鑫隆食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金龍罐頭、天君動物、諾伊爾。該行業大個企業多,有資源優勢,發展比較迅速,產業鏈條比較完整。

2、機械加工業

以縣得力機電、時銳機械等爲代表,規模以上企業3家,今年1-10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8612萬元。機械加工業作爲我縣傳統產業,從業人員和企業產品都相對穩定,小型挖掘機、石油機械配件等產品有一定的市場,但新產品研發能力較差,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3、建材行業

以南峯水泥爲代表的建材業,規模以上企業4家,其中水泥廠2家,粘土磚廠1家,電杆廠1家,今年1-10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8612萬元。該產業資源豐富,特別是石灰岩品質較好,水泥行業的支撐作用不斷加強,但是受國家產業政策限制,必須轉軌變型,要抓住這個轉型期上馬一批新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

4、冶煉行業

以正和工貿爲代表,規模以上企業1家,今年1-10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702萬元,受市場行情的影響,今年的產值大幅回落,同比下降了51%。該行業產品附加值高,屬長線產品,但企業個頭小,規模小,產品市場佔有率低。

二、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我縣工業近年來雖然(請關注好 範 文 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主要是:

1、資金問題。資金匱乏是我縣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我縣大部分企業都是邊建設邊生產,隨着企業正式運營開始,資金短缺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一些企業建完廠房,流動資金就不足了。尤其是後期投入嚴重不足,企業二期、三期工程資金落實不了,資金問題成爲了阻礙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目前,特別急需資金的企業有:天君動物有限公司(該公司只需100萬元,就可啓動生產)、諾伊爾生物製藥。據統計,我縣工業企業急需發展資金4000餘萬元。而金融部門對企業貸款的條件限制比較嚴格,手續繁瑣,致使企業貸款困難。

2、缺少品牌。我縣30戶工業企業中,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的企業2戶(南峯水泥、夢都)。在10戶林產企業中,沒有一個自己的著名商標。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能夠評爲省市名牌的企業也很少。企業創品牌意識淡薄,形成不了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大發展、快發展。

3、人力資源匱乏。據調查,目前工業企業缺少各類技術人員近千人,其中管理人員300餘人。在這次徵求意見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提出了人才短缺的問題,我縣勞動力主要以流動人口爲主,勞動力缺少,中高級技術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加工企業工作人員流動性大,有的企業甚至3、4個月人員就能達到全部“換血”,人員的流動對企業造成一定消極影響,從而出現了企業之間相互“挖牆角”的現象,在提薪的吸引下,人員流動性更強,企業的人力成本不斷提高,工人也不利於管理,各項勞動保障體系的完善更是難以完成。高精技術人才的匱乏也使得我縣的大部分工業企業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粗加工階段,很難向產品附加值高的領域發展。

4、部分企業財務帳目不健全。我縣工業企業中,企業帳目很不健全,木材加工個體工商業戶基本沒有建立帳目,企業財務管理比較混亂,很難進行有效統計和真實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市裏統計我縣工業企業發展指標,主要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生產與銷售指標。由於企業財務帳目不健全,很難真實地反映規模以上企業的

收益。

5、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不完善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不便。近期我縣工業園正搞施工建設,有的線段尚未完善,給部分企業生產和建設造成困難。經常性的停水停電給企業生產增加成本和生活帶來十分不便。光纜、通信等配套服務也不健全,企業接不上寬帶,看不到有線電視,企業的文化建設受到很大影響,

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單調。

6、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從總體看,我縣工業產業層次偏低,加工鏈條不長,產品關聯度不高,受產品市場價格影響較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市場有變,企業生產形勢就會逆轉。如鑫隆公司,受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地區市場受阻,僅兩個月就虧損三百餘萬元,現有幾百噸產品庫存,流動資金緊張,在建項目停工,工人工資兩月未發,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三、意見及建議

調研組認爲,加快我縣工業發展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工業企業自身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和完善企業體制,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另一方面,政府要對工業企業採取切實有力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爲工業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一)拓寬融資渠道,突破融資瓶頸。

1、建立銀企定期溝通機制,融洽銀企關係。一是由政府牽頭,成立銀企聯誼小組,每季度組織一次活動,密切銀企關係。把重點項目列入銀行預選客戶的首選對象,給予重點支持。二是邀請金融部門負責人到重點企業和項目單位進行考察指導,爭取得到最大的支持。

2 、增加工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納稅大戶和骨幹工業企業的技改、貸款貼息、服務體系建設、人才培訓。

3、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更多的企業發展基金和貸款。

4、幫助企業完善財務制度,提高財務報告真實性、準確性。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專業人才對企業會計進行培訓;由財政局、審計局組織人員幫助企業完善財務制度,規範財務報表等,使其符合銀行信貸要求。

5 、激活民間資本,大力培育信用中介市場。鼓勵社會上一些有實力的公司或個人向工業企業進行投資。

6 、營造誠信社會氛圍。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做好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工作。使信譽好的企業能夠得到廣泛的支持,信譽不好的企業,受到社會監督,營造努力營造出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

(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加快人才培訓步伐。

1、建立完善技工培訓基地。以縣職業中專爲載體,充分發揮其教學資源優勢,招收專業勞動力,培養後備人才,縣財政可以撥專款用於學校添置配備必要的教學設備和聘請教師;同時在學校建立相關專業的短期培訓基地,對社會失業人員、企業轉崗人員,進行崗前、崗位短期培訓學習,爲重點工業企業輸送有一定素質和技能的人才。

2、縣人事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有關部門,幫助工業企業引進急需人才,並落實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留住人才,發展企業。

3、建立工業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資料庫。以勞動保障部門爲主,將我縣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特別是近期從沿海地區返鄉的農民工的學歷、專業、聯繫電話等資料詳細錄入,以備企業選用,大力引進技術人才,保證企業的發展後勁。

4、建立科技人員的利益分配激勵機制。採取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引進和留住人才。

5、立足企業自身,加強與高校(院、所)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合作,培養企業的自己人才,包括經營管理、生產技術和高級技工等方面的人才。

(三)全面實施品牌戰略,擴大知名品牌數量。

1、積極引導企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創名牌,打品牌。鼓勵和支持加工企業創新田自己的名牌,用品質好的產品開拓市場,用名氣大的產品擴大市場份額。全面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企業的誠信度,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品牌知名度,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

2、建立名牌產品(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獎勵資金。對被認定爲中國馳名商標或產品被評爲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以及被認定爲省著名商標或省名牌產品的企業,由縣政府予以重獎。

(四)加強財會指導服務,健全企業財務制度。

加強對工業企業財會工作的指導服務和監督檢查。縣財政局要加強對全縣工業企業財會人員的培訓工作,定期舉辦工業企業財會人員培訓班,提高財會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縣國稅局、縣地稅局要對各工業企業財會人員的稅務知識進行培訓。縣經委、縣發改委牽頭組織縣財政局、縣國稅局和縣地稅局開展全縣工業企業財務管理大檢查。

(五)加快園區建設步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貫徹落實省市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意見,進一步完善縣工業園區建設,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速推進我縣工業化進程。重點加強道路、供水、供電、通訊、排污、貨場等各項配套設施建設,創造良好投資創業環境,爲我縣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六)適應產品市場需求,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1、延伸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緊緊抓住我縣工業企業自身優勢,加快發展下游產業,積極推進主導產業產品鏈條的延伸,推動工業結構向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有效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2、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擴大市場佔有率。在面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下,工業企業特別是骨幹工業企業,要開發和生產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增強自身適應市場、應變市場的能力和活力,不斷提升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份額。

第三篇:內蒙古中小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

內蒙古中小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

發佈時間:2014-6-10信息來源:

爲加快推動我區中小企業發展,實施“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工程”,自治區經委對中小工業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本篇報告。

一、 發展現狀

我區中小工業企業遍佈全區12個盟市101個旗縣區,涉及到工業經濟的各個行業,爲加快實現和諧內蒙古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單位數量多、經濟總量大,成爲我區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

2014年全區中小企業50.12萬戶(含個體工商戶),其中中小工業達到12.1萬戶(其中法人中小工業企業1.09萬戶,個體工業11.01萬戶),佔全部工業的99.96%,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791.86億元,佔全部工業的66.21%。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2974戶,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2.36%,實現銷售收入2682.66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5.74%,實現利潤255.92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76.96%。

(二)發展趨向集聚、集羣化開始顯現,成爲壯大我區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的重要力量。

隨着大企業、大項目不斷在我區落地,拉動了我區中小企業迅速發展。爲加快推進中小企業集約化、集羣化、園區化發展,今年1月我區啓動了“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工程”,重點培育特色產業集羣。自治區政府安排8000萬元中小企業專項貼息資金用於推進此項工作。目前,通遼市玉米加工、赤峯市有色金屬加工、包頭市機械裝備製造業、巴彥淖爾市和錫林郭勒盟農畜產品加工業、鄂爾多斯市羊絨加工業等產業已初具規模;通遼市鋁延伸加工、呼和浩特市電子信息、烏蘭察布市氟化工等產業已有發展思路和基本框架;烏海市pvc、阿拉善盟鹽化工等產業有一定的集羣化發展趨勢。

(三)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成爲擴大社會就業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渠道。 2014年,全區中小工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爲130.5萬人,佔全部工業從業人數的80.21%。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人口、資金等要素的流動和集聚,促進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市化進程。2014年,全區城鎮率達到了48.6%。

(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三大體系初步形成。

在培訓體系方面:重點實施了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開發區、各大院校、中介機構等針對企業需求,開展了不同層次的涉及企業管理、業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動、中介機構服務、企業自主培訓的良性循環機制。在融資擔保體系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區工商註冊的各類擔保機構209個,正在構建“一個核心、三級層次、網狀結構”的全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在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組建了內蒙古中小工業企業服務中心,籌辦了內蒙古中小工業企業網站,中小工業企業信息化推進聯盟即將啓動,地區各級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正在逐漸完善。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區中小工業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外部發展環境不夠優化、內部發展制約因素較多兩大方面。

(一)發展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四個。

1、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從間接融資渠道看,銀行貸款存在諸多障礙,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着“惜貸、恐貸、拒貸”現象。從直接融資渠道看,空間極爲有限,很難通過債權和股權融資等方式獲得資金。2014年,全區新增貸款620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只佔到15%,而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佔到全區的56%。2014年全區安排中小企業技術進步貼息資金6000萬元,由於中小企業貸款難,只發放4527萬元貼息資金。

2、政策法規保障不夠有力,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

國家發改委圍繞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聯合有關部委將陸續出臺37個配套文件。我區針對中小企業的配套政策措施主要有《關於貫徹國務院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和《關於促進工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雖然從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方面對促進中小企業提供了政策依據,但在金融信貸、信用擔保、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等方面,還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和保護性法規。

3、服務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社會化服務功能需進一步加強。

目前,除自治區本級和1/3的盟市有一些不夠完善的中介服務組織外,多數盟市尚缺乏能夠提供多種服務職能的規範的中介組織。現有的社會化服務機構由於受資金、觀念、認識、素質等因素影響,尚不能系統的提供信息、融資、技術、培訓、人才等方面的服務,致使中小企業發展受阻。

4、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後,整體發展水平處於初級階段。

中小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程度與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相比還存在巨大差距,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管理水平低、信息渠道不暢等諸多問題都與我區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後有着直接關係。

(二)自身方面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爲“三多三少”.

1、“家族式”企業多,以多元化投資爲主體的公司制企業少。

據2014年統計,中小工業企業按所有制類型分,私營企業和其它企業(多以“家族式”經營爲主)6800戶,佔整個企業法人中小工業企業的62.4%。六成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基本上處於家族經營、經驗管理階段,創新、品牌、知識產權意識不強,市場開拓能力弱,影響了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2、單打獨鬥、分散經營的多,“扎堆打捆”集羣化發展的少。

根據“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工程”調研情況看,目前,我區中小企業集羣化發展雖然開始顯現,但仍處於培育發展的初級階段。90%以上的中小企業屬於分散化經營,靠個體自身來發展,在資金、生產、市場、技術研發等方面難以形成合力和規模優勢,彼此間缺乏合理有效分工,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高,產品結構雷同,低水平重複建設和市場惡性競爭現象較爲嚴重。

3、資源型初級產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

目前,我區中小工業企業95%以上分佈在勞動密集型、傳統資源初級加工行業,進入通信裝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製造業等高科技領域的中小工業企業不足50戶,年工業總產值不足百億元。2014年中小工業企業的產值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礦採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9個行業,佔整個中小工業企業年工業總產值的73.31%。

三、加快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區中小企業要圍繞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搞延伸,延長產業鏈;圍繞重點項目搞協作,形成產業集羣;圍繞重化工基地搞配套,進行產品深加工。按照“培育一批、做強一批、壯大一批,梯次推進”的總體發展思路,實施“萬千百十”發展戰略:即:在“十一五”期間,在萬餘戶法人中小工業企業中培育1000戶成長型中小企業,在千戶成長型中小企業中做強百餘戶重點中小企業,在推進“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工程”中建構20個特色產業集羣,帶動中小企業集羣化發展。從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和加強中小企業自身建設兩個層面着手,有序推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爭取“十一五”末,中小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萬億元。

(一)完善“五個體系”,推進“五項工作”,加強中小企業外部發展環境建設。

1、逐步完善中小企業引導調控體系,加快推進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和集約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和調控作用,用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專項資金的投向和投量及有關政策,按照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搞延伸、圍繞重點項目搞協作、圍繞重化工基地建設搞配套的要求,全面推進“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工程”。引導中小企業做好“三篇文章”,即:在參與企業間和產業鏈條間的分工與協作上做文章、在優勢特色產業和骨幹企業延伸加工上做文章、在大型基地和特色園區的配套生產上做文章,促進產業延伸、升級,提高產品層次,逐步形成產業集聚規模大、專業化協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循環經濟特色突出的產業集羣,推動中小企業在更高層次上實現集羣化發展,使我區大型骨幹企業的產業鏈得以完善延伸,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強有力的依託。

2、逐步完善融資體系,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和擔保工作。

在拓寬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渠道方面,借鑑山東省德州市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成功經驗,實施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擔保一體化服務,以經濟和行政手段整合徵信評級、擔保和金融等資源,共擔風險、共獲收益,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調動徵信評級機構、擔保機構和金融機構三方合作積極性。同時,將政府的政策優勢與金融機構的融資推動優勢相結合,建立政府、銀行、企業信用評級機構、擔保機構合作機制,逐步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交流及共享的社會化,增強擔保機構、銀行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最終使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得到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方面,加快建立自治區級和盟市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成長性強、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給予直接資助,或在貸款利息方面給予貼息支持;政府搭建區內企業與區外投資者合作平臺,每年召開全區企業資本重組(股權融資)推介會,引導中小企業以債權和股權形式融資;扶持中小企業投資公司設立和發展,逐步建立中小企業上市育成體系。

3、逐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政策法規環境建設。

圍繞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結合實施 “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工程”,在“十一五”期間研究制訂《內蒙古自治區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中小企業發展指南》、《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產業集羣指導意見》,規劃全區中小企業發展藍圖,明確發展中小企業的基本思路、原則和目標,引導中小企業“扎堆打捆”集羣化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創造和維護有利於各種經濟成份中小企業共同成長的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

4、逐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各類服務機構職能作用的發揮。

加快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在2014年前,在原有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的基礎上,在東、中、西部各整合組建一個融創業輔導、融資擔保、人才培訓、技術支持、市場開拓、信息

諮詢等多種服務爲一體的綜合性中介服務機構,規範各類社會化服務機構服務行爲,逐步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提高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及其它培訓質量。對全區中小企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普查摸底,掌握人才需要走勢,本着推動創業促就業的目的,向各高等院校、培訓機構提出人才培育重點,提高培訓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發展較好的開發區建立創業孵化器,對創業者進行多層面的培訓、服務、孵化,爲中小企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5、逐步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支撐體系,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

建設內蒙古自治區中小企業信息網,實現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網絡化。引導和推動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流程,優化企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成和配置,逐步實現企業生產研製信息化、管理方式網絡化、決策支持智能化、經營管理實時化、運作過程規範化。

建立中小企業統計監測分析制度,加強中小企業動態跟蹤管理。按季分行業和地區及時發佈有關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並把我區中小企業的發展情況與國內外進行分析比較,爲政府制定規劃、出臺政策、加強引導提供及時、準確的參考依據和建議。

(二)推進“四個轉變”、實現“四個提高”,加強中小企業自身建設。

1、從主要依靠數量擴張,逐漸向提升質量轉變,提高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我區中小企業發展開始步入質量提升階段,應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三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競爭力。在制度創新上:要圍繞實現資本社會化,改變投資主體比較單一的格局,建立多元開放的產權結構,逐步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在技術創新上:增強“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能力,不斷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加大科技投入,開放式經營,共建技術中心,聯合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中小企業公共創新平臺和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在管理創新上:採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經營管理制度,加大人力資源建設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終身學習型企業文化,積極營造“學習掌握科技,科技創造財富”的良好氛圍。

2、從主要生產傳統資源型產品,逐漸向深加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轉變,提高中小企業的產業層次和發展水平。

我區中小企業要緊緊圍繞發展壯大自治區六大優勢特色產業,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向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工業園區聚集,與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專業化協作關係,加快推進產業多元、產業延伸和產業升級,推動產業創新。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裝備創新、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努力把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建設成爲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積極進入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大力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民營科技企業。

3、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逐漸向提高經濟效益與履行社會責任相結合轉變,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中小企業要把追求經濟效益與實現社會效益和遵循現代市場經濟法則結合起來,誠實經營、公平競爭,走“敬業、誠信、守法、環保”發展之路。要堅持質量立業、品牌興企,嚴格照章納稅,規範勞動用工制度,努力提高企業的信譽度。要處理好與環境和生態的關係,牢固樹立可持續的

科學發展觀,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綠色製造,發展循環經濟,提高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4、從主要依靠區內資源和國內市場,向充分利用區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轉變,提高中小企業外向發展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

我區中小企業要牢固樹立開放發展意識,通過走外向型的道路實施開放式發展,在深度參與國內甚至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努力提升整體素質。一方面要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加快、國內地區間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的大好形勢,積極探索和建立與區外政府和相關組織合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務實推動重點項目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各盟市招商洽談會等大型國際國內貿易交流會議這些平臺,展示自己,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走出去、引進來”。依託滿洲裏市、二連浩特市等口岸到境外投資辦廠,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等,跳出內蒙古發展自身。同時,積極引進區外、國外人才、資金、先進技術和裝備,充分利用區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

來源: 內蒙古工業、內蒙古首家工業經濟綜合性網站 作者:張樹德 胡瑞芬

發表日期: 2014-5-24

第四篇:羅甸縣規模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

羅甸縣規模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

1調研背景和意義

1.1調研背景

規模以上工業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新中國成立後, 尤其改革開放以來, 經過“ 八五”、“ 九五” 的快速推進,以及“十五”“十一五” 的穩步發展,中國的工業發展成績卓著, 推動着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特別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地形成了環渤海重工業帶、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

對於欠發達的貴州來說,“十二五”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爲主基調,集中打造“五個100工程”更好的實現富民強省,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羅甸受交通因素的限制,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全縣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23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5.4億元,產值總量小,與羅甸轄區面積3013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資源顯得格格不入。

1.2調研意義

工業的發展將帶動社會不斷進步,特別是大中型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將大量解決社會就業,實現稅收推動科技發展等一系列的進步,貴州在“十二五”圍繞“四化”同步,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滾動發展,爲全省發展聚集更多要素、積蓄更多能量。

第1頁(共5頁)

羅甸工業的發展不是孤立的,關起門來搞經濟是發展不起來的,發展需要與省內外甚至國內外的發展大環境有一定的交流與信息共享,掌握完善的發展信息,找到本地的發展優勢纔不會失去最好的發展機遇。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爲9.7%;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增加值同比增長8.9%,中部地區增長10.5%,西部地區增長11.3%,貴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3.6%,居全國第二位;羅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爲16.5%;似乎從何種角度看,羅甸規模以上工業發展都是不錯的,但無論是從國家對貴州的要求還是省、州對羅甸發展的要求來看,羅甸要實現與全國人民的同步小康,我們需要更高的自我要求和發展力度,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必將是重中之重。

2資源結構與發展現狀

2.1羅甸縣的資源結構

資源是工業企業發展的基礎,縣境內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礦藏資源和土地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境內河流屬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盤江、蒙江、曹渡河;蒙江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縣境,注入紅水河;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41%;礦藏有硅石、鐵礦、輝綠岩、米黃色大理石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硅礦儲量78.4萬噸,遠景儲量大於300萬噸,輝綠岩儲量較大,色澤美觀,石質精密,無孔隙,板材磨光面光潔度高,可雕刻性能好,其遠景儲量在3000萬立方米以上;還有煤、銻、褐鐵、

銅、砷、汞、冰洲石等礦藏。豐富的資源結構爲羅甸工業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甸工業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2.2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發展現狀

經濟發展的一體化,當經濟發生動盪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地區,所有身處其中的企業都會受到影響,由於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疲弱,價格水平回落,國際金融市場持續波動,世界經濟增速繼續小幅回落,發展中國家困難增多;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全年實現利潤總額62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增速比上年提高6.9個百分點,雖然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較快,但也要看到,因需求不振、產品價格下降等原因,部分行業發展放緩。

2.3羅甸規模以上工業發展現狀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縣工業企業經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搶抓貴州與全國同步小康的歷史性機遇,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總體工作要求,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興縣”戰略,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規模以上企業比重低、分佈不均衡。全縣有2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佔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不足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佈的地區結構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區附近,全縣不到三分之一的鄉鎮有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發展速度慢,實力弱,2014年23家企業實現增加值6億元,但信邦一家就實現2.83

億元,佔47.17%。23家規模以上企業至2014年12月止尚有4家家工業產值達不到2014萬元,其中有兩家剛剛入庫產值只有500餘萬元。

二、企業配套不完整,低水平重複建設較多。由於缺乏產業發展方向的宏觀指導,我縣農副產品加工、藥材加工、石材加工等幾大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小而全”和重複建設問題。如石材企業分佈散,各自爲政,在協作配套上還不適應龍頭企業做大的需求(包括質量和數量)。規模以上企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市場的無序競爭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壓力。

三、企業體制機制不夠完善。部分規模以上企業中的私營企業家族式管理現象較普遍等。

3羅甸縣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建議縣委、縣政府根據有關政策,儘快制定鼓勵、扶持規模以上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扶持突出“優先”和“更優”;抓緊研究中央、省、市相關政策,結合我縣發展實際,積極向國家、省爭取優惠政策;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各種所有制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讓其充分享受政策的扶持。

二、爲解決企業重複建設問題,加強宏觀指導,需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爲企業快速發展搭建優質平臺。抓好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整合園區現有資源,提高園區投資強度,注重功能配套,保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

三、以優勝劣汰的管理服務爲平臺,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對企業進行宏觀指導,創新管理機制,打破企業家族管理觀念,建成規模以上企業管理資源庫,在融資、人才、技術、用工、市場方面提供全面服務,搞活縣域經濟體系,對發展迅速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政府應及時給予表彰,並考慮設立獎勵基金,對有功人員予以重獎,同時企業享受更爲優惠的扶持發展政策。建立督查服務機制。政府可委託有關部門成立由部門負責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組成的評議小組,依據標準,每年進行一次綜合考評,並根據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與問題,組織有關人員深入企業開展諮詢服務,爲企業排憂解難,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四、以培育發展骨幹企業爲龍頭,不斷增強骨幹龍頭工業企業輻射帶動力。努力培育發展一批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市場競爭力強的骨幹企業,提高骨幹企業對全縣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堅持以市場爲導向、資本爲紐帶、爲核心,以資產重組和骨幹企業制度、管理、技術的持續創新爲切入點,增強骨幹企業示範、輻射能力。

第五篇:紡織工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全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及運行特點

是的傳統產業,也是的4大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紡織業(含服裝工業、下同)已成爲擁有最初的化纖原料織造到最終的後整理和服裝加工等門類齊全的產業羣體,其內容已涵蓋化纖、織造、針織、脫漂、服裝五個重要的紡織領域。

截至年,全市擁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29家,佔全市規模工業總數的18.1%,單位個數居市縣市區之首,主導產品有棉紗、藥紗坯布、醫用紗布片、服裝、滌綸短纖維、防護口罩等若干個品種,全市紡織行業已涉及紡紗(6家)、醫用紗布(5家)、棉布(12家)、化纖(2家)、服裝(3家)等6大門類,現有紡紗能力30萬錠(其中:朝陽紡織5萬錠、凱達紡織5萬錠,中冠紡織11萬錠),資產總額91408萬元,從業人員7099人,佔市屬規模工業從業人員數的30%。年底,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6697萬元,其中:奧美、朝陽公司分別突破億元大關;實現利稅總額13000萬元,入庫稅收3000萬元以上。主導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年產混支紗3萬噸,藥紗坯布2.75億米,醫用紗布片7033萬包,各類服裝500萬件,滌綸短纖維3500噸,防護口罩6000萬片。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技改上檔升級,紡織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織造行業擁有各類織機1500臺,其中:噴氣織機80臺,劍桿織機110臺;擁有各類細紗機480臺套(按420錠1臺車計算),位居國內領先水平。擁有中高檔縫紉機700臺套。

(一)產業鏈條比較完整。紡織業已成爲擁有從最初化纖原料織造到最終的後整理和服裝加工門類齊全的產業羣體。依託豐富的棉花資源進行紡紗→織造→脫漂→製造。朝陽紡織、中冠紡織、森達紡織、金格紡織等4家主要棉紡織企業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萬噸,紡紗後鏈接到下游衛材行業,衛材行業全年耗用棉紗1.4萬噸,以此生產製造醫用藥紗布、帆布,然後鏈接到服裝企業生產服裝。

(二)塊狀特色比較鮮明。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醫用衛生材料爲主導,江南產棉大鎮百里洲鎮以棉紡織業爲主,仙女經貿區以服裝製造業爲主,尤其是開發區工業園特色鮮明,已形成織造、摺疊、脫漂一條龍生產體系。

(三)紡織行業外向度較高。近幾年,我市堅持“工業立市、開放活市”發展戰略,積極吸引外資,努力擴大出口,外向型經濟尤其是紡織產業對全市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年全市紡織服裝類產品出口2849萬美元,紡織服裝業成爲我市四大出口創匯支柱產業之一。

從我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看,影響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偏小,缺乏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二是技術裝備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產品檔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創新和市場應變能力不強。

二、準確把握紡織工業發展趨勢,合理定位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隨着社會進步和紡織後配額時代的來臨,紡織工業的發展受消費需求變化、國際競爭和科技進步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總體來看,目前國際國內紡織業總的發展趨勢表現爲四點:項目注重高起點,產品注重高品質,技術注重快創新,產業注重大集羣。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找準自己的定位,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和重點。

(一)我市紡織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未來五年,我市紡織工業要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進步爲動力,以培養優勢企業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爲目的,堅持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集約經營,突出發展“專、精、特、新”產品及本地優勢產業,努力爭創名牌,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市紡織工業。

(二)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目標

到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0億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5億元以上,出口8000萬美元以上。紡織企業主要生產設備和工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新技術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40%以上,新創省級知名品牌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過10000萬元的紡織企業發展到15-20家。紡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總產值/全部職工平均人數)達到25萬元以上。

(三)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重點

1、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

紡織工業要追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繼續淘汰落後設備和工藝,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棉紡織:加快更新改造落後的紡錠生產能力,淘汰有梭織機,提高清鋼聯機組、精梳機、自動絡筒機、電子清紗器、無梭織機等新型技術裝備的比重,使60%左右的紡紗設備在室國際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精梳紗比重達到30%以上,無結頭紗、細支紗的比重達到50%以上。

化纖及化纖原料: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術創新機制,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改造現有裝置,調整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針對市場需求,適時擴大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積極開發產業用紡織品,使之成爲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發展醫療衛生保健材料、環保材料、防護材料、包裝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

印染後整理:印染後整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色彩、手感、風格,要繼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在引進必要的工藝技術軟件的同時,積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同時,要切實解決印染的環保問題,要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劑,制訂較爲合理的印染工藝,重點提高化學類(如重金屬殘留、含氯酚、氣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紡織品生態檢測項目的合格率。

服裝:優化服裝加工能力,搞好服裝研究設計、流行趨勢與生產加工的結合,搞好生產與營銷的結合,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原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中的份額,注重開發品牌服裝、童裝、中老年服裝和特種服裝,研製開發生態、保健服裝,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服裝,使服裝生產適應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和擴大出口。

2、推進組織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模式,形成整合優勢

繼續支持優勢企業、出口骨幹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按經濟規模組織生產,提高生產集中度,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加強產品開發與設計、市場營銷與服務兩個重要環節的建設,提高企業快速反應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跨國投資辦廠和推行國際化營銷。

通過聯合、兼併等資產重組方式,支持化纖企業,建成跨地區、跨行業的集團,向下遊整合發展,引導化纖面料開發較好、並有一定市場的佔有率的紡織企業向上遊整合發展,提高生產集中水平、技術先進和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化纖及化纖原料基地。鼓勵優勢企業在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環節上集中精力發展,而對那些不專長,不便於集中管理的環節進行外包,形成一個優秀企業與多個外圍企業甚至個體生產這個共生體,共同打造我市紡織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調整,形成2~3家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業主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中小紡織企業的發展重點是通過調整與重組,向開發型、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與大企業的配套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3、培育核心競爭力

面對“後配額時代”,紡織行業要想求得長遠穩定的發展,必然轉變一味追求擴大產能的發展方式,積極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提高產品質量,二是增強創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提高產品質量:要從更新設備、應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強管理、提高技術工種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注重產品的綠色環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紡織品的質量,創優質品牌,以較高的產品品質在市場上站住腳跟,謀求發展。

增強創新能力:一是要加強產學研結合,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企業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二是中小紡織企業要藉助大企業的設計研發能力,加強與大企業的聯合與配套協作;三是要注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的設計能力,逐步發展企業自主知識產權。

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市場瞬息萬變,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是紡織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市場信息中心,廣泛收集國際國內政策、行業發展、市場變化、原材料生產與價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迴避風險。

信息化是推動工業化的重要手段。傳統產業在加快改造、升級過程中,必須加快推進信息化,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要用信息技術帶動紡織工業調整、發展和產業升級,把信息技術滲透到紡織生產全過程。行業信息化基礎建設要從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改造紡織企業傳統生產、經營和基礎管理模式入手,推廣應用生產集散控制系統(dcs)、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系統(cad/cam)、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以及市場快速反應系統(qr)等。建立企業內部信息網絡,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提高整體競爭能力,爲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跳躍式發展創造條件。

5、加快項目建設

根據國際國內紡織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內在生存、發展要求,我市紡織企業在今後3-5年要重點加快醫用衛材和印染項目建設,拉長延伸紡織產業鏈,填補“印染鏈”的空白,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三、加快紡織行業發展的幾點政策思考

(一)加快紡織工業園區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業主開發”的原則,通過高標準規劃、培植地方紡織產業集羣,進行上下游資源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開發區紡織工業園,使我市紡織產業適當集中連片,發揮聚集效應;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謀劃、建設一批重大發展項目。要把發展紡織產業集羣作爲發展我市紡織工業的重要平臺,在發展環境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優化服務環境

一是抓重點行業、重點產品和重點企業,進一步整治發展環境,爲紡織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競爭環境,爲其發展提供更廣泛的服務。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支持重點企業上市或“借殼”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引進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擴大利用國內外資金,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形成投資多元化格局。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綜合運用計劃、財政、金融等手段,對棉紡生產能力繼續實行總量控制,防止重複建設。

(三)推進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通過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中小企業法律服務體系、中小企業信息網、中小企業培訓體系、中小企業創業輔導體系等五大體系對紡織行業進行扶持和引導,促進紡織企業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