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水產調研報告多篇

水產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構建病害防治體系爲水產品質量提供保障調研報告

近日,大菱鮃被檢含有硝基呋喃類代謝物以及環丙沙星、氯黴素、孔雀石綠、紅黴素等禁用漁藥的事件披露後,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香港等地市場已紛紛停售大菱鮃產品,這對於自1992年從英國引入我國、人工繁育和規模化養殖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被譽爲我國當代最成功的海水魚類引種範例的大菱鮃所形成的產業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品因藥物殘留問題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屢見不鮮,如凍蝦仁氯黴素、鰻魚恩諾沙星及孔雀石綠、硝基喃代謝物等等藥物殘留,導致鉅額經濟損失,潛在人體健康危機,發人深省。

長期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業主要以粗放型養殖模式爲主,爲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環境惡化、病害頻發及藥物濫用。當前以部分抗生素爲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範圍內逐漸被禁用、取締,符合食品安全、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免疫、生態等防疫技術正成爲國際現代水產養殖業病害防治的主流技術措施,發展勢頭迅猛。構建高水平、系統化的綠色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體系,是改變我國水產藥物濫用局面、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

一、我國水產養殖業病害及其防治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水產養殖病害年損失高達百億元,其中魚類約佔55%-77%、甲殼類約佔11%-28%、貝類約佔3%-16%,常見病達幾十種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難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頻繁發生,而品種抗逆性衰退、高密度養殖、劣質飼料投喂和生態環境惡化是病害肆虐的相關緣由,病害已成爲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瓶頸。

而現行的化學藥劑、抗菌素等藥物爲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藥效不確切、藥物殘留、環境污染等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產藥物研究基礎嚴重不足,盲用、濫用藥物現象普遍存在。目前生產上使用漁藥大部分由獸藥、農藥移植而來,缺乏對藥效學、藥物代謝動力學、毒理學及對養殖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基礎理論的研究;藥物的給藥劑量、用藥程序、休藥期缺乏科學依據。藥物防治技術尤其薄弱的環節是,未能根據水生動物的特點和我國水產養殖種類多、養殖方式多樣和疾病種類複雜等特點,針對性開展應用研究,因而難以做到高效用藥和安全用藥。

水產疾病的病因多,涵蓋了養殖生物體、病原、環境等幾者關係平衡破壞而導致的病變,僅靠藥物單一技術是解決不了綜合問題的。就藥物對病原而言,還存在無抗病毒特效藥、抗寄生蟲藥毒性大、抗細菌藥的耐藥性等難題。顯然,要遏制水產病害,有待開發特效、低毒漁藥,更需要全面系統考慮安全、環保、高效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建立。

二、國際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發展趨勢

以健康養殖技術爲基礎的水生動物病害綜合防疫體系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漁業病害防治技術系統。水產抗病技術發展趨勢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在國際上已建立水產病害檢疫網絡,其相關的病原快速檢測技術將得到不斷完善並規範化,對相關疾病的基礎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機理、核酸組成、基因組的結構功能等研究將爲此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應用免疫防治技術及綠色生物漁藥來控制病害的發生是今後漁業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點。基於改善宿主健康狀況和養殖生態環境的免疫製劑、綠色生物漁藥、綠色生態製品在水產中的開發和應用將逐步取代目前藥物的普遍使用,爲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對水生生物的免疫機制、抗感染機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決定簇基因結構等的研究爲新型漁藥開發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藻類、餌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轉基因技術可能爲綠色漁藥使用提供一條嶄新的給藥途徑。提高品種的抗病力將是品種選育和馴化工作的重點,通過選育、基因工程技術培育等方法,獲得能抵抗某種病原體感染的抗病品種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三、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基礎

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在20世紀50-70年代開展了“四大家魚”爲主的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細菌病和草魚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隨着養殖種類的多樣化,研究對象擴展到海水魚、蝦病;90年代集約化養殖的興起,隨之而來的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症、對蝦病毒病等暴發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點,研究水平也由個體、組織、細胞發展到分子,研究內容由流行病學、藥物爲主發展到診斷、免疫;21世紀初,現代生物學技術廣泛應用於水產病害控制領域相關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學、分子免疫學、分子診斷學、藥代動力學等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

在疫苗研究方面,以草魚疫苗爲代表的發展經歷了落後到先進的漫長升級,包括20世紀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魚土法疫苗(草魚“三病”組織漿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魚出血病病毒(gchv)細胞滅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細胞疫苗。近年來水產動物免疫研究成爲熱點,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攻關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的資助,疫苗研究有了飛躍式的進展,研究對象涉及到海水魚弧菌、魚類嗜水氣單胞菌、魚類柱狀曲撓桿菌、魚類虹彩病毒、魚類神經壞死病毒、鯉春病毒血症病毒等引起的水產動物重大疫病的廣泛範圍,在抗原特性與功能基因克隆表達、免疫應答機理等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製的部分疫苗進入田間試驗階段;疫苗的研究向浸泡甚至是口服等易於疫苗施予、低成本工廠化生產工藝的方向努力。可以預見,這些階段性成果的進一步熟化,可在未來的3—5年將有系列疫苗產品逐步實現商品化,將在我國水產養殖生產病害防治中發揮重大作用。

在生態防治方面,以微生物製劑爲代表的開展了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硝化菌等對養殖環境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影響研究,以及水生態改良或混飼對養殖生物生長、成活、非特異性免疫、抗病力、抗應激力的影響研究;等等。篩選、分離益生菌菌株,研究培養參數和培養技術,研製開發出系列微生態水質、底質改良劑,這些微生態調控劑產品已在水產養殖中逐步廣泛應用。

四、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據國際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現有技術基礎,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體系建設應以“預防、安全、實用、節約”爲宗旨,以增強免疫力、減少應激、提高病害早期預測能力等爲主的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技術思路,重點開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基礎研究 主要養殖動物病

原分子致病機理、流行病學、功能基因研究;養殖動物抗感染機理與特異、非特異免疫評價動物模型研究;漁藥有效、安全評價模型研究;養殖動物對生態因子影響的應激機理研究。

(二)預警技術研究 主要水產養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監測技術、細菌免疫學與基因學快速診斷試劑盒技術研究;主要水產養殖病害生態檢測試劑盒技術研究;病害分析專家系統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製及配套技術研究 主要養殖魚類重要病毒疫苗、細菌疫苗及寄生蟲疫苗(儲備)研製;主要養殖動物免疫增強劑研製;水產動物主要寄生蟲、真菌等植物源藥物、天敵生物製劑(儲備)研製;連作發病生態改良製劑及配套技術研究;主要漁藥的藥代學、藥效學、毒理學及安全用藥技術研究。

(四)技術集成研究 技術聯合、複合研究,技術集成操作規程研究;計算機識別技術在病害預警、控制技術體系構建的應用研究。

“十一五”期間重點突破商品化疫苗技術、病因檢測試劑盒技術、養殖生態防治技術、藥物安全使用技術等,建立科學、高效的病害監控技術體系,爭取在較短週期內顯著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水平。

五、關於我國水產病害防治工作組織保障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研究體系。我國一方面在水產病害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另一方面爲加速疫苗、病原檢測試劑盒等技術向實用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均急需科技投入的推進。在人才隊伍、研究設備、研究方法、實驗材料等方面需要形成全國範圍內的交流、共享、流動與協作機制,建立科學、先進、高效、合理運作的水產病害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體系。

(二)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法規保障措施。建立苗種免疫和疫苗補貼制度、疫病報告制度和隔離制度、用藥處方制度和用藥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導、監督的作用。

(三)探討養殖區管理模式,規範養殖行爲。試行似住房小區管理模式,以相對封閉的水產養殖小區爲載體的養殖組織管理,包括引入龍頭企業或管理公司,對小區實行統一水源處理、養殖生態養護、優良種苗和飼料提供、疫苗接種、疫病監測等養殖全過程的系列技術服務,以改變一家一戶養殖模式、難以推行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的狀態。

(四)加強技術培訓,提升產業者素質。充分發揮研究機構、高校和技術推广部門的技術培訓、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的人才資源和職能作用,全面提升養殖者的綠色生產意識和技能。(作者: 吳淑勤,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魚病學科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所長。

【第2篇】關於農村水產產業的調研報告

摘要:本次報告通過實地考察調研,瞭解安徽省太湖縣特色水產品的養殖方式和加工情況,以及太湖縣人文地理環境對水產業發展的影響,利用問卷法和資料法,充分了解太湖縣水產品目前發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切實際的反應廣大農民心裏的意願,利用專業知識分析,並實現更有效的方案爲實現水產業的現代化、市場化提出具體構想。

關鍵字:水產業、發展狀況、應對策略。

又一個暑假來臨了,我沒有選擇留在合肥打暑假工,而是回到家,在家找工作。找工作找了幾天,都沒找到,後來我大伯的一個朋友是開飯店的,需要人手,於是經大伯介紹,我就去了,大伯是做水產生意的,他經常給飯店送水產,久而久之,我對大伯的水產業起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就想對水產產業做個調研。其實在我們村,不,應該是我們縣都對水產業很重視,聽大伯說,不知他一個,還有好多人都做水產生意。水產業是我村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宣傳我村地理文化環境的重要品牌,我們這的山水生產水產。但是也面臨着很多問題。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我縣水產業發展現狀。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同時也是水產業大縣,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縣 以家庭漁場爲載體,堅持突出螃蟹、黃鱔、鱉、各種魚及優勢產品的生產及加工。並形成養殖規模,全縣養殖水面已達30.61萬畝,其中,湖泊19.5畝。年全縣49萬畝水產養殖總面積中,實施生態健康養殖的面積達37萬畝,比上年增加10多萬畝。24.5萬畝河蟹全面實施了生態健康養殖,發展網箱養殖黃鱔100畝,網箱600只14000平方米,共放種3.5萬多斤,成爲全縣水產業新模式養殖的“領頭雁”。普通養殖戶養龍蝦每天可達400多斤,獲利近3萬元。

二、我縣水產業發展特點。

1、發展水產業的積極性持續高漲。各級領導十分重視水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水產重點鄉鎮把發展水產業作爲結構調整的“重頭戲”來抓,精心組織,措施有力,效果明顯。大力實行擴面開發,

2、生態健康養殖倍受重視。面對入世後水產業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市場準入

制的新形勢,立足本地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應對挑戰,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把發展無公害綠色水產品、走生態養殖之路作爲“重中之重”,全面要求,強行推行。

3、水產產品銷售火爆。

我縣大大小小飯店酒樓都有特色水產,比如,美味的黃鱔,龍蝦,鱉等等,這些已成爲家鄉人酒席上必不可少的幾道菜,人們會根據主人家水產產品的好壞來評價主人的熱情度,飯後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議論起主人家的水產產品。水產產品不僅受大人們歡迎,更受小孩子們的喜愛。

4、水產品標準生產健康無害。

廣大養殖戶適應市場需求,突出質量效益,大膽實踐,勇於創新,試樣新品質,採用天然飼料,種子都屬於天然的。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

三、我縣水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從微觀角度看:

常規魚養殖品種不適應市場,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鯽魚、花百鰱養殖比重偏大,套養的小品種比例偏小,綜合利用不太合理,流通銷售不暢。河蟹養殖不適應消費。雖然健康養殖、生態養殖已深入人心,但不少養殖戶仍堅持走高密度、小規格的路子,儘管產量上去了,但價格下去了,取得了高產量,但未能實現高效益,加之也未與六小品種混套相結合,結果效益不理想。投入不尊重科學。首先,“六小”品種等優質高效水產品市場競爭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其次,是飼料投入方面,面積大的無力投入,面積小的盲目投入,80年代的優勢資源,90年代的結構模式,21世紀的品牌市場,少數養殖戶的陳舊觀念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導致有資源無產量,有產量無效益。營銷理念上有偏差,常規魚賺不到季節利潤。而河蟹銷售由於受上年春節前後上市越遲價格越高的直接影響,不少養殖戶待價而沽,今年蟹市大有變化,春節前後上市越遲蟹價越低,效益自然是很不理想。服務不適應發展,基層水產網絡建設丞待加強。

2、從宏觀角度看:

產業化進程不快,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水產品加工滯後,缺乏龍頭加工企業。信息化和標準化體系建設緩慢,不能適應入世後對漁業發展的新要求。漁業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影響發展後勁。漁業環境和資源問題日趨突出,因污

染造成死魚、死鱉、死蟹等等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給養殖戶造成巨大損失。水產業科技含量不高,東蕩、西湖地區發展不平衡性較大,影響整體水平提高等等。

四、幾點建議

1、繼續調整水產養殖結構,重點發展無公害優質水產品。

(1)要搞好主導品種。主導品種要調優產品質量、調大上市規格、調好經營規模。以河蟹爲例,調優產品質量就是要放正宗苗種,投鮮活餌料和全價配合飼料,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要求,加強投入品管理,使用安全、低毒、無殘留的蟹藥,保持優良的水質環境,從塘口到餐桌做到全過程無污染、無公害、無殘留,這樣的河蟹纔有市場競爭力,養殖戶纔會獲得可觀的市場回報。、

(2)發展特色品種。地方特色小品種野生天養,口味鮮美,是地地道道的無公害優質水產品。要調大規模,在擴大繁育和擴大混養面積上求突破。

(3)要大力引進新品種。要真正做到引進開發一個新品種,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羣衆。

2、普遍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不斷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1)營造生態健康養殖環境。全面使用光合細菌、種植水草、投喂鮮活的動物飼料,推行輪養輪休,加強生態資源保護,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爲提高水產品質量提供保障。

(2)要研究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積極推廣水產生態防病、水產餌料生態循環利用、水體生態調節等技術,儘快摸索出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操作規程,逐步實現水產品標準化生產。

(3)要培植生態健康養殖典型。應注重發揮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水平,以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3、加快推進水產產業化經營,着力提高集約化程度。目前水產品加工開始起步,但層次較低。要推進產業化經營應抓好二個方面:

(1)應積極組建行業協會。它在技術、信息、資金、服務養殖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不斷擴大經紀人隊伍。養殖戶應做到既會產、又會銷。各地政府應該制定落實扶持政策,幫助經紀人提高裝備水平,不斷增強拓展市場的能力。廣大養殖戶應實行集約化經營,從而提高畝產養殖效益。

4、大力實施三項工程,進一步提高水產業的科技含量。水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要以推進品種、技術和知識更新二項工程做起,不斷提高科技對漁業的貢獻份額。

(1)加快品種更新。一方面,應搞好本地品種提純復壯;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新品種,充分發揮品種優良性能,提高產品質量和養殖效益。

(2)加快技術更新。政府有關部門應投入足夠的精力,幫助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

以上是本人對太湖縣水產業發展的一些調查及建議,我相信,如果採取這些措施的話,廣大養殖戶及水產加工企業定能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政府及有關部門會更好地爲水產事業服務,從而有效地進行宏觀調控,水產事業定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黃傑,鮑輝.生態漁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科技資訊,2022,30:234

黃濤,陳宏貞.關於休閒漁業的發展與探討.科技資訊,2022,29:210

[3] 譚衛國.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觀察,2022,6:75-77

【第3篇】某市水產養殖業調研報告

××市是河北省水產養殖大市,養殖規模和產量在全省均居首位,佔據了全省水產養殖業的半壁江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水產養殖業迅猛發展,在農村經濟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農民脫貧致富、增產增收主要途徑之一。我市水產養殖業所取得的進步與成績是巨大的。但在整個行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着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討。

一、養殖現狀

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06萬畝,其中海水養殖面積70萬畝(包括灘貝養殖),淡水養殖面積36萬畝。水產養殖總產量29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1萬噸(包括灘貝產量),淡水養殖產量18萬噸。在海水養殖中,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和南美白對蝦爲主養品種,其中中國對蝦養殖面積8.5萬畝,日本對蝦養殖面積12.5萬畝,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4.9萬畝,對蝦總產量19982噸。工廠化養殖面積達到40多萬平方米,養殖品種包括:牙鮃、大菱鮃、河豚等。在淡水養殖中,鯉魚、鯽魚、鰱魚、鱅魚、草魚爲主要養殖品種。全市水產養殖業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大好局面。從以上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市的水產養殖規模不可謂不大,水產品產量不可謂不高,在農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謂不突出。然而,面對這些成績我們仍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去發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去研究制約行業發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問題

第一、養殖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益增長緩慢

縱觀全市水產養殖結構狀況,仍以傳統的養殖品種占主導地位。海水以“三蝦、三魚、三蛤”爲主,即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河豚魚、牙鮃、大菱鮃、青蛤、文蛤、雜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鯉魚、鯽魚、鰱魚、鱅魚、草魚等。中國對蝦和日本對蝦雖然是很好的傳統養殖品種,但由於受病害的影響,單產較低,經濟效益不穩定。淡水傳統養殖品種單產高,總產量大,但由於集中上市,又沒有穩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內部市場消化,市場價格持續低迷,經濟效益差。區域優勢品種效應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工廠化養殖在我市發展很快,也豐富了海水養殖品種,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水質環境問題、苗種問題、病害問題又成了工廠化養殖發展的三大發展“瓶頸”,制約了工廠化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缺乏產品質量意識,難以形成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

目前,我市水產養殖主要以池塘養殖爲主,而池塘養殖大部分採取精養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養殖,放苗密度大,產量高,這樣的養殖模式曾給養殖戶帶來過很好的經濟效益。然而由於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劇及苗種品質退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病害頻頻發生,在整個養殖週期內需要不斷用藥,如消毒劑、抗生素、殺蟲劑等。有些養殖戶爲了治療魚病,甚至使用一些劇毒農藥,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這些藥物的長期使用,造成病原體的抗藥性增強,進而用藥濃度就需不斷加大,毒性也越來越大,藥物殘留嚴重超標,如此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水產品流入市場對人類健康將造成危害,存在着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這和我們所倡導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相違背,並且在國際市場中藥物殘留也成了水產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爲水產養殖業發展中的潛在風險。

第三、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受利益驅使和不當的宣傳導向,有些地區爲了追逐短期利益將大片的糧田改造成池塘,進行水產養殖,使當地植被遭到破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不良的後果。養殖面積不斷擴大,幾乎有水的地方就養上了魚,造成水源嚴重短缺,養殖環境急劇惡化。養殖環境的污染除了工業污染、農業污染與生活污染等因素外,養殖本身也會造成水環境污染。成噸、成百噸、成萬噸大量的飼料投入養殖水體中,而這些飼料只有20%左右被魚蝦轉化利用,其餘80%將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環境中,造成養殖水域富營養化,隨着池塘換水的進行,這些被污染的養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爲一種新的污染源,影響着人類賴於生存的大環境。水產養殖業本身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容忽視。

第四、優良品種匱乏,種質狀況退化

良種的選擇和培育是增產、增效的關鍵。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使優良品種可顯著增加產量。而目前我市的狀況是缺乏高產、優質、抗逆能力強的優良品種,種質退化現象嚴重;養殖親體或苗種依賴於捕撈自然資源,造成自然資源衰退或破壞。我市的人工選育和遺傳育種的研究研究基本上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我市水產養殖品種除極少數進行過系統選育和改良外,絕大多數水產養殖動物都是未經選育的野生種,累代養殖出現了種質退化、雜合度降低、遺傳力減弱、生長速度減緩、性成熟提前、品質降低、抗病力下降等問題。實踐證明,品種問題已成爲制約我市水產養殖業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儘快培育出生長快、品質優、抗逆能力強的水產養殖動植物新品種,對於實現我市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發展趨勢

第一、以市場爲導向,養殖結構將不斷優化

一是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開發當地傳統品種,使之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如我市已經形成養殖規模的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河豚、河蟹等,要把我們的傳統優勢品種做大、做強,在產品質量上、品牌宣傳上加大力度。按照開發一個品種,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區域規劃和品種結構調整。沿海地區除了發展一般的淺海灘塗養殖外,還要適度發展工廠化養殖和深海養殖,拓展海水養殖的空間,山區水庫要大力發展增殖漁業和觀光漁業。倡導多種養殖模式並存,以往的高密度、高產量養殖模式,將向低密度、高品質、高效益的自然生態養殖方向發展。

二是要根據市場多變性和多樣性的要求,從以生產爲中心轉變到以市場爲中心上來,緊緊圍繞市場轉。在引進和開發名特優新品種的過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種對當地環境的影響,篩選出適合當地的優勢品種,使之能形成規模、形成產業,並有自己的市場。比如我市引進的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並且具有很好的市場。只要各部門從實際出發,認真考察、論證,在新品種的引進和開發上下大功夫,就能夠不斷爲水產養殖業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發展休閒漁業,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隨着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講究生活情調,休閒度假、觀光旅遊已成爲當今社會的消費時尚。每個家庭在旅遊度假上的消費支出較以往有了較大提高。我市旅遊漁業資源豐富,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逐步發展獨具特色休閒漁業,從而帶動相關產業(如交通、旅館、餐飲等)的發展。觀賞漁業作爲休閒漁業的寵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城市家庭買個小魚缸,養點金魚、熱帶魚,賓館安置個魚缸放點水草、珊瑚已越來越時興,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觀賞魚養殖及其系列產品將大有可爲。穩步發展,逐步壯大,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後,將形成新的出口創匯品種。

第二、養殖品種不斷優化,優質良種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產養殖育種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種的技術手段上,充分發揮經典的選擇育種技術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大力發展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推動細胞工程育種育苗技術的成果轉化,同時,注重其他育種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形成多種技術並舉、各有側重的發展局面。

二是改變優良品種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選育的種類上,目前應特別注意抓好對蝦、扇貝、大黃魚、牙鮃等海水主養種類的新品種培育工作。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其它重要種類的選種育種研究。對國外已經引進的名特優種類,如大菱鮃、歐洲鰨等,要強調對其遺傳多樣性的跟蹤檢測。對新開發和待開發種類,如石斑魚、半滑舌鰨等,首先應完成人工條件下的親體培育和苗種繁育技術的研究,擺脫養殖生產對野生資源的依賴性,在此基礎上開展遺傳育種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強優良品種培育基地建設

建議由政府投入和企業配套爲主,建設區域性的養殖優良品種培育基地,重點做好主要養殖類的新品種培育工作。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與大中型水產養殖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廣泛地羣衆參與的優良品種選育體系。建議由權威領導部門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一個面向整個產業的水產養殖良種選育計劃,按產業發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層次實施。合理地調配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的資源優勢,把育種變爲行業內專家和羣衆共同參與的行爲。

第三、傳統漁業將向現代漁業,數量漁業將向質量漁業不斷轉變

首先要大力推廣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重點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龍頭企業,促進漁業增效,農民增收。龍頭企業要不斷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經營管理,增強競爭能力。漁業主管部門要對龍頭企業、漁業產業化示範區加強指導、協調和管理,促進漁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

其次是提高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意識,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入世以後,水產品市場將更加開放,漁業面臨更爲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對水產品質量的要求將越來越高。以往那種只注重產量,忽視質量的生產理念將被淘汰。從當今水產品國際貿易的特點看,產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爲最主要的貿易壁壘。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經常以衛生質量標準爲由對我們的水產品出口進行限制。如2000年歐盟對我國冷凍蝦檢出氯黴素超標,從而全面封殺了我國養殖冷凍對蝦對歐盟的出口,給我國對蝦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爲了應對這種挑戰,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水產品食用衛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產養殖標準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區,又與國際接軌的水產養殖標準體系。二是要加快水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爲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證。三是依法實施水產養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強制性標準的監督檢查力度,引導並提高廣大養殖戶質量意識,使之能自覺地按照漁業質量標準進行生產。漁業執法部門要積極行動,切實抓好從“魚苗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監督管理,爲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無公害”水產品。

第四、養殖標準化體系將不斷完善

爲了提高養殖水平,實現水產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提高廣大從業者的整體素質。從事水產養殖實行養殖證制度是一項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早在1986年頒佈實行的《漁業法》中就明確了養殖證制度,但由於種種原因該制度沒有得到徹底貫徹落實。按照農業部《完善水域灘塗養殖證制度試行方案》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視,並已經逐級落實。我市也將在有關部本的協調下,把該項工作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另外,對養殖環境、苗種、漁用飼料與漁藥等進行全面管理將進一步加強,爲廣大養殖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總之,高品質、綠色環保、無公害將是今後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