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兒童店調研報告多篇

兒童店調研報告多篇

兒童店調研報告篇1

在城市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壯勞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務工創業,爲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缺少一個完整的家的溫暖,很多孩子承擔了本不該那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因此,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不僅牽動着諸多家庭,也關係着社會的和諧穩定。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近期,市婦聯通過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深入我市農村留守兒童較爲集中的__、__溝國小;渡口、溫家園寄宿制國小圍繞留守兒童的生存、學習狀態、情感體驗和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儘管我們在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和關愛行動,但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爲習慣上仍存在着較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1、全力構築留守兒童社會關愛網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充滿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項艱鉅的綜合系統工程,婦聯組織應強化與學校、鄉鎮、村等的配合,整合資源,努力形成內部職能部門關愛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監管制度,並經常組織開展交心、談心和社會實踐活動,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成長平臺。同時,可以通過網絡等發起《關愛留守兒童倡議書》,主動爭取:請記住我站域名社會各方支持,營造全社會關愛幫扶留守兒童的大氛圍,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

2、努力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家教水平。家庭在兒童成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監護引起了留守兒童學業失教、行爲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等問題。因此,在提高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的家教意識和水平上我們必須下深功夫,要在家長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臺賬,有針對性地開設家教知識培訓班,幫助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注重在與孩子的思想溝通與情感交流中發揮家教作用。同時,抓住節假日及農忙季節留守兒童家長返鄉的時機,集中開展家教知識普及工作;另外,要進一步深化“愛心代理媽媽”結對幫扶機制,讓“愛心代理媽媽”除了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外,還要定期與家長通電話,通報其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共同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積極搭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橋樑。努力加大宣傳力度,破除家長“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觀念,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鼓勵有條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務工經商地接受義務教育。同時,在學校、鄉鎮、村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等途徑,使留守兒童與家長保持經常性聯繫,爲“留守兒童”能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兒童店調研報告篇2

一、調研背景

近日,上海師範大學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廣西省田陽縣的四所國小,選取了40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有關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調研。本次調研立足於支教團所服務的廣西四所國小的留守兒童,希望通過本次調研瞭解服務學校內留守兒童們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及需求,爲今後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工作奠定基礎。

在調研問卷環節中,爲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特意選取四至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填寫,並在填寫過程中對調研目的、個別問題進行說明。調研數據真實可靠,統計認真負責,是上海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此次調研的真實體現。此外,我們還通過留守兒童家訪的形式進一步瞭解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情況,以確保調研的真實可靠。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現將調研分析與報告公佈如下,期待各位領導、專家與老師進行批評與指導。

二、調研結果分析

1家庭經濟情況不佳,日常撫養人關護能力有限。

從家庭情況來看,有95%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來自於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滿千元;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多爲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佔調研總數的73%。由此可見,家中人口多、收入來源少是西部山區家庭父母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當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均外出打工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調研顯示,有68%的留守兒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戚撫養,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撫養人中文化程度達到國中及以上水平的僅佔26%,其餘均爲國小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據此可推斷,留守兒童們在非父母親撫養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們所擁有的父愛、母愛,即使撇開撫養人的責任心不論,其撫養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難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通過“家庭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們經濟生活困難、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關懷、日常學習得不到撫養人的有效幫助是留守兒童羣體存在的普遍問題。

2心理狀況喜憂參半,自立、成熟卻不失孤獨感。

在初步瞭解留守兒童們的家庭狀況後,問卷以孩子們日常與外出打工父母的瞭解與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對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態度、日常生活的獨立性與處事選擇等方面,來探求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調研顯示,父母親平均每年在家少於3個月的情況分別爲78%與74%,與此對應的是,由於長期在外,大部分父母親對於孩子們的日常教育主要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說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連每月與父母交流一次都達不到。雖然如此,卻有26%的留守兒童對於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願意或無所謂的態度,根據課堂及家訪的情況反饋,這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行爲規範往往有待加強;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們則體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獨立性,有83%的孩子會經常或偶爾在父母親外出打工期間感覺到孤獨,但也有60%的學生對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對於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會痛恨父母嗎?”的問題中,留守孩子們也體現了他們較於其他學生羣體的懂事。多數學生表示父母不在家會感受到孤獨和無助,也會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會痛恨父母,因爲他們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爲了家庭生計、爲了供他們讀書生活;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出對父母的痛恨,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幼時就離開了他,沒有讓他感受到父愛或母愛。此外,數據表明大部分留守兒童們的心理並不閉塞,當他們心情不好或有心裏話時,有近50%的學生選擇與自己的朋友進行分享;然而,有些學生仍會選擇自行解決與消化自己的情緒與心情,這一比例也達到了35%之多;願意與自己親屬或老師分享心裏話的學生分別只有10%與6%。

這一板塊的數據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們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去關注,那些異於同齡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數極端痛恨父母、遇到問題自我解決的閉塞兒童是否爲他們的成長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如何在父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裏幫助留守兒童們排除學習、生活、情感中的困難?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並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3學習成績呈“橄欖形”生活中的小衆化問題不能忽視。

在留守兒童日常學習方面,其學習成績呈現出“橄欖形態”,在班中達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學生達68%;生活中,當自己做錯事面臨長輩及老師的批評時,近9成的孩子都能虛心接受,同時逾9成的孩子們在支配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會選擇勤儉節約,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間絕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沒有受到影響。這幾組在學習與生活上較爲樂觀的數據都進一步表明了留守兒童們的成熟度與獨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學習不佳、面對錯誤無所謂、人身安全受到過影響的留守兒童仍然需要我們予以關注。在社會高速發展、公益事業提速的時代下,我們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大衆性問題,更應該關注小衆化需求。況且,仍有61%的留守兒童認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於不在身邊是有區別的;更有63%的孩子堅定地認爲父母外出打工對其學習有影響。根據以上客觀選擇題的統計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對於父母在自己學習生活中重要性的認知總體呈現出3:2的態勢,這說明留守兒童們面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情況時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瞭解與疏導的。

這在開放性問題的統計中,孩子們給出的回答也驗證了我們的推斷。多數學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時間,也希望他們能多花時間關注自己的學習,但同時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過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電話和家人溝通交流就好。而對於學習生活中的要求,孩子們大多隻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如果考得好的話,可以有所獎勵,比如帶他去百色、陪他玩遊戲、爲他檢查一次作業、在六一的時候給他們買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簡單的事情。這些平凡的希望體現了孩子們的童真,也真實反應了父母外出打工對於留守兒童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4學校教育關注度低,教師日常關愛度不足。

本次調研從教師家訪、學校關愛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進行了解,從數據顯現,學校對於留守兒童羣體的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可以說當地學校幾乎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成長所面臨的特殊問題。數據顯示,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被老師家訪過的留守兒童不到30%,而根據支教團調研小組的進一步家訪也發現,留守兒童並沒有得到學校或班主任教師的特別關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學幾年來,老師幾乎沒有來家訪過。此外,所調研的四所國小也幾乎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與辦公機構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感予以幫助,這樣的教育盲點所帶來的影響也從孩子們“最希望學校爲你們做的一件事是什麼”一題中得以體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可以延長電話開放的時間或設立信箱,可以讓自己多跟父母打電話溝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還有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心裏輔導教師或教室,能夠有人能聽他們傾訴,不再孤獨。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及支教團調研小組近一年來的實地瞭解,我們認爲當地學校教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沒有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注。然而,在家庭環境無法提供這些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與關愛的現實情況下,這些責任無疑就要落到學校;再者,作爲西部山區的寄宿制學校,教師是與孩子們日常接觸最頻繁的,也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因此,加強學校教育對於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關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兒童關愛措施建議

籌建留守兒童辦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成立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辦公機構,在關注校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的同時,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監護人、臨時監護人與其父母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爲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要定時、及時地向其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學生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爲主、家庭爲輔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談,主動關心關愛,主動發現問題,積極開展各類結對幫扶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親密信賴度。

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構建全方位的關愛體系

區別於辦公機構的基礎性設施,學校應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此類真正針對留守兒童開放的關愛場所。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建立以愛心投遞、親情熱線爲主的溝通方式,爲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便利,有條件的校舍可安置電腦,按實際需求爲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視頻交流的機會;還應建立健全教師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真正瞭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與需求,並以此調整關愛措施。此外,要重視臨時監護人的教育、監督工作,儘可能向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識,開設一些簡單易懂的培訓,讓他們更瞭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引導、關愛孩子。同時,要充分利用春節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多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交流。

將關愛融入日常教育,將關愛行爲化作一種習慣

對於每個人來說,家是溫暖的,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家,老師就是他們對他們全權負責的“父母”。在教育教學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要學會默默地予以關愛。可以在班級建設中,增加留守兒童的職責,通過擔任班幹部、課代表增強其自信心與責任感,以此促進其學習、生活的規範性。此外,應當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兒童興趣,增加校園生活樂趣,更能緩解部分孩子的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助籌備“六一晚會”等機會,將活動準備期間的任務更多地讓留守兒童們擔當,增加他們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留守兒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學校與教師細心去關愛的,只要在日常行爲管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留守兒童作爲一個特殊羣體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支教團調研小組的感悟

留守兒童無疑是一支特殊的羣體,我們通過調研不只看到這一羣體內心的孤獨與閉塞,更能看到這一羣體的自立與堅韌。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不是他們走向極端的根本原因,他們在生活物質上並不十分匱乏,他們更多是內心世界對愛的一種渴望,這種愛不只是父母可以給予的`,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這其中,學校、教師無疑應當承擔這樣的角色,而作爲來這裏支教的老師,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協助當地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

兒童店調研報告篇3

市位於河南省西部,轄16個鄉鎮、1個工業區,332個行政村,總面積948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17歲以下兒童25.6萬,佔總人口的30.8%。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隨之出現一個新的兒童特殊羣體——留守兒童,這一羣體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孩提時代的生活原本應該是快樂的和無憂的,但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卻遠走他鄉,生活在沒有父母庇護的天空下,他們被形象的稱爲“三缺” 兒童——生活上缺少照顧,學習上缺少輔導,行爲上缺少管束。“三缺”已經成爲影響留守兒童成長(包括生理、心理、人格、品質等多個方面)的明顯障礙。爲深入瞭解偃師留守兒童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xx市婦聯分別於20xx、20xx、20xx年通過發放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分四次對偃師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與對策進行排查摸底,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偃師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

偃師雖然是農業大市,但由於交通便利,鄉鎮企業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形成了鋼製辦公傢俱、摩托車、製鞋、針織等幾大產業,就地解決不少農村勞動力。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偃師共有外出務工人員17.8萬人,留守兒童1533人,與其它兄弟縣市相比,這個羣體並不是很大。但是隨着跨地域經濟發展,這個數字將會不斷上升。從整體來看,偃師留守兒童的分佈呈區域性特徵:圍繞xx市區周圍的鄉鎮,留守兒童數量偏少;東南部顧龍公路沿線鄉鎮,留守兒童較爲集中;其餘鄉鎮基本持平。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留守兒童父母監護缺位。從調查結果來看,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代理監護人,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一部分孩子由叔叔伯伯姑姑等家屬照顧。他們的父母外出務工,回家次數很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對兒童的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進行淺層次的瞭解。xx市城關鎮共有13名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部分是出國務工,務工地點有韓國、日本、西班牙、美國、新加坡等,回家的機率非常低。有的父母雖離家不是很遠,但受工作限制,也不能經常回家。留守兒童的父母作爲法定監護人,其基本的監護職責實際上沒有履行也無法履行。

(二)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一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監護人不是年齡大,身體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學習上無法給孩子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同時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這些都造成孩子對學習缺乏熱情,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成績較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強、自理能力強、意志堅定,比同齡孩子成熟。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爲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諸葛鎮楊村國小六年級的王娜,生活在單親家庭裏,父親早亡,母親在鄭州打工,王娜與外婆相依爲命。但該生品學兼優,愛好寫作,年年被評爲“三好學生”。我們在顧縣鎮中心學校與留守兒童座談時,有不少孩子表示對父母外出務工表示理解。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較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爲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三)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爲複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閉,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問卷中,留守兒童的最大心願一項,所有的孩子都用稚嫩的筆,寫下了“希望見到爸爸媽媽”,對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現出極大嚮往。諸葛鎮蘇溝村的常丹丹,父母分別到溫州和杭州打工,奶奶去世後,爺爺住在遠處的嬸嬸家。丹丹在日記中寫到:我每天自己做飯、料理家務,有事纔去找外婆。她還畫了一幅畫,兩個大人一個孩子,手拉手唱着笑着,題名爲“幸福的家”,流露出孩子內心對家的渴望。

(四)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同伴,第二爲教師,第三才是監護人。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幼兒期的留守兒童普遍表現出內向、拘謹、怯生等特點,對陌生的人和事牴觸情緒很重。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封閉自我,不與人交流。

(五)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極易成爲“問題兒童”。據調查,留守兒童中,30%的留守兒童存在厭學心理,10%的留守兒童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確方向,存在違紀行爲。

(六)部分留守兒童家庭生活非常貧困。貧困原因一般是父母或代理監護人疾病、婚變、事故等造成的。偃師1533名留守兒童中,特困留守兒童224人,約佔 15%;其中特困人數最多的是寇店鎮,73名留守兒童中,特困兒童61人,佔84%。翟鎮寧南村的段鑫萌,今年11歲,是個殘疾女孩,父親常年有病,全靠母親打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顧縣鎮安灘村的李迎飛,父親違法進了勞改所,母親病故,跟着祖父,生活非常艱難。我們在顧縣鎮座談時,看到孩子們寫的基本情況,一張字跡歪歪扭扭的紙引起我們注意:“我叫高義可,7歲,上一年級,媽媽死了,爸爸出去打工,爺爺死了,跟奶奶生活。”讀起來讓人滿懷心酸。特困留守兒童的狀況,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和幫助。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現狀分析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我國農村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從經濟條件來看,留守兒童數量與經濟發展狀況和務工信息發達程度有很大聯繫。

一方面,在經濟發達的鄉鎮,能就地消化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民就少。如城關鎮、嶽灘鎮、翟鎮鎮和工業區,以製鞋、三輪摩托車製造和針織爲支柱產業,吸收了大量剩餘勞動力,留守兒童數量就相對較少,分別爲13、11、11、12人。另一方面,務工信息發達的地方,人員流動快,留守兒童則多。如龐村鎮、李村鎮和緱氏鎮,經濟雖不算非常落後,但務工信息很發達,農民意識有所轉變,外出人員較多,留守兒童數量隨之增多,分別爲388、264、215人。李村鎮袁溝村的田林栓夫婦,由於在鋼製傢俱方面技術熟練,到昆明務工已三年,家中兩個孩子正在讀國小,生活僅靠爺爺一人照顧;龐村鎮的10歲男孩陳永真的父母,也是熟練工人,在上海鐵箱廠打工。類似情況在偃師,特別是前面提到的顧龍公路沿線鄉鎮不在少數。經濟狀況和務工信息發達程度,直接衝激着傳統的小農意識,激發了農民求變求新求好的思想。

3、從家庭認識來看,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雖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意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孩子的教育忽視,對孩子的心理關注更爲貧乏。

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三、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改革戶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爲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實的市民待遇,使留守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可利用城市中國小生源減少的機遇,運用現有教育資源,適當鼓勵、幫助民工將其子弟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充分發揮家庭的難以取代的教育功能。目前,偃師正在積極推行戶藉制度改革,給留守兒童帶來很大希望。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費。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與照顧,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爲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調適;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記錄留守兒童日常表現,注意觀察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思想動態,及時與留守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完善留守兒童家訪制度,保存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繫方式,並把家訪作爲一項制度列入學習管理規範。留守兒童家庭要把保障孩子的學習、生活放在首位,通過書信、電話定期和學校取得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表現,適時進行科學引導。

3、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由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建議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政府新農村建設、勞動力轉移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把留守兒童工作與政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納入綱要實施監測評估體系。把留守兒童工作作爲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政府爲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確保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目前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我市有關部門的重視, 20xx年以來我市啓動了由市委組織部、婦聯、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衛生局、團委等七家單位聯合開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程,力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在全市範圍內搭建起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的愛心網絡平臺。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2545”,即:開展“2”項活動;實施 “5”個一建設;組建“4”支隊伍,形成“5”大關護網絡。

開展“2項活動”。一是在“以城帶鄉幫扶工程”的基礎上,開展“以城帶鄉,攜手共建,情繫留守,共享藍天” 活動,由市直委局和部分留守兒童比較多的村結成幫扶對子,爲這些孩子們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輔導、精神撫慰、經濟扶助等方面的志願服務,經常看望或電話聯繫,捐贈生活和學習用品,從學習、生活、身體和心理等各方面,對留守兒童給予關心和幫助。

二是於20xx年啓動關愛留守兒童“春暖行動”,通過援建“留守兒童之家”、“愛心書屋”、“陽光操場”、“結對幫扶卡”等項目,爲行政事業單位、企業和個人奉獻愛心提供平臺,發動全社會力量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實施“5個一建設”。具體講就是成立一個組織: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建立一所學校: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組建一個家園:留守兒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各項工作制度;編髮一本教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手冊。

組建“4支隊伍”。即一支管護隊伍,由村委、婦代會、學校教師、司法等力量組成;一支教師隊伍,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師資力量;一支輔導員隊伍,由學習、心理、教育、衛生等方面人士組成;一支志願者隊伍,在精神和物質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的社會人士構成。

形成“5大關護網絡”。即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和努力,逐步形成一個由家庭監護、學校幫護、社會呵護、法律保護、組織管理五級聯動的關護教育網絡體系,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平臺,形成“關愛留守兒童,共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兒童店調研報告篇4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據xx省的一項調查統計,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着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在張家界市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武陵源區,20xx年春季,全區中國小生8327人,“留守兒童”6xx人,佔7%左右。20xx年春季,全區中國小生8301人,“留守兒童”665人,佔8%左右。武陵源區第二中學20xx年春季,學生1413人,“留守兒童”148人,佔22%左右。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佔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於“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從理論上看,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其核心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正是這一結構轉型的重要特徵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現象,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到家庭結構、社會發展、社會制度、人口素質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從現實上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國家社會穩定與發展,關係到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監護現狀堪憂

以武陵源爲例,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着難以克服的問題。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爲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對象並非自己的子女,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爲。而對於較爲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託情況,即小孩被父母託付給親戚後,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託給另一個親戚,幾經託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飢餓”

由於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羣“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於“情感飢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後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由於這些影響潛在,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心理行爲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爲上出現過激行爲等。

3.監督弱化,學校教育獨立難支

由於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武陵源區近幾年的國中升高會考試統計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約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會考後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區的情形同樣不容樂觀。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於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餘甚至逃學光顧電子遊戲室,癡迷電遊,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兇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着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一)從社會角度看

事實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的各種問題和他們的社會福利的缺乏,是對他們權益缺乏有力保護的不公正社會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峻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在當前戶籍和教育制度束縛的模式裏,即便一些孩子能幸運地在城裏讀完國小和中學,大學聯考也是一道坎。現階段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國中教育差異很大,返回戶籍地參加大學聯考,就面臨着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

(2)據統計,農村很多外出務工都是在城鎮或者工廠,城鎮化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安置難度大。由於城鎮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難帶動大農村,小工業很難促進大農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較多,城市接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難度很大。接納剩餘勞動力能力弱,也是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調和缺失造成他們學業普遍不良、心理髮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現象。

(1)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來,大多數城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離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爲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滿足不了農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由於城區教育的發展滯後於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城區國小、國中辦學容量嚴重不足。以武陵源區爲例,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有限,武陵源區第一中學大班額達79.17%,特大班額達45.83%;軍地國小大班額達44.44%,特大班額達14.8%;索溪中心學校大班額達58.62%。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在完全解決城市居民子女讀書尚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工作難度很大。可以說,在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問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不足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障礙。

(2)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上顯然沒有到位。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爲本”的理念淪爲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着眼於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於受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髮展及道德行爲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對象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繫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採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二)從家庭因素看

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調查發現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

1、教育意識薄弱。

(1)家長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佔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爲其是最大的負擔。仍有很多農民認爲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放任自流,國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讓孩子輟學。

(2)思想原因:許多農村家庭認爲讀書沒有用,不讀書照樣能掙錢。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國小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國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爲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出打工後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子女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爲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因此,在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中,他們往往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助長了“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進而使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學習不求上進。此外,由於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不高,讀書的投資風險較大,即使農村學生考入大學,其家庭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直接導致了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國中“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當

(1)隔代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祖父母人羣身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他們一般只能照顧孫子們的生活起居,並且他們往往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爲不能及時地糾正,這就導致了孩子對自身的縱容,不能明辨是非。當“留守兒童”在生活或學業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敗時,監護人很少有正確的方法給以他們鼓勵、獎賞或正確引導。農村隔代老人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後。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這無疑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某學期開學報名時,班上的很多學生的《暑假作業》有一半沒做,做了也是字跡潦草,錯誤還不少。問原因,老人管不下來。那就讓父母回來管呀。老人說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幾年了,很少給家裏聯繫,連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也不寄回來。他們都不管,我一大把年紀了,管的來嗎?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農村學校比比皆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嗎?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爸爸、媽媽快一年沒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1歲的讀國小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儘管上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着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裏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xx小聲地說着。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孩子的心理會逐漸發生變化,會出現如孤僻、自閉等心理缺陷;嬌氣、膽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任性、冷漠、內向、自私等心理問題;膽小怕事,固執任性,參與意識淡薄,養成渙散,懶惰的性情。長期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爲“隨行兒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隨着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並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

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爲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就可以了,至於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纔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儘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爲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

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幹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繫,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爲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繫,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儘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繫;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呼喚政府作爲,解決農村孩子“能上學”問題依靠政府,解決“上好學”問題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將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升爲政府意志,爲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觀,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繫制度,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託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緻富與教育子女的關係,區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儘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爲優勢因素,爲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兒童店調研報告篇5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教育情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監護一般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監護,爺爺奶奶基本上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學校教師雖然和留守兒童結對“成長導師”,但也只限於在校期間,無法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遇到困難不願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師尋求幫助,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2、性格行爲存在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爲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爲上出現過激行爲等。任性、壓抑、敏感、不安、膽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輩的溺愛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以後的健康成長。

3.安全狀況不容忽視。一是飲食衛生安全。由於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由於留守兒童缺乏營養觀念,中午不好好吃飯,喜歡到校外小攤上買些辣條、炸火腿腸等垃圾食品,影響身體健康成長;二是生活衛生習慣存在隱患。由於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

二、對策與建議

1、強化家庭教育和家長職責。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並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範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繫,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2、完善學校教育。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成長導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爲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整合社會力量。一是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通過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二是降低學齡兒童異地接受教育的門檻,讓留守兒童能有機會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違法行爲,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辨別是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強化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監管網絡,加強聯繫和配合,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兒童店調研報告篇6

爲全面瞭解農村貧困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給困境留守兒童爭取更多的幫助,xx市xx區xx鎮婦聯組織專門的調研組,於4月中旬,對全鎮15個村貧困留守兒童的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貧困留守兒童生存現狀

據調查統計,xx鎮有兒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兒童292人,在校留守兒童263人;貧困兒童46人,在校貧困兒童40人,其中國小在讀21人,國中在讀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佔72%;貧困兒童家庭人均純收入只有1500元。通過調查發現,貧困留守兒童主要分佈在交通不便 、發展相對緩慢的村,這些村部分剩餘勞力外出務工,孩子隔代,代管、單親教育管理存在嚴重不科學性,家庭教育有嚴重斷層;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喪失勞動力,孩子家庭生活壓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貧困兒童留守在學習、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據調查發現,貧困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導致兒童學習學習成績較差。從調查來看,貧困兒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大部分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這些長輩們長期“溺愛”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極其不當,嚴重影響孩子正常學習;另一部分雖然生活在父母旁邊,但是由於父母忙於農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對教育學習的重視不夠,沒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認爲學習對於貧困的家庭來說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沒有任何用處,因而對兒童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兒童無心向學;還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喪失勞動力,長期在家毫無經濟來源,只能靠低保維繫生活,家庭困難,從而導致兒童過早的接觸生活,面對生活中的現實,大部分家務勞動由兒童來承擔,從而導致一些兒童心理壓力大,體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關愛導致親情缺失和監護缺少。這些貧困留守兒童還沒有成年,心裏或生理都處於轉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於這些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心理的關愛尤爲重要。長期缺乏父母呵護,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關係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障礙。有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與人交流,遇到問題憋在心裏;有的孩子因爲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關懷,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顯得比較孤僻和自卑。他們渴望與家人親近,與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強大支持,因缺少家長指導導致學業問題和行爲偏差,有部分留守兒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經濟差,導致兒童生活質量不高。貧困留守兒童多處於交通不便的村,他們的父母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學習,外出打工多數從事勞動密集型勞動,乾的事是繁重髒活、苦活和累活,勞動時間相對較長,工資收入較少,一年難得回幾次家;而留在家裏的農民大都從事最基本的農活,經濟來源單一且少,微薄的經濟收入只能勉強維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兒童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太少,父母難以顧及到他們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兒童營養嚴重不良,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三、貧困留守兒童救助工作情況

xx鎮婦聯組織民營企業主、鎮屬企事業職工和社會愛心人士等定期開展幫扶活動,積極做好貧困留守兒童救助工作,爲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鎮婦聯爲每名貧困留守兒童建立了檔案和聯繫卡,定期與孩子和家長進行交流,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及時瞭解他們的實際困難,有針對性地做好談心、救助、幫扶工作。 四、關於對貧困留守兒童救助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綜合的社會問題,它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當前,如何搞好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幫扶工作刻不容緩。現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和意見:

1、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基層婦聯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領導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覆蓋城鄉的農村留守兒童扶貧領導機制。

2、逐步建立健全貧困留守兒童幫扶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農村兒童幫扶工作統籌協調機制,指導和推進農村兒童扶貧工作向前發展。一是建立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城鄉對接”幫扶機制。利用創先爭優活動的契機,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積極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對一”幫扶活動。二是建立農村貧困兒童扶貧救助機制。各級政府及有關扶貧部門要加強對兒童及其家庭困難狀況的調查研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實保障特殊困難農村兒童獲得應有的社會扶貧救助。三是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長效機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將兒童幫扶工作納入本年度目標考覈範圍,作爲單位和個人年終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之一;不斷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扶貧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努力將此項工作長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定期和不定期召開農村兒童扶貧工作表彰大會,積極鼓勵、表彰工作中的先進典型,以點帶面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扶貧工作全面開展。

3、紮實做好貧困留守兒童摸底建檔造冊工作。各基層婦聯要針對貧困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深入調研,對貧困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狀況、教育狀況、生活狀況進行詳細調查研究,對調查摸底出來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科學整理,對貧困兒童的變動情況進行建檔立卡、登記造冊,分門類建立詳細的貧困兒童數據庫,實現兒童網絡信息資源共享。同時,將調查結果撰寫成專題調研報告,並形成書面材料,作爲貧困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重要依據。

4、着力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的現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一是要大力發展高質量的勞務輸出,各職能部門發揮自身優勢,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提升農民工的勞動技能水平;二是利用培訓平臺着力打造勞務輸出品牌,不斷提升當地農民工外出就業的質量;三是勞動部門要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四是積極激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制定有利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讓更多的農民工回鄉創業,發展當地的經濟,使更多的農民能在家找到工作;五是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先進典型宣傳,積極營造有利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經濟、社會環境,從源頭上對農村貧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

兒童店調研報告篇7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羣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涌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爲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國小校共計28所,農村中國小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佈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佔比更爲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一)學習教育不繫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週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聯繫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於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於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徵。可以說,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於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繫較少,導致親子關係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係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爲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並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係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於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隨着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

(一)家庭收入低。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着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着孩子的教育支出。爲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衝突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於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爲力,認爲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採取放任的態度。而且,大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裏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於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訪。

(三)同齡羣體負面影響較多。由於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係不和諧,使得他們更願意與其同齡夥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羣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四)大衆傳媒缺乏正確引導。隨着社會的發展,大衆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於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大衆傳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暴力遊戲和不良網站氾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說,遊戲廳、網吧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範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爲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

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繫,共同爲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爲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三)提高家庭盡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政法部門爲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載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着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四)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爲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範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覈,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大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大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爲本”理念,不斷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五)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爲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