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工作總結

【概述】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工作總結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kzxin”爲你整理了這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工作總結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20年,和平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綠色發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機遇,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積極築牢生態屏障,有效擴大投資,不斷提高基本服務均等化水平,傾力打造智慧生態現代新城。現將我縣2020年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工作總結如下:

一、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充分發揮和平縣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爽、江河水質優越的良好生態優勢,以“融灣”爲“綱”、“融深”爲牽引,堅持差異化特色發展,推進與大灣區的產業共建,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農業產業不斷優化。以打造成爲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爲目標,紮實推進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平片區)、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獼猴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集中連片發展獼猴桃、腐竹、優質稻、百香果、茶葉、油茶、等特色產業,發展“一村一品”項目15個,下車獼猴桃、貝墩腐竹列入我省首批“一鎮一業”特色產業。引進廣東潤澤食品有限公司、廣東益嘉數字油茶產業有限公司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累計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66家、家庭農場139家;累計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6個、綠色食品6個、無公害農產品 31個、省名牌產品6 個、市金牌農產品4個、區域公用品牌2個。和平縣國家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規範運營,並通過該中心推動我縣農特產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園區經濟加快發展。園區北擴、“五化五網”等基礎配套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六路兩橋”建成通車,智慧“雙創”物流園建成使用,園區承載力、吸引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深化產業鏈跨區域對接融合,2019年以來承接大灣區企業 17家,涵蓋了電子科技企業如深圳小合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五金製造企業如東莞精奧五金機械廠、東莞精聯五金廠,新材料企業如深圳市長豐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東莞鑫盛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圖志有限公司等,合同投資總額達62.7億元。全域旅遊成效初顯。積極探索“旅遊+”發展模式,翠山竹海、公白花海、陽明古鎮、芭提雅溫泉度假村、蝴蝶峯度假村等旅遊項目加快實施,熱龍溫泉度假村、榮佳國韻溫泉度假村、林寨古村等景區內涵持續提升,一批鄉村旅遊示範點和民宿項目建成運營,打造形成3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推動分散景點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串珠成鏈,積極打造集生態康養、觀光度假、運動休閒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勝地。

二、積極築牢生態屏障

和平縣堅守生態之“本”,在築牢生態屏障的同時,積極探索綠色發展的科學路徑,生態核心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提升。林業生態持續鞏固。深入開展綠化和平行動,2020年完成森林碳匯重點工程2.9萬畝、森林撫育12.7萬畝,建成18個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目前全縣林地面積16.4萬公頃,林木綠化率75.86%,森林蓄積量948.6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6%,縣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01平方米以上。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制度和林地徵佔手續審批,加強林業執法檢查,嚴格落實森林防火各項措施,森林資源得到進一步保護,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生態屏障。水資源環境全面優化。加強水源水質保護,縣內浰江、和平河、貝墩水、禮士河、優勝水等主要河流水環境質量均達地表水Ⅱ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爲100%。全面落實河長制,對重點河流和水庫、發電站開展“清漂”行動,全力守護人民羣衆以及大灣區的飲水安全。空氣質量持續提升。積極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深化工業鍋爐和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加強工地和道路揚塵污染控制,嚴格管控露天焚燒秸稈、垃圾、工業廢物等行爲,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率達到96.00%以上。污染防治有效落實。嚴格落實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從源頭控制好污染源,全面完成“散亂污”企業排查和清理整頓。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完成,14個鎮級簡易生活垃圾填埋場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三、不斷提高基本服務均等化水平

我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對標大灣區先進標準,下大力氣構建與大灣區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推動教育教學合作交流。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政府教育履職順利通過國家督查組實地核查。福和幼兒園、南園幼兒園建成使用,縣教師發展中心、星星中學、上城幼兒園、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教育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爲推動與大灣區教育教學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主動對接深圳市福田區教育,推動教育高層次人才培訓體系互動融合,持續開展和平教師到深圳跟崗學習和深圳教師到和平“送教上門”活動,積極推動與福田區學校教學科研和師生學習交流合作活動。推動醫療衛生合作共享。縣新中醫院竣工並投入使用,和康醫院、婦幼保健院新院、和平縣人民醫院二期、村級衛生站公建規範化建設等項目有序推進,積極引入大灣區優質醫療資源,人民羣衆就醫環境明顯改善。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紮實推進,推動醫療大數據共享對接,藉助遠程醫療平臺系統與中山醫、省醫、南方醫、華僑醫等20家省級醫院連通互動,實現省、縣、鎮、村一體化遠程診療。加強診療合作,與廣東省人民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佛山中醫院等13家三級甲等醫院及10個專科技術團隊建立技術協作關係,通過借腦、借力、借技術的方式,提升我縣醫療總體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級技術服務。加強與大灣區醫療衛生人才交流,聘請大灣區醫院教授、專家到我縣開展坐診和指導。積極推進社會保險對接銜接,我縣定點醫療機構已上線省內異地結算平臺3家、跨省平臺3家。推動社會治理合作聯動。平安和平、法治和平建設紮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全民禁毒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雪亮工程”紮實推進,已接入各類視頻資源3800多路,預計今年8月底全面完成建設;“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縣共劃分網格1124個、配備網格員1124名,縣綜治中心和17個鎮綜治中心實現綜治視聯網系統全覆蓋,微小網格事件和疑難矛盾糾紛及時得到處置;“智慧新警務”建設加快推進,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2019年全縣接報警情、“八類重點”案件分別同比下降36.8%、28.5%;推動與大灣區警務合作交流,聯合打擊處置各類跨地區犯罪活動,爲融入大灣區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全力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有效擴大投資

和平縣牢固樹立抓項目抓投資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始終把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擺在核心工作位置,切實增強責任感,細化工作措施,實行重點項目縣領導掛鉤責任制,並將每一個重點項目分解到具體的責任單位;加強對項目建設單位督查指導,幫助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今年1-10月份,和平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6.2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累計完成4.3億元;第二產業累計完成16.8億元;第三產業累計完成55.14億元。全縣64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0.25億元,佔年度投資計劃的70.9%。

五、存在的問題

雖然和平縣在構建區域新發展格局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照上級要求和人民羣衆的迫切期盼,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一是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對比珠三角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平縣在招商引資、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市場深度合作、開放包容等體制機制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二是改革創新意識有待加強。對發揮和平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調查研究還不夠深入,創新思路舉措還不多,實際成效還不夠明顯。三是硬環境和軟環境不夠完善。與珠三角互聯互通的交通運輸網絡還不夠完善,營商環境不夠優化,離打造與珠三角先進城市同等水平營商環境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四是民生短板亟待補齊。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仍然短缺,大班額現象依然存在,醫療服務水平有待提高。五是生態環境仍需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監督機制、評價考覈及責任追究等制度仍需建立健全,生態優勢未能很好地轉化爲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與打造粵北生態功能發展區的標準還有不小差距。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來,我縣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持以“融灣”爲“綱”、“融深”爲牽引,切實找準我縣生態發展區的目標定位,不斷推動我縣區域發展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持續在實現互聯互通上攻堅突破。加強路網聯通,高效推進贛深高鐵(和平段)、大環城公路、“四好農村路”等重點交通項目建設,積極謀劃推動河惠汕高速、河梅韶高速項目,努力實現縣域、縣際、市際和省際四級道路高效聯通。加強規則聯通,主動對標對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推進政策法規、政務服務、社會公共服務等對接。加強要素聯通,加快建立促進與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我縣與大灣區各類要素高效順暢流通、資源高效合理配置。

(二)持續在深化產業共建上攻堅突破。一產方面,以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平片區)、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省級獼猴桃產業園建設爲重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獼猴桃、百香果、油茶、優質稻、茶葉等農業產業,全力打造成爲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二產方面,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北擴等項目建設,持續完善園區公共設施和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產業園區承載力和吸引力,着力引進一批能發揮我縣資源優勢的大項目好項目,與大灣區形成有機聯繫的產業鏈、供應鏈。三產方面,充分利用現有旅遊資源,深入挖掘客家文化、陽明文化、紅色文化特色資源,積極引導大灣區現代服務業體系向我縣延伸拓展,大力推進休閒度假、康體養生等旅遊項目,打造獨具和平特色的“康養地”“體驗場”。

(三)持續在推進改革創新上攻堅突破。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認真落實“科技創新十二條”和省、市“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金融十條”等政策,加大企業創新普惠性政策支持,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加快建立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打造一批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推進與大灣區協同創新,主動對接大灣區科級創新平臺,積極與大灣區研發機構合作,探索引進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到和平設立研發機構,引導和支持更多的大灣區科研機構、科學人才、科創成果、科技金融等向和平流動集聚。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力度,認真落實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充分發揮即將投入運營的智慧“雙創”物流園的平臺作用,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引進培育急需緊缺創新團隊、高端人才和智能人才,吸引更多的有爲青年參與我縣發展建設。

(四)持續在加快綠色發展上攻堅突破。以生態爲特色融入大灣區發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立足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中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優先貫穿融入大灣區建設全過程全力推進生態綠色發展高地建設,切實打好碧水保優戰、藍天保衛戰、淨土防禦戰、涉農治污戰、森林保衛戰,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努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堅決守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努力建設成爲大灣區生態“後花園”。

(五)持續在改善民生福祉上攻堅突破。持續優化公共服務,加快構建與大灣區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繼續辦好“十件民生實事”,紮實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在教育、醫療、文化、養老、就業、住房、交通等與人民羣衆利益相關的民生領域加大投入,不斷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強社會治理,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全民禁毒工程,大力推進平安和平、法治和平建設,加快推進法治建設“四級同創”,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